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兩種路徑如何影響市場
❶ 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政策的影響
你有了解過貨幣政策的影響有哪些嗎?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要實現貨幣流通自由和市場監管就必須通過貨幣政策的調控,我精心為大家整理了貨幣政策的影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貨幣政策的影響1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根據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准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從學術角度,它大體可以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價格工具集中體現在利率或匯率水平的調整上。數量工具則更加豐富,如公開市場業務的央行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它聚焦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整。
貨幣政策的影響2
中國貨幣
中國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外幣兌換
我國現在可以收兌的外幣有:
美元、英鎊、法國法郎、德國馬克、日本圓、澳大利亞元、奧地利先利、比利時法郎、加拿大元、港幣、瑞士法郎、丹麥克朗、荷蘭盾、挪威克朗、瑞典克朗、新加坡元、馬來西亞林吉特、義大利里拉、澳門幣、芬蘭馬克等。 銀行辦理外幣的兌入和兌出業務,成為外幣兌換業務。
根據我國現行的外匯管理法令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禁止外幣流通,並不得以外幣計價結算。為了方便來華旅遊的外賓和港澳台同胞用款,中國銀行及其他外匯指定銀行除受理外幣旅行支票、外國信用卡兌換人民幣的業務外,還受理22種外幣現鈔和台灣新台幣的兌換業務。另外,為了盡量對持兌人給予方便,除了銀行以外,一些賓館、飯店或商店也可辦理外幣兌換人民幣的業務。兌換後未用完的人民幣在離境前可憑六個月內有效期的外匯兌換單兌換成外幣,攜帶出境。 不同情況兌換時使用不同的牌價。兌換旅行支票、信用卡、匯款使用買入價;兌出外匯,包括兌出外幣現鈔,使用賣出匯價;兌入外幣現鈔,使用現鈔買入價。
在中國代辦的外國信用卡
目前,可在中國代辦的外國信用卡主要有:
1、萬事達卡(Master Card)。
2、維薩卡(Vise Card)。
3、運通卡(American Express Card)。
4、JCB卡。
5、大萊卡(Diners Card)。
❷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影響證券市場
樓上兩位都沒有搞懂,樓主,如果你做投資千萬別相信經濟學家的話
打個比方:通脹了怕不怕,當然怕了,嚴重的不是都說「通脹無牛市」嗎?可是加息呢?又是利空了,錢要流走了,所以大家都在亂猜,亂說。一句話:不正常的早晚會歸於正常,而在正常的環境中只有更好,而不是更壞(中長期而言)
對於財政政策,我想不會實行緊縮型的,因為發展才是發展中國家的硬道理,對於貨幣政策,則必須要謹慎再謹慎,因為它才是核心。
所以大家都不必擔心現在的加息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加息後小盤跌了很多人說打擊人氣,(小盤都漲翻天了),大盤動一下又說政策打壓地產,而地產與銀行資產緊密相連,這都是瞎胡掰.
所以你應該想到,證券市場從來就不是證明扭曲與謊言的一個地方,即使有偏離也會回歸。只有在那個時候你才能明白巴菲特所說的:只有到了褪潮的時候才知道誰是裸泳者!
❸ 我國貨幣政策通過哪幾條傳導機制或途徑來影響經濟,為什麼
貨幣政策,一般都是通過銀行來執行增發或減發貸款的方式來影響到最終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總量,從而刺激影響經濟發展或抑制通貨膨脹。少數情況也有中央政府向銀行借款來調節市場上的流通總量的。
❹ 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如何
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1)財政赤字具有擴張社會總需求的功能,可以讓證券市場的資金供給相對充裕從而促進證券市場的繁榮發展。
但是,如果過度使用財政赤字政策,在財政支出出現巨額赤字時,雖然進一步擴大了需求,但卻進而增加了經濟的不穩定因素,通貨膨脹加劇,物價上漲,有可能使得投資者對經濟的預期不樂觀反而造成股價下跌。
(2)稅收主通過企業和消費者這兩方面影響證券市場。
1、如果一國的稅負增加,將會影響企業經營的積極性,影響居民的投資熱情,進而影響證券市場的發展。
2、如果一國的稅負減少,直接引起證券市場價格上漲增加投資需求和消費支出又會拉動社會總需求,而總需求增加又反過來刺激投資需求,從而使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企業利潤;利潤增加,又將刺激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加利潤總額,從而促進股票價格上漲。
因此,稅收政策的制定需要在這些影響之間尋求平衡。政府應該充分衡量財政收入與企業消費者積極性之間的關系。
(3)國債可以調節國民收入的使用結構和產業結構,用於農業、能源、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國民經濟的薄弱部門和瓶頸產業的發展,調整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政府還可以通過發行國債調節資金供求和貨幣流通量。
另外,國債的發行對證券市場資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較大的影響。國債是證券市場上重要的交易券種,國債發行規模的縮減使市場供給量減少,從而對證券市場原有的供求平衡發生影響,導致更多的資金轉向股票,推動證券市場上揚。
(4)轉變企業財務管理方式。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要創新企業籌資方式,重視吸收知識資本,以提高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
分配過程中充分考慮知識資本所佔的份額,對收益進行合理分配,設置有關知識資本的財務管理決策支持系統與資本評價指標體系,對財務管理的知識資本績效進行准確評價。
加大對財務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發支持投入,實現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加快企業財務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轉變。
在分析政策措施將會產生的影響時,不能一味的按照理論闡述,而是要在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性,才能更加准確的把握證券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的特徵。
(4)貨幣政策兩種路徑如何影響市場擴展閱讀
(1)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國家預算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可以對社會供求的總量平衡產生影響,財政的投資力度和投資方向直接影響和制約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
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管理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等。其種類包括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
(2)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對於上市公司的影響:
1,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范圍。
這將會直接增加微觀經濟主體的收入,促進消費和投資需求,從而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改善公司的經營業績,進而推動股價的上漲。
2,擴大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赤字。
這將會直接擴大對商品和勞務的總需求,刺激企業增加投資,提高產出水平,改善經營業績;同時還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使其投資和消費能力增強,進一步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此時上市公司的股價也趨於上漲。
3,減少國債發行(或回購部分短期國債)。
國債發行規模縮減,使市場供給量減少,將導致更多的資金轉向股票,推動上市公司股價的上漲。
4,增加財政補貼。
財政補貼往往使財政支出擴大,擴大社會總需求、刺激供給增加,從而改善企業經營業績,推動股價上揚。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有利於擴大社會的總需求,將刺激經濟發展,而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則在於調控經濟過熱,對上市公司及其股價的影響與擴張性財政政策所產生的效果相反。
(3)宏觀調控是政府實施的政策措施以調節市場經濟的運行。
證券市場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或抑制經濟過熱,或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的證券市場是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國有成分比重較大、行政干預相對較多、階段性波動較大、投機性偏高、機構投資者力量不夠強大等,由此導致證券市場對宏觀經濟的反應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❺ 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
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1、中央銀行調整基準利率對證券價格產生影響,利率下降時股票就會上升。2、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價格的影響,會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3、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貨幣供應量調整影響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證券市場。4、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對不同行業和區域不同對待的方針會對證券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目標,並非一個孤立的目標,而是由操作目標,中介目標和最終目標這三個漸進層次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中央銀行根據貨幣政策目標,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和金融市場傳導至企業和居民,對其生產、投資和消費等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
❻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我國的證券市場價格的
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需求,有助於擴大生產,增加企業的收入,從而提高證券市場價格。
擴張的貨幣政策會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和流動性,有利於擴大需求,從而,有助於擴大生產,增加企業的收入,從而使證券市場價格增加。同時,增加的貨幣也可能直接流入證券市場,從而提高證券市場價格。
如果樓主關注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證券市場價格的話,建議進「機會007網」,裡面有相關內容鏈接,很方便,希望能幫到你哦。
❼ 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
一,貨幣政策通過開放市場業務,貼現率和准備金率的調整,進而影響到市場利息率的變化,市場利息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
二,當今在貨幣理論體系中存在著兩大派別。一個是美國貨幣主義經濟學米爾頓·弗里德曼,另一派則是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這兩種宏觀經濟理論都直接影響著國家立法者制定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方式。如果把兩種經濟學家都比喻成兩位不同風格的汽車駕駛員,那麼貨幣主義者將最關心的是在他們的油箱中添加汽油,而凱恩斯主義者則最關心的是保持他們的發動機運轉。貨幣主義學派的米爾頓·弗里德曼一直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直接批評。
三,簡而言之,這些理論之間的區別在於,貨幣主義經濟學涉及經濟中貨幣的控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涉及政府支出。貨幣主義者相信在控制流入經濟的貨幣供應的同時,讓市場自行修復。相比之下,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除非採取干預措施驅使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否則陷入困境的經濟將繼續呈螺旋形下降。凱恩斯的貨幣經濟學理念曾經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最嚴重的經濟通縮中得到的驗證,證明其經濟理論是正確的。
四,凱恩斯認為在當時背景條件下,簡單地期望通過控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很難讓經濟能有所起色。他強調貨幣供應在經濟中也同時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雖然他認為市場可能需要花較長時間來適應新的貨幣政策,但這最終會對國內生產總值能產生直接積極影響。凱恩斯相信政府通過刺激消費,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和增加國際貿易凈出口可以改變經濟狀況。美國在大蕭條後不久,當時的共和黨保守派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在平衡預算的方法上通過增加稅收和削減支出,寄希望於經濟體系能自動調節恢復。
但這種嘗試最終失敗了,胡佛沒有等來經濟的自我修復,而是無窮無盡的企業破產和倒閉,美國百姓生活,特別是農民群體,痛苦不堪。在當時的美國紐約大街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胡佛總統黯然下台。
❽ 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外匯市場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特定經濟目標而採取的調控貨幣供應或信貸的政策措施。
雖然經濟任務和目標在各國央行之間是非常相似的,但各個獨特的經濟體也會有各自獨特的目標。具體來說,當經濟疲軟和通貨膨脹疲軟時,中央銀行將通過降低利率和釋放貨幣供應來降低借貸成本,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反之亦然。
貨幣政策歸根結底是為了確保促進和維持國家的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央銀行主要採用貨幣政策來控制以下因素:
·與貨幣價值掛鉤的利率
·貨幣供應量
·銀行准備金制度
·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通過貼現)
·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貨幣政策的種類
貨幣政策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
限制性貨幣政策,通過減少貨幣供應量,促進利率上升,以高利率來減緩經濟增長。這使借貸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由此降低了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與投資。
擴張性貨幣政策,擴大或增加了貨幣的供應量,或這通過降低利率等方式,使借貸成本降低,由此讓支出和投資增加。
寬松的貨幣政策旨在通過降低利率來促進經濟增長,而緊縮的貨幣政策則是通過提高利率來減少通貨膨脹或抑制經濟增長。
中性貨幣政策,既不會創造增長,也不會抑制通貨膨脹。
適當的通貨膨脹是好事,失控的通貨膨脹會降低人們對經濟、工作和財富的信心。所以,國家中央銀行通常都有一個通脹目標,比如,設定目標通脹水平為2%。藉此,央行可以幫助市場參與者更好地理解他們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