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發展的源頭
① 中國股市哪年開始的
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央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股份制也由此開始進入了正式試點階段。
1986年9月26日,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靜安證券業務部的開張,標志著新中國從此有了股票交易。
1990年12月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宣布而開業,拉開了中國股票交易的序幕。
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而使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1)中國股票發展的源頭擴展閱讀: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
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交易時間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
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
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交易費用
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手續費),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最高為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三,最低沒有限制,越低越好),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以前為3‰,2008年印花稅下調,單邊收取千分之一)。
2015年8月1日起,深市、滬市股票的買進和賣出都要照成交金額0.02‰收取過戶費。
以上費用,小於1分錢的部分,按四捨五入收取。
還有一個很少時間發生的費用:批量利息歸本。相當於股民把錢交給了券商,券商在一定時間內,返回給股民一定的活期利息。
② 中國股市從哪年開始
1986年。1986年9月26日,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靜安證券業務部的開張,標志著新中國從此有了股票交易。
1990年12月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宣布而開業,拉開了中國股票交易的序幕。
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而使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拓展資料
股票交易是股票的買賣。股票交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稱為場內交易;另一種是不通過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稱為場外交易。
大部分股票都是在證券交易所內買賣,場外交易只是以美國比較完善,其它國家要麼沒有、要麼是處於萌芽階段,股票交易(場內交易)的主要過程有:(1)開設帳戶,顧客要買賣股票,應首先找經紀人公司開設帳戶。(2)傳遞指令,開設帳戶後,顧客就可以通過他的經紀人買賣股票。每次買賣股票,顧客都要給經紀人公司買賣指令,該公司將顧客指令迅速傳遞給它在交易所里的經紀人,由經紀人執行。(3)成交過程,交易所里的經紀人一接到指令,就迅速到買賣這種股票的交易站(在交易廳內,去執行命令。(4)交割,買賣股票成交後,買主付出現金取得股票,賣主交出股票取得現金。交割手續有的是成交後進行,有的則在一定時間內,如幾天至幾十天完成,通過清算公司辦理。(5)過戶,交割完畢後,新股東應到他持有股票的發行公司辦理過戶手續,即在該公司股東名冊上登記他自己的名字及持有股份數等。完成這個步驟,股票交易即算最終完成。
股票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是股票發行和流通的場所,也可以說是指對已發行的股票進行買賣和轉讓的場所。
股票的交易都是通過股票市場來實現的。一般地,股票市場可以分為一、二級,一級市場也稱之為股票發行市場,二級市場也稱之為股票交易市場。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有價證券除股票外,還包括國家債券、公司債券、不動產抵押債券等等。
國家債券出現較早,是最先投入交易的有價債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後來才逐漸出現股票等有價債券。因此,股票交易只是有價債券交易的一個組成部分,股票市場也只是多種有價債券市場中的一種。很少有單一的股票市場,股票市場不過是證券市場中專營股票的地方。
③ 股市的由來
股市的由來: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似400年的歷史。最早的股市產生於1602年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
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3)中國股票發展的源頭擴展閱讀:
通過股票的發行,大量的資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發行股票的企業,促進了資本的集中,提高了企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股票的流通,使小額的資金匯集了起來,又加快了資本的集中與積累。
所以股市一方面為股票的流通轉讓提供了基本的場所,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人們購買股票的慾望,為一級股票市場的發行提供保證。同時由於股市的交易價格能比較客觀的反映出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市也能為一級市場股票的發行提供價格及數量等方面的參考依據。股票市場的職能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性質。
④ 股市的起源發展和意義
股市
▲注音▲ gù shì
▲股市▲
股市是股票市場的簡稱,也稱為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是股票發行和流通的場所,也可以說是指對已發行的股票進行買賣和轉讓的場所。股票的交易都是通過股票市場來實現的。一般地,股票市場可以分為一、二級,一級市場也稱之為股票發行市場,二級市場也稱之為股票交易市場。
股票市場是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大量的長期資本。而如果單靠公司自身的資本化積累,是很難滿足生產發展的需求的,所以必須從外部籌集資金。公司籌集長期資本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向銀行借貸;二是發行公司債券;三是發行股票。前兩種方式的利息較高,並且有時間限制,這不僅增加了公司的經營成本,而且使公司的資本難以穩定,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利用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金,則無須還本付息,只需在利潤中劃撥一部分出來支付紅利即可。把這三種籌資方式綜合比較起來,發行股票的方式無疑是最符合經濟原則的,對公司來說是最有利的。所以發行股票來籌集資本就成為發展大企業經濟的一種重要形式,而股票交易在整個證券交易中因此而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股票市場的變化與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股票市場在市場經濟中始終發揮著經濟狀況晴雨表的作用。所謂「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所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市。
股市正處於調整階段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只,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後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間,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由於股價在開始兩年漲幅過度,伴隨著股票的擴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價達到歷史性的高度以後,股價就停步不前,滬深股市就進入艱難的調整階段。1993年滬深股市收盤指數分別為833點和238點,1994年收盤指數分別為647和140點,1995年的收盤指數分別為555點和113點。根據國外股票指數的上漲速度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股市這種調整估計還要相當時日。如國家不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上證綜合指數若要在1000點站穩,大概還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股票供不應求▲
我國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資金額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現出明顯的股票供不應求局面,據初步統計,到1996年10月底,滬深股市登記在冊的股民約有1800萬,而同期滬深股市的流通股規模約為300億股,平均每個股民擁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據初步估算,我國上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稅後利潤不到0.30元,平攤下來,股民人均收益最多隻有500元,按人均入市資金2 元計算,股票投資的收益率(不計交易稅、費)只有2.5%,只相當於活期儲蓄利率。而由於股民在股市中頻繁交易,其上繳的手續費及交易稅之總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之和還要多。
▲股市交投過旺▲
由於我國股民投機性較強,其入市的動機主要是以搏差價為主,所以許多股民以炒股票為業。股市稍有風吹草動,便買進殺出,追漲殺跌之風盛行,股市的交投極其活躍。如國外一般成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換手率不到40%,而我國股市的年均換手率卻超過600%,是國外成熟股市的15倍。
股市交投過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漲暴跌,如美國紐約股市從開辦到現在的200年間,日漲跌幅度超過3%的只有10次,而滬深股市漲跌幅超過3%的時間卻要佔整個交易日的20%以上。交投過旺的第二個後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滬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達1.3萬億,股民上交的交易稅、手續費近200億,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估計只有近100億。收入與支出相比,支出多100億,這樣就使整個股民成為虧損一族。
▲股市尚待規范▲
我國股市是由地方股市發展起來的,且中央政府對股市的監管從1992年下半年才開始,股市的運作還尚待規范。從宏觀管理方面來講,其一是對股市的規律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具體表現在相關的政策缺乏科學性和連續性,如股市擴容及上市指標的控制仍沿用額度控制的方法。其二是對股市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規劃。如國家股、法人股並軌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實施計劃。其三是對股市的監管力度明顯不足,如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對制止機構大戶聯手操縱股市等問題力度明顯不夠。
從證交所方面來講,雖然滬深股市已成為全國性的股市,但證交所仍歸口地方管理,且證券交易稅的一半歸地方財政,證交所的地方利益傾向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交易所都將成交量的大小作為工作目標(成交量大就可多收交易稅),所以對有利於活躍股市成交的一些不規范行為的制止明顯不力。
從券商方面來講,其一方面在自營業務中利用資金實力對股價進行操縱,以從中漁利;另外為配合新股的順利發行,往往採用人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價,引股民上鉤。
上市公司方面,為了新股的發行或配股的順利完成,在信息披露方面一般是報喜不報憂,隱瞞一些重要的不利信息,且經常高估利潤指標。而一旦股票上市發行成功,則發表聲明更改盈利預測或發表所謂的道歉聲明來掩蓋錯誤。
從宏觀角度看,股市是調節貨幣流通的重要場所,是剩餘資金的儲水池。
⑤ 我國股票的由來
我國股市當時是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做的,有很多中國特色,比如股權分置、比如發行認股證等等。不過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中國股市正逐步走向成熟。
相關資料如下(轉):
第一階段:中國股票市場萌芽及最初探索階段(1978-1991)
隨著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大幕的拉開,股份制改革在城市開始初步試點。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提出「允許職工投資入股,年終分紅」,城市集體企業、國營小企業開始股份制改革。隨後,中共中央下發《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國有中小型企業也開始此項改革。股份制試點的鋪開使得股票發行數量迅速增加,股票流通市場開始形成,股票交易日益活躍。
1986年11月14日,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凡爾霖時,向來賓贈送了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隻股票——一張面額為人民幣50元的上海飛樂音響公司股票,成為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1)股票發行創「新紀元」
1984—1986年,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遼寧等地的部分集體和國有中小企業紛紛開始股份制試點,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如廣東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北京天橋百貨公司、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北京天橋百貨、上海飛樂音響、上海延中實業等公司還公開發行了股票。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對前期股份制試點的成績做出肯定,允許繼續試點並提出了規范性意見。從此政府逐漸加大對股份公司的規范化管理,股份公司開始按照國際慣例設立和運作,股票發行更加規范,真正意義上的股票發行數量也越來越多。上海、深圳出現了股票的公開櫃台交易,沈陽、武漢、成都等地也出現了股票的公開交易或場外交易。成立了一批專門從事股票發行、轉讓或交易相關業務的證券公司,從而為股票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
1987年1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我國第一家實行股份制的大中型國營企業。該公司股票的發行,拉開了國營大中型企業股份制試點的序幕,股份制試點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截至1990年底,我國共有4750家企業發行了各種形式的股票,共籌資42.01億元。其中,公開發行股票籌資17.39億元,非公開發行籌資24.62億元。
2)股票交易由「暗」轉「明」
1984年11月18日,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發行不久,一些上海等地的持有者即開始了自發的股票轉讓,這就是股票的私下交易。股票的私下交易廣泛地存在於公開櫃台交易之前的深滬兩地。由於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缺乏市場化的價格、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股票的私下交易存在著較多的投機和欺詐成分。
為解決股票的流通問題,1986年,上海試辦了股票的公開櫃台交易。1986年9月26日,「飛樂音響」與「延中實業」兩只股票率先在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部櫃台交易。為規范股票櫃台交易,198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出台了《證券櫃台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股票必須在經人民銀行批準的證券櫃台轉讓,同時放開了股票交易價格。隨後,上海的股票交易櫃台和股票交易數量均有所增加,到1990年,上海已有16個證券交易櫃台和40多個證券交易代理點。
深圳的股票櫃台交易始辦於1988年。1988年4月7日,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開始受理深圳發展銀行的股票轉讓業務。1989年又批准了3家信託投資公司設立證券部,從事代理發行、股票轉讓等業務。到1990年,深圳共有10個股票交易櫃台。
深滬股票交易櫃台的設立進一步發展了我國股票流通市場。到1990年,滬深兩地共有12支股票在櫃台公開交易。但是由於股票櫃台交易制度設計上存在的不足,在這一階段股票的私下交易一直都未停止。櫃台交易設定漲停板導致櫃台交易與私下交易價格的巨大差異,以及不同櫃台之間的價格差異,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私下交易的盛行。
3)證券交易所及中介機構「從無到有」
20世紀80年代,證券市場在試點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90年代初,經濟、金融領域的治理整頓為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創造了必要的環境。深滬股票交易櫃台制度設計的缺陷以及股票場外交易的廣泛存在,要求盡快建立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場。
經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並於同年12月19日在上海開張營業。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大陸開業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我國第二家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於1991年7月3日正式開業。
伴隨著一、二級市場的初步形成,證券經營機構的雛形開始出現。1987年9月,中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1988年,為適應國庫券轉讓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中國人民銀行下撥資金,在各省組建了33家證券公司,同時,財政系統也成立了一批證券公司。
這一階段是我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得以建立,整個市場規模較小。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也缺乏統一的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第二階段:全國性股票市場的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1992-1999)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鄧小平同志南方視察講話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1) 第一次全國性的炒股熱潮開始出現
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我國股市價格呈現出大幅波動的特徵,具有較強的投機性。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例,1992年5月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僅3天時間,上證綜指從617點上升到1429點。隨後,由於新股上市,上證綜指從1429點一路下滑到387點。波動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過山車」般的行情讓很多人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於是第一次全國性的炒股熱潮開始出現。當時有一部名叫《股瘋》的電影正在全國上映。著名演員潘虹飾演的一名女售票員為了一個一夜暴富的夢想,舍夫棄子,義無反顧地投身股市,最終上演了一幕悲喜鬧劇。電影很精彩,但其反映的當時社會對於股市的盲目崇拜則更加深刻。
2)監管體系初具雛形
1992年深圳的「8.10」股票發售事件將這種全民炒股的瘋狂推向了頂峰,讓社會充分看到了一個缺乏監管和正確引導的股市對於經濟的破壞能量,也促使政府下決心建立健全我國的股票市場監管體系。
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開始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監管框架,區域性試點推向全國,全國性市場由此開始發展。1998年4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撤銷,中國證監會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市場監管體制。
中國證監會成立後,推動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關於嚴禁操縱證券市場行為的通知》等一系列證券市場法規和規章的建設,資本市場法規體系初步形成,資本市場的發展走上規范化軌道,為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
3)對股票市場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1999年5月19日,上證指數從1057點起步,掀起一波長達兩年的牛市行情,使得這一天成為很多股市投資者難以忘卻的記憶,並被譽為「5.19行情」。與此同時,當時一篇題為「堅定信心規范發展」的人民日報社論同樣令人難以忘懷。文章把將5月19日以來的上漲定義為「恢復性行情」。
投資者從這次股市上漲中政策面的變化體味到政府對於股市認識的轉變,在1996年底,《人民日報》將當時的股市上漲定義為過度投機,而如今則對股市的上漲抱以殷切期望。這種轉變是我國當時的經濟狀況以及國際證券市場走勢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在5.19行情中,許多討論股指上漲與消費關系的文章見諸於報端,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
總體來看,在這一階段初期,我國投資者還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加上市場規模較小,一時間投機之風盛行。而後監管體系的建立則起到進一步規范市場的作用,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深化股票市場的經濟晴雨表功能。
第三階段:股票市場的規范和發展階段(2000至今)
在經歷了最初的懵懂和浮躁之後,我國股票市場終於迎來了一個相對規范和成熟的時期。1999年《證券法》的實施及2006年《證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訂,使我國資本市場在法制化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國務院於2004年1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股權分置改革為代表的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建設旨在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深層問題,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1)法律體系的規范和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於1999年7月1日正式實施,是中國第一部規范證券發行與交易行為的法律,並由此確認了資本市場的法律地位。2005年10月全國人大修訂了《公司法》和《證券法》,並於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與「兩法」的修訂相適應,全國人大、國務院各部委對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進行了梳理和調整,基本形成了與「兩法」配套的規章體系。
「兩法」的修訂和資本市場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理順了資本市場的法律關系,對推動市場的法制化、規范化意義深遠。
2)股權分置改革讓股市「脫胎換骨」
1992年5月,《股份公司規范意見》及13個配套文件出台,明確規定在我國證券市場,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外資股四種股權形式並存。上市公司中存在著非流通股與流通股兩類股份,由於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異,造成了兩類股東之間的嚴重不公。股權分置的產生主要根源於早期對股份制以及資本市場功能與定位的認識不統一,並且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還處在初期階段,國有資本運營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建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同年9月證監會正式發布並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全面股改步入操作階段。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本質上是實現機制上的轉換,即通過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協商機制,消除A股市場股份轉讓的制度性差異。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使國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價格分置的問題得以解決,可實現證券市場真實的供求關系和定價機制,有利於改善投資環境,促使證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合法權益。
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共129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占應股改公司的98%;未進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僅33家,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
3)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凈化」中介市場環境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充分暴露,風險集中爆發,全行業生存與發展遭遇嚴峻的挑戰。整治初期證券公司全行業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缺口640億元,違規資產管理1853億元,挪用經紀客戶債券134億元,股東占款195億元;超比例持股99隻,賬外經營1050億元。2004年中國證監會制定了創新類和規范類證券公司的評審標准,處置了31家高風險證券公司,同時支持優質公司在風險可控、可測、可承受的前提下拓展業務空間。
2007年8月,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結束,證券交易實行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國債回購、資產管理、自營等基本業務制度,建立證券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和基本信息公示制度,完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監控和預警制度;嚴格市場准入,加強對證券公司高管人員和股東的監管,規范高管和股東行為;成立了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等。證券公司運行與監管制度的完善是保持我國股票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石。
除此之外,我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截至2007年底,我國滬、深兩個市場的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的140%,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
⑥ 股票市場的起源發展
最早的股份公司、產生於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紀下半時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在這場變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擴展,股份制也傳遍了資本主義世界。
19世紀中葉,美國產生了一大批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籌資的築路公司、運輸公司、采礦公司和銀行,股份制逐步進入了主要經濟領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製造業產值的90%由股份公司創造。19世紀後半葉,股份制傳入日本和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建立了一批官辦和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現,促使股票交易所產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形成了經紀人聯盟,它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東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創立。它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後發展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14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進入20世世紀之後。股票市場發展迅速,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自由放任階段(1900~1929年)。20世紀前30年中,美英等國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場規模和籌資能力迅速擴大。 一方面發行市場迅速擴大,流通市場空前繁榮,交易量直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監管,股票欺詐和市場操縱時有發生,自由放任帶來了嚴重的過度投機。當時主要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普遍被抬高到極不合理的程度,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1929年10月29日.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各國股票市場相繼出現了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2〕法制建設階段(1930~1969年),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各國政府對股票市場開始全面加強法制和規范化建設。以美國為例,政府開始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嚴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嚴密可行的證券法律。美國1934年成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直接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為美國證券市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市場奠定了基礎。 其他有關國家的證券法制建設也不斷加強,股票市場逐漸規范。
(3)迅速發展階段(自1970年以來)。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著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濟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東南亞和拉美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蓬勃興起。以及現代電腦、通信和網路技術的進步,股票市場步入了迅速發展的階段。l986年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總額為6.51萬億美元,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為2.82萬家,到1995年年底市值總額上升到17.79萬億美元。10年間市值增長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萬多家、達到3.89萬家。 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繼續上升,達到20.29萬億美元。在主要發達國家,證券化率(股票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1995年,美國、日本和英國的證券化率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成長也相當迅速。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價總值從1986年的0.24萬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1.9萬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近7倍。在股票中場規模擴大的同時,交易活動也日趨活躍,1986年,全球股票中場的交易金額為3.57萬億美元,1995年達到11.66萬億美元。
⑦ 中國股市開始於哪一年
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股份制也由此開始進入了正式試點階段。
1986年9月26日,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靜安證券業務部的開張,標志著新中國從此有了股票交易。
1990年12月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宣布而開業,拉開了中國股票交易的序幕。
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而使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拓展資料: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股票市場的前身起源於1602年荷蘭人在阿姆斯特河大橋上進行荷屬東印度公司股票的買賣,而正規的股票市場最早出現在美國。股票市場是投機者和投資者雙雙活躍的地方,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寒暑表,股票市場的不良現象例如無貨沽空等等,可以導致股災等各種危害的產生。股票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時時刻刻都是變化的。中國大陸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北交所三個交易市場。
轉讓股票進行買賣的方法和形式稱為交易方式,它是股票流通交易的基本環節。現代股票流通市場的買賣交易方式種類繁多,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議價買賣和競價買賣
從買賣雙方決定價格的不同,分為議價買賣和競價買賣。議價買賣就是買方和賣方一對一地面談,通過討價還價達成買賣交易。它是場外交易中常用的方式。一般在股票上不了市、交易量少,需要保密或為了節省傭金等情況下採用。競價買賣是指買賣雙方都是由若幹人組成的群體,雙方公開進行雙向競爭的交易,即交易不僅在買賣雙方之間有出價和要價的競爭,而且在買者群體和賣者群體內部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最後在買方出價最高者和賣方要價最低者之間成交。在這種雙方競爭中,買方可以自由地選擇賣方,賣方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買方,使交易比較公平,產生的價格也比較合理。競價買賣是證券交易所中買賣股票的主要方式。
直接交易和間接交易
按達成交易的方式不同,分為直接交易和間接交易。直接交易是買賣雙方直接洽談,股票也由買賣雙方自行清算交割,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不涉及任何中介的交易方式。場外交易絕大部分是直接交易。間接交易是買賣雙方不直接見面和聯系,而是委託中介人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方式。證券交易所中的經紀人制度,就是典型的間接交易。
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
按交割期限不同,分為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現貨交易是指股票買賣成交以後,馬上辦理交割清算手續,當場錢貨兩清,期貨交易則是股票成交後按合同中規定的價格、數量,過若干時期再進行交割清算的交易方式。
⑧ 中國的股市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以及其歷史最好詳細一些,謝謝!
中國股票證券市場,其雛形應該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舉貸和王侯的放債,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債券。明後清前,在一些收益高的高風險行業,採用了「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方式,參與者之間簽訂的契約,成為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可謂「淵遠流長」。據專家考證,中國最早出現股票,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而股份制度真正在中國出現,則是始於19世紀中葉李鴻章等人倡導的「洋務運動」時期。1872年,李鴻章籌建招商局,發行了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股票的憑證。 歷史進入近代,19世紀40年代外國在華企業發行外資證券。1872年,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證券的出現促進了證券交易的發展。最早的證券交易也只是外商之間進行,後來才出現華商證券交易。1869年中國第一家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成立。1882年9月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制定了相關章程,使證券交易無序發展變得更加規范。 至20世紀上半葉,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出現和日益壯大,股份公司也不斷地建立,上海成為股票交易的中心,在抗戰時期,上海灘已有多家股票交易所存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6年5月發布命令,在上海重建證券交易所,並於同年9月開業。 對於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的股票市場,現在只能從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找到回憶,茅盾的小說《子夜》給了我們太多的「股票市場人吃人」的記憶。1949年5月,在上海解放的時候,上海證券交易所被關閉。
⑨ 最初的股票起始於何時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400年歷史(1602年,荷蘭)。股票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了社會化大生產的時期,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於是產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態出現的,股東共同出資經營的企業組織;股份公司的變化和發展產生了股票形態的融資活動;股票融資的發展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最終又促進了股票融資活動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發展。所以,股份公司,股票融資和股票市場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推動著股份公司,股票融資和股票市場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