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對外貿易中西方貨幣怎麼兌換
『壹』 在古代,中外貨幣不同,那是怎樣進行貿易結算的呢
這個問題,宋人張方平已經給出了答案:「錢本中國寶貨,今乃與四夷共用。」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中國是當時全球范圍內數一數二的大國,我們的貨幣別的國家通常都會認,這就好比美元在如今國際貿易上的地位。
【絲綢之路上的貨幣】
進口可以使用中國貨幣,出口如何結算
中國古代,共開辟了三條貿易道路,分別是:
一、經中亞到地中海一帶的陸上絲綢之路;
二、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印度洋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
三、從成都出發經過雲南緬甸到印度、中亞地區的西南絲綢之路。
三條路所經過的地區、要到達的國家都不同,沿途貿易勢必會面臨貿易時,貨幣不一致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說來也很簡單。
首先中國的貨幣是硬通貨,到哪兒其它國家都會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稍微麻煩點的便是別人要買我們東西時,貨幣不一致,怎麼辦呢?
答案:以物易物或者允許它國用自己的貨幣先換算清楚「匯率」再購買。
舉個例子,比如有個唐朝的瓷器商人,他運送了一批瓷器去緬甸銷售,順便買翡翠。
恰巧,在這種情況下,有個翡翠商人又想購買瓷器。
在這種情況下,瓷器商人可以用瓷器和緬甸商人交換瓷器。
亦或者,瓷器商人接受緬甸商人用本國貨幣購買自己的瓷器,最後,瓷器商人只要再離開之前,將緬甸貨幣在當地購買能夠在中國本土賣出好價錢的東西,這一趟就很有賺頭了。
在當時,雲南和緬甸人之間就流行以物易物的方式,因為緬甸那時候流行一種貝殼做的錢,這個在中國市場基本是沒地方用的。
於是,雙方在貿易時,便採取用商品換商品的形式。
樊綽《雲南志》卷八雲:「本土不用錢,凡交易繒、帛、氈、金、銀、瑟瑟、牛、羊之屬,以繒帛冪數計之,雲某物色值若干冪。」
總結
古代中國和外國交易時,雙方使用錢幣不一樣,會出現以下四種貿易方式:
一、中國商人購買外國商人商品,可以直接使用本國製造的銅錢、金銀貨幣;
二、雙方商量好後,可以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三、某國商人接受對方用自己國家貨幣交易,然後再將得到的貨幣在該國用掉,買能夠增值的特產帶回本國銷售;
四、當時絲綢之路沿途的貿易大國,會提供貨幣兌換服務,商人可以通過購買它國貨幣解決錢幣不通的難題。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貳』 國際貿易中貨幣是如何兌換流通的
外匯的含義 外匯是「國際匯兌」(Foreign Exchange)的簡稱,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含義。由於各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及其貨幣名稱、貨幣單位各不相同,一國的法償貨幣不能在他國流通使用,因此在國際經濟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國家間的債權和債務關系,必須進行國際匯兌,即把一種貨幣通過「匯」(國際結算)和「兌」(外匯交易),轉換成另一種貨幣,實現資金的國際轉移,清償國際間的債權和債務。國際間的這種匯兌活動,是外匯的動態含義。在現代社會,由於各國銀行集中了本國對外國的債權要求和債務責任,銀行進行國際匯兌時,只需調整各自在對方銀行對應帳戶的存款余額就可進行債權和債務的相互抵銷。因此現代國際匯兌的產生是以發達的銀行制度為前提的。
國際貨幣信用活動中所廣泛使用的「外匯」一詞,是對外匯的靜態形式而言。外匯的一般涵義,是指以外國貨幣所表示的國際支付手段,即可以直接償付對外債務,實現購買力國際轉移的外幣資金。所謂支付手段,是指可以用作國際支付使用的外國現鈔、銀行存款以及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所作的解釋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機構、外匯平準基金組織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這個解釋把外匯只作為一項儲備資產。
按照我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外匯包括①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②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③外匯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④其他外匯資金。
國際結算是指在國際間辦理貨幣的收付以清償位於不同國家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的行為。
國際債權債務關系的產生來源於國際間經濟、政治及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原因:國際貿易是主要原因,因而國際貿易結算是國際結算的主要組成部分;另外,由國際間非貿易往來、國際借貸或資本輸出入而發生的資金往來關系,也要通過國際間的貨幣收支調撥予以清償,便產生了國際結算。
國際支付按資金運送方式不同,大致分為現金結算和非現金結算:
國際貿易通常用美元計算,現金支付方式在現代國際交易結算中較少使用,原因是:①各國貨幣制度不同,一國法定貨幣現金輸往國外,既不流通,也不生息;②無論是貨幣現鈔還是黃金,將它們直接輸往國外,運輸途中風險大,手續繁雜,費用高(涉及包裝費、裝運費、保險費等附加成本);③國際間的債權債務通常交叉並存,其中大部分可以通過債權債務的轉讓和調整進行集中沖抵,無須每筆交易往返運送現金完成國際支付。因此,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如出國旅行或一國對外收支出現逆差必須以黃金輸出作最後清算時,才使用現金支付。
一般是通過以商業銀行為中心的多邊清算完成
多邊債權債務通過商業銀行的借貸而進行沖抵,可用以下日本居民通過日本東京銀行對外發生的經濟交易為例來說明:
(1)日本商人甲從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石油支付1億美元;
(2)日本商人乙對英國出口汽車收入1億5千萬美元;
(3)日本商人丙從美國購買農產品支付3000萬美元;
(4)東京銀行貸給新加坡企業三年期貸款2000萬美元;
(5)日本商人丁匯給其瑞士子公司100萬美元。
以上交易涉及5個國家。若東京銀行在美國紐約花旗銀行開立一個美元帳戶,則所有客戶對這5個國家的美元債權債務可以集中在這一個美元帳戶上相互沖抵,參見表1-2。
表1-2 紐約花旗銀行的東京銀行帳戶變化
借方(百萬美元)
(1) 100
(3) 30
(4) 20
(5) 1
貸方(百萬美元)
(2) 150
從上表可以看出,日本對外經濟聯系而發生的對不同國家的美元債權債務可以通過美國商業銀行的帳戶變動而大部分得到抵銷,它所需要清算的僅是一個差額(本例中是1百萬美元)。實際上,這個差額也並不需要每月底或每年底進行清算,因為在商業銀行之間一般都相互提供透支額度,只要不超過這個額度就無需清償。
國際結算的支付工具主要使用的信用工具是票據,一般包括匯票、本票和支票。此外,還有旅行支票和信用卡。
詳可參考 張陶偉編著,《國際金融原理》第一版,1995.9,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叄』 古代錢幣單位換算
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看看下面這個推導: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2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3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4 結論,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5 驗證,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參考資料:http://219.223.108.19:1200/show.aspx?id=126&;cid=59
2\
古代有好多朝代的。各個朝代銀子的價值也不一樣。
以北宋來說吧
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方法,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 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兩個數字。而。先生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據。
那麼根據二位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代的一貫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幣
1)黃金基準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 8.23元來算,相當於4650元。根據假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於465元。
2)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由於我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於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以這個兌換率來看看宋代官員的薪水。根據宋史職官志,宋代一個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貫,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幣,年薪108萬。一個普通從8品的縣令月薪15貫,合人民幣4500元,年薪5萬4千,考慮到宋代一個縣令不過管幾千戶人家,也算不錯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還有職錢,祿粟,?呷艘鋁? ,廚料, 薪炭諸物,增給 ,公用錢,給券 ,職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貼。難怪人稱宋代對官員的優渥無與倫比。也難怪宋江削尖了腦袋想招安當官。
從水滸上的具體事例來看,這個兌換率也比較合理。第十五回吳用去勸說三阮入伙劫生辰綱時,吳用讓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差不多就是一兩銀子換300人民幣的樣子。此外,第十回林沖風雪山神廟,陸謙在李小二店裡招待管營和差撥時曾拿出一兩銀子,點了三四瓶好酒,菜隨便上。同樣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一般來說一個普通小飯館,300元人民幣三個人吃的確是可以隨便點菜了。
再看看水滸中其他幾個例子,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錢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幣9元,很合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時候,曾用5兩銀子定製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禪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鐵,考慮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別定做的,1500元人民幣也不算過分。但是智取生辰綱的時候白勝賣給楊志一夥的家釀村酒要5貫錢,1500元人民幣就有點太黑心了,也許是因為當時黃泥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勝又處於壟斷地位,同時還有晁蓋一夥在競相抬價,才把這桶酒炒成天價的吧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吧.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以當代某某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顯示當前中國的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甚至包括了金庸這樣的大師似乎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該記得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看過一些古籍就可以發現,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其實相當的高。
《紅樓夢》里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雇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吧)只是45兩白銀。而《射鵰》時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銀流通量還低於明清,其價值只能更高才對,這19兩多一餐飯,不管是怎樣難得的美味佳餚都似乎太過分了。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採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准,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由於《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劉姥姥拿到了一萬三千多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而郭靖則付出了超出一萬二千元人民幣一餐飯錢,還是在張家口這樣一個小地方,太誇張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窮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錢的價值,黃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這一宰吧。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並且當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我們知道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宋史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制」,非常混亂。川陝地區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不一樣。一貫實際有多少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貫,並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賬。
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范圍)。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銀價與北宋相差不多,那麼郭靖請黃蓉一餐吃掉了少則一萬三多則超三萬的錢,難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了。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只存在於朝廷賞賜與會計結算當中,比如稅收、國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歲幣「銀帛」多少之類),實際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局部地區出現了紙幣)。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以後的事。但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為銀兩是歷來的流通貨幣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明清小說的盛行,均按照當時的生活情況為常識對前朝進行描寫,如《水滸》、《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這些作品中的銀兩價值均以明朝的銀價為標准,與原有的文、貫、緡、銖等貨幣單位攪合在一起,並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此今人所寫較多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武俠小說作品如《射鵰》等書中也跟著把古代流通貨幣統統說成「銀兩」。但畢竟現代人比起明清時代的人時距更遠,對前朝貨幣制度及銀兩的實際購買力的認識更加不足,才會經常出現天價饅頭、天價酒菜,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情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兩」的價值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綜上所述,關於「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時期2000—4000元
『肆』 清朝中外經商錢怎麼結算
清朝的外貿結算很有意思,其實是民間帶動官方的。
起初,官方嚴禁海外貿易,當然沒有結算制度。但是,民間的外貿活動頻繁,主要結算方式就是原始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即為當場交易。交易的場所往往在偏遠邊境、遠離中國岸邊的海上、或者日本、南洋等地的碼頭。主要結算貨幣為單純的金銀(可以使用本國金銀幣,但全部折算為等重黃金或者白銀)。
中期,清政府在民間海事商務日益繁華的情況下,為增加國家收入,不得已開始一些外貿管理實踐,於是,在中俄邊境、沿海城市中,開始制定規則,其中包括外貿規則。政府的外貿規則偏重於稅收,幾乎沒有涉及商人之間的結算方式。而此時民間外貿的實際情況已經非常活躍,一些起源於西方,流行於現代的結算方式逐步被採用。這個時期結算的貨幣仍然以金銀為主,但更加偏向白銀。
後期,列強逐步侵入中國,對外貿易管理中清政府幾乎完全喪失了發言權。此時的外貿結算完全按照西方方式進行,近現代的多種交易付款方式都已出現。此時的結算貨幣不再局限於白銀,匯率概念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完全形成,多個國家的多種貨幣湧入中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
『伍』 古代多個國家鼎立時期,各國之間的錢幣怎麼換算
這個問題真的問的太好了,那我就說戰國時期吧,各國鼎立時期,下面參考彭信威的《中國貨幣史》開始說。
從剛剛上面的換算,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秦是大國,他的貨幣價值比其他的要高,因此,發展水平高,交易相對就占優勢,不過他國內的物價相對也是高的,和現在是一樣的道理,以上就是各國鼎立時期,貨幣之間的換算了。
『陸』 在古代,中外貨幣不同,那是怎樣進行貿易結算的呢
早期的中外貿易是以物換物,長期的物物交換使得交換雙方都已了解本國的定量貨物能換他國多少貨物,而該量的貨物就能摺合成本國的貨幣的額度;而在中國古代末期,西方的銀行已經比較成熟,而中國的錢庄古已有之,這些都是現代銀行的雛形,西式銀行與中式錢庄在金融上的交流與研究使的貨幣兌換業務越來越成熟,有利於中外貿易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