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性貨幣政策工具應該如何操作
Ⅰ 在通貨緊縮情況下,如何運用一般性貨幣政策解決這一問題
1、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調控的常規手段,他主要是調節貨幣供應總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稱為數量工具。
2、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三大工具,即所謂的「三大法寶」。
①存款准備金制度:
存款准備金制度開始於19世紀20年代波士頓的蘇弗克銀行的改革。以解決鄉村銀行劣幣驅逐城市銀行良幣,要求鄉村銀行在城市銀行存入足額存款,城市銀行則按面值收兌鄉村銀行的銀行券,維持其面額十足流通,保持了銀行券流通的穩定。這項制度成為1913年美國實行《聯邦儲備法》中法定存款准備金制度的基礎。
②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隨著中央銀行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英格蘭銀行曾在19世紀上半葉利用再貼現業務向票據經紀人進行短期資金的融通,並利用再貼現業務逐漸完成了其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職能,完成了其向中央銀行的自然演化過程。
③公開市場業務:
利用買賣政府債券來調控經濟則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偶然發現。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Ⅱ 緊縮性貨幣政策採取的方法
緊縮性貨幣政策總的是減少市場貨幣供應量,採取的方法主要有存款准備金率的上調,這是最猛烈的政策工具,使市場貨幣量以乘數的速度減少;再貼現率提高,使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貼現融資下降,減少基礎貨幣量;緊縮性公開市場業務是在市場上買出有價證券,直接收購市場貨幣,這種方法比較靈活,效果相對差一些.這三項稱為貨幣政策的三大法寶.
其他的方法有信用緊縮等.
Ⅲ 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 採取那幾個措施如何理解!
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一般分成3項:
1.存款准備金政策。包括存款准備金率和利率。
2.再貼現政策。即央行提高對商業銀行票據貼現的利率,還有同行業拆借利率等。
3.公開市場業務。外國一般喜歡用這個,因為方便穩定銀行利率,包括買賣國債等。
緊縮貨幣政策就可以相應使用上面的工具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利率,同行業拆借利率,再貼現利率等,然後賣出國債,回籠貨幣。
Ⅳ 緊縮性貨幣政策一般可以採取哪些手段
國家減少自己的支出,將少投資,增加稅收,冷卻經濟,給經濟降降溫。你可以簡單理解財政政策就是國家花錢的態度。
緊縮性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所採用的一種政策手段。這種貨幣政策是在經濟過熱,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經濟中出現通貨膨脹時,所採用的緊縮貨幣的政策。中央銀行將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旨在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使利率升高,從而達到減少投資,壓縮需求的目的。總需求的下降,會使總供給和總需求趨於平衡,降低通貨膨脹率。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如何緊縮性貨幣:
1、減少貨幣發行
這項措施的作用是,鈔票在原有數量上不再增加。中央銀行可以掌握資金來源,作為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活動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
2、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為了防止政府濫用貸款助長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規定以短期貸款為限,當稅款或債款收足時就要還清。
3、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市場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
常見措施為在公開市場發放政府債券,買國債的多了,市場上流通的錢就相應變少了。
4、提高存款准備金率
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貸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Ⅳ 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1、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四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基準利率。
2、貨幣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調節基礎貨幣,銀行儲備,貨幣供給量,利率,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以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個方面:
①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②第二,控制和調節對商業銀行的貸款。
③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④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⑤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⑥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⑦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應答時間:2021-01-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Ⅵ 什麼是貨幣政策,央行實行緊縮貨幣政策,應如何操作。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用以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比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直接地或間接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准備金(最低儲備金)。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是同一事物的兩面,一個是從經濟理論角度講,一個是從政策措施講。
判斷通貨緊縮有兩個標准:一個是價格同比下降,一個是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下降或負增長。
1、 貨幣政策方面。為治理通貨緊縮,防止經濟的進一步下滑一系列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以啟動消費和增加投資。
2 財政政策方面,證券交易印花稅免除,增值稅改革,實行減稅政策。加大民生工程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解放消費。
3刺激消費方面。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和持久的拉動力,投資需求其實也是消費需求的衍生物,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尤其需要刺激的是消費需求。目前中國存在消費意願不足的現象,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國有企業改革使工人下崗的數量不斷上升,人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不足,預期收入下降等;同時,由於住房制度、醫療制度等改革使居民增加對遠期消費支出的預期,消費支出的期限結構發生變化,使得當前的消費傾向降低。因此,啟動消費的手段就是要增加居民的即時消費傾向,使遠期消費轉化為即期消費,其中增加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費的首要辦法,因為「要想讓人花更多的錢,就必須讓人有更多的錢」。同時,消費信貸也為此提供了一個手段。但目前發展消費信貸的約束條件在於銀行對家庭的信譽和還款能力缺少信心,為此需要從法律上加強對借款人的約束,重建社會信用關系,以促進消費信貸的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增長。
Ⅶ 貨幣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在何經濟形勢下如何運用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的總體操作原則是逆經濟周期,熨平經濟周期。
如果流動性過剩,經濟過熱,即增長速度太快或者通貨膨脹率很高,則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即提高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賣出債券,回籠貨幣。
如果流動性不足,經濟發展乏力,則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降低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投放貨幣。
Ⅷ 如何運用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執行緊縮性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有三樣看家「法寶」: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規武器,它們被稱作選擇性政策工具和補充性政策工具。高居金融金字塔頂端的中央銀行,若能嫻熟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便可閑庭信步,處變不驚了。有人說,貨幣是現代經濟社會的血液,不可或缺,無處不在。中央銀行則好比心臟,吞吐萬象,舉足重輕。它不以贏利為目的,也不經營普通銀行業務,其主要職能之一,就是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信貸總規模,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提起貨幣供給,人們很容易想到「發票子」。其實,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不僅指流通中的現金,而且包括存款。不同的貨幣資產,流動性殊異。比如,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提現方便,用現金進行交易,又比活期存款少了許多麻煩。各國根據貨幣資產的流動性,將貨幣供給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在我國,將流通中的現金稱為M0,它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流動性最強。M0加上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通稱M1,也叫狹義貨幣供應量,其數量變化,反映企業資金松緊狀況。在M1的基礎上,加上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以及居民儲蓄存款,構成廣義貨幣供應量,通稱M2,它的流動性最弱,但反映社會總需求的變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參考指標。當經濟蕭條時,央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刺激經濟復甦;經濟過熱時,則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有三樣看家「法寶」: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各國的金融法規都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將吸納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這部分資金與存款總額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備金率。央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流通中的貨幣會成倍縮減。這里邊的道理不難理解:商業銀行往中央銀行交的准備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資金便少了,於是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減少,企業在銀行的存款相應地會更少,「存款—貸款」級級遞減,整個社會的貨幣總量大大降低。這很像我們調試音響——降低功放機的功率,輸出的音量自然會減小。反之,如果央行調低存款准備金率,流通中的貨幣量便會成倍增加。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充當著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囊中羞澀,最後往往要向中央銀行求借。借錢不是空手套白狼,總得有所付出。企業向商業銀行求貸時,經常將未到期的商業票據轉讓給銀行,取得貸款,這稱為貼現。商業銀行如法炮製,將手中的商業票據轉讓給央行,稱為再貼現。中央銀行接受商業銀行的票據,要在原價基礎上打折,折扣率即再貼現率。顯然,央行改變再貼現率,相當於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成本,對其信用擴張積極性或抑或揚,貨幣供應量便也相應地收縮或膨脹。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率,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就是力度大,顯效強。1999年3月,我國人民銀行將存款准備金率降了兩個百分點,商業銀行一下子便多出了2000多億元的用資金。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再貼現率生成機制,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三年時間里連續四次調低再貼現率,使商業銀行和企業有了大量的活錢可用。以上兩項大動作,大大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對刺激投資,拉動經濟,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葯猛傷身,正由於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率對一國金融影響至深,所以,不到重要關頭,中央銀行並不輕易動用。央行「三大法寶」中,使用最多的還是公開市場業務。它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如國債)的活動。當央行買進有價證券時,向出賣者支付貨幣,從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貨幣量。反之,則減少貨幣量。公開市場業務最大的優點,是央行可以經常運用它,對經濟進行微調,操作靈活方便,對經濟的震動小。所以,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聯儲90%的貨幣吞吐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進行,德、法等國也大量採用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應量。但公開市場業務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實力、利率要實行市場化、國內金融市場發達、可供操作的證券種類齊全等。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箱里,「三大法寶」威力無邊,使用頻繁,被稱為一般性政策工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規武器,它們被稱作選擇性政策工具和補充性政策工具。前者指央行對某些特殊領域的信用進行調控。比如,為防止房地產投機,央行對金融機構不動產放款作出專門規定;通貨膨脹時期,央行對耐用消費品信貸消費作出限制,可以抑制消費需求,緩解物價上揚;提高證券保證金率等證券市場信用控制措施,可以遏制證券市場的過度投機;要求進口商預繳進口商品總值一定比例的存款,能夠控制進口的過快增長;對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和經濟部門,實行優惠的利率政策,則為多數國家所採用。補充性政策工具大致可分為直接信用控制與間接信用指導兩類。美國在1980年以前,有一個Q條例,規定了商業銀行存貸款最高利率限制,防止銀行抬高利率吸儲,從事高風險融資活動。規定商業銀行的流動資產對存款的比率,也是限制信用擴張的強制措施。信用配額、直接干預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等,雖然僅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但其直接、強制性的信用控制,對於問題的解決往往立竿見影,收效神速。中央銀行採取選擇性政策工具,或者使用直接信用控制時,象嚴厲的父親管教不聽話的孩子。而間接信用指導,則像慈母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其中,道義勸告是各國央行最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央行行長與金融巨子們見面懇談,共進晚餐,在握手舉杯之間,點明央行貨幣政策意圖,求得理解與合作。例如,當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央行會勸告金融機構減少海外貸款;房地產與證券市場過熱時,又會要求商業銀行縮減對這些市場的信貸。戰後的日本,長期盛行窗口指導。中央銀行根據產業行情、物價趨勢和金融市場動向,規定商業銀行的利率、貸款額,並要求其執行。如果商業銀行不聽招呼,央行則會削減向該行的貸款額度,甚至停止提供信用。從二戰結束到1974年,日本通過嚴格規范和高度管制的窗口指導,維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但是,間接信用指導畢竟沒有法律約束力,這種貨幣政策工具要發揮作用,中央銀行要有較高的威望和控制力,否則商業銀行便難免會為一己之利,與央行意願背道而馳。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