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擴張會增加貨幣供給為什麼
『壹』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定會引起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嗎為什麼
不一定,擴張性貨幣政策有可能是增加印發貨幣,這顯然會引起貨幣供給量的增加,但是還有利率這個因素,當銀行利率降低會拉動投資,屬於擴張性貨幣政策,但它卻不會引起貨幣供給量的增加。
『貳』 結合我國信用發展狀況,討論利率如何改革才能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信用與利率的關系
信用與貨幣是兩個不同的經濟范疇。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是不同所有者之間調劑財富餘缺的一種形式。貨幣是一般等價物,作為價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間的商品交換。二者之間的關系必須用歷史的眼光來考察。
信用與貨幣的關系經歷了一個由相互獨立發展到密切聯系再到融為一體的過程。早期的信用與貨幣這兩個范疇是獨立發展的。從時間上考察,信用的出現比貨幣要早,當時的信用主要採用實物借貸方式,在很長時期內獨立於貨幣范疇之外。從早期的實物貨幣直至足值的金屬貨幣制度,貨幣的發展也長期獨立於信用關系之外。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形成之前,信用與貨幣二者雖有聯系,但從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獨立發展的。但是二者相互獨立發展並不意味著否認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歷史進程中,信用與貨幣的聯系有著久遠的歷史,其密切聯系表現在二者的相互促進發展之上。一方面,貨幣借貸的出現是信用獲得更大發展的基本條件。貨幣借貸擴展了信用的范圍,擴大了信用的規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進了貨幣形式和貨幣流通的發展。信用的出現發展了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使貨幣能在更大范圍內作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還加速了貨幣的流動,補充了金屬貨幣數量的不足。可見,信用與貨幣是相互促進發展的。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確立,情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在金屬貨幣退出流通領域,實行不兌換信用貨幣制度條件下,信用與貨幣的關系進一步發展。在信用貨幣制度下,信用和貨幣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整個貨幣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礎上的。從貨幣形式看,貨幣形式同時就是一種信用工具,貨幣是通過信用程序發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動都導致貨幣的變動。信用的擴張會增加貨幣供給,信用緊縮將減少貨幣供給;信用資金的調劑將影響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供給的結構。這樣,當貨幣的運動和信用的活動不可分割地聯給在一起時,則產生了由貨幣和信用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新范疇——金融。因此,金融是貨幣運動和信用活動的融合體。當然,在金融范疇出現以後,貨幣和信用這兩個范疇依然存在。
二、利率發揮作用的世界性趨勢
利率不但能夠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而且能夠表現供給與需求的相對變化。利率水平趨高被認為是銀根緊縮,利率水平趨低則被認為是銀根鬆弛。因此,西方傳統的貨幣政策均以利率為中介目標。
為了控制投資的高速增長,在央行採取的諸多貨幣政策操作中,被西方金融界稱為貨幣政策「猛葯」的存款准備金率一調再調,而調整法定存貸款利率這一傳統的政策工具,卻一直沒有使用。這讓市場感到很意外。我們認為,央行之所以遲遲沒有提高法定存貸款利率,除了考慮CPI、經濟增長速度等正常的經濟指標外,還受到一些特殊的外部因素的約束。在我國利率發揮作用還不具備條件。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利率政策非常有效,因而成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國的情況十分復雜。統計分析顯示,在中國,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同利率變動的關系不大。並且,利率水平的降低對存款總量的增長以及增長的速度都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是主要的貸款需求者,貸款需求的利率彈性必然較低;作為貸款的主要供給方,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的利率敏感性一直較低。另外,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將導致大量短期資本湧入到國內,從而達不到提高利率緊縮信用的目的。因此,有研究人員認為升息不能解決經濟過熱問題。
三、我國利率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宏觀和微觀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利率市場化是指所有利率均由市場決定,即由資金供求關系確定。利率市場化是我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在利率制度方面,國家應盡早建立並完善利率決定機制以及利率風險管理制度,保證利率決定機制在最大程度的靈活性和自主性的基礎上實現利率風險水平的最小化;在規范微觀主體行為方面,應首先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國有企業問題,加速國有企業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同時進一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在產權制度和銀行治理結構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在金融市場方面,國家應努力朝著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金融體系的目標邁進,為市場上的各類競爭主體提供一個盡可能公平,公正的投融資環境,從而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終實現創造條件。
四、我國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礙及化解方法:
目前我國的這種低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價格,也使得利率這一重要的經濟杠桿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很多人主張通過利率市場化來理順金融商品的價格體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恢復利率杠桿應有的作用。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一個必然進程,誰也沒有理由反對利率市場化,但目前我國宏微觀經濟環境都不利於利率市場化的過快推進。如下:
1、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低。我國過去長期搞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許多方面都與成熟市場經濟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2、利率運作主體行為不規范。
(1)中央銀行的獨立自主性不強。中央銀行並未真正擁有利率的制訂權和調整權。
(2)國有商業銀行行為非市場化。國有商業銀行由於產權制度建設落後,銀行的產權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層和一般員工沒有利益驅動機制,使得所有者和經營者難以實現利益的激勵兼容,經營者非市場化選擇的傾向很強,這是引致銀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大量非市場化行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權放開,銀行也難以按照市場規律借貸資金。
(3)企業的行為不規范。到目前為止,我國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並未達到預定目標,其在資金使用方面的風險約束機制和利益推動機制尚不健全,大多數企業只負盈不負虧,在國家的保護傘下安穩過日子,利率高低對其來講並不很重要。
3、企業對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監管不完善。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因不能擺脫行政干預而缺乏超脫性和真實性。另外,監管標准、手段和技術也不能確保監管的信息質量和使金融機構採取穩健和審慎的經營原則。
在我國這樣一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要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需要一個很長的過渡期。就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重點而言,不是去設計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和時間表,而應是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如前所述,利率市場化同一國的市場經濟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體的市場化傾向以及金融監管等外圍制度環境緊密相關,所以我們應從這些方面著手,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如下:
(1)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從西方的經驗來看,很多國家都是在市場經濟相當成熟的條件下放開利率的。應該說相對有效的市場機制有利於熨平利率放開後金融領域乃至經濟的波動。我國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幾年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商品市場,但是我國的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發育都不完善,這就極大地制約了利率的市場化。當然,深化市場經濟的改革不僅要建立有效的市場,更需要經濟主體行為的市場化。
(2)培育利率運作主體的市場化行為:
①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目前,我國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調控目標並未擺脫對國家計劃和經濟增長目標的依附,中央銀行甚至還承擔著大量的財政職能。在這種央行與政府關系難以理順的條件下放開利率,很難保證中央銀行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來調節利率。因此,現實的選擇是:一方面,必須分離政府與央行的「天然」聯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銀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夠做到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去調控商業銀行利率和其它市場利率。
②構建真正的商業銀行。在市場化利率制度中,商業銀行一方面要充當央行貨幣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據貨幣政策的意圖調控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商業銀行的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須是自負盈虧和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實體,否則無法起到中介傳導作用。對此,我們只有加快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實現商業銀行的市場化運作。首先,要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解決我國國有銀行長期所有者虛置的現象,實現國有銀行所有者和經營者激勵兼容的市場化運作。其次,按照現代企業的組織原則,重組國有銀行的內部組織和機構體系。最後,建立規范透明的財會制度,強化股東、外部監管機構對會計信息的監督和發布。此外,我們還應放寬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組建一批新的商業銀行,為利率市場化引入競爭機制。
③在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④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識。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著力點。
①增強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利率敏感性和彈性較低是我國七次利率下調效果不顯著的根源。而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狀況,一方面取決於利率的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又取決於銀行和企業的改革狀況。所以一方面我們要逐步放鬆管制,即放寬利率的浮動范圍和幅度,另一方面要加快銀行和企業的市場化進程。
②明確利率調整目標。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利率變動的著眼點是整個宏觀經濟狀況,而不是企業的利息支出負擔問題,只有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狀況出發考慮利率水平變動,利率才能發揮其作為間接宏觀調控重要工具的作用,所以應將我國的利率調節目標轉移到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上來。事實上,目前我國以降低企業利息負擔為目標的利率調整方式,既不利於國有企業的體制轉換,也不利於國有經濟部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③重構利率結構,理順利率關系。要對現行利率劃分方法進行改革,根據企業和金融機構會計制度和業務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期限、數量、風險等因素設置利率檔次,劃分利率種類;要逐步清理優惠貸款利率,明確貼息來源,減輕商業銀行的負擔。
(4)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利率放開後,要保持資金市場秩序,不能像過去一樣靠行政命令來實現,而必須依賴於靈活有效的金融監管。首先,金融監管要擺脫行政干預,獨立自主地進行;其次,要落實金融監管責任制,實現層層負責;最後,要盡早制定科學的監管標准,引入先進的監管技術和監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