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股票千股千評
『壹』 有沒有關於股市的電影
我說的是電影,1、《華爾街》(Wall Street)發行時間:1987年電影導演:奧利弗 斯通 (Oliver Stone)獲獎歷史:1988奧斯卡最佳男演員 1988金球獎最佳男演員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也是在金錢掛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慾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最大的亮點是道格拉斯的表演,舉手投足間盡顯功力,極盡語言之張力,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當然也是MBA學生的理想教材。2、金錢帝國The Hudsucker Proxy (1994)電影導演:伊桑·科恩 Ethan Coen約爾·科恩 Joel Coen獲獎歷史: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提名諾維爾是個失業年代的落魄小職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紐約最大的金融財團作一名小信差。在這樣龐大無比的公司里,總是會有牽扯著陰謀與狡詐的各種沖突……3、《屋內聰明人》(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發行時間:2005年類 別 紀錄這部電影描述了能源公司安然(Enron)的公司丑聞內幕。4、《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Rogue Trader)上映年度: 19991995年,巴林銀行,這家全球最古老的銀行之一破產了,曾經是英國貴族最為信賴的金融機構,200多年優異的經營歷史,沒能逃過破產的結局,事件震驚世界。此為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掛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慾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電影拍出了股市內線交易的內幕,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也將「股市如戰場」這一命題表現得淋漓盡致,結合當前經濟領域的種種黑幕,這部影片仍有相當大的啟示作用。伊萬·邁克格雷戈的演出氣勢逼人,獲得觀眾的交口稱贊。5、《反托拉斯行動》(Antitrust)《反托拉斯行動》講述了一個有鮮明時代和全球意義的反對金錢和高科技壟斷的故事,突出了信息屬於全人類這一主題。6、《交易所》(Trading Places)發行時間:1983年路易斯·溫索普三世是個金融家, 黑人比利是個流浪漢。一次,比利被警察追捕,路易斯將其交給了警察。莫蒂默公爵兄弟目睹此事,兄弟倆打賭:如果條件成熟,比利也可以成為上等人,而溫索普同樣可淪落到最底層。7、《憤怒的葡萄》(Grapes of Wrath)主 演: 亨利·方達 Henry Fonda上 映: 1940年獲獎歷史: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兩項金像獎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崩潰時代,一大群中西部的農民忍痛離棄家園,像逃難一樣往西遷移到加州追尋較好的生活。現實雖不如理想,但他們並不放棄希望。該片由亨利·方達等擔綱主演,故事感人,內容寫實而具有控訴性,但卻處處流露出人性的光輝。無論是編、導、演、攝、樂各方面都表現出最高超的水準,結合而成一部氣魄雄厚的電影史詩。這部美國電影史上的不朽傑作曾獲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兩項金像獎。1973年在全美影評人選舉下入選「十部美國最偉大電影」之一;其後1977年又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美國十大佳片」之一。8、《鍋爐房》(Boiler Room)上 映: 2000年馬林經紀公司的辦公室被員工們稱之為「鍋爐房」。在這里,一夜能誕生20個百萬富翁!鬥志激昂的年輕的經紀人們通過電話為深深信賴他們的買主兜售股票,幫他們炒股,而他們所得到的報酬是豪華公寓、法拉利和更多連他們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奢華禮物。在無數經紀公司的「鍋爐房」中,X一代正以驚人的速度實現著他們的夢想,只是有的時候他們離法律僅僅一步之遙……9、《居家男人》主 演:尼古拉斯•凱奇傑克•坎貝爾是華爾街的一名投資經紀人,憑借扎實的專業和對財經信息的敏銳嗅覺,他成為行內公認的高手,並受到眾多投資人的青睞。然而,他奢侈、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飄雪的聖誕節夜晚被一場意外事故徹底改變了。翌日,他奇跡般的發現自己身處新澤西郊外的一個卧室里,在這里,他第一次當上了「住家男人」,有著深愛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孩子,而他從前的生活卻不復存在了,在漸漸地適應了這種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後,他發現自己處在了十字路口,因為他必須在心愛的女人和精力充沛的事業上做出抉擇。10、獄中的家政女王Martha Behind Bars (2005)有「家政女皇」之稱的瑪莎·斯圖爾特一直被媒體渲染為成功女創業家的理想楷模。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自己媒體上市公司的女億萬富翁。在過去20多年裡,她通過電視、廣播、雜志以及數十本著作,對全球超過千萬戶的家庭兜售烹飪、持家、裝潢、育子的秘訣,締造了一代美國婦女的生活觀念。這位家居裝飾企業家,一年多前因為在股票市場上串通股票經濟人,賣出 3928份ImClone系統股票而被起訴。
『貳』 電影投資靠譜嗎能賺錢嗎
那些幾千萬幾億美金投資的大片都經常虧錢,就你那點錢還指望投資電影賺錢,小心錢沒賺著,被騙的乾乾凈凈
『叄』 能推薦幾本新手炒股入門的書籍嗎
1、《炒股的智慧》
本書最大優點是簡單有趣,可讀性強,沒有任何炒股基礎的也能讀懂,是我心目中炒股入門最佳教材。而且,哪怕你不炒股,本書也值得一讀,因為炒股的智慧說白了,也是生活的智慧,是其他行業的智慧,萬物相通。
2、《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作者:埃德文·拉斐爾)
埃德溫·勒菲弗的《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一書,不但用鮮活的筆觸,復原了他充滿激情的生活歷程,更從專業的角度,詳細介紹了李弗莫爾的各種技巧,並用最准確的表述,無限接近了他的思想最深邃處。
3、《股票大作手操盤術》(作者:傑西·利弗莫爾)
這是值得反復咀嚼的兩本枕邊書,幾十年來被全球無數交易者所推崇。傑西·利弗莫爾是我交易道路的精神導師,向永遠的Jesse Livermore致敬!
4、《日本蠟燭圖技術》(作者:史蒂夫·尼森)
《日本蠟燭圖技術》是專門解析K線圖形和K線圖形組合意義的。蠟燭圖技術是現今人們普遍運用分析股票、期貨、外匯等證券市場的一項重要方法。和上本書一樣,當你熟悉K線後,會發現,能從市場上看到的機會更多了,然後錢虧起來的速度也更快了。
拓展資料:
股價的漲跌根據市場行情的波動而變化,之所以股價的波動經常出現差異化特徵,源於資金的關注情況,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水與船的關系。水溢滿則船高,(資金大量湧入則股價漲),水枯竭而船淺(資金大量流出則股價跌)。
炒股【網路】
『肆』 現在的電影投資是合法的嗎
其實早在2003年常務委員會上就提出並通過的電影相關法律草案,其中就有條例提出了要「降低影視准入門檻,鼓勵大眾參與投資,以投資促宣傳,以宣傳促發展,更好的發展影視的同時,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這一條例在2015年所頒布的「電影產業促進法」里更是得到了明確的肯定。所以我要告訴大家,電影投資是合法,受法律保護的。電影行業爆發的這幾年,我們也看到了無數電影投資成功的案例,吸引了無數投資者的目光,但在吸引投資者的同時,也引來了「有心之人」,利用公眾的投資熱情,布下種種投資陷阱。那麼我們該如何從中選擇出正規的投資渠道呢?以下三點,大家謹記!
1.遠離app、白富美、高富帥等投資騙局。正規的影視投資都是公開公正的,是要通過影片的直接出品公司參與投資認購的,雙方還需簽訂相關紙質合同。電影投資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沒有捷徑(絕非「朝中有人好辦事」模式)。
2.確認電影項目是否在真實。一定要確認所要投資影片是否經過廣電總局的審批備案,已經獲得拍攝許可。
3.確認影視公司是否真實。為了避免一些「皮包公司」以及「聯合出品公司」類的騙局,一定要查看影視公司營業執照等證件,有條件可以直接去影視公司實地考察。
『伍』 為什麼都說電影投資是騙人的
您好,正規的電影版權認購是真實存在,有法可依的!但也不乏有些渾水摸魚,從中獲取利益的公司。其次我們自身也要知道一件事,只要是涉及到投資兩字,必定是伴隨著風險,而投資看中的是收益,所以投資者的心態一定要調整好!如何避免投資騙局,被套路?
下面會針對怎麼找靠譜的影視項目,查驗項目的真實性,確定影視公司真偽和影視項目的關系,認准對公賬戶,怎麼選好的影視項目,確保收益,會有詳細的解說,希望能幫到您!
怎麼找靠譜的影視項目?
對於我們電影投資人來說,在作出電影投資項目決定之前,保持理性評估平台的合法、合規以及實力都至關重要。新片上映之前,必須有廣電總局的公映許可證和發行許可證的電影才能公映。
投資即是存在風險,所以需要我們多方面考量,但是風險是可控的,根據電影的製作團隊,題材熱度,演員歷史票房成績,成本是否合理比較好回本、後期宣發力度等可以來把控風險,願您生活幸福,投資愉快!!
『陸』 你覺得徐崢為什麼能在影視圈取得成功
徐崢本身作為一個實力派演員,無論是在演技上還是台詞功底上都比較強。從徐崢參演的影視劇中,可以看出徐崢的敬業精神。特別是《我就是演員》現場的即興表演,更能體現徐崢的實力。後來,徐崢轉型做了導演,但是他做導演和很多人做導演不一樣,那就是每一部他導演的作品,他都參演,做到身體力行,在導與演中,做到切換自如,相互促進,所以,徐崢的演戲能力和導演能力也是與日俱增。
徐崢什麼都願意嘗試可能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徐崢曾經出演的電視劇以及電影中,他扮演的角色形象以及類型都非常的豐富,出演過喜劇片,也曾出演過懸疑類的電影,並且對於人物的詮釋非常的到位以及出色。
徐崢不僅在在人物上的選擇敢於嘗試新類型的角色,還敢於嘗試新的身份,新的工作,徐崢當導演拍攝的喜劇片《囧系列》,《我不是葯神》等不僅票房高,口碑還非常的好。
徐崢的成功,陶虹功不可沒。當年陶虹「下嫁」給徐崢之後,事業就逐漸低調起來,安心在家做一個全職太太,自己的資源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交給了徐崢,而徐崢也沒有辜負自己妻子的厚望。在徐崢人生有一個小巔峰之後,陶虹開始放棄了自己全職太太生活,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做公益上面。有太太的大力支持,成功之路事半功倍呀。
從《瘋狂的石頭》開始,《人在囧途》《泰囧》《港囧》,再到去年高度好評的《我不是葯神》,都可以看出徐崢無疑是一位優秀的演員和導演。其實徐崢一開始並不算優秀,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徐崢變得如此成功,離不開他看待他人的眼光。
徐崢一心夢想成為一個好演員,無奈現實太慘烈,為了不讓自己無戲可拍,徐崢做起了導演,還意外做得不錯,可在徐崢看來當導演就是人生開了一次小差。當演員能做好演員,當導演能做好導演,徐崢身上有一種難得的特質——發現別人的優秀。發掘優秀的電影導演,他一直在為中國電影出力《我不是葯神》上映的時候,徐崢特意發微博澄清他不是導演。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我只是聯合監制和主演。我並不是導演,導演是文牧野。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年青人。希望大家重視。隨著影片熱度上升,越發感嘆老寧的選材是決定此片命運的根本,文牧野及編劇對角色的設定決定了人物所有的弧光。文牧野真的是新導演中的奇葩!山爭哥哥覺得自己好幸運!
文牧野是誰?如果徐崢不提,可能都沒人知道。年輕優秀導演的名氣很難打出來,因為在 娛樂 圈,如果沒有大佬對你提攜,就算自己是金子,也很難馬上被觀眾所了解。徐崢與文牧野的結緣,源於作品。有次電影節,徐崢看了文牧野拍的短片。盡管很短,但徐崢從片子中看到了力量。對能導能拍、閱片無數的徐崢來說,腦海中閃過的第一想法,「這個是顛覆性的!」徐崢看到了文牧野的優秀,在寧浩的「壞猴子計劃」里,寧浩最終選擇了文牧野。說到發掘新人導演,就不得不提起去年5月的熱門電影《超時空同居》,是新人導演蘇倫拍的。2003年,蘇倫開始做導演助理,也正是這一年,蘇倫認識了徐崢。拍MV,拍廣告,在《港囧》擔任執行導演,這才有了後來的《超時空同居》。
眾所周知,今年春節檔的最高熱度大片是《流浪地球》,早在1月28日,徐崢就已經為《流浪地球》打call了,稱之為里程碑式的電影,是世界級別的,可以說是相當高的評價了。而春節檔其實徐崢自己也有電影要上映,與《流浪地球》是競爭關系。可徐崢硬是撇開偏見,去贊美自己的競爭對手。在生活中,有幾個人能這樣呢?小到電影,比如《流浪地球》,大量差評,一會比不上《星際穿越》,一會看見吳京必須給一星,面對徐崢的贊賞,說徐崢也淪為水軍了。工作中,面對不喜歡的上司,總是把他吐槽得糟糕透頂,好似上司沒有一點優點。平心而論,真的這么遭嗎?看到別人缺點的同時,更要看到別人的優點,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離優秀才會更近!
回首來路與成就,他從來都謙虛謹慎,只是說:「我能走到今天,是因為妻子陶虹『旺夫』,是她成就了我。」這里當然是說徐崢的妻子陶虹了,徐崢說的不錯,這二人的一生從1998年開始交織,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然後一路向前。後來歲月悠悠,他們只是一路上都盡力展露笑顏。從最早的《春光燦爛豬八戒》開始,兩人就已經有了交織,從戲里延伸到戲外,再到陶虹在事業巔峰期嫁給徐崢,還有後面對徐崢事業上的各種支持,無一不體現著徐崢說的話,這也體現出徐崢的謙虛。
《一代宗師》里一句台詞: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高明,是沒有容人之心。而優秀的人總是心胸寬廣,善於發現別人的好,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承認別人的優秀,你才能真正成為優秀的人。所以,快去發掘你身邊的人的優點吧!
他沒有其他演員那樣的機遇,還沒畢業就被選為主演,因為形象的限制,在畢業之後,沒有太多的機會出現在熒幕當中,因此他才選擇去做一位,話劇演員,他憑借在話劇演員當中的表現,獲得了非常多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看過他話劇的人都說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演員,畢竟是話劇演員出身,不管是演技還是台詞功底都很強。正是這些話劇當中的磨練,才讓他在電視劇當中,演藝各種角色都能游刃有餘,他的才能逐漸得到很多編劇和導演的傷勢,開始擔任一些電視劇當中的喜劇角色,雖然都是一些配角,但因為他自帶喜感了點,讓更多觀眾喜歡上了他,在那個花美男盛行的時代,他這樣的實力派演員算是獨樹一幟的。
但隨後的幾年他卻並沒有太多驚艷的作品,直到有一天他帶著電影港囧,以導演的身份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起初大家對他並不看好,作為一個沒有太多代表作的演員,突然做起導演,有些意外也有些質疑,但看完電影之後大家才發現,他的才能遠遠不止是一個演員,但在這部電影結束之後的三年,他並沒有太多作品帶給大家,讓大家覺得,似乎他漸漸消失在熒幕當中,直到最近帶著新作品,來到大家面前的時候,大家才發現,原來這三年他只是在沉澱自己。
我們現在面對的徐崢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演員,而是屏幕之後的兼具導演,監制,投資人,商人多重的身份,可以看出,他每個身份都做到很優秀,但鏡頭面前的他依舊保持著謙虛和低調的作風,讓人敬佩。
演技上,他是我除了發哥,張嘉譯,的第三位喜歡的男演員
中國自古就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說法。
後來人又為其添注了新的釋意,大致是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須得其二,方可成事。
在遵循這一原則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
一位演員要想在影視圈取得成功,就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中的至少兩個——
一個是 合適的時代(天時) ,一個是 能得觀眾眼緣(地利) ,一個是 演員自身素養(人和)。
這句話是否有道理,我們後面再論。
現在我們先來分析一下。
天時是「合適的時代」,這個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難理解。
徐崢近幾年多是產出的電影,但早些年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其實是他參演的電視劇。
網路上認為徐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李衛當官》。
但從劇情題材上來說,最廣為傳播和令觀眾喜愛的,其實是2004年的《滿漢全席》和2008年的《春光燦爛豬八戒》,這兩部 喜劇色彩較強、老少皆宜 的古裝劇。
在21世紀初的中國,網路尚未普及,電視是人們最大的 娛樂 工具之一,晚上吃完飯一家人圍著電視看劇,是那個年代很多家庭最舒服的消遣方式之一。
並且那個時代的觀眾,因為可選項太少,口味還沒那麼挑剔,因此演員也更容易出頭,一部熱門的電視劇,完全可以將演員捧得大紅大紫。
如果徐崢晚生十年,想混出頭的難度會高得多。
地利是「能得觀眾眼緣」,這一點可能大家不盡認可。
這里我想強調的重點其實是指的「 風向 」,但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里我描述得盡可能直白淺顯。
演員要想獲得觀眾的青睞,乍看在於「人和」,實質上卻更多在於「風向」。
問「風向是什麼」比較抽象,但問「風向能帶來什麼」,就容易回答了。
「風向」能讓觀眾喜歡你,而觀眾喜歡你,反之又能給你帶來更多的「風向」。
在那個年代,神話、古裝題材最受觀眾歡迎,這就是一種「風向」。
那時候,大家看電視劇還沒那麼挑剔,這同樣也是一種「風向」。
徐崢光是外貌就長得比較和善親人,人們喜歡以貌取人,這本身就是一種「風向」。
徐崢的演技實力是可圈可點的,這也是人們喜歡他的一大「風向」。
地利是由各種「風向」綜合而成的,你能做的就是「順勢而為」,逆勢而起往往只會撞得頭破血流。
如果徐崢不走喜劇風,而都是拍的一些警匪片,沒有這種「風向」的加持,他肯定火不起來。
人和就是「演員自身素養」,這個其實也不難理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正是契合了當今「以人為本」的主流價值觀。
確實是有道理的:「人和」是內驅動力,「天時地利」是外驅動力。
人想要成事,不能光靠自身閉門造車地蠻干,還要學會趨吉避凶、借勢而為。
徐崢自身演技素養是實打實的,人品方面也沒什麼劣跡,至於桃色緋聞什麼的,就連人家妻子都雲淡風輕,自然也談不上黑 歷史 了。
徐崢在「人和」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這么多年來,很多老輩「巨星」一個個都倒在了「名聲」上,但徐崢依舊堅挺。
此外,徐崢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延續了喜劇這條道路,《瘋狂的石頭》、《港囧》、《泰囧》等等,順應了他在觀眾眼中的「人設」,借勢之餘又造勢,兼顧票房的同時影視作品的質量也有保障。
徐崢,這樣一位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演員,他怎麼可能不在影視圈取得成功呢?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話劇演員,他憑借在話劇演員當中的表現,獲得了非常多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看過他話劇的人都說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演員。
畢竟是話劇演員出身,不管是演技還是台詞功底都很強。
正是這些話劇當中的磨練,才讓他在電視劇當中,演藝各種角色都能游刃有餘,他的才能逐漸得到很多編劇和導演的傷勢。
開始擔任一些電視劇當中的喜劇角色,雖然都是一些配角,但因為他自帶喜感了點,讓更多觀眾喜歡上了他。
在那個花美男盛行的時代,他這樣的實力派演員算是獨樹一幟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他的靈魂指揮著腦袋裝著信念驅使著殼體走向了成功~我們成功的買單觀看了他的成功~彼此彼此都成功了~只是功不一樣~成是一樣的~你成功的讓我回答了你的問題~六時吉祥[祈禱][玫瑰][捂臉][大笑][呲牙]
徐崢作為一名本身外型條件並不突出的演員和導演,他能夠在影視圈取得如今的成功,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而且這幾點也值得我們普通人予以借鑒。
1、扎實的戲劇功底和精湛的演技。眾所周知,徐崢的成名之作是2000年播出的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這之前徐崢已經在話劇舞台磨練多年,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98年在他26歲時即取得了中國話劇界的最高獎白玉蘭戲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正是因為成名之前的這段經歷,徐崢才能厚積薄發,一舉成名。演員的成功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演技,沒有扎實的演技,短暫的成功只能是無根的浮萍。
2、敏銳的順應時勢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徐崢在《春光燦爛豬八戒》取得成功後,又陸續接拍了《李衛當官》等一系列電視劇,基本確立了自己的平民小人物喜劇角色的定位。中國優秀的喜劇演員稀缺,徐崢則很好的把握了這個大勢,逐步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喜劇明星之一。其次,在2006年徐崢參演了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徐崢也很好的抓住了這次機會,一舉成功踏入電影圈,這才有後來的《人在囧途》系列和《我不是葯神》等經典作品。
3、良好的人品和人脈資源。徐崢在圈中多年,在影視圈中積累了良好的人脈資源,寧浩、黃渤、王寶強、何炅等都是其圈中好友,良好的人脈資源對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外,他在做導演和製片人之後,積極鼓勵和扶持新人導演,《我不是葯神》的導演文牧野就是代表。
4、開拓新領域的勇氣和轉變角色的適應能力。影視圈中有很多演員演而優則導,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演員都能轉型成功的,其中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徐崢在出演《人在囧途》之後敏銳的意識到了這個品牌中蘊含的價值,轉而導演並主演了《泰囧》、《港囧》還有今年的《囧媽》,面對這種轉型的風險,徐崢勇於面對並很好的轉換了角色,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徐崢在中國影視領域確實是一個成功者,不僅僅是作為演員獲得了電影市場票房的認可,並憑借演技獲得了影帝稱號,還有作為導演,拍出了幾部爆款電影,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徐崢的成績不是現在很多影視演員夢寐以求的嗎?
但是,徐崢的成功,並不僅僅是大家看上去的那樣,躺著換來的,本人既有演員、導演的天賦,也有自己後天的努力和付出。
因為徐崢在外形上看來,並不是一個外形特別出眾的演員,如果有顏值,也許徐崢會火的更早,當年徐崢與現在的妻子陶虹主演的《春光燦爛豬八戒》大受歡迎,但是也沒見徐崢如今天的李現一樣成為媒體的焦點,廣告商的寵兒,他肯定有自己演戲的理解在裡面,但是這些都是通過個人後天的努力付出來兌現的,在徐崢拍攝《春光燦爛豬八戒》的時候,要像豬一樣模仿豬的哼哼聲,整部電視劇下來,包括剪切掉的部分,應該不下幾千次了吧。
然後徐崢轉戰大熒幕,《人在囧途》意外獲得大眾歡迎,接著徐崢自己作為導演、主演,繼續發展「囧」系列電影,期間馬不停蹄的為電影宣傳跑遍各大影院,付出得到了回報,《泰囧》創造了當時國語片的票房記錄
徐崢又一部佳作《我不是葯神》,其在劇中的表演真摯熱烈,將一個小人物具有的救世情懷刻畫的入木三分。
當然徐崢有努力是基礎,與其他演員對比來講,徐崢在演藝上確實有過人的才華和天賦,努力和天賦相結合,不成功都難。
徐崢的演技還是不錯的啊,也很努力,為什麼不能成功?
難道都是靠顏值的小鮮肉成功才有道理嗎?這又是什麼道理。
現如今新生的紅人中,我看好徐崢、黃渤和沈騰,這三個人,拼的都是演技啊。
沒有顏值,拼演技,拼努力,這才會造就好演員。
而且,我一直認為徐崢也是一個很有想法的演員,我不是葯神的成功,也看以看出一些的。
徐崢多大歲數了,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又有幾個人知道他?他又是多少歲才火的。
從時間點,就可以看出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相反,一些小鮮肉十多歲二十多歲便成功,除了一張臉,他又付出了什麼?從小培養的演技?
呵呵,有多少明星都是從小學表演的,就和尋常人上學一樣,既然走了這條路,這些都是應該的,沒什麼吹噓的。
我還吹噓我從小上學,然後考上大學多麼多麼不容易呢,有用嗎?
談到徐崢,有些人會認為他是圈中的不可多得的全才,當初在學校里就有許多他的同學在讀書期間就經常出去接通告、拍戲,但他卻一畢業先走進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殿堂,做了一名普通的話劇演員,之後他的作品《股票》奪得有著「話劇界白玉蘭獎」之稱的最佳男主角,也是憑借這個他也變成了一個話劇中心頂樑柱的存在。
『柒』 電影投資可信嗎
電影投資迅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投資電影的人也越來越多,各種電影也是層出不窮。近兩年單部影片投資回報率也正在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投資回報從幾倍、到十幾倍甚至高達數十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充滿潛力。21世紀是信息大數據時代,從原來的院線大電影到現在的網路大電影,電影產業又開始新的一批投資崛起。
現在電影投資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關鍵你有沒有更好的渠道和機構去參與好的電影。目前電影投資這個話題的爭議性仍有不少,這也是普遍的,當一個事物火起來之後就有不少人投機取巧,當然也有不少人利用其抄熱自己,沒有行業以及職業的標准,一定要擦亮自己的雙眼去面對電影投資市場。
『捌』 電影投資分為哪幾種回報分紅的區別
電影投資分為院線電影投資和網路電影投資。
院線電影是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在最終票房分紅中,電影院要拿走50%到57%,國家要拿走8%左右的稅,最終片方拿走36%到40%左右。投資人的分紅就在這36%到40%里。按合同上的投資比例進行一個回報分紅。
網路電影是在網路平台上映的電影。網路平台包括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網路平台會給電影進行評級,比如愛奇藝就分為ABCDE五個等級,每個點擊量的價格不同,如A級有效點擊一次為2.5元。最終分賬票房就按有效點擊總量乘以單次有效點擊價格計算。投資人的收益就是按合同的投資比例進行回報分紅。
『玖』 電影投資可靠嗎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參與到電影當中來!
可靠。
原因如下:
一、國家政策扶持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我國開始大力推動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先後出台七大類153件文件推動電影行業發展,並鼓勵個人投資參與電影拍攝。
四、投資風險低,收益高
相對於其他投資,電影投資者只需要找到一個好的項目或者好的影片即可享受票房的高收益。2012年12月12日上映的喜劇電影《泰囧》,總投資5000萬,上映之後最終票房12.67億,回報率達到990%!2017年《戰狼》票房收入56.82億,製作成本2億左右,投資收益達9倍多。《羞羞的鐵拳》投資7000萬,回報11.5倍!第一部眾籌完成的國產電影《大聖歸來》——接近10億多元的票房收入,79位出資人獲取收益高達400%。假設出資5萬,將直接收益15萬!試問上班族一年的固定薪資上幾十萬者又有多少?
『拾』 為什麼馮小剛的電影沒有一部超十億的
幾經坎坷的《芳華》終於上映,馮小剛也是長出一口氣。如果被封殺的話,損失的不僅僅是投資。更多的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情懷在裡面。
好在順順利利的上映了
而且,這部電影還創造了馮小剛電影的票房記錄,上映第三天票房就突破3億大關。這對馮小剛來說,算是一種「奢侈」。
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因很簡單,馮小剛的作品一直不大很迎合觀影人的口味。
像《捉妖記》、《羞羞的鐵拳》、《泰囧》之類的爆米花電影很是迎合大眾 娛樂 的口味。所以,他們的票房也是蹭蹭的往上漲。別說10億了,20億都不是稀罕事。
畢竟,存在即合理。這就是市場規律所在。
按理說,馮小剛應該很明白其中的小九九。可是,為什麼馮小剛沒有拍攝這樣的爆米花電影呢?
從《唐山大地震》到《1942》,從《我不是潘金蓮》到《芳華》,一部又一部的半寫實電影成為了馮小剛一直不肯割捨的題材。
(1942也僅僅拿到了3億多票房)
也正因為如此,馮小剛的電影票房一直不高
我想這很大一部分和馮小剛本人的性格有關。看過《老炮兒》這部電影的都有一個深深的體會,那就是電影中六爺這個角色的性格和馮小剛很類似,或者就可以直接說,馮小剛就是六爺的化身。倔強、義氣、有原則、有情有義,是六爺的寫照更是馮小剛的性格的特點。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在很多的地方,馮小剛會被叫做「小鋼炮」了。
拋開其他的不談,單單就說一下剛剛上映的電影《芳華》,這部記錄了馮小剛們(他們是一代人)青春歲月的電影,從目前的結果來說這一次馮小剛找對了觀眾的真正的痛點。豆瓣評分7.9分,至少說明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認可。
雖然說3天破三億不是很高的成績,畢竟和那部刺激荷爾蒙的電影《戰狼2》相比,《芳華》還真不算什麼。但是,能夠讓觀眾找到共鳴點,而不是像爆米花電影一般看過去就忘,這一次馮小剛做到了。
其實很簡單,因為馮小剛錯過了中國電影票房最爆炸的那兩年,也就是2014-2015年。
在這兩年馮小剛沒有一部電影上映。否則的話,以他之前的票房號召力,應該早就達成這個成就了。
而他錯過了這個爆發期以後,再回來,江湖已經不是那個江湖。
我們先看中國電影年票房增長情況。你就知道2014-2015年的票房爆炸是有多恐怖。
可以看到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破百億以後,一直到2013年增長曲線雖然很神奇,但遠沒有2014-2015這兩年這么誇張。之前的增長率都是20%左右,但是2014年增長率是30%, 2015年則達到了驚人的45%,光是2015年比2014年增長票房就有145億!!!
中國電影在2013年之前,10億是一個神話。破10億幾乎預定年度票房冠軍。但是2014年之後,20億(捉妖記)、30億(美人魚)隨隨便便就達到了。
在市場形勢大好的時候,是個好電影都能取得好票房。這就好比股票大盤漲到5000點,那你隨便一支垃圾股也能賺錢啊。
何況是馮小剛啊。馮小剛是什麼人物? 香港電影人成龍、周星馳沒過來之前,大陸電影票房號召力就靠馮小剛一個人,開創了內地賀歲檔的人。拿下內地電影年度票房冠軍最多的人啊。
這個圖我是一定要拿出來說說的,馮小剛一共拿過3個年度票房冠軍,還有3個年度國產片票房冠軍。
想想看,如果在這2年馮小剛隨便弄個喜劇片,過10億還在話下?
但是在這個中國電影最容易賺錢的時候,馮小剛幹嘛去了?
事情得回到2013年,這年賀歲檔馮小剛上映了《私人訂制》結果呢?
當時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有一句宣傳詞,叫「成全別人,惡心自己」。
這話說的什麼意思呢?江湖傳聞,馮小剛當年《1942》投資巨大,票房不佳,讓投資人虧損嚴重。於是找來王朔救急,臨時湊了個段子,拍了這部《私人訂制》,回歸馮氏喜劇,大賣特賣( 總票房近8億,年度第3 ),在《1942》上面虧的錢都圓了回來,皆大歡喜。
唯有馮小剛不歡喜。
這個故事確實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成全別人(投資人),惡心了自己」。
馮小剛一怒之下,勞資不玩了,不拍電影了。所以這兩年他是半退休狀態。
那後來為什麼又復出了呢? 據說和馮小剛鬧掰的華誼兄弟,2015年以10億元收購馮小剛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馮小剛簽下了「對賭協議」。承諾美拉公司2016業績凈利潤不低於1億,未來至2020年每年凈利潤需增長15%。不足之處由馮小剛補足。
所以,馮小剛又必須出來拍電影賺錢了。
但是斷檔3年,再回來,沒那麼容易續得上啊。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林志穎服兵役的事兒。想當年,林志穎92年剛出道的時候,號稱「亞洲小旋風」啊。93年就去香港紅磡開演唱會啊,《十七歲的雨季》你們別說沒聽過啊?
和郝邵文那幾個拍的幾部電影《旋風小子》、《烏龍院》,不知道有多火啊。
結果後來服兵役2年,回來以後是什麼樣子? 娛樂 圈,2年沒有新聞沒有曝光,那就死得涼透透的了。
馮小剛雖然不是 娛樂 明星,3年不拍電影,話題度不會那麼慘,但是再回來,馬上就想找回過去的票房號召力?你真是想得容易哦。
馮小剛回來,他想再拍《私人訂制》那種馮氏喜劇,恐怕已經不現實了。因為這部電影當時口碑非常差,是公認的大爛片。馮小剛拍這種喜劇拍了十幾年,其實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可能你90年代玩的東西現在還能大賣。
再加上馮小剛說他想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所以現在他只拍文藝片。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今年的《芳華》都是這樣的。因為這些電影投資比較小,成本可控,萬一失手也不會虧太多。馮小剛回到江湖也得先練練手啊。
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
那馮小剛能憑借《芳華》跨越10億門檻嗎?
說實話,很難。《芳華》的題材、類型都決定了這部電影是有上限的。就算口碑再好,看的人也不會太多。
不過剛剛過去的首映周末,《芳華》倒是搞出了大新聞,也許這次還真有戲。
大家看, 《芳華》周日的票房1.09億超過周六1.06億,上座率也是周日34%大於周六33.5%。一般情況下,一部電影首周末,周日票房都是低於周六的。《芳華》實現了周日逆跌,這個指標非常重要。
今年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戰狼2》、《摔跤吧,爸爸》、《尋夢環游記》,這些都破了10億,既然《芳華》做到了,那真有可能破10億呢。
具體會怎麼樣,還要看這個周末成龍《機器之血》、鄧超《心理罪》和陳凱歌《妖貓傳》的情況,這3部電影上,《芳華》的排片估計就得跌到10%以下了。
這種口碑能不能支持《芳華》在周末過去以後繼續提升排片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但我估計10億還是可能性不會太大啊。
馮小剛電影破10億,估計還要等一等。
為什麼馮小剛的電影沒有一部超十億的?你這個問題問的其實不厚道。
首先,看一部電影的市場價值,並不能從絕對數字是來判斷。比如我1993年收獲了1億票房,和我2018年10億票房,從絕對值上看,2018年大,但是從真正的財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顯然1993年的1億要比2018年的十個億大得多。
現在,芳華最終的票房14.22億,是第一部馮小剛票房超過10億的電影。但是,當我們把馮小剛的電影還原到每一個當年的語境下,其市場價值就可以很直觀的展現了。
1998年馮小剛拍攝了中國內地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開啟了中國內地的賀歲片市場,1999年他的另外一部賀歲檔電影《不見不散》,收獲了4300萬 的票房,是當年的票房冠軍。當年,在內地市場獲得第二名的電影是《星戰前傳1》,總票房3300萬,第三名的是張藝謀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總票房3000萬。
這三者的關系,多少有點像今年《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狀態,換句話說,《不見不散》的影響力甚至是可以與《紅海行動》比肩的。
2003年,馮小剛的電影《手機》總票房5300萬,同樣是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當然,本片的上映時間為2013年年末,與2014年有所交叉。
2008年,馮小剛的電影《非誠勿擾》 票房3.25億,依然是票房冠軍。
原因有很多,主要講幾點
一 現在中國電影票房高的普遍都是爆米花商業電影,雖一直被人詬病,但是它火啊,詬病也沒有用,人家還是會去看。為什麼?第二個原因
二 去電影院看電影圖什麼?放鬆休息 娛樂 啊。工作日上完班累了一天,讓大眾在燒腦電影文藝電影和喜劇電影選,肯定喜劇電影和科幻大製作電影居多。嗯居多。
三 回歸主題,馮導的電影大部分恰恰大多是文藝類 歷史 類題材的諷刺的燒腦的類型。看著累!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你呢?
我只想簡單的說幾句,不想找太多理由,拍電影是給大家看的,有多少人花錢去看了,就是最好的贊美,不是某個導演自己拍給自己看,無論哪個導演票房差就證明你的才華和電影不行
你這樣問,肯定是和現在的票房做比較吧!,這樣的話對小剛就比較吃虧了。畢竟馮小剛拍電影的時間比較早,那時候國內的電影市場也沒形成規模,版權意識也不強,不正規,到處充斥著盜版電影院的人也不多到那個年代都可以達到那麼高的票房了不起了。還有就是他早期拍的題材大多數是喜劇,投資也不多,不像美國大片投資動輒上億的投資。這樣看來小剛是比較成功的。這就像你現在和一個30年代40的年代的人比有沒有吃飽?沒有可比性而言。
《芳華》這是一個爛片。無論如何粉飾。看的我嘔吐。那個時代的人民飢寒交迫。食不果腹。你不敢拍。拍一些風花雪月就是好片了?偷衣服。墊海綿。摸女人。雞毛蒜皮。狗皮膏葯撐劇情。真是為蘇聯鬼子主子拍電影的好奴才……然後這個作者就是寫《金陵十三釵》的那個作者。劇中妓女為了救學生犧牲自己。但是。難道妓女就不是人嗎?
馮小剛沒有趕上好時候,如果甲方乙方當時電影市場如現在繁榮,馮小剛的電影票房早就超過十億了。
馮小剛開創了內地賀歲電影概念,是內地賀歲電影第一人。當年的馮氏喜劇令人耳目一新,笑到肚子痛,笑到窒息。上面這部《大腕》更是爆笑全場。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接連三部電影步步成功,擱到現在這個環境,我覺得那部電影也能過十億票房。
小成本的的電影已經很不錯了
歸根到底就是馮小剛沒有趕上好時候,生不逢時啊。
自2010年來,中國電影票房迅速增長,增長率達20%。
可是自2014年起,票房發生了大爆炸,增長率達到了30-40%,不得不說這是中國電影票房的輝煌期。其間的電影票房記錄也被屢屢打破,如20億的《捉妖記》,30億的《美人魚》,40億的《戰狼2》。
反觀馮小剛, 從1994年的《永失我愛》算起,馮小剛的電影已經陪伴了觀眾23年。20世紀末,他以《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開啟了賀歲片時代,用馮氏喜劇拯救了瀕死的中國影市;
21世紀初的《大腕》《手機》陪我們走進新千年。當我們習慣每個歲末,就著馮導炮製的笑料,迎來循環往復的一年年,他卻開始掙脫喜劇名導這一美譽鎖鏈,開始了他的電影新生涯。於是乎,古裝片《夜宴》、戰爭片《集結號》、災難片《唐山大地震》,人世間的萬象都成了他電影的主角。
馮小剛坦言:自己的理念就是電影應該拍離生活很近的東西,應該記錄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我們趕上中國巨大變化的時代,這個時代應該有電影記錄下來,大家不能都迴避現實。雖然拍當代生活題材有一定風險,但我想應該讓以後的人通過電影了解80、90年代的中國怎麼樣,21世紀最初的20年怎麼樣,你從我最初的賀歲片開始看,一直到現在,你可以看出我的電影同步地在記錄時代的進步。」
雖然他的電影沒有突破10億票房,但是也創造了當時中國內地電影最高票房的新紀錄。比如說2010年的 《唐山大地震》便取得了6.73億票房的好成績。
這次,馮小剛再次出發,憑借《芳華》這部電影雪恥。堪稱今年年末的現象級大作。在強片迭出的賀歲檔接連奪冠,上映12天累計票房已突破9億,成為中國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文藝片。連續兩個周末展現逆跌神曲線,公映9天之後還能憑借口碑重回同檔期日冠,票房走勢一片大好, 打破文藝片票房的紀錄。
自上映以來,《芳華》收獲了上座率、場均人次、單日票房等多項第一,在全國各地引發了父母輩觀影的熱潮。影片一路高歌猛進打破國內文藝片的票房紀錄,更改變了國內市場賀歲檔,強類型片獨大的新局面。
正是一部品質過硬有口皆碑的電影。雖然以70年代文工團為背景,講述一代人的青春。但許多年輕觀眾也產生共鳴。電影劇情和台詞引發網友熱議,「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成了網路間流傳的金句。有網友說:「一個難忘的時代從記憶深處迎面走來,一代勇士熟悉的身影通過銀幕再現眼前,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