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2月凈買入6039億元中國股票
㈠ 外資全面加倉中國互聯網是什麼意思
海外中國股票基金積極增持互聯網股票。
10月以來,海外中國股票基金積極增持互聯網股票,顯示了其對於中概互聯板塊的看好。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網路提供了政民互動的平台,促進公民與政府良性互動,網路凝聚人心匯集民智,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㈡ 巴菲特 都買了中國哪些股票
據悉,過去巴菲特投資過中國石油、比亞迪。其所買的中國石油是港股,比亞迪股份也是。但是,巴菲特雖然有買中國企業的股票,但並非重倉持有。所以,網上流傳的巴菲特中國重倉股名單,其實就是捏造出來的,是虛假的。目前來說,巴菲特還是看重銀行股,並且大量投資美國企業。
㈢ 2022年12月5日中國鋁業股票會漲嗎
2022年12月5日中國鋁業股票會漲。
根據中國股票官網可知,截至2022年12月5日收盤,中國鋁業(601600)報收於4.88元,上漲9.91%。
股票(stock)是一種有價證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簽發的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
㈣ 中國海油等50股近五日獲機構凈買入,近五日機構凈買入前三名分別是誰
中國海油等50股近五日獲機構凈買入,近五日機構凈買入前三名分別是誰?分別是中國海油、伯特利、益客食品。
從業務特色看,三家交叉比較多,尤其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但也有各自特長:中石油強項在上游,勘探開發更強一些,中石化煉油化工更強一些,海油主營業務在海上油氣田的勘探開發方面。
從整體薪酬待遇看,海油因為歷史包袱較少(人員隊伍整體偏年輕),待遇也更好一些。中石油和中石化歷史包袱都比較重,中石油整體比中石化待遇好一些。但由於國際油價下跌和能源結構變化,三家日子都不太好過。
㈤ 中國巨石北上資金十二月九日誤買入多少
216.56億元! 2021年12月9日,北上資金大規模席捲A股市場。 據記者統計,這是僅次於今年5月25日創下的217.23億元的最高紀錄。 除此之外,2015年以來,北向基金每天凈買入超過200億元的只有3次,分別是2019年11月26日、2021年1月8日和今年5月25日。 此外,截至今年12月9日,北上資金累計凈申購金額達3981.06億元,為歷年來最高水平。 同時,連續14個月呈現凈買入狀態。
私募網路研究員葉遠生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外資不斷流入A股。一方面,他看好A股優質資產;另一方面,美聯儲的持續寬松政策將美股推至歷史新高,目前投資A股更具性價比。從歷史四大基金凈買入北上看,當日滬指呈「三漲一跌」走勢,正相關關系更為明顯。外資持續增加,跨年行情有望超預期。從12月9日成交量前十的活躍個股中,五糧液和用友網路被資金北上凈買入超過10億元。此外,北向基金5億多人民幣買入貴州茅台、匯川科技、京東方a、華夏自由、東方財富、分眾傳媒、招商銀行、中國平安、寧德時代等公司。
拓展資料:
北上資金:
1.在中國股市,一般「北」是指滬深兩市的股票,「南」是指港股。 因此,資金北流是指資金從港股流入內地股市。 同時,大陸股市也有資金流入港股,這個基金叫做資金南下。
2.與北上資金相對的是南下資金。這里的南北,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南北,而是香港。北上的資金是進入A股市場的港資和國際資本,南下的資金是進入港股操作的大陸基金。這兩個基金名稱是在中國開通滬港通和深港通後形成的。 A股市場不允許外資直接參與。市場的資本市場是受監管的,無法實現自由流通。中國港股市場是國際金融中心,很多境外基金都可以投資港股。中國滬港通和深港通分別於2014年和2016年開通,開啟了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的資金互通。因為大陸在香港北部,所以形成了北上的說法。實際走勢中,當北向基金出現瘋狂搶購時,A股通常行情震盪,當天的振幅比較大,有低開高走的趨勢,通常是機會為北上資金的底部讀博反彈。每天進入A股的北向資金近20億元,整體規模仍在擴大。
㈥ 在上月到現在股票外資一直買買買,但是整體顯示是流出。,是什麼現象
這位朋友說,股票外資一直顯示買買,但是整體顯示是流出,不知道這數據從哪裡得到的,我們可以查詢一下,現在比較大的網站,比如東方財富網顯示的數據可以看一看,滬股通近一個月凈買入487.94億元,深股通近一個月凈買入269.72億元,也就是說,北向資金近一個月凈買入757.65億元,近六個月的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凈買入1196億元,應該只有昨日2020年7月14日顯示,有資金凈流出比較大,其餘時間多數都是在凈流入,昨日的凈流出,也跟最近A股市場漲幅比較大有關,因此不必太過擔心,畢竟外資是來賺錢的,A股是世界上所有主要股市裡面最近走的最好的
㈦ 北向抄底農商行了為什麼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11月14日,北向資金全天凈買入166.02億元,創年內最大單日凈買入,其中滬股通凈買入83.03億元,深股通凈買入82.99億元。11月11日,北向資金凈買入144.66億元,近兩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凈流入312.68億元,扭轉了前期持續流出的態勢,大舉「掃貨」人民幣資產的姿態顯露無疑。
人民幣創17年來最大單日漲幅
北向資金開始大幅凈流入的背後,是匯率升值對人民幣資產的支撐效應,從上周四至本周一,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強。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4日發布數據顯示,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7.0899,比前一個交易日上調1008個基點,創下2005年7月22日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圖片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今年以來,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連續「暴力」加息推高美元指數,全球大部分貨幣走弱,但11月後美元沖高回落,尤其是11月10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10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數據後,低於預期的數據令投資者預期美聯儲加息腳步將放緩,美元隨即大幅回落。外部壓力減弱之下,人民幣匯率近期快速回升。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在美國CPI數據公布後,美股和黃金價格直線拉升,美元指數和美債收益率快速跳水。市場如此表現或許並不僅僅是對美聯儲加息放緩預期的反應,更多是對政策不確定性降低的反應。未來美聯儲大概率放緩加息節奏,人民幣貶值壓力將進一步減弱。
經濟基本面企穩回升
從內部看,多個積極因素疊加推動人民幣走強,經濟基本面是決定匯率的重要因素,當前,中國經濟預期正在好轉。三季度當季,我國GDP增速達到3.9%,較二季度的0.5%提高了3.5個百分點。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近期接受采訪時表示,「面對疫情、高溫等不利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繼續保持恢復發展態勢。整體看,目前經濟已企穩,並開始上行。」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我國經濟恢復發展後勁增強。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表示,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7.4%,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4%,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0.2%,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
外資:抄底時機已至
在全球市場上有超過70年的投資管理經驗的美國資管巨頭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股票團隊中國股票組合經理MichaelLai表示,中國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情緒以及市場整體估值目前已處於歷史低位,低迷的狀態不會持續太久。「相對於全球其他市場,我們對中國股市在未來可能展現出的投資前景表示樂觀。」
富達國際首席投資官AndrewMcCaffery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是時候抄底中國資產,撿便宜貨了。」他認為,投資者目前應將全球投資者的情緒與中國經濟的現實區分開,中國正努力推動戰略性行業發展,如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方向將衍生出眾多投資機會。
㈧ 外資控盤的股票怎麼走
想怎樣走都可以,沒有內資莊家,外資控盤根本不會運營股價,人家要麼死買,要麼死賣,散戶越多越漲不了,每個價位都有人拋壓股價。
㈨ 最牛中概股暴漲1100%!超萬億外資卻在爭奪A股的核心資產
回望中國資本市場過去30年,是一段逐步深化改革和不斷擴大開放的 歷史 。從發行B股有限開放,到建立QFII制度吸納外資參與A股交易,再到滬港通、深港通的相繼落地,最終實現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
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既「請進來」也「走出去」,在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浪潮中經風雨、見世面,開放的中國資本市場正加快與世界的互聯互通。
隨著A股對外開放進程提速,A股的核心資產正在成為外資「瘋搶」的對象,截至12月22日,2020年北上資金累計凈買入金額已高達11845億元,超出2019年全年的9934億元,再創新高。
第一隻B股誕生
回望之初,20世紀90年代,中國資本市場初具雛形,處於國民經濟轉型浪潮中的中國企業嘗到上市融資的甜頭。大批企業亟需發展生產和擴大市場影響,與正在尋求中國市場投資機會的境外資金不謀而合。對外開放,是這一時期中國資本市場的內在動能。
首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此前透露:「我們吸引外資,過去是發債券這種形式,資本進入,股份制的形式,股票的形式,這個是客觀需求,外資有要求,企業也有要求,因為我們自有的,國內的資本量不夠用 ,投資上不去,那個時候缺錢,就提出這種形式,上海、深圳都提出來了。後來我們就做了試驗,就兩個市場,兩個價格,兩種貨幣,就搞個A股、B股。」
1992年2月,第一隻B股上海電真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正是這天,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這扇門就是由有著來自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230名「股東老闆」的電真空B股所開啟,也譜寫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新 歷史 。
當年2月21日上午9點30分,上海證券交易所一號大廳旁的貴賓廳內,一群西裝革履的海外證券專家擠在窗前。隨著一個鑼聲的敲響,電子行情屏上顯示著發行價每股70.8717美元的電真空B股開盤價為每股71美元。
一位香港的投資者成為幸運兒,其委託的券商「紅馬甲」搶先以72美元成交的10股B股,成為中國 歷史 上第一單成交的B股。電真空B發行認購相當火爆,3天內即被搶購一空。
B股的上市在中國香港和國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B股的發行和上市交易使得中國與國際市場更接近,使得更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信心。
但對於中國內地企業而言,要想真正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這還只是邁了半步。因為上市公司和企業都在境內,只有投資者是境外的。
青島啤酒成H股第一股
B股的誕生,為境外投資者打開了投資中國內地企業的通道,但內地企業要不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對於90年代新生的中國資本市場卻是個爭議性的話題。
首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爭論當然有了,為什麼好企業拿到外面去上市?不在國內上啊?它就是有一個問題,國內沒那麼大市場,吸收不了。再一個問題,資金量的問題,再有一個問題,國有企業改成股份制國際上市,是國有企業股份化的一個非常好的道路,學習國際經驗,用國際規格改造國有企業,這是改革的創舉。再一個,擴大中國的影響,中國的企業,中國的產品,在國際上擴大影響。」
實際上,1990年開始,監管層就已經開始研究國有企業改組後去中國香港上市的問題。當年6月香港聯交所組織30多位專家,成立了中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的有關問題。
劉鴻儒後來在鏡頭中透露:「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先提出來的,國務院派我帶著小組專門向香港去做調查,寫過意見,最後才定下來的。組織一個聯合小組,香港內地聯合小組,研究國有企業到香港,改成股份公司到香港和國際上市問題,我們在聯合小組幹了一年,研究各種問題,主要是法律問題,研究完了之後,才上市的。這是國際化的一條必由之路,越走越寬。」
1993年7月15日,「000168」出現在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的屏幕上,青島啤酒成為內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業。這只諧音「一路發」的股票,最終獲得110倍的超額認購。
「從香港聯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開香檳酒慶祝,唯獨青島啤酒上市這一天,開的是青島啤酒!」劉鴻儒在著書回顧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這樣寫道。這個小小的細節,反映出香港對內地首隻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視。
自青島啤酒成為第一家國企獲准在香港上市至今,幾近20餘年光景,在此期間,陸陸續續已有290家國企登陸香港市場,總募資額達近1.88萬億港元。
赴港上市,開辟了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通道。1994年後,這條路越走越寬,中國內地企業開始出現在美國、新加坡、倫敦等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市場上。
外資「買爆」A股
如果說H股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企業真正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那麼,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則加快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步伐。
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發布,正式推出QFII試點。2003年7月份,瑞銀買入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展、中興通訊等4隻股票,正式拉開QFII投資A股的帷幕。
QFII制度落地後,又陸續實施QDII、RQFII等制度,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QFII、RQFII投資總額度限制在一次次松綁。
2002年,QFII總額度為100億美元。2012年,QFII總額度升至800億美元,2019年則再度提升至3000億美元。2020年9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限制。
時任光大控股總裁陳爽表示:「我進入到光大控股,是在2004年,當時我們覺得,中國作為在一個發展的軌道上面,人民幣資產正好是進入到上升的軌道,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資者要進入到中國,我們就抓住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就發展我們海外的基金管理業務。」
經過18年多的發展,QFII等從無到有,一步步壯大,多年來,給A股帶來巨額的增量資金。
據央行網站披露,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資者通過QFII、RQFII、陸股通合計持有A股市值高達2.1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4.35%,正在成為參與A股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1月21日,深交所官網信息顯示,截至1月20日收盤,外資(QFII/RQFII/深股通投資者)合計持有美的集團(000333)總股數達19.54億股,占總股本的比例達到28%,觸及外資禁買比例線。美的集團也因此成為2020年第一隻被外資「買爆」的個股以及A股史上第3隻被外資「買爆」的個股。
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錢於軍對全景網表示,「早年可能偏向於更多的是利用外資來做我們的事,現在逐步的有外資積極想參與中國的成長,不僅僅金融資本,而且戰略投資人、企業,國外都紛紛來中國直接投資,展業都在這兒。總有一天人民幣會自由兌換,而且中國的資本市場會成為全世界不僅最大的,可能是最強的。」
「最牛」中概股今年漲超1000%
進入21世紀,境外資本投資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途徑日益多樣化,同時,中國內地高 科技 企業也掀起了海外上市的浪潮。受「知識經濟」、「新經濟」概念推動,以互聯網、電子上午為特色的企業成為這一時期海外上市的主角。
2014年,21家中國 科技 公司在境外上市,微博、京東、迅雷、阿里巴巴等紛紛登陸美股。隨後,海外資本市場則出現了更多中國 科技 巨頭的身影。
回憶起在美國上市的情景,網路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曾在鏡頭前說:「原來覺得中國公司就跟中國製造的這種貨物商品一樣,應該是屬於便宜的代名詞。網路股票定價的時候,人家就天然的認為說你是一個中國公司,所以我們參照美國同類公司給你打一個折,就是你的定價。」
「所以我在定價的時候就跟他們講,你不能這樣看,因為我們比美國公司更具有成長性,所以不應該打折,反而應該比他更貴,我對這個公司有信心。」李彥宏如是說。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達265家,市值合計21827億美元(約14.28萬億元),佔美股總市值比例約4%。
中概股也不斷在創造 歷史 。在11月份中期的成交額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前所未有的出現了5隻中概股。成交量暴漲意味著,中概股在美國備受追捧,其中成交額最高的蔚來 汽車 今年以來股價漲幅超1117%。
近日,多家華爾街巨頭持倉曝光,其中包含橋水基金在內的多家機構在今年三季度大舉加倉明星中概股。達利歐更是多次唱多中國。
北上資金、南下資金成投資「風向標」
對外開放,讓國際資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國企業。然而2014年以前,無論是QFII、RQFII,還是QDII,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都是單向且分割的。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啟動,才第一次實現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隨後的深港通與滬倫通繼續加碼雙向開放,相繼實現了深交所市場與港交所市場以及上交所市場與倫交所市場的互聯互通。
隨著滬深港通的逐步開放,北上資金、南下資金也逐漸成為投資的「風向標」。
中銀證券日前指出,從配置偏好看,目前北上資金偏好消費醫葯,南下資金偏好 科技 醫療。從資金屬性看,北上資金近期由以「配置盤」為主導的資金屬性向「交易盤」屬性傾斜,南下資金屬性仍以「配置盤」為主。
北上資金也一度被譽為「聰明資金」。今年以來,北向資金浮盈快速增長,12月份終於邁過1萬億元大關,創造了新的紀錄,最新浮盈高達10168.18億元。
目前,北上資金與南下資金已分別成為A股與港股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是資金面觀察最為重要的數據之一。
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從試點引入境外投資者開始,從嘗試開放、到有限開放、再到對世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互聯互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維度的開放格局,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
30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要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中國資本市場,必須加強與各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合作,以開放促改革。
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始終保持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未來的中國資本市場,一定能夠發展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