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過度反應的例子
A. 炒股反應不足有什麼壞處
價值股則正好相反,盡管不斷有利好消息出台,投資者仍舊對此類股票反應冷落,但事實上該種股票的業績很可能趕超魅力股。導致反應不足的心理因素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ve bias) 。保守即對基礎評判給予過多的權重,而對新數據重視不足,被證實偏離貝葉斯估計或判斷,從而導致反應不足,其中固執是保守的一個極端情形。除此之外,心理距離(Mental distance) 和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也是影響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是指某一事件(財務報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價格的變化超出預期合理水平的現象。「反應不足」現象是與「反應過度」相互對立的,當市場上有重大的消息時,股價波動平平。
B. A股似弱實固,無需過度反應!這種觀點是如何得出的
這主要是根據大家對於A股的判斷而得出,因為A股本身的行情就比較穩定,我們也不需要擔心A股出現暴跌的行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A股跌到2800點的時候,這個點位基本上已經是A股的最低點了。在此之後,我們可以看到A股出現了一路反彈的行情,並且最高反彈到了3400點左右。對於正常投資A股的小夥伴們來講,因為A股的行情基本上都是板塊輪動的行情,所以大盤的行情並不能反映出很多板塊以及個股的真實情況,我們也不需要因為A股大盤的行情而過分擔心個股的行情。
除此之外,當A股的上市規則越來越健全的時候,以後的A股行情也會變得越來越穩定,同時也更具有價值投資的意義。
C. 舉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影響股市運行的例子,要詳細一點的
經濟周期及對股市的影響
宏觀經濟變動,呈現復甦、高峰、衰退和谷底反復循環的周期性波動。
(1) 復甦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經過最低谷之後出現緩慢復甦的勢頭,產出、就業、消費開始增加,企業業績回穩,開始派發股利,投資者發覺持股有利可圖,於是紛紛購買,使股市緩緩回升。
(2) 高峰
經濟增長加速,人們對前景預期樂觀,消費慾望刺激物價和生產,企業盈利大增,股利相應增多,股票價格上漲至最高點。
(3) 衰退
市場供求發生變化,利率提高,企業成本上升,產品滯銷,利潤相應減少,股利也隨之不斷減少,持股的股東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紛紛拋售,使股票價格下跌。
(4) 谷底
整個經濟生活處於百業待興的蕭條局面,需求嚴重不足,大量的企業倒閉,失業率高,人們對預期悲觀。企業整體盈利水平極低,股票持有者紛紛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使整個股市價格大跌。
經濟周期對股價變動影響明顯,也受到人們對未來預期等因素的影響,股價變動通常比實際的經濟周期變動要領先一步。在復甦之前,股價已經回升;經濟周期尚處高峰階段時,股價已有不小跌幅;經濟仍處谷底末期,股市已開始從谷底回升。這就是股市的"睛雨表作用"。
正所謂"選股不如選時",根據經濟循環周期,經濟復甦至高峰期才是股票投資的最佳時機,而衰退期、谷底階段的投資策略應以保本為主。另外,不同行業的股票在不同經濟周期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能源、製造(機械、電子)業股票在股市上升初期往往漲幅領先;公用事業股、消費彈性較小的日用消費品部門的股票在下跌趨勢的末期則發揮較強的抗跌能力。這是投資者在確定投資組合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常見的宏觀經濟指標及對股市的影響
讀者在新聞中常常會接觸到一些經濟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物價指數、外貿形勢等。這些指標由國家統計局定期公布,對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具有重要作用。
(1)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經濟增長率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在一定時期(一般按年統計),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這些產品和勞務的界定以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生產為標准,舉個例子說,康佳在俄羅斯設廠,其產值不予計入;可口可樂在中國設廠,其產值計入我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
經濟增長速度,反映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程度。1998年在我國的一句流行口號:"保八",指的就是力爭1998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8%。
GDP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佔有重要地位。當國內生產總值持續、穩定地增長,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協調增長,則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企業盈利水平持續上升,人們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內在含金量以及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價格上漲,股市走牛。
而經濟結構不合理,高通脹下呈現的GDP高速增長,是泡沫經濟的表現,經濟形勢有在矛盾激化中惡化的可能,企業成本上升,重復建設最終導致供大於求,居民實際收入 下降,各種因素引發股票價格的大跌。
若在宏觀調控下國內生產總值出現減速增長,受政策收縮,增長減緩影響,股票價格有一個下跌的過程。隨著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顯現,社會經濟結構趨於合理,經濟矛盾逐步緩解,股票市場也會體現對經濟向好的預期而出現平穩漸升的態勢。
(2) 物價指數、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物價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平均價格與基準期平均價格對比計算的相對數,用於說明兩個不同時期商品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目前常用的有社會零售物價指數、職工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等。物價指數通常以百分數表示,大於100,表示物價比基準期上升;小於100,則表明物價比基準期下降。
當物價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上漲,則形成通貨膨脹;反之,則易發生通貨緊縮。
過度的通貨膨脹(幅度接近或超過10%),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居民收入下降,經濟環境惡化,對股票市場不利;而通貨緊縮時,物價持續走低,需求無法啟動,企業經營困難,居民對未來預期不樂觀,這時股票市場同樣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3) 失業率
失業率的變動與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同步。失業率低,也就是就業率高,居民生活穩定,消費、投資慾望強,對股市起強有利。過高的失業率不僅影響個人投資意願,而且會影響社會整體情緒,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股市因此震盪走低。
(4) 利率
利率體現了信用關系中,債務人支付給債權人的資金借用報酬。利率的變化,直接反映出市場中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在市場繁榮之時,資金供不應求,利率上升;市場疲軟之時,資金供過於求,利率下降。從另一個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資金需求,經濟發展降溫;利率下降,刺激資金需求,經濟發展回暖。利率的變化反作用於資金供求,從而作用於經濟發展,因此成為一項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利率的升降與股價的變化呈反向關系:當利率上升,公司財務費用上升,公司預期盈利下降,而投資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上漲,資金流向銀行儲蓄和債券,股票價格相應下調;反之,股票價格就會上漲。從1996年5月~1999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先後7次降低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從前6次降息消息出台時股市的表現看,均不同程度地出現沖高回落的現象,這有利好見報前大市已經急速沖高的因素,也有國內股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尚未解決原因,不能簡單理解為利率與股價的反向關系不存在。在經過7次降息後,利率水平下降很大,對刺激企業生產和居民投資傾向將起到深遠的影響,也為動作規范,業績穩步增長的上市公司股價上揚構成實質性的支撐作用。
(5)匯率
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是一種貨幣用另一種貨幣表示出來的價格。
匯率變動受到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的經濟因素集中到一點,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合理,財政收支狀況良好,物價穩定,經濟實力強,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出口貿易增長,其貨幣匯率堅挺;反之,則貨幣匯率疲軟,面臨貶值壓力。匯率的變動也會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本幣貶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進口,也會導致資金外流,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平衡。
外匯行情與股票價格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穩中有升,吸引外資流入,經濟形勢穩步發展,股價就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股價隨之下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起始於泰銖貶值,外資抽離,股市狂瀉,並迅速在周邊國家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引至全球股市的大幅波動。
現階段我國股市、匯市僅保持適度有限的開放,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獨善其身是很難做到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和吸引外資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紡織、外貿、開發區建設行業的上市公司業績、股價隨之出現滑落,如凱地絲綢、廈門國貿,赫赫有名的浦東"四大天王"中的陸家嘴、外高橋、浦東金橋,主營業務受到極大沖擊。
(6) 財政收支
財政收入是國家為了保證實現政府職能的需要,通過稅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資金收入;財政支出是指為滿足政府執行職能需要而使用的財政資金。
財政收與支的平衡關系對社會供求的總平衡發生影響,進而對經濟產生影響。財政收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採用結余政策和壓縮財政支出,可以減少社會總需求,給過熱的經濟降溫,股市應呈現下跌的趨勢;財政收不抵支出為財政赤字,具有擴張社會需求,拉動經濟的功效,股市會隨著經濟增長呈現強勢。
D. a股似弱實固無需過度反應
近一周市場連續下挫,特別是周三的急跌被部分市場人士歸結為,華為任正非關於收縮邊緣業務的內部表態把「寒氣」吹進了股市。還有投資者認為,是部分行業「茅」的中報業績地雷對股指形成拖累。在筆者看來,本次下跌源自多重因素,如疫情反復、北向資金凈流出、外圍股市下跌等。
而這些因素在投資者心中疊加共振,恐慌情緒蔓延,股指就難免反應過度。但周四收盤,A股三大指數除創業板指外,深證成指收紅,上證指數漲近1%。僅僅過了一天,市場「寒氣」便已收斂,表現出A股市場仍有一定韌性。
應該看到,穩增長政策一以貫之。8月24日,國常會部署了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接續政策措施,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從陸續披露的半年報看,A股部分公司業績下滑並不代表整個市場,引發的擔憂也只是局部、短期的。截至8月25日收盤,已披露2022年上半年業績的2080家公司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9319.39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51%;有1117家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佔比53.7%。在上半年疫情反復的局面下,如此業績表現實則是遠超市場預期的。
從比較優勢來看,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有目共睹。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份至7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9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3%。這充分反映出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8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LPR利率,1年期下調5BP;5年期以上下調15BP,貨幣流動性釋放超預期。與充裕的流動性相對應的是,當前每天可以吞吐萬億元級別資金的投資可選項並不多。目前看來A股不論是估值、流動性、還是市場生態都具有明顯比較優勢,持續流入的資金最終會對股票價格形成推動,從而影響A股市場趨勢,有分析師指出A股周期重新定價之路已然開啟。
因情緒而發的過度下跌會很快平復,但因恐慌對大勢誤判而失去的機會或將永遠錯過,對此投資者不可不察。
E. 為什麼一旦有利好消息,股票就會大漲,但第二天就大跌
因為盲目追漲的人較多。
比如一個利好能支持某股從10元上漲到10.5元,而因為人們的追漲情緒,使股票價格過度反應,導致上漲到10.8元,一天後,大家逐漸清醒發現這個利好沒這么強烈,於是第二天就會有人拋售股票,令股票回歸理性,也就是10.5元了。
另外,提醒這類利好有可能是市場的炒作,所以做股票就要搞清主力的動向,到底是炒作還是真正的利好!
F. 行為金融學 | 過度反應理論
過度反應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當牛市來臨時,股價會不斷上漲,漲到讓人不敢相信,遠遠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而當熊市來臨時,股價會不斷下跌,也會跌到大家無法接受的程度。這就是「過度反應」現象,它描述的是一種典型的投資行為非理性偏差,表現為對信息權衡過重、行為過激等現象。
過度反應是由投資決策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系統性心理認知偏差造成的,投資者面對突然的或未預期到的事件時,傾向於過度重視眼前的信息並輕視以往的信息,從而引起股價的超漲或者超跌。
投資領域中存在著價格長期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來的價值本身具有許多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引發了投資者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資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機形成了市場的暴漲和崩盤現象。
耶魯大學 的 Robert Shiller 教授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2000年3月出版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一書,將當時一路漲升的 股票市場 稱作「一場非理性的、自我驅動的、自我膨脹的泡沫」。一個月後,代表所謂美國新經濟的 納斯達克 股票指數 由最高峰的5000多點跌至3000點,又經過近兩年的下跌,最低跌至1100多點。 互聯網泡沫 類似於 荷蘭鬱金香 、 南海公司泡沫 ,在投資領域中屢見不鮮。為什麼人們總會重犯同樣的錯誤呢?Robert ShiUer認為: 人類的非理性因素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而歷史教訓並不足以讓人們變得理性起來,非理性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局限性。
Shiller教授曾在一個研究中發現: 當日本股市見頂時,只有14%的人認為股市會暴跌,但當股市暴跌以後,有32%的投資者認為股市還會 暴跌 。投資者通常是對於最近的經驗考慮過多,並從中推導出最近的趨勢,而很少考慮其與長期平均數的偏離程度。換句話說: 市場總是會出現過度反應。
Richard Thaler 和 Werner De Bondt 在1985年的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對於受損失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悲觀,而對於獲利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樂觀,他們對於利好消息和 利空 消息都會表現出過度反應。當 牛市 (bull market)來臨時, 股價 會不斷上漲,漲到讓人不敢相信,遠遠超出上市公司的 投資價值 ;而當 熊市 (bearmarket)來臨時,股價會不斷下跌,也會跌到大家無法接受的程度。除了 從眾心理 (herd mentality)在其中起作用外,還有人類非理性的情緒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 認知偏差 。當市場持續上漲時,投資者傾向於越來越樂觀。因為實際操作產生了盈利,這種成功的 投資行為 會增強其樂觀的情緒狀態,在 信息加工 上將造成選擇性認知偏差,即投資者會對利好消息過於敏感,而對利空消息麻木。這種情緒和認知狀態又會加強其行為上的買入操作,形成一種相互加強效應:當市場持續下跌時,情況剛好相反,投資者會越來越悲觀。因為實際操作產生了虧損,這種失敗的投資操作會加強其悲觀情緒,同樣也造成了選擇性認知偏差,即投資者會對利空消息過於敏感,而對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場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過度反應現象。
G. 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是什麼意思
股票市場上的過度反應:是由投資決策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系統性心理認知偏差造成的,投資者面對突然的或未預期到的事件時,傾向於過度重視眼前的信息並輕視以往的信息,從而引起股價的超漲或者超跌,等到投資者理解了事件的實際意義,股價的超漲超跌就會反轉,最終恢復到理性的內在價值區間。
過度反應中的非理性因素
投資領域中存在著價格長期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來的價值本身具有許多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引發了投資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資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機形成了市場的暴漲和崩盤現象。
H. 1、依據行為金融學中過度反應理論的主要內容; 2、分析產生過度反應的主要原因; 3、分析如何利用過度反應
overreaction是行為金融中的重要研究領域,由De Bondt和Thaler在1985年在Jornal of finance發表的Does the sotoc market overact一文中提出。這篇文章對你的問題2即過度反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本假設,主要從投資者理性與心理如羊群效應等角度來描述的,你需要去關注個領域的文獻。這篇文章之後,國內外有一系列文獻來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是對這個現象做實證研究,就是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數據來研究這個現象到底在實際市場表現中存在與否。
在實證研究中一般是與underaction一起進行研究的,即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放在一起研究。
我個人覺得行為金融的很多做法實證更有意思,你把實證結果做出來之後,總是可以找到理論上的、心理上的解釋。
如何分析這個命題:一般是某個事件之後的市場表現的不同階段來做實證分析,你劃分的階段,你選取的指標都關乎你實證的意義性與有效性。建議你讀Trading volume and price reactions to public annoucements這個文獻,這篇文章是1991年的實證研究。裡面的方法你可以用,後面的文獻你可以繼續跟蹤,具體的方法是你可以把我提到的這兩篇文章在Business Source Premier--商業資源電子文獻資料庫(EBSCO) 中搜索,看後面的文章哪些引用了這兩篇文章,然後在大致的看是否發表在JF等名刊上,以及引用率等,綜合判斷是否有讓你讀的價值,你大概讀個4篇左右就成了。據我了解在2000年以後,對這個命題就沒有什麼頂尖的實證研究了,也就是說1985-2000年之間十多年時間把這個命題都炒熟了。國內對這個命題也研究過很多,有很多文獻。張人驥等《上海證券市場過度反應的實證檢驗》是在1998年做的實證研究,如果你看不了英文的,你可以看這篇文獻。
做行為金融6個字送給你:磨文獻、泡數據。
I. 股市崩盤的原因有什麼後果會是什麼
現有的股東全部套牢,沒有新的股東進入,當被股東套牢的股東開始只知道割肉賣股票時,而拒絕購買股票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繼續下跌,最終導致股市關門,即崩盤。崩盤是指股票市場由於某種原因,大量證券被拋售,導致股票市場價格無限下跌,不知道能停到什麼程度。這一現象的大規模銷售的證券也被稱為大量拋售。
法國股市在1882年崩盤。此次暴跌是由UnionGenerale的倒閉引發的,其災難性後果威脅到該交易所近四分之一的經紀商,直到法國銀行的一筆貸款穩定了市場。但從積極的一面來看,據說畫家高更在股市崩盤後放棄了經紀業務,去追求更有價值的事業。1907年的恐慌。1907年10月,聯合銅業壟斷股市的計劃失敗,引發了恐慌。直到摩根大通說服其他信託公司總裁向美國信託提供資金,券商和銀行的破產才得到控制。這場危機最終導致了聯邦儲備系統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