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交易量不足千億
❶ 為什麼成交額僅一千億,但是市值會增加接近萬億
你可以翻看一下股市走勢圖進行對照,比如受利好消息刺激,股市漲幅達到9%,成交量為一千億,拋出操縱股票的對倒單(自買自賣鼓勵市場做多情緒的假單子),一般估計資金凈流入也就是兩百億左右,意味著有兩百億資金的增量通過交易變成了股票資產。實際上,雖然被交易的股票股價大幅度增加,但是同樣的股票,沒有參與交易也會被認為是升值了。比如A購買中國石化使得股票價值升值,但是沒有出售中國石化意願的B其資產也獲得了增值,但是這顯然沒有考慮到如果B出售股票時會對市場造成的壓力致使價格下跌。
市值增加與成交量不相符的關鍵原因是不考慮資產增值投資者套現時造成的劇烈壓力。所以,市值實際上是沒有太大實際意義的概念。
❷ 中國恆大的股價已經跌破千億市值,造成股價暴跌的原因可能有什麼
負面新聞太多近段時間以來,網路上出現了非常多關於恆大集團的相關報道,這也成功引發了很多網友們對於恆大集團的關注以及好奇。在近幾個交易日以來恆大集團的相關股票連年下跌,公司已經蒸發了好幾個億的市值甚至股價已經跌破千億市值。對於這樣的事情,不少網友就向我咨詢到為什麼恆大集團這么厲害的一個上市企業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公司股價下跌。在解答廣大網友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困惑之前,我們先首先了解一下恆大集團究竟是什麼?恆大集團是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恆大總資產突破2.3萬億,年銷售規模超8000億,累計納稅超2900億,慈善公益捐款超180億,員工14萬人,每年解決就業330多萬人,在世界500強排名第152位。恆大集團最近這幾天出現了非常多的負面新聞,進而導致了投資者對於很少集團失去了信心,最終影響到了集團的股票,恆大集團相關股票出現了快速的下跌。
三:恆大集團的解決方法不好
在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之後,恆大集團並沒有馬上採取相關的行動,而是在隨後宣布進行股票分紅計劃,但是這樣的分紅計劃根本不足以刺激廣大投資者對於恆大集團的興趣。
❸ A股會沖向萬點嗎
A股沖萬點肯定會有這一天的,只是時間問題,三十年五十年或百年。像現在這種發行速度,這種管理水平制度,審核條件以及各種造假的懲罰限制,或許超百年能實現,上市的垃圾公司太多,而退市的確廖廖無幾。美股從二千多點沖至萬點用了近十年,而A股十幾年了幾乎原地踏步在年線上下。從投資回報分析,A股根本沒有投資價值只有炒作投機機會,有幾個公司為了回報股民大手筆分紅的趨之若鶩,鐵公雞公司十年八年三年五年不分紅的也不少。話就到這,要想A股萬點十年以後再看!
有可能嗎?我女兒上幼兒園時上證在3000點,上小學時上證在3000點,上中學時上證在3000點,現在上大學了,上證在2860點,這就是中國股市的現實。
我是只說大實話的潤希哥!
最簡單明了的話告訴你,目標是美好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給你分析一下,目前A股2900點左右,如果沖破萬點的話至少得有3倍多的漲幅。你可以對比一下美股從2000多點到萬點用了多長時間,我給你簡單的算一下!
美國三大股指可以簡單對比的就是納斯達克,盡管它還沒有突破萬點但是已經很接近了。那麼它2000多點是什麼時候呢?答案是:2011年。
2011~2020是9時間,美國用9年的時間翻了3倍。但美國的注冊制已經實行了幾十年!我們再說說印度股市,它實行注冊制以後實現了十年牛市也不過漲了1.72倍!
中國大A想在短時間內走牛突破萬點這和天方夜譚沒什麼區別,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有希望的。中國男足都沒有放棄,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希望呢!
我是潤希哥只說大實話!
2019年7月注冊制在科創板試點成功,今年准備推廣到創業板,若創業板也成功過度的話,注冊制有望在整個市場實施。 那麼股票數量將迎來一個爆發期,現在是3850多隻股票隨著注冊制的推行,股票數量突破5000隻預計3-5年期間可以完成吧。廣大投資者對股票批量上市存在著擔憂的因為上市公司監管、退市制度、違規處罰力度都不能讓廣大投資者滿意。但是要相信法律會逐步完善證券法的修訂就是一個好的信號,A股市場必然要營造一個有利於投資的環境才能長久的生存。
相比於美國將近300年的證券投資 歷史 ,美國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股票超過7670多家(2019年3月網路數據)。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美國每年退市的公司也不在少數,所以他們股票一直是在波動中增加的。而A股退市的數量可謂少的可憐,數據顯示2013-2017年美國退市1438隻,而同期A股則只退市27隻。 退市制度的不斷完善是有利於注冊制的推行,也有利於A股市場的 健康 發展,實現優勝略汰讓好企業獲得發展空間。因此我認為股票數量不會成為成為市場攻擊萬點的障礙 。
2020年5月7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規定》, 明確並簡化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要求,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金融市場 。就目前A股市場市盈率水平18.46,對外資來說可謂是價值窪地,而新冠疫情導致境外尤其是美國證券市場的動盪。 相比而言中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社會 正在有序復工,A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當大量的外資進入,市場也有足夠的股票供應也是A股啟動行情的基礎。
從月線上看A股一直保持著上升趨勢, 每一次突破下降壓力線就是下一波行情的開始 ,目前處於正在蓄勢階段值得期待。
從上圖可以看出,月線每一次突破壓力線的上攻走勢,其攻擊高度在突破點的2倍以上(從突破月K線的開盤價算起至突破波段的最高價)。而目前A股指數所處的位置在「4」號位,若A股指數在6月或者7月突破壓力線的話,突破位置預計在3000點左右,按照2倍的走勢是6000點左右,若是4倍就是1.2萬點了。要注意的是連接6124-5178點還有「5號」位的壓力線,這個若能放量突破空間估計更高。
A股市場自誕生以來,將近30年的歷程,從老8股發展到現在3850多隻股票,呈現的是一個新興市場蓬勃發展的姿態。在發展過程當中,也出現了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一直在前進,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措施,保證市場的有序往前發展。相信未來A股市場也必將迎來一波牛市行情,攻擊萬點不是夢。 投資者要在曲折的道路上磨礪自己的交易系統,養成正確的投資習慣才能到趕上萬點行情 。只有形成了自己的交易系統之後才能保住牛市行情帶來的紅利,目前雖未看到牛市行情但這不正是你作準備的時候么。不要等到了萬點再來磨練那樣的話一切都晚了。
上證指數現在是2900點左右,對應的市盈率是15倍左右,其中最大的權重是銀行股,平均市盈率只有5倍多一點,國際上股市的平均估值一般也就10~20倍左右,這樣看A股的估值不算低,也就是上證指數在估值上沒有到萬點的可能性。再從成交量上判斷,指數漲了成交量也會漲,這是基本常識,要不然沒有人接盤,指數就沒有上漲的動力,假如我們預估上證指數能夠上萬點,那麼成交量至少也是現在的3倍,現在兩市每天成交量在六千億左右,要突破前期的阻力位就需要更大的量,也就是上證指數要到萬點,成交量至少要維持每天兩萬億以上,實際上需要的更多,應該在三萬億以上,這根本不可想像。實際上未來上證指數根本就不可能漲多少,指數的上漲空間有限的原因就是盤子太大,更重要的是現在A股中大都是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它們業績增長的太慢甚至許多公司都沒有利潤增長點,根本就不具備大漲的基礎。
A股為什麼從幾百家到3800家上市公司了,指數還在2800-2900,長期連3000點以上都難以突破?除了市場機制不完善和監管層過度融資圈錢以外,更多的是「技術性」因素。而所謂的技術性因素,有兩個唯度限制了指數的空間——主要指的是滬指。
第一,是指數的權重結構。
從任何指數來看,要麼是「綜合指數」,要麼是「成分股指數」,而滬指是綜合指數,即以全部上市滬市的股票的總市值作為指數的權重。而從08年最高點6441到現在,滬市的指數權重股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兩者的權重由08年的24%跌到目前估計不足10%,而類似恆瑞等從不足一千億到目前的3000億,茅台由不足票億到目前兩市市值第一1.4萬億。
這個「指數權重」的變化,導致了「損失掉的市值」比「增長的市值」大很多,以中石油為例,48元的市值是8萬億,而目前市值是8000億,損失了7.2萬億市值,一個中石油損失的市值,光一個或者很多個茅台都無法抵消。
第二,經濟結構的變化。
比如,中石油,中國建築,以及類似中國遠洋和中國鋁業,這一大批的「重工業」和「重化工」產業,在二十年以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增速都在不斷退後,必然帶來股票市值的下滑,而新興產業,比如 科技 和醫療逐步並且加快上升。但是「上升」卻不足以抵消「下滑」的市值,這也就導致了指數下滑速度快於上升速度。
這兩點是滬指綜合指數無法跟隨國民經濟十年二十年增長而同步增長的「技術性」原因。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市場機制,監管機制以及退市機制等不完善,做空機制不完善,這就導致了市場資金的配置效率低,大量的資金被「造假欺詐」和「垃圾題材」所佔用,而這些垃圾股不斷創出下跌新低,必然也不短損失市值和市場資金。以「雄安」概念為例,當雄安概念剛出來時連續暴漲,而隨後長期下跌和短期快速下跌,其結果就是500多億的資金被套在高位和「題材」中而損失掉。而類似雄安和工業大麻,以及 歷史 上的各種題材股舉不勝舉。
最後,盡管投資者多數都「妖魔化」做空,卻不知道,沒有全面和自由的做空機制,就會導致垃圾股炒作頻繁,大股東減持頻繁以及股權質押風險加大。按照垃圾股和造假欺詐股來看,原本就應該市值歸零或者無限趨近於零,但是,事實是多數垃圾股市值幾十億或者幾百億,導致了大股東可以長期和「清倉式減持」屢見不鮮。這也就導致了市場資金被大股東惡意套現,尤其是引導了大量公司願意上市圈錢套現的惡習泛濫。
因此說,指數長期維持不到3000點,既有「指數權重」的技術性因素,更多的是死4機制不完善的因素。
而什麼時候指數能上萬點?這個要看什麼條件,比如上述問題改進徹底,或者一次性出清上述問題,或者國家需要而瘋狂拉升滬市的全部權重股,比如銀行,保險,和石油,而「強行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後果,在 歷史 上比如05-08年,以及14-15年,也已經顯現過了後果,就是每一輪所謂的牛市,結果都是跌回原點或者跌出新低——問題的本質沒有改變結果很難改變,任何「人定勝天」的荒謬做法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是 財經 領域創作者劉興國。就您的問題說說自己的個人看法,供參考。
我認為,A股指數上漲到一萬點,那一定是遲早的事。只要中國經濟能保持穩定增長,即使增速逐步下降,也不會影響A股的長期上升趨勢。畢竟我們要看到,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也在提升,上市公司股票的價值也無疑將伴隨提升,復權股價持續上漲肯定是一個必然趨勢。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面的改善,也必然帶來將來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中國股市中優質上市公司將越來越多,價值投資的年代遲早會到來。在價值投資的推動下,A股指數的穩步上漲也將是必然走勢。
雖然A股目前還有很多問題,股指目前也是持續低迷,但一定要對中國股市有信心。有信心,才會有未來。
題主說的前期高點5178點,那是2015年的事情,在2007年底的時候,上證指數是到了6124點的。
目前A股的總市值並不高,股票數量是比較多,深滬兩地總共超過3800支個股,其中上證指數統計上海市場的1600多支個股,以及各種債券和ETF等。
我大A股目前市值排名全球第二,上海單邊市值排在第四位。
回顧A股 歷史 ,從100點到6124點經歷了27年的歷程;按照這樣的速度,到萬點高空也就是50年的歷程。
這不同於道瓊斯指數。道瓊斯指數只是20個樣本股的統計數據的。
2019年,A股開啟了注冊制。這也是股市一個 歷史 性的改革。或許,這場變革能給A股帶來全新的面貌吧。
拭目以待中!
上證綜合指數是A股最早發布的指數,是以上證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為計算范圍,以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綜合股價指數。該指數自1991年7月15日起開始實時發布,基日定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指數定為100點,今年剛好是第30年,截至2020年5月13日收盤,上證指數收盤點位是2898.05點,期間,在2007年10月16日上午10點03分,上證指數曾經創下了6124.04點的 歷史 高位,至今未能逾越。
在A股短短的31年 歷史 中,曾經數次有人提出萬點論:
1、2007年6124點的時候,當時市場上很多人都認為很快沖上萬點,結果連續暴跌一年,2008年10月,竟然跌到了1664點。
2、2011年1月,趙笑雲和東北證券再次拋出萬點論,當年上證指數下跌22%,跌幅全球第一!
3、投資茅台成名的但斌在2011年、2012年都曾經拋出過萬點論,結果2013年上證指數一度最低跌到了1849點。
4、2015年1月,國信證券拋出萬點論,6月份最高沖到5178點,後面就是股災,然後一直跌了差不多5年了。
所以,今天看到有人又提一萬點,身為一顆A股的老投資者,不禁頭皮一麻啊!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加上A股的國際化腳步越來越快,資本市場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上證指數沖上1萬點只是時間問題,那麼到底什麼時候能實現呢?我們不妨看一下其他股票市場的情況。
香港股市成立實力比較早,1866年非正式證券交易市場成立,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成立,1921年香港第二間交易所—香港股份商會成立。1947年兩所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64年推出恆生指數,以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100點,並選出30家上市公司股票為成分股,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外發報,開始點數是150點,1993年12月10日,恆生指數首次沖破10,000點並以10,228.10點收市。如果從1969年正式發布開始計算,恆生指數等於是用了短短的24年就正式沖過了1萬點大關!
雖然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早可以追溯到1792年,但是一直到1817年才正式起名「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並在1863年改為,紐約證券交易所,1884年7月3日道瓊斯指數正式推出,包含十一種股票。1972年,該指數達到1000點,1999年2月,在紐約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超過3000家,其中包括來自48個國家的385家外國公司。1999年3月29日,道瓊工業指數收盤達到了10,006.78點,終於突破了萬點大王,而此時據這一指數的提出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了。
縱觀H股和美股重要綜合指數的變化歷程,我們可以發現,股市的 健康 成長與幾大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是根本。 道瓊斯工業指數為何用了100多年才突破10000點,主要是因為中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還有1929年的世界大蕭條,所以,用了86年才突破1000點。而恆生指數之所以用短短的24年就能突破10000點,主要是因為從1960年代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30多年的時間是香港經濟的發展黃金時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的經濟基本面非常優秀,加上內地一些優質企業的加入。
其次,完善的市場制度是前提。 除了公平公正完善的交易制度外,市場的准入和退出機制也非常重要,比如恆生指數突破10000點的時候,上市企業不到2000家,道瓊斯工業指數突破10000點的時候,上市公司剛剛過3000家。
如果對照以上三條,中國經濟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42年的平均增速世界第一,目前經濟實力已經穩居世界第二!所以單純從經濟基本面來說,A股早已經具備突破10000點的基礎了,這也是市場每次拋出萬點論的根本。但是A股在市場機制和國際化方面差距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信息披露,造假盛行,這都是因為制度不夠完善,但是隨著A股國際化速度越來越快,加上證券法的修訂,這兩個短板正在被快速彌補, 如果3年之內能解決這2個問題,那麼5-10年之內基本就能突破10000點,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麼上市公司的質量就是非常大的隱患,即使突破10000點也仍然會重演 歷史 ,沖得越越猛,將來就跌得越慘,走不出以前牛短熊長的怪圈,迎不來慢牛。
億點都有可能,一萬年以後
❹ 請問中國股票市場一天的流動資金是多少個億
中國股票市場一天的流動資金約八百億到一萬個億的水平
一、熊市
2011年前後,經常在交易日中出現某天成交量不足千億的時候。以2011年9月情況為例。四個交易日兩市成交總額持續環比萎縮,上周五滬深成交額合計不足千億,昨日滬市、深市成交額僅分別為519億元和425億元,比前一交易日再度萎縮近5%,其中深市交投縮量尤為嚴重
二、牛市
2015年4月20日,滬指早盤高開,開盤後震盪上行,在創下4356點的新高後開始一路下行,盤中跌幅最高達2.16%,截至收盤下跌1.64%,報4217.08點。今日兩市成交額再度刷新歷史記錄,兩市合計成交達到18025億,其中僅滬指成交就首次超過10000億。兩市成交額合計達1.8萬億
相關評論如下:
1)A股有歷史以來最高。
2)相當於A股總流通市值的4.56%,即平均21.9天所有股票完全換手一次。比今年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總規模還要大。
3)超過2014年香港、埃及、新加坡2014年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4)能購買7500噸黃金,接近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黃金儲量的總和。
5)接近全球最大銀行:工商銀行(4.52,0.09,2.03%)總市值。相當於13個寶鋼!
6)2014全國城鎮居民總收入的40%,也就是說,2014全國所有城鎮居民總收入,有4成今天一天全買了股票!
❺ 中國股票市場現狀分析
在2015年我國股票市場經歷了牛市後,我國股票市場活躍度一度下降。但在2019-2020年間,股票市場流通情況重新變好,股票成交數量和成交金額都已非常逼近2015年水平。隨著2021年經濟增長恢復和十四五開年背景,預計2021年我國股票市場活躍度將再次提高。
1、股市流通股本與市值規模
2011-2020年我國股票市場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加,總數量自2011年末的2342家增長到2020年末的4154家。2020年末上海證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總計1800家,較2019年增長了228家,增長幅度為14.50%;深圳證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數量總計2354家,較2019年增長了149家,增長幅度為6.76%;兩者2020年上市公司數量總計4154家,較2019年末總計同比增長了9.98%。
流通股本是指公司已發行股本中在外流通沒有被公司收回的部分。是指可以在二級市場流通的股份。從股票的流通股本來看,2011-2021年我國股票市場流通總股本呈現平穩上漲趨勢,十年中共增加了36114億股。
截止2021年1月底,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中的流通股本為42674億股,深圳證券交易所中的流通股本共有18994億股,總計61668億股。
流通市值指在某特定時間內當時可交易的流通股股數乘以當時股價得出的流通股票總價值。從我國股票市場流通總市值來看,我國流通總市值首先在2015年牛市期間迎來一波高峰,隨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在2020年後半年再次走高並且已經超過2015年的頂峰。
截止2021年,我國股票市場共有流通總市值64.81萬億元,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中有流通市值38.26萬億元,深圳證券交易所中有流通市值26.55萬億元。
2、股市股票交易規模
從我國股票市場的股票成交數量來看,2014-2020年,中國股票市場股票成交數量不斷增長,曾在2015年牛市期間達到頂峰值17.10億股。2020年全年股票成交量共16.74萬億股,同比增長32.2%,但還未達到2015年水平。
從我國股票市場的成交金額來看,2014-2020年間我國股市成交金額呈在經歷2015年牛市過後出現了下降,隨後在2019年開始回升,2019年重新破萬億成交額。2020年,我國股票市場成交額達到206.82萬億元,同比增長62.3%。
在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背景和2020年疫情背景下,我國滬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金額總體卻呈現震盪上升趨勢,並且隨著當代人理財和投資意識的增長,預計我國的證券市場活躍度將持續提升。
2021年,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資本市場的作用日益凸顯,「十四五」時期將是中國資本市場實現「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目標、中國證券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證券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❻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