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M2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1. 貨幣供應量的成因分析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幾何式的增長,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貨幣流通量也逐漸加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推出4萬億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這使得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超額的增長,截止到2012年6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M2為92.5萬億。
我們以中國經濟境況比較成熟的1990年為基期,對比分析中美兩國的貨幣供應。
從建國到1990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1.53萬億;截止到2012年6月末,中國的M2為92.5萬億,短短22年間增長了近60倍,摺合成約14.5萬億美元。而1990年美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為3.28萬億,截止到2012年6月末M2餘額為9.99萬億,增長了2倍多一點。通過對比發現,22年間,中國的貨幣供應增長比美國多出了46%,但經濟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說明中國的貨幣供應遠遠大於實體經濟的需要。從名義上講,中國的人民幣幣值不是被低估了,而是被高估了。下面我們就重點的分析一下是什麼引起中國M2這么大規模的增長。
貨幣理論告訴我們,貨幣是銀行創造出來的:首先是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基礎貨幣可以來自商業銀行上繳的准備金,流通中的現金,也可以來自央行購買政府債券、外匯等。央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和調整法定準備金率等貨幣工具,對基礎貨幣進行調控;其次是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比如,當央行的存款准備金率為20%(R)時,企業A把10萬元(D)錢存入銀行,銀行必須把2萬元存入央行,8萬元可以貸款給企業B,企業B向企業C支付貨款8萬,企業C又把這8萬存入銀行,銀行到央行存入1.6萬元,又可以將6.4萬元放貸……如此循環往復,理論上,銀行共創造D/R即50萬元貨幣。因此,貨幣創造乘數就是存款准備金率的倒數,存款准備金率越高,貨幣創造乘數就越小。
用這套模式來解釋中國如此之大貨幣供應量,顯然很難令人信服。我分析認為中國M2大規模的增長,是分階段的完成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出口導向的產業政策,對外貿易順差導致了大量的外匯存底,並且外匯管理還是最初的強制結售匯制度,導致基礎貨幣的大量投放並通過銀行的創作功能使M2餘額急劇增加。雖然央行採用提高准備金率和發行央票進行對沖操作,但是由於對沖的時效性,還有5.5萬億的貨幣沒有對沖掉,這5.5萬億的基礎貨幣通過銀行的貨幣創造功能,是中國M2擴張的本質原因之一。
2008年全球經歷了美國的次貸危機,中國推出了4萬億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導致地方政府紛紛通過地方融資平台,以土地等資產做抵押,向銀行大肆借貸,從而使2009年中國M2增長率從2008年的17.8%跳升至27.7%,加速推升了廣義貨幣余額M2的大幅增長。
中國的城鎮化和土地的招拍掛,使土地資本化率越來越高。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達到1.4萬億元,2010年則達到2.9萬億元,而2011更達到了驚人的3.3萬億,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70%以上。
在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M2如此大的今天,居民的實際財富其實處在一個不斷縮水的通道中,財富不斷被稀釋,通貨膨脹不斷。如何跑贏膨脹並且跑贏M2,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保證貨幣的購買力是時下民眾關注的熱點。要實現這一目標,選擇好的投資標的是關鍵。
在股市低迷,房地產限購調控,基金縮水等大背景下,貴金屬投資無疑是對抗通脹、實現保值增值的最佳手段。其國際化的交易模式、成熟的市場運作機制對投資者來說無疑是良好的投資機會。
2. 【原創▪貨幣】說說M2廣義貨幣總量背後的秘密
接著上一篇,這次我們來聊聊M2背後的秘密。
上次我們說到,M2是廣義上的貨幣總量,它包括三個部分:1)流通中的貨幣現金;2)活期銀行存款;3)定期銀行存款。
第一部分是流通中的貨幣現金---M0,它是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數量,也就是平時我們拿在手裡的現金。
第二部分是活期銀行存款,這部分錢雖然存在銀行里,流動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它和貨幣現金合並起來叫做M1。也就是「流通現金 + 銀行活期存款 = M1」。
最後一部分是廣義貨幣M2,就是將流通中的現金、銀行活期存款和銀行定期存款或者准貨幣,把他們全部加總得到M2,M2代表著當下社會財富的總量,「流通現金 + 銀行活期存款 + 銀行定期存款或准貨幣 = M2」。
這個准貨幣是怎麼回事呢?我來告訴你,放在銀行里的錢有兩種:一種是借貸的錢,另一種是信貸的錢。這兩者有很大區別。
先說借貸貨幣,比如你今年辛苦幹了一整年,掙了10萬塊,年底的時候存在銀行5萬塊,這5萬塊就是你勞動創造的價值所得,是真實的價值承載,你把錢存入銀行,銀行給你存款利息。轉過頭銀行把這5萬塊錢又借給別人,貸款人給銀行借款利息,這一借一貸產生的利差就是銀行掙的錢。在這個過程中,借貸的錢是真金白銀,是真實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對應的存量貨幣,幾乎沒有水分。要說有點水分的話,就是利息。
注意,利息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是錢生出來的,與勞動的價值創造無關。因為有了利息,你需要多付出一部分勞動,去創造價值來額外填補這部分利息,換句話說,在你的勞動所得中,有一部分是白乾的,就是為了填補利息這個窟窿。好了,這是放在銀行里的第一種錢——借貸貨幣。
另一種是信貸貨幣,信貸貨幣是不需要真金白銀的,它不是價值創造所對應的存量貨幣,而是「一個需要用錢,一個需要放貸,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雙方一拍即合,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貨幣,這些是純增量貨幣,只需一紙信貸契約,連印鈔票都省了。
比如,我想買一棟當下市面總價130萬的房子,資金不夠需要向銀行辦理住房貸。這首付款的30萬是真金白銀,剩下的按揭款100萬就是我和銀行達成的一筆信用貸款。銀行考察了我的信用等級和這套房子的抵押估值,然後同意給我放貸100萬,那麼這100萬就是我和銀行共同創造出來的准貨幣——信貸貨幣。
信貸貨幣實際上是銀行在利用消費或者投資放杠桿,本質上是一種跨期的價值交換,就是「把一部分未來掙的錢提前拿來消費或投資」,以後掙了錢再連本帶利的還給銀行。這種跨期交換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一方面未來的價值創造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就是通脹或通縮帶來的貨幣升值與貶值,導致債務成本的變化。
如果大量的信貸放出去,能夠真正創造價值,帶來收益,那麼信貸就是一種很好的刺激經濟的手段。但如果信貸投放質量很差,大量的錢投出去,變成了沒有車輛跑路的高速公路,產生不了起碼的經濟效益,連本金都收不回的話,那就會帶來償債風險。更有甚者,如果信貸資金投放到一些被炒作的商品上,對勞動的價值創造沒有任何拉動,僅僅是想通過「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錢生錢,那這樣做就會催生巨額的資產泡沫,等到催生泡沫的擊鼓傳花游戲玩不下去的時候,泡沫就會瞬間破裂,資產大幅貶值,虛擬財富蒸發,就可能引發經濟危機。
還以房貸為例,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用來做抵押的資產,那棟房子本身就是個大泡沫的話,假如有一天泡沫破了,房價大跌,總價從130萬跌到70萬,那麼對我來說,我寧可選擇違約,因為即使違約,最多就是房子收歸銀行拍賣,我的首付款30萬虧空止損,如果我不違約,繼續還貸,就意味著未來十幾年的勞動所得要按照買房時130萬的價格(而不是70萬),來償還銀行貸款,這顯然不劃算。而銀行發現我違約,沒收了房屋,在市場上低價售賣,假如最終賣掉了70萬,銀行的賬面上也同樣虧損了30萬。如果銀行把這70萬收回,不繼續放貸出去,貨幣總量就會因此而減少70萬,相當於擠掉了70萬的水分。
如果大量的信貸貨幣因為償債困難、資不抵債而發生違約的話,那麼流通的信貸貨幣就會大幅消滅,因為信貸貨幣的原理是有借才有貸,如果沒有了借,自然貸就沒有了,這筆錢本來就是一紙空文,當那紙空文沒人信了,那筆信貸貨幣也就自然消滅了。銀行把資不抵債的那部分貨幣進行回收,不讓他們繼續在市場上流通,就會減少信貸貨幣的總量,M2的水分也會隨之擠掉一部分。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M2多點少點關系不大吧,如果多了,把信貸貨幣的量降下來就好了,如果少了,就多印一點鈔票,保持貨幣供需的基本平衡就可以了嘛。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然並卵。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幾件事:1)央行是依據什麼發行貨幣的?2)這些年究竟發行了多少貨幣,是多了還是少了,現在是發的快還是發的慢?3)M2與GDP增長、債務利息究竟是啥關系?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提醒你不要忘了貨幣這個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本身承載著三個根本的功能:交易媒介、價值度量、儲值工具。這三個功能是貨幣存在的基礎,俗話說的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吧,具體問題的回答我們下次接著聊。
3. 宏觀經濟學中簡答題 貨幣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艾爾蒙頓(Elmendyn)經濟中有2000張1美元的紙幣。1.如果人們把所有貨幣作為現金持有,那麼貨幣量是20002.如果人們把所有貨幣作為活期存款持有,並且銀行保持百分之百准備金,那麼貨幣量是20003.如果人們持有等量的現金和活期存款,並且銀行保持百分之百准備金,那麼貨幣量是20004.如果人們把所有貨幣作為活期存款持有,並且銀行保持10%的准備率,那麼貨幣量是200005.如果人們持有等量的cash和活期存款,並且銀行保持10%的准備率,那麼貨幣量是5000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率和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4. 經濟裡面的M2是由什麼決定的怎麼來的央行印發貨幣的指標又是什麼
m2的總量主要取決於銀行系統的存貸款規模。(貨幣銀行學)
5. m2是怎樣算出來的
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
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旁芹悔運正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近年來,很多國家都把M2作為貨幣供應量的調控目標。
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首信。
M2+:
2011年11月15日,據央行透露,考慮到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存款規模已較大,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較大,從2011年10月起,央行將上述兩類存款納入廣義貨幣供應量(M2)統計范圍。
央行稱,貨幣供應量是全社會的貨幣存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總和。隨著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工具創新,各國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會進行修訂和完善。
6. 商業銀行是怎麼創造貨幣的
商業銀行創造貨幣是利用貨幣創造乘數,把一筆存款通過銀行系統而對貨幣供給量所產生的倍數作用。
做一個簡單的模型:假如全社會就一家銀行,有存款100元,假設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為20%,那麼法定存款准備金就要有20元,剩下的80元是超額准備金,這塊是可以用來放貸款的,比如房貸。
假設,買房要貸款20元,首付10元,總價30元。這30元給開發商(猜握開發商再分給誰先不要管),拿到這30元之後,再存進這家銀行里。
那麼,首先做第一筆處理:提現10元,然後貸款20元,開發商收到30元,但還沒有存進銀行。這個時候,存款就是100-10=90元,法定存款准備金就是90×20%=18元,超額存款准備金就是90-18-20 = 52元。
然後開發商再把這30元存進銀行里:那麼存款就變成90+30=120元,法定存款准備金就是120×20%=24元,或者18+30×20%=24元,超額准備金就是 52+ 30×80% = 76元,總計120元。
整個貨幣系統中就「多了」20元,這20元,實際上就是拿未來30元工資做抵押,創造出來的貨幣。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在貸款的過程中,M2增加了20元。
(6)貨幣M2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
1、四大因素
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現金漏損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超額准備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
2、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可以從兩個方面起作如慎用:它既可以使銀行存款多倍擴大,又能使銀行存款多倍收縮。因此,中央銀行控制准備金和調整准備率對貨幣供給會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