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的股票市值
⑴ 滬深a股目前流通盤最大的前十名股票分別是哪些
目前滬深A股流通盤最大的前10名是哪一些股票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貴州茅台
的流通市值為:24081億。貴州茅台就是做白酒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個白酒最著名也是最貴的那一個品牌。貴州茅台酒是世界的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稱之為中國的國酒。
二.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的流通市值為:12807億。工商銀行是我國流通市值最大的一個銀行。他是全球市值,最大客戶存款金額第一和盈利最多的銀行。
三.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的流通市值為:11589億。寧德時代是在做新能源的鋰電池這一塊的,它是我國做鋰電池做的最厲害的一個公司。他的老闆現在已經成為了香港的新首富,超越了李嘉誠。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加關注+收藏哦。
⑵ 中信銀行股票什麼原因近期漲那麼高
因為和支付寶、微信合作網路在線信用卡。
⑶ a股市值(權重)前10的公司是哪些
我手中有一份10月21日收盤時的資料,這里有囊括了所有排名在前的權重股(當然現在要在最前面加上601857中石油了),至於各自所佔的比例,是每天都在變化的,因為每天每隻股票的價格在變化。這份表單里還有中報收益及各自行業,更加豐富,或許對你炒股會更為有用。特與大家分享!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A股市值(億元) 中期每股收益(元) 行業
601398 工商銀行 19549.97 0.1223 金融服務
600028 中國石化 15208.02 0.4028 化工
601628 中國人壽 14809.69 0.597 金融服務
601088 中國神華 13827.74 0.54 煤炭采選業
601988 中國銀行 11842.74 0.1177 金融服務
601318 中國平安 6898.65 1.0978 金融服務
600036 招商銀行 5148.14 0.4162 金融服務
601600 中國鋁業 5007.88 0.4964 有色金屬
601328 交通銀行 3899.86 0.18 金融服務
601919 中國遠洋 3550.33 0.0957 交通運輸
600030 中信證券 3309.59 1.41 金融服務
600019 寶鋼股份 3299.26 0.466 黑色金屬
601166 興業銀行 3257 0.7285 金融服務
601998 中信銀行 3126.54 0.0821 金融服務
601006 大秦鐵路 3094.96 0.2279 交通運輸
600016 民生銀行 2516.47 0.1949 金融服務
600000 浦發銀行 2437.43 0.5864 金融服務
600050 中國聯通 2170.53 0.0611 信息服務
000002 萬科A 2073.39 0.2545 房地產
600018 上港集團 2065.48 0.0871 交通運輸
600900 長江電力 1971.83 0.2402 公用事業
600150 中國船舶 1949.05 0.7592 交運設備
600104 上海汽車 1918.14 0.4146 交運設備
601111 中國國航 1865.7 0.1061 交通運輸
000898 鞍鋼股份 1820.52 0.8097 黑色金屬
000858 五糧液 1808.02 0.3015 食品飲料
601991 大唐發電 1759.74 0.3178 公用事業
600837 海通證券 1692.26 0.6021 金融服務
600519 貴州茅台 1635.32 0.9003 食品飲料
600011 華能國際 1469.7 0.24 公用事業
601169 北京銀行 1458.49 / 金融服務
600005 武鋼股份 1406.92 0.4367 黑色金屬
601808 中海油服 1390.24 / 石油天然氣
601168 西部礦業 1332.81 0.4445 有色金屬
600362 江西銅業 1181.21 0.6886 有色金屬
000878 雲南銅業 1158.67 0.616 有色金屬
002024 蘇寧電器 1040.76 0.4012 商業貿易
600585 海螺水泥 1034.3 0.5625 建築建材
000825 太鋼不銹 1034.1 0.7924 黑色金屬
600048 保利地產 993.44 0.2526 房地產
600015 華夏銀行 932.82 0.2405 金融服務
601939 建設銀行 921.6 0.1523 金融服務
000001 深發展A 855.78 0.5386 金融服務
000983 西山煤電 813.01 0.4871 採掘
600026 中海發展 810.38 0.6695 交通運輸
600029 南方航空 755.52 0.0704 交通運輸
600009 上海機場 724.34 0.4332 交通運輸
600188 兗州煤業 708.62 0.23 採掘
000069 華僑城A 703.58 0.1124 餐飲旅遊
600309 煙台萬華 681.63 0.5102 化工
600177 雅戈爾 631.69 0.5845 紡織服裝
000562 宏源證券 614 0.7026 金融服務
000568 瀘州老窖 610.33 0.2917 食品飲料
600808 馬鋼股份 605.88 0.1682 黑色金屬
600115 東方航空 598.29 0.012 交通運輸
600010 包鋼股份 597.37 0.1338 黑色金屬
600320 振華港機 583.27 0.32 機械設備
002142 寧波銀行 569 0.1867 金融服務
601333 廣深鐵路 561.83 0.1037 交通運輸
600031 三一重工 560.68 0.8588 機械設備
⑷ 中國市值最大的前30支股票
截止2009年5月26日,滬深總股本在前30名的股票:
1/中國石油
2/工商銀行
3/建設銀行
4/中國銀行
5/中國石化
6/中國人壽
7/中國神化
8/交通銀行
9/中國平安
10/招商銀行
11/中信銀行
12/中信證券
13/中煤能源
14/浦發銀行
15/興業銀行
16/上海電氣
17/長江電力
18/紫金礦業
19/中國遠洋
20/中國中鐵
21/XD民生銀(民生銀行:當天除權,以後總股本會
有變動.)
22/上港集團
23/海通證券
24/中國鐵建
25/貴州茅台
26/寶鋼股份
27/上海汽車
28/華能國際
29/大唐發電
30/江西銅業
⑸ 七大股份制銀行
編者按:十年前,一份招商銀行戰略部的內部報告《那些正在奮力追趕我們的競爭者》流出銀行圈。當時,這些競爭對手讓剛剛開始「二次轉型」的招商銀行感到焦慮。報告發出三年後,招行不僅沒有拉近與追趕者的距離,反而把自己變成了追趕者,追趕的目標卻是國有大銀行;報告發布7年後蔽返,招行營收和凈利潤超越國有交通銀行;報告發布十年後,這些競爭對手在哪裡?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6日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2家股份制銀行誕生。在中國金融改革的大潮中,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成為中國銀行業歷史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12家股份公司,資源稟賦不同,運營各有特色。其中,零售之王招商銀行、興業、浦發、中信、國際業務之王民生,曾被稱為股份銀行「五大王」,是股份銀行的典型代表。
然而,世事難料。經過近20年的發展,五大天王的管理已經大不相同。招行一騎絕塵,興業基本轉型成功。浦發在努力追趕,中信和民生在各自的困境中期待涅_。
——1——
我們來看一個比較直觀的指標,——的市值。
2007年,興業、中信相繼上市,是五家股份行中最晚上市的銀行。2007年,五家銀行市值分別為招商銀行5566億元、中信銀行3271億元、興業銀行2593億元、浦發銀行2299億元、民生銀行2146億元。招商銀行市值最高,其他四家市值基本持平。
對比最新的市值數據,截至2021年12月24日,招商銀行1.26萬億,興業3962億,浦發2507億,中信1982億,民生1584億。招行市值約為興業的3倍、浦發的5倍、中信的6倍、民生的8倍,可謂一騎絕塵,遠遠落後於其他四家股份公司。
招行市值的躍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年到2007年,突破2000億。這一躍升主要得益於2004年開始的零售戰略。後來被稱為招行的「一次轉型」,是其歷史上最重要改薯的戰略轉型之一。這也是中國的銀行首次將零售金融作為其主要戰略。第二階段是2016-2020年,突破萬億。這得益於招行以零售業務為核心,同時大力發展公司和同業業務,強化金融科技,構建「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的循環價值鏈,打造大財富管理新業務模式。
興業銀行市值之所以和招行差距這么大,一是監管收緊了同業業務政策,核心業務受到重創;二是高建平董事長和李仁傑總裁退休時,對接班人的選擇猶豫不決,沒有定論,導致內部不團結,對業績產生負面影響。好在經過這幾年的調整,財務指標在好轉。目前市值逐漸與浦發、民生拉開距離,以3962億元市值位列5家股份公司第二。
浦發於1999年上市,上市第一年總市值596億元,成為當時a股最高市值。20年過去了,浦發經營了幾年,市值萎靡。目前市值2507億,在五家股份公司中排名第三。
中信銀行通過中信集團原董事長榮毅仁先生的一封專函,要求中央政府在中信公司體制下設立,意圖全面經營外匯銀行業務。因此,中信銀行在成立之初就有明確的定位
作為民生首家民營股份公司,專注於中小企業融資。無論在經濟周期的哪個階段,我們始終堅持高風險偏好策略。經濟下行,風險敞口,2014年市值最高3500億後,一路下跌。如今市值只有1584億,在5家股份公司中排名墊底。
衡量資產質量的核心指標是——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
作為銀行貸款損失准備金的指標,不良貸款撥備覆蓋核並者率越高,表明銀行抗風險能力越強。2016年之前,除中信外,所有股份行資產質量表現良好。2016年末,五家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招商銀行180.02%,興業210.08%,浦發169.13%,中信155.50%,民生155.41%。
2016年後,招行一騎絕塵,撥備覆蓋率超過400%。中信的撥備覆蓋率還是比較穩定的,最新數據為184.60%。由於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爆發,撥備覆蓋率斷崖式下降。因為經濟下行,民生暴露了頭寸較重的小微貸款風險,撥備覆蓋率一路下滑。截至2021年9月30日,浦發的撥備覆蓋率僅為148.62%,而民生為146.43%。
如果2018年監管指標沒有下調一次(從150%下調至不低於120%),浦發民生就在合格門檻之外了。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指標,——不良率。
銀行通過經營風險賺取利潤,不良率直接反映了銀行的資產質量和風險管理能力。整體來看,幾家銀行的不良水平已經比較接近。2007年末,招行不良率1.54%,浦發銀行1.46%,興業1.15%,中信1.48%,民生1.22%。
2016年,有一個分水嶺。招行、興業不良率繼續下降,民生、浦發、中信不良率繼續上升。至於浦發,有一些因素,比如成都分行事件的影響,部分業務發展過快。對於民生而言,高風險偏好總是在經濟下行時爆發。對於中信來說,風險事件頻發,比如「中信是賈躍亭第三大債權人」,屢見報端。截至2021年9月30日,浦發銀行不良率1.62%,民生1.79%。招行不良率只有0.93%,興業1.12%,中信1.48%。
p>
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利差,負債成本不僅影響一家銀行的盈利能力,還很大程度決定了銀行的資產質量,因為存款成本低可以配置風險較低的資產,資產端的空間更大。
近五年,銀行的負債成本上升已成普遍現象,但招行因持續的零售金融戰略,使其負債成本優勢遙遙領先,低於其他四家股份行約0.6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末,招行的負債成本為1.73%,浦發、興業、民生及中信的負債成本分別為2.33%、2.36%、2.41%及2.29%。
不要小看這0.6個百分點的差距,對應招行約7萬億的有息負債,成本可降低近400多億元。
再來看看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ROE
浦發依靠在對公業務方面的深厚基礎,上市之初,其ROE可以說是傲視同業,也一度高於招行。在2008年時候,浦發的ROE達到了35.77%的歷史高點,招行僅為28.58%,興業為25.90%,民生及中信更低,分別為15.15%及14.84%。
浦發這個成績跟當時的「四萬億計劃」有一些關系,基建、央企等投放力度加大,更利於對公強的浦發。
而後十年,個人的金融需求開始爆發,零售之王也迎來了它最好的時代。截至2020年末,招行的ROE為14.58%,浦發的ROE僅為9.79%。
興業因同業業務受到強監管的影響,ROE從2014年的20.60%,持續下降,經過近五年轉型,ROE有探底回升之勢,為11.52%。
民生深耕小微,時任行長曾表示「錢賺到不好意思說」,2012年ROE達到最高25.67%,最後不得不為高風險偏好買單,2020年末ROE僅為6.55%。
中信的ROE,一直在五家行中墊底,直至民生ROE大幅下滑後,實現「超越」,排名第四,為9.23%。
——2——
簡單對比五家股份行的一些核心數據,五家行所處相同的時代和環境,但不到20年裡,他們卻走向了不同的中局。財務數據是果,由果尋因,真正決定他們不同境遇的究竟是什麼呢?
招行篇
堅持零售銀行的戰略不放鬆。
作為企業發展的燈塔,戰略決定了企業發展方向。如果一家企業的戰略定位漂移,就像船舶在海上迷失方向,不管如何努力都只能駛向錯誤的目的地。
在各家行還普遍扎堆對公業務,同質化競爭嚴重之時,招商銀行就做出前瞻性預判,自我革命,向大家普遍認為「投入大、見效慢」的零售銀行轉型。確立零售銀行的戰略定位,且至今從未動搖,幾十年專注做一件事,最終問鼎零售之王。而且招行在加快二次轉型後,對公業務與同業業務後來者居上,業績也是非常突出,基於大財富管理模式,大力發展的投行業務與資管業務,也在同業名列前茅。
穩定的管理層。
管理層是否穩定,直接影響戰略目標及經營策略的貫徹落實。尤其是對於資產規模動輒上萬億的銀行來說,「船大難掉頭」。而且銀行資產投放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各類經營指標需要較長周期檢驗。
招行成立34年,歷任行長僅三位(王世禎、馬蔚華及現任田惠宇)。
相較而言,招行的歷任行長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實施自身經營理念,招行的優秀業績也充分受益於此。值得一提是招行大股東一直是招商局,不僅股東穩定,而且管理層得到股東的充分授權,才得以大展身手。
極強的市場敏銳度及執行力。
招行的成功,離不開兩次業務轉型。2004年,招行明確零售金融戰略,這後來被稱為「一次轉型」,奠定了招行零售業務的市場地位。2009年,招行提出實施「二次轉型」,確立了輕型銀行戰略,並在2014年加快了二次轉型,確立了一體兩翼的戰略目標(零售業務為主體,對公和同業業務為兩翼)。通過二次轉型,招行不僅做大做強了對公業務,並且抓住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機遇。兩次轉型都是對市場的敏銳察覺與判斷,都體現了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及執行力。
招行儼然成為股份行中最耀眼的那顆星,而近期又有「飛人」蘇炳添加入為其代言,更加熠熠生輝。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面臨這么多的溢美之詞,以及市場對其越來越高的預期,業績持續增長的壓力越來越大,是否能夠保持冷靜,戒驕戒躁?招行內部也是暗流涌動,有些不確定的因素,比如招行員工滿意度有下降跡象,老招行離開越來越多,不僅高管頻頻離開,中層及業務骨乾的流動也明顯上升。市場上招行員工的簡歷變多,不像之前根本挖不動招行的員工。這些現象是否預示著招行的文化和內部管理發生變化,是否會成為未來發展的隱患,還有待觀察。
興業篇
堅持同業業務的戰略。
2002年,剛上任的李仁傑行長,對興業銀行的現狀進行了充分的研判,資本匱乏,又地處福州,區域環境在股份行中最差,與國有大行更是無法相提並論。經過對國內市場深入的分析,以及對國際優秀同行的調研,興業發現金融市場業務不僅資本佔用少,而且當時在國內市場還是一片空白,是尋求差異化發展戰略極好的突破口,最終確立了同業立行的戰略,並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用同業業務帶動了規模上量和效益倍增。經過十幾年的堅持,最終成就了「同業之王」的稱號。
穩定的管理層。
興業從偏居東南一隅的地方銀行,迅速成長為以同業業務建長、各項經營指標位列股份行前茅的大行,也跟其保持長期穩定的管理層有關,興業歷史上有四位行長,陳芸、高建平、李仁傑與陶以平。陳芸作為創始行長,在位12年,第二任行長高建平在位2年,李仁傑在位14年,帶領興業銀行成為「同業之王」,陶以平行長已在位5年。
被迫轉型,面臨考驗。
2014年,興業銀行受到127號文影響,「同業之王」戴上了緊箍咒,壓降規模、非標轉標迫在眉睫。不過興業銀行在短短兩年內就完成了整改,買入返售的規模就從713億降到了28億,票據類資產和信託受益權類資產幾乎歸零。
2016年,興業銀行完成同業的整改之後,重新明確了新的發展思路。藉助自己在金融市場業務上的積累,以及長期做金融平台的經驗,確立了投資型、結算型、交易型的「三型銀行」戰略,跟招行的輕型銀行思路相似,即做大表外,擺脫資本金的約束,離開規模增長的老路。
五年後,在疫情沖擊的2020年,興業銀行實現了凈利潤666億元,營收規模首次突破2000億元,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五年來首次「雙降」。
從財務數據上看,興業銀行轉型已見成效,但是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機構,銀行戰略及業務是否正確,至少需要一個經濟周期的檢驗,說轉型成功或為時尚早。
浦發篇
戰略定位漂移。
浦發上市20年有餘,從披露的年報來看,其戰略定位頻繁更換,顯得缺乏定力。
先是2000年至2005年,引入戰略投資花旗銀行,意在發展零售業務調整業務結構。
接著2006年至2012年期間,與花旗銀行分道揚鑣後,又轉向資金市場業務與投行業務,效仿興業銀行未果。
2013至2015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崛起,浦發又提出了大零售整合的戰略目標。
在2016到2020年間,浦發更是五年推出三個戰略目標:
2016年「全面提升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打造高績效全能型銀行集團」
2017年至2018年「以客戶為中心,科技引領,打造一流數字生態銀行」
2019年至2020年「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股份制商業銀行,推動全行成為新時代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這些不斷變化的措辭,明顯不夠聚焦,也難以沉下心來去執行。
戰略更替的背後通常都源於管理層的變動。
浦發銀行成立29年,歷任行長有六位(裴靜之、金運、傅建華、朱玉辰、劉信義及現任潘衛東)。每任行長任期都不長,很多好的經營理念也難以充分地推進。
風險事件頻發。
2018年,浦發成都分行775億元虛假授信大案,被罰沒4.62億元,創下銀行最貴罰款記錄,昔日的「對公之王」黯然失色。這也是浦發激進擴張,分行實行「加盟制」,造成總行失去對分行管控的後果。高速在全國各地開設分行時,過於依賴當地聘用管理層和員工,導致總行對分行的管控鬆懈。
而近期又出現了上市公司科遠智慧在浦發的4000萬存款到期無法取出,而總計2.95億元存款是否 「被質押」,科遠智慧與浦發各執一詞。這些事件讓市場與監管對浦發銀行的內控體系擔憂。
雖然浦發的表現未能達到大家對「對公之王」的預期,但位於中國金融中心上海的浦發銀行的對公業務基礎還是非常扎實。2020年對公存款余額及貸款總額仍在股份行位列前茅。若浦發在戰略及管理方面做出及時的調整,假以時日,未來仍可期。
中信篇
戰略定位泛而不精。
中信銀行就是為了解決當時中信集團及國內金融市場外匯結算的問題而成立的,所以中信銀行相比其他幾家銀行,並不需要「尋找」戰略定位。但可惜的是經過近二十年發展,「國際業務之王」早已悄然滑落,杳無音信。2007年上市時,市場就給出中信銀行「欠缺特色」的評價。中信的衰落可能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是未能充分利用中信集團的資源,與集團內其他兄弟單位進行較好的協同。二是管理層多來自國有大行,身上不可避免打著大行的烙印,大行思維慣性未能與中信特色更好的融合,導致中信的管理文化缺乏股份行的靈活與創新精神。
管理層變動頻繁。
中信銀行管理層變動頻繁,成立三十四年,歷任行長六任。雖然前兩任行長任職時間均較長,竇建中任職10年,陳小憲任職8年。然而自兩位老行長退位後,每位行長任職竟未超過三年:朱小黃2年、李慶萍2年、孫德順2年,現任行長方合音自2019年上任以來,也未滿三年。
作為最早成立的股份行,中信銀行的掉隊相比其他幾家銀行也來得更早。但實際上,中信銀行依靠中信集團,資源稟賦其實是略勝一籌的。並且中信集團這些年在央企中越發突出,若中信銀行未來能夠抓住集團資源,或可老木逢春。
民生篇
一以貫之的高風險偏好戰略。
民生銀行為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專注中小微企業貸款。依靠其龐大的關系網,採用關系型、高激勵打法,能拼能搶。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微企業資產風險波動很大,年景好的時候經濟上行,貸款利率高,利差豐厚。但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加上之前比較短期、過度激勵政策,貸款資產風險集中暴露,不良率飆升。
自2009年四萬億大放水以後,民生銀行的業績一路高歌猛進,凈息差、凈利潤高企,不良率、逾期率不斷下降。2011年底,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賺錢賺到不好意思」的講話,一時間將民生銀行推向了風口浪尖,引發了全社會對銀行賺錢太容易的聲討。
股權之爭不斷。
民生銀行由59家股東發起成立,其中48家為民營背景,其中不乏大佬股東。2000年底,民生銀行董事會基本形成希望系、泛海系、東方系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後數年,又相繼有巨人系、明天系、復星系、安邦系入局,參與到角力民生銀行的游戲之中。名角雲集,宮斗不斷,派系林立,被業界戲稱為「民不聊生銀行」。
股權分散沒有讓股東相互制衡,反而增加代理成本,形成暗流下的內部人控制,導致不同股東因為理念和利益訴求不同,陷入公司治理僵局。這點在董文標退出後尤為突出,來自國有大行的管理者與民生激進的文化沖突很大,上下無法同心同欲,經營自然出問題。
這也導致民生銀行被資本市場拋棄,估值一再下跌。今年4月份還傳言被接管,雖然已被辟謠,但也看出市場對民生較差的預期。不過新的管理層上任後,民生銀行零售業務及財富管理業務稍有起色,這或許是民生銀行涅_重生的機會。
——3——
寫在最後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五家股份銀行歷經沉浮,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中局。
歸根到底,銀行還是要銀行家來管。一家成功的銀行,離不開優秀、穩定的管理層,並且能夠把握時代的潮流,緊跟宏觀形勢,根據所處的環境,對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有清醒的研判。戰略選擇上高瞻遠矚,戰術執行上堅定不移。
其實經營銀行跟經營人生一樣,都是長跑比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才能最終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王者」。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況下,本平台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關問答:
⑹ 中信銀行市值為什麼這么低
可能因為是外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內部資產質量、結構、盈利能力並不非常出色。
基於睿藍財經對於中信銀行的基礎研究認為,中信銀行市值無法提升,可能是外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導致銀行估值中樞普遍下降;加之中信銀櫻弊祥行內部資產質量、結構、盈利能力並卜逗不脊搏非常出色的合力結果。
⑺ 14家上市銀行的市值各是多少最新的
2009年9月24日當日計算的市值。
浦發銀行,市值:1589.93億元; 華夏銀行,市值:518.52億元;
民生銀行,市值:1249.85億元; 招商銀行,市值:2864.08億元;
南京銀行,市值:321.80億元; 興業銀行,市值:1702.50億元;
北京銀行,市值:1103.52億元; 交通銀行,市值:4169.42億元;
工商銀行,市值:3.93億元; 建設銀行,市值:13507.23億元;
中國銀行,市值:9899.73億元; 中信銀行,市值:2174.16億元;
深圳發展銀行,市值:631.02億元; 寧波銀行,市值:315.25億元。
⑻ 大小非都是誰
非是指非流通股,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
持股低於5%的非流通股叫小非,大於5%的叫大非。
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他們就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
因為大非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東,戰略投資者。一般不會拋;小非就不一樣了,許多年的不流通,一但流通,又有很大獲利,很多都會套現的。
小非:就是小部分非流通股,股改之前就有承諾,非流通股在股改結束以後一年之內是不會在二級市場上拋售的,一年以後也不是大規模的拋售,而是有限度的拋售一小部分,為的是不對二級市場造成大的沖擊。而相對較多的一部分就是大非。「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
通常來說大小非解禁股價應下跌,因為會增加賣盤打壓股價;但假如大小非解禁之後,其解禁的股份不一定會立刻拋出來而且如果市場上的資金非常充裕,那麼某隻股票有大量解禁股票拋出,反而會吸引部分資金的關注,比如氯鹼化工年初的時候有大量大小非解禁股份上市,從解禁當日開始連續放量上漲!
⑼ 中信銀行限售股243億A股是怎麼樣的情況
怎麼最近都是問解禁事情的問題!哪個告訴你流通的股旦察票有266億!只有23億櫻瞎!哦順便告訴你另外脊遲空243.296089個億股是國有股!小老弟
⑽ 農行持倉總金額是什麼
農行時時付持倉就是指投資者個人投資賬戶中持有的農行時時付理財產品的份額。農行時時付作為一款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兼具收益型、流通性以及功能性的特點。在用戶有資金需求的時候,是可以隨時對持倉的時時付進行贖回的。
持倉總市值即為手中持有個股當在某一時間的市場價賣出所得的金額。
市值即為股票的市場價值,亦可以說是股票的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總價值,它包括股票的發行價格和交易買賣價格。
拓展資料:
個人掌銀資產視圖(T+0)中的總資產展示的是您在農業銀行賬戶下的所有資產。統計范圍不限於掌上銀行簽約賬戶,主要分為存款、理財、債券、基金等四類資產,外幣資產,將會按實時匯率折算成人民幣計算。
自助注冊客戶暫不支持該功能。
股票的市場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股票價格可以高於面值,也可以低於面值,但股票第一次發行的價格一般不低於面值。股票價格主要取決於預期股息的多少,銀行利息率的高低,及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票市場是一個波動的市場,股票市場價格亦是不斷波動的。
舉例說明,如果去年年終總結時持倉農行84萬股,實際持股成本約3元。今年年終持股農行102萬股,比去年增加股數18萬股,實際持股成本約2.888元(去年之前打新收益約超10萬元,今年打新收益約40500元,春季以來游擊戰收益約39000元,全部變現農行。所以攤低農行每股持股成本0.176元)
1):持股心態,農行是國之重器,堅定、安心持股,最壞打算當是農行員工,不用上班,每月領取萬來塊錢工資(分紅)。
2):操作手法,經濟許可時,分紅資金繼續復利買入,打新、游擊、不丟籌碼做差價等收益繼續買入農行。
3):盡量忘記股市,忘記交易,忘記自己手中的股票。借用老班長把式兄的話「讓企業為我賺錢,我賺其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