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鶴股票市值
A. 飛鶴奶粉上市公司股票代碼
2019 年 11 月 13 日, 中國飛鶴有限公司 China Feihe Limited (以下簡稱「中國飛鶴 」)(股票代號:06186.HK)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港交所歷史上首發市值最大的乳品企業。2021年全年,飛鶴實現收入227.8億元,同比增長22.5%;實現凈利潤(年內溢利)69.15億元,同比下降7%。若剔除2020年收購原生態牧業所帶來的購買收益,凈利潤同比增長21.2%。
B. 中國飛鶴為何國內基金都看不上
股價暴跌。因為中國飛鶴股價直線跳水,一度跌超8%,超百億市值瞬間蒸發。沒有投資價值。飛鶴乳業始建於1962年,從美麗的鶴斗梁城齊齊哈爾起飛,迄今已有50餘年專業乳老銷者品製造歷史,是中國最早的奶粉生產企業侍薯之一。
C. 飛鶴奶粉吉林產和齊齊哈爾市產有什麼區別
來源:市界
文 林夏淅 齊敏倩
編輯 劉肖迎
時隔不到8個月,中國飛鶴(6186.HK)(以下簡稱「飛鶴」)再次被做空機構盯上了。
跟上次的GMT相比,這次做空飛鶴的Blue Orca(殺人鯨資本)更加來勢洶洶,它出具了詳細的數據報告。不過,這次做空依舊沒對飛鶴股價產生實質影響。
2016年以來,飛鶴發展迅猛,業績好到經常遭到做空機構質疑。這次,Blue Orca和飛鶴到底誰更能站住腳,飛鶴到底有沒有「鬼」?
01
「雙殺」飛鶴
7月9日上午,飛鶴發公告對前一天Blue Orca做空報告中提出的質疑逐一回擊。這是飛鶴上市短短8個月以來第二次遭到做空。
2019年11月21日晚間,飛鶴上市的第七個交易日,獨立會計研究機構GMT Research就曾發布針對飛鶴的做空報告,直言公司盈利能力居於全球之首、手握大量現金卻不分紅,具備欺詐屬性。
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
GMT對飛鶴的質疑主要來自於公司好到讓人難以置信的業績表現。
飛鶴1962年建廠,最早是黑龍江農墾建設兵團下面的企業,後來改名叫趙光農場。飛鶴董事長冷友斌在農場長大,大學畢業後回到農場,從技術員一直做到廠長。
2001年,冷友斌帶著公司100多號人創業單干,在齊齊哈爾克東縣成立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兩年後,非典來襲,飛鶴渠道模式從原來的大經銷商變成扁平化的一級經銷模式,同年還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當時的飛鶴還只是一家東北地方企業,利潤和盈利增長並不突出。2013年,飛鶴在美國退市,私有化成功,之後就啟動「開掛」模式。
2016—2018財年,飛鶴收入增長了兩倍,稅前利潤增長超過五倍。而公司超高端產品星飛帆銷量更是在兩年內增長了7倍。
上次的做空,GMT質疑飛鶴短時間內的異軍突起,也不明白公司如何在短時間內轉型成功並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品牌中脫穎而出。但GMT並沒拿出什麼實質性證據,因此只是建議投資者規避這只股票。
不過,投資者完全沒有理會GMT的警示,依舊看好飛鶴。2019年11月21日飛鶴收盤價為6.103元/股,11月25日恢復交易後達到6.855元/股,股價依舊平穩上漲。
跟GMT相比,這次的Blue Orca明顯是有備而來。Blue Orca在報告中列出9個疑點,把GMT之前的質疑細化到多報嬰幼兒配方奶粉收入、少報十億元的運營成本、多報資本支出、誇大盈利能力等具體財務條目上。
雖然比上次的做空報告更加詳細充實,但飛鶴的股價依舊和上次一樣「堅挺」。7月8日,飛鶴股價上漲7.21%;9日,盤中一度創下18.2元/股的股價新高,不過收盤下跌5%。
被做空後,飛鶴發表公告否認Blue Orca指控,同時宣布得益於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快速增長,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超40%。
Blue Orca的指控到底能否站得住腳,飛鶴是不是真的會成為下一個瑞幸呢?
02
各說各話
Blue Orca的做空報告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飛鶴提出質疑並列舉相關外部證據,我們依次列舉了中國飛鶴最新給出的回應以及相關資料和采訪結果。
1.Blue Orca認為,飛鶴的物流供應商瑞信達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信達)承擔了公司大部分運輸工作,但並非獨立第三方,其執行董事似乎是飛鶴的員工。這將對報表的可信度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形成一個明顯誇大銷售的機制。
來源:中國飛鶴官網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Blue Orca所說的瑞信達,是飛鶴合作的物流公司之一,主要負責將其產品從工廠倉庫運輸至分倉倉庫,屬於內部調撥,不涉及收入確認,而真正涉及收入確認的是從工廠倉庫到經銷商的物流環節,瑞信達涉及得很少。同時,瑞信達的法人解德河、股東屈東均與飛鶴無其他關聯。
市界認為:Blue Orca的質疑與飛鶴的回應並不在同一頻道。Blue Orca強調的是瑞信達是否為獨立第三方的問題,但證據有限;飛鶴則主要描述了瑞信達到底為公司提供什麼服務,即內部調撥和外部流轉的問題。
2.Blue Orca認為,飛鶴的招股書中顯示2018年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IMF)的全渠道零售額為179億元,但尼爾森數據顯示飛鶴2018年的線下IMF產品零售額僅為59億元,有關部門通過超市、大賣場和便利店等渠道收集的零售數據則顯示,飛鶴2018年和2019年的IMF產品營收分別為46億元和65億元,均較飛鶴自己公布的數據要少49%。
同時,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數據中,2017年-2019年給出的IMF市場規模比2014年-2016年給出的規模擴大了一倍,存在配合飛鶴造假的可能。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首先,尼爾森統計的數據可以反映行業發展趨勢和競爭態勢,但未必能用於全面反映本公司實際運營情況;其次,飛鶴並未向中國商務部申報過運營數據,該報告中所謂的商務部數據並未提供明確來源或鏈接,可信度存疑;最後,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的變化,是由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口徑在2017年發生了變化,相關基礎數據仍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奶業協會訪談以及中國海關總署。
市界認為:一個問題,兩個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尼爾森和弗若斯特沙利文兩家公司都是知名的數據分析公司,你更相信誰?
3.Blue Orca認為,飛鶴董事長曾在2020年5月的一次采訪中表示,公司僱傭5萬名導購員,但招股書中飛鶴僅有5422名全職員工,且對應的人均工資為99095元,此外,中國飛鶴在2019年成為央視第一大廣告商,但當年上半年廣告費用卻下降了11%,兩項費用存在少報的可能,從而誇大利潤。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董事長曾提及的5萬多名人員是包含了本集團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店的所有市場服務人員所得出的數字,並不屬於公司員工。
此外,2019年飛鶴減少了在央視一套的廣告投放時間,增加了央視九套和十四套的廣告投放時間,由於不同頻道廣告投放單價不同,這種調整控制了整體廣告成本。此外,電視廣告只是飛鶴整體推廣渠道中的一部分,飛鶴作為議價能力較強的供應商,在其他推廣渠道能夠通過折扣控制整體成本。
市界認為:關於「編制外」的導購等服務人員是否應該計入飛鶴的員工總數,這其實是一個相對模糊的問題。對飛鶴而言,其實只要體現了自己的銷售成本即可(如在銷售費用中反映),面對Blue Orca質疑其未披露的全職和兼職銷售代表的成本至少為9.25億元,飛鶴需要更加詳細的說明。
人均工資方面,飛鶴位於黑龍江齊齊哈爾,當地的工資水平確實不高,2018年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僅6.37萬元,Blue Orca也許沒有考慮到地域性問題。
廣告支出方面,市界綜合在央視官網查詢和得到的一份報價比較發現,央視一套的同時段廣告價格確實比央視其他頻道多。比如20點黃金檔電視劇開播前,央視一套30秒廣告售價為36萬,央視14套20點左右的時段即使在周末,30秒廣告的售價也不足30萬。
從整體來看,近幾年飛鶴銷售費用的絕對值在行業內並不算低,但從其占收入比重來看,確實從2016年的36.61%降至2019年的27.95%。
4.Blue Orca認為,飛鶴子公司飛鶴泰來在2020年才獲得生產配方奶粉的許可證,但2018年-2019年就產生了數十億收入並繳納了數億元稅款,這兩者間存在矛盾。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飛鶴泰來確實在建設中,過去兩年的收入是飛鶴泰來的貿易活動帶來的,而非生產活動。同時飛鶴取得稅務局出具的納稅證明,證實其在2020年1-6月的納稅總額為19.3億元,同比增長34%。
市界認為:納稅確實不能證明收入或利潤是100%真實的,但如果按照Blue Orca的說法,飛鶴相關的收入造假,意味著飛鶴為這部分虛增的收入繳納了19.3億元的稅費,「化妝」成本那是相當高。
5.Blue Orca認為,飛鶴在招股書提出需募資三個項目,存在誇大資本投入的問題。其中克東工廠已經在2018年完工,2019年IPO招股書中卻再次作為募資項目被提出;金斯頓工廠的募資金額為3.3億加元,但海外新聞顯示建造商宣布的投入成本為2.08億加元;吉林工廠的建設在2019年IPO前已經基本完成,但仍被作為募資項目在招股書中出現。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克東工廠此前完工的是包裝能力的擴展,招股書中的募資項目指的是配方乳粉智能化生產能力的擴展;宣布成本為2.08億加元的海外建造商,承擔的只是金斯頓工廠的主體工程建設而非全部;吉林工廠此前完成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再進行一系列許可證申請、政府驗收、竣工備案等工作,已發生3.56億元開支。
市界認為:Blue Orca單純憑借克東工廠面積無變化推斷前後項目重復,和通過主體建築商公布的投資額推斷整體投入,都缺少一些說服力,但在吉林工廠的問題上,飛鶴給出的回復稍顯單薄。
其實,針對在建工程中的建築物,這一肉眼可看的資產,通過實地查看就可予以驗證。既然雙方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證據,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請具有公信力的投資機構或者媒體去現場走一圈,就都清楚了。
6.Blue Orca認為,飛鶴旗下有5家子公司未經審計,負責飛鶴關鍵銷售子公司審計工作的是黑龍江當地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而非安永,且這家事務所近期因質量低劣受到當地咨詢機構批評。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飛鶴及其子公司均已經過安永審計,且安永已出具相關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市界認為:飛鶴年度報告中體現的審計機構有且僅有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如果Blue Orca所說的情況確實存在,那麼飛鶴可能存在集團和組成部分(子公司)審計機構不同的情況。
理論上來講,集團審計師(即安永)應對整體報表負責,並且參與重要組成部分的審計過程,如果對重要子公司審計機構專業能力有質疑的,應該通過一系列措施進行重點關注。
但業內人士告訴市界,現實中的情況並沒有如此嚴謹。由於審計工作需要提前制定計劃,人員安排十分緊湊,集團審計項目組通常只會根據預計的工作量規劃時間,對於子公司的審計工作可能無法嚴格把關,需要「合理利用他人工作」,直接使用子公司審計機構提供的報表數字,成為一個業內的普遍現象。萬一出現問題,集團審計師需要承擔責任,子公司審計師也要負責。
7.Blue Orca認為,飛鶴多年前曾以「AMERICAN DAIRY(代碼ADY)」作為一家美國上市公司進行長達10年的交易,之後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項調查後,主要審計師離職,公司重申歷史財務數據並承認一年內凈利潤被高估29%,之後更換了4家審計機構,最後在偽造財務業績的傳言中走向股價暴跌,2013年才進行了私有化。
對此,飛鶴方面無回應。
可查詢到的是,飛鶴確實曾經以「飛鶴國際」的名稱在2013年從美股退市。當時《第一財經日報》曾報道稱,飛鶴國際作為中國赴美上市第一股,在美國股市跌宕近十年後終於出台「私有化」方案,但過低的收購價引起很多非議。
8.Blue Orca認為,在美國市場上,飛鶴的反向收購不僅失敗了,收入也一直在下降,但在香港IPO時,飛鶴被認為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嬰幼兒配方奶粉公司,凈利率也高達29%,甚至超過了蘋果、騰訊和阿里等企業,一反過去在美國上市時難以持續盈利的狀態。
對此,飛鶴方面無回應。
飛鶴的盈利能力確實甩出同行好幾條街,不過僅因盈利能力太好這一點出發去質疑一家公司,論據並不充分。要知道,涪陵榨菜的凈利率超過30%。
9.Blue Orca認為,飛鶴的重要供應商原生態牧業是飛鶴最重要和最大的供應商,但二者的經營業績卻呈現相反發展態勢,其中存在一種可能,即飛鶴實際控制著原生態牧業,並且將虧損和成本體現在供應商賬面,從而提高自身利潤。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招股書中已有詳細披露。
市界查閱招股書信息發現,其中確實提及原生態牧業與其創始人冷友斌之間有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但仍將其列示為獨立第三方。
某資深注會人士告訴市界,關於關聯方與否,他們在審計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求企業提供一份關聯方清單,企業要對清單的准確性/完整性保證。
2020年7月9日,港股飛鶴收盤價為16港元/股,Blue Orca根據「大刀闊斧」的調整後,給出估值則為5.67港元/股。
在7月9日一大早飛鶴給出的澄清公告末尾,公司提示道,股東務需知悉,相關指控乃Blue Orca之意見,其利益未必與股東之利益相符一致,而其亦可能蓄意打擊本公司及其管理層之信心,損害本公司的聲譽。
那麼這家名為Blue Orca的做空機構,真的來者不善嗎?
03
殺人鯨圖什麼?
美國的做空機構,主要包括渾水(Muddy Water)、香櫞(Citron)等。一般通過分析、盡職調查等出具研究報告,為市場提供企業的負面信息並舉證,通過可以賺取股價差額的金融機制獲取利潤。
具體來說,比如渾水先向券商借來1股A公司的股票,約定1個月後歸還,然後賣掉這1股股票,此時A公司股價為10元/股,那麼渾水的兜里就有10元。然後渾水發布精心准備的做空報告,打壓股價至2元/股,這時候渾水再花2元錢把股票買回來還給券商,那麼一賣一買間,渾水就賺了8元。
相比之下,做多的機構可以理解為與企業共同成長,盈利角度來看雖然緩慢但可持續;反之,做空機構一旦成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可觀盈利,但在行業內被認為是一種「沒有信念」的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相比於「資本市場的看門人」的責任感,做空機構的動機更多來自於利益驅使。近兩年美國的做空機構對中概股的做空和港股上市企業的做空屢見不鮮,但真正成功的也十分有限。
不得不承認的是,做空和做多都屬於不可缺失的市場行為,雖然做空機構本意為逐利,但做空的過程中,有實力的企業能夠給予有力的反擊,同時讓企業信息披露更為公開透明,倒下的企業則本身就存在腐壞。
回到飛鶴身上,公司之所以被做空機構盯上,是因為近年來的業績表現。
跟同行業公司相比,2017年之後,飛鶴營收增速一直秒殺同行。其他同行營收增速一直低於40%,可飛鶴營收增速一度接近80%,2019年飛鶴營收增速回落至32%,但依舊比排名第二的澳優高出7個百分點。
因為太優秀而受到質疑的,還有飛鶴的毛利率。
2016年開始,飛鶴毛利率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而且和另三家公司的差距逐漸拉大。2019年,公司毛利率比排名第二的貝因美高出將近20個百分點。
飛鶴稱,公司毛利率水平高得益於高端產品的快速發展。但乳業分析師宋亮向市界表示,由於疫情以及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奶粉消費更理性等因素,今年開始,嬰幼兒配方奶粉會出現消費降級的趨勢。
中端嬰幼兒奶粉市場份額會上升,而高端嬰幼兒奶粉的市場份額將會縮水。對走高端路線的飛鶴來說,一直保持如此高的毛利率水平將會很困難。
對於飛鶴來說,要在經受做空機構質疑的同時,在經濟的沖擊中維持靚麗的業績,並非易事。
D. 信息時代的關鍵變數是什麼
1998年,伊利的二把手牛根生跟老大哥鬧掰了,遂在不惑之年慘遭驅逐。第二年,意難平的老牛變賣家產、拉攏舊部創立蒙牛,誓要跟伊利比個高低。在那個賣方為王的時代,靠著「先建市場,再建工廠」的兇猛打法,蒙牛很快異軍突起,一度奇跡般的坐上了中國乳業的頭把交椅。
直到2019年,一個東北莽漢帶著他的飛鶴奶粉(HK:06186)一飛沖天。港股上市不到半年,飛鶴的市值就超過了蒙牛,如今二者的差距更是已經拉開到百億港元以上。一時間,中國乳業第二把交椅易主的說法甚囂塵上。
投資者的偏愛,並非毫無根據。2019年,蒙牛營收791.64億,凈利潤41.05億;飛鶴營收137.69億,凈利潤39.35億。雖營收端蒙牛仍數倍於飛芹皮耐鶴,但利潤端已相差無幾。2020年上半年,飛鶴更進一步,以嫌春27.53億的凈利潤大幅甩開蒙牛。單從PE看,蒙牛才是更被高估的那一個。
飛鶴的崛起,再次印證了一個道理:品類更迭才是乳業座次漲落的主旋律。正如當年伊利、蒙牛通過常溫奶逆襲光明一樣,如今飛鶴也在以類似的方式重新定義自己在中國乳業的行業地位。
從黑龍江齊齊哈爾克東縣的倒閉工廠,到與蒙牛爭雄的中國乳業巨頭,品類是飛鶴騰飛的關鍵變數。與全面布局鮮奶、酸奶、奶粉、乳飲料、冰淇淋等多個品類,並進而推出多個系列N種產品的伊利、蒙牛不同,成立至今始終專注奶粉領域的飛鶴只取一瓢飲。
當蒙牛的各類產品還在各大超市的貨架上跟伊利爭相大搞促銷的時候,飛鶴的產品卻正以超高的價格在母嬰店裡被無數寶媽們帶回家。飛鶴賣的有多貴?以其明星產品星飛帆2段為例,700g大盒裝的零售價一般為269元,相當於384元/kg。這個價格不僅在國產奶粉里遙遙領先,跟國外大牌比亦不遑多讓。
為什麼飛鶴能賣的這么貴?答案也很簡單,吃奶粉的是嬰幼兒。那可是被稱作「四腳吞金獸」的一個群體,單從字面意思就不難看出,這幫小可愛們很能花錢。但買單的是父母,「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大概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共握做識,更不用說奶粉還是孩子成長發育初期最關鍵的一環。
所以,與本身並沒有太多溢價能力的基礎奶製品不同,奶粉對質量非常敏感,但對價格非常不敏感。這賦予了飛鶴無與倫比的盈利能力。2019年,飛鶴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高達70.03%和28.58%,除了略低於茅五瀘等幾大白酒龍頭,幾乎吊打一眾消費股。要知道,蒙牛的凈利率還只是個位數。這也是為什麼,飛鶴的營收雖遠不及蒙牛,但凈利潤卻能與其相當的原因。
事實上,品類的選擇,也是當初伊利、蒙牛崛起的關鍵。中國乳業座次的變遷,也皆源於此。在21世紀最初的幾年以及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光明才是中國乳業的霸主。
彼時,我們現在普遍喝的常溫液態奶尚未出現,牛奶的銷售主要還是以低溫巴氏奶的形式呈現。但低溫巴氏奶有個致命的缺點,保質期短,一般只有7天左右,且運輸、保存均需要在低溫的環境下進行。這就導致其銷售半徑也很短。
在這個背景下,當時的各大乳企只能區域割據,華東大城市出身的光明可謂占盡地利。直到1993年,「乳業軍火商」利樂進入國內,伊利、蒙牛先後與其達成合作,可以保存更久、更適合遠距離運輸的常溫液態奶隨之登上中國歷史的舞台。
E. 飛鶴這個品牌的奶粉如何信得過嗎
最近一直有粉絲私信我,想讓我評價一下現在的飛鶴奶粉,其實相比其他國產奶粉品牌,目前飛鶴奶粉屬於國產奶粉中佼佼者,國產奶粉之光。而且飛鶴奶粉代言人選的妙,國際巨星章子怡的咖位直接秒殺其他國內奶粉品牌的代言人,比如國內著名乳企伊利的謝n,感覺不在一個起跑線。。
其次,廣告營銷做的好,「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專為中國寶寶體質設計」的廣告文案,不僅讓自己的品牌收割了很多用戶的 。。。還為整個國產奶粉品牌市場做了巨大貢獻,成功的廣告營銷文案成了國產奶粉品牌爭相模仿的版本,國產奶粉品牌紛紛都加入了明星代言/衛視廣告輪番播的套餐標配。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飛鶴奶粉,發現它的系列特別多,除了已經停產了,我挑選了目前市面上還存在的12個系列,給大家來個綜合測評,想選擇飛鶴奶粉的媽媽們可以參考一下。
品牌背景
網路資料顯示:飛鶴始建於1962年,前身叫趙光農場乳品廠,隸屬於黑龍江農墾總局。飛鶴從丹頂鶴故鄉齊齊哈爾起步,是中國最早的奶粉企業之一。2001 年,飛鶴改制,時任廠長冷友斌重組創立了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並推出了星飛帆、超級飛帆等系列奶粉,請來國際巨星章子怡代言,加之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俘獲了不少媽媽的心。
但從飛鶴近期發布的上市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飛鶴乳業的研發成本分別為0.14億元、0.15億元和1.09億元,2019年第一季度為0.3億元。以飛鶴乳業最新的營收計算,2018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投入占經營收入比例分別只有1.05%和1.09%。
奶源原料
飛鶴宣傳的是北緯47度世界級黃金奶源,其實就是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帶,這個地區在國內也算不錯的奶源地,但是相比全球黃金奶源地(荷蘭、愛爾蘭、澳新、瑞士等)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F. 飛鶴偷偷吃「回頭奶」
做企業,就得有前瞻性。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佩漏拿服飛鶴。
三聚氰胺事件對國產乳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國產奶粉品牌的市佔率從原先的65%一度下跌至30%以下。在漫長而又艱辛的行業恢復過程之中,飛鶴率先專注於高端奶粉市場,產品不斷向一二線城市滲透,最終做到了19%的市佔率。
而在前不久,飛鶴董事長冷友斌直指新冠疫苗接種對於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生育率的影響,並對國內奶粉市場的短期困難做出大膽判斷。冷友斌此舉,正是在為飛鶴的全生命周期戰略做鋪墊。
不過,近日有消息傳出,飛鶴收購了陝西小羊妙可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羊妙可)的全部股權。
這個小羊妙可,是做羊奶粉的。
近些年,各大乳企都在布局羊奶粉賽道,像澳優乳業更是做到了市場佔有率第一。
飛鶴這個時候才借收購小羊妙可沖擊羊奶粉市場,或許是飛鶴打算靠這么一家曾出現過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連自己都不得不假裝及時切割的企業,再次進擊羊奶粉市場。飛鶴就不怕再次攤上大麻煩嗎?有點遲了。
不過,這只是表象。
原來,小羊妙可的前身叫關山乳業。而早在2014年,飛鶴就曾收購過這個關山乳業。只是後來因為一些原因,飛鶴又將其甩賣了。
而此次飛鶴收購小羊妙可,說到底就是重新收購關山乳業,算是吃「回頭奶」了。
那麼,飛鶴究竟為什麼要繞這個彎彎呢?
飛鶴最早於2014年2月開始布局羊奶粉業務。當時,飛鶴斥資3億元收購關山乳業70%股權,實現了「牛羊一把抓」。
要知道,澳優乳業是在2011年將佳貝艾特嬰幼兒配方羊奶粉引入中國的,也不過比飛鶴布局羊奶粉業務早了三年。
如此看來,飛鶴做羊奶也是有前瞻性的。
彼時的飛鶴正打算在羊奶粉市場上施展拳腳,為了給關山乳業鍍把金,還特意將其公司名變更為「陝西飛鶴關山乳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飛鶴關山)。
不曾想,飛鶴關山給飛鶴惹了大麻煩。
2015年6月,飛鶴關山6批次產品國檢不合格,其中有兩批次為硝酸鹽含量超標,最高超標8倍;其餘四批次為硒含量不足。
彼時的中國奶粉市場剛剛從三聚氰胺事件緩過勁來,正走在行業復甦的道路之上。而飛鶴關山的羊奶粉產品竟然硝酸鹽含量超標,這是非常嚴重的食品質量問題。
要知道,硝酸鹽本身對人體無害或毒性相對較低,但人體攝入的硝酸鹽在細菌的作用下會還原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毒性較大,長期過量攝入還致癌。
停產、停售、召回、賠償、罰款肯定是逃不了了。關鍵是,此事件對飛鶴的聲譽影響太大了。
為了盡快擺脫這個拖累,2016年12月,飛鶴以8400萬元飛鶴將其出售。
3億元的收購,最後以8400萬元的賤賣收場。里外里賠了2億多,如此可見,飛鶴切割關山乳業的心情有多迫切。
2018年3月,關山乳業正式更名為小羊妙可,算是迎來了一場脫胎換骨的轉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表面上圓姿飛鶴在與小羊妙可已經毫無瓜葛,但有消費者發現,母嬰店內出售的小羊妙可羊奶粉上還清晰地標有「飛鶴」的logo。
要知道,如今的飛鶴可是國內奶粉市場妥妥的一哥,「飛鶴」這個商標相當於金字招牌,誰蹭上都會身價大漲。
而小羊妙可羊奶粉上公然標注「飛鶴」的logo,如果沒有得到飛鶴方面的允許,顯然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市場上一直存在懷疑的聲音,認為飛鶴當年與關山乳業完成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切割。
關山乳業,一直是飛鶴的;後來的小羊妙可,同樣也是飛鶴的。
為的保護自己家的聲譽,飛鶴假裝忍痛割愛;等到往事漸漸消散,飛鶴又迎回換了身份的關山乳業。
這波返腔搭操作,妙。
正所謂「在商言商」。
飛鶴如今徹底撕下偽裝,將曾經犯過事兒的關山乳業、也就是今天的小羊妙可,再次收入旗下,反應的正是其迫切做羊奶粉的心理。
羊奶粉在中國市場起步晚,但增速快。
有報告顯示,我國羊奶粉市場規模在2015年即已突破50億元,預計2020年能達到100億元 。
而任何一個細分領域,在飛鶴眼裡都可能是一次繼續做大做強的機遇。
在2020年年報中,飛鶴計劃在2023年實現銷售350億元、2024至2028年實現集團銷售額15%的復合年增長率。
然而,如此龐大的計劃,光是靠嬰幼兒牛奶粉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國內新生兒出生率持續降低的背景下,飛鶴必須拓展業務范圍。
如此情況之下,不只是生命全周期戰略被冷友斌提前做了番鋪墊,連羊奶粉也被飛鶴正式抬上了日程。
羊奶粉還有個「優點」,是售價偏高。
據了解,市面上一罐嬰兒配方羊奶粉產品的銷售均價基本在300元以上,明顯高於普通牛奶粉。
而飛鶴正是國內高端奶粉市場的霸主,追求的就是高售價、高毛利。羊奶粉如此高的售價,完全符合飛鶴的調性。
另外,飛鶴著急做羊奶粉的原因,或許還有做大市值的考量。
在普通人的認知里,飛鶴只是做牛奶粉。而此次飛鶴正是藉助小羊妙可布局羊奶粉賽道,這就相當於給資本市場注入了新的元素。
就在上次冷友斌語出驚人之後,飛鶴股價已經從6月8日的20.6港元/股,一直跌到了今天的15.6港元/股,跌掉了僅四分之一。
如今飛鶴正式做羊奶粉,如果靠著飛鶴的品牌認知度和渠道優勢,真要是做到了比肩澳優乳業的程度,不多說,怎麼著也能增加個一二百億港元的市值。
如此看來,飛鶴真的稱得上「老謀深算」了。
只不過,飛鶴打算靠這么一家曾出現過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連自己都不得不假裝及時切割的企業,再次進擊羊奶粉市場。
飛鶴就不怕再次攤上大麻煩嗎?
G. 中國飛鶴股吧
1.中國飛鶴(hk06186)股吧,股民朋友可以在這里暢所欲言,分析討論股票名的最新動態。
2.中國飛鶴(hk06186)股吧提供中國飛鶴(hk06186)股票的行情走勢、五檔盤口、逐筆交易等實時行情數據,及華設集團(603018)的資訊公告、研究報告、行業研報、F10資料、行業聚焦、資金流分析、階段漲幅、所屬板塊、財務指標、機構觀點、行業排名、估值水平、股吧互動等等。
拓展資料
一、公司業務
中國飛鶴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乳製品及銷售營養補充劑的投資控股公司。該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成人奶粉、液態奶、羊奶嬰幼兒配方奶粉以及少量豆粉、營養補充劑等。該公司的奶粉產品系列包括超高端星飛帆、超高端臻稚有機等。該公司於國內市場及美國等海外市場開展業務。
二、董事
高煜(非執行董事) 宋建武(獨立非執行董事) 冷友斌(董事長) 冷友斌(執行董事) 劉華(副董事長) 劉華(執行董事) 蔡方良(執行董事) 塗芳而(執行董事) 陳國勁(非執行董事) 劉晉萍(獨立非執行董事) 范勇宏(獨立非執行董事) Jacques Maurice,LAFORGE(獨立非執行董事) 張國華(非執行董事)
三、公司展望
堅持創新中國母乳和全_期營養健康相關研究,飛鶴將以科技創新及全新打造的飛鶴研究院為驅動,持續深化與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為首的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合作,全面加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研究及消費者研究等版塊,進一步建設引領中國母乳研究及全生命_期、更廣人群覆蓋的高水準營養健康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