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生態股票的未來發展
A. 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我國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面臨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性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國有必要發展智慧農業,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科學化耕作。
對於我國而言,智慧農業是我國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智慧農業通過物聯網等現代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放人力,解決我國農業方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智慧農業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智慧農業行業的上市公司有中牧股份(600195)、隆平高科(000998)、海大集團(002311)、牧原股份(002714)、溫氏股份(300498)、大北農(002385)、大華農(300186)、吉峰農機(300022)、華英農業(002321)、雛鷹農牧(002477)、新都化工(002539)、賽為智能(300044)、新希望(000876)、紅太陽(000525)、四川美豐(000731)、輝豐股份(002496)等。
本文核心觀點:在我國逐漸失去勞動力紅利的背景下,我國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以解決我國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智慧農業也成功憑借現代物聯網等技術解放了勞動力,減輕了農民的勞作壓力。
1、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逐年增加
2014-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呈逐年增長趨勢。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實現12.40萬億,較2018年同比增長9.15%。
糧食是我國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而肉類和魚類的供給是我國人民補充營養的主要食物,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俗語足以說明農業在我國的重要性。但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的減少,未來我國面臨著農業領域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2、我國人口出生率屢創新低,農村人口流失嚴重
從我國人口出生率來看,2018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據國家統計局在公布2018年數據時顯示,2018年人口出生率為1952年以來的新低。但隨著時間推移,2018-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屢創新低。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僅為120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50%,較2019年下降1.98個百分點。
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54億人,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的18.1%,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76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2.6%,我國人口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綜合來看,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屢創新低,我國正在失去人口紅利優勢,未來或面來在農業方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對於我國農村而言,生育率本身較低外加青壯年和部分以務農為生的中年人不得不選擇機會更多,制度更為完善的城市打工,造成了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農村人口變少使得務農人員減少,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3、智慧農業利用現代技術解放人力
近年來,智慧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智慧農業是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化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是我國智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農業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精細化、高效化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且可以幫助農業生產者建立溯源系統,有利於保障我國的農業食品安全。
在我國智慧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植保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自動採摘機器人、自動分揀機器人等現代設備對農作物進行播種、採摘使得老人和小孩在經過培訓後也可以輕松的完成農作物生產,大大解放了人力。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慧農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B. 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
中國農業發展趨勢與前景:
和許多自然科學一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與其他某些學科的交叉研究日益顯著。
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農業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匯點;在方法學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離不開生理學方法,離不開物理學和化學技術,而且群體調查和系統分析更高不開數學的方法和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代謝和自穩態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學,而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則可說是由物理學、化學、生理學、農業和社會經濟學等共同發展出的研究體系。
C. 生態農業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隨著農業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隨著化肥使用、資源開采等遭到破壞。因此,農業的出路必定是要建立在保障生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基礎上,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態農業的本意是農田推行輪作、間作、套作,多種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讓肥沃的土壤長出良好的作物,飼養出健康的牲畜,發揮農牧結合的作用。但是,生態農業中的「生態」二字,隨著生態學的迅速發展,不斷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容。
我國的農業、生態、經濟等方面的科學工作者,在進行生態農業理論研究的同時,和農民一道,創辦了許多如「生態戶」、「生態村」和「生態場」的生態農業點,甚至還出現了「生態縣」的雛形。盡管這些試點存在規模小、現代科技和設備缺乏等不足之處,但是,它們代表了農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南方的農田栽種水稻,已經是歷代相傳,習以為常了。前些年,有些聰明的農民不甘守舊,他們想到過去有人在稻田養魚及田裡放養紅萍,能夠使稻田水肥沃,水肥了會長出很多的水生浮游植物和動物來。水稻田又常常有許多害蟲,而這些浮游生物和小蟲及紅萍又是魚兒求之不得的餌料。何不把它們結合起來呢?這就是生態農業的觀點。農業科技工作者根據生物「共棲」的原理,把農民的實踐經驗集中起來,提出了「稻、萍、魚」共棲的技術方案,在和農民一道進行試驗、示範後發現:水稻開溝栽培,通氣,根系長得好。肥料增加,害蟲減少,產量提高。水上放萍,固氮肥遮蔭,相當於30~35千克尿素的氮素化肥。水裡養魚,可鬆土、吃蟲,又吃多餘的萍。畝產鮮魚50~75千克。一項小小的生物「共棲」技術,就使稻田產值翻了一番,把稻田中的小蟲、雜草變成高價值的魚的動物蛋白。現在,這種「稻、萍、魚」技術正在南方稻區發展起來。
你看,生態農業巧奪天工,不是一項很有希望的現代化工程嗎?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人們利用農作物的生物物質,僅佔20%~30%,而70%~80%的生物物質,如秸稈、糠蝣和動物的血、毛、骨、內臟、糞便等,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往往作了肥料或燃料。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動物糞便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比動物採食飼料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高出50%。草食動物瘤胃裡的微生物,幾乎能分解動物糞便的全部代謝物。因此多級利用生物物質,大幅度提高生物物質的利用率,是生態農業面臨的又一項任務。
1987年,北京市大興縣長子營留民營村被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生態農場,有120個國家的朋友曾前來參觀訪問。
1982年起,留民營村走生態農業之路,發展養殖、加工業,實行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全村初步形成了生物物質多級利用體系。村級規模體系是:將秸稈粉碎作飼料送入牲畜場,動物糞便送入沼氣池生產出沼氣燃氣,沼渣送入魚塘、蘑菇房、菜田等,用作飼料和培養肥。家庭規模體系是:雞糞和豬糞送入家庭小沼池,沼渣作為自留田和承包田的肥料。由於推行了生態農業,每年節煤100噸,環境污染減少,村裡衛生狀況得到改善,人均收入也有了增加。
生態農業的成功範例,國內外已有很多。它們雖都尚在萌芽之中,卻已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還有巨大的潛力正等待人類去開發。
D. 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
E. 中國的環保農業股票有哪些
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日漸臨近,資本市場的目光再度落點農業。建設生態農村、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有望成為今年的主題,在此大背景下,綠色農葯、化肥、農業循環經濟等相關上市公司將受益。環保農業概念股表現搶眼。個股包括正邦科技、豐樂種業、登海種業、芭田股份、萬向德農、荃銀高科、威遠生化)、隆平高科、神農大豐、大北農、順鑫農業、史丹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