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的資產定價異象
1. 股票市場價格異象
股票市場價格異象就是股票突然股價突破支撐位,並且成交量異常放大。
2. 金融學前沿課題
我是一個理財師,對於金融方面的知識還是比較了解一些的,而且我自己也是金融學專業的人,我們的金融學,比較前沿的課題有下面幾個,希望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金融模型的研究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前沿學科,對於經濟和金融的數據化分析要求十分的高,特別是金融模型,必須在數學基礎上開始建立自己的研究項目,這點要求金融學的人,必須有極高的數學素養。
第二、金融貨幣推理,這是一種對於貨幣分析的前沿研究,難度比較大,而且現在的研究范圍還比較小,所以要求專業性極強,特別是對於貨幣知識,要求有一定的專門實際操作的經驗,這點來說難度很大。
第三、金融衍生品的學術研究,是金融專業裡面實用的專業,也是比較前沿的專業,金融衍生品有很多類型,比如期權期貨互換之類,要求研究的人專業性比較強,同時具備一定的實際知識。
第四、金融的資金融通,是一個研究的最前沿,也是現在國際和國內比較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不過這類研究范圍很大,幾乎涵蓋所以的金融轉換,所以研究的人必須具備極高的金融學和經濟學基礎。
第五、金融服務研究,這類研究是最近十幾年開始的一個研究課題,主要是對於金融行業繼續深化服務品質的一種研究,提高金融效率的一種研究。
上的這些研究的課題,對於金融專業來說,是最前沿的研究項目,其復雜程度很高,所以金融專業的人,要研究這些課題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而且要有一種毅力,我在這方面有一定接觸,所以希望開始研究的朋友們,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的集中起來,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做好研究工作!
3. 我國股票市場定價機制
股票首次公開發行有以下幾個定價方法:
1、市盈率法。通過市盈率法確定股票發行價格的計算公式為:發行價格=每股凈收益X發行市盈率
2、凈資產倍率法。發行價格=每股凈資產值X溢價倍數
3、現金流量折現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據此計算出公司凈現金流量值,並按一定的折扣率折算未來現金流量,從而確定股票發行價格的方法。
0
4. 資產定價的簡介
[英] assets pricing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簡稱CAPM):
1.為一套敘述性理論架構模式。
2.用來描寫市場上資產的價格是如何被決定的。
其目的在於:
1.描述在證券供需達到平衡狀態時,存在於證券的市場風險與預期報酬的關系。
2.協助投資人創造最佳的投資組合,評估與決定各種證券的價值,使其能制定合宜的投資決策。 從80年代中期以來的20多年時間里,隨著計算技術的進步和主要金融市場研究資料庫的建立,金融學家們從不同角度對金融理論進行了廣泛的實證檢測。新的研究發現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資產定價理論的結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單個資產、資產組合、基金和投資策略的平均收益與其貝塔系數不相稱。CAPM並非衡量風險的合適模型。2.收益具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首先,股息率、短期債券收益率、長短期國債收益率差、金邊垃圾債券收益率差、商業周期指標等可預測股票收益的時序變化。這一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包括Fama和French(1989),Lettau和Ludvigson(2000)。第二,股票波幅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第三,按CAPM調整風險後,一些基金的表現超出大盤。盡管Carhart(1997)的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基金的超常表現歸功於機械性「特性」(styles),而非來自基金經理的出色選股水平。第四,股票收益表現很強的中期動能和長期回歸傾向。自從Jegadeesh和Titman(1993)年發現美國股票市場存在中期收益『動能』以來,一些學者對美國以外的股票市場進行了眾多的樣本外測試,發現中期收益『動能』和長期收益『回歸』傾向廣泛存在於除少數新興市場外的所有股票市場。3.三因素、四因素資產定價模型對股票預期收益的變化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這一方面具代表性的研究是Fama和French(1993)。他們證明了三因素模型(市場因子(marketfactor)、規模因子(sizefactor)和價值因子(valuefactor))能夠解釋70%-80%的美國股票收益變化。在其他市場也發現了類似的實證證據,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股票市場。三因素模型的明顯缺限是它不能解釋收益動能現象。在三因素基礎上加上動能因素,即四因素定價模型,便能增強資產定價模型對收益變動的解釋能力。盡管金融理論界普遍接受三因素、四因素模型,但對這些因素的解釋上有很大的爭議性。Fama和French認為其三因素代表的是風險因素,因此三因素模型屬傳統資產定價理論的延伸。但行為金融學派認為規模因子、價值因子以及動能因素反映投資者固有的行為偏差帶來的結果。這方面的爭議至今尚無定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動能很難與風險因素扯上干係。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傳統資產定價理論面臨著缺乏實證證據支持的尷尬局面。在對學科進行審視和反思的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來研究金融活動中人們決策行為的行為金融學便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焦點。行為金融學真正迎來其發展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在主流金融學模型與實證證據不斷背離的困境中,伴隨著這一時期由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和斯坦福大學的Tversky所創立的預期理論(ProspectTheory),金融學家們期望從行為金融學上尋找金融理論尤其資產定價理論發展的突破口。傳統資產定價理論中,把行為人預設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理性人,這樣的理性人不僅具備理性,而且無論在何種情境下,都可以運用理性,根據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效用最大化的決策。而行為金融學恰恰就在這最基礎的預設上與主流金融學表現出顯著的不同。行為金融學並不完全肯定人類理性的普遍性。人類的決策在很多時候不是建立在理性預期、風險迴避、效用最大化等的基礎上。行為金融學建立在兩類基本的行為假設基礎上:1)深層心理偏差(heuristic-drivenbias),迴避不確定性、過分自信、決策保守性;2)框架依附(framedependence)。人們決策受決策者的特定思維框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規避損失、後悔等。從包括Shiller(1981)發現美國股票收益超常波幅而推論投資者非理性等的幾篇早期研究開始,建立在行為假設的基礎上,金融學家們對資產定價問題進行了反思,並且豐富和發展了資產定價理論。例如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的行為資產定價理論(BAPM)既有限度的接受了市場有效性,也秉承了行為金融學所奉行的有限理性。Barberis等(1998)建立了分析投資者情緒對資產價格影響的理論模型。Daniel等(1998)以行為偏差解釋廣泛存在的中期(3-12個月)收益動能和長期(3-5年)收益回歸現象。投資者行為偏差不僅影響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價格,而且影響衍生品的價格確定。不過,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例如,研究發現深層心理偏差可能導致期權的隱性波幅(impliedvolatility)的圖形出現「微笑」,即隱性波幅隨期權的執行價格(strikeprice)的增加而下降,而其理論上的隱性波幅應與執行價格無關。另外,投資者情緒也影響期權的價格或隱性波幅。例如,很多投資者相信買權/賣權比率(call/putratio)是衡量投資者情緒的一很好標志。而且,衍生品市場與股票市場類似,同樣存在「過激反應」(overreaction)現象。Stein(1987)以實證證據表明股指期權市場反應過激。Wang和Yu(2003)發現在24個最為活躍的美國期貨市場中普遍存在「過激反應」。
5. 風險溢酬的股市的風險溢酬比較分析
自現代資產定價理論創立以來,各種理論流派就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完善和發展,其中針對公司特質風險的研究就是極具代表性的理論貢獻之一。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套利定價模型(APT)把投資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即公司特質風險),非系統風險可以通過構造多樣化投資組合充分分散,市場對這種風險不會予以補償,只有系統風險才可以得到風險溢酬。而Merton(1987)認為由於各種原因而使得大量投資者只能持有少量的股票,導致非系統風險不能被充分分散,投資者不僅對市場風險也會對非系統風險要求得到相應的風險溢價。而近期卻有研究發現在美國等國家的市場上普遍存在特質風險越高收益率越低的異象。研究特質風險的意義就在於進一步揭示與資產定價相關的風險因素。中國股票市場上A股、B股、H股突出的、持續的定價差異問題,在長時間內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廣泛關注。但針對市場分割產生的定價問題,絕大多數的研究都集中在折溢價問題上,而缺乏對特質風險及其溢酬的研究。
利用Fama和French(1993)三因素模型的殘差標准差來度量股票特質波動率,首次從特質風險溢酬的角度拓展對特質風險的研究,從而解決當波動率水平整體變化時,資產的絕對波動率並不能很好反應相對的特質風險定價差異的問題。利用A、B、H股市場的投資標的均為中國市場經濟中的微觀主體以及三個市場投資主體遞進變化關系,同時對特質風險溢酬在不同市場間的微觀變化進行了實證研究。
結果表明:
(1)對於持有期為一期的特質風險溢酬而言,其影響因素一部分來源於自身,另一部分來源於相關市場間信息的跨市場流動,而這部分信息流向主要是從H股流向A股和B股。
(2)通過對比不同持有期的特質風險溢酬相對水平的大小關系,發現由於A股市場存在顯著的短期內的反轉效應和中期內的動量效應,導致不同市場特質風險溢酬相對水平的大小關系隨持有期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3)風險差異假說和流動性差異假說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特質風險溢酬水平進行解釋,但並不能完全解釋特質風險溢酬在市場分割條件下的相對水平變化關系。由於指標選取的局限性,存在於特質風險溢酬、市場整體風險以及市場整體換手率之間的關系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6. 什麼是價格波動之謎
波動性之謎是證券市場中三大著名的總量異象之一(另兩個異象是股權溢價之謎和可預測性之謎) 。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大部分金融經濟學家都相信基於有效市場假說的理性理論,認為紅利是驅動證券
價格波動的唯一因素。理性理論認為股票的現值應該是其內在價值的數學期望,資產價格是存在波動邊界
的。LeRoy和Porter (1981)以及Shiller (1981)對這種單因素驅動的資產定價理論提出了挑戰,他們採用了與
Fama (1970)不同的檢驗有效市場假說的方法發現,股票價格波動遠超出理性波動邊界的范圍。之後的一系
列實證研究顯示,相對於短期實際利率、消費和紅利的波動而言,實際股票收益的波動太高, Campbell (1999)
將這一現象稱為「股票價格波動性之謎」
7. 債券,股票,期貨三類金融市場資產定價模型的原理
債券,股票,期貨三類金融市場資產定價模型的原理:
1、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所謂資本資產主要指的是股票資產,而定價則試圖解釋資本市場如何決定股票收益率,進而決定股票價格。
2、根據風險與收益的一般關系,某資產的必要收益率是由無風險收益率和資產的風險收益率決定的。
3、必要收益率等於無風險收益率加風險收益率。
4、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一個主要貢獻就是解釋了風險收益率的決定因素和度量方法。
8. 按照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影響特定股票必要收益率的因素有那些因素
1、通貨膨脹。當發生通貨膨脹時,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股票必要收益率增加。
2、風險迴避程度的變化,風險迴避程度越大,則股票必要收益率越小;風險迴避程度越小,則股票必要收益率越大。
3、股票β系數的變化,β的大小表示收益的波動性的大小,從而說明特定資產風險的程度。當β系數大於1時,該資產風險大於市場平均風險;反之,當β系數小於1時,該資產風險小於市場平均風險;當β系數等於1時,該資產風險與市場平均風險相同。一般來說,若β大於1.5,則認為風險很高。
(8)股票市場的資產定價異象擴展閱讀: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應用:
1、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部分地決定於無風險利率。
2、投資收益率與市場總體收益期望之間的相關程度對於必要報酬率有顯著影響。
3、任何投資者都不可能迴避市場的系統風險。
4、謀求較高的收益必須承擔較大的風險,這種權衡取決於投資者的期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