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股票市場成交額
① 中國股市最高是哪一年,有多少點
中國股市在2007年10月16日創新高6124,04點,收盤6092,06點。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
2001年後,中國證監會逐漸提出要解決國有股的不能流通問題,要盤活國有資產,曾先後出台了一些方案。
但由於在當初的上市發行環節,流通股東以超高市盈率購買了流通股,而出台的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地損害了流通股東的利益,因此市場以走熊而對「國有股減持」的改革作出市場反應。後迫於市場的壓力,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的改革。
然而在2005年,中國證監會再次提出「股權分置改革」,其實質仍然是國有股減持,不同的是,這一改革以消除股權分置為目標,連法人股的流通都包括了進來,由此引發了市場極大的不認同。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分歧仍然是巨大的。
因而在2011年,中國股市走入大熊市,可以冠為全球最熊,一路的下跌,跌到幾年前的原點2228點。
(1)2013年中國股票市場成交額擴展閱讀:
1.26暴跌事件
2016年1月26日,A股市場遇「寒流」,三大股指大跌,滬指跌破嬰兒底2850點後再創調整新低。早盤,在原油價格再度大跌,外圍股市大幅收低的影響下,滬深兩市再度低開,盤中雖在國資改革等板塊的活躍帶動下兩市跌幅有所收窄;
但成交量始終維持低迷態勢顯示出市場資金追漲慾望不強,臨近中午收盤,指數再度有所回落。從盤面上看,早盤兩市總體呈現出弱勢震盪走勢,熱點較為匱乏。
午後開盤,兩市持續震盪下挫,盤中雖有券商股拉升護盤,但依然難擋跌勢,滬指跌幅再度擴大,跌破2850點嬰兒底後又跌破2800點,創13個月以來新低。同時,創業板盤中暴跌8%。
盤面上,所有板塊皆墨。早盤僅有豬肉、機場航運板塊等稍顯活躍。個股較慘烈,僅9隻股漲停,1100餘只股跌停。
截至收盤,滬指報2749.79點,跌6.42%,成交額2126.08億元,深成指報9483.55點,跌6.96%,成交額3104.67億元,創業板指報1994.05點,跌7.63%,成交額289.33億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股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證券綜合指數
② 截止2013年,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了多少年中國上市公司的總數量是多少總市值是多少提供了多少印花稅
1.29年
2.截至2013年末,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A、B股)2,489家,總市值達到23.91萬億元,流通市值19.96萬億元。
3.印花稅無法計算
③ A股是什麼,A股的發展歷程
A股是由我國境內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票。
1984年11月18日,我國發行了A股歷史上的第一支股票。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剛營業時,A股只有8隻股票,俗稱老八股。而截至2016年5月底,滬深兩市A股市場已經有2852隻股票,流通市值高達33.96萬億元。而從2013年4月1日起,港、澳、台等居民也可開立A股賬戶。
④ 請問中國股票市場一天的流動資金是多少個億
中國股票市場一天的流動資金約八百億到一萬個億的水平
一、熊市
2011年前後,經常在交易日中出現某天成交量不足千億的時候。以2011年9月情況為例。四個交易日兩市成交總額持續環比萎縮,上周五滬深成交額合計不足千億,昨日滬市、深市成交額僅分別為519億元和425億元,比前一交易日再度萎縮近5%,其中深市交投縮量尤為嚴重
二、牛市
2015年4月20日,滬指早盤高開,開盤後震盪上行,在創下4356點的新高後開始一路下行,盤中跌幅最高達2.16%,截至收盤下跌1.64%,報4217.08點。今日兩市成交額再度刷新歷史記錄,兩市合計成交達到18025億,其中僅滬指成交就首次超過10000億。兩市成交額合計達1.8萬億
相關評論如下:
1)A股有歷史以來最高。
2)相當於A股總流通市值的4.56%,即平均21.9天所有股票完全換手一次。比今年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總規模還要大。
3)超過2014年香港、埃及、新加坡2014年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4)能購買7500噸黃金,接近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黃金儲量的總和。
5)接近全球最大銀行:工商銀行(4.52,0.09,2.03%)總市值。相當於13個寶鋼!
6)2014全國城鎮居民總收入的40%,也就是說,2014全國所有城鎮居民總收入,有4成今天一天全買了股票!
⑤ 期貨裡面98-24是什麼意思
這是美國CBOT中長期國債期貨的報價方式,稱為價格報價法。
「-」前面的數值代表多少個點,而1個點代表國債期貨合約面值的1%。如合約面值100000美元,則1個點代表:100000 x 1% = 1000美元。
「-」後面的數值代表多少個1/32點。1/32點是該合約的最小變動價位。如合約面值100000美元,則該合約最小變動價位為:1000 x 1/32 = 31.25美元。
所以「98-24」的意思是說該合約價值:98 x 1000 + 24 x 31.25 = 98750美元。
股指期貨交易由於具有T+0以及保證金杠桿交易的特點,所以比普通股票交易更具有風險,建議新手在專業的分析師指導下進行交易方能有理想的投資回報。這對股票投資者來說尤為重要,具體來說:
(1)期貨合約有到期日,不能無限期持有
股票買入後可以一直持有,正常情況下股票數量不會減少。但股指期貨都有固定的到期日,到期就要進行平倉或者交割。因此交易股指期貨不能象買賣股票一樣,交易後就不管了,必須注意合約到期日,以決定是平倉,還是等待合約到期進行現金結算交割。
(2)期貨合約是保證金交易,必須每日結算
股指期貨合約採用保證金交易,一般只要付出合約面值約10-15%的資金就可以買賣一張合約,這一方面提高了盈利的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風險,因此必須每日結算盈虧。買入股票後在做橡賣出以前,賬面盈虧都是不結算的。但股指期貨不同,交易後每天要按照結算價對持有在手的合約進行結算,賬面盈利可以提走,但賬面虧損第二天開盤前必須補足(即追加保證金)。而且由於是保證金交易,虧損額甚至可能超過你的投資本金,這一點和股票交易不同。
(3)期貨合約可以賣空
股指期貨合約可以十分方便地賣空,等價格回落後再買回。股票融券交易也可以賣空,但難度相對較大。當然一旦賣空後價格不跌反漲,投資者會面臨損失。
(4)市場的流動性較高
有研究表明,指數期貨市場的流動性明顯高於股票現貨市場。比如2013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滬深300股指期貨的交易額達到140.7萬億元,同比增長85%,是同期GDP規模的2.5倍,而2013年滬深300股票成交額為16.6萬億元
(5)股指期貨實行現金交割方式
期指市場雖然是建立在股票市場基礎之上的衍生市場,但期指交割以現金形式進行,即在交割時只計算盈虧而不轉移實物,在期指合約的交割期投資者完全不必購買或者拋出相應的股票來履行合約義務,這就避免了在交割期股票市場出現「擠市」的現象。
(6)股指期貨關注宏觀經濟
一般說來,股指期貨市場是專注於根據宏觀經濟資料進行的買賣,而現貨市場則專注於根據個別公司狀況進行的買賣。
(7)股指期貨實行T+0交易,而股票實行T+1交易
T+0即當日買進當日賣出,沒有時間和次數限制,而T+1即當日買進,次缺知日賣出,買進的當日不能當日賣出,當前期純扮旁貨交易一律實行T+0交易,大部分國家的股票交易也是T+0的,我國的股票市場由於歷史原因而實行T+1交易制度。
⑥ a股退市了多少家上市公司
退市的公司如下:
陽光股份(000608)這個票有可能會到4元附近去,或4元以下。風險高。
名流置業(000667)還有下跌空間,看1.4元附近的壓力支撐是否有效。風險高。
平煤股份(601666)今天跌破9.5元收盤,有可能去到7.5元附近。
棲霞建設(600533)這個票主要是受保障房的影響所以才強,但是回款太低太慢。所以會給業績造在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注意見好就收。
拓展資料:
A股,即人民幣普通股票,是由中國境內注冊公司發行,在境內上市,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2013年4月1日起,境內港澳台居民可開立A股賬戶)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英文字母A沒有實際意義,只是用來區分人民幣普通股票和人民幣特種股票。
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賬,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大陸機構或個人。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
2020年1月27日,證監會向各證券、期貨交易所發出通知,各證券、期貨交易所1月31日休市,2月3日起照常開市。
A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國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賬,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中國大陸機構或個人。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用人民幣交易在中國境內上市針對國內的股票)、B股(用人民幣標值但只能用外幣交易且在中國境內上市針對外國人或者港澳台地區的股票)、H股(內地注冊、香港上市的外資股)、N股(內地注冊,紐約上市的外資股) 和S股(沒有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股票,在股名前加S,日漲跌幅為上下5%)等的區分。這一區分主要依據股票的上市地點和所面對的投資者而定。
1990年,我國A股股票一共僅有10隻,至1997年年底,A股股票增加到 720隻,A股總股本為1646億股,總市值17529億元人民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22.7%。1997年A股年成交量為4471億股,年成交金額為30 295億元人民幣,我國A股股票市場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⑦ 2013年A股一共多少只個股
A股2013年最有一個交易日,滬深兩市股指全天低開高走,上證指數漲0.88%,報2115.98點,總成交額714.56億元;深證成指漲1.53%,報8121.79點,總成交額923.04億元。券商、釀酒、煤炭、鋼鐵、保險、銀行等板塊漲幅居前。
不過,滬深兩市股指年線雙雙收陰。2013年,上證指數全年以2289.51點開盤,收於2115.98點,跌幅為7.58%,相比前年年底收盤點位2269.13點累計下跌6.75%。深證成指2013年以9204.11點開盤,跌幅為11.76%,相比前年年底收盤點位9116.48點累計下跌10.91%。
在滬指觸及6124.04點歷史高位的2007年10月份,147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7.88萬億元。此後六年裡,新增市值3.68萬億元,其中,如果按照發行價和發行數量計算,新發行個股市值為1.21萬億元,定向增發新增市值2.18萬億元。同時,還新增了2906.61億元的配股。但六年後,A股上市公司增至近2500家,兩市市值卻降至23.75萬億元。這意味著,過去六年A股財富累積縮水了7.81萬億元。
⑧ 單只股票單日成交額 最高記錄是多少哪支股創造的
中國石油07年11月5日上市,當天成交額近700億,應該是A股單日最大的交易額了。
宏達股份08年4月29日幾分鍾成交近60億,景象也是非常壯觀了。
⑨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⑩ 中國證券交易規模有多大
從我國股票市場的股票成交數量來看,2014-2020年,中國股票市場股票成交數量不斷增長,曾在2015年牛市期間達到頂峰值17.10億股。2020年全年股票成交量共16.74萬億股,同比增長32.2%,但還未達到2015年水平。
從我國股票市場的成交金額來看,2014-2020年間我國股市成交金額呈在經歷2015年牛市過後出現了下降,隨後在2019年開始回升,2019年重新破萬億成交額。2020年,我國股票市場成交額達到206.82萬億元,同比增長62.3%。
在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背景和2020年疫情背景下,我國滬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金額總體卻呈現震盪上升趨勢,並且隨著當代人理財和投資意識的增長,預計我國的證券市場活躍度將持續提升。
2021年,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資本市場的作用日益凸顯,「十四五」時期將是中國資本市場實現「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目標、中國證券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