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學什麼重點
㈠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一章貨幣與貨幣制度的知識點有哪些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這門課第一章貨幣與貨幣制度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貨幣與經濟的關系,第二節貨幣形態的演變,第三節貨幣的定義與計量,第四節貨幣制度,第五節國際貨幣體系,參考資源,。
㈡ 貨幣銀行學的五個核心原則
貨幣銀行學的五個核心原則是時間、風險、信息、市場和穩定。
1、時間具有價值。
2、風險需要補償。
3、信息是決策的基礎。
4、市場決定價格、配置資源。
5、穩定改善福利。貨幣銀行學的核心內容是貨幣供給和需求、利率的決定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宏觀金融經濟現象的解釋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㈢ 貨幣經濟學,貨幣金融學側重點是什麼具體的,
貨幣金融學,這個詞語現在用的略微少點,不如《貨幣銀行學》這樣普遍。不過《貨幣金融學》是上海財經大學戴國強先生編寫的一部經典教材。
首先你應該弄清楚這幾個經濟學名詞概念:原先的課程名稱叫貨幣銀行學,是經濟類基礎課程。後來貨幣銀行學更多加入了一些國際金融的知識,兩者合並後學科變為現在財經類高校的《金融學》。這是學科由來和演變過程。所以漸漸的有人也叫它貨幣金融學。
再說貨幣經濟學。理解貨幣經濟學首先你要明白經濟和金融的區別和聯系。其實現在的很多人甚至是專業財經類的學生也不清楚這兩者倒底是什麼關系。簡單說:經濟是金融的基礎,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經濟是一級學科門類,概念含義要廣泛得多;而金融又更細化,專指資金的融通。
所以,明白上面這些,相信你就明白各科的側重點了:貨幣經濟更多是與經濟的結合,貨幣金融更多與金融結合,前者要比後者廣度上廣,後者要比前者深度上深。
不過最後要注意的是,經濟金融類一定要打好基礎,很多東西都是通的,初階段的時候不管什麼課程都要好好學以培養經濟金融素養。這種細微的側重點差別在學的過程中不要太重視,學完之後瞭然於胸,倒是更有價值。
願你有得。祝你好運!
㈣ 怎麼復習貨幣銀行學呢
一、名詞解釋 1、價值尺度—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指貨幣在表現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時所發揮的職能。 2、流通手段—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即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的媒介。 3、支付手段—當貨幣不是用作交換的媒介,而是作為價值的獨立運動形式進行單方面轉移時,執行支付手段職能。 4、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人們當作獨立的價值形態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來的職能。 5、通貨膨脹—是指由於貨幣供應過多,引起貨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貨幣現象。 6、無限法償—有限法償的對稱。是指本位貨幣具有無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賦予它流通的權力,不論每次支付的金額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絕收受。 7、有限法償—無限法償的對稱。是指輔幣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過一定的限額,對方有權拒絕收受。 8、商業信用—工商企業之間在買賣商品時,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 銀行信用—是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態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業銀行(或專業銀行)接受的客戶現金和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它是商業銀行從事資產業務的基礎。 11、派生存款—又稱衍生存款,是指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辦理貼現或投資業務等引申而來的存款。它是相對於原始存款的一個范疇。 12、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的對稱。是指資金供求雙方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融資形式。 13、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對稱。是指資金供求雙方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資金融通的活動。 14、直接標價法—是指用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付若干單位的本國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 15、間接標價法—是指用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 16、基礎貨幣——是指處於流通界為社會公眾所持有的通貨及商業銀行存於中央銀行的准備金的總和。 17、國家信用——是指以國家為一方的借貸活動,即國家作為債權人或債務人的信用。 18、貨幣乘數——是指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的擴張倍數。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動中產生的、能夠證明債權債務或所有權關系並據以進行貨幣資金交易的合法憑證。 20、經濟貨幣化——指一國國民經濟中用貨幣購買的商品和勞務佔全部產出的比重及其變化過程。 21、格雷欣法則——在雙本位制下,雖然金銀之間規定了法定比價,但市場價格高於法定價格的金屬貨幣就會從流通中退出來進入貯藏或輸出國外;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金屬貨幣則繼續留在流通中執行貨幣職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22、實際貨幣需求——實際貨幣需求是指名義貨幣需求在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之後的實際貨幣購買力,它等於名義需求除以物價水平,即Md/P。 2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次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
㈤ 請列出10個貨幣銀行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並加以解釋說明
1、貨幣:從價值形式發展的角度看,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從貨幣的功能看,貨幣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能夠作為交換手段、計價單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礎上也能作為價值貯藏的手段。
2、貨幣制度:國家對貨幣的有關要素、貨幣流通的組織與管理等加以規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內容包括:規定貨幣材料、規定貨幣單位、規定流通中貨幣的種類、規定貨幣法定支付償還能力、規定貨幣鑄造發行的流通程序、規定貨幣發行准備制度等。
3、匯率:兩國貨幣之間的相對比價,是一國貨幣以另一國貨幣表示的價格,是貨幣對外價值的表現形式。匯率有兩種標價方法,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
4、利率:,是指借貸期滿所形成的利息額與所貸出的本金額的比率。利率體現著借貸資本或生息資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數量的尺度。也有稱之為到期的回報率、報酬率。
5、金融市場:是資金供求雙方藉助金融工具進行各種資金交易活動的場所。它是一國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多個子市場,其中最主要的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6、資本市場:又稱為長期資金市場,是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為媒介進行長期性資金交易活動的市場。廣義的資本市場包括銀行中長期存貸款市場和有價證券市場;狹義的資本市場則專指發行和流通股票、債券、基金等證券的市場,統稱證券市場。
7、中央銀行:是指專門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統一管理金融活動並代表政府協調對外金融關系的金融管理機構。在現代金融體系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是一國最重要的金融管理當局。
8、再貼現:商業銀行將其對工商企業已經貼現的票據向中央銀行再辦理貼現的資金融通行為。再貼現利率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融通資金的重要調節器。
9、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是指貨幣供給難以由中央銀行絕對控制,而主要是由經濟體系中的投資、收入、儲蓄、消費等各因素內在地決定的。從而使貨幣供給量具有內生變數的性質。
10、經濟貨幣化:是指一國國民經濟中用貨幣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占其全部產出的比重及其變化過程。
在《貨幣銀行學》中,重要的概念還有許多,需要多看看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