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中性與非中性什麼意思
A. 凱恩斯是如何論證貨幣的非中性理論的
按語:本文不企有什麼新的發現和見解,只求能夠釐清凱恩斯在《通論》中的一些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如高老師所講,《通論》中確實有些地方語焉不詳,比如說凱恩斯曾明確指出貨幣通過利息率影響預期,但在討論預期的決定因素時,卻假定利息率保持不變,而把重點放在影響預期的心理因素上,利息率影響預期的機制不得而知。因此,在有些雜亂的章節安排中理順一下思路,是有助於本書的理解的。 在我看來,本書雖然名曰《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但是貨幣才是本書的中心概念,因為貨幣才是凱恩斯解釋失業的關鍵所在。用貨幣來解釋失業,並且認為貨幣能夠引起經濟波動的理論稱為貨幣的非中性理論,以區別於古典學派關於貨幣作用的看法,在他們那裡,貨幣的作用是中性的。下面我將通過區分一對概念來進一步說明貨幣的中性和非中性理論,這對概念是「實物交換經濟」和「貨幣經濟」。 在古典學派看來,以物易物的物物交換經濟在貨幣參與進來以後並沒有實質的變化,貨幣的作用僅僅是便利了交易的雙方,提高了交易的效率,經濟中供給和需求總是相等的,交易總是能夠實現的,不會出現大的波動。薩伊定律是關於這一認識的最自然的結論和表達。總之,貨幣在實物交換經濟中是中性的,它不影響交易的本質,對於足以影響產量的那些動機和決策,也不會有所參與或推動。 凱恩斯在為貨幣經濟下定義時說:「貨幣盡著它自己的職能對各種動機和決策發生著影響,總之是局勢中的有效因素之一,因此對於貨幣動態如果從頭到尾一無所知,關於事實的進程,不論就長期還是就短期來說,就無法掌握。」(轉引《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64)貨幣在經濟中有它特有的任務,它並不是中性的,並不僅是為了便於交換的一種手段。這里,我實際上是將貨幣的非中性理解成為現實經濟中的一種結果,即貨幣事實上影響投資,從而影響國民收入和總就業。 我將用倒敘的方法復述貨幣對就業的影響。根據凱恩斯的假設,國民收入大致上相當於總就業量,因此只敘述從貨幣到國民收入就夠了。根據凱恩斯的定義,國民收入由消費和投資決定,消費決定於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由人的心理規律決定,是一條關於收入的大致確定的曲線,在收入既定的條件下,消費是不變的。所以,貨幣主要是通過投資影響國民收入的。 決定投資的是下面這一對量之間的關系,即資本的邊際效率和利息率。資本的邊際效率是在一定時期一筆資本投資於資產預期收益的貼現值,它決定於兩個量:預期收益和資本現行的市場價值。資本的邊際效率和利息率如何決定投資呢?如果資本的邊際效率高於利息率的話,進行投資就是有利可圖的,因此,實際的投資量會增加到這樣的水平,在這個水平上,沒有任何種類的資本的邊際效率會大於現行的利息率。也就是說,投資量會增加到投資曲線上的一點,在該點,一般的資本邊際效率高於現行的市場利息率。 到目前為止,凱恩斯所講的決定資本邊際效率的預期主要是預期收益,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作者實際上講了更多的預期,如預期貨幣購買力的改變,預期利息率的改變,並且說它們都會對資本的邊際效率產生影響,但是將這兩個預期納入預期收益和資產供給價格決定資本的邊際效率的公式是很困難的。凱恩斯在書中也只是各自論述了它們的作用,似乎沒有將它們納入自己剛剛建立起來的公式的打算。(見《通論》第147頁) 根據我的認識,在討論資本邊際效率的決定時,從貨幣(通過利息率)到預期是凱恩斯論述的一個薄弱環節。在接下來的內容中(第十二章),作者雖然承認利息率的改變可以很容易地影響信心狀態,從而改變預期,但是凱恩斯為了講長期預期狀態的決定,利息率被假定為一個不變的量,從而斷送了我建立一個從貨幣(利息率)到預期的順暢的通道的企圖。(雖然沒有特別順暢的通道,但是還可以勉強通過。)作者在講預期的決定因素中,唯一提到的與貨幣有關的是貨幣工資的改變。而在討論其他的決定因素中,凱恩斯似乎對所謂理性不抱有希望,大多數人是盲目樂觀、企圖投機的;而具有理性的決策分析能力的大腦在此時為了保全自己的最大利益,不得不「隨波逐流」。這一部分與本文主題關系不大。 在以上的分析當中,貨幣對預期從而對資本的邊際效率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利息率這個中間環節實現的,因此,我們接下來的任務是考察從貨幣到利息率這個環節。 凱恩斯用三章講述自己的貨幣和利息理論,分別是第十三章「利息率的一般理論」、第十五章「流動性偏好的心理動機和業務動機」、第十七章「利息和貨幣的主要性質」。從內容上看,第十七章的論述達到了和前兩章同樣的結果,從而顯得有些重復,這也許可以看作是凱恩斯在創作中的即興發揮之處。 作者在第十三章首先給出了不同於古典學派的利息理論。古典學派認為利息是儲蓄的報酬或者等待的報酬,凱恩斯則用人們的儲蓄中包括大量的現金(以現金的形式持有財富)這一事實輕易推翻了古典學派關於利息的定義,因為以現金儲蓄財富不會獲得任何利息。凱恩斯提出,利息是在一個特定期間內放棄流動性的報酬,在任何時期的利息率都能衡量持有貨幣的人不願意放棄流動性的程度。也就是說,利息率是能使以現金形式持有財富的願望和現有的現金數量相平衡的價格。流動性是人們的一個心理偏好,決定這個偏好的有心理動機和業務動機,具體討論流動性偏好的決定是第十五章的內容。由於流動性偏好存在的影響,使得利息率有一個底限,利息率不可能低於這個底限,而資本邊際效率則很不確定,可能長期低於利息率,從而影響投資造成失業。 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是通過討論利率,比較於資本的邊際效率來論述貨幣是如何導致失業的。第十七章討論的是同一個問題,而思路不同,或者說抽象層次不同,這一章是通過討論貨幣利息率和其他商品的利息率而得到同一結論的。總體上看,第十七章對貨幣流動性的論述很大程度上是前面內容的抽象重復,而關於其他資產的利息率(資本的邊際效率)的討論則構成了對前面內容的補充,前面主要是用心理因素討論資本的邊際效率的變動的,這里用的是心理因素之外的東西。 凱恩斯認為,和貨幣一樣,任何商品都具有自己的利息率,這一利息率由三部分構成,即收益、保管費和流動性升值。而在所有商品的利息率中,由於貨幣本身的特點,即流動性強以及具有零值或可以忽略不計的生產彈性和替代彈性,貨幣利息率在超過一定低數值時,很難再隨著自身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即使有所反應,其程度也必遠小於其他種類資產對相似增加所作出的反應。貨幣利息率的這個性質,使它常常會高於其他商品的利息率,從而影響投資量,為充分就業造成困難。這個主題探討到此就到了邏輯的終端,即一切根由於貨幣的性質和它造成的利息率的特點。下面用一幅圖用順敘的方法重復上述的邏輯過程。貨幣替代彈性流動性生產彈性投機動機預防動機謹慎動機利息率利息穩定性凱恩斯陷阱 最後有幾點說明。第一,雖然本文是將貨幣到失業作為《通論》的一條線索,但是在書中這條線索並不十分明顯。凱恩斯是通過對古典學派的批判表明自己的見解的,所以,有些表述不是十分明確。因此,本文內容難免具有猜想的成份。 第二,凱恩斯經濟學研究方法上同古典學派的一個最為重大的區別是他更加重視心理分析。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因此考察人的心理規律很重要,古典學關於經濟人的假設過於簡單。所以我認為凱恩斯在這一點上是個重大的進步。但是將心理分析應用於經濟學分析有一個非常大的困難在於心理因素非常難以量化,根據心理因素建立的變數總是會和現實有較大的誤差,這和追求模型化和精準化的經濟學是一對矛盾。 第三,雖然凱恩斯認為他找到了失業的根源,但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政策主張卻與這個發現沒有直接的關系。這表現為凱恩斯並不看重貨幣政策的作用,而竭力主張採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解決失業問題,具體的做法就是投資社會化,用公共的投資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從而拉動國民收入的增加。很明顯,凱恩斯的政策在他理論框架內只是治標之法。
B. 貨幣是中性還是非中性
貨幣一定是中性的
C. 貨幣中性名詞解釋
貨幣中性:貨幣兄拆「中性」指名義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改變產品市場原有均衡狀態和國民收入的結構,僅引起產品市場各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動。
D. 現代西方經濟學主流派對貨幣中性還是非中性分別持什麼觀點
貨幣中性是指貨幣對實體經濟不產生影響,產出不會變化,只會導致物價水平的變動。非中性意味著貨幣的增發會對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產出會增加。現在比較多數學者贊成貨幣短期非中性,長期趨於中性的觀點
E. 宏觀經濟學 貨幣中性和貨幣非中性是怎麼回事 盡量用人類語言解釋
簡單來說,貨幣中性是指貨幣的供應(流通)量,不會影響經濟的實際產出,只會影響價格水平。
貨幣非中性就是貨幣的供應量會影響經濟的實際產出。
貨幣中性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迅速傳導到(全部商品的)價格,經濟參與者可以對價格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包括投資,勞動供給等),因此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例如工資上漲10%,消費物價也上漲10%,你可能不會選擇加班,也不會曠工)
貨幣的非中性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各種商品價格的影響不一致,不同步,經濟參與者的行為會發生變化,從而實體經濟也會變化。(例如工資上漲10%,消費物價也上漲1%,你可能會選擇加班)
F. 不同的經濟流派是如何闡述貨幣的中性與非中性問題
所謂貨幣中性問題,實際上就是貨幣是否對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問題。也就是說,貨幣是否僅僅是罩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而並不使消費、投資、產量、收入等實際經濟變數發生實質性變化。因此,關於貨幣中性的爭論只能放到貨幣經濟模型框架中進行。
按照貨幣理論界對貨幣中性的一般解釋,「如果名義貨幣供給變動引起初始均衡的破壞,新的均衡與所有實際變數數值 和貨幣供給變動同時達到,貨幣就是中性的。否則,貨幣就是非中性的」。因此,判 斷一個特定模型中貨幣是不是中性的標准 是,確定名義貨幣供給的變化會不會引起均衡的相對價格和利率的變動,或者,僅僅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化。因為相對價格或利率的變動包括了消費或投資方式的變動,貨幣就不是中性的;如果名義貨幣余額變化僅僅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動,那麼,所有的實際變數,包括貨幣余額的實際價值 在內,都不會改變。如名義貨幣供給的倍增只引起了絕對價格水平的相應提 高,那麼,貨幣就是中性的。
由於在新古典理論家的頭腦中,存在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的兩分,這樣在理論上人為地創造了貨幣理論(總量理論)和價值理論(相對價格理論),以分別解釋貨幣總量問題和商品交換的相對價格問題;前者以費雪的數量論和劍橋方程為基礎,現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而後者以馬歇爾局部均衡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價值理論為核心,現代版是阿羅-德布魯模型。
G. monetary neutrality是什麼意思
monetary neutrality
貨幣中性態薯論;貨幣中性;
雙語例句
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f long run monetary neutrality.
本文對長期貨帆頌者幣中性的理論研究進行了回顧.
2. The neutrality of the monetary policy is always one of the central arguments in modern economics.
貨幣是否中性的問題,一直是經濟理論櫻桐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3. The third part tests whether money is non - neutrality ( whether the monetary policy is effective ).
貨幣是否 非 中性 ( 即貨幣政策是否有效 ) 的檢驗.
*********************************************************************
祝學習進步!如果不明白,請再問;如果對你有所幫助,
請點擊本頁面中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