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求美國上市中國股票
1. 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對中國股市哪些影響
美國總統特離譜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對中國股票有影響,但負面影響有限,積極正面影響反倒不小總體對中國利大於弊:一是鷸蚌相爭,中國壓力就會減小;二是中俄伊未約聯盟天然形成,乃天助我也;三是很多個股有可能受益,比如下列板塊有望上漲:中東局勢再次趨緊,有利於軍工板塊的股票上漲;美國重新制裁伊朗,限制伊朗石油輸出,有可能造成中國石油板塊的股票上漲;中東局勢緊張也有可能使黃金的避險功能凸顯,黃金板塊股票也會供不應求、股價上漲。
2. 中企在美國股市被摘牌,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被美國股市摘牌,是經濟事務政治化,也是特朗普政府污名化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成為特朗普的籌碼池子。截止2020年10月9日收盤,中國內地共有250家公司在美國上市,即有250隻中概股,合計市值高達2.17萬億美元。其中,總市值最大的中概股是阿里巴巴,高達8109.88億美元,第二大市值的中概股是中國移動,其次是京東、平多多、貝殼、中國人壽、網易、中國石油等。
中國企業需要直接融資,還有很多企業排隊等待登陸中國資本市場,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能力不足以應付融資需求。因此中國確實有不少企業在海外上市融資。
這次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不知道具體在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方面有何成果,歐盟資本之豐富讓金融市場負利率大行其道,而這正是中國所需要的。另一個負利率經濟體是日本,它的資本過剩,也是中國所需要的。海灣石油國家資金充裕,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投資客,中國世界第一的石油進口量,是可能助力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的。開放的資本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助推器,讓外國人持有的人民幣方便投資和使用。
也就是說美國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必將激發中國建設世界級資本市場!中國企業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方便管理,程序簡單,財務技術標准無需改變。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憑什麼?還是改革開放!具體說:讓企業創新得到政策支持,讓企業融資方便有效。經濟是和平年代的主旋律,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帶動發達的文化產業,讓文化潛移默化地增強中國的的影響力,提高各國人民對中國的好感度。
失敗是成功之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依然前景無限。
中企在美國股市被摘牌,大致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嚴重造假,騙人騙到了海外;在美國市場被監管部門發現後摘牌;第二種純屬政治目的而沒有任何其它經得起推敲的理由。
最近在納斯達克鬧得最大動靜的是「瑞幸咖啡」——這家公司的咖啡店曾經一度進駐了紫禁城;其公司老總的豪言壯語是爭取和星巴克並駕齊驅;
在納斯達克首發成功後,一度被投資者追捧;可誰知好景不長,其公司財務報表作假迅速被查實——納斯達克監管部門美國的證監會揚言要瑞幸咖啡退市;
受此影響,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企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曾經造假或者由於財務管理制度和美國不一樣的中企更是惴惴不安。
不過,這個事件的結局卻頗有些戲劇性——瑞幸咖啡沒有被摘牌,而是出了一大筆錢賠償投資者損失,最後達成和解完事兒——用錢擺平的事兒根本就不是什麼事。
第二種情況就是「三大電信運營商」被摘牌;這不是發生在納斯達克,而是審查更加嚴格的美國主板市場;而且被摘牌的時間節點也非常詭異,不早不晚恰恰發生在川普就要走入之際。
川普政府的理由是這些公司「與中國軍方有聯系」,「有軍方背景」,與川普政府打壓華為和中芯國際一樣,川普就是見不得中國的公司在美國融資;這一做法正好印證了川普鼓吹的「美國第一」——
只有美國在海外市場薅羊毛,豈能允許外國企業特別是中企在美國融資!
中企在美國股市被摘牌,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咱們來看下消息層面:
紐約交易所在去年12月31號宣布將對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三家中國公司進行摘牌退市處理,這三家公司將會在1月7號到1月11號期間退市。
從消息層面上來,這三大運營商都是以通訊為主的中國企業,簡單來說就是我國最大的三大運營商,那麼美國將他們摘牌退市的原因應該都能猜到,就是我國5g高 科技 的通訊技術已經日漸成熟,而這三家企業又包攬了我國移動網路的信息通訊,那麼勢必會對美國的 科技 造成沖擊,尤其是5G高 科技 領域的發展,美國可以說是落後於我們,所以美國在前兩年一直壓制華為發展,現在又用這種霸權主義的手段將我們的三大運營商摘牌退市,無疑就是害怕我們的高 科技 發展,再次對我們的 科技 企業進行打壓。
那麼從影響上看肯定是有的:
摘牌退市勢必會造成三家運營商的股價產生劇烈波動,甚至會出現大幅下跌的風險,這點應該是可以預料到的,三家運營商一旦退市之後,就開啟了先頭,那麼後面我國在美上市的企業就會陸續出現退市現象,而後面排隊准備在美國上市的中方企業也是很難在美國上市交易。從這三家來看,可以說是對在美上市的 科技 型公司都會出現危機感,甚至產生一些中概股的大幅波動,換句話說就是美國對我國壓制的一種手段。
從這點可以看出, 科技 發展還得靠自己,不管是在美國上市的任何一家企業都要看別人的臉色去行事,那還不如早早回到國內上市,這樣我們可以有效的控制由外部干擾引起的風險,也可以在我國國內進行高 科技 發展,不再受其他國家的壓制和管控,其實換個思路思考一下通過這件事情未必對我們是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我們的國家和企業能夠更有信心的在國內發展,俗話說發展靠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這樣更能激發我們對高 科技 發展的動能,我相信當我們的高 科技 完全能夠領先於其他國家的時候,我們也就占據了世界領先的地位,所以期待這一天早早的到來吧!
3. 美國參議院全票通過新《法案》,中概股公司面臨嚴峻危機
美東時間5月20日,一項由共和黨參議員John Kennedy和民主黨參議員Chris Van Hollen提出的議案,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以下簡稱《法案》), 獲得了一致通過。該《法案》首次於2019年3月提交,依照美國立法流程,它必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並由特朗普總統簽署之後才能成為新法律。一旦通過,該《法案》將適用於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不難看出該《法案》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中國。此外,路透社報道中還提到:「納斯達克(Nasdaq)將公布對首次公開發行(IPO)規模的新限制,此舉將加大一些中國企業在其股票交易所上市的難度。」
一 、立法目的
《法案》旨在對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進行修改,要求外國公司基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SEC」)的規定,披露有關外國司法轄區阻止該外國企業向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PCAOB」)提交材料、阻礙SEC監管的信息。
二 、《法案》主要內容
本《法案》所指「發行人」(covered issuer)是指《1934證券交易法》第13條或第15條(d)款要求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報告的所有發行人。
在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基礎上,《法案》針對以下兩方面進行修改:
首先,《法案》引出了「非檢查年度」 (non-inspection year)的概念。發行人向SEC提交的報告中須體現,如果其在某一年度里所僱傭的會計師事務所(a)在外國司法轄區有辦公室或者分支,(b)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其無法進行監管,那麼該發行人須 證明其既不屬於外國政府所有,也不受外國政府控制 。否則,本年度將被認定為是「非檢查年度「(non-inspection year)。
第二,《法案》規定了「強制性禁止交易」的嚴厲後果。原則上來說,對於如果某一上市公司連續出現三次「非檢查年度」 (non-inspection year),SEC應當禁止其在美國證券交易所繼續交易。如果發行人能夠向SEC提供證明材料,證明其將聘請一家PCAOB監管下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提供服務,以滿足SEC的監管要求,該禁令可被移除。前述禁令解除後,如果該發行人又被發現存在 一個非檢查年度 ,SEC應當恢復對其的禁令。
在本法頒布之日起不遲於90天內,SEC應當發布相應的操作手冊和披露表格供本《法案》所指發行人適用。
三 跨境監管難的原因
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羅煒的統計,「 1999~2011年的在269家企業中,有15家被SEC處罰,佔比達6%;遭遇投資者集體訴訟的達到70家,佔比26%。2013~2017年間上市的57家企業尚未被SEC處罰,但有19家遭遇集體訴訟,比例為33.33%。」
SEC和PCAOB聲稱,由於受到中國法律的約束,其難以獲取中國境內審計師的會計工作底稿;而相關中國法包括:
除此之外,中概股公司中有許多均為國有控股企業,分布在能源、交通、通訊、醫葯等重要行業,相關會計工作底稿可能屬於敏感信息的范疇,可能涉及國家秘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七)款規定: 「攜帶國家秘密載體外出,應當符合國家保密規定,並採取可靠的保密措施;攜帶國家秘密載體出境的,應當按照國家保密規定辦理批准和攜帶手續。」
如果中概股企業或者境內會計師事務所直接向PCAOB提供其所要求檢查的會計工作底稿,根據《保守國家秘密法》第二十五條「機關、單位應當加強對國家秘密載體的管理,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有下列行為:……(四)郵寄、托運國家秘密載體出境;(五)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攜帶、傳遞國家秘密載體出境」 和《檔案法》第十八條「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和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檔案以及這些檔案的復製件,禁止私自攜運出境」,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 很有可能面臨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和《檔案法》的風險,嚴重的可能會面臨國家機關的調查和處罰。
可以預見,中美兩國立法的沖突,將給中概股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帶來資料檔案管理和披露的重大挑戰。
中美跨境金融監管難度大,調查和執法都確實存在空白,讓部分企業有機可乘。由於中概股在美國上市,的確應當適用美國法項下所要求的披露標准,在法律上並沒有什麼特權或者優惠。但是實踐中(1)由於工作底稿獲取難度大,美國SEC難以有效進行對中概股公司的違反美國證券法的調查,以及(2) 「天高皇帝遠」,由於中概股公司的管理層、擔任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主要在中國,而美國司法機關、美國律師不得在中國採取調查等司法行動,美國的調查令和判決無法在中國執行,所以即便在美國啟動了調查、訴訟,美國監管機構、法院仍難以實際有效追究中概股在美違規的當事方的刑事責任、民事責任。
四 新法重壓之下,中概股公司該如何應對?
而現在, 如果《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正式通過後,上述兩個主要的「美國執法困境」將會發生重大的改變。 如果被SEC認定為連續三年無法對該上市公司進行有效審查,那麼中概股公司必須面臨被禁止在美國證券市場交易的後果,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導致退市。也就是說,中概股公司將承擔中國法律關於資料不得隨意跨境提供的不利後果。
綜上所述,未來如果這一《法案》實錘,中概股公司則將面臨重大挑戰。審計機構為應對監管壓力、降低檢查風險,可能從嚴審計,引發更多中概股爆雷風險。如果公司遭遇因為信息披露導致的集團訴訟,被做空機構狙擊,被人舉報,美國SEC開啟調查而無法獲得中國境內審計師會計底稿的話,那麼將會面臨非常不利的後果,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不了了之,或者接受一定數額的處罰結束。這意味著中概股公司必須花費更多成本滿足合規要求,應對這類調查以及潛在的美國訴訟。
對此,中概股公司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及時准備預案。 除了在信息披露調查、遭遇做空機構狙擊等方面,需要通過律師(結合中國律師及美國律師)盡快評估風險之外,與此同時,私有化可能不得不擺上議事日程,例如通過私有化完成轉板,到香港或者國內上市。這也需要進行財務和法律的籌劃,既要找到願意提供融資的投資人,幫助進行私有化,同時也要積極開始私有化架構設計以及公司重組的准備,並論證境內上市或者香港上市的可行性。短期赴美IPO企業數目可能將進一步下滑,中概股有可能在美國遭遇更多訴訟和調查,並開始出現「歸國潮」。
*段慧明亦對本文有所貢獻。
4. 美國大選對中國股市影響,利好中國股票有哪些
美國大選結果對股市的影響
就大選結果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而言,首先從短期對股市的影響來看,若希拉里當選則對風險資產相對偏中性;若特朗普上台,由於其「特立獨行」的政策主張令政策的不確定性提升,並且從歷史上股市對政黨的變更在短期內持謹慎態度,因此短期避險情緒升溫對風險資產負面影響更大。而從長期角度來講,兩位候選人不同的執政理念和政策主張會對未來4-8年的美國政治、經濟、外交產生較大影響,但競選時的政策承諾到最終的政策實施還需要未來總統和國會之間的博弈,能否落地仍有待觀察。
我們在下文梳理分析了歷史上大選年的股市表現供投資者參考。
大選年與非大選年股市表現差異不大,資本市場更青睞政黨延續
我們統計了二戰以來歷次美國總統大選年和非大選年的標普500指數表現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統計結果供投資者參考:
1)剔除發生金融危機的2008年,總統大選年和非大選年的股市年均漲幅並無差異。1944年至2015年期間,總統換屆大選當年的標普500指數年平均漲幅為9.43%,而非大選年的標普500指數年平均漲幅為9.46%,表明從長期來看股市的漲跌由企業盈利和宏觀流動性決定,當年是否進行總統選舉對股市影響中性。
2)短期來看,盡管選舉前一個月大選年的股市表現弱於非大選年,但是在選舉當月和選舉至換屆完成期間,大選年和非大選年的股市表現差異不大。從短期來看,總統大選對市場情緒的影響在選舉之前要大於選舉之後。從歷史數據看,標普500指數在大選年的10月份的平均漲幅為0.68%(剔除2008年),而非大選年為1.57%;在大選年的11月份,即投票選舉之月,平均漲幅為1.34%,和非大選年的1.45%相差不大;在選舉結束至換屆完成,即一般為11月至次年1月,大選年的股市平均漲幅為1.29%,而非大選年的股市平均漲幅為1.40%。從邏輯上講,大選年的10月份為大選沖刺之月,雙方候選人展開電視辯論,民調支持率也容易受事件影響產生波動,市場規避風險的情緒校對較高;而在選舉結束之後,市場逐漸將關注的焦點回歸到宏觀環境和公司基本面。
3)股市表現在同一政黨繼續執政的情況下優於政黨更替。從政黨延續與變更對股市影響的角度看,不考慮其他因素,二戰以來,同一政黨繼續執政的情況下,標普500指數在換屆後的第一年平均漲幅為11.30%,而在政黨變更的情況下,平均漲幅僅為0.17%。
4)單純從歷史數據看,似乎資本市場更偏愛民主黨。從二戰以來的樣本數據看,在民主黨延續執政或者由共和黨變更為民主黨的當年(即換屆後的第一年),年均漲幅分別為22.17%和10.53%;而在共和黨延續執政或者由民主黨變更為共和黨的當年,年均跌幅分別為-0.36%和-10.19%。盡管從數據上看,似乎民主黨執政期間股市表現更佳,但是從國外學者的學術研究結果看,民主黨執政期間美國經濟較優的表現主要來自於溫和的石油沖擊、更高的生產率和國防支出等經濟因素,以上三個因素的解釋力達到70% 。
5. 在美國上市中國股票解禁時間是多少
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受144法案的限制,非關聯人員,非內部人員,非官員是六個月可以解限,但公司的股票可以有LOCK UP協議等等,這些就要看LOCK UP協議的內容了。
6. 特朗普的行政法案開始升級,為什麼中企股份成燙手山葯呢
據路透社1月14日報道稱,特朗普在1月13日簽署了一份行政法案的修正版,這份法案將直接禁止美國投資者買賣被美國認定有"貓膩"的中國企業股票。
此外,美國媒體強調,美國眾議院在1月13日啟動了彈劾特朗普的相關程序,正式指控這位總統參與煽動叛亂,他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創造歷史的一位總統,可以看得出來,雖然特朗普這位美國總統對中國的惡意是絲毫不掩飾的,但他自己現在的也遇到了大麻煩。
7. 特朗普當選對中國股市有何影響
現在看來,川普對當總統的4年,對我國會非常強硬,中美會走向對抗,摩擦會增大,那麼股市肯定就像過山車,原因如下:
川普希望能因阻擋製造業外流並促使其迴流美國而名垂青史,而迫使中國讓步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為實現這一目標,川普正以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威脅中國,以作為交換條件。而台灣,則是川普對中國的手段之一。
當前美國在中國投資者和商人正越來越抱怨在華業務利潤太低而且知識產權遭到竊取。這些人很多是川普的支持者
另外:美軍中將麥克·福林將擔任川普的國家顧問,他認為中國與「I++S」聯系密切,並且意圖攻擊美國。這一無稽說法簡直令人震驚。
所以,川普必須敲打一下中國。當然了,結局可想而知。川普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8. 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要具備什麼條件
中國公司想要在美國上市需符合中方要求和美方要求兩方面的條件。
1、美方要求:
在美國最主要的證券交易市場有三個,納斯達克(NASDAQ)、紐約股票交易市場(NYSE)、美國股票交易市場(AMEX)。公司只有在滿足各市場對公司的要求後其股票或者是證券才能在市場上發行、交易。下面以紐約股票交易市場(NYSE)對非美國公司上市的要求為例:
社會公眾持有的股票數目不少於250萬股。
有100股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5000名。
公司的股票市值不少於1億美元。
公司必須在近3個財政年度里連續贏利,且在最後一年不少於250萬美元、前兩年每年不少於200萬美元或在最後一年不少於450萬美元,3年累計不少於650萬美元。
公司的有形資產凈值不少於1億美元。
對公司的管理和操作方面的多項要求。
其他有關因素,如公司所屬行業的相對穩定性,公司在該行業中的地位,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公司的前景,公眾對公司股票的興趣等。
2、中方要求:
符合境外上市條件的境內股份有限公司,均可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申請境外直接上市融資,證監會對符合以下條件的上市申請依法予以批准。
籌資用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利用外資政策及國家有關固定資產投資立項的規定。
申請公司凈資產不少於4億元人民幣,過去一年稅後利潤不少於6000萬元人民幣,境外融資額不應少於5000萬美元。
具有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較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和穩定的高級管理層。
上市後分紅派息要有可靠的外匯來源,並符合國家外匯管理的有關規定。
申請公司要嚴格按照證監會規定的程序提交申請材料。
(8)特朗普要求美國上市中國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公司赴美上市降溫
追逐海外市場上市曾是一些國內企業的願望,但最近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明顯降溫。2019年一季度,共有7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數量遠低於去年同期水平。具體來看,2019年共有39家企業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其中,中國企業有7家,環比下降36.36%,同比下降30%;募資規模共計19.73億元,環比下降80.68%,同比去年下降90.68%。此前,2018年3月份美國市場中企上市規模達203億元。
這主要是受到國內科創板啟動影響,中企赴美上市熱情減少,美股中企IPO數量大不如前。美國IPO市場自2019年開年以來依然不夠活躍,由於2019年初美國證券交易所工作暫停。部分國內有赴美上市意願的企業開始考慮科創板等其他融資通道。
9. 特郎普要求美國退休金撤出中國股市,是利好,還是利空
特郎普要求美國退休金撒出中國股市,肯定是利空,但我們個人做股票只是做個股,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