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一個殼值錢不
❶ 股票中的買殼、賣殼是什麼意思,是讀mai qiao 嗎
殼,就是一空囊。就是說公司沒有實質值錢東西,只有一上市公司代碼或資格,有人需要這個空空的殼,就會有市場,就會產生買賣,
❷ 股市中,殼資源指的是什麼呢
殼資源是指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作為包裝殼,公司想上市,但不符合上市標准,所以想上市公司會購買或控制上市公司,即找到背心,上市公司資源進入背心,所以不符合上市標準的公司實際上是偽裝上市。簡單地說,你的公司想上市,因為各種原因暫時不能上市,然後你去上市公司合作你成為控股股東,然後你上市,公司為你提供了一個殼。
甘肅省酒泉市國肅省酒泉市國有資產局,市值小。重大資產重組於2016年1月19日終止,三個月窗口期已過,有重組預期。市場一直有傳言稱,它具有殼資源的潛力,並受到了熱烈的投機。王亞偉、摩根斯坦利等公開發行押注重組機會,深圳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司潛力巨大。
❸ 注冊制利好什麼股票板塊
注冊制利好創投股,創投類公司主要是孵化項目然後將其推動上市的,所以它們會因為孵化項目上市率的增加而實現業績大增。
再者,高成長優質中小盤股,由於注冊制的到來會讓不少投資者拋棄個股的炒作,因而這類個股會因為這些資金的溢價而出現上漲。
【拓展資料】
注冊制是大利好還是大利空是相對的,對金融板塊,尤其是券商股屬於特大利好;反之如果對於殼資源類的垃圾股,屬於特大利空;但如果從股票市場打局來看就是特大利好,更有利股市健康發展。
一、從券商板塊
注冊制對券商板塊必然是構成大利好,注冊制對券商公司是最有利的,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比如注冊制後會有更多新股上市,而券商公司在IPO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收益券商公司。
說白了就是注冊制會讓券商公司收益更高,效益會更好,比如保薦收入,承銷收益,以及券商傭金等,注冊制會讓券商公司直接增加三大收入,注冊制對券商公司必然是大利好。
二、從殼資源股
假如從殼資源股的角度來回答的話,注冊制屬於大利空,而且是非常大的利空,因為注冊制實行之後,意味著會有更多新股上市,導致新股供應增加。
隨著新股增加之後,原先的垃圾股就不值錢了,就是賣殼都沒人要了,不比之前可以賣殼,一個殼資源股都非常貴。注冊制之後殼資源股是非常不值錢的,准上市公司也不像借殼上市,直接通過注冊制上市會更好,所以注冊制之下,殼資源股不值錢當然是大利空。
三、從股票市場制度角度
注冊制對股票市場同樣是大利好,要知道股票市場注冊制意味著股市新股發行制度更加完善了。國際成熟股票市場的發行制度都是採取注冊制,而並非是審批制或者是核准制,足夠證明注冊制才是成熟的制度,隨著A股注冊制之後,證明A股與國際股市接軌,當然是屬於大利好。
四、全面注冊制背景下哪些板塊要規避
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注冊制實現了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它讓成長企業獲得了更好的融資機會,同時也給一些板塊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一)殼資源板塊是注冊制背景下最大的受害者,全面注冊制降低了新股發行門檻,殼資源也越來越不值錢,遠離殼資源個股是全面注冊制背景下最重要的事情。
(二)ST股和垃圾股一定要遠離,全面注冊制會加速市場優勝劣汰,ST股和垃圾股成為了全面注冊制加速淘汰的對象,這些企業很容易退市,從而造成很大虧損。
(三)沒有成交量支撐的個股也要規避,全面注冊制會導致新股越來越多,市場資金又有限,成交量低迷的個股其實也被市場拋棄了,這樣的股票已經被市場邊緣化,沒有得到主流資金的認可,這樣的股票看似沒有風險,其實已經被市場拋棄。
❹ 什麼是殼價值怎麼大概估算殼價值呢
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有價值的資源,一旦供應受到控制,就會形成資源租,這是殼價值的原因。而殼價值與個股特質關系不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固定的。
這是一些投研機構用於解釋A/H股溢價的。
下面是我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僅供參考
1)投研機構運用殼價值抨擊當前國內金融深化不夠,金融管制太多,其實是他們想爭取更多自由利用資金的權力;而且殼價值的真正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以及機構投資者對於散戶資金的「搶奪」。
2)殼價值能解釋同在A、H股上市的股票,為什麼在A股的溢價比較高;但是對不對根本無法考證。我認為,殼價值更多的表現在散戶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更傾向於將資金放在那些同時在H股上市的股票上,因為他們認為境外市場更加透明,效率更高,能在H股上市就證明其資產是優質的。
3)有機構研究者認為,如果A股完全市場化後,殼價值消失會使A股市值下降10%。其實A股完全市場化,散戶將被「驅趕」出A股市場,新的服務性機構將誕生,屆時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將降低。A股市場趨於「健康」發展,「殼價值歸零」。同時那些被低估的股票會回到其應有估值上,市場均衡出現。
4)現在很多經濟、金融名詞很多是國內學者根據國外名詞翻譯過來的,不過他們不是直譯,而是選擇一些拗口的,「創新的」,結果與國外意思相悖的名詞來翻譯,同時還創造一些名詞以及給在回歸函數中的一些系數進行命名,所以導致我們看一些文章時對這些名詞的認識無法從其字面意思上直觀的理解,這些是現在一些專家學者自以為是、凸顯自己的一種表現。所以在遇到這些名詞時就從上下文去理解他的意思,不一定要用語言表達出來,自己能理解就行。
殼價值的計量
一般計算的都是A股相對於H股的殼價值。
AH溢價率 Pr=(Pa-Ph)/Ph;回歸函數為Pr=A+B(1/Vh)
其中B就是相對固定殼價值。
Pa是A股市場的每股價格、Ph是H股市場的每股價格、Vh是H股市場的市值。
(Va-Vh)/Vh=(Pa-Ph)/Ph=A+B(1/Vh) Va=Vh*(1+A)+B
從上面也可以看出,殼價值其實只是對於回歸函數中的一個系數的命名,其解釋也只是模型設立者自己的解釋,怎麼看A/H股溢價其實更多的是對兩個市場及其中的交易者進行研究,當然政策肯定是其中之一。同時我們要學會找到模型以及各種解釋之間矛盾的地方,這樣更方便我們找到問題的本質。
❺ 殼資源股票還有價值嗎
注冊制了,沒價值
❻ 股市買殼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詞語。
買殼上市又稱「後門上市」或「逆向收購」,是指非上市公司購買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來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後注入自己有關業務及資產,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一般而言,買殼上市是民營企業的較佳選擇。由於受所有制因素困擾,無法直接上市。
買殼上市的方法步驟:
首先是買殼,即收購或受讓股權。
收購股權有兩種方式:
一是收購未上市流通的國有股或法人股,這種收購方式的成本較低,但是困難較大。要同時得到股權的原持有人和主管部門的同意。場外收購或稱非流通股協議轉讓是我國買殼上市行為的主要方式。根據上海市場1999年上半年買殼上市行為統計,在場外收購方式中,發生頻率最高的三種方式為國有股轉讓(40%)、法人股轉讓(40%)和收購控股股東(12%)。其中國資局、政府部門控股的企業買殼上市動作最多。另外,證券公司和投資公司涉足買殼上市的現象日益增多。
另一種方式是在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這種方式在西方流行,但是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只適合於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較高的公司或者「三無公司」。二級市場的收購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套詳細的炒作計劃,能從二級市場上取得足夠的投資收益,來抵消收購成本。
其次是換殼,即資產置換。
將殼公司原有的不良資產剝離出來,賣給關聯公司,再將優質資產注入到殼公司,提高殼公司的業績,從而達到配股資格,實現融資目的。
最後是價款支付。
目前有六種方式,包括現金支付、資產置換支付、債權支付方式、混合支付方式、零成本收購、股權支付方式。前三種是主要支付方式。但是現金支付對於買殼公司實在是一筆較大的負擔,很難一下子拿出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現金。所以目前傾向於採用資產置換支付和債權支付方式或者加上少量現金的混合支付方式。
❼ 在股市裡什麼叫殼價值
因為中國上市公司還是審核制,所以很多企業還在排隊等上市,有的一排就是三五年,而有的上市公司經營虧得資不抵債了,這個時候他就可以把公司賣給那些排隊等上市的企業,資產重組後就叫借殼上市,為說是殼價值
❽ 股票市場上的殼是什麼意思
所謂借殼上市,就是非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購買一家已經上市的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來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後通過「反向收購」的方式注入自己有關業務及資產,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非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融資的能力進行融資,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一般來講,企業購買的上市公司是一些主營業務發生困難的公司,企業在購買了上市公司以後,為了達到在證券市場融資的目的,一般都將一部分優質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內,使其業績達到管理層規定的參加配股的標准。另外,一個上市公司的業績越好,其配股價格就可定得越高,企業募集的資金就越多。
借殼上市有直接上市無法比擬的優點。最突出的優點就是殼公司由於進行了資產置換,其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在股市上的價值可能迅速增長,因此企業所購買的股權價值也可能成倍增長,企業因此所得到的收益可能非常巨大。
一個典型的借殼上市一般要經過兩個步驟。
第一步,股權轉讓,即買殼。通過在股市中尋找那些經營發生困難的公司,購買其一部分股權,從而達到控制企業決策的目的。購買上市公司的股權,一般分為兩種,一般是購買未上市流通的國有股或法人股,這種方式購買成本一般較低,但是存在許多障礙。一方面是原持有人是否同意,另一方面是這類轉讓要經過政府部門的批准。另一種方式是在股票市場上直接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這種方式適合於那些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較高的公司。但是這種方法一般成本較高。因為一旦開始在二級市場上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必然引起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造成收購成本的上漲。
第二步,資產置換,即換殼。將殼公司原有的不良資產賣出,將優質資產注入到殼公司,使殼公司的業績發生根本的轉變,從而使殼公司達到配股資格。如果公司的業績保持較高水平,公司就能以很高的配股價格在股票市場上募集資金。
從往年案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殼公司的一些基本特點。
1、股本較小。以滬市為例,1997年和1998年共103家公司換殼,其中總股本小於1億的有39家、流通股小於3000萬股的有38家,所佔比例均為38%,總股本大於1億的殼公司中,絕大多數的股本小於3億。
顯然小盤股對買殼和重組者來說,具有介入成本低、重組後股本擴張能力強等優勢,特別是流通盤小,易於二級市場炒作,因此獲利機會很大。像滬市的國嘉實業(600646),總股本8660萬股,重組後股價由6.05元漲到46.88元,增長了 674.88%;又如深市的合金股份(0633),總股本5169萬股,重組後股價由8.50元上漲到42.39元,漲幅達398.71%。
2、行業不景氣,凈資產收益率低。像紡織類(嘉豐、聯合、廣華、南化)、商業類(環寧、紹百、貴華、石勸業等)和主業不明的衰退類(聯農、農墾、鋼運、浙風)。
3、股權相對集中。在我國,由於二級市場收購成本較高,而且目標公司較少,因此借殼上市大都採取股權協議轉讓方式,股權相對集中易於股權協議轉讓,容易被非上市公司相中,從而為二級市場的炒作創造條件。
4、殼公司有配股資格。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上市公司只有在連續3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最低為6%) 時,才可申請配股。因此在選擇殼公司的時候,一定要考查公司前幾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如果該公司最近一兩年沒有達到這一標准,那麼該公司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❾ 為什麼借殼賣掉的股票一般會漲價
1、因為借殼的上市公司把優質資產注入到原先低價股票中,這個股票的總市值增加,基本面上是看多的,所以股價會上漲。被借殼公司一般已經連續虧損面臨退市,一家好企業想要上市又沒有指標只能借殼,就相當於這個上市公司收購了未上市公司,把優良資產注入了殼里。這樣股民對該公司的期望就高了,就會去追捧,就會出現接連漲停的局面。
2、借殼上市是指一家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通過把資產注入一家市值較低的已上市公司(殼,Shell),得到該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權,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資產得以上市。通常該殼公司會被改名。
❿ 在股市裡一直拿著一隻股票不動,這樣長期下來能賺到錢嗎
我2007年市買股票後這樣想,結果是被啪啪的打臉;
2007年的時候,到香港2年多了,手裡有了10來萬港幣,我記得那時候買入的第一支股票是港股的「中國鎳資源」,我記得那時候買入價是4.8港幣一股,當時買入了1萬股,買入的理由是那天這支股的升幅很大。買入的時候恆生指數還是28000左右,後來恆生指數繼續上升到32000點,可我買入的這支股票卻一直沒有再創新高。後來到2008年股市崩盤,指數從32000點跌到接近1萬點,而中國鎳資源最低跌到0.24港幣/股。我完美的在低位交出籌碼,第一次買股票,完美的持股到虧損95%出局。
你以為我是因為持股時間太短而沒賺到錢嗎?事實證明這支股任何時候跑出去都是對的,後來的研究才知道,中國鎳資源本身是煉鋼的,在我國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時候也是不斷的擴大規模,但在國家收緊對煉鋼的環保的要求後,這間公司的主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在鐵礦石不停漲價的時候,他們的主營業務的虧損越來越大,在嘗試轉型成特鋼生產商失敗後。他們收購了印尼的鎳礦,嘗試轉型為資源型的企業,結果是虧損越來越大,以致到最後連維持上市地位的財務報表都沒辦法提供,最終被港交所退市,所有的投資者可以說是血本無歸。
A股的樂視等等這些股票也是一樣的持有到最後是血本無歸;至於因為財務造假的那些股票就不勝枚舉了。
當然了,我的同事也有在股市裡拿著股票一直不動,賺的盆滿缽滿的例子,香港的港交所最初上市的時候每股9塊港幣,一直持有到現在的話,股價上升加上分紅,回報已經超過百倍;還有在騰訊最初上市買入後一直持有到現在的回報超過168倍;至於從上市後買入茅台到現在的可以獲得超過300倍的回報。
如何區分哪些是適宜長期持股,哪些是不宜長期持有的呢?股神巴菲特說過「 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隻股票10年,最好連10分鍾也不要持有」,我覺得有如下幾個方面要考慮;
1, 公司的業務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或者說公司的業務是否具有長期的競爭力,我們可以看到港交所是做獨市生意的,所有在香港上市的股票都要在港交所交易,只要有人交易股票,港交所就可以賺到錢,簡單說他們是收過路費型的企業,企業的這種護城河不可逾越;騰訊的護城河在於他們通過微信,QQ這些軟體把所有人捆綁在一起,其他的社交軟體幾乎沒有可能性在這方面和他們爭奪流量入口,他們也通過這種優勢在互聯網業務上所向披靡;
2, 公司有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如果一個企業依靠一個特定的管理層,那麼這間公司就沒有長期持股的意義,山西海鑫鋼鐵集團在李海倉手裡風生水起,在李兆會手裡卻瀕臨破產,就是說公司沒有形成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很多民營公司,尤其是喜歡和大股東大搞關聯交易的公司,比如賈布斯的樂視,這樣的股票是10分鍾也不要持有;
3,公司的經營狀況是否在發生變化,比較著名的例子是港股的電訊盈科,電訊盈科的前身是香港電話有限公司,當時的香港電話有限公司獨家經營香港的長途電話業務和數據業務,後來香港政府放開了運營的限制,導致這間公司從最高的28港幣跌到最後的0.40港幣,就是他們的護城河徹底碎了。
4,公司的業務是否具有可繼承性,比如保險公司,一般來說開發了新的客戶後,一般和客戶的合同不會只有一年;上一年的業務會直接影響到下一年的業務,從總體上有一個累積的效果。
在2007高點買入的大部分股票,到現在都沒有回本,比如港股的中交建,中建材,神華,還有大部分的航運股等等,現在的股價甚至不到最高點的30%;
大多數可以長期持有的股票都不便宜,他們有很好的護城河,有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經營業績上有累積的效果;但要想賺到錢,在熊市買入,牛市賣出才能真正賺到錢;而牛市高點買入,持股時間越長可能虧損越大。
關鍵是在什麼價位拿什麼股。在股市裡一直拿著一隻低估值的好股票不動,長期下來肯定是能夠賺到錢。 股票是上市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買了公司的股票就是股東,享受相應的權利,公司要對其履行相應的義務。公司股票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上下波動,成長性好的公司業績不斷增長,通過分紅回報股東,股價不斷上漲增值,股民在低估值時買入後,長期持有就可以享受公司分紅,股價上漲增值也可以賺錢。 好公司的股票買入長期持有賺錢,關鍵還是要看市場估值的高低,參照同行業的平均估值水平,分析公司行業發展潛力,在市場估值低估時買入長期持有就能夠賺到錢。否則好公司的股票市場高估時買入,長期持有不僅賺不到錢,反而會虧錢。眾所周知中石油是一家好公司,當它的股票發行上市達到了48元之顛時,市場大幅估值,當時在此價位買入的股民朋友,持有的時間再長,靠公司分紅,股價觸底上漲,根本就沒辦法賺錢,只能調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高位滿倉中石油了。 問題股票不能長期持有。以前核准制下炒問題股垃圾股成風,主要是殼資源稀缺性,越虧損越有價值越光榮,炒問題股就是發財,買了問題股長期持有,等著講故事裝新酒,烏雞變鳳凰,股價一沖上天賺錢。注冊制下沒有上市數量的限制,殼就不值錢了,問題公司的股票無人問津,慢慢被市場拋棄,最終退出市場,買了問題股長期持有,遇到了退市,不僅不賺錢,投資者將會損失慘重。 結論:選擇一個好公司在市場低估值時買入它的股票,長期持有才能真正賺錢。
這要看你拿的是什麼股,如果是拿的中石油10年可以把你本金虧沒了,更別提賺錢。
短線是走炒作路線,中長持股走的是投資路線。中長持股並不是很多股民認為的那樣抓一個股死拿不動就可以賺錢,中長持股實際上涉及的層面比短線炒作更為復雜。
第一點,要得懂選股,什麼樣的股才有中長投資價值。
第二點,面對一堆枯燥的財報數據要能看懂並做出分析判斷個股的經營狀況。
第三點,要懂得行業前景分析,分析個股所處行業前景如何,有多大的發展前景預期,個股在同行業中有多大優勢。
第四點,要對宏觀經濟有一定的了解,要知道點國際國內金融經濟政治發展態勢。
機構選股大多是調研,建倉,鎖倉,然後中長持有因為他們做的就是預期,做的是價值發現。他們通過團隊的力量對個股公司基本面及前景進行深入研究剖析選出標的。可是多數散戶是亂抓一通就美名其曰價值投資,最後虧了就否定一切,埋怨市場不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