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成貨幣
Ⅰ 什麼是基礎貨幣,由什麼構成
基礎貨幣是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構成。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拓展資料
1.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被社會公眾持有的現金與商業銀行體系持有的存款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與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2.由於以前貨幣理論的不完善,對於貨幣本質認識的錯誤,人們未區分貨幣與存款貨幣,而後者是前者在市場中運動流通產生的,兩者差別猶如「人」與「人次」的差異。基礎貨幣實際上包含了這兩種不同形態的概念,是一個過時的,錯誤的概念。
3.由於過去經濟學家並未認識貨幣的本質,無法給出精準的貨幣定義,因而人們通常混淆貨幣與存款貨幣。
4.例如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學術界都普遍將M1,M2等貨幣統計數字歸結於央行的「供應」,而事實上M1,M2中的非發行部分,是由於貨幣在市場中流通,在銀行系統中反映的統計數字,是市場內生的「表觀貨幣」,並不是央行「供應」的。
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2年版)的定義,基礎貨幣包括中央銀行為廣義貨幣和信貸擴張提供支持的各種負債,主要指銀行持有的貨幣(庫存現金)和銀行外的貨幣(流通中的現金),以及銀行與非銀行在貨幣當局的存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
6.這一概念錯誤地將兩種不同形態的貨幣加總在一起(靜態貨幣數與流通後多次重復的統計數),對於整個貨幣銀行學,例如貨幣的流通速度,內生外生,中性非中性等相關研究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Ⅱ 貨幣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理解貨幣的本質及職能
1、貨幣的產生:
最開始是簡單的價值形式,就是物物交換,後來是復雜的價值形式,就是一個物品可以和多個物品交換,再後來是一般價值形式,就是某一物品成為了一般等價物,但是這個一般等價物存在不易保存等缺點,所以根據需要,人們發現了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金銀等金屬,由此貨幣產生。
2、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購買貨物、保存財富的媒介,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貨幣的契約本質決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賬單位。
實物貨幣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人們的商品價值觀的物質附屬物和符號附屬物。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
3、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也就是貨幣在人們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具有這樣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中陸續出現的。
(2)如何構成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的職能定義: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Ⅲ 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貨幣材料
貨幣材料即鑄造貨幣所用的選材。一般而言,成為貨幣材料需滿足這四個條件:價值較高、易於分割、易於保存、便於攜帶。
二、貨幣單位
貨幣單位是國家規定貨幣的名稱。貨幣單位變現為國家規定的貨幣名稱。在金屬貨幣的條件下,需要確定貨幣單位名稱和每一貨幣單位所包含的金屬量。一旦規定了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統一的價格標准,貨幣能更准確地發揮計價流通的作用。
三、通貨種類
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被稱為「通貨」,通貨可區分為本位幣和輔幣。
本位幣是一國貨幣制度中的基本通貨,它是國家法定的計價、結算貨幣單位,也稱主幣。如中國大陸唯一法定貨幣為人民幣,所以這時我們也把人民幣稱為本幣。
輔幣,即輔助貨幣,是本位幣單位以下的小額貨幣,主要用來輔助大面額貨幣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
輔幣一般多為金屬鑄造的硬幣,也有些紙制的紙幣。
四、法償能力
本位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具有無限法償能力,不管支付的金額有多大,債權人或者賣家都不能拒絕接受。而作為小額通貨的輔幣,在流通和支付過程中,超過了一定數量,債券人可以拒絕接受,因此輔幣也稱為「有限法償」。
但是有些國家也會通過立法決定輔幣和本幣一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比如中國。
五、鑄造發行程序
金融市場中規定的貨幣鑄造發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為:金屬貨幣的自由鑄造、限制鑄造、信用貨幣的分散發行與集中壟斷發行。
自由鑄造指公民有權用國家規定的貨幣材料,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在國家造幣廠鑄造貨幣,一般而言主幣可以自由鑄造(紙幣除外);限制鑄造指只能由國家鑄造貨幣,輔幣為限制鑄造。
六、發行保障制度
貨幣發行准備制度是為約束貨幣發行規模、維護貨幣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貨幣發行者在發行貨幣時必須以某種金屬或資產作為發行准備。
在金屬貨幣制度下,貨幣發行以法律規定的貴金屬作為發行准備;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各國貨幣發行准備制度的內容比較復雜,一般包括現金准備和證券准備兩大類。
(3)如何構成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制度是國家對貨幣的有關要素、貨幣流通的組織與管理等加以規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貨幣制度能夠保證貨幣和貨幣流通的穩定,保障貨幣正常發揮各項職能。
依據貨幣制度作用的范圍不同,貨幣制度包括國家貨幣制度、國際貨幣制度和區域性貨幣制度;根據貨幣的不同特性,貨幣制度分為金屬貨幣制度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貨幣制度(monetary system),國家法律規定的貨幣流通的規則、結構和組織機構體系的總稱。 貨幣制度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較規范的制度。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制度
Ⅳ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怎麼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勞動產品也就轉化成了專門為交換而生產的商品礌商品的交換比例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即商品的價值決定的。隨著交換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價值形式。價值形式先後經歷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在貨幣形式下,產生了貨幣。
政治:(簡述)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貨幣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偶然的物物交換;
(2)擴大的物物交換;
(3)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
(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貨幣的來源?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存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現代經濟生活中人們也須夷離不開貨幣。人們對貨幣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但貨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它的本質如何?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人們。對此,馬克思曾引用當時英國議員格來斯頓的話說:「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鑽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貨幣到底從何而來,似乎成了一個謎。但這又是一個非解開不可的謎,因為了解貨幣的起源是認識貨幣本質、職能與作用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正確認識貨幣金融理論的起點。關於貨幣起源的學說古今中外有多種。如中國古代的先王制幣說、交換起源說;西方國家的創造發明說、便於交換說、保存財富說,等等。它們或認為貨幣是聖賢的創造,或認為貨幣是保存財富的手段,許多法學家甚至說貨幣是法律的產物。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雖然從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看,多數學說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卻無一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科學揭示貨幣的起源。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採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觀察問題,科學地揭示了貨幣的起源與本質,破解了貨幣之謎。馬克思認為,貨幣是交換發展和與之伴隨的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從歷史角度看,交換發展的過程可以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價值形式經歷了從「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這么一個歷史沿革。從這一發展過程應該看出:首先,貨幣是一個歷史的經濟范疇。是隨著商品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而產生的。其次,貨幣是商品經濟自發發展的產物,而不是發明、人們協商或法律規定的結果。再次,貨幣是交換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矛盾發展的結果。二、貨幣形式的演變及其發展趨勢貨幣自身的發展主要有兩條源流:一條是貨幣形式的演變;一條是貨幣職能的發展。從貨幣的形式上看,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幾個階段。從總的趨勢看,貨幣形式隨著商品生產流通的發展與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演變。這一演變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一般價值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後,有一個漫長的實物貨幣形式佔主導的時期。貝殼、布帛、牛羊等,都充當過貨幣。實物貨幣之所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退出貨幣歷史舞台,根本原因在於實物貨幣具有難以消除的缺陷。它們或體積笨重、不便攜帶;或質地不勻、難以分割;或容易腐爛、不易儲存;或大小不一,難於比較。隨著商品交換和貿易的發展,實物貨幣被金屬貨幣所替代也就不足為奇。2、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轉化。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與發展自然是金屬貨幣廣泛使用的物質前提。金屬貨幣所具有的價值穩定、易於分割、便於儲藏等優點,確非實物貨幣所能比擬。3、金屬貨幣向信用貨幣形式轉化。信用貨幣產生於金屬貨幣流通時期。早期的商業票據、紙幣、銀行券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最初可以兌現為金屬貨幣,逐漸過渡到部分兌現和不能兌現。信用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由於 *** 濫發而多次發生通貨膨脹,在破壞兌現性的同時也促進了信用貨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到了20世紀三十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屬貨幣制度,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遂獨佔了貨幣歷史舞台。4、貨幣的現在與未來——電子貨幣。電子貨幣作為現代經濟高度發展和金融業技術創新的結果,是以電子和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為發展的未來。基礎的,也是貨幣支付手段職能不斷演化的表現,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貨幣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貨幣是怎麼來的?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鉅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蒐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
貨幣是怎麼產生的?簡要介紹一下它的產生歷程
貨幣的產生:
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交換→一般等價物固定到金銀(貨幣產生的標志)
貨幣的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 的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匯率是怎麼產生的?
匯率產生的是因為各經濟體(國家或像香港一樣的地區)都有自己的貨幣制度,在經濟體只允許本經濟體貨幣購買(如中國在大陸境內只允許人民幣流通和結算),要實現國際間購買,必須進行貨幣兌換,這就是匯率產生的基礎.
而匯率的決定基礎因素是兩種貨幣各自在不同經濟體內的購買力相比較的結果.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匯率,凡是能夠引起貨幣供求的因素都會影響匯率.
貨幣產生的經濟根源是什麼
1、貨幣產生的原因: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使得交換越來越頻繁和復雜化,這就需要一個交換的中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貨幣逐漸產生。
2、貨幣產生的過程: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貨幣的產生。
政治:(簡述)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10分
貨幣的出現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偶然的物物交換,到擴大的物物交換,再到一般等價物的出現,當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時,貨幣就產生了。
希望此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貨幣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偶然的物物交換;(2)擴大的物物交換;(3)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沒有剩餘產品,發生在兩個部落之間的交換,只能是偶然的多餘產品的物物交換。當時的商品交換在雙方的經濟生活中只佔極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計較交換的比例,如有的時用2隻羊換1把石斧,有時用2隻羊換2把石斧。假如2隻羊換1把石斧,用公式化表示即為:2隻羊=1把石斧 在這個等式中,羊的價值是通過石斧表現出來的,石斧是表現羊的價值的手段,人們把石斧看作價值的代表。或者說與價值等同,我們稱之為等價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物物交換不斷擴大,參加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一種商品可與多種商品相交換。物物交換的明顯缺點是:物物交換要求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商品,交換才能成功,否則交換就無法進行。
為了克服物物交換的困難,人們在長期無數次交換的實踐中找到了辦法。一般等價物就是從其它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換並表現其它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有了一般等價物後,方便了商品交換,人們只要經過兩次交換,就可順利換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換成一般等價物;第二步,用一般等價物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可見,一般等價物的出現,有利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
一般等價物由什麼商品來充當,各地區劃同,一個地區的不同時期也有不同。在歷史上,牲畜、布帛、貝殼、糧食、食鹽、金屬等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我國最早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之一是寶、貝。許多與商品交換有關的漢字,都有貝字作部首,如貨、賠、賺、販、購等。
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是金銀自身自然屬性決定的,即金銀有許多適宜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徵: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和容易分割等。
首先是體積小、價值大。因為採掘金銀要耗費巨大的勞動,所以金銀的價值大。這樣,人們可以攜帶少量的金銀,就能買到大量的商品。
其次,金銀不會腐爛,久藏不壞。黃金、白銀極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幾千年後挖掘出來,仍完好無損。
再次,質地均勻、容易分割。金、銀可以隨便熔合,又可隨便分割,其價值不會受到損失,而羊、布、貝殼等就不行。 正因為金銀有這樣多的優點,所以,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黃金、白銀身上。金銀一旦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它們也就成了貨幣 。 從上述貨幣的產生過程可以看出,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的出現解決了商品交換發展的障礙,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貨幣的出現也帶來新的矛盾。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我們的能把金銀貨幣完全等同起來。金銀就是金銀,它也是一種商品,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只有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才成為貨幣。
貨幣與一般商品的共同點是:貨幣也是高品。金銀能夠充當貨幣 ,是因為金銀本身是商品,既是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貨幣與一般商品的區別是:貨幣不是一般的商品,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專門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的商品,可以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這種貨幣與一般商品的本質區別,就是貨幣的本質。所以說「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Ⅳ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也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貨幣可以購買市場上的一切商品。
貨幣起源於最早的偶然交換中,起初人們通過物物交換各自需要的商品,接著在物物交換中發現了可以用一種物品來換取所有的物品,這種可以換取所有物品的物品就是後來的貨幣。
貨幣的本質就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能體現社會經濟關系。貨幣的職能包括價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貯藏手段。
貨幣層次是以流動性大小為依據,以轉變為現實交易媒介的方便程度為標准對貨幣進行的分類。
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人民幣(縮寫:RMB;貨幣代碼:CNY;貨幣符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是人民幣的發鈔行,依法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紙幣、硬幣均等價流通,且均具無限法償性,即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在中國錢幣博物館陳列出來的五套人民幣中,與後四套不同的是,第一套人民幣。
人民幣是貨幣嗎?
人民幣不是貨幣。貨幣是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們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本身是商品,本身有價值。一般來說就是金銀。
貨幣的基本職能有哪些?
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價值尺度:貨幣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3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在這里,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Ⅵ 貨幣是如何產生的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原始社會中,人們採取物物交換的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貨物增加,物物交換不再那麼適用,便演變出了貨幣。商品便是隨著交換而產生的。貨幣形態的演進經歷了四個主要的階段:實物貨幣、表徵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
1. 實物貨幣:最早的貨幣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用小麥作為貨幣來進行商品交換。
2. 表徵貨幣:以我國為例,商朝開始出現銅幣,一直到戰國時期,貨幣形狀各不一,如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楚國的蟻鼻錢,後秦統一六國,發行 「秦半兩」為圓形方孔錢。地方鑄幣現象昭著,為抵制這一類現象的產生,中央開始鑄通寶、元寶,並標定重量。
3. 信用貨幣:在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存在的形式主要是流通中現金與銀行存款,銀行存款體現在個人、單位在在銀行賬戶的存款。
4. 電子貨幣:電子貨幣是基於信用貨幣基礎上發展的新型貨幣,不同的是信用貨幣的信譽背書是政府:它具有100元的價值,是因為政府的存在,賦予它具有100元的價值,並且我們都相信於是它可以流通。而電子貨幣呢,網路對它的定義是這樣的:消費者向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支付傳統貨幣,而發行者把與傳統貨幣的相等價值,以電子形式存儲在消費者持有的電子設備中。例如支付寶、微信。電子貨幣的發行者多為私企,即私企起領導作用,政府進行推廣和應用。
5. 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是一種不受管制的、數字化的貨幣,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將虛擬貨幣定義為:價值的數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當局發行,也不與法幣掛鉤,但由於被公眾所接受,所以可作為支付手段,也可以電子形式轉移、存儲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