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流動性危機與股票市場的崩盤風險
㈠ 流動性危機是什麼意思
流動性枯竭。
流動性危機是指流動性枯竭,表現為資產價格跌破其內在價值,或金融機構外部融資條件惡化,或金融市場參與者數量下降,或金融資產交易困難。流動性危機是流動性不足造成的。
分類有:(1)國內流動清簡性危機。如果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不匹配,即「借短放長」,就會導致流動性不足以償還短期債務。(2)國際流動性危機。如果一國毀正仔金融體系中潛在的短期外匯履約義務超過短期內可能獲得的外匯資產模型,國際流動性就會不足。在流動性危機期間,資產的價格會大幅度下降纖汪。在面對流動性危機時,風險投資者會提出更高的預期回報以補償這種風險。從金融的穩定性來看,資金流動性至關重要,也是其脆弱性的關鍵所在。
㈡ 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是如何影響股票和債券價格的
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是指市場上流通於市場之間的現金和證券。流動性對股票和債券價格的掘搏游影響是復雜的,以下分別說明:
1. 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在流動性較強的金融市場中,投資銀昌者往往可以更輕松地融資和交易。這會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動力,導致股票市場上資金的快速流動。因此,流動性增加可能會引起股票市場中的股票價格上漲。反之,當流動性下降時,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動力將降低,導致投資者不願意購買股票,股票市場的價格有可能下降。
2. 對債券價格的影響
由於債券的收益率與市場利率緊密相關,因此流動性也會對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和價格產生影響。流動性增加時,投資者可以更輕松地購買債券。此時,債券相對收益率下降,債券市場中的債券價格上漲。這是因為債券價格和債券收益率是負相關的。相反,當流動性下降時,市場參與者出現在購買債券時更多的困難,由此導致債券價格下降,收益率上升。
總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對股票和債券價格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的方向和程度取決於投資者判銷行為和市場需求的變化。
㈢ 流動性風險對股市有什麼影響,股民怎麼操作好
股票中流動性風險概念:
流動性風險指的是由於將資產變成現金方面的潛在困難而造成的投資者收益的不確定。一種股票在不作出大的價格讓步的情況下賣出的困難越大,則擁有該種股票的流動性風險程度越大。
在流通市場上交易的各種股票當中,流動性風險差異很大,有些股票極易脫手,市場可在與前一交易相同的價格水平上吸收大批量的該種股票交易。如萬科等大藍籌股票,每天成交成千上萬手,表現出極大的流動性,這類股票,投資者可輕而易舉地賣出,在價格上不引起任何波動。
而另一些股票在投資者急著要將它們變現時,很難脫手,除非忍痛賤賣,在價格上作出很大犧牲。當投資者打算在一個沒有什麼買主的市場上將一種股票變現時,就會掉進流動性陷井。
流動性風險表現形式:
第一,流動性極度不足。流動性的極度不足會導致銀行破產,因此流動性風險是一種致命性的風險。但這種極端情況往往是其他風險導致的結果。例如,某大客戶的違約給銀行造成的重大損失可能會引發流動性問題和人們對該銀行前途的疑慮,這足以觸發大規模的資金抽離,或導致其他金融機構和企業為預防該銀行可能出現違約而對其信用額度實行封凍。兩種情況均可引發銀行嚴重的流動性危機,甚至破產。
第二,短期資產價值不足以應付短期負債的支付或未預料到的資金外流。從這個角度看,流動性是在困難條件下幫助爭取時間和緩和危機沖擊的「安全墊」。
第三,籌資困難。從這一角度看,流動性指的是以合理的代價籌集資金的能力。流動性的代價會因市場上短暫的流動性短缺而上升,而市場流動性對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資金成本均產生影響。市場流動性指標包括交易量、利率水平及波動性、尋找交易對手的難易程度等。籌集資金的難易程度還取決於銀行的內部特徵,即在一定時期內的資金需求及其穩定性、債務發行的安排、自身財務狀況、償付能力、市場對該銀行看法、信用評級等。在這些內部因素中,有的與銀行信用等級有關,有的則與其籌資政策有關。若市場對其信用情況的看法惡化,籌資活動將會更為昂貴。若銀行的籌資力度突然加大,或次數突然增多,或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那麼市場看法就可能轉變為負面。因此,銀行籌資的能力實際上是市場流動性和銀行流動性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流動性風險是指將證券資產變成現金的困難而造成投資者的損失!賣出的困難越大,則擁有該種股票的流動性風險程度越大.如果上市公司經營突發異常,股票價跌停,投資者將沒法拋出手中的股票,又如退市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股票,因缺乏流動性,導致證券變成現金的難度稱之為流動性風險!
㈣ 股市崩盤是什麼意思,崩盤的原因大概是什麼
你好,崩盤即證券市場上由於某種利空原因,出現了證券大量拋出,導致證券市場價格無限度下跌,不知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這種接連不斷地大量拋出證券的現象也稱為賣盤大量涌現。
現有的股民全部被套,沒有新股民入場,當被套的股民開始只知道割肉賣股票,而不肯買股票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持續下跌,沒有外力因素挽救股市,最終造成股市崩盤。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㈤ 次貸危機是由什麼所引起的為什麼會造成股市崩盤
次貸危機之所以會引起,主要原因在於為了推動社會經濟的增長,瘋狂的鼓勵消費,且社會的分配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中等階級以及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不升反降,而金融行業普遍出現了缺乏管的情況,這時候,市場中還在不斷地誘導借貸超前消費,瘋狂鼓勵普通投資者進入到股市投資 長久而為之,會使得股市中大量湧入閑散的資金,但在高資產和杠桿的利率作用私下出現了許多泡沫,當泡沫崩裂之後,股市的崩盤時間也就到了。總而言之,次貸危機是為了刺激消費而盲目地進行一系列的信用貸款,次級貸款抵押機構將這些資金通過信用貸的方式給一些信用不良的用戶在巨大的利率之下,使得他們還款出現了無期限的後延,甚至最後無力還款。基於此情況下造成股市出現大量的資金外流,繼而在高杠桿的模式下出現泡沫,當泡沫幻滅之後,股市全面崩盤。
㈥ 如何通過有效的金融管制機制解決股市崩盤和金融風險問題
1.加強監管力度:金融監管機構應該建立更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加強對證券交易市場、金融機構、投資者等的監管,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確性。
2.完善法律法規: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規範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範金融機構的運作和監管機構的職權,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和處罰力度。
3.提高風險意識:加強教育和宣傳,普及金融知識,引導投資者正確理性投資兆陪,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避免盲目跟風和過度激進的操作。
4.強化市場機制:建立健全的市場機制,推動市場化改革,加強市場化程度,引導資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
5.加強國際合作:加強國際合作,帆滾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和態猜余做法,與國際金融市場形成互動和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㈦ 股市崩盤會怎樣為什麼股市會崩盤
股市崩盤的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短時間內投資者賣出量遠遠大於買入量,使得股價迅速下跌,從而引發恐慌踩踏,大量資金不計成本的逃離股市。
(7)杠桿流動性危機與股票市場的崩盤風險擴展閱讀:
崩盤(股市用語)——網路
㈧ 股市中最常見的風險有哪些
1、政策風險
經濟政策和管理措施可能會造成股票收益的損失,這在新興股市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財稅策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公司的利潤,股市的交易策變化,也可以直接影響到股票的價格。此外還有一些看似無關的策,如房改策,也可能會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
2、利率風險
在股票市場上,股票的交易價格是按市場價格進行,而不是按其票面價值進行交易的。市場價格的變化也隨時受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當利率向上調整時,股票的相對投資價值將會下降,從而導致整個股價下滑。
3、購買力風險
由物價的變化導致資金實際購買力的不確定性,稱為購買力風險,或通貨膨脹風險。一般理論認為,輕微通貨膨脹會刺激投資需求的增長,從而帶動股市的活躍;當通貨膨脹超過一定比例時,由於未來的投資回報將大幅貶值,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投資的實際收益下降,將給投資人帶來損失的可能。
4、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股票投資活動中最普通、最常見的風險,是由股票價格的漲落直接引起的。尤其在新興市場上,造成股市波動的因素更為復雜,價格波動大,市場風險也大。
㈨ 夏春:每一次股市大跌,最深層的邏輯都是一樣的
虎年春節中,大家互祝投資「虎虎生風,如虎添翼」言猶在耳,但無人預料到虎年以來的五周交易會讓港股恆生指數、恆生 科技 指數、中概互聯網KWEB ETF分別跌去21%、32%和38%。
作為對比,2015年6月A股見頂回落,2008年9月雷曼倒閉,金融危機爆發,2020年2月疫情在美國出現,上證指數、標普指數在五周也只分別跌了23%、25%和24%。
這一次港股與中概股的大跌,細心地觀察家和分析師可以列舉出精確到每天,甚至每時市場的壞消息,但三大主要導火線分別是俄烏軍事沖突衍生出的通脹高企,經濟衰退與中美關系緊張;疫情升溫令中國最具活力的珠三角,長三角經濟活動部分停擺;中美嚴監管協調失靈令投資者擔驚受怕,無所適從。
每一次股市大跌,都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幸,但最深層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市場發生了「流動性危機」。我更願意分析的是「流動性危機」下投資者無可奈何的選擇。
經濟學家清晰地區分了三種流動性。第一是宏觀流動性,也就是通常說了經濟體中貨幣供應量,可以用對應的利率高低或信貸寬松來衡量;第二是市場流動性,也就是經濟中的實物或者證券可以變現的容易程度;第三是融資流動性,就是投資者向貸款者借錢的容易程度。
這一次市場大跌,固然有宏觀流動性收緊的外部因素,但更多是由於三種形式的「流動性危機」:市場流動性和融資流動性的互相反饋作用造成的惡性循環、股票流動性差異帶來的螺旋反饋、以及市場充滿模糊信息時,市場流動性的突然消失。
2015年7月,我在FT中文網發表了《救市:多維流動性與掠奪性交易》一文,略微去掉當時的背景,基本保持文章原樣,相信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近期市場大跌最深層的邏輯。
市場流動性與融資流動性的惡性循環
過去,人們把流動性危機簡單描述為「多米諾骨牌效應」,彷佛只有一種力量在推垮市場,但實際上至少有兩種力量的同步發力。這個過程可以被簡化成三步:
(1)融資進場的投資者經歷最初的損失;(2)貸款者催促還款,投資者需要追加保證金或者賣出持有的股票;(3)如果賣出市場流動性差的小盤股,則股價大幅下滑,損失加大,回到第(1)步;如果賣出市場流動性高的藍籌或者大盤股,則損失略小,但是同樣回到第(1)步。
如果投資者都同時選擇賣出過去高流動性的藍籌或者大盤股,那麼這些股票的市場流動性也會急劇下降,和賣出小盤股的效果分別不大。在這個過程中,貸款者不僅僅是催促還款那麼簡單,通常會提高保證金的比例。
假如投資者一開始可以借到4倍的本金,在股市下跌時,可以借到的本金會減少到3倍甚至更少。假設投資者最初持有100元股票,如果融資比例一開始是4倍(本金20元,借入80元),那麼當股票下跌5%時,投資者的本金變成15,可以借入的資金為60元,必須賣掉股票收回20元還給貸款者。
如果貸款者出於風險管理的目的降低融資比例到3倍,那麼投資者還需要再賣出股票收回15元還給貸款者(見圖1)。
在以上的描述中,假定市場流動性不變,因此投資者還可以按最初下跌5%後的股價交易,如果市場流動性因為投資者的同步行動而明顯降低,則在他賣出的時候股價會繼續下跌,他也必須賣出更多的股票才能收回足夠的錢還給貸款者。
在前述過程中,我還假定了貸款者僅僅出於風險管理的需要降低融資比例,但是貸款者很可能在股價下跌的時候成為惡意掠奪者。
流動性危機中的掠奪性交易
所謂的掠奪性交易就是指,貸款者(既可以是場內的券商經紀也可以是場外的配資機構)由於掌握的信息優勢,在預計到股市將會下跌前搶先於向他們借款的投資者賣出,再利用前面描述的市場流動性和融資流動性的螺旋式下降進一步推低價格,造成投資者更大的損失,而進行掠奪性交易的貸款者則可以從中獲利。
這種掠奪性交易在過去的金融危機中都有發生,包括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88年長期資本管理對沖基金倒閉等,學者通過對數據的深度挖掘驗證了「掠奪交易」的想法。我們可以大膽猜想,最近的市場大跌也包含了「掠奪交易」的成分。
值得一提的就是上述市場流動性和融資流動性的相互影響不僅僅發生在股票市場,也可以發生在其他資本市場。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這樣的螺旋式反饋作用是先發生在銀行間的債券回購市場,然後再傳播到股票市場。青山控股在鎳交易上遭遇的「逼空大戰」就包含了前面描述的各種細節。
掠奪性交易配合融資流動性和市場流動性的互動,直接的後果就是損失在投資者之間進行傳播和擴散,即使那些沒有進行借錢的投資者也面臨損失,他們止損的行動會進一步推低價格。讓這個循環持續下去。最差的情況會對整個金融系統產生系統性風險。
是否提供足夠的宏觀流動性和融資流動性就可以避免價格螺旋式下跌?應該說這樣做會有正面效果,但是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另外一種純粹由市場流動性不同的股票互相反饋作用引起的流動性危機。
股票流動性差異導致的螺旋反饋
第二種「流動性危機」的發生有幾個前提:第一是不同股票的價格受到共同的經濟因素和不同的流動性因素的影響,例如港股市場的流動性要小於美股;第二是理性的投資者為了獲利,需要更好的信息,因此有動力去掌握影響價格的共同經濟因素。
為了做到這點,除了自己掌握的經濟信息外,投資者往往還會通過觀察其他股票價格的變化去分析經濟因素的變化,但這個學習過程是不完美的,因為價格還受到其他不那麼理性投資者(所謂「雜訊交易者」)買和賣的影響。
這樣就有可能產生下面這樣一個螺旋式的反應:
(1)股票A的流動性受到一個外部沖擊,因此流動性下降,表現在買賣差價增大,因此股票A的價格可以傳遞給市場的信息減少;
(2)股票B的理性投資者從股票A的價格變化去推測經濟因素的變化,由於價格包含的信息減少,該理性投資者感覺面對的經濟風險增加,他願意提供給股票B的流動性也會下降,表現在他的買價和賣價之間的差價增大;
(3)股票A的理性投資者能夠從股票B推測的信息也減少,他願意提供給股票A的流動性也會進一步減少,這樣又回到第(2)步(見圖2)。
應該說,在圍繞近期股市的下跌,關於這樣的一個純市場流動性通過投資者的互相學習過程而產生的螺旋式反饋效果,還很少被觀察家和分析師提及。
但這一現象在過去發生的價格崩盤中則出現過。比如2010年5月6日發生在美國的「閃電崩盤」中,上述螺旋式作用是主要的原因,和宏觀流動性和融資流動性都沒有關系。
實際上,監管機構花了幾年時間才找到的麻煩製造者,英國的高頻交易員Navinder Sarao,恰恰是故意提交大量誤導性的買賣交易單,製造出讓價格信息變得更模糊的方法,同時利用了其他投資者的這種學習行為而從中獲利,可以說是一種高頻交易技術下的掠奪性交易。
模糊厭惡下的流動性危機
當市場充滿復雜和難以消化的模糊信息時,股價的表現就會與 歷史 規律出現明顯的背離。這不僅會讓市場風險增加,還會讓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模糊性,風險可以通過股價的 歷史 規律來衡量,但不確定性/模糊性則意味著 歷史 規律的失靈。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會考慮最糟糕的情況,這樣一種反應被稱為「不確定性厭惡」(Uncertainty Aversion)或者「模糊厭惡」(Ambiguity Aversion)
我本人的一篇理論研究發現,當投資者的模糊厭惡程度增加後,市場的流動性可能在緩慢減少後達到一個閾值,然後突然大幅度下跌。原因是投資者會用擴大的買賣差價來保護自己,一旦對模糊性的害怕程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即使了解證券價值,願意參與交易的理性投資者也發現價格不劃算而停止交易。
這非常類似於上述「閃電崩盤」時出現的情況,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多個場外櫃台市場出現。這種流動性幾乎消失的情況僅僅用風險增加是解釋不了的,只有對模糊厭惡進行模型刻畫才能理解。
應該說,目前港股和中概股面臨的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投資者的模糊厭惡帶來的,大家不清楚俄烏軍事沖突會不會繼續升級,也不清楚歐美國家會不會把對俄羅斯企業的制裁擴大到中國企業。
解決這類流動性危機,需要監管機構迅速而清晰地排除市場上蔓延的讓人感覺模糊不清的信息,而不是讓市場上的投資者相互猜測打聽,那樣只會讓模糊厭惡進一步升高。
我在另外一個研究里還發現,媒體和網路對市場不同看法的觀點交流和信息傳播,會通過投資者的買賣行為而加大市場的波動性。不過,因為我們無法禁止人們的信息交流,有效控制市場波動率需要監管機構盡快釋放清晰,確定性的信息,而不是彼此矛盾的信息。
而這一次市場大跌時,外有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露出鋒利的虎牙,內有監管機構對滴滴、美團和騰訊的新一輪處罰,都令中外投資者都感到擔驚受怕,難以適從。
如何判別流動性危機?
股市的持續下跌既可能是由於經濟基本因素造成,也可以是如本文所說的由流動性危機造成,究竟有沒有辦法判斷哪種因素為主呢?其實只要根據恆生指數或者中概互聯網指數過去的周度波動率,來計算最近五周下跌幅度相對於過去五周的波動率的倍數,就可以計算出發生的概率。
如果指數服從標准正態分布,那麼這個概率會小到一百萬年才能發生一次。過去經濟學家對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的解釋是股價服從正態分布的假定不合理,但即使用更恰當的分布函數去計算,也要一千多年才發生一次。
現在經濟學家則認為,這樣小的概率如果發生,說明下跌不是由於經濟基本因素造成,而應該歸因於流動性緊縮。因為股價受這兩種因素的影響最大,而經濟基本因素通常是穩定的,不可能在五周內發生急劇變化,而流動性危機發生的頻率就高多了,基本上幾年就會發生一次。
監管機構協調救市非常重要
在價格持續下跌的過程中,買方的力量為什麼薄弱?為什麼難以依靠機構投資者的力量來救市?
原因有兩個,一是了解這個過程的機構,往往面臨著同樣的損失(因為「按市價」計算市值的原則)而無力救助,或者很難互相協調合作。二是其他沒有遭受損失的機構往往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不敢進場。
因此危機發生後,通常只有依靠能夠產生宏觀流動性的央行來救市,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爆發,但是如何救需要很細致地研究,匆忙中難免應對失當。事實上,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失靈,恰恰是這一次市場大跌的三大核心原因之一。
如果俄烏停火達成和平協議,中美外交代表在羅馬談判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央行盡快宣布降准降息、中國證監會清晰宣告與美國證交會就滿足《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協議進程、股票印花稅下調等,近期的流動性危機就會有所緩和。願世界和平,盼市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