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怎麼定價值
1. 世界各國貨幣值依據什麼而定.
金本位已於1970年終結.目前沒有任何國家發行的貨幣是以黃金儲備為准備金.二戰後各大國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一次貨幣會議,會議決定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其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基本內容包括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以及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也就是其他貨幣只能兌換美圓,不得兌換黃金,而只有美圓才能兌換黃金.但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為了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沒有了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美圓對黃金價格自由浮動,意味著美圓的發行不再以黃金的儲備為依據。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金本位宣告結束。自此以後各國貨幣發行不再遵循掛鉤美圓間接掛鉤黃金的做法。
目前各國貨幣體系主要有兩種方式。實際上都以發行人或則政府信用作為擔保體現的信用貨幣體系。
1.聯系匯率。仍然維持掛鉤美圓,以美圓外匯儲備為准備金發行自己的貨幣,換句話說,就是有多少美圓發行多少貨幣。實行聯系匯率的國家大多為不發達或則發展中新興國家,由於國力弱,無法保證貨幣信用,從而掛鉤美圓起到維持信用的作用。(畢竟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強國,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還是這個星球上最強的。還有一點美圓雖然脫離了金本位,但美圓仍然是計價黃金或則其他大宗商品的貨幣,特別是石油,只有美圓才能購買石油。並且國際貿易大都使用美圓。)實行聯系匯率的貨幣,被稱為美圓貨幣,固定與美圓比價。香港地區與2005年前的中國大陸地區就是典型的聯系匯率貨幣。
2.浮動匯率。以市場的供需為貨幣發行依據。主要是建立在國家信用之上。實行國家主要為發達與國力強大地區。英鎊,歐元,日圓是典型代表。2005年後人民幣也實行浮動匯率。這些貨幣統稱為非美貨幣。
2. 解釋人民幣的定價機制
目前人民幣的匯率是參考一攬子的形成機制,相比過去來說它更加的具有彈性也變得更加的透明,參考一攬子匯率運行機制的確定有兩個因素會影響到人民幣匯率的運行趨勢,一個是一攬子貨幣本身的運行趨勢,另外一個就是市場供求的狀況,因此我們在分析和研究判斷人民幣運行趨勢的時候,也要習慣的慢慢從主要猜測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逐漸過渡到關注分析國內和國際的經濟,下面我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人民幣中間價格的定價機制是什麼?
1、目前人民幣的中間價格報價是由14降人民幣外匯做市銀行負責的,中國的外匯交易中心,在每天開盤之前收到14夏裝是銀行的報價之後,會去掉部分最高價格和最低的報價,將給予的報價,平均之後得到每日9:15公布的官方中間價格。
2、做市銀行也遵循共同的定價機制,該機制使用三個部分共同的參考一攬子貨幣、參考收盤價格和劇烈波動過濾機制、參考一攬子貨幣和參考收盤價格是基本的定價機制,過濾機制是為了應對突發重大市場短期沖擊的輔助性工具。
3、做事銀行在結算調整幅度的時候也會參考三個貨幣籃子,由於三個貨幣籃子的幣種構成區別比較大,因此跟這三個籃子計算得到的調整幅度必然也是有所不同,將三個調整幅度加權平均,最終得到的調整幅度肯定不能夠確保任何一個貨幣籃子維持穩定,因此我們是參考一籃子而並非是盯住一籃子。
3. 一個國家的貨幣價值由什麼決定
由貨幣的時間價值因素以及勞動價值因素決定的。
匯率是一種貨幣以另一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在沒有其他非市場因素影響的條件下,匯率應遵循商品市場的一般規律,即它是由經濟活動導致的對這種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價格是對價值的反映,通常情況下它是圍繞價值波動的。
長期而言,在接近完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價格與價值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貨幣價值論(從匯率生成機制看人民幣升值前景)》討論浮動匯率制條件下的長期匯率生成機制,也就是從一種貨幣的價值如何由另一種貨幣來體現這個角度討論貨幣的價值生成機制。
(3)貨幣怎麼定價值擴展閱讀
貨幣是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媒介物。提供勞務取得貨幣的人擁有要求相應數量的相對勞動的權利。故貨幣就是基於先行勞務而獲得的並用以換取消費品的要求權,或貨幣是基於所提供的先行勞務而獲得的,並用以要求相對勞務的憑證。
貨幣既是一種要求商品的要求權或憑證,則其價值自然就為此要求權或憑證所能獲得的商品的價值所決定。貨幣一單位的購買力為全社會的商品總量與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量之比所決定。
4. 各國貨幣價值是按什麼來定的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課間,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這種狀況從15、16世紀,世界上出現紙幣開始 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那時候,那個國家的黃金多,那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無論是金屬鑄幣還是銀行券、紙幣。事實上當我們的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那個國家的能源多,那個國家的貨幣也會變得比較值錢,中東那些產油國的貨幣幣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大 ,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固定,約定其兌換率為1盎司黃金兌換28美元,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回復,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 。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這上面說的都是從理論上對匯率的定價。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金融市場交易理論被迅速建立起來,這包括了對效率市場理論(市場包容一切理論)的重新定義和實踐驗證,期權定價理論模型的建立和實踐驗證,也包括了現代銀行和全球金融的管理理論,這個時候市場匯率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
1、貨幣發行當局對貨幣的強制匯率定價以及在這個定價上許可的波動范圍,如人民幣、新台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阿根廷比索等等,雖然這些貨幣不可流通,但是在貿易條件下他們還是要有兌換的;至於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例如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雖然他們的發行當局沒有強制制定匯率以及匯率的波動區間,但是他們都會有個底線,該貨幣的匯率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超出了底線,貨幣發行當局或最親密的貿易夥伴政府就會出面干預,最明顯的就是日元,當日元在接近100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會出面干預,而當日元超過130的時候,亞洲其它國家就會不高興,會去和日本政府談判,甚至於自己悄悄地大量買入日元。
2、在市場上,大的機構、銀行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負責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要保障其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至於盈利性,只有在保障了安全性和流動性之後才考慮盈利,而小機構、銀行則是根據自己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向大銀行平盤時的價格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
銀行的報價依據是自己的外匯負債(就是大家的存款了)和外匯資產的風險控制標准來決定的。為了防止擠兌或者其它的風險,銀行的外幣儲備必須有多樣性,這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市場風險,所以一般的銀行針對其持有的每一種外幣都會有一個風險控制額度,比如說一億美元(風險控制額度±10%),8000萬歐元(風險控制額度±5%),一億瑞士法郎(風險控制額度±15%)……當某種貨幣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於風險控制的允許范圍的時候,銀行就必須對外平盤,使得該貨幣的持有量處於可控風險的額度內,這時候銀行會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以及自己說希望的市場價格和自己所需要的數量來制定自己對於該貨幣的報價,這個報價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報價相近,也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價格相差很遠。
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對於銀行非常有利的時候,銀行會考慮以這個價格來交易這種貨幣,但是由於存在數量、期限等諸多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路透社和Bloomberg看見的報價都是協議價,或者意向價,是否能夠按照這個價格成交,還是未知數。
銀行向自己的客戶的報價,往往是銀行可以接受的、又容易立刻對外平盤的價格,並且在數量上,遠小於自己在這種貨幣上的風險控制額度,一旦出現客戶的交易過大的時候,交易員會告訴你另外一個價格。
外匯的交易是訊價交易,也叫協議交易,銀行對外的報價也是獨立的,銀行針對每一個客戶的報價也都是獨立,我們所看到的報價,大多是綜合多個銀行的報價集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交易的獨立個體,銀行可以單獨向這個個體報價,當然銀行也可以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報價。如果你使用路透社的報價終端的話,你就可以看見,每一個報價後面都有一個銀行簡稱,這表明,這家銀行在上一時刻向市場報出(問詢)了一個該貨幣的該價格的報價,如果有人回應,這個人會直接與該銀行聯系,而不是和路透社聯系。有的時候,在和銀行進行了交易之後,在很短時間內,你就可以看見和你交易的銀行在路透社的終端上報出了一個和你的交易價格一樣的(或者是相差1~2個點的)價格,這說明,該銀行可能是由於和你進行了交易,要對外平盤,當然也可能是某個其它銀行向該銀行平盤時,該銀行頭寸不夠,需要再做一筆和你剛才的交易價一樣(或差不多)的交易,補足頭寸。由於大宗交易的交割期往往會是48小時 ,有很多時候,我們還能再路透社終端的通訊系統中看見銀行和銀行之間的詢價信息,有的時候她們的詢價很搞笑的,動不動就會說"這個價能幫我留一天(或幾個小時、一段時間)嗎?"而她的詢價對手有時候會回答"只能留12個小時,過後請重新詢價"冷冰冰的回過去,總給人以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相對而言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大,但是其每一筆交易都是暗箱操作,你並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價格時什麼,你也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交易量時多少,所以我們無法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統計交易量。另一個方面,雖然整個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超過2萬億美元 ,但是絕大多數交易員或者報價員在交易的時候時有交易額度授許可權制,一旦他在這個時間段的交易額度不夠了,她還會冷冰冰的告訴你,"現在沒有價",而你過5分鍾再向她詢價的時候,她會非常熱情的告訴你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有時候還會告訴你,如果你交易若干美元的該貨幣的話,還可以給你優惠N個點(老外的辦事效率就是高,這么快就申請到授權不說,還有人找他的平盤)。
5. 中國貨幣的定價是以國際上面什麼儲值進行定價的
以前是盯著美元。現在以「一籃子貨幣」作為參考,進行定價。
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布的系列規定為基礎,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6. 浮動利率的貨幣掉期如何定價
浮動利率的貨市掉期定價是基於市場上的利率期限結構和預期的利率變動來計算的。貨市掉期是一種交易工具,即賣方與買方在未來某個日期進行的交易,賣方同意向買方支付固定利率,買方同意向賣方支付浮動利率,以抵消未來利率波動帶來的風險。通常情況下,浮動利率的貨市掉期液宴滾定價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利率期限結構:即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掉期利率會受到市場上各期限利率水平的影響。
2.利率波動性:掉期價格的波動取決於市場預期的利率變動。如果市場預期利率上升,則掉期價格會下降,反之亦祥者然。
3.違約風險:掉期雙方都鬧余面臨著違約風險,因此定價時需要考慮到違約風險對價格的影響。
4.流動性:掉期市場的流動性越高,價格波動性就越小,掉期價格也就越容易穩定。
綜上所述,浮動利率的貨市掉期定價需要考慮到市場上的利率期限結構、預期的利率變動、違約風險和流動性等多個因素,以確定掉期的價格。
7. 貨幣定價
首先定義「貨幣」,我們只談主權貨幣,否則只能是「代幣」,如港幣。可以說「沒有產權,就沒有股權價;沒有主權,就沒有國家貨幣價」
其次,貨幣是國家信用的載體。國家信用包括范圍很廣泛,我們從基本的三個方面看:
1、主權國家可控的實質性財富,即已經實現了的存量財富,並且可以被其他國家主體認可的財巧態富。如大宗商品,工業品等。國家生產的毒品、無國際交易的產品不屬於可交易的財富;即,不是所有國家財富都是國際可交換的,如土地,以及大多數的土地上房產(除非國家向外開放土地、房產市場)
2、主權國家被認識到未來可產生的財富,類似公司股票市值更多的是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創造財富的認識;MMT更多體現該價值。
3、貨幣交易中的可信價值,即國際市場上貨幣交換的當時價格。雖然其是價格,但這個貨幣即時價格可以即時兌現為真價值,即交易決定價格。俄羅斯控制其大宗商品的石油天然氣、糧食的國際交易,強行將盧比與其實質性商品掛鉤,避免了俄羅斯盧比被「交易定價」
再次,貨幣價格現實中有兩個,即貨幣的國內價格,以及國際價格(如離岸人民幣)。這是一種主權貨幣本質特性,即國內交易即財富保值,以及貨幣的國際交易。美元沒有區分國內價格及國際價格,這是霸權,因為我拿美元實際上買不了美國很多的財富。這兩者的關系緊密度事實上跟國家的開放程度相關陵寬衡,越開放,則兩個價格越趨同。
值得注意的是貨幣的「交易定價」,美元有這么大的尺做大宗商品、金融期貨的交易需求,所以美元實際上脫離了美國主權財富(現實與未來),可以說美元價值基於交易的「信仰」。主權貨幣作為「商品」,其跟商品的最大區別是,貨幣交易可以即時交易完成「價值兌現」,因此貨幣的定價在現實市場中,更多地被「交易定價」(貨幣、期貨等金融市場的國際交易量遠超商品交易量);進而交易定價的貨幣影響實質性財富的分配。
8. 人民幣的價值是如何確定的
人民幣對內貶值,是由於國內的通貨膨脹。
而通貨膨脹是怎麼產生的呢?
1.按貨幣學派的說法,通貨膨脹永遠是一個貨幣現象,即錢太多了,而錢來自流動性,來自高額的外匯儲備。
2.美元貶值,國際大宗商品如石油,礦石,糧食價格飆升,同時伴有國際金融炒家炒作,美國生物能源等因素。
3.成本推動,要素成本提高,諸如原材料、勞動力、利率。
4.短期因素,諸如雪災、地震、洪水。
5.通貨膨脹會自我實現,那便是市場預期。
而對外升值,是人民幣匯率走強了。
人民幣對外升值原因:1.中國經濟走強,當一國經濟走強,會對他國具有吸引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當大家看好中國經濟,加大持有人民幣資產意願,故人民幣升值。
2.中國經濟為出口導向型,這位中國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達1.78萬億之巨,中國長期的低匯率政策讓中國出口佔了很大便宜,發達國家頗為不滿,認為中國搶走了他們工人的飯碗,給予人民幣升值壓力。
3.長期的低匯率政策,是中國對世界的補貼,浪費了中國的資源,污染了中國的環境,讓匯率升值,促進中國產業升級與轉型,國家也願意。
人民幣兌美元年化升值大概12%,而通貨膨脹率今年大概7%左右,人民幣在國外的購買力增強了,但在國內的購買力下降了,對擁有大宗進口的企業是利好消息,對全國人民而言,通貨膨脹是壞消息。
9. 關於國家貨幣的定價問題
匯率和匯率制度 轉 孔德俊 一、什麼是外匯匯率 外匯匯率是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的比率、比價或價格;也可以說,是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由於國際間的貿易與非貿易往來,各國之間需要辦理國際結算,所以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都規定有一個匯率。 折算兩個國家的貨幣,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准。由於確定的標准不同,存在著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兩種標價方法。 用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叫做直接標價法。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本國貨幣的數額則隨著外國貨幣或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直接標 價法。我國採用間接標價法。 用1個單位或l00個單位的本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叫做間接標價法。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是隨著本國貨幣或外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英國和美國都是採用間接標價法的國家。 匯率定值的高低,不僅關繫到一國出口商品貿易、服務貿易,以及技術貿易在國內外市場上價格的競爭力,而且還關繫到一國金融資產的國際相對收益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因此,匯率是國際經濟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經濟杠桿之一。 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是如何決定的 既然匯率如此重要,那麼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是怎樣決定的呢?一般來說,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外匯匯率是由一國貨幣所代表的實際社會購買力平價和由市場對外匯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雖然匯率的表現形式是兩國和幾國貨幣之間的交換比率,但是,其內涵或價值決定的基礎,實質上是反映不同國家商品的相對價格,即以國內外物價對比的購買力平價作為匯率定值的基礎。而不是不同國家貨幣本身的相對價格,因為紙幣本身是無價值的。 在現實生活中,匯率還受制於外匯供求、國防收支狀況及貨幣政策的影響。比如,若其他條件不變,當國際金融市場上對某一外匯(如美元)的需求增加,其匯率(如美元價格)則會上升,反之則會下降。同時,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意味著該國外匯供應的增加,其他條件不變時,外匯價格就可能下降,本國貨幣則可能升值。反之,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由於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則外匯價格就會升值,本國貨幣匯率就會貶值。 另外,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匯率變動的,還有一國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和價格政策。例如,當一國紙幣發行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引起物價上漲,結果將是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和外匯價格的上升。又如,當一國提高利率,不僅能促使外資的流入,而且也會導致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從而該國本幣價格就會上升;相反,利率調低,又會導致資金流出,本幣匯率就可能貶值。此外,政局的變動以及各種投機活動也會影響匯率的變化。 三、國際上有哪幾種主要的匯率制度 從歷史上看,國際上主要存在著兩種匯率制度,即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 固定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地區)貨幣兌換別國(地區)貨幣的比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在國際貨幣市場上這種匯率不能自由變動。縱觀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歷史,固定匯率制度義可分為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和黃金——美元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 在金本位固定匯率制度下,每一貨幣單位均有法定的含金量,兩國貨幣間的比價就是兩種貨幣含金量之比,這是決定貨幣匯率的標准。例如,1929年以前,英國規定的1英鎊金幣的含金量為113.0016喱(grain),美國規定的l美元金幣的含金量為23.22喱(grain),英鎊與美元的比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鎊等於4.8665美元。在外匯市場上,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大致以黃金輸送點為界域,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隨著金本位制的瓦解,這種固定匯率制已經不復存在。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為止,國際上一直實行的是黃金——美元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其特點是採取雙掛鉤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與美元維持固定平價。具體規定為:(1)1美元紙幣含金量為0.888671克,其他同家也相應規定本國貨幣的含金量,如英國1946年規定1英鎊紙幣的含金量為3.58134克,因而兩國紙幣含金量之比就成為匯率決定的基礎。例如,英鎊與美元的匯率為3.58134/0.888671=4.03,即1英鎊等於4.03美元。(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成員國的匯率在外匯市場上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其貨幣平價上下限的1%。否則,為維持匯率的穩定,其他各成員國有責任進行干預。 2.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在外匯市場上可以根據供求關系而自由波動的一種匯率制度。在這種匯率制度下,各國匯率的波動幅度不限,也不承擔維護浮動幅度的義務。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通過匯率變動自行調節的。浮動匯率制已有很長的歷史。在金本位制時,英、美、法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曾經實行過浮動匯率制。進入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通貨膨脹的發展,各國匯率浮動方式更加靈活和復雜。1971年8月,國際主要貨幣之間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到1973年3月各國完全公開實行了浮動匯率制。日前存在的主要浮動方式有:完全按照外匯市場供求情況而自由變動和自發調節的自由浮動方式,政府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的有管理的浮動方式,歐共體區域性貨幣集團的聯合浮動方式,還有不與任何國家採取聯合行動的單獨浮動方式。 1994 年 1 月 1 日以前,人民幣匯率是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制定、調整和公布。 1994 年 1 月 1 日之後,我國實行新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的基本決定因素是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同時受中央銀行的管理與調控。但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