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貨幣流入中國
⑴ 股票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
總體而言,與上述的中國股票市場的階段性發展規律相適應,中國股票市場的功能也經歷了從國有企業改革試點,建立直接融資渠道、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基礎性功能;到促進國有企業轉機建制(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搞活國有經濟服務;再到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高級、復合性功能的逐步演進歷程。然而,當前的中國資本市場還存在著大而不強,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投資者自律、系統風險控制以及財富的不合理分配等等一系列問題,在這「新興+轉軌」的特殊階段,都會長期伴隨中國股票市場存在。因此,從股票市場成長階段的基本特徵是發展、完善和規范市場這一角度看,當前的中國股票市場仍然還處於比較稚嫩的成長期。
⑵ 大量資金流入中國市場會有什麼影響
股市房市債市暴漲,但如果僅僅停留在資本市場的話,很危險,以後也會有大量流出的結果,那時候就是暴跌。所以最理想的就是流入實體經濟,那就長期沉澱下來了,效果就是良性的。
拓展資料
首先來看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的積極作用:
一、國際資本的流入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資金短缺是長期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初期,我國經濟處於全面短缺狀況,國內投資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大量的投資機會。
二、國際資本的流入引進了先進的技術並提升了產業結構
外資控股並購使原有企業的資產質量得到了提高,加速了我國企業技術改造、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由於外商投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加速了國內市場壟斷性、競爭性結構的轉變,促使企業直接實施重組,加快了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升級。
三、國際資本的流入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外商投資企業由於其產品擁有較高的質量、國際市場信息、國際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從而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四、國際資本的流入增加了就業機會,為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做出了積極貢獻
其次,來看國際資本流入對中國經濟的消極作用:
一、短期的資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國貨幣和金融秩序的混亂,並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外資的大量進入也會造成某些領域的泡沫,特別是股市,要提防索羅斯一類的金國際融大鱷們。他們可以自由進出各大金融領域,拉抬股市,打壓房價,並有可能製造金融風暴,使「收割韭菜」的場景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演。
二、資本流入過多會加重外債負擔,並有可能陷入債務危機
在目前發達國家利率都非常低的情況下,一些外資會借機大量借債,到中國市場投資,這實際上是把短期債務轉換成了長期債務。當年亞洲金融危機許多國家的金融風險就出自於此,一旦某個環節出現流動性危機,長期投資無法變現,債務到期,危機就由此爆發。
三、對長期投資如果利用不當,很可能成為資本輸出國的附庸
如果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國際投資,而本國的技術、生產效率沒有實質性的進步,一旦外資撤出後,許多行業或企業就會因缺乏技術支持、人才缺乏等陷入困境。在股票市場,如果大量國際熱錢湧入,將股票價格推向高位,造成股市泡沫,而這些資金套現退出後,大量股票被拋售,造成股價大幅跳水,大批股民被套牢,國家經濟發展將因此而受到重大影響。
⑶ 大量「熱錢」流入中國 會出現什麼問題
熱錢(Hot Money),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金,熱錢的目的在於用盡量少的時間以錢生錢,是只為追求高回報而在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熱錢的目的是純粹投機盈利,而不是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
第一,熱錢進來對經濟造成推波助瀾的虛假繁榮。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熱錢在賭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同時,乘機在其他市場如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其他市場不斷尋找套利機會。如最明顯的莫過於房地產市場。最近兩年多來,我國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全國房地產價格漲幅在12%以上,遠遠超過消費物價指數,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產每年價格上漲20%以上,甚至達到50%。即使2004年嚴厲的宏觀調控也沒有抑制房價的急劇上漲。因此,不排除一些套利資本進入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很多房地產開發商之所以不願意降低樓價房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國際熱錢心存幻想,而能夠吸引國際熱錢進入中國樓市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人民幣的大幅升值。 第二,熱錢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2004年全年基礎貨幣投放達到6600多億元人民幣,按照測算大約1000億美元的熱錢流入,因此,僅僅熱錢流入就超過了全年的基礎貨幣投放額。這迫使央行在公開市場大量運用央行票據強行沖銷,僅2004年央行就發行了近1.5萬億元票據對沖,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時也使得我國貨幣政策主動性不斷下降,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第三,熱錢流入,人為加大了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我國現行的匯率體系,以及美元持續貶值,吸引了熱錢流入中國。因此,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隨著流入熱錢的增多,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越大。 第四,熱錢的流出,使經濟劇烈波動,如果熱錢大規模迅速流出,會使一些投機氣氛較大的市場價格會大幅波動,如房地產價格迅速回落、債券價格以及股票市場大幅震盪等。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由於國內資金短缺,往往希望外匯流入。泰國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熱錢湧入泰國,泰銖貶值後,「熱錢」迅速逃逸,使泰國的經濟崩潰。
⑷ 熱錢是通過那些方式流進流出中國的
定義
熱錢又稱游資,是投機性短期資金,只為追求高回報而在市熱錢場上迅速流動。熱錢炒作的對象包括股票、黃金、其他貴金屬、期貨、貨幣、房產乃至農產品例如紅豆、綠豆、大蒜。從2001年至2010年十年間,流入中國的熱錢平均為每年25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同期外匯儲備的9%。熱錢與正當投資的最大分別是熱錢的根本目的在於投機盈利,而不是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
流入渠道
其一,虛假貿易。在這一渠道中,國內的企業與國外的投資者可聯手通過虛高報價、預收貨款、偽造供貨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資金引入國內。
其二,增資擴股。即有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原有注冊資金基礎上,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項目」等理由申請增資,資金進來後實則遊走他處套利;在結匯套利以後要撤出時,只需另尋借口撤消原項目合同,這樣熱錢的進出都很容易。
其三,貨幣流轉與轉換。市場有段順口溜可說明這一熱錢流入方式:「港幣不可兌換,人民幣可兌換,兩地一流竄,一樣可兌換」。國家外匯管理局在檢查中發現,通過這樣貨幣轉換和跨地區操作的辦法,也使得大量熱錢自由進出。
其四,地下錢庄。地下錢庄是外資進出最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錢庄運作是這樣的:假設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錢打到當地某一個指定的賬戶,被確認後,內地的地下錢庄自然就會幫你開個戶,把你的外幣轉成人民幣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幣進來。
其五,貨櫃車夾帶現金。這種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來料加工企地下錢庄業。企業以發員工工資等名義,通過貨櫃車夾帶港幣進出粵港兩地。如果一個企業有十部八部貨櫃車的,一部車跑一兩趟很普遍,每趟夾帶50萬港元,即便被海關查上也很好解釋。2006年以來,隨著資金進出需求增多,一些類似的企業慢慢地就拓展業務成了變相的「地下錢庄」,大批量幫別人夾帶現金。
其六,贍家款。海外華僑對國內親屬匯款被稱之為贍家款,這幾年這個數字大幅增加。此間真正用於「贍家」用途的款項堪疑,相當多的熱錢是通過這種渠道進來炒股、買房。
⑸ 股市有多少國外資金如何進入國內的,又如何出逃
QFII 也就是我們說的正規境外機構投資者 他們的投資限額是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的 他們自由進出中國的資本市場 這個數額相對不會對市場產生絕對的影響 這是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的不開放引發的特殊現象
他們的投資與外匯儲備有一定區別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2007年12月9日宣布,為進一步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投資額度擴大到300億美元.
以下是根據國家外管局的公開信息整理的最新QFII名單和額度: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名稱 投資額度(億美元)
瑞士銀行有限公司(UBS Limited)---8
野村證券株式會社(Nomura Securities)---3.5
花旗環球金融公司(Citigroup Global Markets)---5.5
摩根士丹利國際公司(Morgan Stanley & International)---4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3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4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4
荷蘭商業銀行(ING Bank N.V.)---3.5
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 Bank)---1.5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香港)(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5
日興資產管理公司(Nikko Asset Management)---4.5
渣打銀行香港分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 Hong Kong)---0.75
恆生銀行(Hang Seng Bank Limited)---1
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Daiwa Securities SMBC)---0.5
美林國際(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3
雷曼兄弟國際(歐洲)公司(Lehman Brothers International Europe)---2
比爾蓋茨-美林達基金(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1
荷蘭銀行(ABN AMRO Bank N.V.)---1.75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0.5
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 PLC)---0.75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sbas)---2
德國德雷斯頓銀行(Dresdner Bank Aktiengesellschaft)---0.75
富通銀行(Fortis Bank)---5
加拿大鮑爾集團(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0.5
東方匯理銀行(CALYON S.A.)---0.75
景順資產管理公司(INVESCO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2.5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2
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1
馬丁可利投資管理公司(Martin Currie Investment Management)---1.2
淡馬錫富敦投資有限公司(Temasek Fullerton Alpha Pte Ltd)--1
美國國際集團投資公司(AIG Global Investment Corp)---0.5
日本第一生命保險相互會社(Dai-Ichi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1
星展銀行有限公司(DBS Bank Ltd)---1
JF資產管理有限公司(JF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1.5
加拿大豐業銀行(The Bank of Nova Scotia)---1.5
比聯金融產品英國有限公司(KBC Financial Procts UK Limited)---1
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La Compagnie Financiere Edmond de Rothschild Banque)--1
安保資本投資有限公司(AMP Capital Investors Limited)---2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0.5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2
英國保誠資產管理(香港)(Prudential Asset Management (Hong Kong) Limited)--2
大華銀行有限公司(United Overseas Bank Limited)---0.5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0.5
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Schrod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2
瑞銀環球資產管理(新加坡)(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Singapore) Ltd.)---2
通用電氣資產管理公司(GE Asset Management Incorporated)---2
匯豐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HSBC Investment (Hong Kong) Limited)---2
三井住友資產管理株式會社(Sumitomo Mitsui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2
新光證券株式會社(Shinko Securities Co., Ltd.)---0.5
合計: 99.95(完)
⑹ 央行發行的貨幣怎麼流入市場
我是金融系的學生!中央銀行是指在一國金融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代表一國政府調控金融和經濟發展的特殊金融組織,它是商品經濟、貨幣信用制度以及銀行體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央銀行有三大基本職能,即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
其中「發行的銀行」這一基本職能是指中央銀行接受國家政府的授權,集中和壟斷貨幣發行權,是國家唯一的貨幣發行機構。而「銀行的銀行」這一職能則解釋了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貨幣是如何流入市場的。該職能一方面是指中央銀行處於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上,居於領帶地位,並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和機構進行監督管理,另一方面中央銀行的業務對象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和機構,中央銀行集中他們的准備金,為他們提供信用,辦理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和機構之間的資金清算等。同時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通常採用再貼現和抵押貸款這兩種形式為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貸款。這樣一來,市場中的資金流通就會更加穩定。
簡單來說,就是央行壟斷貨幣發行權發行市場中所需要的貨幣,但是這些貨幣通過央行的業務服務於商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而不是一般的工商客戶和居民個人,央行以再貼現和抵押貸款的形式給商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然後通過商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流向社會,工商客戶和居民個人可以通過貸款,購買基金、股票或者證券等方式與商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資金貨幣的流通,在這個過程中央行只有商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連接。
央行發行貨幣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