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貨幣是央行的什麼業務
⑴ 什麼是基礎貨幣
搜狗網路
帶你了解基礎貨幣
3900播放 00:57
基礎貨幣
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 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與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 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中文名
基礎貨幣
外文名
monetary base
發行機構
中央銀行
包括
廣義貨幣
表現
存款准備金、公眾持有的通貨
計算公式
准備金總額+通貨
別稱
貨幣基數、強力貨幣、始初貨幣
介紹
由於過去經濟學家並未認識貨幣的本質,無法給出精準的貨幣定義,因而人們通常混淆貨幣與存款貨幣。
例如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學術界都普遍將M1,M2等貨幣統計數字歸結於央行的「供應」,而事實上M1,M2中的非發行部分,是由於貨幣在市場中流通,在銀行系統中反映的統計數字,是市場內生的「表觀貨幣」,並不是央行「供應」的。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2年版)的定義,基礎貨幣包括中央銀行為廣義貨幣和信貸擴張提供支持的各種負債,主要指銀行持有的貨幣(庫存現金)和銀行外的貨幣(流通中的現金),以及銀行與非銀行在貨幣當局的存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
這一概念錯誤的將兩種不同形態的貨幣加總在一起(靜態貨幣數與流通後多次重復的統計數),對於整個貨幣銀行學,例如貨幣的流通速度,內生外生,中性非中性等相關研究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在這一錯誤概念的基礎上,學者們錯誤的認為「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乘積即理論上的貨幣供應量」,實際上廣義貨幣量M2等於貨幣發行量M與「存款兌現率」的乘積。因為貨幣在流通中,人們通常會截留部分極少的現金,而大部分轉化為存款。銀行只需要應對儲戶的兌現,而國家通常禁止銀行負資產經營,在此基礎上對存款徵收「存款准備金」,以限制貨幣的流通速度,並防止擠提等導致的銀行體系奔潰。所以它才叫「准備金」。
特徵
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 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從質上看,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現代中央銀行建立不依靠財政注資和資產擔保,貨幣發行機構和政府都沒有對貨幣提供資產擔保,貨幣發行實際不具有信用證的特徵,因此中央銀行經營實際等於負債經營,中央銀行的負債規模實際取決於執行流通功能所需要的規模,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實際是中央銀行負債業務的衍生)
二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三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現代商業銀行經營不依靠基礎貨幣也能通過發行或有負債的信用證衍生工具也能大量創造貨幣信用;在金融周期流通過程中,商業銀行通過發行金融創新工具,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實際不受貨幣政策和貨幣供給制約,商業銀行的最終負債規模取決於商業銀行的凈資產規模和風險經營能力)
四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計算公式
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
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⑵ 基礎貨幣包括什麼
基礎貨幣有包括這4種:
第一種: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
第二種:公眾持有的通貨(C);
第三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
第四種: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
拓展資料:
特徵:
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二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三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
四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貨幣的基本職能有哪些?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用來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的一種職能,是貨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
商品的價值用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就是商品的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就是根據各種商品的價值大小,把它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價格。例如,1頭牛值2兩黃金,在這里2兩黃金就是1頭牛的價格。
2.流通手段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出賣者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然後再用貨幣去購買商品。在這里,貨幣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充當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它作為流通手段職能的前提,而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價值尺度職能的進一步發展。
例如,一件衣服是100元,你用100元錢買到了這件衣服,這就是流通手段。
3.貯藏手段
貨幣退出流通領域充當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儲存起來的一種職能。貨幣能夠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是因為它是一般等價物,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因而貨幣貯藏就有必要了。
貨幣執行貯藏手段必須是現實的足值的貨幣,因此只有金銀條塊或金銀鑄幣才能執行這個職能。
4.支付手段
在貨幣當做支付手段的條件下,買者和賣者的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
例如貨幣被用來支付商品賒買過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來支付債務、租金、利息、工資等就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
5.世界貨幣
貨幣在世界市場上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由於國際貿易的發生和發展,貨幣流通超出一國的范圍,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於是貨幣便有世界貨幣的職能。
如:一個國家直接以金、銀向另一個國家購買商品;平衡國際貿易的差額,如償付國際債務,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產性支付,支付戰爭賠款等。
⑶ 為什麼說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資產
從央行印鈔票說起,引出來的鈔票全是央行的負債。資產是你把負債用到哪了?用到發基礎貨幣上了,注意基礎貨幣一離開央行就變成了資產。
是央行通過各種手段比如買外匯什麼的,給貸款什麼的把這錢給出去變成別人的負債了。給出去就是資產。恰恰是指央行把錢給出去之後的這個錢才叫基礎貨幣。
(3)基礎貨幣是央行的什麼業務擴展閱讀:
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1、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2、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3、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
4、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⑷ 基礎貨幣等於
基礎貨幣等於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與社會民眾持有的現金之和。基礎貨幣也稱高能貨幣,因為其具有將貨幣供應量成倍的放大的能力,商業銀行就是通過基礎貨幣來成倍的擴張作為開展業務的資金來源。基礎貨幣具備擴展性、來源唯一性、負債性和可控性四種特性。
基礎貨幣的特徵
1 、基礎貨幣是支撐銀行負債的基礎,銀行如果沒有基礎貨幣就無法創造信用,也就無法使貨幣供應量成倍的放大。銀行的最終負債規模取決於銀行的經營規模、風險能力和資產規模;
2 、中央銀行可以控制和調節基礎貨幣的變數,達到調節供給量的目的;
3 、基礎貨幣是央行的貨幣性負債,是央行通過資產業務衍生出來的即央行的資產業務是負債業務的衍生;
4 、在銀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運用後能產生數倍於貨幣金額本身的量。
⑸ 基礎貨幣是由什麼提供的
基礎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的業務活動創造的,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基礎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的業務活動創造的,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基礎貨幣是由社會大眾所持有的現金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准備金兩部分構成。如果把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也視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存款,則准備金就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負債,現金就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大眾的負債。因此,通過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分析,可以導出基礎貨幣方程式。
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
其公式為: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基礎貨幣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0年版)的定義,基礎貨幣包括中央銀行為廣義貨幣和信貸擴張提供支持的各種負債,主要指銀行持有的貨幣(庫存現金)和銀行外的貨幣(流通中的現金),以及銀行與非銀行在貨幣當局的存款。
基礎貨幣的特徵
一、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從質上看,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1. 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2. 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3. 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
4. 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二、基礎貨幣的公式
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
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
基礎貨幣由現金和存款准備金兩部分構成,其增減變化,通常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
1. 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債權的變動。這是影響基礎貨幣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來說,中央銀行的這一債權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增加,同時也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這必然引起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增加,使貨幣供給量得以多倍擴張。相反,如果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債權減少,就會使貨幣供應量大幅收縮。通常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銀行對這部分債權有較強的控制力。
2. 國外凈資產數額。國外凈資產由外匯、黃金占款和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凈資產構成。其中外匯、黃金占款是中央銀行用基礎貨幣來收購的。一般情況下,若中央銀行不把穩定匯率作為政策目標的話,則對通過該項資產業務投放的基礎貨幣有較大的主動權;否則,中央銀行就會因為要維持匯率的穩定而被動進入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以平抑匯率,這樣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對中央銀行的外匯占款有很大影響,造成通過該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具有相當的被動性。
3. 對政府債權凈額。中央銀行對政府債權凈額增加通常由兩條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認購政府債券;二是貸款給財政以彌補財政赤字。無論哪條渠道都意味著中央銀行通過財政部門把基礎貨幣注人了流通領域。例如,我國1995年的財政借款存量為1600多億元,對近幾年的基礎貨幣量產生了一定影響。
4. 其他項目(凈額)。這主要是指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以及中央銀行在資金清算過程中應收應付款的增減變化。它們都會對基礎貨幣量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