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分配貨幣化什麼時候開始的
⑴ 中國總共幾次棚改貨幣化
棚改貨幣化從2015年8月份之後開始在全國逐步展開,是將實物補償改為貨幣補償,讓被拆遷的居民從市場上購買住房。尹中立指出,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住建部和開發銀行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的通知》,要求比例不低於50%,是促使政府增強幣化政策的操控力度。
尹中立表示,隨著股票市場的變化給樓市帶來啦非常大的變化與機遇,現今房地產的走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與以前周期不同的特點:
第一:刺激住房需求。2016年和2017年的棚戶區改造計劃都是600萬套,如果其中一半實行貨幣化安置,則意味著新增了300萬套的住房需求,對房地產市場的邊際影響是巨大的。近幾年新房銷售量大約在每年1500萬套左右,由棚改貨幣化導致的新增需求相當於其中的1/5。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的住房需求中,棚改貨幣化占據了一半以上份額。考慮到部分得到貨幣化補償的居民的加杠桿操作,實際的刺激作用更大。
第二:改變了貨幣的傳導機制。棚改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央行的抵押補充貸款。
尹中立強調,從資金來源看,棚改是貨幣發行的新方式,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不僅是住房制度方面的一種創新,更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一種創新,也是貨幣傳導機制的創新。相當於在中央銀行與中小城市房地產市場之間架設了一個專門的貨幣投放渠道,對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任何好的事情遇到好的政策工具就像一個好的葯一樣,越是強有效的葯副作用也更大,所以工具要慎用」,尹中立說,經過這三年多的實踐,我國居民的杠桿率上升的速度過快,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購買力相對比較強,但是杠桿的倍數是有限的。隨著現在基礎貨幣直接嫁接到三四線城市,刺激了更多的人開始進入房地產市場。棚戶區改造是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生工程。從作用機理來看,它起到了刺激住房需求、改變貨幣的傳導機制等作用。但也要慎用棚改貨幣化政策工具,避免隱藏其中的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