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為什麼貨幣面值很大
⑴ 為什麼第一套人民幣面值怎麼大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之初,剛剛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並沒有預料到它會在短短兩三年內大幅度地貶值,所以最初只規劃和發行了10、20、50元三種鈔票,隨後又發行了1、5、100元三種。按最初設想,這6種鈔票已經可以滿足需要了。但在實際流通使用中,由於戰爭動亂、物資缺乏、不法商家囤積炒作等原因,商品價格瘋漲。糧食價格在1949年一年間漲了2000倍。人民幣迅速貶值,即使最大的100元券,也買不到什麼東西。商品的普遍價格都在千元、萬元以上。人們買一件普通商品也要攜帶大疊的鈔票,很不方便。所以新發行的人民幣鈔票面額越來越大,最後一直發行到5萬元才滿足了流通的需求。
到了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前的1953和1954年,人們日常普遍使用的是1000元——50000元的鈔票。面值百元以下的鈔票早已買不到任何東西,基本從市面上絕跡了。
⑵ 五十年代(1950年)的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多少元
截至到2020年8月,五十年代(1950年)的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10-15萬。
因為1950年時人均GDP(美元),中國大陸29.2、中國台灣95.0,印度56.0,日本332.4,美國2412.0,世界平均為1487.0。
也就是說,中國大陸是印度近1/2,台灣的1/3,日本的1/11,美國的1/83,世界平均1/51。
建國初期的時候,曾經有段時間使用舊幣,直到1955年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以後一元人民幣相當於原來的舊幣一萬元,這是由於建國初期,受民國金融通貨膨脹的影響,貨幣面值大,而國家幣值只有以元為單位。
(2)1950年為什麼貨幣面值很大擴展閱讀
新中國六十年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及其啟示
新中國的成立承擔著雙重的歷史任務:
一是盡快地使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中擺脫出來,結束舊中國四分五裂、連年戰亂的局面,使我國變為獨立統一和強盛的國家;
二是改變所面臨的整個國家一窮二白、國力衰退、積貧積弱的面貌,迅速發展生產,建立獨立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建成為強大和富裕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⑶ 我國貨幣面值為什麼越來越大
貨幣的發行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現在的錢不如過去的錢值錢,有點類似通脹(即貨幣供給的增長)的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吧。首先,根據馬克思的貨幣觀點,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市場應該是遵循等價交換的,這意味著一定的商品數量必然要求同一定的貨幣數量相對等。那麼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豐富,客觀上要求貨幣也要增多一些,如果國家不頒布新的法令,貨幣面值當然越來越大。其次,從現代西方貨幣供給決定理論看,據交易方程式 MV=PQ 如果國家不刻意調整物價P,那麼隨著商品Q的增加,貨幣供給M必然增加,通常在一定時期V是不變的。也會導致貨幣供給增加,所謂「物以稀為貴」貨幣供給增加後,現在的錢當然不如過去的錢值錢了。再次,資本市場等虛擬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更多的貨幣參與。嚴格上說,資本市場是不會創造任何新的財富的,他只是一個資金流通的場所,但在某一時刻,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場所又總會保留一筆相對穩定的資金,盡管資金在不斷循環。這客觀上也要求有一筆超過和商品相匹配的貨幣從商品經濟中游離出來,獨立存在,盡管他暫時不代表任何數量的商品。這樣客觀上又要求增加了一筆超過商品的貨幣,還是貨幣增發,購買力下降。並且隨著經濟越發展,虛擬市場越大這筆游離資金規模越大,現在的錢越不如過去值錢。此外,國家政策也會加速貨幣「貶值」,依據基本的經濟理論輕微的通脹有利於刺激經濟,所以實際貨幣發行總會略高於商品數量的增長,長此以往,貨幣貶值就會發生。還有外貿發展,這裡面問題更復雜,我僅舉例講一個方面吧,我們知道美元是准世界貨幣,所以本次次貸危機很多人罵是世界人民為美國人買單,當然美元是世界貨幣,只要美國多印些錢,照樣享受別國商品。所以隨著美元印鈔,通過國貿進入中國,央行把美元結匯買進去,就必然增發人民幣,而我國商品並未增加,這就又增加了一筆超過商品的貨幣創造出來,人民幣就進一步貶值,現在的錢就更不如以前的錢值錢。 當然上面所說的「通脹」「貶值」不是一種經濟病態,而是商品豐富所帶來的,只要控制的好,百姓能承受(加工資以增加名義收入)就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