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股票之外近代中國第一
Ⅰ 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
第一個正眼看世界的人:林則徐
第一個為變法流血的人:譚嗣同
第一個現代性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
Ⅱ 除了股票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近代中國第一」對於近代出現的事物,你有怎樣的理解
1、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
2、近代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
3、近代中國第一個創出鐵模鑄炮法的人:龔振麟。
4、近代在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中犧牲的第一個清朝愛國將領:陳連升。
5、第一個向中國介紹牛頓力學三大定律的人:李善蘭。
6、第一個向中國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人:夏元瑮。
7、第一個提出建立「中華共和國」的人:鄒容。
8、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陸皓東。
9、為憲法流血犧牲的第一人:宋教仁。
10、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
11、中華民國第一個選舉產生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12、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的製造者:徐壽和華蘅芳。
13、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
14、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
15、近代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家和飛行家:馮如。
16、近代中國第一個創辦職業教育的人:黃炎培。
17、近代第一個對我國的氣候條件和資源做出科學評價的人:竺可楨。
18、中國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學進行「史學革命」的第一人:梁啟超。
19、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人:李大釗。
20、第一個採用資產階級觀點編寫中國通史的人:夏曾佑。
21、中國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教育理論的人:楊賢江
22、中國第一所工人夜校的創辦者:毛澤東。
23、中國共產黨第一任中央局書記:陳獨秀。
24、第一個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稱為「紅軍」的人:吳蘭陔。
25、率部打響東北抗日武裝斗爭的第一槍者:馬佔山
26、第一個打開中國大門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英國。
27、第一個取得在中國修築鐵路特權、也是第一個取得在中國開礦優先權的國家:法國。
28、第一個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國家:德國。
29、第一個取得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特權的國家:日本。
30、在「改訂新約運動」中第一個同中國締結關稅關系條約的國家:美國。
31、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鴉片戰爭。
32、列強第一次攻佔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
33、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
34、第一次護法運動:1917年發動,不久失敗。
35、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爆發,直系軍閥獲勝。
36、廣東革命政府第一次東征:1925年2月,打垮了陳炯明的主力。
37、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以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為頂點。
38、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也叫國民革命運動時期。
39、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1926年10月23日發動,因准備不足而失敗。
40、中共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南昌起義。
41、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第一次反「圍剿」: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
42、紅軍在長征中戰略方針的第一次改變:轉兵貴州。
43、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平型關大捷。
44、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的第一次大會戰:淞滬會戰。
45、國民黨頑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到1940年3月,被解放區軍民粉碎。
46、中國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
47、中共中央指揮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發起戰略決戰的第一個重大戰役:遼沈戰役。
48、列強對中國和平居民進行的第一次野蠻的大屠殺:1894年日軍在旅順大屠殺。
49、近代中國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廣州柏貴政府。
50、近代中國第一個租界:上海英租界。
51、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
52、中國第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上海海關。
53、同盟會會員建立的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榮縣革命政府。
54、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1927年11月彭湃在海陸豐成立的蘇維埃政
55、中國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
56、中國近代第一個新式學堂:1862年創建的京師同文館。
57、中國第一個近代民族機器工業:1869年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
58、中國第一個近代輪船公司: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
59、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1890年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
60、中國第一座大型化工聯合企業:1937年侯德榜創建的南京永利氨廠。
61、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新式銀行:1897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國通商銀行。
62、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
63、中國第一傢具有現代意義的圖書館:1907年在北京成立的京師圖書館。
64、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團體:強學會。
65、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66、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67、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68、共產主義小組指導下成立的第一個工會:1920年成立的上海機器工會。
69、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4年7月3日至8月21日在廣州由彭湃創辦。
70、第一個民主黨派:1925年10月成立的中國致公黨。
71、中國近代第一次宮廷政變:1861年「辛酉政變」。
72、中國近代被迫割讓的第一塊領土:香港島。
73、中國第一次出現對外正當貿易逆差:1865年。
74、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變法。
75、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
76、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成的近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
77、中國人民第一次從帝國主義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權益: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78、中國近代第一次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大規模的地下考古發掘:1928年對殷墟的發掘。
79、近代第一次垂簾聽政:1861年同治帝即位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
80、近代第一次復 辟 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
81、蘇 俄 政府發表第一次 對 華宣言:1919年7月25 日。
82、國 共 兩 黨第一次合作: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83、中 共第一個農村 革 命根 據地:井 岡山根據 地。
84、中 國 工 農 紅 軍第一支堅強的部隊:工農紅 軍第四軍。
85、東北 抗 日 聯 軍 第一路軍:1936年6月成立,楊靖宇任總司令。
86、八路 軍建立的第一塊敵 後抗 日 根據地:晉察冀抗 日根據地。
87、中 共 第一次整 風運動:1942年從延 安開始的整 風運動。
88、中 國共 產 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
89、中國共 產 黨在中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中 共「二大」。
90、中國國 黨 第一次全國代 表大會:1924年初在廣州召開。
91、中華 蘇維 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31年冬在瑞 金召開。
92、中國 共 產 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 思主 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1935年1月遵義會議的召開。
93、第一次政 治 協 商會議:1946年重慶政 協會議。
94、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 等條約:1842年中英《南 京條約》。
95、第一個提出在中國發展資 本主 義的方案:洪仁玕的《資 政新篇》。
96、第一個憲 法性文件: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 法大綱》。
97、第一部資 產階 級民 主憲 法:《中 華 民 國 臨時約法》。
98、第一篇關於十月革 命的論文:李大釗的《法俄 革 命之比較觀》。
99、中國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誕生於1905年。
100、中國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
101、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蔡楚生編導的《漁光曲》。
102、第一部寫實主義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
103、第一個系統完備並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
104、第一部介紹西方概率論的著作:華蘅芳的譯著《決疑數學》。
105、第一部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馬建忠的《馬氏文通》。
106、第一部馬克 思 主義 史學概論:李大釗的《史學要論》。
107、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 思 主 義哲學教科書:李達的《社會學大綱》。
108、第一部運用馬 克思 主義剖析中國古代社會的史學著作: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109、中國第一本通俗介紹馬 克 思 主義哲學的著作:艾思奇的《大眾哲學》。
110、在中 國比較全面地介紹馬 克 思主義的第一篇文章:李大 釗的《我的馬 克思主 義觀》。
111、中 國共 產 黨的第一個黨刊:李達主編的《共 產 黨》月刊。
112、第一部由中 國人自己撰寫的建築史著作: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
113、中 國第一部從秧歌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劇:1945年首演於延 安的歌劇《白毛女》。
Ⅲ 除了股票之外,還有那些''近代中國第一''對於近代出現的事物,你有怎樣的理解
這些方面的多了,比如期貨、銀行紙黃金之類的
Ⅳ 除了股票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近代中國第一"對於這些近代出現的事物,你有怎樣的理解
股票我還真不知道,但是人口肯定是第一,還有第一個製造出人工胰島素
Ⅳ 輪船招商局是誰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創辦人身份揭秘
說到「輪船招商局」其實在當時是真的超級厲害的,話說簡直可以和日本的三菱公司相提並論的,那麼有的人要問了,這么厲害的公司到底是誰創辦的呢?下面我們不妨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感興趣的網友別錯過了!
輪船招商局其實算是「李鴻章等人」創辦的,當時在搞洋務運動了。
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創辦背景
以清「師夷長技」是晚清變法求強的起點,其目標在於「制夷」。由此決定了晚清軍工與國防建設優先的變革與建設路徑。但洋務派官員很快開始調整,因為他們清楚民富才能國強,如果沒有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軍工與國防建設不啻空中樓閣,難免如曇花一現。於是,李鴻章等人在重視「軍用洋務」項目的同時,開始大力發展「民用洋務」事業,輪船招商局的創辦就是其中之一。
該局初創之意在「輪船招商」,即將福州船政局所造官船招商承領。但後來因為「官造輪船內,無商船可領」,遂不得不因應時勢,改為「招商輪船」,這與當時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外商戰中華商資本的流向有很大關系。五口通商之後,隨著西國輪船公司來華壟斷沿海航運,「各省在滬殷商,或置輪船,或挾資本,向各口裝載貿易,向俱依附洋商名下」。在中外商戰漸次推展之際,因本國制度缺位、機遇缺乏,致民族資本依附於洋商,這讓李鴻章等人格外警覺,不得不思考凝聚華商、固結民心的辦法。設立招商局,就是其中之一。用他的話說,「若由官設立商局招徠,則各商所有輪船股本,必漸歸並官局,似足順商情,而張國體。」也就是說,李鴻章等創辦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意在溝通官商關系,「為官商浹洽地步」(見李鴻章《試辦招商輪船折》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李鴻章全集》奏稿,卷二十),進而組織中國商界力量,在商戰之中「共同禦侮」。這也是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從求強」到「必先富而後能強」的策略轉變的需要。
輪船招商局創辦之後,憑借其設施與技術優勢,很快奪佔了帆船生意,盡管有洋輪公司的競爭,也連年獲得巨大利益,公司因而不斷發展壯大,「其生意之興隆幾將與西船並駕齊驅」。這一方面得益於李鴻章的積極支持,另一方面也與該局高管「善為經理」有較大關系。以新式輪船裝備的招商局不僅開拓了民族航運市場,而且對於清政府國防事業建設也產生了巨大的輔助作用。載兵運餉是晚清招商局輪船的特殊業務之一,誠如時人所言,招商局是清政府軍事與國防建設方面「最大便益之事」。
晚清第一大報《申報》,對輪船招商局的發展頗為關注,發表了一系列評論。其中,1876年11月25日的一篇題為《論招商輪船局事》,對該局的緣起及李鴻章的功勞多所評述,值得一讀。
天下行一事立一法,但當問其事與法之是否利弊,不必問其事與法之是否中西。故以周公之元聖尚取用朝鮮之楷矢,收錄越裳之白雉;前代如元世祖亦效鑄紅衣之大炮,學種印度之木棉;明末歷法舛錯,亦用西人湯若望、南懷仁諸君在京師推算歷法。蓋均遵商湯立賢無方之意也。
近年中外通商以來,於發、捻各逆之亂則購用西國軍火,招募西國兵勇,以助中國之不逮。並延西國教師以訓練各營之兵勇,西國工匠以製造各局之軍火,以供各省之所用。又於京師、江蘇、廣東設立天文、儲才、方言、同文諸館,聘中西之師儒,選滿漢之俊秀,聚集其中,翻譯泰西格致書籍,教習泰西文字語言。復於蘇之上海建機器廠、閩之福州開船政局,招中西匠人仿造輪船,以供載運餉需、緝捕盜賊之役。駸駸乎,中西各務已有同文共軌之體矣!而李伯相猶曰,「未也。凡若此者皆有益於國,非有益於民也。吾觀夫西國火輪船之至中國者,以之載客運貨,其行走之迅速,其裝囤之廣大、便益無過於此。若仿照其法以行之,則四民皆受其益。」於是籌巨款、擇干員,仿西法以集公司,購輪船以行江海,遂創設招商輪船局焉。而在局之人亦能仰體李伯相之意,善為經理,初則不過二三船耳,今則日增月盛,其生意之興隆幾將與西船並駕齊驅。若非李伯相創始於上,局中人善承於下,烏能及此哉?其尚遜一籌者,惟無往返泰西之船耳。若東洋及中國各海口如漢口與寧波,均有數號來往,未及十年已能如此,實非易易矣!
其尤可貴者,萬國規例,凡兩國構兵,一經議封海口,即不準僱用他國之船;今有招商局之船,中外或有不睦,仍可行走,以供載兵運餉之用,此尤為最大便益之事也。所望者,刻下重慶將開通商口岸,若能預備行走淺灘之船為西人先,則為尤妙。再能將此種之船行走洞庭、鄱陽、太、焦等湖,其生意之興隆更不可量。現聞又購「江寬」、「江漢」兩船,均系船身堅固、機器靈活,足為西國有名之船,以為往來漢口之用,將來之貿易更必日多一日。且聞寧紹諸人謀生於此間者實屬不少,彼出此歸,習以為常,其往來皆須浮海,昔日均附帆船,自有輪船便益於帆船,均已改附輪船。因往來者甚眾,故招商局之輪船亦如西船,無次不皆滿載,是其局之獲利較之昔日之帆船不啻三倍。
然說者猶謂招商局之船日盛一日,惜尚無西國鐵甲之船以防海口,無西國上等兵船以練水師,此尤為中國美中不足之事也。但招商局之船已能如此,且近日欲附之人既多,則異日生意之隆可待,日後其船必能林立於江海之間,定可為之預慶。觀乎此,亦足見李伯相益國益民之一端矣!(《申報》1876年11月25日,第1版)
不過,觀乎招商局的創辦及其發展,是否可以充分彰顯李鴻章「益國益民」之心,後世評價者有不同意見。但有一點則是明確的:招商局是近代中國第一家「仿西法以集公司」的企業,該局不僅開中國企業發行股票之先河,而且為此後各家「官督商辦公司」,如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漠河金礦等,提供了較多示範。雖然關於「官督商辦」機制,尚有許多批評之聲,但李鴻章在助推中國近代公司制度建設方面的作用,則是不可否認的。
Ⅵ 中國最早的股票是什麼時間發行的
1920年7月1日。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
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6)除股票之外近代中國第一擴展閱讀:
現場開戶流程:
辦理上海、深圳證券賬戶卡
投資者可以通過所在地的證券營業部或證券登記機構辦理,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及復印件,委託他人代辦的,還需提供代辦人身份證及復印件。
證券營業部開戶
(1)所需證件:投資者提供個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深、滬證券賬戶卡原件及復印件;
(2)填寫開戶資料並與證券營業部簽訂《證券買賣委託合同》(或《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同時簽訂有關滬市的《指定交易協議書》;
(3)證券營業部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
(4)需開通證券營業部銀證轉賬業務功能的投資者,注意查閱證券營業部有關此類業務功能的使用說明。
銀證通開戶
(1)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持本人有效身份證、銀行同名儲蓄存摺(如無,可當場開立)及深滬股東代碼卡到已開通「銀證通」業務的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
(2)填寫表格:填寫《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和《銀券委託協議書》;
(3)設置密碼:表格經過校驗無誤後,當場輸入交易密碼,並領取協議書客戶聯,即可查詢和委託交易。
Ⅶ 李鴻章和中國第一支股票的故事
李鴻章對自己的定位是:我是大清朝這座破屋的裱糊匠,處於內憂外患的夾縫里,不能挽大廈於將傾。
「裱糊匠」的比喻道出了他的無奈與自責。
其中最能代表李鴻章成就的是留存至今的兩個近代企業,江南製造局和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局任命中國人為領導,聘請外國技師,主要任務是模仿生產西方的船隻兵器,所以受國外的影響更大。
輪船招商局作為民用的服務企業,則是純粹的華人企業,它的章程里特別規定,不接受外國資本,採取洋為中用的股份制形式,組織結構上更先進。這種模式,包括一些具體組織生產的方式,一直為後來的民族工業所襲用。
從細節和局部上看,李鴻章採取的措施是先進的,代表了清政府未來發展的方向。
李鴻章的是非功過,我們這里不作探討,但作為一個從小飽讀四書五經、在「君子恥於言財」的封建傳統環境中成長的政治官僚,能大膽引入股票這一現代金融工具,比起1993年股票在中國登陸後,一些視之為洪水猛獸的經濟學家們不知高明了多少。
1872年,同治皇帝批准李鴻章的奏摺,正式同意成立招商局。此時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
這份引起朝廷上下,特別是滿族王公非議的奏摺已在慈禧太後案頭擱了十年,若不是李鴻章「毅然必行之事,破群議而為之」,恐怕要拖到猴年馬月了。
奏摺是批了,頭疼的事還在後面,因為老佛爺「准奏」後面還有一句話,「朝廷手頭上也緊,你自個兒想法子去吧。」
這叫政策照給,資金自籌。
當晚李鴻章找來造船界巨子朱共昂,即後來的招商局董事長,商量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兩人先按官場習慣相互兜圈子,盡量摸清對方態度,最後不約而同提到一個人:容閎。容閎是清政府首批官費留學生,著有《西學東漸記》,他計劃以股份制形式創辦造船廠,並擬列《聯設新輪船公司章程》,這是中國最早模仿西方股份制籌組股份公司的設想,章程報到總理衙門後由於多方掣肘未能通過,但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著這份章程兩人反復醞釀並形成一致意見:按此法進行。
於是,輪船招商局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發行股票面向社會籌集資本興辦的新型股份制企業,號稱「中華第一股」。
Ⅷ 除了股票以外,還有那些『近代中國第一』對於近代出現的事物,你有怎樣的理解
人口.......還有第一個製造出人工胰島素
中國第一個近代民族機器工業發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漢陽鐵廠
Ⅸ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Ⅹ 中國最早的股票是什麼時間發行的
1920年7月1日。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
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10)除股票之外近代中國第一擴展閱讀:
現場開戶流程:
辦理上海、深圳證券賬戶卡
投資者可以通過所在地的證券營業部或證券登記機構辦理,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及復印件,委託他人代辦的,還需提供代辦人身份證及復印件。
證券營業部開戶
(1)所需證件:投資者提供個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深、滬證券賬戶卡原件及復印件;
(2)填寫開戶資料並與證券營業部簽訂《證券買賣委託合同》(或《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同時簽訂有關滬市的《指定交易協議書》;
(3)證券營業部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
(4)需開通證券營業部銀證轉賬業務功能的投資者,注意查閱證券營業部有關此類業務功能的使用說明。
銀證通開戶
(1)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持本人有效身份證、銀行同名儲蓄存摺(如無,可當場開立)及深滬股東代碼卡到已開通「銀證通」業務的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
(2)填寫表格:填寫《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和《銀券委託協議書》;
(3)設置密碼:表格經過校驗無誤後,當場輸入交易密碼,並領取協議書客戶聯,即可查詢和委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