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股票趨勢
Ⅰ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的合並案啟示
此次的「UFJ合並劇」,與以往日本大型銀行之間的合並截然不同。在一般的大企業合並中,由於企業對行業的影響力比較大,而且企業內部的利害關系錯綜復雜,因此,談判多是在少數當事人之間秘密地進行,待准備就緒,才對外公布合並一事。這種「密室」里的約定,當然要最優先考慮談判當事人,即經營領導階層的得失,約定的方式也不能不帶有一種建立在相互間信賴關系之上的默契。但是,此次的 「UFJ合並劇」卻出現了司法部門的裁決、三井住友的插足,從而將合並的談判、操作過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它的合並過程自然也會和以往的情況大相徑庭。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三井住友插足對UFJ的收購,對UFJ與東京三菱的合並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三井住友於8月上旬向UFJ提交了合並建議書,內容包括可以提供超過5000億日元的資本金,以及按照「對等的精神」進行合並。這樣一來,UFJ方面不得不對一直以來被拒之門外的三井住友的提案進行研究。其原因在於,無視該提案是違背股東利益的,有可能遭到股東代表訴訟。此外,東京三菱方面如果考慮UFJ股東利益的話,就需要盡快提出超過三井住友的條件。因此,他們比原定計劃提前簽署和發表了基本協議,約定最多出資7000億日元。三井住友一方則針鋒相對,也將出資額提高到7000億日元,同時提出了「以 1比1的比例進行合並」的提案,向UFJ的股東提出了20%以上的溢價。
三井住友這個競爭者的登場是很有意義的,它使得業務合並不能單純地按照經營領導者們獨斷的邏輯進行下去,並明確指出了與合並相關的經營領導者們要考慮到股東的利益———盡管這是理所應當的。三井住友可能也有另外一種想法,覺得即使最終不能收購UFJ,也能通過參加合並來抬高競爭對手的合並成本,使自己的競爭條件變得稍微有利一些。只是,如果三井住友向UFJ提出了過於有利的條件,那麼三井住友的股東也不會保持沉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於三井住友來說,對自己股東利益的考慮也十分重要。 從另一個角度講,針對此次圍繞UFJ的收購戰,日本金融當局並沒有充當「演員」介入其中,表面上一直是作為「觀眾」靜觀事態的發展。「護送船隊方式」時期,安排、勸說銀行合並是金融當局的「看家本領」。可能正因為如此,當局才擔心過分地干預合資、合並問題,會遭到大家的指責,說「自主行政時期連一點點小事也要插手。」如果銀行行政的目的只是穩定金融體系的話,那麼無論哪家大型銀行和UFJ合並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大型銀行的合並勢必會給其客戶,即借款人及存款人帶來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將會由於UFJ到底和哪家銀行合並以及採取何種合並方式而不同。因此,作為當局來說,與其介入合並事件當中去,不如事先設想一下合並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同時嚴密注意合並過程,努力預防問題的發生,作好政策方面的准備。
關於東京三菱和UFJ的業務合並,主要有以下兩點令人擔憂。首先,從東京三菱對UFJ進行「救濟合並」的初衷來看,在三井住友的影響下,如果「對等合並」的色彩進一步加強,那麼有可能出現我們在瑞穗金融集團的合並中曾見到的企業文化的沖突以及對於面子的顧慮,從而在人事及機構的重組方面產生脫離預定方向的危險。這時,轉嫁到最終顧客身上的成本也是不會少的。因此,要使合並順利進行,東京三菱方面的主動必不可少。
另一個問題是,業務合並後,UFJ原有的優勢能保持多少。人們一般認為,對UFJ來說,從營業地區、業務面、財務面等來看,與東京三菱合並要比與三井住友合並獲得的相乘效果更高。這是因為,東京三菱在東京周邊地區和大企業客戶方面實力較強,而UFJ則在日本近畿、中部地區擁有廣泛的營業網點,在個人和中小企業業務方面優勢較大,二者具有互補性。但合並後,這種互補性卻未必一定能得以實現。在對美國銀行的實證分析中發現,合並後的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很容易體現出收購方銀行的特點。此外,對歐洲銀行最近的合並情況所進行的實證分析也表明,以往從被收購銀行接受貸款的中小企業,不太可能從合並後的銀行接受貸款。合並消息一旦被公布出來,其結果是股票市場往往會對被收購方銀行的借款人進行負面評價,對收購方銀行的借款人則進行正面評價。因此,如果東京三菱在合並過程中掌握了主動權,那麼盡管有可能會促進業務合並順利進行,卻有可能很難在合並後繼續保持UFJ的特點,即面向中小企業及個人提供貸款、服務等。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哪家銀行,不能只考慮自身(經營管理層)的生存,而是要有說服力地說明合資、合並對股東利益是有好處的(即使是與其他潛在的合並對象相比)。此外,為了迴避反被比自己規模大出很多的競爭對手合並、收購的風險,有時會對合並中的一些問題視而不見,倉促啟動合並。重要的是,政府當局應對業務合並中產生的行政方面的問題進行估計,並盡早做好防範。
Ⅱ 日本四大證券公司排名
日本四大證券公司排名如下:
排名1野村證券公司
排名2大和證券公司
排名3、三菱日聯證券公司
排名4、瑞穗證券公司
(2)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一)野村證券,英文名NOMURA SECURITIES作為一家日本大券商,也是最早拓展中國金融和投資業務的境外機構之一。1925年成立的野村證券現為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證券管理的股票和債券資產規模達到了13.6萬億日元,公司凈利潤達到1680億日元。
2002年10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接納野村證券上海代表處為其特別會員,野村證券上海代表處從而成為首家獲准成為深交所特別會員的境外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2002年11月,野村證券上海代表處又被上海證券交易所接納為首家境外特別會員。
發展歷程
1925年12月25日從大阪株式會社野村銀行中分離出來,成立了野村證券。
1926年1月正式營業。
1946年總公司移至東京。
1949年成為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正式會員。
1961年公司股票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大阪證券交易所、名古屋證券交易所上市。
1964年電子計算機部分離出來,成立株式會社野村電子計算機中心。
1985年野村商務服務株式會社成立。
1993年野村信託銀行株式會社成立。
1999年11月野村企業信息子公司成立。
二)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是日本三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大和證券集團與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銀行之一的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合資組建的日本頂級投資銀行,是大和證券集團的核心企業。大和證券集團的前身大和證券成立於100年前,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證券公司之一,從誕生至今,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作為日本最大的銀證合資公司,集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優勢於一身,以其雄厚的綜合實力向廣大的客戶群體提供最具創新,最優質,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三)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現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
合並以後的集團資產達到1.64萬億美元,超過了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國花旗集團。該項合並還將日本主要的銀行集團減少為3家,除了三菱UFJ金融集團,另外的兩家是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合並後,新銀行的分行系統一舉成為全日本最大,業務分布更為均衡的分行網路。在海外業務上,三菱東京在全球各地有86家分行;UFJ銀行有26家分行。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簡稱MUFG)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綜合性大型金融機構,由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日聯控股於2005年合並而來,總部設在日本東京。
2019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授權日本三菱日聯銀行擔任日本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
四)新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瑞穗證券股份公司於2009年5月7日合並,成為瑞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瑞穗證券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日本瑞穗金融集團旗下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瑞穗證券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91年,原名為山葉證券。2000年10月,由興銀證券與第一勸業證券、富士證券合並成立了瑞穗證券,此後又與新光證券合並成為瑞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擁有8000多名員工,並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開展了證券相關業務,在北京和上海設有代表處。
營業網點:日本國內100家、海外10家(2009年9月24日)
加盟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大阪證券交易所、名古屋證券交易所、福岡證券交易所、札幌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東京金融交易所
Ⅲ 2021值得長期持有的銀行股
以下是長期持有的銀行股:
1.中國工商銀行。
2.中國建設銀行。
3.中國農業銀行。
4.中國銀行。
5.摩根大通。
6.美國銀行。
7.富國銀行。
8.花旗集團。
9.匯豐銀行。
10.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長期持有股票沒有固定的標准,至少6個月以上,長期持有適合具有成長性的股票,波動較大的股票不適合長期持有。
(3)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銀行股是銀行發行的股票,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等。
銀行股打新的意思就是說,用戶投入本人的資金來參與銀行還未上市的新股申購,提交申請後,耐心等待幾個工作日,如果中簽的話,會收到打新中簽的通知,此時意味著股民買到了即將上市的股票,銀行股打新成功,客戶從此擁有了此股票的支配權,並且能從中獲利。
打新,就是用資金參與新股申購,如果中簽的話,就買到了即將上市的股票。網下的只有機構能申購,網上的申購本人就可以申購。打新分為打新股票和打新基金。
在以打新為賣點的理財產品中,銀行型和債券型基金相比:
在認購門檻上,銀行、證券公司的理財產品起始門檻較高,一般都是至少5萬,追加投資至少達到1000整數倍才可以,這限制了資金較少的投資者。相比之下,基金的起點較低,僅為1000元。
在贖回方面,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有期限,不但期限內的贖費不低,相關的管理費用也較高。基金則費用低廉,像泰信申購雙息雙利基金還推出了「四免」的優惠:免申購費、免認購費、免利息稅、認購期超30天還免贖回費。
眼下,銀行理財產品在設計上也越來越靈活,甚至有專門針對大盤股的「一隻一打」的產品,打前通知,打完資金的隨即解凍。值得注意的是,在打新產品中,網下配售產品收益打新收益相對較高。
Ⅳ 三菱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武漢分行怎麼樣
簡介: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武漢分行作為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地區的第十家分行,於2012年3月28日在湖北省武漢市盛大開業,經營包括貸款、存款、匯款、外幣兌換等多種銀行業務。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是三菱東京日聯銀行(BTMU)於2007年7月在中國出資100%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目前在中國已擁有16家分支機構,包括11家分行,5家支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資產規模、業務交易、從業人員、分支網路等方面,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銀行之一,也是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在海外最大、最重要的分支機構之一。
法定代表人:高橋和宏
成立日期:2012-03-15
注冊資本:
所屬地區:湖北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200005914664508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金融業
公司類型:分公司
人員規模:50-99人
企業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中山大道1628號企業中心5號2008室
經營范圍:在下列范圍內經營全面外匯業務和對除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業務: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辦理國內外結算;買賣、代理買賣外匯;從事同業拆借;從事銀行卡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提供資信調查和咨詢服務;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代理保險。(涉及許可經營項目,應取得相關部門許可後方可經營)
Ⅳ 從次貸危機的角度淺析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丙戌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折疊編輯本段產生原因
對於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一般看法都認為,這場危機主要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這場危機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美國近三十年來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所謂新自由主義,是一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理想,以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經濟滯脹危機,內容主要包括:減少政府對金融、勞動力等市場的干預,打擊工會,推行促進消費、以高消費帶動高增長的經濟政策等。
一、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消費。
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歷來重視通過消費促進生產和經濟發展。亞當斯密稱「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歸宿和目的」。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導源於一種以城市享樂生活為特徵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奢侈消費在表面上促進了生產。
二、社會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廣大中產階級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美國老百姓超前消費,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卻一直呈下降態勢。據統計,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美國的平均小時工資僅僅與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歲男人的收入則比30年前同樣年紀的人,低了12%。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統計表明,這幾十年來美國貧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但收入卻不見增長,與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密切相關。
三、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後,美國一直通過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推進金融自由化和所謂的金融創新。例如,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給與儲蓄機構與銀行相似的業務范圍,但卻不受美聯儲的管制。根據該法,儲蓄機構可以購買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發放商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購買垃圾債券。
另外,美國國會還先後通過了《1987年公平競爭銀行法》、《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等眾多立法,徹底廢除了1933年《美國銀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基本原則,將銀行業與證券、保險等投資行業的之間的壁壘消除,從而為金融市場的所謂金融創新、金融投機等打開方便之門。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國華爾街的投機氣氛日益濃厚。特別是自90年代末以來,隨著利率不斷走低,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加上彌漫全社會的奢侈消費文化和對未來繁榮的盲目樂觀,為普通民眾的借貸超前消費提供了可能。特別是,通過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神話,誘使大量不具備還款能力的消費者紛紛通過按揭手段,借錢湧入住房市場。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對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也造成嚴重影響。 有學者指出,「技術層面上早該破產的美國,由於欠下世界其他國家過多的債務,而債權國因不願看到美國破產,不僅不能拋棄美國國債等,甚至必須繼續認購更多的美國債務,以確保美國不破產」。
折疊編輯本段爆發過程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宣布業績,並額外增加在美國次級房屋信貸的准備金額達70億美元,合共105.73億美元,升幅達33.6%;消息一出,令當日股市大跌,其中恆生指數下跌777點,跌幅4%。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2007年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2007年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2007年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
折疊對美國經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引起美國股市劇烈動盪。投資者擔心,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會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進而損害美國經濟增長。 但開始許多分析家認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圍,對美國整體經濟構成重大威脅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來,次貸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根據最新數據公布,美國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點五,這已宣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且預計美國經濟還將繼續低迷。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
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折疊對全球經濟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2008年10月,英格蘭銀行的金融穩定報告估算,當時歐美的金融債券產品按照盯市價格計算,遭受損失已經高達2.8萬億美元。2009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此次金融危機造成的信貸損失最終高達2.2萬億美元。截止2009年1月初,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已報告信貸和市場風險損失共計1萬億美元(7400億美元在銀行業,2600億在保險業)。2008年,由於全球資產市場下跌所造成的財富損失(股票、債券、房市等)加起來在50萬億美元左右,相當於全球一年的GDP總額。始於2007年初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事件,事態的發展已持續一年之多,並惡化成為美國的次級債危機,不斷導致數家國際知名貸款機構、投資銀行受到巨大損傷,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危機。事件的發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深,不僅導致股市的劇烈波動,甚至損傷到整個經濟層面。
一、次貸危機到次級債危機的衍變過程
1.次貸的含義
所謂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也即「次級按揭貸款」,主要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其服務對象為債務與收入比率較高、信用低、發生違約概率較高的貸款購房者。按照傳統的信貸程序,這類人群是申請不到優惠貸款的,只能在次級市場上尋求貸款。各式各樣的「次級貸款」產品使即使收入不高的人群也具備了還款能力,即使利率調高,還不起貸款,火熱的房地產市場也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幻覺——只要將房子出手,風險也是「可控」的。因此,自2001年以來美國每年的次級抵押貸款額呈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美國住宅自有率也迅速提升。
2.次貸衍變成次級債的過程
次級抵押貸款新產品深受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的追捧,而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貸款機構對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的審核,即向「次級信用」的人借出大量貸款,但對於華爾街的精英來說,風險是可以轉移出去的——把風險分散給那些願意承擔不同程度風險的機構。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向這些貸款機構買下貸款,然後將它們打包成一筆債券,債券再由信用評級公司如標准普爾給予債券評級,之後再到債券市場上把它們賣給基金、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或者推銷給全球的商業銀行和其他的投資者,這種債券產品是基於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而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被華爾街稱為「次級房貸債券」,即我們所說的「次級債」。由此,「次級貸款」也就衍變成為了所謂的「次級債」。
3.次級債危機的產生
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及次級債各參與主體的圖示可以可出,一場原本單純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衍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實際上是參與主體共同造成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收益和風險鏈條環環相扣,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傳導就會受到影響。
次級抵押貸款,只要房價繼續走高,所購買的房產就會升值,就會有還款來源,這就是次級債的收益所在。但當房地產出現與預期相反的波動時,房屋升值速度減緩,加上美聯儲連續的提息,使許多次級貸款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出現了大量違約現象,利率風險加上違約風險使資產質量的惡化導致資產支持證券的評級降低,價格大跌,市場迅速冷卻,而此時的債券債權人則迫使貸款機構拿出出現問題的抵押貸款,引爆點出現——貸款機構在面對債權人催債的情況下而無法收回貸款,進而出現此後大量貸款公司被收購甚至倒閉的現象,惡性循環繼續加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次級債的持有比重中,銀行佔了大部分比例,銀行通過利用表外工具避開監管者,發行房產抵押等債券失去控制,而又對巨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另外,自身資本不足而導致杠桿率過高,所持不良資產太多,且這些資產在短期內出現大幅貶值,結果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
在此次危機過程中,對沖基金也損失嚴重,其多涉及抵押貸款支持的組合證券等產品,充當風險的吸收者,運用較高的杠桿比率,獲得數倍的收益,而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其損失也將是數倍放大的,過度的虧損引發全局資金鏈斷裂,從而在根本上導致多加對沖基金宣布虧損甚至破產。
為了使次級債得到更大范圍的接受,為債券提供擔保,保險公司通常以信用增強方式向發債人提供擔保,以增強發債人的信用。保險購買人為標的資產池的違約風險購買保護,並定期向保護的出售方支付一定的費用,保護的出售方則在標的資產發生意外時提供補償。當大量違約現象出現時,保險公司所應承擔的責任遠遠超過其實際承擔能力,深陷危機。
二、次貸危機的原因
此次次貸危機的形成及惡化是受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此處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1.房貸機構草率放貸
次級按揭貸款人的信用狀況較差,或缺乏足夠的收入證明,或存在其他的負債,無力償還房貸、違約是較容易發生的事情,但在信貸環境寬松、房價上漲的情況下,放貸機構即使因貸款人違約收不回貸款,也可以通過再融資,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賣出即可。因此,大量的貸款機構放鬆了貸款流程,甚至主動向資信等級較差的群體放貸,以至於使次級貸款的規模達到約1.5萬億美元, 約佔美國2007年GDP13.64萬億美元的11%,草率的放貸機制,大量次級貸款的放出,為危機埋下大量潛在的隱患。
2.美聯儲助長泡沫
為防止高科技泡沫破滅和「911恐怖事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美聯儲長期實施了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流動性泛濫、次級房貸市場泡沫。同時利率下降,使很多蘊涵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在房產市場上有了產生的可能性和擴張的機會,這些創新形式的金融貸款只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的、靈活的還款額度,從表面上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支撐起了過去連續多年的繁榮局面。
但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了逆轉,到2005年6月,經過連續13次的調高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已從1%提高到4.25%,2006年8月則達到了5.25%,此番利率的調整標志著擴張性政策完全逆轉。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開始發揮抑制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促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美聯儲的過去一段時期由松變緊的貨幣政策,在助長了房地產泡沫的同時,也使泡沫達到極點而最終爆破。
3.金融機構違規操作
在美國次級房貸的這一輪繁榮中,部分美國金融機構為了一己之利,忽略規范和風險的按揭貸款、證券打包,利用房貸證券化可將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的機會,有意、無意地降低貸款信用門檻,進行違規操作,導致銀行、金融和投資市場的系統風險加大。在過去幾年,美國住房貸款一度出現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趨勢,甚至出現了負首付現象。有的金融機構,還故意將高風險的按揭貸款,打包到證券化產品中去,在發行按揭證券化產品時,不向投資者披露借款人的真實情況,就向其推銷這些有問題的按揭貸款證券。貸款機構、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其自身的種種違規行為則為此次危機的爆發添加了更多的道德風險。
4.資信評級公司推波助瀾
自從2000年美國開始大規模發行次級抵押債券以來,各評級機構就一直給予次級抵押債券最高信用評級,這大大促進了次級債市場爆炸式的增長。此時的評級機構在結構性融資的設計中,不再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負責評級工作,而是親自涉足到金融工程中,設計出可以達到AAA評級的復雜結構。憑借AAA的評級,次級債券就立即變身投資產品中的優質產品,吸引大量的投資者。
然而從2007年春季開始,各評級機構開始將新發行次級債的評級調低,這也就成了次級債危機造成全球范圍內投資者恐慌的直接導火索。數據顯示,與傳統的公司債評級業務相比,評定同等價值的次級債券,評級公司所得到的費用是前者的兩倍,評級公司通過自身參與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清楚了解所謂「AAA級證券」的本質,而大量的投資者卻被蒙蔽。評級機構評級過程的不透明,以及其過度的利益追求,使得嚴重的高風險資產得以順利進入投資市場,成為危機爆發的基本「工具」。
三、結語
次級債的風暴還未結束,從次級貸款到引發的次級債危機所暴露的是整個次級債鏈條和系統出現的問題,每個環節都有錯誤。金融創新為次級債市場帶來活力,但當新產品的復雜程度到了監管當局無力計算風險,轉而依賴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手段時,整個市場在失去控制的狀態下運行著,危機便隨時可能爆發。如何重新認清金融產品的作用及其本質,如何加強對其的有效監管,以及如何應對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些都是我們應當透過此次危機而進一步認真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辛喬利:次貸危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2]馮博: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法律監管[J].商業時代,2008(29)
[3]孫倩:從美國次貸危機看信用衍生產品的風險控制.[J]商業時代,2008(7)
[4]譚根林:次貸危機的原因、發展及其結果[DB/OL] 從次貸危機的角度淺析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主體,投資銀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資本性投資需求的初始階段,成長於股份公司制度的發展階段,成熟於證券市場的發達階段。投資銀行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溝通資金供求、構造證券市場、推動企業並購、促進產業集中和規模經濟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資銀行是指那些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營業務的金融機構。一般來說,關於投資銀行業務的定義由廣到窄可分為四類:第一,投資銀行業務包括所有金融市場業務;第二,投資銀行業務包括所有資本市場業務;第三,投資銀行業務僅限於證券承銷、交易業務、兼並收購和資產管理等業務;第四,投資銀行業務僅指證券承銷和交易業務。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第二個定義。因此,投資銀行就被定義為是那些以資本市場業務為主營業務的金融機構。由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各行各業引發了強大的連鎖反應,投資銀行首當其沖。國際上收入和資產規模占據前十位的投資銀行分別是: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貝爾斯登、摩根大通、花旗、瑞銀、瑞信和德意志銀行,其中七家為美國企業。繼今年3月,先是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之後,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近44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為收購談判「流產」而申請破產保護。前後僅半年時間,世界十大同時是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次貸危機中,前十大投行按照損失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輕傷、重傷和危重三個級別。屬於危重級別的,除貝爾斯登、美林、雷曼之外,還有花旗和瑞銀,這兩家均由於巨額減記資產陷入了季報甚至年報虧損的困境。受次貸打擊最大的是花旗集團,其減記和損失分別高達551億美元,其次美林減記518億美元,第三就是瑞銀,也達到442億美元。相比危重級別的損失慘重,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則幸運不少。但9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宣布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並且,巴菲特、三井住友分別投資高盛50億和28.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則向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出售20%股權,與三菱日聯締結戰略聯盟關系。而這都是為了增強現金流,一來通過足夠的現金流通過危機,二來安撫投資者,讓他們重拾信心!據最新消息,高盛在截至11月28日的四季度中可能將虧損高達20億美元,這也將成為其1999年上市以來首次季度虧損。由此可見,時至今日沒有投行倖免於難!相比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這兩個輕傷員,雖然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和瑞信蒙受的次貸損失尚未達到危重級別,但亦較為嚴重。此外,為了應對經濟惡化,資本市場混亂及資產價值縮水問題。各大投行紛紛裁員,截止目前,花旗集團目前裁減人數已達7.5萬名。並且花旗集團稱,其裁員的最終數字,將佔全球37.5萬名雇員的20%。摩根斯坦利在主要業務部門機構證券部門裁員10%,並將把資產管理部門員工裁減9%。高盛開始裁員10%,近3300人。據有關部門統計,該公司自2007年中以來已經裁員約4800人,而此間全球各地有超過10萬的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被公司裁退。在此次次貸危機中,世界各大投資銀行都傷痕累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令以往於美國華爾街呼風喚雨的投資銀行於瞬間消失,即使逃過被收購及破產的命運,但僅存的兩大投行高盛及摩根斯坦利亦被迫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全球投行年代終劃上句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回到商業銀行的懷抱,不僅於此,從美林最為體面的並購到最後成為待宰羔羊的雷曼,都以投入商業銀行的懷抱而告終。這也意味著,銀行經營歷史再度循環,由分業經營模式,再次轉變為混業經營模式。至於銀行業的分業和混業,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早期的經營模式是自然分離的,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證券市場日益繁榮和膨脹,證券市場上的投資、投機、包銷等經濟活動空前活躍,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各自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大量地向對方行業擴張業務,這是金融業最初的混業經營。但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混業的弊端暴露無遺。美國政府為了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控制,於1933年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嚴格限制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界限。隨後,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業經營的格局。到了20世紀80年代,科技進步與世界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促使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創新推陳出新,金融業之間的滲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強,原來的分業經營與監管的機制阻礙了金融業務創新和服務效率的提高。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各國金融當局如英國、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紛紛進行了已打破證券和銀行業界限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形成了現代銀行混業經營的趨勢。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金融管制的放鬆和金融創新活動加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融合進一步發展,金融業並購潮風起雲涌。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跨行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購並,加快了國際銀行業向混業經營邁進的步伐。美國國會於1999年11月4日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法律上取消了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跨界經營的限制,以此為標志,現代國際金融業務走上了多樣化、專業化、集中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方向,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重新聯姻。投資銀行憑借著其獨有的業務模式迅速成長起來,出現了諸如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業界巨擘。上世紀末,投行業務逐漸萎縮,美國最賺錢的投行業務開始走下坡路。為了追求高收益,華爾街投行紛紛將主營精力集中到了自營身上。由於美國投行既不受美聯儲監管,也不受相當於中國的《基金法》的《投資公司法》約束,便開發出了大量衍生品。投行自有資金有限,於是冒險使用金融衍生品。1992年華爾街投行平均杠桿水平在10倍,但到2007年年初達到了30倍。去年開始,高杠桿泡沫破滅,由於美國投行互為交易對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雷曼、貝爾斯登等少數幾家公司出事,便引發了骨牌效應,導致華爾街獨立投行的全線崩潰。「華爾街投行的覆滅是他們的宿命,命系自營讓他們走進了死胡同,次貸危機不過是導火索。」 施羅德投資管理公司中國總裁高潮生如此表示。華爾街投行的崩潰並不能說明是傳統投資銀行模式的失敗,因為美國大量跨國企業巨頭都是依靠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而不斷發展壯大的,這其中投資銀行發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美國金融危機終結了華爾街五大投行的神話,華爾街投資銀行模式似乎走向終結,美國正重回混業經營時代。但是,美國投行並非簡單的重回混業經營時代。重回混業模式後將有四個新變化:一是監管將更加嚴格,包括將接受傳統上監管商業銀行的美聯儲的監管;二是杠桿比例將大大降低,去杠桿化是首要任務;三是衍生品交易將大大減少,相互間對手交易也將大幅縮水;四是此前的高薪待遇體制也將發生重大變化。誠然,混業經營不可能是銀行業的避風港。銀行業不可能因為混業經營而從此免除金融風浪的擊撞。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確,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但是,混業經營本身具有一些分業經營模式所缺乏的優點:第一,混業經營增強了銀行業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從業務開發來看,全能銀行的多元化經營為銀行的金融產品創建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極大的增強了商業銀行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第二,混業經營通過銀行內部之間的業務交叉,提高了服務效率,特別是針對中小客戶時,成本降低更為明顯,有利於增強競爭力。第三,混業經營可使銀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社會成本,促進金融機構的競爭,有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經濟效率。
Ⅵ 2021年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總結及2022年趨勢展望——信息篇
世界信息領域2021年態勢總結
數字經濟發展迅猛,主要經濟體強化頂層設計與市場監管。 在數字經濟宏觀戰略方面,美國與歐盟建立美歐貿易與技術委員會,在數字技術及其供應鏈的關鍵政策上達成合作。歐盟以《歐洲數字戰略》為基礎,發布《2030年數字指南針》,在數字人才培養、數字基礎架構構建和數字化升級等方面做出具體部署。日本通過《數字改革關聯法》,成立數字廳,促進政府機構的信息化與標准化。在加密貨幣市場方面,其「野蠻生長」的狀態受到抑制。美國採取包括制裁、立法在內的一系列行動,打擊將加密貨幣用於勒索攻擊等非法行為。七國集團金融領導人聯合發布央行數字貨幣(CBDC)指南,提出13項公共政策原則,對數字支付、普惠金融及反洗錢等做出具體部署。印度發布《加密資產法案》,擬禁止數字資產交易。新加坡禁止全球最大數字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在其境內開展未經許可的支付服務,致使幣安關閉其在新的加密貨幣業務。
網路與數據安全形勢愈發嚴峻,各經濟體持續加強規制。 全球黑客攻擊向大規模、有組織的趨勢發展,如勒索軟體LockBit 2.0入侵全球11個國家的50多個組織;BlackMatter黑客組織宣布組建勒索病毒生態聯盟,使黑客攻擊呈現全鏈條協作趨勢。日益猖獗的網路攻擊活動,給各國帶來巨大風險挑戰,如美國約有4000萬人 健康 數據被泄露;以色列約650萬選民在線信息被泄露;阿根廷全國人口身份信息被泄露並出售。對此,各經濟體不斷推出網路安全保護新舉措。美國發布《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將「網路安全和數字威脅問題」確定為美國和全球安全的重中之重;參議院通過一項國土安全撥款法案,將網路安全與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的預算提升30%至26.38億美元。歐盟理事會宣布成立「歐洲網路安全工業、技術和研究能力中心」,以協調歐盟成員國的網路安全行動、共享威脅情報。俄羅斯修訂《個人數據法》,禁止任何企業將數據傳輸給第三方。英國宣布組建國家網路部隊總部,以對抗網路空間潛在對手。中國施行《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 汽車 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等法規,強化信息安全法治保障。
元宇宙元年引發熱潮,部分國家政府和大型 科技 企業紛紛入局。 美國Facebook公司改名為Meta,宣告以全新面貌迎接元宇宙,率先推出Horizon Worlds元宇宙體驗空間;微軟重點開辟面向協同辦公的元宇宙業務;英偉達發布Omniverse元宇宙平台,為工程與藝術創作者提供協同作業基礎設施。韓國首爾市政府發布《元宇宙首爾五年計劃》,投資建設數字城市。日本多個加密資產公司成立民間團體性質的元宇宙協會, 探索 虛擬資產與現實的結合。巴貝多宣布在元宇宙平台Decentraland設立大使館,暫定2022年1月啟用。
科技 巨頭監管成為各國政府要務,平台壟斷、違禁內容泛濫等問題受到重點整治。 美國將網路平台監管納入反恐范疇,認定在線平台在「將暴力思想帶入主流 社會 」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俄羅斯頒布一項聯邦法律,要求在俄日活用戶超過50萬的外國互聯網公司必須在俄設立辦事處。日本經濟產業省將亞馬遜、谷歌、蘋果3家美資公司以及雅虎日本、樂天2家日本公司指定為《有關提高特定數字平台透明性及公正性的法律》的適用對象。韓國國會通過《電氣通信事業法》修正案,禁止蘋果和谷歌等應用商店提供商強迫軟體開發商使用其支付系統並收取高額傭金。
半導體行業經歷「寒冬」,各經濟體多措並舉應對缺芯挑戰。 據美國高盛公司的研究顯示,對晶元投入超過產值1%的產業都受到晶元短缺的影響。為此,美日韓等國提出多項激勵政策,防範半導體供應鏈斷裂等風險。美國發布《關鍵產品供應鏈百日審查報告》,為後續加強半導體領域投資、盟友合作、出口管制等提供政策依據;參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擬劃撥520億美元補貼美國本土晶元生產;德克薩斯州泰勒市宣布為韓國三星大幅度減免房產稅以吸引其建廠。日本發布「半導體數字產業戰略」,宣布撥款6000億日元(約合52億美元),支持中國台灣台積電、美國美光等企業在日建廠。韓國舉行「K-半導體戰略報告大會」,公布其半導體戰略規劃,計劃未來10年投入510萬億韓元(約合4287億美元)建設晶元製造基地。
人工智慧技術多面開花,倫理與規范問題持續引發重視。 2021年,人工智慧在基礎研究、模式識別以及智能信息處理等具體技術領域取得顯著進展。美國谷歌公司推出超級語言模型Switch Transformer。該模型擁有1.6萬億個參數,在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上表現出色。Cerebras宣布研發出全球首個參數總量超人腦突觸總數的人工智慧集群,極大提高訓練神經網路的速度。英偉達推出的GauGAN2人工智慧系統,可根據文本描述合成風景圖像。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實現超高像素3D點雲合成成像,有望為虛擬現實等應用拓展邊界。同時,人工智慧的倫理與規范問題愈發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視。美國國防創新委員會發布「負責任人工智慧指南」,確保構建公平、負責和透明的人工智慧系統。歐盟發布《歐洲適應數字時代:人工智慧監管框架》與《2021年人工智慧協調計劃》政策提案,尋求監管與發展的平衡。俄羅斯簽署其首份人工智慧道德規范,作為俄羅斯2017-2030年信息 社會 發展戰略的一部分。英國發布《國家人工智慧戰略》,以期「鞏固在負責任人工智慧方面的領導地位」。
量子技術亮點頻出,突破性成果涌現。 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等聯合開發出256位量子模擬器,可模擬的量子態數量超太陽系中的原子數量;谷歌成功在「懸鈴木」(Sycamore)量子計算機中實現糾錯能力的指數級增長;IBM公司推出127位量子計算機Eagl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500千米量級現場光纖量子通信,刷新世界紀錄;開發出「祖沖之二號」與「九章二號」量子計算機,在超導與光量子計算機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通過量子感測器實現對人腦神經元的高精度檢測。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實現糾纏光子無損檢測,成功地兩次檢測到單個光子在光纖中的運動而不產生破壞。
世界信息領域2022年趨勢展望
多國央行和企業推進數字貨幣測試,法定數字貨幣實用化進程加速。 韓國央行構建數字貨幣試驗平台,並計劃在2022年進入第二階段試驗。俄羅斯央行將於2022年測試「數字盧布」原型,並起草監管規范。日本央行啟動數字貨幣發行試驗,將在2022年審查CBDC功能的可用性;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等70餘家企業共同成立數字貨幣聯盟,其數字貨幣DCJPY計劃在2022年內流通。印度央行預計於2022財年第一季度啟動數字貨幣試點工作,並檢查相關技術是否去中心化、能否繞過中介機構。
半導體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先進製程競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市場方面,受消費電子、 汽車 和雲計算等多個行業需求膨脹影響,半導體經營活動愈發頻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世界半導體統計組織預測,2022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產值將達到5734億美元,同比增長8.8%。德勤全球預測,2022年全球創投機構將向半導體初創公司投資超過60億美元。美國咨詢公司IC Insights預測,2022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同比增長22%。先進技術方面,晶元製程進一步微縮。美國英特爾公司發布的晶元製程工藝節點「20A」,或將在2025年實現全球領先。中國台灣台積電公司已開始3納米測試晶圓試產工作,預計2022年第四季度進入量產及產能拉升階段。韓國三星公司成功流片3納米晶元,並開發出相關設計工具和技術,計劃於2022年量產3納米晶元,2025年量產2納米晶元。IBM與三星公司合作推出垂直傳輸場效應晶體管(VTFET),在縮小晶元製程的同時,大幅降低晶元功耗。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聯合日本東京電子和荷蘭阿斯麥等公司制定路線圖,計劃在2027年量產1納米晶元,2029年後量產0.7納米晶元。
多經濟體促進6G技術研發與合作,6G願景和技術路線愈發明晰。 美國和韓國通過「美韓峰會」決定在6G領域達成研發合作,共同投資35億美元,以形成專利與產業優勢。歐盟在「地平線2020」框架下啟動為期兩年半的Hexa-X項目,以開發6G生態系統。日本總務省發布「超越5G」綜合戰略,期望提高6G市場份額;情報通信研究機構將投資200億日元(約合1.77億美元),擬在2022年推進官民共同研究;NTT公司計劃通過IOWN技術平台與全球100家企業進行合作, 探索 光電融合等6G核心技術。韓國科學和信息通信技術部公布「6G研發實行計劃」,擬在未來5年投入2200億韓元(約合1.87億美元),推動六大重點領域的十大戰略技術研發。
各國加快布局量子技術,相關政策形成重要支撐。 美國國會提出《量子用戶擴展法案》《量子網路基礎設施法案》等多項量子信息科學法案,以提升美國在量子領域的領導力。法國宣布一項價值18億歐元的量子技術5年投資計劃,欲躋身「世界前三」。德國將斥資約20億歐元在未來5年內開發量子計算機及相關應用技術,並大力建設慕尼黑「量子谷」。英國政府與IBM公司宣布一項為期5年、價值2.1億英鎊的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合作研究計劃,以促進生命科學及製造業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俄羅斯表示其量子通信線路將在10-15年後投入商業運營,其原型已投入使用。澳大利亞宣布將量子信息技術列為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的9個技術領域之一,並劃撥1億澳元(約合7300萬美元)的研發預算。
作者簡介
唐乾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四室,三級分析員
研究方向:信息領域戰略、技術和產業前沿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翟麗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四室,研究助理
研究方向:信息領域戰略、技術和產業前沿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Ⅶ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的集團簡介
合並以後的集團資產達到1.64萬億美元,超過了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國花旗集團。該項合並還將日本主要的銀行集團減少為3家,除了三菱UFJ金融集團,另外的兩家是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合並後,新銀行的分行系統一舉成為全日本最大,業務分布更為均衡的分行網路。在海外業務上,三菱東京在全球各地有86家分行;UFJ銀行有26家分行。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簡稱MUFG)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綜合性大型金融機構,由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日聯控股於2005年合並而來,總部設在日本東京。
Ⅷ 三菱ufj金融集團的歷史
2004年7月,日本第四大金融集團日聯控股因為膨脹的不良債務問題提出准備和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合並。2005年10月1日,兩家公司正式宣布合並成功。隨著日聯和MTFG的重組,各自旗下的信託和債券部門也同時合並成為了三菱UFJ信託銀行株式會社(Mitsubishi UFJ Trust and Banking Corporation)和三菱UFJ證券(Mitsubishi UFJ Securities Co., Ltd.),目前三菱UFJ信託銀行擁有龐大的海外資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投資機構之一。
2006年1月1日,各自獨立經營的MTFG和UFJ的商業銀行部門宣布合並,成為新的株式會社三菱東京UFJ銀行(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2008年9月,三菱UFJ金融集團宣布和美國摩根士丹利合作,並購買其21%的股權。9月29日,MUFJ准備購買30億美元的普通股外加60億的優先股。10月10日,摩根士丹利股價大跌,MUFG為了避免意外損失決定全部改為優先股。
Ⅸ 三菱ufj金融集團的介紹
三菱UFJ金融集團(ちょうきしんようぎんこうほう),中文譯為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簡稱MUFG(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是由三菱東京金融集團(三菱東京フィナンシャルグループ)和日聯控股(UFJ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合並而來,於200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總資產及整體規模均位居日本金融業首位,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綜合性大型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