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馬其頓股票市場

馬其頓股票市場

發布時間: 2023-03-11 02:03:59

A. 急需歷史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歸納與總結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1,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世界性的戰爭成為可能
背景:2,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為世界大戰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
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原因,表現,後果)
4,具體原因:帝國主義國家圍繞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激烈的斗爭.三對矛盾日益尖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英德矛盾)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瘋狂地擴軍備戰,巴爾干成為火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西亞問題) 法
(普法戰爭後果)
1882年 (歐洲大陸霸權) 1904年
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
奧匈 俄
同盟國 協約國
導火線(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雙方:同盟國: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共4國
協約國:英,法,俄,意,日,比等,後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質: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塞爾維亞,比利時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性質)
時間:1914年——1918年
主戰場:歐洲
主戰線:西線(決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東線:俄——奧匈德
第一階段:1914年 主動權在德方實施"施里芬計劃" 西線馬恩河戰役,東線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戰役,德速戰速決計劃破產
經過:第二階段:1915—1916年 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三大陸上戰役:西線的凡爾登,索姆河戰役(坦克)和東線的俄軍夏季攻勢;海上英德日德蘭海戰
第三階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國參戰(原因,影響);俄國退出戰爭(原因,影響);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結果: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來分析原因)
1,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人員,物質和精神損害
2,以西歐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受到挑戰(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俄十月革命等)
4,推動人類向整體化方向發展.戰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
影響: 際組織---國聯
5,成為新技術的發展的催化劑(飛機,汽車,化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6,促使政府的職能發生轉變(開始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7,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主義理想和觀念及和平主義思想影響深遠)
1,美國的參戰
一戰後,美國宣布中立,並向交戰國雙方出售軍火和物資大肆漁利,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使得美國與協約國經濟聯系日益接近.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的商船遭到重大損失1917年,兩大軍事集團都已精疲力盡,美國此時參戰,既可輕易獲勝,撈取戰利品,又有利於戰後奪取世界霸權,於是在1917年2月,美國以德國恢復無限制潛水艇為由,宣布同德斷絕外交關系.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後,美國害怕俄國退出戰爭導致協約國失敗,美國在協約國的貸款就會付諸東流.於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同年12月7日,美國又對奧匈宣戰.美國的參戰從經濟,軍力上大大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進一步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
2,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
同盟國集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終失敗,是由於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進行歸納.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最終是結束了,並且是以德奧為首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的,這是應該重點講述的內容.當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點是很重要的.
其一,在經濟實力方面,同盟國集團處於劣勢;同時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十分明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戰爭,特別是德奧集團一方,他們對殖民地的強取豪奪以及近乎瘋狂的戰爭態勢導致了必然的失敗.同時,戰爭給本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人們期盼著戰爭的結束,渴望和平的到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最殘酷的戰爭最終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
其二國際力量對比的改變不利於同盟國集團.首先是美國的參戰,為維護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國不得不正式參戰,並且加入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而美國在當時的世界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它的參戰對同盟國,特別是德國來說無疑是沉重一擊.
最後,是俄國的退出.美國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而俄國的"二月革命"把交戰國的反戰運動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且使俄國退出了戰爭,從而改變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還掀起了各國人民的反戰運動,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和平問題,這也成為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推動力.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第一課 巴黎和會
1.背景 (1)同盟國戰敗投降,成為戰勝國宰割的對象.
(2)戰勝的協約國之間,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
2,時間:1919年初——6月28日
3,地點:凡爾賽宮
4,參加國:27個戰勝國的代表
5,操縱國:美,英,法:英國勞合•喬治,美國威爾遜,法國克里蒙梭
(1)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點原則"參加會議,企圖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建立國聯,攫取戰後世界領導權.
(2)英國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國海軍力量,剝奪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戰爭賠款,維護其龐大的殖民帝國及海上優勢.
6,各國目的: 在歐洲聯合美國遏製法國稱霸,因此英國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
在東亞支持日本以牽制美國.
(3)法國為重建歐洲霸權,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索取盡可能多的
戰爭賠款,堅決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國.
(4)義大利希望落實參戰時協約國的承諾,擴大領土.
(5)日本企圖使它戰時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太平洋島嶼和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合法化.
7,主要問題:對德和約問題(中心),中國問題(山東問題),建立國聯問題
8,性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1)時間:1919年6月28日
9,結果:簽訂《凡爾賽和約》 A重新劃定德國疆界
B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內容:C在軍事上,德國要接受嚴格的限制
D在原則上要求德國對戰勝國支付大量賠款
(3)性質: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
(1)暫時調整了列強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開始建立凡爾賽體系
(2)嚴厲限制和削弱了戰敗國德國,引起德國的復仇情緒,埋下了產生罪惡的種子
10,影響:(3)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4)英法獲利最大
(5)美國受到抑制
(6)民族自決權得到一定的肯定
(7)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
第二課 凡爾賽體系與國聯
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
(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2,影響: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
(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
(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
(1)戰敗國和戰勝國矛盾: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
3,系內的矛盾: (2)戰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
(不穩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敗國和實現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
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
A一戰的巨大損失使人們渴望建立能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
(1)背景: B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倡導建立國際聯盟盟約,以此領導世界
C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2)時間:1919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並被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總部:瑞士的日內瓦
(4)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行政院;秘書處
(5)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並且聲稱要裁減軍備,制裁侵略
(6)盟約原則:維護和平,集體安全,委任統治.
5,維護工具 (7)操縱:英法.由於美政治軍事實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
——國聯 落空加上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
(8)解散:二戰時名存實亡.聯合國成立後,1946年宣告解散
(9)實質: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10)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A1924年組織締結了和平解決爭端議定書《日內瓦協定》
(11)活動:B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其有關機構或組織發揮了大量
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國聯對法西斯侵略採取綏靖政策
A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為以後聯合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經驗
(12)評價:B在恢復戰後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C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戰(原因)
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在義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協約國又同德國的同盟國——奧,保,匈,土分別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納伊條約》,《特里亞農條約》和《色佛爾條約》.根據這些條約,奧,匈,土,保等國的領土被分割,軍備上受到限制,同時也必須付出巨大的戰爭賠款.
1.《聖日耳曼條約》
按照《聖日耳曼條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獨立,德奧不得合並.原來的奧國疆土將減少一半以上.將一部分地區分別割讓給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三萬人,海軍只能保留3艘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戰爭賠款總額由賠款委員會決定.
2.《納伊條約》
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1919年11月,協約國在巴黎城郊納伊同保加利亞簽訂了《納伊條約》.條約將南多布羅加劃歸羅馬尼亞;馬其頓的一部分劃給塞爾維亞;西色雷斯劃歸希臘.這樣,保加利亞就失去了愛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不準擁有海軍和空軍.它的陸軍被限制在2萬人;賠款數額定為22.5億金法郎,37年內付清.
3.《特里亞農條約》
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6月,協約國在鎮壓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以後,在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同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條約》.條約規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劃歸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劃歸塞爾維亞;特蘭西瓦等歸羅馬尼亞.這樣,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領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陸軍被限制在3.5萬人,戰爭賠款為22億金法郎.
4.《色佛爾條約》
對奧斯曼帝國的《色佛爾條約》:1920年8月,協約國在巴黎近郊的色佛爾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條約規定:奧斯曼帝國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在國聯"委任統治"的名義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歸英國,敘利亞和黎巴嫩歸法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領土,除伊斯坦布爾外,大部分歸希臘和義大利;黑海海峽交給國際共管.這樣,奧斯曼帝國就失去了4/5的領土.軍隊人數不超過5萬人,海軍只準保留7艘軍艦和6艘魚雷艇,不得擁有空軍和重型武器.英法繼續享有治外法權,並對奧斯曼帝國實行財政監督.
後來,凱末爾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爆發,在這一條約上簽字的奧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這個條約廢除《色佛爾條約》的一些不平等條款,維護了土耳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運動對帝國主義國家安排的戰後和平體系形成了一次強烈沖擊.
第三課 華盛頓會議
(1)巴黎和會留下遺缺,亞太地區的矛盾沒有真下緩和
l.背景 (2)戰後美日英國在亞太地區的爭奪發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3)為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
(4)中國掀起
2,發起國:美國
3,目的:為了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平息中國反帝怒潮
4,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參加國: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個國家.
6,操縱國:美,英,日
7,主要議題:英日同盟問題,海軍軍備競賽問題,中國問題
8,內容 (1)簽訂國:美,英,法,日
A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
(2)內容: 地的權利
B英日同盟終止
對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在太平洋的稱霸障礙
(3)影響:對英:維持了與美日的表面關系,後英日矛盾日漸激化
對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損,但一戰的獲利大多承認,也獲得了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
(1)簽訂國:美,英,日,法,意
(2)內容:分別規定了它們各自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
對美: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並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膨脹
(3)影響:對英: 喪失了海上霸權
對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軍基地,實際了日本在這一區域內擁有戰術上的優勢
總評:是第一個裁軍協定,暫時緩和了大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能制止戰爭
(1)簽訂國:九國
A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
(2)內容: 完整"
B再次確認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3)影響:實質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創造了條件
(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補充和繼續,,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華盛頓體系
(2)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
9,影響 並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又達到抑制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
(3)日本,英等國受到抑制
(4)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
(5)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華體系
第四課 維護和平的嘗試
含義:一戰後帝國主義戰勝國建立的國際新秩序
實質:帝國主義在國對世界的重新瓜分
時間:1919年——1941年
途徑:召開國際會議,簽訂條約
構成: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
(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2,影響: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
(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
(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
(1)戰敗國和戰勝國矛盾: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
3,系內的矛盾: (2)戰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
(不穩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敗國和實現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
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
5,維護工具——國聯
1,構成:《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
2,體系內的矛盾:(1)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國的矛盾
(2)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間的矛盾:中國與列強矛盾
3,影響:(見前)
調整:《洛迦諾公約》改變了德國戰敗國的地位
瓦解原因:它在協調舊的矛盾的同時又產生新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這一體系必然瓦解
1,1935年起,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
2,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凡爾賽和約.
瓦解過程:3,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破壞了《九國公約》,沖破了華盛頓體系的束縛
4,1938年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又吞並蘇台德區.1939年吞並捷克斯洛伐克
5,1939年,德國突襲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凡爾賽體系徹底崩潰
6,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華盛頓體系崩潰
評價:此體系暫時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及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和沖突,為國際關系的相對緩和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這一體系是建立在掠奪和奴役戰敗國及被壓迫民族的基礎上,它並沒有解決列強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矛盾.隨著各國實力對比的變化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必然導致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新戰爭,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因而不可能長久維持世界和平穩定
背景:法國向美國提出簽署雙邊條約,美國將它擴大為多邊條約
時間地點:1928年15國在巴黎簽後增加到六十多個國家
內容:規定了和平解決國家爭端或沖突的原則
1,有利於鞏固歐洲的和平秩序,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體現的尊重和平,摒棄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
評價: 3,奠定了國際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則,為和平共解決國家爭端提供了法律基礎
4,列強藉助各自的"保留條件"為後發動戰爭埋下了伏筆
5,對侵略者更沒有強大的約束力.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第一,重新劃分德國的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聯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承認波蘭獨立.
第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其中,非洲和中東部分歸英法等國,太平洋島嶼被日本佔有.
第三,軍備上嚴格限制德國.德國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只保留部分海軍;不準擁有空軍.
第四,德國要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中國山東問題的由來與解決
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德國強占膠州灣.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對德國宣戰,日本侵入中國山東,取得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佔有的權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凱做皇帝為條件,提出"二十一條",其中包括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中國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利,並加以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戰爭時期奪取的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必須由中國收回.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這次會議的英美等國所拒絕,由此導致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代表拒簽和約.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斗爭和英美反對日本獨佔中國而施加的壓力,日本與中國在會外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件》,日本歸還中國山東主權,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權和很大的經濟利益.日本還被迫放棄了"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這是對凡爾賽和約中關於山東問題不公正條款的修正,是中國取得的外交成果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異同
相同點:
背景:在大國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召開的世界性會議
過程:會議都是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的,充滿矛盾和斗爭
結果:會議簽訂了帶有大國強權色彩的一系列條約;都涉及中國問題並侵犯中國主權;條約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決原則,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
作用:新的國際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
不同點:
巴黎和會是一戰的戰勝國宰割戰敗國的分贓會議,成立了新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爾賽體系,英國和法國成為會議的勝利者;
華盛頓會議遏制了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形成了華盛頓體系,美國成為會議的主導者和勝利者.
"均勢"
是歐洲近代國際關系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在歐洲大國中,最善於運用均勢原則以維護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國.英國從16世紀到20世紀早期,始終把維持歐洲均勢作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反對大國或集團控制歐洲,反對任何一個大國謀求大陸霸權.英國均勢政策的目的和實質,在於使大陸列強彼此牽制,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竭力鞏固它在歐洲的地位,以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行這一政策的主要史實有: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摧毀拿破崙時期法國在歐洲的優勢地位;19世紀中期聯法制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俄國,使沙皇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19世紀末20世紀初協調與法俄的關系,對付主要敵人德國;一戰後反對過分削弱德國,遏製法國勢力擴張.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課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原因 (1)勞動人民的日益相對貧困,供需矛盾擴大
2,具體原因: (2)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市場供需矛盾 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
(3)過度的股票投機活動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矛盾,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直接原因)
爆發標志與表現: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股價狂跌,大量股票
被拋售;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
格猛跌,大量農產品被銷毀
1,范圍特別廣(地區從美——世界;部門從金融——工農各部門)
特點 2,持續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
3,破壞性特別大
1,加深了資本主義 (1)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示威,
各國的社會危機 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
影響 (2)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擴大政治影響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
2,加劇了世界 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局勢的緊張 日趨尖銳
(2)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1)胡佛以維護自由放任原則為前提,勞資
1,美—— 雙方和政府"自願合作政策",堅決反對政
各國應付危機的對策: 府出面大規模干預經濟
(2)羅斯福新政,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致使危機更加嚴重.
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經濟狀況.
3,羅斯福以主張加強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競選宣言,贏得多數選民的支持,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
目的:為了實現經濟復興,克服經濟危機,根本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時間:
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
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
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的全過程
1935~1939年為第二階段
著重改革
1939年9月二戰爆發,羅斯福集中精力應對戰爭和國際事務.新政終止
內容 "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
救濟——指救助急需幫助的大批失業者和貧民
復興——是指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使陷入蕭條的經濟恢復運轉
改革——是指採取長遠措施改善全國總體經濟狀況
項目
主要內容
作用
整頓銀行與金融業(開始)
主要措施有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建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中央銀行)的權力;管制證券業.
恢復銀行信用,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
調整農業政策
主要措施有成立農業調查局;減耕;政府為農業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護土壤
從而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場主收入
復興工業(中心)
主要措施有制訂了包括工資,工時,禁止童工及保障工會談判集體合同權利條款的行業公平競爭法規,要求工業各行業遵守;管制公用事業控制股公司;加強對通訊和海,陸,空運輸的管制
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序狀態納入有控制的軌道,加強國家對工業的計劃與指導
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主要措施有建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工程進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機構;發放緊急救濟金;推行"以工代賑";興辦築路,市政,水利,軍用設施及田納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為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和兒童提供社會保障
緩和了社會矛盾
特點:全面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以保障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政府是守夜人)
性質: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質)局部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1,局限:無法從根本上根除經濟危機
評價及其影響 ①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2,影響 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勢力
③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④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最重要)
1,歷史原因:(1)缺乏民主傳統,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勢力非常強大
(2)掠奪性的《凡爾賽和約》,激發了其民族復仇情緒
原因: 2,現實原因:經濟危機的打擊嚴重,壟斷資產階級傾向於建立一個獨裁的強權政府,
3,直接原因:納粹黨打著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招牌,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獲得人民,軍隊,資產階級廣泛的支持.
1,時間:1933年初,
建立: 2,標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國總理
3,影響:德國走上了對內實行恐怖統治,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的道路.標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了.
(1)一黨獨裁統治
(2)1934年,興登堡總統去世,希特勒集總統,總理
1,政治 和軍隊最高統帥於一身,成為國家元首,實行個人獨裁.德國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3)迫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內外政策 2,經濟: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與之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3,軍事:撕毀《凡爾賽和約》,重建了空軍,擴充陸軍,建造軍艦
4,對外關系:1933年退出國聯;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
5,文教領域:進行嚴密控制,用納粹黨的說教鉗制人們的思想.
1,歷史原因 (1)缺乏民主傳統,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
(2)不滿華盛頓體系對其的壓制
2,現實原因 經濟危機的打擊沉重(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內市場狹小,
原因 資源極度貧乏)階級矛盾尖銳,引發政治危機.統治階級亟需
建立強權政治.
3,直接原因: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軍部法西斯分子發動了侵略,製造了一連串暗殺事件,加強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1,時間:1936年
建立 2,標志:廣田弘毅上台組閣(受軍部控制)

B. 東歐國家經濟轉型過程中,付出了哪些代價,取得了哪些進展

東歐國家經過10多年的轉軌,可以說已經不同程度建立起了市場經濟的框架。迄今為止,已有4個東歐國家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正式成員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這些東歐國家經濟轉軌成果的承認。1995年,捷克成為第一個加入經合組織的東歐國家,1996年匈牙利和波蘭相繼加入該組織,2000年斯洛伐克成為了該組織的成員國。2004年,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將成為歐盟的正式成員國。從整體上看,東歐的經濟轉軌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些進展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改革設計上更加現實:東歐在劇變之初存在許多幻想,現在這些幻想不復存在。劇變之初的欣喜若狂已被謹慎理智的思考所取代。一位匈牙利學者指出了制度轉變初期的三個幻想:市場無所不能;私有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體制轉變後西方援助會大量湧入,情況還立即變好。上述幻想的破滅反映在體制設計上更加現實,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資源配置機制市場化的同時,注重國家干預,強調國家對於經濟的宏觀控制;二是在推進私有化的同時,注重現有國有企業的改造,強調其他方面的市場改革;三是在吸引外資、爭取外援的同時,把經濟體制轉換看成是一個內部變化的過程,強調經濟體制自下而上的變化。 2、建立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法律制度: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律規范的經濟制度,需要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支持。東歐各國基本上都通過了新的憲法、公司法、商業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預演算法、銀行法、破產法、私有化法、證券法、外國投資法等,適合市場經濟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就位。 3、通過緊縮政策基本實現了宏觀經濟的穩定。東歐各國在經濟轉軌中都實行了程度不同的緊縮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試圖通過減少補貼、削減開支、提高利率、抑制需求、取消稅收優惠等措施來實現宏觀經濟的均衡。東歐國家通過上述措施控制了通貨膨脹,其中波蘭、南斯拉夫1990年激進的穩定化計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控制住了高達四位數的惡性通貨膨脹。新南斯拉夫1993年通貨膨脹達到了創記錄的100萬%,這種惡性通貨膨脹的高記錄在戰時經濟的歷史上也是罕見的。1994年初,曾任聯合國、世界銀行顧問、年逾古稀的德·阿夫拉莫維奇執掌了南斯拉夫中央銀行大權,著手進行宏觀經濟的穩定。他以南斯拉夫的黃金儲備為基礎,發行新的第納爾,確定第納爾與馬克的兌換率為1:1,同時南斯拉夫實行嚴厲的緊縮政策。結果南斯拉夫惡性通貨膨脹的勢頭迅速得到遏制,價格迅速得到穩定。但到了1995年,價格穩定受到威脅。東歐的經驗表明,嚴厲的緊縮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有助於遏制惡性通貨膨脹。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宏觀經濟環境下不可能實現經濟增長。宏觀經濟的穩定化是有利於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這已被東歐經濟從衰退走向復甦的事實所證明。東歐絕大多數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目前仍為兩位數,這對於轉型國家而言仍然很高,因此東歐宏觀經濟的穩定化仍有許多事情可做。 4、通過放開價格、放開外貿實現了經濟的自由化。東歐國家除匈牙利以漸進方式實現了價格與貿易的自由化外,都以激進的方式、一步到位,全面放開了90%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同時取消了進口的數量限制,解除了大部分商品出口的數量限制。迄今為止,東歐國家90%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已放開,價格已成為引導資源配置、影響企業行為的重要信號。貿易自由化有助於引進競爭,打破壟斷,同時有利於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促進本國競爭力的提高。 5、通過本國貨幣貶值實現了本國貨幣的國內可兌換性。東歐國家通過大幅度的貨幣貶值,使定值過高的本國貨幣的匯率接近於平行市場的匯率,實現了本國貨幣的國內可兌換性。在轉軌經濟中,匯率成為了宏觀經濟的穩定器,匯率的穩定促進了宏觀經濟的穩定。 6、所有制改造取得了初步進展:東歐中小企業的私有化進展迅速,已經完成,而國有大型工業企業的私有化也取得了進展。東歐國家私有化的方式是多樣的,基本上是外部私有化、內部私有化與無償分配三種方式並用。目前新產生的私人部門發展迅速,成為促進私有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轉軌以來,私人部門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有大幅度的提高。根據歐洲開發與重建銀行公布的數字,1994年中期,私人部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捷克為65%,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為55%,阿爾巴尼亞為50%,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為40%,羅馬尼亞、馬其頓為35%,斯洛維尼亞為30%。而到了1998年,私人部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匈牙利為80%,捷克、斯洛伐克和阿爾巴尼亞為70%,波蘭為65%,克羅埃西亞為55%,保加利亞為50%。1997年匈牙利的私人資產已佔國家資產的的3/4(其中國內投資者佔40%,外國投資者佔60%)。 7、金融改革已經起步:東歐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保證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將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職能分開,建立二級銀行體系;發展股票市場。中央銀行主要負責發行貨幣,制定貨幣政策,保持貨幣的穩定。中央銀行通過對商業銀行的再貼現率調節市場,監督商業銀行的運作。商業銀行主要負責商業貸款。東歐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通過立法保障得到了加強。中央銀行沒有義務解決政府的赤字,為政府的赤字提供融資,預算赤字只能通過資本市場來解決。中央銀行相對於政府是獨立的,它不再受政府政策的左右;它相對於企業也是獨立的,它不能成為任何經營體的所有者,也不能向企業提供貸款。目前東歐的股票市場的發展雖處於初始階段,但已引起國際金融界的重視。股票交易額雖然不大,但已成為企業吸納資金的重要渠道。波蘭政府對外資開放銀行業,外資可參與銀行部門的改造。波蘭的銀行部門成為了東歐地區效率和穩定的典範。目前外國投資者控制著波蘭銀行資產的70%。 8、實行了以所得稅和增值稅為核心的稅制:東歐國家的稅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種簡化、中立、透明的稅制,這種稅制就是類似於西歐的以所得稅和增值稅為核心的稅制。

C. 標普信用評級在哪裡可查詢到

標普信用評級可以在這個網站查詢:https://www.spglobal.com/ratings/zh/(macbookpro mos14打開google版本 92.0.4515.131)
標准普爾評級的定義:
標准普爾評級是由美國標准.普爾公司1923年開始編制發表,當時主要編制兩種指數,一種是包括90種股票每日發表一次的指數,另一種是包括480種股票每月發表一次的指數。標准普爾,是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由普爾先生(Mr Henry Varnum Poor)於1860年創立。標准普爾由普爾出版公司和標准統計公司於1941年合並而成。標准普爾為投資者提供信用評級、獨立分析研究、投資咨詢等服務,其中包括反映全球股市表現的標准普爾全球1200指數和為美國投資組合指數的基準的標准普爾500指數等一系列指數。其母公司為麥格羅·希爾(McGraw-Hill)。
信用評價的定義:
信用評價也稱為信用評估、信用評級、資信評估、資信評級。信用評價是以一套相關指標體系為考量基礎,標示出個人或企業償付其債務能力和意願的過程。信用評價即由專業的機構或部門,根據「公正、客觀、科學、公開」原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對企業進行全面了解、考察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有關其信用行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估量,並以專用符號或簡單的文字形式來表達的一種管理活動。
股票指數的定義:
股市指數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指示數字。投資者據此就可以檢驗自己投資的效果,並用以預測股票市場的動向。同時,新聞界、公司老闆乃至政界領導人等也以此為參考指標,來觀察、預測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形勢。由於股票指數計算復雜,同時種類眾多,因此人們常常從上市股票中選擇若干種富有代表性的樣本股票,並計算這些樣本股票的價格平均數或指數。用以表示整個市場的股票價格總趨勢及漲跌幅度。

熱點內容
股票軟體查歷史持倉 發布:2025-02-02 09:47:03 瀏覽:116
參加期貨考試需要准備什麼 發布:2025-02-02 09:44:40 瀏覽:814
會通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2-02 09:44:38 瀏覽:885
國家央行降息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2-02 09:39:02 瀏覽:427
汽車晶元基金哪個值得買 發布:2025-02-02 09:38:27 瀏覽:981
為什麼炒股不如投資指數基金 發布:2025-02-02 09:34:10 瀏覽:657
股權回購和交割各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2 09:29:15 瀏覽:486
股權眾籌有什麼坑 發布:2025-02-02 09:29:08 瀏覽:593
5月3日漲停股票 發布:2025-02-02 09:24:01 瀏覽:412
炒股軟體如何提升盈利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