先買先付為什麼不是貨幣支付手段
❶ 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是什麼
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
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可見,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
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
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
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參考資料:《政治經濟學》。主編:呂建軍。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
在這里,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每次都只是轉瞬即逝的事情,人們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而並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
只要社會公認它能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這就產生了不足值貨幣代替足值貨幣,以及紙幣代替鑄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
相對地說,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銀的價值,即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換中搜尋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交換分成了買和賣兩個獨立的行為。二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脫節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政治經濟學》。主編:呂建軍。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1)先買先付為什麼不是貨幣支付手段擴展閱讀:
貨幣的其餘職能:
3、貯藏手段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
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執行清償債務時所執行的職能。在商品交換中,商品買賣可以不用現款,採用賒賬的方式,到一定時期後再付現款。
由於先購買,後支付,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到約定期限後,買者以貨幣清償對賣者的債務。在這里,貨幣就起著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圍內,後來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
賒賬買賣實際上是一種借貸活動。隨著賒賬買賣的發展,產生了各種信用貨幣,如期票、支票、匯票、銀行券等。各種信用貨幣也發揮著支付手段的職能,同時,它們所代表的債務可以相互抵消,這就大大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支付手段是在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由於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才能使商品與貨幣相交換;由於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才能產生商品買和賣的行為;
只有在買賣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買賣商品時的賒銷方式,支付手段的職能才會產生。為了到期支付,必須進行貨幣貯藏。可見,支付手段必須以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貨幣貯藏職能的存在為前題。
(參考資料:《政治經濟學》。主編:呂建軍。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5、世界貨幣
含義:貨幣在世界市場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時,我們稱其為世界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有十足的價值,並且是貴金屬塊,按其實際重量來發揮其職能。實際上,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就是金塊,銀塊。紙幣不能充當世界貨幣。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
❷ 1、怎樣區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通俗點講。舉例。
一、根據貨幣轉移來區分。
那就是根據貨幣發生轉移的時候有無商品的轉移來確定。如果此時只有貨幣發生轉移,那麼就是在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如果此時既有貨幣發生轉移,又有商品發生轉移,那麼此時貨幣就是在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二、根據他們的含義來區分。
貨幣充當媒介的時候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則是隨著賒賬的產生而出現,被用來償還債務、租金以及工資等等。
三、根據他們的產生背景來區分。
流通手段是在貨幣出現以後,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隨著賒帳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和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的。
四、根據購買對象來區分。
作為流通手段的時候,購買的是實體的商品;作為支付手段的時候購買的主要是服務。
❸ 怎麼判斷貨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可以通過以下4點不同來判斷貨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1、含義不同: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貨幣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的公式
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被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就是貨幣支付手段的職能。
2、產生的背景不同:
流通手段是在貨幣出現以後,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隨著賒帳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和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的。
(3)先買先付為什麼不是貨幣支付手段擴展閱讀:
流通手段的職能是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即購買手段的職能。其主要特點是在商品買賣中,商品的讓渡和貨幣的讓渡在同一時間內完成,通俗地說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因此,從價值運動的角度觀察,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在同一時間內,價值的運動是雙向的。即賣方在得到價值的同時出讓使用價值,買方在讓渡價值的同時獲得使用價值。
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並為商品流通服務,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貨幣。
❹ 貨幣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區別是什麼
啟航·包仁·暑期強化:第二章第三節7、關於貨幣職能的重點分析:2)流通手段1、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就是用貨幣來購買商品,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成為商品流通。2、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在於:必須是現實的貨幣。有可以使不足之的貨幣。3、流通手段宰現象表現為現貨交易3)支付手段1、支付手段是隨著商業信用(賒賬買賣)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的,再現象上表現為先給貨,後付款。2、支付手段的出現,既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增大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簡單的說,就是收貨、付錢的時間不一樣。流通手段是作為流通用的,需要在收貨的同時給錢,一般商品買賣中貨幣執行的都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是先拿貨再拿錢,工資(對資方來說),收稅,還有還有,我們在淘寶買東西……個人意見哈,希望批評指正
❺ 貨幣職能的支付手段
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如清償債務、繳納稅款、支付工資和租金等)時所執行的職能。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是適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現金支付的。但是,由於各種商品的生產時間是不同的,有的長些,有的短些,有的還帶有季節性。同時,各種商品銷售時間也是不同的,有些商品就地銷售,銷售時間短,有些商品需要運銷外地,銷售時間長。生產和銷售時間上的差別,使某些商品生產者在自己的商品沒有生產出來或尚未銷售之前,就需要向其他商品生產者賒購一部分商品。商品的讓渡同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來,即出現賒購的現象。賒購以後到約定的日期清償債務時,貨幣便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開始是由商品的賒購、預付引起的,後來才慢慢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在商品交換和信用事業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就日益成為普遍的交易方式。
在貨幣當做支付手段的條件下,買者和賣者的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等價的商品和貨幣,就不再在售賣過程的兩極上同時出現了。這時,貨幣首先是當做價值尺度,計量所賣商品的價格。第二,貨幣是作為觀念上的購買手段,使商品從賣者手中轉移到買者手中時,沒有貨幣同時從買者手中轉移到賣者手中。當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發揮職能作用時,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目的就起了變化,一般商品所有者出賣商品,是為了把商品換成貨幣,再把貨幣換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貨幣貯藏者把商品變為貨幣,是為了保存價值;而債務者把商品變為貨幣則是為了還債。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時,商品形態變化的過程也起了變化。從賣者方面來看,商品變換了位置,可是他並未取得貨幣,延遲了自己的第一形態變化。從買者方面來看,在自己的商品轉化為貨幣之前,完成了第二形態變化。在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時,出賣自己的商品先於購買別人的商品。當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時,購買別人的商品先於出賣自己的商品。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是商品交換中轉瞬即逝的媒介,而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則是交換過程的最終結果。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是觀念上的貨幣,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可以是不足值的貨幣或價值符號,但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減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節省大量現金,促進商品流通的發展。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後,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另一方面,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在賒買賒賣的情況下,許多商品生產者之間都發生了債權債務關系,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牽一發而動全身」,使整個信用關系遭到破壞。例如,其中某個人在規定期限內沒有賣掉自己的商品,他就不能按時償債,支付鏈條上某一環節的中斷,就可能引起貨幣信用危機。可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以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也進一步發展了。
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了信用貨幣,如銀行券、期票、匯票、支票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信用事業越展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也就越大,以致信用貨幣占據了大規模交易的領域,而鑄幣卻被趕到小額買賣的領域中去。
在商品生產和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不僅商品流通領域,而且非商品流通領域也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充當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形式。例如,地租、賦稅、工資等,也用貨幣來支付。
由於貨幣充當支付手段,為了到期能償還債務,就必須積累貨幣。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獨立的致富形式的貨幣貯藏減少以致消失了,而作為支付手段准備金形式的貨幣貯藏卻增長了。
❻ 貨幣的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該怎麼判斷,
1、 含義不同: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被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就是貨幣支付手段的職能。
2、 產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貨幣出現以後,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隨著賒帳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和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的。
3、 兩者購買的對象不同: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購買的主要是實體的商品;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購買的主要是服務。
4、 兩者貨幣交付的時間和空間不同: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在購買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可以分開的。或先交錢,後服務;或先服務,後交錢。
❼ 貨幣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區別是什麼
個人理解。。流通手段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在貨幣行使流通手段的時候,商品所有權和貨幣所有權是同時轉移給對方的而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則是用於商品賒購賒銷中的延期支付和清償債務工資稅金等在貨幣行使支付手段時並沒有發生商品所有權、各種交換物品所有權的轉移(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已經在之前結束,並給商品賣者、勞動供給者等在將來某個時間,獲得對方一定貨幣支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