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股票 » 中國的淡馬錫股票

中國的淡馬錫股票

發布時間: 2022-12-31 15:13:02

⑴ 看淡馬錫的成功模式為什麼不適合中國

神秘的淡馬錫 掌握新加坡經濟命脈 在新加坡生活,你每天接觸的方方面面都有淡馬錫的影子。該公司控制著大約40家公司,包括擁有新加坡所有本地電視台的「新傳媒公司」、幾乎壟斷電信市場的「新電信公司」、本地最大的銀行——「星展銀行」、新加坡能源、新加坡港務集團、新加坡地鐵等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司。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佔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淡馬錫控股幾乎掌握著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淡馬錫控股創立於1974年,注冊資本只有10億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新加坡政府財政部是其唯一的股東。歷經30年的發展,該公司在新加坡國內和世界范圍內的投資總額已經達到1035億新元。而淡馬錫領導層透露,2 004年「淡馬錫為新加坡GDP帶來10%的貢獻。」 由於淡馬錫控股並非上市公司,成立30年來一直未公開披露信息。直到2004年10月,淡馬錫才發表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年度報告。年報顯示,30年的平均股東投資回報率為18%。 中國央企改革 青睞淡馬錫運作模式 這就是「淡馬錫」

⑵ 四大國有銀行的股權出賣,多少錢,賣出了多少股,賣給了誰

目前,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都已經敲定主要戰略投資者並且上市,工商銀行正在積極尋找中,農業銀行暫時還未啟動這個工作。

建設銀行主要戰略投資者:淡馬錫(新加坡)出資10億美元,股權比例5%;美洲銀行(美國)股權比例25億美元,股權佔比19.9%。

中國銀行主要戰略投資者:淡馬錫(新加坡)出資31億美元,股權比例10%;蘇格蘭皇家銀行(英國)出資31億美元,股權佔比10%。

⑶ 淡馬錫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一、公司治理

淡馬錫(Temasek)成立於1974年,全稱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其唯一股東為新加坡財政部,名為私人,只是按新加坡公司法中私人公司的模式運作。

淡馬錫有13名董事,僅有2名執行董事,其餘皆為外部董事。11名外部董事,除1、2人有政府工作的背景,其他都是知名私人公司的領袖。淡馬錫的董事會結構與美國的公眾公司完全一樣。

兩名執行董事,一是新加坡現任總理夫人何晶,兼任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長(CEO)。另一兼任淡馬錫國際首席執行長。淡馬錫控股全資持有淡馬錫國際,但兩個公司的定位並不清晰。在其官網上,淡馬錫國際有整齊的組織架構和高管名單,淡馬錫控股僅有CEO與CFO兩人,且兩公司的CFO為同一人。淡馬錫控股其實是一個空架子,感覺僅僅為總理夫人而設立。淡馬錫真正的運營層面在淡馬錫國際。

二、資產狀況

截至2016年3月底,淡馬錫投資組合凈值2420億新元,合人民幣11900億元。若參與中國大陸上市公司排名,在十名以內,比中國石油、中國移動略低,與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相仿。

其資產在各地區分布如下:新加坡,29%;中國,25%;其他亞洲地區,15%;歐美澳新,27%。成熟經濟體與新興市場間的比例為60%:40%。

資產在各行業的分布如下:電信、媒體與科技,25%;金融服務,23%;交通與工業,18%;消費與房地產,17%。

資產流動性:流動資產及持股率低於20%的上市資產,31%;持股20—50%的上市資產,10%;持股過50%的上市資產,20%;非上市資產:39%。

淡馬錫在其國內持有的資產:港務集團(100%)、新加坡電力(100%)、新加坡科技(100%)、新加坡電訊(65%)、嘉德置地(61%)、新加坡航空(57%)、星展銀行(28%)。據說,淡馬錫持有的股票市值曾經佔到新加坡股市的近一半。

淡馬錫持有大量中國金融企業股票,在阿里巴巴、菜鳥物流、京東等也有大量投資,並以風險投資的身份涉及大量新興科技公司。持有資產市值約3000億元人民幣。

淡馬錫投資組合的表現較為穩健,2008至2009年度,因全球金融危機回撤達30%,最近一個會計年度(2015至2016年)也出現了9%的回撤,據說與中國大陸的股災有關。

三、內部架構

淡馬錫的管理機構分三類。

一是在各地區設工作機構,有新加坡區、中國區、日本韓國區、北美區等。

二是按產業設立投資部門,有消費投資部門、工業投資部門、房地產投資部門、電信媒體與科技投資部門、金融服務投資部門、交通與物流投資部門、生命科學投資部門。

三是按職能設立的管理部門,有戰略部、組織發展部、企業發展部、可持續發展與統籌部、組織與人力資源部、投資部、投資組織管理部、投資組合戰略與風險部。(感覺部門職能比較接近,不太好區分)

淡馬錫是一個純粹的投資公司,不參與任何運營業務,這一點從部門設置中可以看出來,沒有一個與運營相關的部門。有西方媒體將淡馬錫歸為主權投資基金,理由即出於此。

按其官網介紹,淡馬錫對其投資企業,即便是全資公司,亦不參與管理,不派出董事。那麼如何保障股東的利益?其官網說:必要時在股東大會上投票。須知西方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一般是董事會,很少有開股東會的。第一波士頓的一位咨詢顧問告訴過我,PSA(新加坡港務集團)名義上是淡馬錫的全資子公司,但它根本不聽淡馬錫的。淡馬錫官網所言究竟是出於無柰或是其他?

四、其他

淡馬錫帶有一定的新加坡特色。比如淡馬錫控股與淡馬錫國際的兩層架構。淡馬錫控股的CEO是總理夫人何晶,淡馬錫全資公司新加坡電信的CEO很長時間由總理的弟弟李顯揚擔任。

淡馬錫實質是一家投資基金,對於任何一個投資項目,它都象財務投資者,不謀求控制權。

好多在新加坡舉足輕重的企業,比如PSA、新加坡電信、嘉德置業、星展銀行等,淡馬錫雖然是他們的大股東,但沒有什麼控制力。究竟是新加坡政府直接控制著這些企業,還是這些企業真的象美國的公眾公司一樣完全獨立運作,不得而知。

⑷ 淡馬錫資本運做怎麼解釋

就是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的一些列資本運作阿。

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對其擁有100%的股權。由於其自成立起到2004年9月期間從未公布過財務報表,因此被認為是新加坡最神秘的企業之一。

淡馬錫控股成立於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全資擁有的幾家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卻始終保持神秘。作為豁免私人企業,淡馬錫控股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樣公開每年的財務報表,因此一直以來對該公司的傳聞都不斷。該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佔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是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也因如此,新加坡的經濟模式被稱作是「國家資本主義」,即通過國家控制的私人企業來進行投資,主導以私營企業為主的資本市場。

淡馬錫控股除了投資新加坡本地市場外,也把亞洲市場和發達國家市場視為投資終點,目前大約一半的資產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其中主要的投資包括馬來西亞電信、印度的ICICI銀行、澳大利亞第二大電信公司Optus。近年來該公司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對中國的首家私營銀行民生銀行表現出興趣。

2002年,當時的副總理、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之妻何晶被任命為淡馬錫控股執行董事兼CEO,曾在國際媒體上引起風波,許多人批評並影射這項人事任命的不當動機。

2004年10月,該公司首次公布了2003年度的財務報表,這項舉措被認為是為准備首次發行企業債券而做准備。報表顯示,在過去的30年中,公司的總體投資回報率為18%,但是過去10年的回報率則只有3%。它的總資產達到900億美元,是新加坡最大的企業,企業規模與美國通用電氣韓國第四大金融服務業者-韓亞金融集團9.62%、德國西門子公司相當。在2003年的表現方面,公司的回報率則高達46%,被認為是何晶出任CEO後大膽擴張的結果。國際兩家評級機構標准普爾與穆迪投資都在財務報表發表後給予淡馬錫控股AAA的最高信用評級。

⑸ 有哪位網友知道,上海淡馬錫投資有限公司是做什麼的是正規公司嗎

淡馬錫本身是新加坡的公司.淡馬錫在中國的公司不會有這樣的名字的,這樣的名字肯定是騙子公司.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⑹ 什麼是淡馬錫

淡馬錫是一家新加坡政府控股的大型金融集團,旗下有著名的老虎基金...等等很多投資公司。目前價值500多億美元,淡馬錫在中國有很多投資,包括目前建行股份.

⑺ 為什麼國際大佬都在賣中國股票

親。很高興為你解答如下
國際大佬們紛紛拋售、減持的舉動,意味著什麼?這些公司前景不再被看好?或是股價已過高,不再有投資價值?更或是,整個市場將有風險?市場的種種擔憂議論四起。

國際大佬們斥巨資買入某一股票,自然是看好了公司的發展前景,對未來股價表現充滿信心。事實上,這些股票果然風光無限,一時間股價不斷攀升,這既與大資金買單直接拉升股價有關,也因為大佬們自身的「明星效應」,吸引眾散戶跟風買入,將股價推高。一旦國際大佬們拋售和減持,可能會導致該股票風光不再。

其實,作為一種市場投資行為,國際大佬們買賣股票的判斷標准,並非只考慮公司前景好壞的轉變、未來股價漲跌。國際大佬們拋售股票,或許是因為盈利已經頗豐,暫時落袋為安;或許是因為一時間,資金有了其他的投向需求;更或是為了平衡自己的投資組合,等等。從目前來看,即便巴菲特對中石油進行了六次減持,仍持有中石油5.44%的股份,依然是公司H股的大股東之一。而且,有人賣股票,就有人買股票。雖然巴菲特連續減持中石油H股,美林證券日前則將中石油的目標價從12.8港元調高至16.5港元,並維持「買入」評級;而淡馬錫持續拋售中國遠洋的同時,另一家國際大佬——摩根士丹利卻不斷增持該股。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滬深股市上漲至滬綜指4000點附近時,外資投行幾乎是集體唱空滬深股市,QFII等外資機構也對一些股票進行了減持。但唱空歸唱空,減持也僅僅是為了階段性地打壓股市,很快QFII們就逢低將股票再次買了回來。看來,唱空的背後,是另有圖謀。如此看來,對於眼前國際大佬紛紛拋售、減持之舉,投資者大可不必太擔憂和悲觀

⑻ 求問淡馬錫模式是否適合中國

在人大常委會批准財政部發行15500億特別國債後,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資本金問題已經解決,接下來的就是如何搭建公司架構等具體工作了。不過,在媒體熱炒「中投公司」的時候,外匯投資公司的未來業務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疑問。 疑問之一,淡馬錫模式是否適合「中投公司」? 被中國媒體津津樂道的淡馬錫控股(Tem a sek h o ld in g s)是新加坡財政部於1974年出資組建的政府投資公司,目前管理的總資產為800億美元。淡馬錫是新加坡原英文名Tem a sek的中文譯音,意思是「海邊的城市」。淡馬錫官方網站對自己的描述是,「淡馬錫控股是一家總部在新加坡的亞洲私募投資公司」,其投資組合涉及亞洲和OECD的一些公司。作為一個私募股權投資者,淡馬錫並不是一個保守的財務投資者,其明確表示「我們是一個積極的股東和投資人」,淡馬錫實現收益最大化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幫助所投資的公司成為地區或世界級的成功企業。 顯然,淡馬錫作為投資者,會在企業董事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在新加坡,與淡馬錫並列的另一家政府公司叫作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後者主要承擔新加坡外匯儲備的投資任務,主要進行公開市場的股權投資和房地產投資。 新加坡模式實際把政府的外匯儲備管理和投資管理分開進行,中國的外匯管理改革顯然借鑒了新加坡的模式。按照公開的說法,中國的外匯儲備將分成兩部分管理,其中的政府官方儲備資產依然由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而投資性資產則由即將組建的「中投公司」負責。 淡馬錫模式之所以引起重視,就在於其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從1974年至今,淡馬錫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18%,可謂業績不俗。 那麼淡馬錫模式能否照搬到「中投公司」?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一:公司的使命不同。淡馬錫是一個積極的私募股權投資者,其投資對象涉及國內外的優秀企業,其中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國內企業。淡馬錫投資的目的除了獲取投資回報外,還要承擔「孵化器的功能」,即積極幫助投資企業取得商業成功。 而「中投公司」作為一家外匯投資公司,其組建的目的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讓外匯資產保值增值,一個是解決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問題。 而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某種程度上成為「中投公司」成立的直接原因。因而,未來的「中投公司」不可能起到淡馬錫推動國內企業快速發展的「孵化器」作用。其原因就在於,「中投公司」不可能將外匯資金進行「二次結匯」用於國內投資,那樣就會與減少流動性的初衷相背。 原因二,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國家投資公司必須採取相對保守的投資策略,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誤解。淡馬錫的投資活動是積極的,其利用資金和專業優勢,有意識地幫助所投資企業成為地區乃至世界級的優秀企業。淡馬錫的這種行為得到了企業的支持和東道國政府的默許,因為沒有人認為新加坡是一個可怕的對手。而「中投公司」作為中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則不同,其背景決定了「中投公司」必須是一個謹慎的財務投資者。如果採取過於積極的股權投資策略,則很可能招致東道國政府的敵意。不久前,「中投公司」投資美國黑石集團的簡單商業行為,就遭到美國議員的質疑,而這筆投資還僅僅是一個沒有投票權的財務投資。 在我看來,未來「中投公司」的投資模式應該是淡馬錫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綜合體,一方面做私募股權投資,著眼於長期投資回報;另一方面,還要參與公開市場的證券買賣和房地產投資。 當然,「中投公司」還可以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中國企業在境外的直接投資活動,或者作為一個單純的財務投資者,支持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業務。

⑼ 怎麼看QFII持倉股票

隨著2014年三季報的出爐,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在中國股市的投資動態基本明晰。我們知道,A股在三季度已經走出一波上漲行情,滬港通也將在今日上線,在這期間,QFII持倉情況如何,QFII有著什麼樣的投資策略,也是很多投資者關心的課題。在此,我根據金融界提供的數據,對QFII的持倉進行歸納總結,以了解其在第三季度的投資動態。

根據統計,第三季度度QFII的持倉數據大致如下:有40家QFII機構出現在189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同股股東數據中,總計持股達216.2億股,無論是持股數量和參與的公司數量,都遠遠大於上半年QFII的持倉數據。持股數量排名靠前的QFII機構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139.3億股),恆生銀行(20.7億股)、荷蘭安智銀行(14.4億股)、德意志銀行(9.03億股)、瑞士銀行(5.97億股)、法國巴黎銀行(4.8億股)、新加坡華僑銀行(4.42億股)、摩根史丹利(2.45億股)、美林國際(2.27億股)、梅林達蓋茨基金(2.04億股)、淡馬錫福敦投資(1.87億股)、挪威中央銀行(1.37億股)、馬來西亞國家銀行(1.35億股)、高盛公司(1.30億股)、瑞士信貸(1.28億股)、耶魯大學(1.25億股)等等,其他的QFII持股合計都在1億股以下。

從表面上看,QFII持股總量216.2億股比上半年報的77.9億股大了很多,實際上,由於滬港通的緣故,香港港匯豐銀行持有的138.86億股交通銀行港股也算到了這里,刨去這個數據,QFII三季度的持倉數據為78.91億股,與上半年總持倉數據大致相當,只略有增加。和上半年的數據一樣,排在前列的依然是外資銀行,其中有六家QFII都在A股持有巨量的銀行股,總持銀行股達52.92億股,而且大都持股超過一年以上。其中恆生銀行持有興業銀行20.7億股,荷蘭安智銀行持有北京銀行14.42億股,德意志銀行持有華夏銀行7.31億股,法國巴黎銀行持有南京銀行4.8億股,另外還有,華僑銀行持有寧波銀行4.42億股,德意志銀行盧森堡公司持有華夏銀行1.57億股,QFII實際持有銀行股竟然佔到其在A股投資總數的三分之二!QFII偏愛中國的銀行股,原因是它們是興業銀行、北京銀行、華夏銀行、南京銀行的戰略投資者,短期之內不會退出,隨著這一輪行情的發展,QFII的投資獲利頗豐。

雖然總持倉量增幅很小,但是調倉換股的動靜不小。與上季度相比,最顯著的加倉是荷蘭安智銀行增持北京銀行2.4億股;摩根斯丹利退出了伊利股份、美的集團、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神華等藍籌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新進入了更多的中小盤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但總持倉有所減少;瑞士銀行的調倉幅度比較大,大量減持了中國鐵建、海螺水泥和中國神華等股票,大量買進入了萬科A,排到其十大流通股股東;馬來西亞銀行大量減持了中國北車、中國南車和上汽集團的股票。淡馬錫大量增持了中國平安和三一重工的股票。從效果看,QFII的操作並不都很成功,除了一些股票是獲利出貨外,有些股票是剛剛賣出股票反而大漲,例如高鐵概念的股票,顯然,有些QFII有點水土不服,對概念題材的把握並不到位。

由數據上看,QFII持股分布更為廣泛,除了偏愛的藍籌股外,在一些中小盤股票里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不過,在創業板里還是很難找到QFII的身影。QFII基金管理人總體上還是喜歡估值低、業績穩定的藍籌股,他們大都堅持價值投資理念,不願意承擔投資風險,投資風格和交易策略較為保守。

不過,他們的價值投資理念還是獲得了很好的回報,例如,他們在低位建倉的銀行、機場、港口、路橋類的股票,已在目前的行情中獲得了豐厚回報。

⑽ 淡馬錫在中國投資了哪些公司

從2000年初時投資中國的銀行業、房地產行業,到2010年代投資互聯網經濟、電子商務等新趨勢,再到後來投資共享經濟、人工智慧等創新領域,淡馬錫的投資囊括了 工商銀行 、 阿里巴巴 、滴滴出行、商湯科技等一眾明星公司。 如今,這份長長的被投名單中,又多了元氣森林等新消費頭部企業。
拓展資料
投資:
投資,指國家或企業以及個人,為了特定目的,與對方簽訂協議,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惠互利,輸送資金的過程。又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等。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投資是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一種形式,是對項目產業化綜合體進行資本助推發展的經濟活動。
投資是貨幣收入或其他任何能以貨幣計量其價值的財富擁有者犧牲當前消費、購買或購置資本品以期在未來實現價值增值的謀利性經營性活動。
基本類型:
以P2C模式為代表互聯網金融平台。
經濟學方面:
在理論經濟學方面,投資是指購買(和因此生產)資本貨物——不會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使用在未來生產的物品。實例包括了修造鐵路,或工廠,清潔土地,或讓自己讀大學。嚴格地講,在公式GDP=C+I+G+NX里投資也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部分。在那方面來說投資的功能被劃分成非居住性投資(譬如工廠、機械等)和居住性投資(新房)。從I=(Y, i)的關聯中可得知投資是與收入和利率有密切關系的事。收入的增加將促進更高額的投資,但是更高的利率將阻礙投資因為借錢的費用變得更加昂貴。即使企業選擇使用它自己的資金來投資,利率代表著所投資那些資金的機會成本而不是將資金放貸出去的利息。
財務方面:
在財務方面,投資意味著買證券或其它金融或紙上資產。估價是估計一項潛在的投資的價格值得與否的方法。投資的類型包括房地產、證券投資、黃金、外幣、債券和郵票。之後這些投資也許會提供未來的現金流,也許其價值會增加或減少。股市裡的投資是由證券投資者來執行。
證券投資:
證券投資是指投資者(法人或自然人)購買股票、債券、基金等有價證券以及有價證券的衍生品,以獲取紅利、利息及資本利得的投資行為和投資過程,是間接投資的重要形式。
1.證券投資原則
①效益與風險最佳組合原則:
效益與風險最佳組合是指風險一定的前提下,盡可能使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風險最小化;
②分散投資原則:
證券的多樣化,建立科學的有效證券組合;
③理智投資原則:
證券投資在分析、比較後審慎地投資。
2.證券投資賬戶開立
進行證券投資需到大型全業務牌照的證券公司申請相應的投資理財賬戶。投資理財賬戶可運用於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等)、期貨(包括金融期貨如股指期貨、外匯期貨,二元期權如Meetrader、商品期貨如金屬期貨、農產品期貨等)等一系列的金融工具進行證券年投資。證券賬戶的開立可到各證券公司營業部辦理,需要在交易日內辦理。

熱點內容
太原理財哪個公司最好 發布:2025-02-08 01:05:43 瀏覽:429
基金加倉後怎麼算持有收益率 發布:2025-02-08 00:43:35 瀏覽:466
姚記科技股票行情同花順 發布:2025-02-08 00:19:59 瀏覽:304
股票交易中競價方式 發布:2025-02-08 00:11:29 瀏覽:689
武漢寶馬店金融利息是多少 發布:2025-02-08 00:09:49 瀏覽:399
金魔方股票軟體的使用方法 發布:2025-02-08 00:06:46 瀏覽:781
港股期貨漲了怎麼辦 發布:2025-02-08 00:03:47 瀏覽:457
基金的公式1加多少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8 00:03:44 瀏覽:566
榮華實業股票歷史最高價是多少 發布:2025-02-07 23:54:37 瀏覽:323
華安股票交易費用如何計算 發布:2025-02-07 23:53:44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