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發行什麼貨幣
① 明朝各階段的貨幣,你都了解哪些呢
明朝的貨幣大部分以紙幣為主,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開始製造紙幣,叫做「大明寶鈔」在製作紙鈔的同時,也製造了不少的銅幣,明朝所有的錢幣都叫「通寶」,那個時候的交易金額大部分還是白銀,因為白銀可以保值,交易時金額小的用鈔錢,因為錢和鈔製作工藝和通貨膨脹容易貶值。
不同帝王在位時,合法的貨比都是用當代帝王稱號的通寶,在民間可以根據銅幣的成色來換當時帝王稱號的通寶。
② 明朝貨幣詳細介紹 明朝各階段的貨幣有哪些
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明太祖洪武八年開始製造,稱「大明寶鈔」,同時也在鑄造了不少銅錢,大明所有的錢幣統稱「通寶」,當時交易金額大的用白銀,因為白銀可以保值,交易金額數量小用鈔錢(錢和鈔因為製作工藝和通貨膨脹容易貶值)。
不同帝王在位時,合法的貨比都是用當代帝王稱號的通寶,不同帝王利用這種強制使用帝王稱號的通寶實現對經濟的控制明,朝通寶應為更換朝代,在民間可以根據銅幣的成色來換當時帝王稱號的通寶。
③ 明朝是以什麼作為法定貨幣
1.明代把白銀當做法定流通貨幣,基本上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
2.基本概述 :
a、明朝的貨幣是白銀,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銀的主要生產國,白銀大量依靠進口。魏斐德在著作中寫道,在17世紀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萬-26.5萬公斤。長期從事「明清之際白銀流入中國」問題研究的美國學者艾維斯認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銀的年輸出平均在33750-48750公斤之間,大多數最後還是到了中國。
b、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幣經濟得以發展。
1. 大明寶鈔簡介:
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以失敗告終。2.明朝各階段貨幣 :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