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集團股份 » 鹿神集團中草堂股票

鹿神集團中草堂股票

發布時間: 2022-11-04 18:19:18

❶ 皮丘麒麟神獸來歷

皮丘又名 貔貅 一、貔貅的傳說和史記 貔貅(音皮休)是一種瑞獸,和龍、麒麟一樣皆不存在於現世間。在傳說中;曾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古代除舞龍、舞獅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請神寶誥」文中,謂有一神只名諱為「先天轄落靈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負有雷神之職,更統有百萬「貔貅神將」,負責天上巡視工作,類似人間糾察工作,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攝毒伏群魔,防備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擾亂天庭。在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傳說貔貅是龍生九子的第九子.能騰雲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相傳有辟邪擋煞,鎮宅之威力.龍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勝父千倍,長大嘴,貌似金蟾,披鱗,甲形如麒麟,取而獸之優,有嘴無屁股,吞萬物而不瀉。可招八方財,可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傳貔貅因為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許吃不許拉。所以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肚子是個聚財囊,同時催官運。 另據大熊貓專濃家張和民教授稱在古籍中,大熊貓被稱為稱為貔貅(pixiu)。《史記·.五帝本紀》中,敘述了中國「五帝」之首的黃帝,他的國號為「有熊氏」,不僅尊重熊這種野生動物,而且能將熊(黑熊)、羆(棕熊)、貔貅(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明確區分開來。 史記還追述了一個故事:4000多年前,黃帝指揮馴養過虎豹、熊、羆、貔貅等猛獸的部落,在坂泉(河北涿鹿縣)打敗了另一個部落的首領蚩尤。由於板泉之戰比較著名,所以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將它加以記載。除了《史記》外,中國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跡的《尚書》,在《牧誓》篇中也曾敘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隊「如虎如貔」,在牧野大敗商紂五的軍隊,一直到後代,還用貔貅比喻勇猛的軍士,戰無不勝。在佛教中,貔貅還被用為地藏菩薩的坐騎,但是被稱為「諦聽」,但是從造型上看與貔貅無異。 二、貔貅的造型 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是如鳳凰、麒麟一樣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為「貔」,雌性名為「貅」,但現在流傳下來都沒有分為雌雄的了。還有古時貔貅是分為一角或兩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致於「天祿」則較為少人用以稱這類瑞獸,還有些人將它稱為「怪獸」或「四不像」等。 貔貅的造型很多,難以細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龍頭、馬身、麟腳,額下有長須,兩肋有翅膀,會飛,且兇猛威武,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較為流行的形狀是頭上有一角,全身有長鬃捲起,有些是有雙翼的,尾毛卷須。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此獸無肛門,只進不出,比喻為招財進寶。 三、貔貅的功用 因此貔貅在風水上用來驅邪、擋煞、鎮宅其威力是無庸置疑的。相傳貔貅喜愛金銀財寶的味道,常咬回金銀財寶來討主人的歡心,故有言此乃招財之物。因而貔貅另有旺財的功用。貔貅在五行風水中帶火性,能招來大量的金錢,使世間財源自此打開. 在家宅或工作地點的適當位置放置貔貅,可收旺財之效。一般做偏行的人都認為「貔貅」會旺偏財的,所以他們都會在公司或營業地方擺放一隻貔貅,屬偏行的行業有外匯、股票、金融、賽馬、期貨等等。貔貅與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兇狠的瑞獸,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古代還用它來鎮墓,是墓穴的守護獸,一般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殺氣的勇猛。 貔貅可擺放在風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師都認為有催財作用,而在八個不同的方位上,一般擺放玉質製造的貔貅,催財力量會很強。其實貔貅對於正財或偏財都會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有流行起來的跡象;不過,利用貔貅來催財,總帶點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貴神時或鳥兔太陽吉時,開光的貔貅催財力量是最強的,不論工作屬於正行或偏行。但有一點要留意,作*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財之力,這便是靈獸的特性。貔貅在風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幾點說明: 1、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將已開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運轉好,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為家中的守護神,保合家的平安。 2、有趨財旺財的作用,尤對偏行、收入浮動者有奇效,例如銷售、經商、外匯、股票、金融、彩馬、期貨、賭場等等。除助偏財之外,對正財也有幫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麒麟,亦作「騏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井居四靈之首位。《禮記·禮運》有「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澤)。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有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部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一、麒麟的創造與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一種帝王的象徵,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范疇之中。《宋書·符瑞志》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祟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中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書中早有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神話傳說。滿族中有《抓羅媽媽》鹿神神話。在養馴鹿的鄂倫春、鄂溫克族和打獵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薩滿巫師的神靈,並以為薩滿常化成鹿形出現,甚至於薩滿巫術中都堅信薩滿的真魂可以化為鹿身鬥法,鹿勝則薩滿勝,鹿死則薩滿生命也終結。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徵福氣、奉祿。 牛,在上古時期就走向祭壇,成為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神聖物。民間傳說牛是來到人間幫助人類的天上神靈,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財富,而且它身上所體現的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牛崇拜在中國各族民間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書記載戰國時代的秦國己設有怒特祠專祀神牛,這是古代最早記錄的耕牛崇拜。象中國的納西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將牛視為創世神獸。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溫克族、傣族等地區亦都有祭招神牛習俗。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易經》中將馬象徵天,即「乾為天」。馬崇拜多流行於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與游獵民族中,他們以馬為主要乘運動力。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禮儀和修建馬沖廟的記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青牛屬陰,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護神時選神馬、獻神馬的習俗。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用,可隨處吃走,不準驅趕,甚至可以隨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馬多選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記。 魚,作為一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的吉祥紋樣。魚崇拜一直在中國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廣泛流傳,許多神話中都有說大地是馱在巨大的魚背上的故事傳頌。,「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上的世界圖像,也把人間大地放在兩條巨大的魚之上。魚又與「余」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徵。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了麒麟這一神獸的形象,符合長期以來培養、鑄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藝術欣賞力。 二、麒麟的傳承與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 「一角圓蹄,行中規矩,游必擇地,翔而後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志》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亦有:「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的記載。體現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級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范。 儒家學派是由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結構來看,可以說是一個以教化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學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曾起過較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學」,「仁』可以說是儒學中倫理學說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則,其主旨是「愛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具有「仁愛之心」,並以「愛人」與否這樣一個道德標准來確定人們是否應該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秦始皇運用法家的學說統一天下,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一次嚴重打擊,但秦朝「二世而亡」。漢初尊崇黃老之學,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正式居於統治地位。魏晉時代,玄學盛行,雖然嵇康公開倡言「非湯武而薄周禮」,但玄學家仍尊崇孔子為最高的聖人。隋唐時代,佛學昌盛,儒、釋、道三教並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學說。宋代理學興起,恢復了儒學的權威地位,歷宋、元、明、清,儒學受到統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運動,儒學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儒學獨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佔有的主導地位和深遠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里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一彩綉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系於麟角的彩綉。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社會動 盪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 時」,標志著世界的日暮途窮和哲人的窮困,所寫《春秋》於此 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 三、麒麟的吉祥意義與人類的趨利心性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著並不多方面顯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徵。民族的不同,種族的不同,還使人類在形體、膚色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又有著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徵。有關人類基本心理特徵相同的理論,學術界稱之為「心性同一說」。其中之一便是趨利心性。 趨利心性的「利」,不可狹隘地理解為利益、錢財,它泛指對人類有利的一切事項,是人類嚮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萬事萬物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對事物的發展往往作有利於自身的解釋或賦予其有利於自身的特徵的一種心理特點。審視古往今來存在過、存在著的人們,不論何種民族、何種文化,他們都具備這樣的心理。沒有人嚮往災難、禍患,沒有人希望萬事萬物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基督教、佛教教義要求人們吃苦、禁慾,其指歸也在於解脫原罪,了卻前緣,導引人們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體現了這種趨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心性。如同在傳統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國敘事文藝作品「大團圓」的結局一樣。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傳不衰的主要緣故。 傳說漢武帝時曾得到過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獲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為此將原來的年號元朔改為元狩,以慶吉祥。此外,他還修築了麒麟閣(一說蕭何造),賞賜群臣白金。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畫功臣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11人圖像於閣,以表其功。後世多以「麒麟閣」或「麟閣」表示卓越的功勛和最高的榮譽。又傳宋太宗亦獲麒麟,滿朝稱賀。由此可見,麒麟預示徵兆的吉祥意義已被廣泛認同。 四、麒麟的造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徵,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一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一)求子與育子 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是希望早立於嗣,多生兒女,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並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將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視為最大的不孝。這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無論從婦女懷孕,還是到嬰兒降生、百晬兒、及其他慶賀活動,無不體現出人們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為麒麟曾降臨過孔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因而人們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於是,以「麒麟送子」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見於圖畫、祝禱之語,而且也見於歲時活動,表現形式十分廣泛,意在祈求、祝願早生貴子,子孫賢德。 近代湖南長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舉辦耍龍燈活動。屆時, 每當耍龍燈的耍到有不孕婦女的人家時,主家都要加送禮物,並 讓龍圍繞不孕婦女舞一圈,然後將龍身縮短,上面騎一小孩,在 堂前繞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東一些地方還有一種祈子的方 式,是由不育婦女扶著載有小孩的紙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裡轉一 圈,亦有人將彩綉系於鱗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圖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簡。繁者或以童子為中心,戴長命鎖,持蓮抱笙;或為童子騎麒麟,角掛一書:或為童子背後有一仕女護送,仕女張傘持扇。簡者為童子騎麒麟,手持蓮花。在民間版畫作品中,還多配吉祥聯語「天上麒麟兒,地下狀元郎」。 (二)建築裝飾物 磚木雕刻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重要方式,題材豐富,刻工精良,賦予建築造型以生動形象。磚雕多用於磚結構建築貼面和木結構建築的磚牆外檐;木雕除在建築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於內檐裝修。天津磚雕當屬磚雕藝術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還屬瓦作兼作的細活,磚雕藝人被稱之為「刻花活兒」的。道光年間,發展成為獨立的行業,形成聞名於世的「天津刻磚」。而垂花門、內外據雀替、額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裝飾上的木雕工藝亦堪稱一絕。 中國的建築尤其是居民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盛行在房檐、房山牆、門楣、窗框、影壁、柱礎、板牆、屋脊、抱鼓石等處以磚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裝飾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動物。有的在大門的兩側裝飾石雕麒麟,既顯示門庭高貴,又鎮宅避邪。 (三)佩飾與紋樣 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以麒麟的工藝造像作為護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質地有金、銀、銅、玉等,尤其講究為嬰幼兒佩戴「麒麟鎖」,以此為孩子祈禱長命百歲。 此外,以麒麟的藝術造型為圖案的傳統紋樣也被廣泛使用。唐代武則天時,以麒麟作紋飾綉於袍服,名曰「麒麟袍」,專門賞賜給三品以上的武將穿用。清代時,將麒麟綉於武官一品的「補子」上,成為等級制度的標志。在民間剪紙、年畫、刺綉、臘染等工藝美術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鮮活的影子。 (四)贊語與祝詞 民間多以「麒麟兒」、「麟兒」、「麟子」等為美稱贊揚別人家的孩子。如南朝《陳書·除陵傳》曰:「時寶志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侯之,寶志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生奇絕,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以「麟子鳳雛」比喻貴族子孫;以「麟趾」祝頌子孫賢惠;以「麟趾呈樣」作為結婚喜聯的橫批,祝頌生育仁厚的後代;以「麟肝鳳髓」比喻極為稀有的食品;以「麟角鳳嘴」、「鳳毛麟角」稱贊和說明物品珍貴。 麒麟,雖說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那樣括靈活現,歷歷在目,深入人心,無論作為觀念形態的,還是作為物化形態的,都以其為吉祥形象進行長期的表現,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國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體現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對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脫離物神祟拜的一種發展。麒麟,將是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像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鍾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像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庄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賓士。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❷ 皮丘麒麟神獸來歷

皮丘又名 貔貅

一、貔貅的傳說和史記
貔貅(音皮休)是一種瑞獸,和龍、麒麟一樣皆不存在於現世間。在傳說中;曾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古代除舞龍、舞獅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請神寶誥」文中,謂有一神只名諱為「先天轄落靈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負有雷神之職,更統有百萬「貔貅神將」,負責天上巡視工作,類似人間糾察工作,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攝毒伏群魔,防備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擾亂天庭。在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傳說貔貅是龍生九子的第九子.能騰雲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相傳有辟邪擋煞,鎮宅之威力.龍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勝父千倍,長大嘴,貌似金蟾,披鱗,甲形如麒麟,取而獸之優,有嘴無屁股,吞萬物而不瀉。可招八方財,可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傳貔貅因為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許吃不許拉。所以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肚子是個聚財囊,同時催官運。
另據大熊貓專濃家張和民教授稱在古籍中,大熊貓被稱為稱為貔貅(pixiu)。《史記·.五帝本紀》中,敘述了中國「五帝」之首的黃帝,他的國號為「有熊氏」,不僅尊重熊這種野生動物,而且能將熊(黑熊)、羆(棕熊)、貔貅(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明確區分開來。
史記還追述了一個故事:4000多年前,黃帝指揮馴養過虎豹、熊、羆、貔貅等猛獸的部落,在坂泉(河北涿鹿縣)打敗了另一個部落的首領蚩尤。由於板泉之戰比較著名,所以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將它加以記載。除了《史記》外,中國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跡的《尚書》,在《牧誓》篇中也曾敘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隊「如虎如貔」,在牧野大敗商紂五的軍隊,一直到後代,還用貔貅比喻勇猛的軍士,戰無不勝。在佛教中,貔貅還被用為地藏菩薩的坐騎,但是被稱為「諦聽」,但是從造型上看與貔貅無異。
二、貔貅的造型
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是如鳳凰、麒麟一樣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為「貔」,雌性名為「貅」,但現在流傳下來都沒有分為雌雄的了。還有古時貔貅是分為一角或兩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致於「天祿」則較為少人用以稱這類瑞獸,還有些人將它稱為「怪獸」或「四不像」等。
貔貅的造型很多,難以細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龍頭、馬身、麟腳,額下有長須,兩肋有翅膀,會飛,且兇猛威武,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較為流行的形狀是頭上有一角,全身有長鬃捲起,有些是有雙翼的,尾毛卷須。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此獸無肛門,只進不出,比喻為招財進寶。
三、貔貅的功用
因此貔貅在風水上用來驅邪、擋煞、鎮宅其威力是無庸置疑的。相傳貔貅喜愛金銀財寶的味道,常咬回金銀財寶來討主人的歡心,故有言此乃招財之物。因而貔貅另有旺財的功用。貔貅在五行風水中帶火性,能招來大量的金錢,使世間財源自此打開.
在家宅或工作地點的適當位置放置貔貅,可收旺財之效。一般做偏行的人都認為「貔貅」會旺偏財的,所以他們都會在公司或營業地方擺放一隻貔貅,屬偏行的行業有外匯、股票、金融、賽馬、期貨等等。貔貅與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兇狠的瑞獸,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古代還用它來鎮墓,是墓穴的守護獸,一般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殺氣的勇猛。
貔貅可擺放在風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師都認為有催財作用,而在八個不同的方位上,一般擺放玉質製造的貔貅,催財力量會很強。其實貔貅對於正財或偏財都會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有流行起來的跡象;不過,利用貔貅來催財,總帶點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貴神時或鳥兔太陽吉時,開光的貔貅催財力量是最強的,不論工作屬於正行或偏行。但有一點要留意,作*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財之力,這便是靈獸的特性。貔貅在風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幾點說明:
1、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將已開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運轉好,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為家中的守護神,保合家的平安。
2、有趨財旺財的作用,尤對偏行、收入浮動者有奇效,例如銷售、經商、外匯、股票、金融、彩馬、期貨、賭場等等。除助偏財之外,對正財也有幫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麒麟,亦作「騏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井居四靈之首位。《禮記·禮運》有「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澤)。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有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部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一、麒麟的創造與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一種帝王的象徵,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范疇之中。《宋書·符瑞志》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祟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中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書中早有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神話傳說。滿族中有《抓羅媽媽》鹿神神話。在養馴鹿的鄂倫春、鄂溫克族和打獵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薩滿巫師的神靈,並以為薩滿常化成鹿形出現,甚至於薩滿巫術中都堅信薩滿的真魂可以化為鹿身鬥法,鹿勝則薩滿勝,鹿死則薩滿生命也終結。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徵福氣、奉祿。

牛,在上古時期就走向祭壇,成為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神聖物。民間傳說牛是來到人間幫助人類的天上神靈,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財富,而且它身上所體現的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牛崇拜在中國各族民間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書記載戰國時代的秦國己設有怒特祠專祀神牛,這是古代最早記錄的耕牛崇拜。象中國的納西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將牛視為創世神獸。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溫克族、傣族等地區亦都有祭招神牛習俗。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易經》中將馬象徵天,即「乾為天」。馬崇拜多流行於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與游獵民族中,他們以馬為主要乘運動力。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禮儀和修建馬沖廟的記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青牛屬陰,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護神時選神馬、獻神馬的習俗。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用,可隨處吃走,不準驅趕,甚至可以隨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馬多選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記。

魚,作為一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的吉祥紋樣。魚崇拜一直在中國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廣泛流傳,許多神話中都有說大地是馱在巨大的魚背上的故事傳頌。,「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上的世界圖像,也把人間大地放在兩條巨大的魚之上。魚又與「余」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徵。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了麒麟這一神獸的形象,符合長期以來培養、鑄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藝術欣賞力。

二、麒麟的傳承與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 「一角圓蹄,行中規矩,游必擇地,翔而後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志》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亦有:「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的記載。體現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級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范。

儒家學派是由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結構來看,可以說是一個以教化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學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曾起過較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學」,「仁』可以說是儒學中倫理學說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則,其主旨是「愛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具有「仁愛之心」,並以「愛人」與否這樣一個道德標准來確定人們是否應該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秦始皇運用法家的學說統一天下,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一次嚴重打擊,但秦朝「二世而亡」。漢初尊崇黃老之學,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正式居於統治地位。魏晉時代,玄學盛行,雖然嵇康公開倡言「非湯武而薄周禮」,但玄學家仍尊崇孔子為最高的聖人。隋唐時代,佛學昌盛,儒、釋、道三教並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學說。宋代理學興起,恢復了儒學的權威地位,歷宋、元、明、清,儒學受到統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運動,儒學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儒學獨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佔有的主導地位和深遠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里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一彩綉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系於麟角的彩綉。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社會動 盪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 時」,標志著世界的日暮途窮和哲人的窮困,所寫《春秋》於此 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

三、麒麟的吉祥意義與人類的趨利心性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著並不多方面顯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徵。民族的不同,種族的不同,還使人類在形體、膚色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又有著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徵。有關人類基本心理特徵相同的理論,學術界稱之為「心性同一說」。其中之一便是趨利心性。

趨利心性的「利」,不可狹隘地理解為利益、錢財,它泛指對人類有利的一切事項,是人類嚮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萬事萬物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對事物的發展往往作有利於自身的解釋或賦予其有利於自身的特徵的一種心理特點。審視古往今來存在過、存在著的人們,不論何種民族、何種文化,他們都具備這樣的心理。沒有人嚮往災難、禍患,沒有人希望萬事萬物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基督教、佛教教義要求人們吃苦、禁慾,其指歸也在於解脫原罪,了卻前緣,導引人們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體現了這種趨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心性。如同在傳統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國敘事文藝作品「大團圓」的結局一樣。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傳不衰的主要緣故。

傳說漢武帝時曾得到過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獲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為此將原來的年號元朔改為元狩,以慶吉祥。此外,他還修築了麒麟閣(一說蕭何造),賞賜群臣白金。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畫功臣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11人圖像於閣,以表其功。後世多以「麒麟閣」或「麟閣」表示卓越的功勛和最高的榮譽。又傳宋太宗亦獲麒麟,滿朝稱賀。由此可見,麒麟預示徵兆的吉祥意義已被廣泛認同。

四、麒麟的造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徵,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一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一)求子與育子 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是希望早立於嗣,多生兒女,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並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將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視為最大的不孝。這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無論從婦女懷孕,還是到嬰兒降生、百晬兒、及其他慶賀活動,無不體現出人們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為麒麟曾降臨過孔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因而人們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於是,以「麒麟送子」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見於圖畫、祝禱之語,而且也見於歲時活動,表現形式十分廣泛,意在祈求、祝願早生貴子,子孫賢德。

近代湖南長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舉辦耍龍燈活動。屆時, 每當耍龍燈的耍到有不孕婦女的人家時,主家都要加送禮物,並 讓龍圍繞不孕婦女舞一圈,然後將龍身縮短,上面騎一小孩,在 堂前繞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東一些地方還有一種祈子的方 式,是由不育婦女扶著載有小孩的紙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裡轉一 圈,亦有人將彩綉系於鱗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圖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簡。繁者或以童子為中心,戴長命鎖,持蓮抱笙;或為童子騎麒麟,角掛一書:或為童子背後有一仕女護送,仕女張傘持扇。簡者為童子騎麒麟,手持蓮花。在民間版畫作品中,還多配吉祥聯語「天上麒麟兒,地下狀元郎」。

(二)建築裝飾物 磚木雕刻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重要方式,題材豐富,刻工精良,賦予建築造型以生動形象。磚雕多用於磚結構建築貼面和木結構建築的磚牆外檐;木雕除在建築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於內檐裝修。天津磚雕當屬磚雕藝術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還屬瓦作兼作的細活,磚雕藝人被稱之為「刻花活兒」的。道光年間,發展成為獨立的行業,形成聞名於世的「天津刻磚」。而垂花門、內外據雀替、額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裝飾上的木雕工藝亦堪稱一絕。

中國的建築尤其是居民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盛行在房檐、房山牆、門楣、窗框、影壁、柱礎、板牆、屋脊、抱鼓石等處以磚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裝飾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動物。有的在大門的兩側裝飾石雕麒麟,既顯示門庭高貴,又鎮宅避邪。

(三)佩飾與紋樣 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以麒麟的工藝造像作為護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質地有金、銀、銅、玉等,尤其講究為嬰幼兒佩戴「麒麟鎖」,以此為孩子祈禱長命百歲。 此外,以麒麟的藝術造型為圖案的傳統紋樣也被廣泛使用。唐代武則天時,以麒麟作紋飾綉於袍服,名曰「麒麟袍」,專門賞賜給三品以上的武將穿用。清代時,將麒麟綉於武官一品的「補子」上,成為等級制度的標志。在民間剪紙、年畫、刺綉、臘染等工藝美術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鮮活的影子。

(四)贊語與祝詞 民間多以「麒麟兒」、「麟兒」、「麟子」等為美稱贊揚別人家的孩子。如南朝《陳書·除陵傳》曰:「時寶志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侯之,寶志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生奇絕,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以「麟子鳳雛」比喻貴族子孫;以「麟趾」祝頌子孫賢惠;以「麟趾呈樣」作為結婚喜聯的橫批,祝頌生育仁厚的後代;以「麟肝鳳髓」比喻極為稀有的食品;以「麟角鳳嘴」、「鳳毛麟角」稱贊和說明物品珍貴。

麒麟,雖說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那樣括靈活現,歷歷在目,深入人心,無論作為觀念形態的,還是作為物化形態的,都以其為吉祥形象進行長期的表現,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國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體現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對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脫離物神祟拜的一種發展。麒麟,將是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像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鍾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像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庄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賓士。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熱點內容
期貨如何備案 發布:2025-01-10 05:11:26 瀏覽:353
工行理財存錢利息多少 發布:2025-01-10 05:09:58 瀏覽:811
理智投資基金怎麼樣 發布:2025-01-10 04:52:40 瀏覽:391
新疆股票交易所官網 發布:2025-01-10 04:52:38 瀏覽:589
期貨個人投資者文華財經如何鎖倉 發布:2025-01-10 04:47:35 瀏覽:861
醫療保健基金指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0 04:40:22 瀏覽:630
中國重汽歷史股票 發布:2025-01-10 04:36:10 瀏覽:413
白酒基金跌什麼程度可以買 發布:2025-01-10 04:27:18 瀏覽:232
科森科技股票發行後最高 發布:2025-01-10 04:26:41 瀏覽:233
期貨爆倉如何避免 發布:2025-01-10 04:20:14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