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中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的實證研究

中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的實證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3-18 09:24:04

❶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那麼,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如何預防羊群效應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進入金融領域,行為金融學理論在對一系列不同於有效市場假設的異常現象的研究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羊群行為作為行為金融學理論的一個分支,備受學者關注。羊群行為是股票市場異象之一,它難以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之上的傳統金融理論進行合理解釋。它的概念來源於動物界,意指動物們群居生活、成群移動等行為;後來這個概念被引申來描述人類社會現象,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思考、感官和行動,採取跟大多數人一致的策略,以期降低決策失敗的風險,減少行動成本,盡可能地增加收益。隨著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這一概念被進一步引人金融市場,用以表達在信息不確定下,投資者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出現“羊群效應”、“聚集效應”,導致股票價格就出現系統性的偏差。本文主要針對股票市場上的羊群效應進行研究探討。

1羊群效應的概念及特徵

羊群行為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金融市場上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有限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環境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的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為。由於羊群行為具有傳染性,因此把存在於多個行為主體之間的羊群行為現象稱為羊群效應,主要研究信息傳遞和行為主體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這種影響對信息傳遞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羊群行為的特徵包括:(1)先做出決定的投資者的行為對後面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2)常常會導致投資者形成錯誤的投資決策;(3)當投資者發現決策錯誤之後,會根據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經驗做出相反的決策,從而開始新一輪方向相反的從眾。從羊群行為的特徵可以看出,羊群行為的出現有兩個條件:首先,別人的決策行為是可以觀察到的,否則無法模仿;其次,所有決策並不是同時做出的,而是有先後次序發生的。行為金融學是通過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心理偏差的系統分析來描述羊群行為的。當證券市場面臨眾多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其心理因素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人類固有的行為模式會不知不覺地主宰著投資者的行為。每一個投資者開始總是試圖進行理性投資,並希望規避風險。初始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強化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擴散和放大。

2羊群效應的形成原因

機構投資者的特點是既有個體的行為特徵又有群體的行為特徵。在股票市場中,一方面投資基金的投資決策主要由基金經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資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基金經理個人的投資行為特徵;另一方面,投資基金由於是群體性的研究,其信息來源比一般個體投資者要廣得多,故而股票市場的投資行為又帶有群體行為的特徵。因此,股票市場中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機制因素

(1)機構投資者的委託代理機制不完善

從投資股票者來看,作為代理人其目標是讓委託人的滿意度最高,盡管在投資初期,基金公司對投資策略、投資風格、投資理念也做了詳細地制定,但是畢竟是要取悅委託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機策略不得不讓位於對名譽的維護,不得不從眾和跟風。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採取同其他基金同業相同的投資策略,則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產生了羊群效應。

(2)缺乏信用經濟基礎

股票市場的建立需要發達的信用經濟基礎,但對於信用體系不健全的中國來說,必然會帶來不健全的股票市場。同時市場基礎不完善的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性較大,當投資者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時,特別是當投資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確判定時,投資者將會明顯地追隨其他人的觀點。市場波動性越大,市場風險越大,投資者的預期就越不確定,這時候投資者會更多地觀察他人的交易行為並加以模仿羊群行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資者選擇的優質品種不多

由於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備投資價值的優質藍籌股和績優成長股的數量過少,稀缺的優質公司股票就當仁不讓地成為基金追逐的對象。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機構投資者在挑選自己投資組合時都紛紛追逐市場熱點,同時買賣相同的股票,選擇那些業績突出,盈利能力強,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龍頭企業,這樣就形成了眾多機構投資者同時投資於少數藍籌股績優股的現象,產生基金投資的“羊群”效應,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資者自身因素

(1)投資理念模糊、投資知識缺乏

我國股票市場上投資者大多數缺乏專業的股票投資知識,這表現在投資者無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或對國家出台的政策不能從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經濟的動向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就造成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斷股票的價值,很容易形成混亂的投資局面。同時市場上那些專業的投資者一般都系統學習過投資知識並且經驗豐富,對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資者要強,也能夠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大環境、整個證券市場的運行趨勢以及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這些投資者往往成為羊群效應的領頭羊,而那些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者成為羊群。

(2)從眾投資者的非理性跟風

從眾投資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資者做出的決策並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緒、心態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這樣當投資者處在投資群體當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採取與其他人一致的行動。這樣做可以使個體獲得一種安全感。當投資者做出的決策與其他人不一致的時候,投資者很容易懷疑自己的判斷進而改變自己的判斷,選擇與其他人一致的行為。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大部分缺乏專業的知識,對於那些最近幾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來說更加缺乏相關的經驗,絕大多數投資者沒有接受投資方面專業知識的訓練,對證券市場研究能力不強,不能夠對相關的股票進行系統的合理分析,他們投資時候往往是聽取各種專家的建議,這些投資者就扮演著跟隨頭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態

我國股票市場建立時間短,多數為新股民,這些投資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投資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預期;第二,獲得虛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眾化思維。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群體活動中,容易出現去個體化傾向,即個體的自我意識變弱,更傾向於採取與集體一致的行動。行為金融學也贊同這個觀點,並認為投資者並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資行為受其情緒、態度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

3弱化羊群效應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應對我國的股票市場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個人投資者缺乏專業的.知識和對市場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投資者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獲取收益,規避風險。其次,理性的羊群效應有利於加快股票市場價格發現的速度,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維護市場的穩定,因為此時羊群效應的發生使得大量資金能夠快速的向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流入,從而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職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應能夠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使得股票的價格更向其內在價值靠攏,這能有效的提高市場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擴大信息披露的范圍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為了增強信息市場的透明度,使投資者獲得完全公平的競爭條件,弱化市場羊群效應,就要充分和及時地披露真實信息。所有可能對股票市場中的股票走勢產生影響的信息都應該及時的予以公開,包括企業對某個項目的操作情況,如兼並和收購的各項工程的進展情況,不能等到股價急劇變化之後再披露有關資料。而由於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觀能動性,也因此需要監管制度的約束,對於瞞報信息或者報虛假信息的上市公司應當予以嚴厲的處罰。

(二)培養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倡導正確的投資方式

羊群效應的另一重要產生原因,是由於投資者抱著投機心態的錯誤投資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點,在市場出現震盪時,羊群效應會使得市場震盪進一步惡化。因此,一是通過媒體網路等方式向公眾傳輸選擇有價值的股票長期投資長期持有,以公司價值為投資目標的理念。二是加強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紅政策,杜絕上市公司不給股東配發紅利的現象。三是對股票投資者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倡導以長期投資價值為核心的投資理念。在進行投資時應以長期平均收益為中心選擇有價股票,即選擇一個有潛力的有價股票長期持有,而不是跟風炒作。當市場中的投資者更成熟更理性時,市場中的羊群效會減少。

(三)改善股票投資市場的外部環境,拓寬投資渠道

一方面,規范上市渠道,盡可能地擴大市場的容量,並將重點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另一方面,加快發展股票類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選擇投資組合時有更多的風險對沖工具,為投資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外部環境。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雙刀劍,不僅對股票市場起著穩定作用,同時也可能加劇股票市場的動盪。但是目前我國股票市場上推出的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等業務,門檻過高,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無法涉足,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不明顯,甚至可能成為那些機構投資者操控市場的工具,從而加劇市場短線的風險性。縱觀國外成熟的股票市場推出的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對市場所起的穩定作用,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金融衍生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能夠為市場長期的穩定發展帶來好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衍生工具帶來的穩定功能,對衍生工具帶來的危害採取弱化遏制的措施。

;

❷ 股市中的羊群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羊群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羊群效應」也可能由系統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將其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

在目前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致,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開始連鎖反映,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只是在這時容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

這就是為什麼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們需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的時候。

❸ 羊群心理的效應分析

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群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路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沖。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羊群效應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產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託——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產生機制。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投資者獲得准確、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著可以獲得高額利潤或者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現實市場中,信息的獲得需要支付經濟成本,不同投資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機構投資者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個體投資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遠遠不能同機構投資者相比。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機構投資者比個體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個體投資者在獲取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收益時處於不利地位。個體投資者為了趨利避險、獲得更多的真實經濟信號,將可能四處打探莊家的「內幕消息」,或是津津樂道於「莫須有」的謠言,在更大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追風傾向。
而實際上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假設每個投資者都擁有某個股票的私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投資者自己研究的結果或是通過私下渠道所獲得;另一方面,即使與該股票有關的公開信息已經完全披露,投資者還是不能確定這些信息的質量。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無法直接獲得別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買賣行為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時,就容易產生羊群行為。盡管機構投資者相對於個人投資者處於信息強勢,但是由於機構投資者相互之間更多地了解同行的買賣情況,並且具有較高的信息推斷能力,他們反倒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發生羊群行為。 ⑴基於委託代理人名譽的羊群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於名譽的羊群效應理論。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確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產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為高」的信號後進行投資。由於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號如何,都會採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為如果決策正確,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麼兩人都是愚蠢的,要麼兩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號,這並不損害其名聲。如果採取不同的決策,委託人就認為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號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一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號將占優。私人信息最終將不會體投資決策中,因為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隨第一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於是,這種羊群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為,後面的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為會因為第一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⑵基於代理人報酬的羊群效應
如果投資經理的報酬依賴於他們相對於別的投資經理的投資績效,這將扭曲投資經理的激勵機制,並導致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著關於股票回報的不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於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應模型,投資經理的投資組合選擇將傾向於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為,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於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將受到影響。
對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指定類型的投資者為對象,通過分析其組合變動和交易信息來判斷其是否存在羊群行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二是以股價分散度為指標,研究整個市場在大幅漲跌時是否存在羊群行為。 羊群效應的產生源於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對其個人利益的考慮,因此,用博弈論的方法,我們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博弈實際上可以看做智豬博弈的一種變形,我們假設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投資於股市,機構投資者由於資本較大,如果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個人投資者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雙方都可以選擇收集並分析信息,由此而產生的費用為20,也可以簡單的只收集對方的行動信息而跟隨,這樣產生的費用為1,雙方都放棄收集信息,產生效用為零。如果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採取收集信息並分析的行為,那麼機構投資者將得到利益為(100-20=80),個人投資者則可以得到(5-20=-15),若機構投資者收集信息,個人投資者跟隨,產生的利益為,機構投資者(100-20=80),個人投資者(5-1=4),如反之,則利益分別為-15,99,由此產生以下利益矩陣:
在這個博弈模型里,個人投資者等同於智豬博弈里的小豬,他具有嚴優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若不去收集與分析信息,那最後的結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機構投資者去收集並分析信息,雖然會讓個人投資者佔到了便宜,但是畢竟有所得,因此這個博弈的累次嚴優解是,機構投資者收集並分析信息,個人投資者分析機構投資者的行為並跟隨。因此也產生了個人投資者對機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
經理人
經理人之間的博弈行為比較復雜,但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對它進行大致的分析,假設有兩位互相競爭的經理人,對於市場上已經產生的某一經理人投資行為,都有兩種選擇,跟隨與不跟隨,我們假設此投資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話將得到10的收益,若失敗,則產生10的損失,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跟隨這一投資行為,利用自己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這樣成功率P2=0.7,收益狀況不變。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各個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隨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隨的收益期望為:I2=10*0.7-10*0.3=4 最後博弈得到一個最優解,這同時也是一個有效解,就是不跟隨-不跟隨,而這實際上基於一個相當理想化的假設,即對於經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陣並沒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對經理人名譽及報酬的考慮,而我們可以斷定對於經理人來說,與其他投資者一起決策失誤跟單獨決策失誤,其損失是不一樣的,不跟隨行為產生的決策錯誤,除了基金金錢上的損失,還有名譽上的風險,被認為是愚蠢的投資經理,則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職業經理人對於名譽及工作機會的擔憂,無疑會對其決策立場產生影響,因此必須用經理人效用矩陣來代替收益期望矩陣,對於經理人,由於不跟隨而產生的決策失誤,其損失為:帳面損失+經理人個人名譽及報酬損失=10+20=3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跟隨的效用期望為u1=10*0.5-10*0.5=0 不跟隨的效用期望為u2=10*0.7-30*0.3=-2 ;在這種情況下,跟隨-跟隨是博弈的均衡解,這也證明了羊群效應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況下,職業經理人會舍棄自己相對正確的信息與投資策略,而去跟隨一個未知的投資策略,以達到他本人職業的穩定與名譽的提高。 ⒈女人看男人有「羊群心理」 ;心理科研人員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男人,當他的身邊有很多異性的時候,女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有魅力」;但當他的身邊沒有其他女人時,女人給他的魅力評價將大大降低。
心理專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思維定勢。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願意被大多數人接觸的人是具有魅力的。
其次,對男性魅力的判斷,女性往往不是根據事實,而是依賴同伴的反應,相信同伴的判斷。於是,在行為上她們更容易從眾。所有從眾的女性中,一部分人自覺接受了同伴的判斷,在觀點和行為上與她們保持一致,她們不但表現出相信這個男士是有魅力的,而且,心中也是真正這么認為的。
還有一些女性,與上面的人不同,她們內心實際上未必真正認同同伴的判斷,但是,由於受到同伴或大多數人的觀點影響,她們面對團體的壓力,表面上會選擇贊同,內心都有想法。只不過為了保持和大家的協調性,通常會採取如下做法:要麼改變自身的態度,與多數人保持一致;要麼放棄表面的迎合,與自己內心的觀點保持一致。

❹ 從經濟學的觀點論述什麼是「羊群效應」

[編輯本段]經濟學里的羊群效應模型
羊群效應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產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託——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產生機制。
對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指定類型的投資者為對象,通過分析其組合變動和交易信息來判斷其是否存在羊群行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二是以股價分散度為指標,研究整個市場在大幅漲跌時是否存在羊群行為。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利,我們可稱之為「正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勤奮勞動、大家都遵守社會公德、大家都誠實守信。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很不利,我們可稱之為「負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拜金、大家都厚黑、大家都投機鑽營。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都無妨,我們可稱之為「中性羊群心理」。例如:模仿別人吃飯、穿著、學習、工作。
所以我們有時應該從眾,有時不應該從眾。是否從眾首先要看對社會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對社會無妨。其次要看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對自己的發展無妨。
例如:如果在黃金周假期前夕感到很累,就沒有必要跟風出行旅遊,可以在家美美地休息幾天,上網照樣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負面羊群心理」較多的人一般發展不快,因為他的自信力和判斷力都比較差。
成就較大的人其羊群心理是比較少的,因而個性比較鮮明。和大家一起做正經事時他力求做得更好,而盲目跟風的事則沒有他的份。

❺ 行為金融學 | 羊群效應

一個人的行為受到其他人行為影響從而做出一致行為的現象,就像羊群中頭羊走哪後面的羊群跟哪,全然不顧邊上有沒有狼也不管是不是有更好的草地的道理一樣。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1952年的阿西實驗最早證明這種現象的存在。

「羊群效應」比喻人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為了測試羊群效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參加實驗的學生會拿到兩張卡片,一張卡片畫著一條豎線,另一張卡片畫著三條差異非常明顯的豎線分別是ABC,他們要測試的是判斷第一張卡片的豎線和第二張卡片上哪條豎線的長度一樣。雖然是ABC三條豎線差的異非常明顯,但六個學生中有五個是「托」,實驗進行過程中他們會同時地說出同一個錯誤答案,多次重復實驗之後發現,好多人都是「盲從的羊」,跟隨了其他人的選擇,也沒管究竟是對是錯。

2003年非典全民瘋搶板藍根,全民大炒學區房,都是羊群效應的體現。

人是具有群性的動物,只有合作,才可以戰勝叢林中的豺狼虎豹。一群原始人,就算選擇錯誤,但只要抱團兒,也要比獨自選擇正確的方向更為有利。身處集體當中的優勢能夠戰勝孤軍奮戰的劣勢。

人們骨子裡需要一種非理性,需要「隨大流」。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有分歧時,他就會感受到一種壓力,擔心被群體邊緣化,沒有歸屬感、安全感,進而產生一種怕被孤立的恐懼,這促使他放棄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而趨向於與群體一致, 也就是「從眾」。

有時候特立獨行是沒有價值的。所以,自負的瘋子常常能夠吸引追隨者,內省的智者缺乏吸引力。

投機客的信條是:寧與人共醉,不要我獨醒,但一定在音樂結束前離場。而投資客的信條應是:寧與人共醒,不要我獨醉。

人們隨波逐流,是為了避免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正所謂「天塌砸大家」,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

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對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情有獨鍾,主要原因也基於此,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

中國股票市場上存在一種常見現象,叫「板塊輪動」。它類似於行業輪動,包括但不限於行業的輪動。 行業輪動是指,隨著經濟從繁榮到蕭條再到繁榮等的周期性往復變化。 在特定的經濟時期,有特定的行業受益,投資者會根據經濟情況配置不同的行業,形成行業的輪動現象,這在所有國家的市場中都存在。

中國的股票市場除了行業具有輪動性,還具有「板塊輪動」的現象。板塊包括地區、熱點話題、熱點事件等,例如新能源板塊、P2P板塊等。 板塊的輪動與經濟周期或基本面並沒有太多關系 ,更多的是投資者行為聚集而形成的,也就是我上面講的「羊群效應」。

陸蓉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做了一個監管者委託的研究項目「概念股炒作中的羊群效應識別」。他們用真實的投資者交易數據,分析了概念股炒作的一般規律,從裡面識別出了「領頭羊」的特徵、「羊群」的特徵及交易行為、股價突破壓力位前後羊群行為的變化。

研究發現,「領頭羊」一般是持倉市值超過1000萬元的超級大戶,而「羊群」為持倉在50萬元以下的小戶和10萬元以下的散戶。多數炒作模式是,「頭羊」(超大戶)直接入場——拉抬股價——「羊群」(其他投資者)跟進(佔60%-70%賬戶)。

在概念股的炒作中,超級大戶與中小散戶的凈買賣行為相反,「頭羊」提前建倉,炒作期間凈賣出,建倉過程較慢,但是清倉過程很快。而「羊群」的表現剛好相反,他們慢於「頭羊」,一般進場時頭羊已經建倉完畢。並且小散戶離場不果斷,炒作結束後未完全出貨,被套住的比例高。

通過對這種概念股炒作中的羊群行為分析可見,投資者追逐熱點投資是不理性的。
你需要意識到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些熱點問題完全是製造出來的,部分理性的投資者或者上市公司僅僅依靠投資者形成羊群效應,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你要知道,發達市場上機構投資者佔比超過90%,而中國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呈現典型的「二八」現象,即個人投資者數量超過總數的80%,但資金量並不大,也就是散戶為主,但是,能夠控制市場的卻是數量佔比不足20%的機構,這樣的投資者結構有利於形成「羊群效應」。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誘使羊群效應產生能給公司帶來短期利益。上市公司甚至僅通過更換一個名字就能成為熱點。上市公司高管還可能單獨,或者與機構聯合,通過製造市場熱點,產生群體反應。「羊群效應」將推高短期股價,對高管減持、公司資本運作有利。

而分析師本應提供第三方客觀的投資評價,但受激勵方式的影響,他們會通過羊群效應推高股價,使自己的業內評價上升,這對分析師自身有利,最終造成分析師的投資推薦並不一定客觀。

媒體雖然不是「利益攸關者」,但報道客觀上起到了信息傳播和信息強化的作用。

一個個的市場熱點,會造成相關股票的投資收益比其他股票好,如同買彩票一樣,如果中獎,會有巨大的收益。投資者看到很多把握住熱點且踩准市場節奏的人發家致富了,覺得自己也有這樣的運氣。但是他們看中了極端收益,但忽視了小概率。

通過上面的分析,你應該了解到,識別概念股非常重要。在概念股的炒作中,真正能獲利的只有那些有目的的「頭羊」。不少個人投資者喜歡看技術分析指標,並據此行動。如果你覺得觀察到了某種信號,認為自己很有可能抓住了機會,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有人想讓你看到這個結果,從而讓你有可能成為「羊群效應」的犧牲者。

所以,不輕易跟隨所謂的市場熱點,不要僅憑技術分析指標操作,減少交易頻率,可以有效減少損失。

❻ 羊群效應的羊群行為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過度依賴於輿論(即市場中的壓倒多數的觀念),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由於羊群行為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對於市場的穩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羊群行為指動物(牛、羊等畜類)成群移動、覓食。後來這個概念被引申來描述人類社會現象,指與大多數人一樣思考、感覺、行動,與大多數人在一起,與大多數人操持一致。以後,這個概念被金融學家借用來描述金融市場中的一種非理性行為,指投資者趨向於忽略自己的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方式。羊群行為表現為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於特定的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於曾被傳統的金融學認為是非理性的、不科學的羊群行為(Herd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羊群行為也可以稱為群體心理、社會壓力、傳染等,隨著人們對於金融市場本質不斷深入的認識,加上頻頻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的對於投資者行為的深層次的思考,使得對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的研究成為一個極富挑戰性的現實意義的方向。
Asch是最早研究群體行為的心理學家,他於1952年在以美國的大學生中為被試對象進行實驗發現了一種非理性的從眾行為。他將這種行為稱為同類壓力現象。他讓真正的被試進入一個新的班級,而讓該班級的其它人先回答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兩條線段長度比較),這些人被告知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被試最後回答。結果,有1/3的被試受到錯誤答案的影響。而在獨立回答問題的情況下,回答錯誤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來自金融市場中的大量證據顯示,參與羊群行為對於主體不利,積極參與羊群行為的投資個體在市場中獲得的收益率比較低。同時,羊群行為程度和股票價格波動 之間形成一種正反饋機制,這使得許多學者認為羊群行為是導致市場價格波動過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對於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的研究中,發現外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對金融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因此,無論對於個體還是對整個市場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為了控制這種非理性的行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為形成的原因。只有對於羊群行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之後,才可能對症下葯,找到相應的控制方法。 羊群行為是一個很復雜的現象,其形成有許多原因,其中包括人類的從眾本能、人群間溝通產生的傳染、信息不確 定、信息成本過大、對報酬、聲譽的需要、對集體的忠誠、社會中存在禁止偏離群體共同行為的機制(如社會准則、法律和宗教)、組內成員面對同一公共信息集合 (如經紀交易所、受歡迎的投資專家的推薦)、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下面將對其中幾個典型觀點進行分析。
從眾的本能
從眾心理(Conformity)指人們具有的與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研究發現,這種心理特徵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在自然界中,動物們也具有明顯的從眾行為。例如,動物之間在居住地域選擇、交配,覓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為。自然界動物群體這種一致行動的趨向性是長期進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人類的這種心理特徵也是一種進化過程中的產物,是與生俱來的。在人類社會中,群體行為確實具有一定的優點,集體狩獵成功的概率大於單獨狩獵的概率,和別人做相同的事可以節約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是人們同時也觀察在某種條件下出現的羊群行為卻存在著局限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Asch實驗中的被試,他們因為從眾的心理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通過人群中的溝通
羊群效應是經常接觸、 經常交流的人群中的現象。人類學家認為,群體內信息的傳遞機制包括談話分析(TalkingAnalysis)和社會認識(Socio-- Cognition)兩種方式。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形成了以集體為單元共同行動,共享信息的機制,這種機制也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但同時,它也存在著不恰當之處,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對某種話題的限制。人們在談話時有情緒的反映,並試圖保持禮貌。羊群行為的產生可能是因為溝通方式對人的思考能力和對回憶的限制,使得群體行為發生收斂。
利用醫學疾病傳染模型和心理學家關於謠言流行的模式,Shiller(1990)建立了興趣傳染模型來理解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對某一特定資產產生興趣的原因。設感染者(指信息接受者或者感興趣的人)人數為It,感染率為b,癒合率(忘記或者失去記憶)為g,可能受到感染的人群為St,Ut為誤差項,It的變化率
dItdt=(b-g)It+Ut
對該模型的討論有:
1、如b<g,Ut為瞬時項,則對某股票的總興趣It服從指數衰減方程;
2、如果總需求對It存在一個按照某種形式分布的時滯,即投資者在產生初始興趣後要考慮一段時間後再作決策,則總興趣It也服從指數衰減方程;
3、如果h比b稍小,Ut是與時間無關的白雜訊,總興趣It服從隨機遊走過程,這可能是股票價格的「隨機遊走」基礎;
4、如果b大於g,總興趣It服從指數增長方程,表示某種行為在人群中得以擴散、蔓延和傳染。
1、2、3種情況下都不產生羊群行為。如果第(4)種情況成立,感染率b大於癒合率g,羊群行為在人群中發生。Shiller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得到了計算b和g的數據,計算結果表明在金融市場中,感染率占確實大於癒合率g。
在人群中溝通產生羊群行為的假設基礎上,Bikhchandani等(1992)建立了十分著名的信息流模型。不過他們模型中的溝通並不是採取對話等交 流方式,而是採取了「觀察」這種單向溝通方式,所有的參與者可以觀察到在他之前的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這個假設和金融市場中的實際情況比較吻合,因為雖然不排除市場參與者之間有對話,但是市場參與者太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的透明的雙向溝通機制。
對報酬、聲譽的需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某種行為,最直接的原因是獲得某種報酬。羊群行為的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報酬(Pay off)或者聲譽 (Reputation)模型。由於提高聲譽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提高報酬。因此,其實可以將兩者理解為同一原因。這種羊群行為的根源是代理關系的存在,即決 策者自己並不是擁有投資資產的所有權,他們趨向於使得自己的利益(代理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被代理人的收益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市場中的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資產的所有權並不屬於自己,這種委託—代理關系的存在很容易導致下面涉及的聲譽羊群行為。
「共同承擔責備效應」(BlameSharingEffect)的存在導致了羊群行為。如果某決策者逆流而動,一旦他失敗了,這一行為通常被視為是其能力不夠的表現, 並因此而受到責備;但是如果他的行為與大多數人一致,即使失敗了,他會因看到其他許多人與他有相同的命運而不那麼難過,而他的上級(委託人)也會考慮到其他的人也同樣失敗了而不過分責備他。這樣,決策者具有與別人趨同的願望,以推卸自己承擔決策錯誤的責任。
決策者模仿他人的選擇,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雖然這種行為從社會角度看是無效率的(這里的無效率表因羊群行為的存在,信息和決策之間的聯系而被削弱),但從關心個人職業聲譽的決策者的角度來看卻是理性的(這里的理性是指決策者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
Scharfstein和Stein(1990)建立了聲譽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中有A,B兩個決策者,依次作出決策。他們可能是聰明的(Smart),也可能是魯笨的(Dumb)。聰明的決策者接受到關於資產價格的信息,而魯笨的決策者只能接受到噪音。委託人,包括決策者本身並不知道A,B的類型,但在A,B做出決策後,委託人可以根據結果和決策修改。是外界估計決策者具有較高能力的概率,是外界在觀察到決策者的決策結果後,對決策者具有較高能力的概率的再估計,並由此決定他將來的工資。
A先根據自己的信息作出決策;B也擁有自己的私有信息(SG-高收益信息或 SB-低收益信息),在觀察到A的決策後,作出決策。然後結果出來,收益率高的結果XB。以概率。出現,收益率低的結果XL以概率1-α出現。如果B是聰 明的(出現的概率為θ),則出現高收益的結果時而他的私有信息為利好的概率大於出現低收益時而他的私有信息為利空的概率,即:
Pr(SGXH,smart)=P,Pr(SGXL,Smart)=q<p
如果B是魯笨的(出現的概率為(1—θ)),他收到的信息為雜訊,上述兩種情況下的概率相等
Pr(SGXH,mb)=Pr(SGXL,mb)=z
決策者以maxθ為決策目標,而不是以當期的利潤期望值最大化為決策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得到的平衡狀態為:A接受信息,並以此為依據作出決策;B則是模仿A的行為,而不管他作出的決策是否與自己的信息吻合。
對於這種現象的直觀的理解是:如果B作出與A一致的選擇,至少從表面上看來,他很可能獲得了信息,從而更可能是聰明的;如果他採取與A相反的策略,他很可能被認為沒有受到任何信息,因而更可能是魯笨的。
對於多個決策者,該結論可以擴展。第三個人面臨與B相同的情況。
信息不確定或者信息成本太高
信息不確定能夠導致羊群行為。投資者如果能掌握市場中的所有信息,那麼他是不必通過觀察他人的決策來決定自己的決策的。但是由於金融市場是完全開放的, 而且不斷有信息流入市場中,信息變化速度很快,信息變得十分不確定。此時投資者容易產生跟風行為,而且市場條件變化越快,羊群行為越容易產生。
信息成本過高也將導致羊群行為。在理想的市場中,信息是無成本的,人們可以獲得任意想獲得的信息。但是在實際市場中,信息卻是必須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 有時,這種成本太大,以至於投資者雖然認為該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該價值並不一定超過必須支付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採取一種他們認為的「簡捷」方式,從他人的交易行為中獲取信息,這樣很容易導致羊群行為。
對羊群行為控制對策
以上的研究指出,人類的從眾本能,人群間的溝通傳染、出於對於聲譽和薪金的需求,信息的不確定性、信息成本過高都可能導致了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的產生。這些理論對於人們掌握和控制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因而對於中國的證券市場的規范和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理念的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
對於投資者而言,由於羊群行為與從眾、缺乏創新思想聯系在一起,參與羊群行為的人 一般都持有一種保本不虧就可以的態度,他們最多隻能獲得不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要獲得超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須在「人雲亦雲」的格局中(如市場大漲或者大跌)保持一種獨立和創新的精神。要維持獨立和創新,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資的資產,不要輕信道聽途說的傳聞,在市場極端不穩定,信息極端不確定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考慮到各種潛在的風險。
從監管部門來看,羊群行為對於市場穩定具有消極的作用,全市場范圍的羊群行為還將引發深層次的金融動盪。因此,要減少這種非理性的行為產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理念,開展理性投資教育;
2、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確定性;
3、降低各種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組織方面的限制;
4、修正高層管理人員的報酬結構,在衡量業績時還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如考慮創新性、設置工資水平下限、對贏利者設置額外獎賞。這種方法對於基於聲譽產生的羊群行為將十分有效,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由於對於基金管理人員的報酬標准單一化,導致了各種基金投資風格的趨同性,使得大部分基金在大市上漲時,都採取了增長型的投資策略,平衡型的投資策略在市場中沒有立足之地。如果一旦市場反轉,這種策略相同的投資基金將陷入極大的風險之中。如果適當地修正報酬結構,將鼓勵基金投資風格的多元化,降低基金整體的風險。 1、由於「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但這一情況有兩面的影響:
第一,「羊群行為」由於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投資基金存在「羊群行為」時,許多基金將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買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股票的超額需求對股價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基金凈賣出股票時,將使這些股票的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躍;當基金凈買入股票時,則使這些股票在當季度出現大幅上漲。從而導致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
第二,如果「羊群行為」是因為投資者對相同的基礎信息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加快了股價對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場更為有效。
2、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一一過度反應的出現。在上升的市場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漲越過價值的限度,只能是製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場中(如熊市),盲目的殺跌,只能是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造成了股價的較大波動,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時由 「羊群行為」造成的股價過度上漲或過度下跌,就會停止,甚至還會向相反的方向過度回歸。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這一點也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❼ 羊群效應什麼意思(圖文)

關於羊群行為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眾心理,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託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群行為,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由於信息相似性產生的類羊群效應;由於信息不完全產生的羊群效應;基於委託代理產生的羊群效應;基於委託代理人名譽的羊群效應;基於代理人報酬的羊群效應;羊群效應中的博弈分析;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之間的博弈。

我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呈現出非常顯著的羊群行為,並且賣方羊群行為強於買方羊群行為,時間因素對投資者羊群行為沒有顯著影響,投資者的羊群行為源於其內在的心理因素。股票收益率是影響投資者羊群行為的重要因素。交易當天股票上漲時,投資者表現出更強的羊群行為。投資者買方羊群行為在交易當天股票下跌時大於上漲時,而賣方羊群行為則相反。總體上賣方羊群行為大於買方羊群行為。股票規模是影響投資者羊群行為的另一重要因素。隨著股票流通股本規模的減小,投資者羊群行為逐步增強,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結論。

羊群效應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分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❽ 我國股票市場上出現的羊群效應實例

6月份宣傳稱牛市來了,大量資金湧入市場,漲到5100點的時候暴跌。恐慌空拋以後跌到2200

❾ 標准金融理論

現代金融理論由於忽略了對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論與實證的背離。行為金融理論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社會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證券市場的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建立了行為投資決策模型。在對證券市場的大量統計研究基礎之上,行為金融理論家們已獲得了關於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大量實證研究結論,從而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證券投資策略。因此綜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用行為金融理論深入探討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策略,並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作一些初步研究已顯得非常必要。
一、行為金融理論與投資決策模型

大量的事實證明,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及其深層次的心理特徵對投資活動的結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在研究復雜的金融市場時,我們必須考慮人類自身行為所具有的復雜多變性特點。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資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礎的行為金融理論體系。對應於現代投資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給出自己的理論假設:(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場的存在;(3)投資者的投資具有群體行為特徵。行為金融理論基礎主要有:(1)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1979);(2)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3)行為金融資產組合理論(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礎之上構造的行為金融投資決策模型有:(1)BSV模型與DHS模型;(2)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應模型。

二、行為金融對投資者行為的實證研究結論

1.過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過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表現為投資決策中過分相信自身的判斷和決策,而忽視了客觀情況變化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組織完成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指出,我國股市6500萬投資者中無業者占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這些無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人,由於無事可做,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賺錢,由此可見我國投資者過度自信之嚴重程度。

2.拋錨性錯誤。人們在對某件商品的價值進行判斷時,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錨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同樣,投資者對於證券價格的變動預測也需要一定信息作為參照的錨。拋錨性往往導致投資者對新的、正面的信息反應不足。我國投資者往往是利用類似行業、板塊、股本大小、經營業績等的股票價格來衡量其投資股票的價格的。但是錨並不能長時間一直保持准確性和有效性,即錨會使投資者判斷出錯。

3.羊群行為。股市中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由於受其他投資者投資策略的影響而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其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並對他的決策結果造成影響。我國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風」、「跟庄」、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類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為」。孫培源(2002)通過構造股票收益率的橫截面絕對偏離和市場收益率的非線性檢驗,實證了中國股市羊群效應的存在。

4.雜訊交易。非理性投資者把與價值無關的信息認為是與價值有關,或者某些投資者人為地製造虛假信息,而其他投資者無法識別其真偽,這兩種信息被認為是雜訊,相應產生的交易稱為雜訊交易。我國股市近400%的年換手率中至少300%可以歸因於雜訊交易。施東暉(2001)實證研究表明,由於技術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場被廣泛使用,當某此技術信號顯示「上升」或「下跌」趨勢時,將引發大量的買賣行為,從而強化現有的股價趨勢。

5.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發現的,他們發現投資者對於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確的貝葉斯反應,而是過度反應致使股票價格超過其內在價值。我國王永宏(2001)運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現象證實了中國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過度反應現象。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對自身的判斷過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犯拋錨性錯誤),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喪失了獲利的良好時機。我國股市中存在的「輪漲效應」就是一種「反應不足」。

6.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長時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過早拋出贏利的股票的現象。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趙學軍(2001)等人的研究結論是:與國外相比,我國投資者更加傾向於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我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個人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強於機構投資者。

7.動量效應。在一定持有期內,平均而言,如果某隻股票或某些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麼,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通過對我國股市歷年大盤及個股的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無論是在大盤還是在個股上,我國股市都存在動量效應。大盤的動量效應以日為時間單位比較明顯,而一些典型個股無論是以日、周還是以月為時間單位都非常顯著。

8.過度恐懼與政策依賴性心理。當股市虛假消息滿天飛、股市暴跌時,投資者不計成本的大量拋出股票,表現出十足的恐懼。在股市暴跌時,我國投資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這種對政策的依賴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9.遺憾。遺憾理論認為投資者為了迴避曾經做出的錯誤決策的遺憾和報告損失帶來的尷尬,可能避免賣掉價格已下跌的股票。還有,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能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而言,這種決策方式就優於其它決策方式。因此,投資者有從眾心理,傾向於購買本周熱門或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可能降低其情緒反應或感覺。

10.暴富心理與賭博心理。中小投資者短線頻繁操作,其目的是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還有人敢去追漲;公司虧損了幾億元,已經資不抵債還有人敢去接盤;ST現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其股價在特別處理消息公布後不跌反升的現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額弄虛作假還有人敢去炒底,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國投資者實足的賭性。

11.輪漲輪躍效應(補漲補跌效應)。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沒有上漲(下跌),那麼它們就具有補漲(補跌)的潛力。沒漲的要無條件補漲,沒跌要五條件補跌。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個股輪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盤股、新股效應。我國股市對小盤股、新股獨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國股市的慣例。我們統計分析發現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小盤股、新股的收益率顯著高於大盤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國股市長期下跌及證券投資基金大量發行以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

三、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意義在於確立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理性投資者的簡單假設,更加符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的實踐指導意義在於投資者可以採取針對非理性市場行為的投資策略來實現投資贏利目標。在美國證券市場上,目前有數家資產管理公司在實踐著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其中有的基於行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復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考察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行為特點,我們總結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

1.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2.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於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

❿ 分散化投資對風險有什麼影響是好是壞

1.從風險本身來看影響,分散投資是為了避免風險最大化和風險集中造成的過度損失。對風險分散在投資中優勢,研究有助於引導學者或投資者更加理性地對待投資,而不是盲目跟風,導致羊群效應;它拓展了金融投資研究領域的邊界和深度;就是優化全球資源配置。 研究評論 1952年,Harry Marko F. Sharpe(1963)等經濟學家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2.本質來說是好的。簡而言之,這意味著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反過來,由於投資過於分散,會增加管理成本,也會分散收益。分散風險他們從理論上討論了收益與風險之間的聯動關系,表明資本市場中風險證券的價格在預期收益與風險之間的聯動關系中趨於平衡。然後Evans areher(1965)實證驗證了投資組合規模與風險之間的關系。 田伯平、王大偉(2004)、楊吉平、張健(2005)均採用非回溯隨機抽樣和簡單等權重組合對中國股票市場投資組合規模與風險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3.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即多樣化對投資組合異質性風險的抑製作用,投資風險通常是指未來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即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之間的偏差。
拓展資料
1.使用的日常交易數據從2001年7月到2002年6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同樣把所有股票在上海股票市場分為三組:大帽,媒介帽和小型股,從每組隨機選擇10個樣本股票為實證研究構建三個組合。張蘇江(2009)通過對上海證券交易所實際上市公司股票進行簡單隨機抽樣,模擬構建2-30隻股票的投資組合,研究了投資組合規模與風險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分散投資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異質性風險,且投資組合中前5-10支股票對投資組合異質性風險多元化的影響最大。
2.風險測量方法證券的未來收益可能會發生變化,其風險就是證券預期收益變化的可能性和范圍。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期望收益變化的概率分布來量化風險。影響證券收益變化的因素很多,但我們可以剔除所有的次要因素。假設證券收益水平只取決於經濟環境的變化。如果將經濟環境視為離散隨機變數,則證券收益是該隨機變數的函數,可以表示為:r = (FX),其中:X經濟環境,r證券收益。

熱點內容
股權輔導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1 18:41:17 瀏覽:26
股市如何看上證指數 發布:2025-02-01 18:39:35 瀏覽:395
股市出貨時間是什麼 發布:2025-02-01 18:38:26 瀏覽:611
炒股100萬外債如何翻身 發布:2025-02-01 18:38:25 瀏覽:211
股市為什麼很低迷 發布:2025-02-01 18:33:17 瀏覽:590
集結號股票軟體 發布:2025-02-01 18:25:47 瀏覽:740
下周一漲停股票推薦 發布:2025-02-01 18:25:29 瀏覽:676
金融工程和財務管理專業哪個好 發布:2025-02-01 18:18:56 瀏覽:82
股票交易系統指標公式 發布:2025-02-01 18:18:20 瀏覽:662
股權變更授權在手機上怎麼操作 發布:2025-02-01 18:13:08 瀏覽: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