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股票 » Uber上市前中國員工股票

Uber上市前中國員工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8-24 00:15:49

『壹』 Uber瘦身,滴滴擴張,終歸都只是為了「活下去」

在國內,它的競爭對手如首汽約車、神州專車、曹操出行、T3出行等都在不斷發展壯大,美團、高德等企業也通過聚合打車模式跨界加入了網約車戰場。在國外,Uber一直是其最大勁敵。在兩輪車領域,滴滴的青桔單車壓力也不小,美團、哈嘍都是其競爭對手。在滴滴計劃的1億單目標中,青桔要完成4000萬目標,2020年計劃上線20餘個城市,投放200萬輛,且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

不過對於滴滴的這一系列動作,很多人並不看好,因為無論是在新賽道上還是老賽道上,它都沒有創造出一個更大的想像空間。所以不少人認為,滴滴進行這一系列擴張的目標其實只是想在IPO前將估值提高到600億美元以上,好在資本市場賣個好價錢。當然,對於IPO消息的猜測,滴滴向來是否認的。

無論是Uber的退還是滴滴的進,誰都無法斷言哪一個更正確,但總體而言它們的陣痛都會為了更好的服務於用戶打下基礎。

圖|來源於網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貳』 股權,期權有哪些坑

4.1、未上市行權的障礙

計劃有時候卻趕不上變化的,當初跟公司是約定4年後可以完全行權,每年可以獲得25%。可是,會出現預料不到的情況,自己需要離開公司了,想行權。你打算離職,你跟老闆說,我要行使期權。答復是:公司沒上市,中國的法律不支持未上市公司行權。

筆者在跟身邊的打工族聊起這個情況的時候,他們覺得很正常:你離開公司了,期權當然沒有啦。

從這個想法,可以看出,很多人忘記了一點:你當初加入公司是為了什麼? 如果是為了工資,那就按照行情的工資來。你忍受的是低薪、免費無償加班,就沖著那個期權的回報。所以,其實這是你應該得的。

法律的弱勢方

很多公司在與員工簽署期權合同的時候,並都沒有告訴員工這里會存在障礙和風險。而公司制定期權協議時,往往是經過人力資源和法律專家給予專業建議的。所以員工往往是弱勢,他們只能自己去讀一堆的法律條文,而且還是英文的法律條文。

為什麼未上市公司行權會存在障礙?筆者查閱法律知識,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原因。

原因一:因為期權只有海外公司才有的概念

談到期權專門指海外上市公司。國內公司只有股權。

先了解一下期權和股權的區別

國內的法律只有股權(工商局備案)概念,沒有期權的概念。所以,只有準備去海外上市的公司才有期權的說法。美國法律則是支持期權的。

如果你呆的公司,是在國內注冊的,那麼就是國內公司,就按照國內法律來。如果是在國外注冊(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等),那麼就是國外公司,會按照國外法律來實行。

所以呢,要談到期權的話,其實是指去准備海外上市的公司。

原因二:持股海外公司會涉及到外匯管制問題

員工行權的時候,由於這家公司是准備在美國去發行股票。那麼它會注冊成海外公司(開曼島、維京島)。就需要把人民幣換成美元,用美元去美國購買股票。

如果要套現退出,賣掉成美元後,要換成人民幣。人民幣換成美元、美元換成人民幣,這就是外匯交易。

由於中國是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這種外匯交易必須按照外匯管理局的規定來進行。不符合規定的,銀行不會給辦理外匯購回結匯手續。

外管局並沒有規定未上市的境外公司如何操作期權。導致無法律依據。於是,很多沒有上市的海外公司,當員工要求行權的時候,他們會以外管局沒有規定為由,拒絕為員工辦理行權。

在2014年的時候,國家外匯管理局雖然頒布了《關於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4]37號),未上市公司的員工期權也是可以辦理外匯登記的。但是,這在實際操作中,外管局還是沒有放開,仍然辦不了外匯登記。

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彭嘉誠老師覺得一般兩種辦法:

方法一, 在合同中約定,留著期權,等到上市後可以去行權。

其實這樣操作的公司公司也不少。雖然外匯局是有限制。離職後可以暫時不行權。等到公司上市後,去行權。筆者看到那個搜房網的員工與公司打官司的案例,就是這樣的。

方法二、解除勞動合同後可由公司進行回購期權。公司沒上市,沒法行權。可以回購期權。比如原來有3塊錢價格認購的權利,公司回購的時候,用10塊錢(只是舉例)。讓員工離職的時候,多少有點補償。

4.2、考慮期權以後被稀釋的情況

優酷就出現這種情況。老員工的股權被稀釋掉了。

很多打工族不知道有這么個情況。筆者跟一些同事提起稀釋,他們確實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有人疑惑,怎麼會被稀釋掉呢?

答:因為需要繼續融資。別人投錢給公司,肯定是要佔公司股份的嘛。那這些股份從哪裡來呢?要從原來公司的股份中,拿一部分去給新的投資人。

那是讓出誰的股份呢。是創始人的,還是員工的? 創始人又出多少,員工又出多少? 一般是按照比例來稀釋。比如創始人稀釋掉1份,員工則稀釋掉10份。

根據網上資料,優酷當時被稀釋的比例是:18:1。優酷是這么操作,自己稀釋1,則員工要稀釋掉18。這就是1:18的比例,對外宣稱是為了保證創始人對公司的絕對控股。一般期權在3W以上,稀釋之後普通員工的股票大概有1000股左右。

現在筆者明白了那句話,關鍵是決策權掌握在誰手裡。基層沒有決策權,那麼就算你有股權,也意味著是被刀宰割一樣的。因為決策層可以用各種辦法來獲取員工應有的利益。比如稀釋股份。決策層導致股價下跌。員工結果得不到什麼。

有人看到這里,會感嘆:果然發財不是那麼容易滴;數年忍受著低薪、無償加班著、一心盼著上市後就可以一夜後可以解放,對於這樣的老員工來說,確實是夢想破滅了。

總結:要不要繼續融資,怎麼個稀釋法,這個規則的決定權,往往在老闆的手裡面,由老闆和新投資人進行協商,而作為基層員工,其實並沒有多少資格去參與進去討論。

對策:當規則的制定你沒有機會參與的時候,未來還得看老闆的人品了。老闆為員工著想,就會替員工爭取利益。

4.3、考慮公司被賣掉的情況

期權還沒行權,公司可能恰好賣給其他公司。這個時候,員工的期權怎麼辦?

先要搞清楚有幾種被收購的辦法:現金收購、換股收購。

第一種辦法、對方公司現金收購你們公司。那你就可以直接拿現金了。因為對方的錢直接給到了你所在的公司。

第二種辦法、對方是換股收購你們公司。怎麼個換股法? 你們公司的股份都換成是對方公司的股份。最後,你現在持有公司的股份,就直接變成了對方公司的股份了。所以你持有的就是買方公司的股份。

換股收購,還要分清楚,對方是上市公司還是未上市公司。如果對方是上市公司,你就直接持有對方公司的股份了。

如果對方公司是未上市公司,那麼,你得等到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變現或自由買賣的時候才能變成錢了。

還有一種換股方式,幾股合成對方公司一股的形式。經常聽到一個專業術語ADR,沒錯,說的就是這種。文章會專門開一個章節介紹ADR。

還有一種可能:老闆或投資人從員工手裡回購期權。

這樣可能性多大? 不知道。那得看投資人對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那麼願意拿錢來回購員工的期權。

總之,對於被收購的情況,這需要看管理層與另外買方公司進行溝通的結果。溝通採用哪種方式:是全部廢棄,還是補償一部分現金給員工,還是現金購買公司公司。

4.4、注意期權合同里的附加條款

對於期權合同,一定要認真地一條一條去看。多花點時間是值得的。以前筆者看過有個這樣的事情:

2011年,Skype 的高管 Yee Lee 在 Skype 工作一年多之後主動離職。按照典型的矽谷四年獎勵傳統,Lee 可以得到最初期權的四分之一以上。這部分期權據說價值接近百萬美元。但是離職之後,Lee 驚訝的發現:他一分錢也拿不到。

原來 Skype 的股票授權協議中隱藏了一個條款:員工在主動或者被迫離職的時候,Skype 有權選擇收回所有的期權。

其實,期權授權協議一般是幾十頁的法律文件,大部分的員工並沒有耐心仔細去讀。

比如搜房網以前就發生過一個期權糾紛的事情,上市後,最後賴債不兌現。員工打官司告公司,公司用合同裡面的附加條款來作為理由,企圖不給,比如說這是外國公司應該按照外國的法律來審理、在多久以內沒有行權。這個事情說明了,附加條款裡面是有貓膩的,如果不認真、仔細研讀,到時候扯上糾紛了,對自己不利。

如果計劃是在國外去上市,為了方便上市,那麼公司一般會注冊成國外公司(如英國開曼島)。這種情況下,期權合同是用英文寫的,十多頁紙。即便是英文,即便條款很長,也要認真研讀裡面的條款才好,做到心中有數。

4.5、公司上市之前被解僱

如果被公司解僱後,期權要怎麼處理?

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完全有可能發生。要考慮進去。

筆者特意找了幾個現實版的例子扒出來:

1、傅盛被360開除。

2、搜房網副總經理孫寶雲。在上市前一年被開除。

3、馮大輝與丁香園。在丁香園幹了6年,任首席技術官。解僱後,期權沒談攏。

對策

看明白期權合同裡面針對勞動關系解除後,期權怎麼處理。在這方面進行約定,一般的辦法是:勞動關系解除後,期權按照工作年數來行權。

比如幹了2年,就擁有2年的部分。幹了3年,就3年的部分。

合同裡面一般會寫明一句:當受讓人因其他原因終止同公司的僱傭關系時,則所授予的期權,在僱傭關系終止日起的30天後終止,股票期權中尚不能行使的部分將失效。

也就是離職後,30天內必須行權,不行權。就失效了。

針對這種情況,離職後,就要申請行權。就算公司沒上市,按照中國法律不能行權,但也是可以進行約定的。至少你申請了行權,就表示你沒有放棄行權的權利。

4.6、認真看合同里的行權條件

自己辛苦加班,忍受低工資,結果因為合同一個條款,導致自己沒法行權。

這需要認真研究合同裡面寫的行權條件部分。

比如合同裡面寫:離職後就不能行權了;公司未上市不能行權(一般寫著:行權的前提條件如下)。業績必須達標才能行權等等。

如果合同約定,公司不上市,不能行權,此時如果也沒有相應的補償方案。這樣的期權方案確實是忽悠員工的。因為一直不上市,那就沒法行權。

按照業界規矩,都是分年限,每滿一年可以得到25%的行權資格,分四年,剛好是100%。所以如果幹滿了2年後離開公司了,那麼可以得到50%的行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開除、合同到期等)離開了公司,都要保證可以行權。

業績未達標,這裡面是一個隱藏的坑。公司如果想從你手裡收回期權,可以給你設置一個較高的業績目標,讓你無法完成這個目標,最後按照協議,無論你工作多努力,表現多優異,公司藉此開除你,並收回所有「授予」你的股權。

4.7、故意推遲上市

一般會捆綁4年成熟期的期權來招聘員工。員工們如果要拿到這些他們辛苦賺來的期權,工作的時間可能要遠遠超過這所謂的4年。

很多公司上市的時間越來越晚(目前科技企業上市的平均時間需要11年),目的就是:不允許員工自行轉讓手裡的股權,員工就不能輕易離開公司,否則要麼期權就被收回了,要麼馬上行權、交了高昂的所得稅換來不能賣出去變現的股權。員工被帶上了一副「金手銬」。

而老闆們似乎從來不會面臨員工的這些問題。他們甚至毫不掩飾公司不打算盡快上市,完全不考慮員工是不是能盡早將自己賺來的期權變現。

「我們會盡可能推遲上市的時間」。說這話的,是Uber 的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他不止一次表示Uber在最近3-5年內沒有上市的計劃。

「我建議Palantir盡可能保持不上市的狀態。」說這話的是彼得·蒂爾,他是《從0到1》的作者、Paypal創始人,同時也是Palantir的投資人。

Palantir目前估值近90億美元,專注於大數據處理,據說幫助美國CIA和軍方調查到本拉登的下落。

但是,對於Palantir的員工們來說,這卻是一個苦果。Palantir用遠遠低於市場價的工資標准,聘用了大量優秀的工程師,原因是給了這些工程師更多的股權。但是,卻不讓他們有機會賣出股權、變現賺錢。

創始人卻不會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有投資人的支持。一旦創始人把公司做到了某個階段,比如做到了獨角獸級別,那麼投資人會積極促使創始人提前變現出一部分股權,讓創始人在帶領公司高速發展時,生活上也比較寬裕,不會面臨經濟壓力。

有的創始人是很慷慨, 他們可能會組織員工通過類似交易渠道共同出售股份,但大部分創始人或公司不提倡這種做法。一方面,大多數員工根本沒有足夠的股權來出售。另一方面,對於公司來說,讓你繼續持有股票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

員工持有股票(少量),可以使其對公司更忠誠。因此,創始人的這種私下退出,變現的交易,通常是在秘密進行的,除非創始人變現後新買的法拉利跑車太過招搖,那就馬上知道創始人有錢的。

4.8、與中國公司簽vs與外國公司簽

與誰簽訂期權很重要! 請看下面的分析!

現狀

由於很多互聯網企業,融資和上市都是以海外公司的名義去發行股票的。如在開曼群島、維京島注冊,而實際的經營主體是在中國的公司。境外的公司控制著中國國內的公司。這就是常常說的vip架構。

員工往往是與中國公司簽訂勞動合同。而簽訂期權協議時,有可能是與中國公司簽訂,也可能是與外國公司簽訂。

問題

員工是與中國公司簽訂期權協議好,還是與國外公司簽訂協議呢? 各自又存在什麼樣的風險呢? 歸納如下:

1、跟中國公司簽的期權協議。此時分到的是境外公司的期權。可能存在的風險:行權的時候,中國的公司可以說,我這里沒有境外公司的期權。我也給不了你股份。你找境外公司去要。到時候員工也沒其他辦法。公司賠點錢給員工了事了。

2、跟境外公司簽訂期權協議。此時,可以直接跟境外公司要股份。這些境外公司,按照當地的法律規定,是可以給員工發股份的。

法律糾紛的適用法律

如果出現了糾紛,適用哪個地區的法律?

在協議裡面的術語是」司法管轄」。如果寫著是,境外法院的排他性管轄,就是說,管轄權是外國公司,排他,意思是不允許用中國的法律來審判。這種情況出現糾紛,還要那個國家去起訴。要請當地的律師。耗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就比較大。手裡是很小的股份,不是很值錢,那打官司的成本員工也耗不起,最後員工也會放棄了。

解決辦法:所以員工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合同裡面寫著這份合同適應於哪個地區的法律。最好是寫明白,有爭議時在中國打官司。

舉例

筆者恰好找到一個現實版的例子

海淀法院受理了原告劉先生與被告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快科技公司)勞動爭議糾紛一案。該案系因美團股權激勵計劃引發的爭議,與劉先生一同提起訴訟的還有三快科技公司的前員工包女士,二人訴請類似,均為離職後股票期權的行權事宜相關。

三快公司辯護的說明是這樣的:

1、你告錯人了。《股票期權授予通知》是與海外公司簽訂的。又不是三快公司簽訂的。海外公司與你又不存在勞動合同關系。

2、你應該找香港法院。《股票期權授予通知》及《股票期權授予協議》中載明管轄法院為香港法院,海淀法院沒有管轄權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是如出一轍? 兩個坑被踩著了。這個案子是最新看到的新聞,還在審判中,不知道結果。

4.9、避免白乾:被公司收回期權的情況

有些員工幹了8-9年,之前忍受著低薪、無償加班,由於意外導致,協議中約定的所有的期權都沒了,對此感到很無奈。找老闆理論也沒用,協議中明明寫著那麼個條款,怨誰。

所以,一定要注意合同中的條款,哪些情況公司可以收回期權。

比如協議裡面寫著:勞動合同解除後,公司有權收回所有期權。

筆者看資料提到,某某員工在A的期權,離職的時候,公司找了個理由以一元收回,理由之一就是「同業競爭」。

過錯離職,通常公司以 1 元回購所有期權,你一夜就回到了解放前。

什麼行為會被認定為「過錯」,自己搞清楚就特別重要了。

員工違反公司規章制度,比如違反保密義務、違反競業限制規定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公司取消、收回期權的理由。總之,合同要認真研究,必要時可以找一個律師幫自己看看,裡面有哪些坑。付點咨詢費就好。

筆者截了一個國內公司的期權合同(海外公司的合同是英文的)圖

注意看筆者描紅的部分。辭職、辭退、解僱,就直接解除了期權了。所以啊,哪怕你在公司辛苦幹了n年,之前很多期權,但是一瞬間就沒了。再強大的撕逼都抵不過一紙協議。

筆者認為,像上面的這樣的期權合同確實是一個坑來著,明顯是傾向於公司利益最大化。為什麼這么說?如果老闆想把你搞走,可以找很多的理由與你解僱勞動關系,根據合同中的約定,一旦勞動關系解除了,期權就失效了。

再比如,按照上面協議,可以說你業績沒達標啊,然後取消掉期權。這個業績標准誰來定? 我定得很高,你肯定難實現,那麼就達不了標了。

筆者認為,公平的期權協議需要寫明白,若出現勞動關系解除時,員工如何行權,能夠行權百分之多少。在裡面約定。員工在公司幹了多久,哪怕離職了,也要按照約定給予一定量的期權,既對離開的員工是安慰,對在職員工也吃個定心丸。

三、期權其他注意事項

3.1、行權資格不及時用就失效

為什麼一些公司約定僱傭關系結束後,3個月內(90天)沒有行駛期權,就被認為是無效呢?

既然是權利,那麼就不能無限期,必須在指定日期內使用完這個權利。

就好比一些公司,當月的加班假期,必須當月用完,不用完就消掉了。一些手機的流量包,當月沒有用完,下月就失效了。

所以離職後,趕緊申請行權。這個時候,就算公司沒上市,也是可以的。表明了你的意願。到時候納入的是合同糾紛上去。

3.2、需了解股票的解禁期

原來是3塊錢的低價,從公司內部認購了幾千股股票。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漲到了10塊,自己能不能馬上賣掉套現呢?不能。

如果我低價認購了幾千股後,是不是可以離職了呢?

不行的。公司有個約定,叫做解禁期。

一般公司設置了一個解禁期。一般是兩年。每年可以套現50%,兩年可以套現完畢。如果幹了一年後離開,那麼也只能套現50%。

哇,本來有好的機會,也不敢跳槽離職,就是為了等到股票解禁啊。等了2年,好不容易熬到了股票解禁了,現在終於可以套現了呀。

但新情況來了:恰好這個時候股價跌幅很大。原來是3塊錢買的,後面是漲到了20塊錢一股,信心滿滿的。可是恰好解禁的時候,股價跌到了5塊錢,那相當於只賺了2塊錢。後面還要納稅的。如果你的股票份數比較少,比如就3千股,那麼你賺到了3000*2=6000元。這6000元並不是完全拿到手的,還要納個人所得稅的。

『叄』 Uber將在下周初公布軟銀收購股票報價嗎

據報道,知情人士稱,打車應用Uber計劃推進令軟銀集團成為公司大股東的交易,將在下周初向投資者披露軟銀在正式要約收購中的股票定價。

就在周二,Uber承認掩蓋了一樁在2016年發生的數據泄露事件。該事件令5700萬名用戶和司機的數據泄露。這一披露促使全球政府啟動了對數據泄露和Uber對此事處理方式的調查。

軟銀等計劃直接向Uber投資10億美元至12.5億美元,然後從Uber現有投資者和員工手中收購最高17%的股份。Uber在周三表示,售股股東必須是美國監管部門認可的合格投資者,至少持有1萬股Uber股票。

Uber目前估值為690億美元,在風投支持的創業公司中估值最高。軟銀的10億美元直接投資預計會維持這一估值,但是會以偏低的估值收購Uber員工和現有投資者的股票,很可能需要兩周時間才能完成。

『肆』 攘外必先安內,Uber盛世危機註定難以善終

高管離職、內部騷擾事件、隨意的漲價,Uber面臨著盛世危機,情勢依然很不容忽視,Uber創始人查爾韋斯·卡蘭尼克的無限期休假則成為導火索,揭開了Uber的傷疤。

只有服務更好,才會有更多的市場空間,用戶、司機才能更好地為平台服務。

筆者認為,Uber想要快速解決危機,很難,除非放下身段去向競爭對手學習。整合公司內部,同時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用戶是指平台的使用者,包括司機和乘客,而不能以平台為要挾榨取司機的利益,否則Uber在危機之下將難以善終。

『伍』 uber有股票嗎,股票代碼是什麼

Uber還沒有上市。

Uber 的估值是 6000 萬美元,雖然沒有寫清楚,但感覺是融資 1100 萬美元之後。

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家公司的資料,很酷,是我最近一段時間里看過的最酷的公司之一。

為什麼?有幾點原因。

第一,市場巨大。你看著它是一個 app,其實它做的是一家計程車公司的生意。

美國的計程車也是有所謂的牌照的(medallion),就是說,如果你做的生意是「有人在路邊招手,你停車搭載他,並收費」,你就需要牌照。這機制已經有 80 年了。

但 Uber 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用戶是通過 iPhone 預定車輛的,並沒有「在路邊招手,你停車搭載他,並收費」,就不需要牌照。

如果能就此打造出一家全美的全新的計程車網路來,光這一點就很牛了。

第二,有獨家技術。核心就是怎麼能在一個城市裡部署最少的車,能夠最有效率的滿足全城的需求。

這個演算法的核心是所謂的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怎麼能把無數個移動的點用最短的線串起來。

第三,有定價權。Uber 的計程車比普通計程車貴不少,但用戶依然願意付費,那說明解決了真實需求。

其實說白了,是它更市場化。很多時候,如果你打不到車又急需打車,你是願意付更高價的,但傳統的計程車生意做不到這點。Uber 甚至可以做到,一些高峰時期(比如演唱會、全城活動結束後)比它平時的價格更高,這樣供需就更平衡了。

第四,有數據。能夠通過後台統計全城的人流和車流。這個數據的持續積累,說不定變成什麼。比如,可以賣給地產商。

有這幾點,已經非常厲害了。可惜,中國暫時做不出這樣的公司來。

『陸』 uber股價是多少

2020年4月4日,Uber的股價為22.03美元,總市值為380.52億。

公司介紹

Uber(Uber Technologies,Inc.)中文譯作「優步」,是一家美國矽谷的科技公司。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輟學生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和好友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創立。

因旗下同名打車APP而名聲大噪。Uber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大陸的60餘座城市,並在全球范圍內覆蓋了70多個國家的400餘座城市。

(6)Uber上市前中國員工股票擴展閱讀

市值估計

2010年下半,優步獲得加州矽谷一群超級天使投資者的創業投資資金挹注。

2011年下半,優步再次從多位投資者處獲得了3,200萬美元的資金,投資者包括高盛、Menlo Ventures和傑佛瑞·貝佐斯等,這讓優步獲得的總創投資金達到4,950萬美元。

2014年6月,優步宣布在新一回的募資活動中獲得12億美元的投資,公司約價值182億美元。

2016年6月2日,優步宣布獲得沙特主權財富基金35億美元投資,G輪融資前估值625億美元。

『柒』 Airbnb:最坎坷的獨角獸在掌聲中上市

一個月前,Airbnb正式提交招股書。在當天的遠程全員大會上,三個創始人回憶起創業經歷,CEO Brian Chesky幾近落淚。

「Brian,你還記得13年前的夜晚么,當我飛到舊金山來到你的出租屋,聽你在沙發上激動的說,也許我應該搬過來住並一起搞點什麼。當時我們誰會想到會走到現在。」創始人之一的Joe Gebbia說。他回憶起11年前,三人到處融資,到處碰壁,多次啟動項目卻多次失敗時,曾經在拉斯維加斯看到一座漂亮的辦公樓。「我們當時簡直太羨慕了,當時只希望以後我們也能有這么好的辦公地點。」

而美國時間本周四,Airbnb擁有的早已不只是漂亮的辦公樓,還有公開交易首日就暴漲的股價,以及在全球獨角獸公司群體中更難能可貴的從危機中存活下來並完成盈利救贖的經歷。

12月10日,Airbnb股價開盤直接飆升到146美金/股,比IPO發行價68美金翻倍還多。公司目前稀釋後市值超千億美金。其上市後代號為ABNB。

發行日當日,股價最高飆升到164美金。交易首日收盤價略有下跌,收於144美金/股。

而半年前,意外經歷新冠疫情、被迫裁員時,Airbnb的股價估測僅為30美金/股,甚至不得不借貸10億美金維持生計。

「這個數字我也是第一次聽到。」Airbnb CEO Brian Chesky在今天公開交易前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股價可能翻倍到139美金對他來說也非常意外。

「嗯,那是,那是,我,當我們,在今年4月融資的時候,你知道的,那是一筆金融借貸。當時他們給我的價格是30美金一股。所以,我,我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 在接受采訪時,Brian罕見地開始結巴。

回憶起過去一年艱難上市的過程,Brian不禁發出感嘆。

如果說前兩天Doordash的上市顯得「生而逢時」,那Airbnb的狀況正相反。

去年在Uber、Lyft、Pinterest和Zoom那一撥獨角獸上市後,Airbnb首次對外表示已經有上市計劃。不過,由於各種原因,Airbnb最終延後了上市計劃。糟糕的是,今年趕上新冠疫情,Airbnb的租房業務受到巨大打擊,不得不再次延後上市計劃。

在疫情最嚴重的今年二季度中,Airbnb允許用戶大量取消訂單獲得用戶好感。但這對於Airbnb來說是巨大的收入損失。當季度收入僅為3.378億美金,相對比去年同期下降72%。 同樣是這個糟糕的季度,Airbnb的虧損高達5.75億美金,去年同期僅為2.97億美金。

之後,Airbnb不得不宣布通過裁員截流的方式「過冬」。整個大裁員過程中,有2000名員工在疫情期間離職,占總員工數量的1/4。

不過,這次裁員並沒有影響Airbnb的品牌形象。相反的,其補償4個月薪水且股票照發的優渥遣散福利以及相對人性化的裁員流程讓人們對這家公司的評價頗高。

根據當時的福利,被裁員員工都可以拿到5月25日前的股票, 入職不到一年的,將按照一年來兌現。

在裁員當日,Brian 對外表示,他們不得已,在資本市場籌集了20億美金的資金「過冬」。

除了10億美金融資外,這筆「過冬」錢還包含Airbnb在疫情期間獲得的一筆10億美金借貸。但這筆包含「優先留置權」條款的高利率借貸卻對Airbnb並不友好。根據路透社的報道,參與借貸的Silver Lake和Sixth Street獲得的認股權證將可以以180億美金的估值行權,遠遠低於3月Airbnb內部估值的260億美金,更比今天上市後的市值低了800多億美金。

也就是這時,Brian被告知上市單股估價為30美金/股。

在最糟糕的月份中,Airbnb一度考慮過放棄一般意義上的公開交易上市,改走門檻更低的直接上市流程(Direct Listing),甚至是SPAC(特別並購上市)。

但到今年第三季度,經過一系列自救後,這家公司重新看到了「曙光」。大幅降低成本後,其再次盈利,利潤為2.193億美金。

Airbnb 就勢在8月遞交了上市招股書。

Airbnb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這個季度中,得益於相應居家令的在家辦公,美國本土的短途 旅遊 訂單量大幅回彈,占總訂單量大約一半,而且租客的停留時間也有明顯增長。

漫長的黑夜看似終於過去,Airbnb終於迎來讓早期員工苦熬12年的上市敲鍾,並且獲得了翻倍的超高開盤股價。

相對比大多數矽谷共享經濟創業公司來說,Airbnb的良心企業名號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對待員工這點上。

而這一點也在這次上市過程中得到了體現。

相對比大多數上市公司為維持股價對員工實行180天禁售期,Airbnb獨樹一幟地對員工推出了非常利好的拋售制度:員工可以在上市後前7天內,最多拋售15%的個人股票。

這樣算下來,哪怕之後股價下跌,每一位Airbnb員工也可以至少享受一部分財富自由的快樂。

至於在Airbnb工作的華人工程師到底能夠在上市過程中獲益多少,矽谷著名的華人工程師論壇一畝三分地給出了範例。

一位2019年加入Airbnb的L6級別前端工程師,股票收益大概在200萬美金左右。

一位2016年7月加入Airbnb的L5級工程師,股票收益大約在250萬美金左右。

兩者年份相差較遠,收益卻相差不大,除了因為工程師級別有別,也很大程度上由於Airbnb在2015年的E輪融資估值255億美金之後,整體估值並沒有一路走高。

除了對員工良心外,Airbnb在這次上市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房東」也有著諸多優先入市購買的優惠政策。 如果按照IPO價格68美金購入,單日股票收益可以說相當可觀。 相對比Uber、Doordash等上市公司上市,讓司機、送餐員毫無參與感,Airbnb又贏得了一大波好感。

2016年開始就在Airbnb上做短租房東的Travis Schurr在Airbnb上市前獲得提前購買資格,以68美金的IPO價格「無腦」購入最大額度200股。今天上市後,他的單日獲益高達15000美金。

不過,大部分盯著大盤准備入市「撈一把」的股民卻在今日上市過程中難以獲得收益。公開交易開始時,股價就已經攀升到146美金,最終以144美金收盤。

相對比Uber、Lyft等共享經濟獨角獸上市一年後仍然無法盈利,Airbnb則在疫情前有著不錯的收入甚至是偶爾盈利的記錄。

2017年,Airbnb收入26億美金,實現了其首次年度盈利,盈利額為9300萬美金。

2018年,Airbnb收入38億美金,實現了連續第二年盈利。具體盈利數字並未對外公開。

但由於高漲的開支,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Airbnb在前三個季度虧損3.2億美金。

2020年遭遇疫情,前兩個季度大幅度虧損。但到了第三季度,經過縮減開支和裁員,公司再次實現季度盈利, 盈利額超過2億美金。

當一些分析師分外看好Airbnb,另外一批人卻對它的未來有著擔憂,其中最大的擔憂來自於新冠疫情。

相對於今年年初,大部分人預判疫情可能影響一兩個月,到目前看起來無休無止的蔓延。只要疫情無法結束,Airbnb很可能就很難從困難中得到喘息。

不過,大多數華爾街分析師認為,一旦疫情結束,它未來的發展還是非常被看好的。

在疫情的極端環境下完成自救,以及過程中體現出的「良心」,都讓Airbnb的上市不像其他幾個共享經濟明星那樣被批評質疑包圍,但這些掌聲最終會逐漸退去,到時候能否在資本市場繼續受到熱捧,還是要看Airbnb真正的經營能力,它的路才剛剛開始。

『捌』 全球疫情下的優步該何去何從

5月18日,Uber公司繼上一輪的裁員計劃後,再次裁員3000人,並表示將在全世界范圍內關閉幾十家辦公室,以及多個附帶項目,包括其孵化器、AI實驗室和名為Uber Works的求職服務。
本月初,優步公司的客戶服務負責人魯芬·查韋洛女士,召開了一次視頻會議,雖然只有3分鍾的時間,但卻讓3500人瞬間丟掉了飯碗,成為了失業者。在會議中,查韋洛女士告訴員工們說:「沒有人想要接到這樣的電話,但今天將是您在優步工作的最後一天。」

很委婉,但也相當殘酷,一個月內,優步的兩輪裁員總數高達6700人,相當於員工總數的2%。更讓人心灰意冷的是,Uber發言人還表示,我們有可能在未來繼續裁員。
雪上加霜
可以很確切的說,優步的此番裁員,與當前全球嚴峻的疫情形勢不無關系。UBER管理層曾在2020年2月財報發布會的電話會上稱:「有望在今年年底首次實現季度盈利」,但恐怕他做夢也沒想到疫情的全球蔓延,會為之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5月20日6時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4,881,619例,累計死亡322,457例。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並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各國逐漸推進重啟,美國放鬆限制措施後,多個州上周新增病例現最大增幅。截至目前,美國累計確診1524107例,累計死亡91661例。與前一日數據相比,美國新增確診病例19721例,新增死亡病例1467例。
隨著美國多州開始放鬆為遏制新冠病毒傳播而在早前實施的限制措施,5個州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在上周達到了疫情以來的最大增幅。盡管在美地區沒有嚴格的限制措施,但足不出戶的美國人仍然讓網約車業務近乎停滯。
2020年3月,UBER便承認,疫情可能對公司業務構成重大風險。同月,為了減少冠狀病毒的傳播,UBER暫停在美國和加拿大提供拼車服務。隨後,其「難兄難弟」LYFT來福網約車公司也宣布暫停北美地區的多人拼車服務。

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所今年4月對2.5萬美國成年人的調查數據顯示,其中超過一半的成年受訪者都表示,在疫情過後,他們也將減少或完全停用叫車服務。這一調查的數據顯示,一些城市4月的出行需求下降了80%。
UBER在美國的訂單量也是大幅下降,CEO達拉·科斯羅薩西表示:「訂單總量在一些疫情嚴峻的城市已經遭受了高達70%的損失。」
「我們正在考慮多種可能性,優化公司的每一項成本,包括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我們希望變得高效,行動迅速,盡可能多地留住我們的優秀人才,並以尊嚴、支持和尊重對待每一個員工。」這位CEO在備忘錄中承認了裁員計劃的痛苦:「像這樣的日子是殘酷的。」

由於疫情對業務影響的不確定性,優步已經撤回了全年業績目標,並擱置了在明年年底前實現首個經調整後盈利的承諾。
事實上,暫且拋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第一季度,優步已經連續虧損了7個季度,2018年優步虧損79億美元,2019年凈虧85億美元。疫情的影響對優步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孫正義的心頭刺
持續虧損的優步讓投資人孫正義焦慮不已,優步已經從曾經的心頭肉成為了孫正義的心頭刺。
就在一年前,孫正義放出豪言:今後每隔2到3年,就完成一期新的規模在千億美元以上的基金募集。這位62歲的軟銀集團掌門人給這批基金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願景基金」 ,計劃中每一支千億美元的規模,承載了他對未來科技生活的偉大構想。
今年4月份,願景基金披露投資業績巨虧170億美元時,孫正義不得不承認:未來或許再也沒有願景基金了。
業績顯示,2019財年,軟銀旗下願景基金及其他所管理基金的投資收益為1.3萬億日元,2020財年投資收益為-1.8萬億日元,業績下滑238%。
從願景基金所投項目的具體行業來看,孫正義將重金押注在交通、物流以及前沿科技相關領域,共33筆投資,總投資額高達439億美元,佔到全部投資額的近60%,然而這些板塊也正是導致願景基金巨虧的最主要原因。

從具體的投資項目盈虧來看,對Uber和WeWork這兩家公司的投資損失,佔到了全部投資損失的一半有餘,其中願景基金持有的Uber的股權價值已經減少了5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億。
一直以來,軟銀對於優步的發展可以說是「保駕護航」,優步能有如此大的精力和毅力持續不斷地開拓新市場,甚至布局未來空中出行,軟銀的投資功不可沒。
幾年時間,軟銀前後向優步投資逾百億美元,但是自從2019年5月優步IPO後,優步的市值和股價就在不斷下跌,讓孫正義頭疼不已。
優步在IPO首日,股價就下挫5%,而如今優步的股價更是僅為27.99美元,較45美元的上市價相差甚遠。孫正義期待的優步股票大漲特漲,沒有發生。值得一提的是,高管和創始人們的減持也讓孫正義心寒。

2020年5月19日,優步公告披露公司內部人交易情況,公司高管Ceremony Glen、Hazelbaker Jill、Krishnamurthy Nikki於2020年5月16日凈賣出2006.00股。
去年年底,Uber優步創始人兼前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在持續、密集的多次減持後,已經將手中的公司股票拋售一空,總共套現超過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元),從此徹底離去。而另一位創始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也拋售了大約2000萬美元的股票。
孫正義也不得不承認:「我在投資的判斷上出了問題,目前正在深刻地反省自己。」
優步的自救
與美國相比,隨著中國對疫情的有效防控,國內網約車市場呈現快速反彈態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相比去年同期,網約車市場已恢復至6成,且一線和超一線城市恢復較快,網約車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之一。

上述報告還顯示,用戶規模方面,截至2020年3月,國內網約車用戶規模達3.62億,占網民整體的40.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城市暫停了網約車運營服務。在疫區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停運,多家網約車平台組織司機為醫生病患接送和特殊服務保障提供運力支持。中長期來看,網約車用戶規模將恢復性增長。
沒有社會環境背書,在美國生長的優步除了裁員斷臂求生外,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
5月12日晚間,彭博報道稱優步計劃收購美國外賣平台GrubHub,消息傳出後兩家公司股價直線拉升,優步一度漲超7%,最終收漲約2%。而Grubhub則收漲29%。並且在大盤本周累計跌超2%的情況下,優步的股價仍保持穩定,當周跌幅不足1%。可以看出來資本市場十分看好這次的收購。

5月初,優步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營收35.4億美元,虧損達到29億美元(約合206億元)。出乎意料的是,其外賣平台優步Eats的業務量卻在疫情之下實現了逆勢增長,營收為8.1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53%。
由於疫情導致傳統叫車業務需求暴跌,Uber宣布將推出分別名為Uber Connect和Uber Direct的服務,都將專注於遞送物品。曾經的外賣業務Uber Eats,也開始從單純提供送餐,轉向同時向消費者供應超市代購服務。
這些年來國內興起的外賣配送服務,讓國內外的很多企業也是非常眼紅的,畢竟付出人力成本就能夠擁有更多的用戶增長,確實是可以接受。而我們都知道滴滴現如今也是推出了司機跑腿的業務,旨在為簽約司機提供更多的額外營收,也能夠進一步為滴滴籠絡到更多的用戶群體,優步目前同樣也是在效仿滴滴的這一做法的。

為了給自己贏得更多的自救時間,優步現如今正在和各地的商業以及超市合作開發外送業務。現如今大部分民眾都在家,自己隔離食品以及葯品和清潔產品,確實是比較稀缺的,在西班牙優步將會為15個城市的居民提供相應的送貨服務,而在法國,優步則直接和超市巨頭家樂福達成了相應的配送協議,在印度優步也有著多家合作商。
現在國外超市的線上訂單是在不斷增長過程當中的,優步的這一措施能夠解決配送員人力短缺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優步贏得更多的營收,確實是一舉兩得。

曾經在中國市場潰敗後,面對滴滴在全球化市場上的布局和攻勢,優步網約車全球龍頭老大的地位正在搖搖欲墜,此番疫情是否會成為壓垮優步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ALTTT
?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嶺南股份股票歷史最低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4-11-27 01:29:07 瀏覽:399
中新科技股票st後怎麼賣掉 發布:2024-11-27 01:28:29 瀏覽:364
數字貨幣怎麼查密碼 發布:2024-11-27 01:13:57 瀏覽:72
精功科技股票代碼是多少 發布:2024-11-27 01:13:53 瀏覽:447
股票長線投資一般獲利多少賣掉 發布:2024-11-27 01:12:05 瀏覽:541
禾賽科技技股票代碼 發布:2024-11-27 00:51:30 瀏覽:72
中信證券股票交易傭金千三 發布:2024-11-27 00:46:25 瀏覽:887
股權一半如何擺免法人 發布:2024-11-27 00:45:19 瀏覽:208
如何確定激勵股權的分配對象 發布:2024-11-27 00:20:35 瀏覽:999
崑山杜克金融研究生如何 發布:2024-11-27 00:10:31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