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為什麼是貨幣流通的調節器
㈠ 為什麼說信用貨幣的產生源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
信用貨幣的產生源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沒有足夠的錢交貨的時候就產生了信用。
貨幣本質的具體表現形式: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完備起來。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信用貨幣制度的產生,則源於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並和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相關。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以金本位和銀本位為貨幣制度。也就是說政府只能印相當於手中儲藏黃金或白銀等價值的貨幣。研究歷史不難發現,世界上的很多文明的興起,都和金本位有很大的關系,而文明的衰亡,也都和金本位有著很大的關系,如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首相衰落都和往金幣中參入其他金屬導致的金融崩潰有一定的關系。
金本位的解題標準的時間節點源於一戰,戰爭爆發各個國家都瘋狂印錢擴充軍備,導致金本位在一戰開始後一周基本就全面解體了。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原理,政府就這么多黃金,貨幣能夠代表的黃金有限,那麼印錢能夠稀釋原有的貨幣價值而將更多的或比較值集中到自己手中,後果是原有貨幣反映不了黃金的真實價值了,好處是價值資源都集中在了政府手中,讓政府有更多資源准備戰爭。所以金本位解題而政府解決了困難。這其實就是價值尺度發生了變化。
隨後又出現了金匯兌本位從而最終到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制度在全球的推行又分為了兩個步驟,而這兩個步驟的實現又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兩個國際貨幣制度來進行的。前者切斷了黃金與紙幣齊國內的自由兌換關系,後者切斷了黃金與紙幣在國際上各國政府間的自由兌換。
布雷頓森林體系,二戰後為建立一個統一的世界貨幣體系,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有美、英中、法等44國代表參加的世界貨幣金融會議上,創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史稱「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內容是:
(1)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價格為35美元。
(2)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國政府承擔各國政府(央行)以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義務。
(3)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1%上下幅度波動,各國央行有義務在超過規定界限時進行干預。
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以「美元」取代了黃金的地位,但美元的價值仍然是與黃金掛鉤的,同時各國政府仍然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將美元自由兌換為黃金,它只是切斷了公眾將紙幣在國內自由兌換成黃金的關系,並沒有切斷各國政府在國際市場將美元自由兌換成黃金的關系。
這個體系對二戰後擴大國際貿易往來和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是致命缺陷是:美元的供給剛性使美元同黃金的可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1971年8月5日,美國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對外國府和央行履行美元對黃金的兌現義務。隨後幾年裡各國政府紛紛宣布其貨幣與美元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制代替了固定匯率制。
牙買加體系,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達成《牙買加協定》,之後逐漸形成國際貨幣關系新格局,即「牙買加體系」。牙買加體系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協定》的原黃金條款作了新的規定:
(1)黃掘或金不再作為各國貨幣定值標准,它作為特別提款權的價值單位也被取消。
(2)廢除黃金宮價,成員國可在市場上自由進行黃金交易。
(3)成員國間及成員國與基金組織間的債權債務必須用黃金清算的規定取消。
(4)基金組織持有的黃金應逐步加以處理。
(5)基金組織在其對黃金問題的決定中,要避免在黃金市場上干預金價或掘散和確定一個固定金價。
(6)黃金作為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由特別提款權取代
信用貨幣制度的實質與優缺點:
牙買加體系中對黃金條款的改動,實際上是要實現黃金的非貨幣化。它切斷了各國政府將美元儲備自由兌換成黃金的關系,從而也切斷了紙幣與黃金的最後一層關系,國際貨幣體系徹底過渡到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之下。
信用貨幣體系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貨幣供應缺乏彈性的致命缺陷,政府貨幣當局在應對經濟危機時有了更大的調控空間,但其最大的危險性在於政府的貨幣發行規模擺脫了黃金儲備的束縛之後,很容易失控,各國政府的負幣當局在貨幣發行規模上已經在傳統教科書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所嚴格禁止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他們在貨幣發行上的膽判盯子也越來越大了,從超過GDP的1%到百分之幾百。由於紙幣的信譽依賴於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現財政或貨幣危機,信用貨幣便會一文不值,從而造成社會危機。
自從信用貨幣主導國際金融體系之後,西方發達國家始終在與通脹作斗爭,惡性通貨膨脹造成的危害已經有目共睹。信用貨幣超量發行的結果除了通脹和金融危機外,另一個重要結果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的爆炸式擴張,這種由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發展引發的貨幣異化現象,是現代國際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新課題。這些問題不但是管理層要從理論和制度層面要面對的,也是金融市場的交易者在金融投資實踐中要面對的。而深刻理解這些現象,適應新形勢的前提是必須對黃金有深入的了解。
而造成通脹,因為政府能夠稀釋信用印錢,不斷的使價值尺度發生變化,所以,信用貨幣制度產生源於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
㈡ 貨幣作為價值貯藏手段,是如何調節貨幣流通的信用貨幣有這種功能么
通貨膨脹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上漲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㈢ 如何認識信用與貨幣的關系
如何認識信用與貨幣的關系?
信用與貨幣關系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彼此聯系,相互促進階段:貨幣借貸擴展了信用的范圍和規模;信用的發展促進了貨幣形成和貨幣流通的發展。相互融合階段:現代經濟中幾乎沒有不含貨幣和因素的信用,也幾乎沒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貨幣,二者融為一體時產生金融。
㈣ 為什麼說信用貨幣的產生源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大神,求解!!!
應該是源於早期的以黃金作為貨幣流通的體系,早期銀行是吸納黃金,然後開出銀行票據。後來,人們發現用黃金進行交易太麻煩所以就直接用銀行卷進行交易。中國早期的銀票也屬於這種。後來逐步演變成了貨幣的雛形。銀行也是通過虛開票據進行信貸,然後徵收利息進行營利。美國在南北戰爭的時候曾用過政府信用抵押,發行綠幣。這是拋出黃金,另一種以國家的稅收為抵押發行的有效債券。後來這種方式逐步演變發展成以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抵押來發行貨幣的現代貨幣體系。畢竟黃金的數量是有限的,單一以黃金進行交易不能滿足社會對貨幣總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