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股票 » 疫情下中國平安股票

疫情下中國平安股票

發布時間: 2022-12-08 15:19:36

1. 中國平安暴跌四成 時隔14年馬明哲增持 新三座大山壓頂 壽險拐點將至

自8月底以來,中國平安連續開展市值管理操作,先是擬使用不低於50億元且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新一輪回購,其次,高管們開始在二級市場集中增持,董事長馬明哲也是14年來首次增持中國平安。

上市公司在某些價位上大幅回購自家股票,是想釋放出股價已經見底的信號,從而提振投資者情緒並觸發認購熱情。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在過去半年的確中國平安的股價在大幅下挫,但這與大環境有關,多數判斷只是暫時性低迷。

在與多位保險行業資深從業人員交流之後,可以得到更為深刻的行業觀點是,困擾壽險行業至少5年以上的新三座大山,即代理人流失、保險產品貴和險資回報率低,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尾大不、拉行業後腿的大問題。

中國平安受影響最甚,但改革勇氣最大,兩年前馬明哲親自啟動壽險改革。其他頭部公司亦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來加速自身改革,冀望能扭轉壽險下滑的問題。

然而,從最近幾年的改革舉措來說,壽險行業遇到的並非內部小修小補可以挽救,如今重壓在身的新三座大山反映的是一種範式的問題,從更大的角度來看,意即目前的壽險業務模式已經不適合未來市場的需求,需要重新認識和定義保險本身,才能解決這一困惑全行業的問題。

從這一篇開始,我們會陸續聊聊新三座大山,希望給行業一些啟發。

92元是最後的瘋狂?

中國平安無論是PEV估值還是PE估值,都處在 歷史 底部。

自8月27日開始,中國平安高管們開始在二級市場增持平安AH股票。其中引人注意的是,9月3日,公司董事長馬明哲出現在增持名單中,買入4萬股中國平安,耗資207萬。這是中國平安2007年上市後,14年來馬明哲股份首次變動。增持後,馬明哲共持有平安184.32萬股。

或許是管理層認為資本市場出現了不理性行為,悲觀預期被過度演繹,導致目前的市值顯著低於存量業務價值,從而開啟大規模的回購及增持計劃。

股價反應的是投資者們對企業未來業績成長性的預期,預期的不確定性和各種干擾因素讓市場情緒陰晴不定,使得價格圍繞價值左右搖擺。

歸根結底,業績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投資者最為看重的仍然是公司未來的業績走勢。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能夠窺出平安股價拐點的端倪。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擁有金融全牌照,業務范圍涉及到保險、銀行、 科技 、互聯網及醫療等多個領域,平安的根基所在仍然是壽險業,不僅在利潤及價值上貢獻最多,其百萬代理人也是打通內部所有業務通道,連接線上及線下產業的核心力量。

今年平安股價的低迷表現,一方面是由於市場風格向小盤成長股切換,大盤價值股遇到冷落;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司壽險業務上面臨著較大的挑戰,開展已兩年的壽險改革成效甚微,代理人隊伍大幅萎縮、新單規模和新業務價值的超預期下滑,而投資華夏幸福導致的資產減值計提又讓盈利能力出現下降。

平安目前遇到的問題,也是全行業共同面對的困境。站在現在這個時點上,股價短期的走勢不為人知,但長期的反彈卻取決於困境的反轉,只有解決橫亘在面前的「三座大山「,才能斷言保險業經營趨勢出現明確拐點。

代理人時代已經結束

第一座大山是如何扭轉目前代理人渠道的頹勢,變革現有經營模式,重塑渠道優勢。

壽險行業的商業模式高度雷同,龍頭公司很難形成在品牌力和產品力等方面的優勢,這使得渠道的觸達范圍和營銷能力成為最主要的競爭手段。

過去幾十年裡,國內壽險公司的經營重點均放置在渠道建設上,平安等大型壽險公司著力代理人渠道,利用運動式的增員快速壯大隊伍和迅速滲透新客戶,形成了等級嚴密,組織利益龐大的代理人體系。

這種體系和銷售模式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證明是有效的,因為人口基數龐大,保險滲透率低,無論是代理人還是客戶拓展空間均很廣闊,規模和業績導向下,壽險公司可以通過頻繁的增員來沉澱隊伍和壯大客戶群,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而層層抽佣的組織利益又能讓主管及績優人員充分受益,確保了績優團隊的穩定。

但一旦宏觀環境發生變化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代理人模式的弊端就會被暴露無遺,人口紅利的消退會讓增員基數不斷縮小,通過新人來滲透新客戶也會越到瓶頸,人員的大進大出和行業軍備競賽般的費用投入又進一步透支了發展空間。所以自2018年開始,代理人渠道增長開始顯示疲態,疫情的出現進一步加快了崩塌的速度。

也就是從2018年開始,平安的壽險業務進入了下行通道,代理人渠道新單業績以年均20%的速度下滑至今,代理人規模從最高的120萬人左右降至現在的80餘萬人,壽險業改革被提上日程,傳統的組織架構和增員模式成為主要變革對象,組織利益被削弱,隊伍清虛速度在加快,更多資源正在向績優代理人、有潛力的新人傾斜。

但目前的改革方向更多地還是往渠道結構身上動刀,反而忽略了最底層的邏輯變化,那就是代理人產品體系的崩塌。

在2016年之前,代理人渠道產品以分紅和重疾為主,這些產品較為復雜,需要專業的代理人去進行大量的客戶跟蹤、產品分析及講解等工作。同時,由於「養兵」成本要顯著高於其他渠道,壽險行業傾向於在代理人渠道銷售繳費期和保單持有年限較長的產品,因為這些產品價值率更高,能創造更多的利潤。

只不過,隨著消費者風險偏好的顯著上升及對繳費期長產品的謹慎態度的加深,個險渠道的產品正在向著理財化、短期化的方向演變,分紅險已基本被行業拋棄,形態簡單、交費期短暫、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年金及萬能險成為主流,佔比已經達到70%以上。但問題就是,這些產品並不復雜,對銷售員的展業能力要求並不高,銀保等其他渠道反而會銷售更大的規模。

而作為行業價值創造的主力產品之一的重疾險,也是遇到很大的發展瓶頸。一方面,市場競爭程度加劇,中小公司不斷打造更加便宜的爆款產品來攪動市場格局,不僅大幅壓縮了平安重疾險的溢價空間,銷售難度也顯著增加。

另一方面,近幾年客單價較低的互聯網醫療險、以及政府主推惠民保項目對客戶造成了分流,進一步擠壓了重疾險的發展。從近年來的表現來看,平安重疾險月規模平台已從巔峰時期的20多億大幅下降至如今的10億不到,業績疲態可見一斑。

(未完待續)

2. 市值蒸發6000多億,遭大股東減持,成立33年的中國平安怎麼了

深圳是一個神奇的城市,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了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這與它的開放和創新分不開。40多年來,深圳誕生了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騰訊,中國最大的民企華為,還有順豐、大疆、立訊、正威等一系列優秀的公司。

不過,說到深圳最賺錢的公司,不是華為,也不是騰訊,而是中國平安。創立30多年來,中國平安發展成為了一個超級金融集團,業績和股價表現都非常優秀,是為數不多的A+H股雙萬億市值的公司。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平安2020年凈利潤為1430.99億元,同比下降4.2%,已經是多年蟬聯深圳最賺錢的企業。實際上,除了利潤,中國平安也是深圳收入最高的企業,2020年達到1.32萬億,華為是8000多億。不過,騰訊在利潤上開始狂追,2020年達到1227.42億元,同比增長30%,與中國平安的差距在縮小。

1988年,在深圳蛇口工業區 社會 保險經理馬明哲的提議下,平安保險公司正式成立,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是一家國企,彼時只有12名員工。在馬明哲的帶領下,平安保險開啟了狂奔猛進過程。

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從1992年引入保險代理人制度,通過人海戰術,大舉擴張。2002年後,中國平安又成為綜合金融控股試點集團,拿到了銀行、證券、期貨等「金融全牌照」,成為了一家綜合性金融集團。2012年後,平安又擴展到了金融 科技 領域,平安醫療、陸金所、 汽車 之家,一個個品牌相繼崛起。

在發展過程中,中國平安的股東也不斷發生變化,原始股東工行和招商局相繼退出,後來英國匯豐銀行成為了最大股東,如今泰國卜蜂集團又是大股東。不過由於股東分散,並沒有控股股東,中國平安成為了一家非國有企業,既不是國企,也不是民企。

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中國平安位列第21名。而在「2021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榜單中,中國平安排第49位,六度蟬聯全球保險業第一品牌。中國平安已經成為了中國最成功的金融保險集團。

創立30年來,隨著業績的持續優異表現,中國平安的股價也一路上漲,堪稱「白馬股」。然而,白馬股似乎也不行了,股價持續下跌。

7月14日,中國平安跌破60元,收盤價57.91元,而去年12月1日,股價曾高達93.22元。也就是說2021年以來,平安跌幅超過30%,市值蒸發6000多億。這對於中國平安來說,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從資本市場來說,中國平安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每次轉型都非常成功。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時,阿里等互聯網公司紛紛進軍金融,中國平安快速轉型,在金融 科技 領域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

然而如今股價卻大跌,就連大股東都兩度減持。去年卜蜂集團減持了2.2億股,今年6月16日又減持了1.83億股,兩次共套現290億元,持股比例下降到6.85%。

股價下跌,市值蒸發,一般都是受業績表現不佳的影響,中國平安也是一樣。

據了解,壽險業務是對公司利潤貢獻最大的業務板塊。如果這塊業務出現了問題,那公司業績和利潤必然受影響。2020年因為疫情,出現了下滑也正常,但進入到2021年,我國基本上全面恢復了生產生活,而中國平安的保費卻下降了5.66%,保費收入為3610.8億元。

中國平安的保險業務靠的是保險代理人制度,實際上就是「人海戰術」,這些人和平安並沒有勞動合同關系。一般都是自己先買份保險,然後拉親朋好友來買保險。如今這種模式的效果越來越差,成交率下降,導致業績下降。平安保險的代理人從2019年末的116.7萬人下降到2020年末的102.4萬人。

另外,中國平安也是一家投資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達3.7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6.6%,但卻頻繁踩坑,540億拿下華夏幸福,370.5億元—507.5億元攬下方正集團爛攤子,還花費330億元收購凱德集團的來福士項目,可以說每個都是大手筆,但能夠給帶來多少效益,還要打個問號。

還有就是中國平安這兩年高管也是動盪不已,2019年11月聯席首席執行官李源祥辭職,去年3月,被視為平安集團「太子」、馬明哲接班人的副董事長任匯川也離開了,11月平安人壽副董事長毛偉標離職加盟京東。當然,馬明哲自己也在7月辭去了集團CEO職位。

對於一家成立33年,總資產超9萬億的超級企業,想要業績持續增長,就必須在戰略上持續創新,走錯了方向,那就會出大問題。

3. 聚財寶的交費方式為

聚財寶的交費方式 一共有三種,分別是躉交保險費、轉入保險費和追加保險費。聚財寶又叫做平安聚財寶保險,是中國平安旗下的一款萬能險產品。如果被保險人先前已經購買了中國平安旗下的年金險,那麼年金險所產生的生存金就會自動轉入聚財寶賬戶中,然後平台再依據聚財寶的利率計算利息。

中國平安公司簡介

中國平安公司的全稱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股票代碼是 601318 ,股票簡稱為中國平安。 1988 年,中國平安公司正式成立,並將總部設立在廣東省深圳市。中國平安公司旗下有很多分公司,涉及到的行業包括投資業、銀行業等。中國平安公司旗下的銀行叫做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9 年,中國平安公司在中國上市公司五百強中排名第五, 2020 年,中國平安公司入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民營企業表揚名單。

4. 中國平安業績至暗時刻,壽險業務堪憂,馬明哲一言未發


2月3日,中國平安發布2020年報:2020年,公司實現營收1.32萬億,同比增長3.8%;歸母凈利潤1430.99億,同比下降4.2%!


時隔12年,中國平安再次出現凈利潤下降,堪稱業績至暗時刻!在2月4日的業績發布會上,馬明哲一言未發!


近兩年,平安的高層變動頻繁,2020年,馬明哲辭去CEO!


公司高層頻繁變動的背後,支柱業務壽險的業績堪憂,代理人持續下降,並沒有達到公司所謂的改革效果!


除去疫情的影響,中國平安的業績也是非常疲軟的!正如「股票說」在解讀平安2019年報時,預判「代理人數量急劇下降的財務隱憂」,現在也被驗證了!


1、業績疲軟!


中國平安2020年凈利潤下降,主要是壽險和產險業務凈利潤下降導致的。


2020年,壽險與 健康 險業務凈利潤960.72億,同比下降7.4%;財險業務凈利潤161.59億,同比下降29.2%。


險資投資方面,2020年,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投資收益率受股市波動、市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有所承壓,實現凈投資收益率5.1%,總投資收益率6.2%,同比分別下降0.1和0.7個百分點。


2019年12月末,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達3.7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6.6%。在保險資金投資組合中,債券投資從2019年年末的46.9%提升至2020年年末的50.2%;股票投資則從2019年年末的9.2%下降至2020年年末的8.4%。


雖然投資收益率有所下降,但是投資規模增長幅度較大,總投資收益還是增長的!2020年凈投資收益為1634.62億元,同比增長13.5%,總投資收益1996.36億,同比增長4.4%。,


銀行業務凈利潤167.77億,同比增長2.59%; 科技 業務凈利潤79.36億,同比增長127.59%, 科技 業務這塊亮眼,已經成為公司除保險和銀行之外的第三大利潤來源!但是 科技 業務整體的凈利潤規模依舊較小,佔比公司凈利潤僅5.54%,另外, 科技 業務能否持續高增長,有待觀察!


2、壽險業務堪憂!


壽險業務是中國平安的根基,壽險業務凈利潤佔比67%!


新業務價值是壽險業務的進水口,也是利潤的先行指標,新業務價值的大幅下降,對整個壽險業務有深遠的影響!如果,後期新業務價值不能恢復上漲,壽險的營運利潤或面臨負增長!


2020年,新業務價值495億,同比下降34.7%,新業務價值率33.3%,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


其實,新業務價值從2016年開始,增速不斷下降,到2020年一下子崩了。2016年到2020年,新業務價值增速分別為64%、32%、7%、5%和-34%。近三年的新業務價值增速已經進入增長停滯和下降階段,對應的是,新業務價值首年保費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


中國人壽2020年前三季度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7%,而中國平安全年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34.7%,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顯然,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出現大問題了,市場競爭力大幅下降!


於此同時,中國平安的退保率增長,續保率大幅下降!2020年,退保率1.7%,較2019年的1.4%,上升了0.3個百分點;13個月續保率85.5%,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25個月續保率80.9%,同比下降6.2個百分點,兩項續保率都是創下近些年的新低!


退保率大幅增長,續保率大幅下降,新業務價值大幅下降,可想而知,中國平安壽險業務壓力重重!


壽險業務的問題,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代理人數的持續下降,業務都是由人做的嘛!


3、代理人數量持續下降!


2020年末,中國平安代理人數102.38萬,同比下降12.3%!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年的下降,2019年末,代理人數116.69萬,同比下降17.7%!


2019年,雖然代理人數量大幅下降,但是,代理人渠道的新業務價值是增長的,代理人的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幅增長!當時,「股票說」在解讀中國平安的2019年報時,對於新業務價值能否持續增長,提出了疑問!除了高價保險產品增多的因素外,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平安的所謂「提質增效」,並不一定是事實,代理人數量大幅下降,但是代理人的人均薪酬並未增長,說明代理人數量下降,僅僅只是無差別的控成本!



平安所謂的壽險改革,會有多少效果,現在很難說!但是目前看來,只是代理人的成本在下降!這樣的話,是會帶來業務萎縮的!



2020年,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4.06萬,同比下降28.4%,代理人人均收入5793元,同比下降了8.2%,其中壽險收入同比下降了16%。


按道理,中國平安淘汰低產能的代理人,代理人的人均收入應該會出現大幅提高,但是,實際上,2019年和2020年,代理人的人均收入並未出現預期變化,反而還出現下降了! 這是淘汰低產能,還是淘汰高產能呢?


2020年的業績會上,中國平安聯席CEO陳心穎表示,接下來的三年裡,平安不求增加代理人,要保持100萬的代理人隊伍,但是要打造「三高」代理人隊伍,即高質量、高產能、高收入,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這更多是中國平安管理層一廂情願的願景而已!目前看來,代理人的人均收入並未出現增長,代理人數量下降,僅僅是成本降低而已!


對於以銷售為主導的保險行業來說,代理人人數很重要。很多保險銷售,都是通過轉介紹的方式來拓展客戶。轉介紹就需要基礎客源,基礎的潛在客源的多少就和代理人人數成正相關。一般來說,新進入的保險代理人,很多都被要求過內銷,給自己買,給父母買。


中國平安的退保率上升,續保率下降,新業務價值下降,這些跟代理人數量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未來一兩年,依舊難言樂觀!中國平安的所謂壽險改革,也有可能會帶來內耗成本,壽險萎縮的風險!


4、保費收入增長停滯,位列五大上市險企榜尾!


2020年,五家上市險企合計實現保費收入2.48萬億,同比增長3.65%,增速較2019年下降5.7個百分點。


2020年,中國平安原保費收入7973億,同比增長0.34%;中國人壽原保費收入6129億,同比增長7.83%;中國人保原保費收入5604.6億,同比增長1.5%;中國太保原保費收入3565.55億,同比增長3.06%;新華保險原保費收入1595.11億,同比增長15.48%。


中國平安的保費收入增速0.34%,位列五大上市險企榜尾!跟中國人壽的增速7.83%,差距較大!

5. 美國股市為何在疫情下經歷了最慘的下跌後迎來暴漲

美股自疫情來,自高點跌了36%,目前反彈了25%,確實跌的夠多,而近期的反彈,相對A股,反彈是比較多的。美股目前的反彈並非是疫情好轉或者經濟好轉,而是來自貨幣寬松和經濟刺激。

東哥此前說了美股的下跌,疫情只是導火索,本質原因是美股牛市運行了11年之久,市場擔心牛市終結。從估值來看,標普500指數以及道瓊斯工業指數估值已經進入過去15年間的高位,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的估值水平。同時,美債收益率的現象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預示著美國經濟存在進一步衰退的可能。

而疫情使美國經濟進一步承壓,倒逼美聯儲加快降息的步伐,但是,降息只能緩解熊市的步伐,延續牛市的難度非常大。 最近一次可以與這次全球股市暴跌比較的是2008年,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這一次是否會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當下還很難判斷。

當前美股反彈並非是疫情好轉或者經濟好轉,而是來自貨幣寬松和經濟刺激。美聯儲持續放大招,承諾無限制地購買資產,幾乎堵上了所有的籌碼,當然還有最後一個大招就是一項2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協議!很快要來了,之前要求通過14萬億經濟計劃。後來美聯儲承諾無限制地購買資產,每天都將購買750億美元國債和500億美元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此計算規模總計6250億 美元),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便利規模。

晚間美聯儲又祭出2.3萬億美元貸款,包括大眾企業貸款、市政流動性便利,垃圾債、連垃圾債都買上了。所以,放水和刺激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但美國這樣無限制發債,利息還得起么?咱們弄個4萬億,很多年都沒消化完。最近全球股市反攻,是用錢砸出來的,無限制的印鈔票,但美股能再轉牛嗎?可能並不樂觀,因為水放多了,慢慢也不奏效了,降息只能緩解熊市的步伐,延續牛市的難度非常大。要見市場底,得經濟+疫情的雙重反轉。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下文散人闡述一下美股暴跌暴漲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利好(空)!

自3月份新冠肺炎襲擊美國後,美股就如同「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整個3月狂漲狂跌,24日前狂瀉30%;24-26日連漲三天,暴漲20%。其中,3月26日道瓊斯指數收漲1351.62點(6.38%)至22552.17點;而3月27日,三大股指均跌超3%,其中,道瓊斯指數下跌了915.39點,跌4.06%,至21636.78點。至此,美股已經創下了多項記錄,比如:兩周內經歷4次熔斷,這樣的場面就連久經沙場的巴菲特都表示,在他89歲的生命中從沒有一次見過這樣的場景。說到這里,散人認為美股熔斷尚未結束,還會再來。

美股「過山車」,也導致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多個市場跟著「起舞」,狂瀉反彈,就連差一點站穩3000點的上證指數也受到牽連,上周五(3月27日)收漲至2772.20點。

為什麼單單一個美國股市的暴跌暴漲會帶來這么大的沖擊呢?而美股乃至全球的這次暴跌狂漲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A股的情況。外資作為一個神秘的存在,一直被各大媒體譽為價值投資的典範,也被A股的投資者看作是A股市場的一個風向標,被譽為「聰明的資金」。這類資金,一旦流出就會被投資者們視為市場將要下跌甚至大跌,而一旦流入就會被視為市場將要上漲乃至大漲。這樣的心理效應,在眾多外資所喜歡的價值投資類股票(如中國平安、貴州茅台等)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將中國平安和貴州茅台等股票的走勢與道瓊斯指數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它們的走勢非常相似,乃至如出一轍。

自從我國因高杠桿而導致2015年「杠桿牛」破碎後,大量的外資蜂擁般地沖到國內市場,大肆購買A股股票,從而開啟了一波長達3年的上漲。然而,2018年美股由於恐慌情緒四下蔓延,道瓊斯指數一路大跌,作為價值投資典範的中國平安等外資持有重倉的股票也不幸遭殃,高位「跳水」。

當這樣的情況再一次發生在2020年的時候,不禁讓人懷疑其中的原因。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全球的央行開啟了一波快速的量化寬松政策。由於有大量的資金流入市場,疊加上全球化的便利,以美國為首的資本,大量流入全球的資本市場,從而推高了全世界資產的價格。自2011年開始,我國允許境外機構投資者,在符合一定條件下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由於起步較晚,外資在A股市場上的體量不大,所以,上證指數整體上一直沒有被推高。直到2018年6月,眾多持股限制被取消後,外資才真正地成為A股的主力軍之一。根據國金證劵研究所的統計數據,2019年,境外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達到1.76萬億元人民幣,佔A股流通市值比重的3.96%,並且,持股多在上證50里。

近期,美國流動性的缺乏導致資本的快速流失,使得本應屬於避險資產的各類資產,被爭相恐後地進行拋售,以便保留現金。這也波及我國,截止3月25日,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出836億元人民幣,大量資金流出的股票為中國平安、貴州茅台和招商銀行等白馬股。不光是A股和港股,世界上所有新興市場都出現外資的瘋狂拋售。全球化使得世界相連相依,卻也使得世界經濟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隨時可能造成連鎖反應。

作為這次全球金融暴跌的「始作俑者」,美股可謂聚焦了全世界投資者的目光,美股的暴跌突漲何時才是個頭兒,一直是全球投資者最急切關注的問題。畢竟,股市穩定才有利於市場 健康 發展。

再讓我們從投行預測、數據顯示和高管購股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吧!

作為在美國投行佔有重要一席的高盛,於3月13日公布了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它對美國的標准普爾500指數,作出了預測:如果在2020年,假設企業利潤降低50%卻相對好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表現,那麼,標准普爾500指數也將在2100點企穩,這代表了今年38%的總下跌。而高盛給出的今年表現最差的模型反映,如果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後續的金融或經濟危機,參考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的次貸危機,分別下降49%和57%,那麼,標准普爾500指數就會在1700點左右,也就是距2020年2月14日高點3393.52點下降50%。雖然看似悲觀,但是,高盛卻樂觀地認為,本次事件是突發性事件,並不具有任何的可持續性。同時,高盛的分析師Kostin大膽預測,到2020年年底,標准普爾500指數回升至3200點。3月27日,標准普爾500指數,跌88.60點,或3.37%,至2541.47點。

席勒市盈率是考察股市走向的另一個指標。所謂席勒市盈率(Shillers PE),是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自己創造的一種市盈率(本益比)指數。這種指數,以通貨膨脹調整利潤的10年平均數,來計算調整後的市盈率,從而克服了在利潤出現泡沫時市盈率失真而誤導投資人的情況。在席勒市盈率方面,美股的正常市盈率一般在15倍左右。可是,在這次美股股災之前,美股平均市盈率卻高達32倍,這個數字也是基本持平於前幾次互聯網泡沫、金融危機時的平均市盈率。在經過了這次股災的調整之後,該平均市盈率已經下降到了22倍。如果重回到正常的15倍,那麼,美股的正常位置正好在標准普爾500指數接近1700點的位置。

雖然目前的市場看似深不見底,但是,根據CNBC的報道,美國一些公司的高管卻已經開始大量地購入本公司的股票來穩定市場。Verdence Capital的投資人評論道:「當內部人士開始購買股票時,就說明他們認為自己的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了」,正所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華盛頓服務公司(Washington Service)的數據顯示,在2001年和2008年的兩次經濟危機中,在市場下跌到一定程度後,就有一些公司的高管們開始增持自己公司的股票,當他們開始進行第二次增持時,通常意味著市場底部即將出現。

一陣秋雨一陣涼,枝吐綠芽報春歸。綜上所述,判斷美股何時穩定,總有眾多跡象提前預示。就美股來說,投行買入的預測、平均收益率的降低、企業高管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等等,都是市場企穩重要信號;

就A股而言,隨著美股的企穩,外資也將再次流入貴州茅台、中國平安等白馬股股票之時,就是A股穩定上升的重大吉兆。

此外,作為全球化的結果之一,以及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力,美國股市的穩定,才是全球股市穩定的重要因素!

回答不易,感謝觀閱!

跌久必漲,漲久必跌,這是市場規律的使然,俗話都說反彈只是為了更好的下跌。

道瓊斯指數已經暴跌10000多點了,短期反彈暴漲也是必然的。目前美國疫情還這么嚴重,停工,停產,停止進出口,這些都停止了目前用什麼來支撐著股市,支持經濟?單純的貨幣政策,完全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這種暴漲是沒有可持續性,所以美國根本問題,還是控制疫情,然後恢復生產,提高就業!這樣經濟才能逐步恢復,股市才能真正的好轉!

嗯,對於美股來說,做多做空都能掙錢,這或許正是其魅力所在,畢竟美元獨大,在洪流中,或者在潮汐間隙捕撈,以供日常食用,這也是靠水吃水的正常行為,記得筆者年輕時對日本文學里的趕海精神及經驗就甚感敬仰,作品名雖然一時記不起來了,但其中描述的日本人在惡浪頻繁時期,漁人為了求生而日夜侯待惡浪過後的捕撈機會,有時是滿載而歸,有時數日連蝦影都難見,還得與惡浪抗爭,躲避海浪無情的吞噬,其情其景不得不讓人佩服其漁人堅韌不拔的堅強韌性,筆者講述的看似與問題無關,不過在我看來,美股近期的反復走勢確實與我當時欣賞日本文學時的情景感觸極其相似,而當今美之疫情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不會亞於惡浪,相信其中趕海者中也有不少熟悉海上生存的捕撈者,懂得選擇性的耐心等待,侯待反復無常的巨浪後,才會重拾生活,恢復正常風平浪靜快樂生活吧

6. 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後匯豐銀行股價情況如何

中國平安大舉增持匯豐股票後,匯豐銀行股價持續走高。這是給匯豐銀行的一劑強心針,中國平安也是中國保險業務的大企業,強強聯合的背景下,市場對匯豐銀行的業務增長,保持樂觀態度,股民自然選擇增持匯豐股票。

中國平安作為一家大企業,其在增持匯豐股票後,自然為了自身利益會通過自身關系,給匯豐帶來大量內地銀行業務,加之中國新冠疫情控制較好,市場經濟持續回暖,其大陸業務的持續增長也是顯而易見的趨勢,不得不說中國平安選擇增持匯豐銀行股票真的是明智之舉。資本永遠是逐利的。

7. 現在對平安 保 險有些失望,請問平安 保 險維 權應該要怎麼做呢

想要維權可以直接到平安保險公司了解自己所買保險的具體事項,因為有些客戶對自己買的保險可能並不清楚,在不清楚內容的情緒下就會對平安保險存在顧慮,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直接面對面解決。另外也可以選擇打電話官方客服維權,平安保險的客服熱線是95511,可以把自己的疑慮和客服進行溝通解決,尋求解決辦法。如果你是壽險客戶,還可以撥打專線4001666333,這個電話打過去就是人工客服,而且是7*24小時全天候在 線的。

8. 中國平安年營收超越華為騰訊,這意味著什麼

中國平安年營收入超過華為騰訊,這將意味著中國又一個科技巨頭的崛起。我們知道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這些企業在近幾年已經占據前位,而中國平安的發展也將步入前列。

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每個人還是需要更加的努力,去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財富,這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會更加興旺和發達,科技興國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為之付出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力量,這樣的中國才是能夠更好地發展起來,才會讓每個人感到驕傲的事情。

9. 現在的中國平安股票值得買入嗎

暫時不值。

中國平安是一隻機構重倉股,那麼長時間的陰跌說明明顯是主力機構在拋盤,是什麼讓主力資金撤退呢?

絕對不是簡單的調整。

從財報來看,2020年報營業收入增速在4%左右,凈利潤增速在-4%左右。暫且把增速降低歸於疫情。

那麼2021年一季報就已經明顯說明了問題,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增速也只有可憐的3.7%,相比於之前18,19年的快速增長,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增速明顯放緩了。

換個角度理解,公司已經面臨天花板了。預期降低導致的就是機構紛紛高位撤離。這才是根本原因。

至於目前來看,因為超跌的原因,中國平安可能會在底部震盪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再次選擇方向。

投資收入的利空,主要有兩個吧。

一個是內在的投資失誤。

比如華夏幸福暴雷,虧的錢全都要計提減值,會減少收益利潤。目前計提了182億元減值,後續可能還要進一步減值。

一個是長期的無風險利率下行。

保險公司的投資內容,無非就是存款+債券+權益資產+其他,其中債券是大頭,幾乎佔了一半。

長期利率下行,會壓縮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賺的錢就更少了。

而且有一點,雖然利率下行,但是按照年金險的保單,比如說光明一生,活到90歲,年化利率3.8%(活的越久利率越高),保險公司依然要按照固定的3.8%的利率付息,這樣一來利差就更小了(了解光明一生點這)。

不過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倒是很有利,如果我們買了年金險,鎖定未來幾十年的高利率,就能把利率下行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不必承擔利率損失。

最後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我很看好中國的保險市場,現在大家的收入上來了,觀念上來了,為了維持現有的經濟地位,防止一夜返貧,更會利用保險這個風控工具轉移風險,把全家的保險都做足。所以中國的保險市場潛力是很大的,我的預購清單里就有保險基金。

但對中國平安,我持一種觀望的態度吧。

保險是個同質化的行業,風險相同,基於風險衍生出來的產品,也是大同小異,所以我買保險股的投資邏輯很簡單,一看誰賺的錢最多(目前是中國平安),二看誰最創新(目前國內的保險公司都一般般)。

原本的保險時代是中國平安為王,但現在不一樣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差越來越少,還有高性價比的互聯網保險在打價格戰,消費者也不是傻的,知道買啥最劃算,中國平安的品牌優勢在逐漸減少。

10. 平安2020年年報

昨天晚上中國平安公布了2020年財報。

2020年,平安營收1.22萬億,同比增長4.2%;歸母凈利潤1430.99億,同比下跌4.2%;基本每股收益8.10元,同比下跌3.7%;股東權益9879.05億,同比增長15.9%。

因為機構對平安2020年的歸母凈利潤最樂觀的估計,也是同比下跌15%以上,所以這份財報公布後,被輿論普遍解讀為超預期——沒有預期中那麼地壞,所以就算是超預期地好了。

騰騰爸此前也沒有預料到平安的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只有4.2%,我是按下降20%的幅度來進行預期和估算的。

從這個角度上看,這份財報的確有些超預期。

但歸母利潤,並不是我最關心的數據。

因為這個數據,擾動因素太大,經常並不能代表公司的真實經營成績。

此前有網友問我對平安的2020年財報有何期待時,我曾回答,我最關心四方面數據:一是內含價值,二是營運利潤,三是剩餘邊際,四是股息分配。

一看內含價值

圖片

我之所以重視平安整個集團的內含價值數據,是因為這個數據是我們給平安估值的基礎。

保險公司的內含價值(EV),相當於其他普通上市公司的凈資產。

過去的10年,平安的PEV(股價除以每股內含價值所得倍數)估值在0.8-2.0間波動。

總體上1倍PEV買入,相當於在最底部區域投入。

只要公司還在正常經營,EV還在不停增長,底部區域的投資就會相當有保障。

2020年平安的內含價值增至1.33萬億,同比增長10.63%。

這個數據,基本符合我的預期——2019年底,我的預期是平安EV至少會增長20%,2020年初,瘟疫發生後,我降低了預期,但也處在10%-15%之間。

現在看,是落在了我預期的下限。

不是太好,但勉強達標,可以接受。

每股內含價值72.65元。

昨天收盤價76.54元,PEV估值1.05倍,這是一個比較低的數據。

2021年瘟疫至少在中國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對保險公司來說,情況只會比2020年更好,不會更壞,再加上2020年的低基數,我對平安今年的內含價值增長非常樂觀。

展業恢復常態,EV增長至少15-20%吧。

若此,則今年底,平安每股內含價值至少增長到84-87元間。

這就是我昨天在文章中喊出「80元下的中國平安,是市場在為大家送錢」的底氣所在。

也是我前段時間判斷「以一年為期,90元下的中國平安,值得投資」和「持有一年以上,100元下的中國平安也不貴」的根本原因。

騰騰爸經常對自己組合中的股票給出價格、估值的判斷,但對外發布時,措辭、表達會相當謹慎——你光看錶達價格的數據,不看價格數據的前置條件,這是要犯錯誤的。

昨天公眾號里有幾個朋友吐槽騰騰爸:你前幾天還說90元、100元下的平安怎麼怎麼著來……

這幾位朋友,犯的就是我上邊講的錯誤。

經常有朋友問:騰騰爸,平安的內含價值到底是怎麼算的啊?

實際上,平安的財報對內含價值的計算,有著詳細的展示——

2020年財報,P55-65頁,你自己翻開看就可以了,何必求助騰騰爸?

二看營運利潤

營運利潤比歸母凈利潤更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公司的真實經營成績。

為什麼呢?

以平安2020年財報為例——

圖片

平安有3.7萬億的總投資資產。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以公允價值計價。

所謂公允價值,就是指公開市場的報價——在股市上,就是股票價格。

大家注意看一下,2019年因為公允價值變動,平安增加了476.66億投資收益,而2020年這一數據,變成了負69.33億。

一上一下,2020年僅此一項,投資收益就比2019年少了540餘億。

所以資本市場的波動,會對平安的歸母凈利潤造成太大的擾動。

保守的保險公司,就發明了剔除掉各種一次性、暫時性損益影響因素的營運利潤概念——

圖片

這是平安2020年從歸母凈利潤到營運利潤的計算全過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心計算和學習一下。

2020年,平安歸母營運利潤1394.70億,同比增加4.9%。

2019年歸母利潤,一是有資本市場抬轎,二是有稅收利好因素加持,所以給2020年的歸母利潤增長提供了一個比較高的基數。

再加上2020年的瘟疫影響、權益市場波動,所以看歸母利潤,是嚴重變形的。

正因為如此,最近大半年來,我一再強調:平安2019年的利潤沒有歸母利潤表現得那樣好,2020年的利潤也沒有歸母利潤表現得那樣差。

同時一再提醒:以後看平安的業績,要多看營運利潤,尤其是2020年的業績,更需要看營運利潤,而不是歸母利潤。

總體上吧,平安的營運利潤,更好地體現了公司的真實經營成績——沒有往年那樣好,但是符合騰騰爸的預期。

最重要的是,它的增長還是正數,而且是真的正數。

三看剩餘邊際余額

剩餘邊際是公司壽險業務未來利潤的折現值。

相當於保險公司的一個利潤蓄水池——這個池子里的水越多,意味著未來可以往外釋放的利潤越多。

我們小時候做數學,常碰到這樣的試題:一個池子,一個進水管,一個放水管;進水管進的水比放水管放的水多,則池子里的水就會越來越多;反之,就會越來越少;老師給我們出的題目,無外乎「什麼時候水池放滿水」或者「什麼時候水池裡的水被放干凈」之類。

壽險公司的這個利潤蓄水池,進水管主要是「新業務價值增長」,放水管主要是「剩餘邊際攤銷」。

新業務價值增長,是公司新開展的業務對剩餘邊際的貢獻。

剩餘邊際攤銷是池子里的蓄水往外釋放出來的利潤。

搞懂上述基礎知識了,下邊這張圖就好理解了——

圖片

2019年,平安剩餘邊際攤銷(即水池往外釋放的利潤)744.54億,2020年往外釋放了815.83億,增長了9.56%。

而最終池裡的水——剩餘邊際余額,2019年是9184.16億,2020年是9601.83億,增長4.55%。

今年往外放水(釋放利潤)比去年多了近10%,而池子里的水(剩餘邊際余額)比去年增長了不足5%。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公司為了營運利潤好看,加大了放水的力度,而稍微犧牲了一點「積水」的增長(未來業績的厚度)。

剩餘邊際余額增長,稍微低於我的預期,但是符合常識和情理。

勉強可以接受。

四看股息分配

我比較重視股息收入。

企業什麼都可以造假,就是分配給股東的現金分紅不好造假,尤其是「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現金分紅。

平安的現金分紅跟營運利潤掛鉤。

2020年平安的營運利潤是增長的,所以它的分紅也就是增長的——

圖片

寫到這里,小得瑟一下:騰騰爸對平安最初的一筆投資(2015年股災期間買入),成本只有25元上下,以成本價計算,今年僅股息收益率就接近10%了。

呵呵,這就是長持的魅力!

總之吧,中國平安2020年的財報,從歸母凈利潤看,好像並不算好;從營運利潤看,表現並不算差——但從最近市場的預期角度看問題,表述起來又有變化:從歸母凈利潤看,大超預期哦;從營運利潤看,只是符合預期哦。

你看,這就是投資最好玩的地方——上邊的總評,線性思維患者可能又沒辦法理解了。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上邊我講的那些道理,你自己悟。

下面我們再聊一個大家最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既然平安2020年的經營業績並沒有市場預期的那樣差,那為什麼最近平安的股價還會跌跌不休呢?

如上所述,平安的主要利潤來自於壽險,壽險的主要利潤來自於剩餘邊際,剩餘邊際主要來自於新業余價值的貢獻。

而2020年的中國平安,最大的問題就出現在了新業務價值上——

圖片

2019年,中國平安壽險的新業務價值是759.45億,2020年495.75億。

靠,下降幅度高達34.7%。

為什麼這個數據下降這么大呢?

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用來計算新業務價值的首年保費,總量下降了——2019年是1604.78億,2020年是1489.15億,同比減少7.2%。

另一個方面是新業務價值率也大幅下降了——

圖片

2019年的新業務價值率是47.3%,2020年是33.3%。

新業務保費,尤其是價值率為什麼會下降這么大呢?

很簡單。

直接的原因是:去年瘟疫爆發,上半年,封城,隔離,代理人員線下展業受阻;經濟增速下滑,居民收入不振,保險不好賣了——於是,總量降了;下半年為了沖業績,公司被迫賣了一些低價值的產品——所以,價值率降了。

更深層的原因是:平安主動進行了壽險改革,計劃逐漸革除掉那些低水平的代理人員、迭代掉那些低價值率的產品線——改革期,本來就會帶來一定量的陣痛,沒想到又倒霉地碰到了這場不期而至的疫情……

2021年的中國平安,我們重點看什麼呢?

就看上邊提到的「1+2」數據:如果只看一個,就看新業務價值是否增長;如果再往下細分,就看新業務保費總量是否增長和新業務價值率是否提升。

很多朋友看到這里,可能還會疑問:瘟疫不期而遇,這個好說,抵抗過去了就完了;壽險改革可是平安主動而為的——搞了兩年半了,搞不搞得成還不好說,平安為什麼非得搞這場看起來出力不討好的改革呢?

秘密實際上就是在新業務價值率上——平安這幾年正常的年份,壽險的新業務價值率也不過45%上下,而友邦在中國區的壽險新業務價值率卻高達90%以上!

這樣的差距,對雄心勃勃的馬明哲來說,能忍受得了嗎?

平安的這場改革,極具引領意義。

成,則中國的保險業又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敗,則中國的保險業就還得在低端世界再徘徊游盪不知多久。

產業升級換代,在保險業也是當務之急啊。

平安的這場改革,到底前景如何呢?

對我來說,倉位就是態度——昨天市場開盤,我看到平安股價再次下挫,略微思索後,馬上以76.00元的價格再次動用「過橋資金」加倉了一筆中國平安。

之所以如此堅定,原因主要就兩個:

第一,目前的中國平安,用最壞的預期分析,也已經處在了歷史性的底部估值區域;

第二,它目前的壽險改革,既有深厚的社會經濟環境,又為企業深化發展所必須。

也就是說,它的方向是對的,外在環境又比較優越。

所以,我認為它成功的概率非常之大。

這一年多來,只是迭加了瘟疫的影響,增加了改革的復雜性而已。

瘟疫過去之後,壽險改革的成效,才會慢慢體現出來。

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推斷和猜測。

所以,對平安——下注吧!

熱點內容
隆基股票歷史數據 發布:2025-02-12 08:30:38 瀏覽:175
貨幣資金定比變動怎麼算 發布:2025-02-12 08:24:39 瀏覽:966
2020年適合投資股票或基金理財嗎 發布:2025-02-12 08:05:56 瀏覽:315
期貨投資可以賺多少倍 發布:2025-02-12 07:33:31 瀏覽:536
期貨焦炭什麼時候回升 發布:2025-02-12 07:31:59 瀏覽:771
證券基金保險哪個好 發布:2025-02-12 07:20:55 瀏覽:134
期貨如何看技術面 發布:2025-02-12 07:14:46 瀏覽:648
疫苗板塊有哪些c類基金 發布:2025-02-12 07:11:18 瀏覽:450
股票退市股權登記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12 06:29:32 瀏覽:156
excel同步股票軟體數據 發布:2025-02-12 06:28:17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