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股票復合增長
❶ 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哪個股票更適合長期投資
這兩個股票其實都差不多,都是國有大型股份制銀行。只是工商銀行規模更大一些,而中國銀行的國際業務更多一些。如果是長期投資,很難說哪一個發展前景更好。
❷ 每年三萬元並分紅復利投資中國銀行股票,十年後盈利多少
首先按照要求列出必要條件:
- 投資中國銀行股票
- 每年固定投資3萬元
- 堅持投資十年
- 每年分紅再次投入買股票
截止目前2018年11月9日股東賬戶總持股11.59萬股,賬戶持有現金為133.2元;在根據今年中國銀行在2018年7月13日每10股派現1.76元;按照持股11.59萬股計算2018年分紅所得為:11.59萬股*(10/1.76)=20398.4元;加上上一年的賬戶剩餘資金為:20398.4+133.2元=20531.6元現金在股東賬戶;
截止目前2018年11月9日收盤中國銀行股票收盤為3.59元;
至今持有總市值為:11.59萬股*3.59元=416081元;
十年總投入成本為:3萬*10年=30萬元
十年復利總盈利為:
(總市值+賬戶現金)-成本=(416081元+20531.6元)-30萬元=136612.6元;
十年總收益率為:136612.6元/30萬元=45.54%
平均每年收益率為:45.54%/10年=4.554%
十年時間每年投入3萬中國銀行股票十年時間,並且每年分紅又買入中國銀行凈利潤為136612.6元,總收益率位45.54%,平均每年收益率為4.554%,每年4.554%的收益率相當於理財產品的年利率相近,不算高不高低。
這計算的有些頭暈,以上數據難免有點偏差,但回答完之後還復算了一遍,以上數據正確率高,誰都不能保證100%的真確數據;以上數據僅供參考,回答這題不容易,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閱讀與關注。
❸ 中行我的資產是怎麼計算的
簡單一些的,算算市盈率(PE)、市凈率(PB)、市銷率(PS)。
PE = 市值 / 凈利潤 = 股價 / 每股收益
市盈率高低意味著回本時間的長短,掏100億買下這家一年賺10個億的企業,10年才能收回100億的投入成本。
PB = 市值 / 凈資產 = 股價 / 每股凈資產
PB的意義是,企業賬面價值1塊錢的資產在資本市場上被估值多少。比如,PB是0.8,那意思是用0.8元就可以買到賬面價值1元的資產。
PS = 市值 / 營收 = 股價 / 每股營收
市銷率通常用來評估一些高成長、還沒有盈利、或者盈利很少的輕資產優質企業。
這幾種估值方式所用到的數據都是現成的數字,簡單的算一下就知道結果了。
高級一點的,算算PEG。
PEG = PE / 凈利潤增速
PEG既考慮了企業現在的估值,也考慮了未來的業績增速,通常用於成長股估值。
再高級一些的,用現金流折現法估算企業內在價值。
現金流貼現法其實就是將債券估值模型套用到股票估值上。
舉個例子:
在市場無風險利率為3%的背景下,一張1年期、面值100元、5%票面利率的債券值多少錢呢?
答案是101.94元。
計算方法也很簡單,1年到期後,這張債券能收到100元本金和5元利息,一共是105元。
另一個人沒買到這種債券,只能賺錢3%的無風險收益,那他1年後想要有105元,現在就要投入101.94元本金(101.94*(1+3%)=105元)。
這是最簡單的債券估值模型。
把這個模型中的債券利息換成股票股息或者企業自由現金流就能估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了。
二、估值的本質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深度講解這些估值方法之前,網叔先說下估值的本質。
經濟學上有句話: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既然有波動,就有高估和低估的時候。
價格高於價值,就是高估。價格低於價值,就是低估。
高估的時候買,就可能要承擔價格向下波動的風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買貴了」。
道理就是這么簡單,誰都懂。但實踐起來,尤其是到了股票和基金市場,不少人就只看見價格,看不見價值了。
為什麼看不見?不知道怎麼如何判斷市場的真實價值罷了。
怎麼判斷市場的真實價值?
用估值。
估值,是一種研究方法。借用「估值」工具來判斷市場價格是高於內在價值,還是低於內在價值。
在市場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買入。在市場價格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
當然,估值只是一種方法,是為了研究投資標的的內在價值而誕生的,實際應用中,切不可為了估值而估值。這點一定要牢記。
另外,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估值方法也有局限性,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場景。不過幸運的是,有無數的前人絞盡腦汁設計新的估值方法,久而久之,就有許許多多的估值方法了。
接下來,網叔帶大家盤點下市場上主流的估值方法和它們的局限性。
三、常見的估值方法詳解
1、市盈率(PE)
市盈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他在1934年出版的《證券分析》一書中寫到:一隻普通股的價值是其當期收益的一定倍數,這個倍數一部分決定於當時的人氣,另一部分決定於企業的性質與記錄。
這個一定倍數就是我們所說的市盈率(PE)。
PE = 市值 / 凈利潤 = 股價 / 每股收益
簡單點理解,市盈率(PE)就是企業市值除以企業凈利潤。
比如,一家企業一年賺10個億,市值是100億,那市盈率(PE)就是10倍。
市盈率高低意味著回本時間的長短,掏100億買下這家一年賺10個億的企業,10年才能收回100億的投入成本。
通常來說,市盈率越低,回本時間越短,對投資者越有利。
根據凈利潤選取時間的不同,市盈率分為靜態市盈率、動態市盈率、TTM市盈率。
靜態市盈率 = 市值 / 上一年度凈利潤 = 股價 / 上一年度每股收益
比如,現在的靜態市盈率是「市值 / 2020年凈利潤」。
動態市盈率 = 市值 / 下一年度凈利潤 = 股價 / 下一年度每股收益
比如,現在的動態市盈率是「市值 / 2021年凈利潤」。
TTM市盈率 = 市值 / 過去四個季度凈利潤 = 股價 / 過去四個季度每股收益
比如,現在的TTM市盈率是「市值 / 2020年二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的凈利潤」。
不過市盈率也不是萬能的:
首先,不同行業的市盈率是不同的,對比性不強。比如,過去10年,中證白酒的平均市盈率是85.57倍,中證銀行的平均市盈率只有27.10倍,白酒比銀行的市盈率高多了,但不能據此說白酒的估值遠遠高於銀行。
其次,即使同一行業內,企業成長性、基本面不同,市盈率也會有較大差別。比如,同樣是銀行,招行的市盈率是92.89倍,宇宙行(工商銀行)的市盈率只有9.93倍,但是大家還是喜歡買招商銀行,而不是PE更低的工商銀行。
最後,虧損的企業沒有辦法計算市盈率。業績波動較大的周期企業/行業,市盈率也不能准確反映真實估值情況。(具體分析,下文展開)
2、市凈率(PB)
實際使用中,市凈率通常用來彌補市盈率的不足。
比如虧損的企業,或業績波動較大周期性企業,用市盈率很難反映出企業真實估值情況,這時就要用到市凈率了。
以寶鋼為例:
這是寶鋼股份凈資產和凈利潤的走勢對比:業績(凈利潤)上躥下跳,凈資產卻穩步增長。
市凈率顯然更適合寶鋼這種周期性企業的估值。
PB = 市值 / 凈資產 = 股價 / 每股凈資產
比如,寶鋼股份,股價是10.14元,每股凈資產是8.57元,市凈率(PB)就是1.18。
PB的意義是,企業賬面價值1塊錢的資產在資本市場上被估值多少。比如寶鋼PB是1.18,意思就是寶鋼賬面1塊錢的資產,在資本市場上要用1.18元才可以買到。
通常來說,PB越低,公司估值越低。
值得注意的是,PB就是PB,沒有什麼靜態PB、動態PB、PBTTM的說法。
原因也很簡單,凈資產是個時點數,最新一期的凈資產就是公司的全部凈資產。
凈利潤是個區間值。只有年度利潤或連續4個季度的凈利潤才能反映公司一年的經營成果。
另外,市凈率通常用來評估重資產公司,對於互聯網等輕資產公司意義不大。
小結一下:
市盈率和市凈率主要適用於成熟行業/公司,能快速判斷出企業估值高低。
但對於一些高成長的行業/公司,市盈率和市凈率並不適合。這時就要用到市銷率(PS)和PEG了。
3、市銷率(PS)
市銷率是由菲利普·費雪(成長股價值投資策略之父,著有傳世名作《怎樣選擇成長股》)的兒子肯尼斯·費雪提出來的。他在《超級強勢股》一書中寫道:價格營業額比率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這個比率中的營業額部分通常比企業的其他大部分變數穩定。超級公司盈利大幅下滑的現象很常見,但是營業額大幅下滑的現象卻很少見。
PS = 市值 / 營收 = 股價 / 每股營收
比如,一家企業市值是100億,營收是20億,那市銷率就是5倍。
一般來說,市銷率越低,代表企業估值越低。
另外,要注意的是:市銷率通常用來評估一些高成長、還沒有盈利、或者盈利很少的優質輕資產企業。比如美團、拼多多、嗶哩嗶哩……
對於一些業績穩定,增長也有限的大藍籌,老老實實用市盈率或者市凈率就好了。
4、PEG估值法
PEG指標,是成長股投資大師吉姆·斯萊特在1960年代提出的,後經傳奇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發揚光大。
PEG估值是在市盈率(PE)估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彌補了PE對企業動態成長性估計的不足。PEG告訴投資者,同行業的公司中,在市盈率一樣的情況下優先選擇那些增長速度高的公司,或者在增長速度一樣的情況下選擇市盈率較低的公司。
PEG = PE / 凈利潤增速
注意!實際應用中,通常用現在的市盈率除以企業未來幾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速,而不是過去一年或幾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速。
比如,企業當前市盈率是20倍,未來幾年凈利潤復合增速是20%,那PEG就是1,企業估值合理。
當PEG大於2時,公司業績增速跟不上估值預期,可能嚴重高估。
同理,當PEG小於0.5時,公司業績增速遠高於估值預期,可能嚴重低估。
最後,不要濫用PEG指標。
首先,PEG指標同樣適用於基本面好、業績增速快的成長股。對垃圾股、周期股等用PEG指標就有點緣木求魚了。
其次,在彼得林奇的體系中,20倍PE基本是就是他給一個企業的最高估值了。他認為長期復合增長20%的股票已經算是超級成長股了,超出這個范圍的增速大多不可持續,安全邊際不夠。
❹ 請教股票問題
你好,你的選擇很不錯,我和你的觀點一致。預計大盤企穩後,銀行股將擔負領漲大任!
我們近兩個月來堅持推薦的銀行股,現已獲得豐厚收益。普通投資者往往過於看重銀行股的指數杠桿作用,卻忽視了其本身的成長性。
試問,有多少行業利潤能夠持續幾年保持年均30%-40%以上的復合增長?
1、銀行類新股擴容年內基本告一段落,資金擠出效應減緩;
2、根據央行已披露的信貸數據,銀行業三季度業績增速不會下降,三季報仍將十分優異(從目前已公布三季報的民生銀行、招商銀行,深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基本符合我們如上預期)。且QDII等中間業務成為利潤新增長點,08年稅改預期等,動態和靜態估值具備一定優勢;
3、股指期貨正式推出的預期越來越高,在中石油,中國神華上市之後,金融類包括保險和證券的配置價值仍然十分突出,銀行股的權重領袖地位並未被有效稀釋;
4、經過一月多的技術性調整,浮籌清洗地較為徹底;
5、中石油上市並計入指數後,在上證綜指中的比重將在16%以上,而四大銀行合計在上證綜指中的比重僅12%左右。有人認為,銀行股對上證綜指的杠桿作用相應弱化,銀行股股價上行的政策約束和心理約束相應弱化。
在我看來,股價最終是由公司的價值決定的,但仍有一部分投資者懷疑銀行股的上行動力,只因其在上證綜指中的杠桿作用。而隨著包括中石油在內的非金融大盤國企逐步上市,這一擔心將從事實上被證明是多餘的。關註:工行601398、建行601939、中行601988、招商600036、交行601328和民生600016等。
❺ 為什麼中國銀行股票每年都跌一點,看了它的扣非凈利潤每年都有增長啊!
❻ 中國銀行這股票怎麼樣
我從不懷疑通過購買港股或滬市股票來投資一兩家中國大銀行,是非常穩妥的投資策略。實際上這樣的投資折射出來的,是關於本世紀投資的一個大熱點:一個龐大而又生機勃勃的中國中產階級的登場。在我看來,問題不是投不投,而是何時投。
早在2011年3月的時候,我曾收到一位亞洲經紀人發來的投資報告,建議「買入」那些在港上市的中國銀行股,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等。據她估計,這些股票在當時的平均市盈率為8.3倍。
27個月後的今天,這些大銀行的利潤已經增長了約30%,但它們在香港股市上的價格卻比那位經紀人給我寫信的時候低了很多。當時工商銀行的股價是6.2港幣,作者寫下這篇專欄時是4.7港幣;建設銀行股票也比11年3月低了25%,只有5.25港幣。
如果說中國銀行股在2011年算便宜的話,現在它們就更便宜了。當時讀那份投資建議,我的第一想法是,雖然與盈利能力和增長性相比,這些銀行股看上去很便宜,但市場對銀行業的負面情緒以及對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可能放緩的擔憂,會導致這些股票跌得更低;如果進行「抄底」,估計仍要虧很多錢,結果證明,我是對的。
但現在我會問,這些銀行到底會便宜到什麼地步?資產全球排名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擁有巨大市場份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首要指標,2013年的股票市盈率為5。前不久,剛剛派發凈利潤的30%作為股票分紅。如果我今天買入它的股票,由股息帶給我的稅前收益率大約能達到6%。而這家銀行很可能繼續保持至少15%的年收益增長,這意味著我的分紅收益將以同樣速度增長。這樣的業績將同時帶來股價的上升,所以,今天買入中國工商銀行的股票將是非常不錯的投資決策。
然而,冒險嘗試之前,我必須確認股價是否真的觸底了。這些中資銀行股為什麼這么便宜?它們還會再跌么?便宜的直接原因看上去是6月份的「錢荒」事件,導致了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不確定。6月底,銀行間拆借利率劇烈動盪,上海的隔夜回購利率甚至一度攀升至30%。
一直以來,中國央行會在市場緊張時注入流動性,但這次它沒有。這種出乎市場預期之外的政策變動在銀行和坊間製造了一次輕微的恐慌,並反映到了股市中。6月24日,滬指下跌5.13%至2009年8月以來的最低點。
央行會出手救市么?突然之間,銀行們開始握緊手裡面的錢,害怕那些資產狀況不夠透明的金融機構只借不還。一兩天之後,央行宣布它將支持那些信譽良好的機構,並重新向市場補充流動性,恐慌得以平息,利率回落。
這對於中國金融體系,尤其那些體系內最強大的玩家——大型銀行來說,應該算是積極之舉。2009年起長期的財政和貨幣擴張給中國經濟造成了一些泡沫,這些泡沫必須被擠掉,又不能傷害到整個經濟。這樣的短促震懾或許是一種正確的途徑。
但是如果經濟結構已經在調整的軌道上,在事情變好之前能變得多糟?中國的銀行是否強大到足夠抵禦更艱難的金融環境?
我查閱了中國三大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2012年的審計財務報告,將之和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情況以及匯豐銀行2012年的報告作了比較。結果發現,從現金和即時流動性資產方面,中國各大銀行的狀況非常良好,因為中國央行規定存款准備金率為20%。
2012年末的時候,工商銀行以現金或央行准備金的形式持有23%的客戶存款,建設銀行為22%,中國銀行為30%,而在同樣的項目上,匯豐銀行只有14%。這意味著一旦出現嚴重的流動性問題,中國的各大行有大量的現金儲備作為緩沖。盡管三大銀行的貸款業務在2007到2012年間增長超過兩倍,但高收益確保了它們有充足的利潤來保持投資者收益與資產成比例。2012年,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迅速增長的前提下,三大銀行所有者收益占總資產的比率保持在6.4%-6.8%,匯豐銀行是6.8%。
一些分析師認為,很多發生在2009-2010年的經濟刺激周期的貸款最終會成為壞帳。如果被他們言中,又會怎樣?從2007到2012年間,工商銀行的貸款看上去增加了4.6萬億元,總額達到8.6萬億,相比之下,它在2012年12月時的股本基數為1.1萬元。這意味著今天只要12%的貸款成為壞賬,就能導致工行破產,這有多大可能?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黃海洲稱,「三年內金融危機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要面對是一種「可控的小規模危機」。他指的可能是很多非官方的金融機構的破產和關閉。這些民間金融機構在2009-2011年間迅速催生。鑒於政府決不會採取任何可能威脅到經濟增長的措施,在官方體系之外建立金融機構來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資金的做法已變得越來越常見。
對中資銀行真正的威脅就在於這些監管體系之外的機構,官方和民間的金融部門彼此交織到底到了什麼地步,即使對政府來說,都尚未摸清楚。
如果一些大的影子銀行開始倒閉,連鎖反應會有多糟,我們無從得知。金融危機的根源無一例外是信貸擴張。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從金融危機中迅速恢復取
❼ 中銀增長163803基金凈值多少
中銀持續增長股票基金(基金代碼163803,高風險,波動幅度較大,適合較激進的投資者)2015年6月29日單位凈值為1.1945元;而交易日當天的基金凈值需要等到晚上才會更新。
本基金A類份額類別收益分配方式分兩種:現金分紅與紅利再投資,投資人可選擇現金紅利或將現金紅利按權益登記日除權後的基金份額凈值自動轉為基金份額進行再投資;若投資者不選擇,本基金默認的收益分配方式是現金分紅。
(7)中國銀行股票復合增長擴展閱讀:
投資策略:本基金採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主動投資管理策略,將定性與定量分析貫穿於公司價值評估、投資組合構建以及組合風險管理的全過程之中。
本基金資產類別配置的決策將藉助中國銀行和貝萊德投資管理宏觀量化經濟分析的研究成果,從經濟運行周期的變動,判斷市場利率水平、通貨膨脹率、貨幣供應量、盈利變化等因素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分析類別資產的預期風險收益特徵。
❽ 十萬元的銀行股票收益哪個最高
十萬元的中國銀行股票收益最高。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10萬元買入中國銀行,按照中國銀行五年前的這個時候價格為3.2元左右,大概可以買入31200股,那麼可以合計得到分紅28579元,年化收益約為5.7%,中國銀行的收益率是所有銀行最高。
❾ 中國銀行持股10收益怎麼樣
持有中國銀行股票十年收益怎樣樣(網路配圖 侵刪)
長期持有銀行股的收益怎樣?
做股票投資,收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股票價格的上漲,一個是分紅。對於短線投資者來說,分紅收益並不重要,可如果是長線投資,分紅收益就很重要了,尤其是現金分紅。
首先來看價格上漲的收益。
從四大國有銀行歷年股票價格走勢來看,從上市後價格漲得最少的應該是建設銀行,主要是因為建設銀行上市時,剛好是A股大盤接近歷史最高的時候。它上市時的發行價格為6.45元,上市後的首日收盤價為8.53元,而今的市價不僅低於上市後的首日收盤價,也低於發行價。因此如果靠股價上漲,持有建設銀行的股票十幾年,收益還是負的。
當然,建設銀行的股票價格上漲收益為負,主要還是因為生不逢時。如果是買四大行中的其他三家的股票,價格相比發行價格基本都是漲的。其中漲得最多的為工商銀行,漲幅在50%左右。
不過,如果能以歷史最低價買入,買建設銀行的股票僅靠價格上漲的收益就不是最低了,反而是最高的,達到了75%。此時收益率最低的為中國銀行,還不到30%。
不管怎樣說,僅靠銀行股的股價上漲帶來的收益,確實不怎樣樣。雖然最高的收益率能達到75%,但這可不是一年的收益率,而是十幾年的收益率,平均到每年後,收益率還不到5%。而如果進場的時機沒把握好,甚至可能還有可能出現負收益。
❿ 股票中國銀行還會漲嗎
會的,但是近期股市波動比較大,建議觀望。如果做長期投資那沒問題,中國銀行憑借自身歷史及良好發展機遇。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回報的。
中國銀行這幾年經營業績一直穩定增長,均勢不錯。最近股指期貨等衍生投資品的推出。對大盤股應該是個機會。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越來越趨於國際化,高層也希望股市更穩定。所以相信今後市場上小盤題材股炒作的機會及幅度都不會像以前那樣波瀾壯闊。所以大盤藍籌更是趨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