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黑岩綜合產業股票市值

黑岩綜合產業股票市值

發布時間: 2023-03-07 03:17:26

1. 蘋果公司市值這么高為什麼沒有首富

截至2017年9月30日,蘋果公司前20大股東皆為機構持股,前20名機構持股比例之和僅為34.76%,股權比較分散。截至11月3日,持股第一的美國領航集團持股為6.45%,對應市值為564.96億美元。美國領航集團是全球第二大基金公司。持股第二的是貝萊德集團,又名黑岩集團,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貝萊德集團持有蘋果公司4.29%的股權,對應市值375.76億美元。持股排在第三的是SSGA道富投資管理公司,持有的蘋果公司股份比例為4.11%,對應市值約為360億美元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是蘋果公司第五大股東,持有2.52%的股權,對應市值約為220.72億美元蘋果這樣的上市科技公司,一般能成為首富的都是公司的創始人或者CEO,

為我們所熟知的如微軟的比爾蓋茨、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以及騰訊的馬化騰和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但是像蘋果這樣創始人被自己公司炒掉就比較特殊了。1976年,史蒂夫喬布斯、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羅韋恩三人一起創立了蘋果公司,羅韋恩有10%的股份,但是公司成立不久羅韋恩就把股份賣掉退出了蘋果公司。1980年,蘋果電腦股份價值一路水漲船高,沃茲尼亞克有感於公司同事的付出,將自己名下將近三分之一大概8萬股的股票低價賣給了同事,後來蘋果公司於12月份上市,460萬發行流通股一夜售罄。到了1985年,蘋果公司因為好幾代產品的失敗,董事會將責任歸咎於喬布斯並將他逐出了公司,喬布斯一怒之下賣掉了所有蘋果公司的股份(象徵性的留了一股)。後來蘋果因為喬布斯再度崛起,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和市值。沃茲尼亞克也於同一年離開蘋果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在蘋果公司發展歷程中,CEO換了好多任,加上融資和股權變更,蘋果公司的股權變得很分散,喬布斯去世之前,他所佔有的蘋果股份也只有0.6%,是蘋果最大的個人股東,所以蘋果沒有出現首富。

蘋果公司作為世界上最高市值的公司,之所以沒能產出一個首富的主要原因是:蘋果公司的股權過於分散。

根據通達信軟體顯示的蘋果十大股東持股情況來看,蘋果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為美國領航集團,持股比例為6.50%;第二大股東是貝萊德基金管理公司,持股比例4.33%;第三大股東為SSgA財富管理公司,持股比例4.00%;第四大股東為富達管理研究公司,持股比例為2.64%;第五大股東為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持股佔比2.60%。

前五大股東的總持股佔比為20.07%,很明顯蘋果公司的股權較為分散,且公司並沒有控股股東。

此外,蘋果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均為機構投資者,並無個人持股。拿「股神」巴菲特舉例,當我們計算巴菲特的個人財富的時候,他所持有的蘋果的股份市值我們需要這樣計算:蘋果市值x伯克希爾所持蘋果股份的比例x巴菲特所持有的伯克希爾的比例。也就是說蘋果雖然市值高,但是也架不住一直乘以小的百分比。

那除了機構之外,個人持股呢?

數據顯示,蘋果公司的最大的個人股東是亞瑟萊文森,2011年接替喬布斯成為了蘋果的董事長,持股比例為0.03%,第二大個人股東是CEO庫克,他的持股佔比為0.02%。我們按照目前蘋果的9025億的市值分別算一下這二位的身價,萊文森的是2.7億美元,庫克的是1.8億美元,按照目前的匯率計算,萊文森所持蘋果的股份市值是17.85億元,庫克的是11.90億元。而目前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的首富比爾蓋茨的個人財富是86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也就是5685.46億元。

所以說蘋果公司的市值雖然高,但因為其股權比較分散的緣故,並沒能造出一位世界首富

2. 簡要分析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原因

1、由於決策的失誤。

2、政府袖手旁觀。

3、次貸危機所致。

3. 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原因

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真實原因

200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
年,對於全球金融市場來說也是多事之秋。911事件七周年後的這一周,成為了
華爾街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周。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根
據破產法第11款條例進入破產保護程序,意味著這傢具有158年歷史的投資銀行走
進了歷史。雷曼兄弟成長史是美國近代金融史的一部縮影,其破產是世界金融史
上一個極具指標意義的事件。

雷曼兄弟興衰史

成立於1850年的雷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國際性的投資銀行,總部設在紐約。雷曼兄
弟公司成立迄今,歷經了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9‧11」襲
擊和一次收購,一直屹立不倒,曾被紐約大學金融教授羅伊‧史密斯形容為「有
19條命的貓」。

1994 年,雷曼兄弟通過IPO在紐約交易所掛牌,正式成為一家公眾公司。2000年正
值雷曼兄弟成立150周年之際,其股價首次突破100美元,並進入標普 100指數成份
股。2005年,雷曼兄弟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1750億美元,標准普爾將其債權評級由
A提升為A+;同年,雷曼兄弟被Euromoney評為年度的最佳投資銀行。

雷曼公司曾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上獨占鰲頭,但最後也恰恰敗在了這個業
務引發的次貸危機上。2008年9月9 日,雷曼公司股票開始狂跌不止,一周內股
價暴跌77%,公司市值從112億美元大幅縮水至25億美元;直至最後倒閉
破產。雷曼的破產,使美林老總也嚇破了膽,趕緊以440億美元的價格將美林賣
給了美國銀行。

高精度圖片

出事的為什麼總是投資銀行?

在美國的五大投資銀行中,雷曼倒閉,美林被收購,再加上年初被摩根收購的貝
爾斯登,在半年時間內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就只剩下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兩家了。

投資銀行,也就是券商,一度非常神氣,大有主宰金融界的勢頭,投行人的收入
也是金融界中最高的,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傳統意義上的投行是主要從事證券
發行、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
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近年來,投行成為了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從最初兩個世紀前的為貿易融資、為基礎設施融資,到後來強力介入企業重組
、證券期貨市場等。

實際上,當金融創新愈演愈烈後,投行的性質就開始越來越像一個高級賭場了。
投行們設計出了一個個美妙的金融奇思並將其實施,催生出一個個市場奇跡。也
許正因為此,投行是一個「一本萬利」的行業,促成一個10億元的兼並,估計它
得拿走1個億,但它付出的就是幾個所謂高智力的策劃和評估,最多拿點錢買點
股份撬動撬動。在創新的招牌下,在巨額高利的引誘下,投行當然滿懷激情,不
遺餘力,甚至鋌而走險了。

次貸危機爆發前,國際金融機構大肆盲目利用「證券化」、「衍生工具」等高杠
桿率結構性產品追求投行式收益,整個金融業都沉浸在高杠桿率帶來的財富盛宴
的歡欣之中,而忘卻了金融創新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市場泡沫終會破滅。次
貸危機實際上就是過度擴張信用的產物。各種信貸大肆擴張,置實際承受能力於
不顧。它在營造出一種虛幻的美妙前景的同時,也在刺激著貪婪與投機的慾望。

經濟金融的產生本是為了給人們提供生活的需要和方便。然而,在無休止的利益
、消費追逐中,人們忘記了生產的目的,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唯一的目標就是更
多、更好、更強,至於有沒有如此的必要,則沒有人去認真的思考了。一個三口
、四口之家,住在1000呎的房子里已經很好了,為什麼一定要追逐2000呎?大家
都迷失了方向和目的,只顧追求最大的利益,而喪失了價值評判的標准。當一切
的一切都以利益、享樂為標準的時候,滅亡和災難就很難完全避免了。
高精度圖片
不顧風險的雷曼公司最後毀了自己。(Getty Images)

虛擬金融和現實經濟生活的嚴重脫節

金融創新出現後,金融投資開始過度依賴數量化模型,理論假設與市場現實嚴重
脫節,對未來的資本收益變化的預測也嚴重失真。雷曼過多的涉足復雜的衍生工
具市場,問題出現後有一個傳導過程,很難馬上浮現出來,所以仍然沉醉於昔日
輝煌,錯失多次救亡機會,最終因為美國政府拒絕包底而崩盤。

近年來,有著嚴格假設條件和繁雜理論結構的數理模型深受全球投資銀行、對沖
基金、評級機構的追捧,成為度量金融風險的主要工具。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數
學博士和計算機博士進入投行工作的原因。
然而,在這次次貸危機中,盡管金融機構對次貸衍生產品建立了精巧繁雜的定價
和評級模型,但面對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突然逆轉的實際情況,模型的前提假設
和市場現實風險嚴重偏離,導致風險定價功能失效,引發投資者的恐慌,並通過
「羊群效應」傳導放大風險,最後釀成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現實經濟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數理模型不論多麼精巧龐大,也難以涵蓋所有的情
況和風險特徵,如果過度崇拜數理模型,以若干參數來完全描述市場風險的變化
,替代理性的市場投資決策,必將導致危機的發生。

近30 年來,金融創新的結果是買賣的鏈條越拉越長,分散的范圍越來越廣,交
易完成後,最終的投資者和最初的借款人之間已經相隔萬水千山,彼此毫不了解
。例如,引發本輪危機的房屋次貸產品,從最初的房屋抵押貸款到最後的CDO等
衍生產品,中間經過借貸、打包、信用增持、評級、銷售等繁雜階段,整個過程
設計有數十個不同機構參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投行的獎金激勵方式
也極大地助長了高管層的道德風險—為追求高額獎金和紅利,無視審慎性要求,
盲目創新業務。

其實現在的次貸危機仍未度過危險期,更沒有到頭,次級貸款的期限大多為30年
,而現在距離次級債的發放才剛剛過去5年。美國整個次級債及衍生產品的規模
在 12萬億美元,現在僅僅沖銷了5000億美元,還不到1/20。不管是次級債規模
還是時間跨度上來說,都有可能出現危機的進一步延續。

雷曼栽到了自己的豪賭上

雷曼兄弟破產的直接原因是次貸危機導致其所持有的金融產品成為壞賬,是因為
它在次貸產品上賭得太多了。除了賭次貸產品,雷曼還賭信貸違約掉期。「信貸
違約掉期」的英文是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是一種轉移定息產品
信貸風險的掉期安排,雷曼在CDS上涉及的金額高達8000億美元。
資本市場本就是豪賭,雷曼更是豪賭。資本市場是所謂杠桿融資,也就是有少量
自有資金然後成倍借錢。華爾街的平均「杠桿」比例 是14.5倍。

瑞士信貸結構性金融產品交易部主任Jay Guo表示,「美林銀行及雷曼兄弟等大
型投資銀行之所以紛紛在瞬間倒下,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投資了大量的與次級債有
關的證券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的投資原則一般都有大比例的投資杠桿,即這些產
品的投資收益與虧損都是被大比例放大的——賺就會賺得更大,虧也會虧得更多
。這個時候已沒有什麼大銀行與小銀行的實力區別。現在哪家銀行能在這場金融
危機中生存下來,取決於他們與次級債有關的金融產品的距離。」

雷曼兄弟在次貸危機爆發前,持有大量的次級債金融產品(包括MBS和CDO),以
及其他較低等級的住房抵押貸款金融產品。次貸危機爆發後,由於次級抵押貸款
違約率上升,造成次級債金融產品的信用評級和市場價值直線下降。隨著信用風
險從次級抵押貸款繼續向外擴展,則較低等級的住房抵押貸款金融產品的信用評
級和市場價值也開始大幅下滑。持有的產品都出現了問題,到了病入膏肓的時候
,政府想救也難了。
高精度圖片
得知雷曼破產後,遠在歐洲的人們都傷心不已。(Getty Images)

美國政府為什麼不救援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的規模比貝爾斯登更大,為什麼美國政府在先後救援了貝爾斯登以及兩
房之後,卻拒絕為擬收購雷曼兄弟的美洲銀行以及巴克萊提供信貸支持,從而導
致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呢?美國政府的這種做法是否有厚此薄彼之嫌?

其實,美國政府在救援了貝爾斯登之後,美聯儲受到了大量的批評。最具有代表
性的意見是,為什麼政府要用納稅人的錢去為私人金融機構的投資決策失誤買單
?政府救援私人金融機構會不會滋生新的道德風險,即鼓勵金融機構去承擔更大
的風險,反正最後有政府兜底?因此,當雷曼兄弟出事之後,美國政府就不得不
更加慎重了。

一方面,次貸危機已經爆發一年有餘,市場投資者對於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可
能出現的虧損都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美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救市措施也開始發
揮作用,在這一前提下,一家投資銀行的倒閉不會引發金融市場上更大的恐慌;
另一方面,在對政府救市的如潮批評下,美國政府也需要來澄清自己的立場,即
除非引發系統性風險,美國政府不會輕易利用納稅人的錢去救援私人機構。私人
機構應該為自己的決策承擔責任,這不僅包括管理層,也包括股東。這也是為什
麼美國政府在接管兩房時表示只保護債權人利益,而撤換了管理層以及嚴重稀釋
了兩房股東的股權價值。投資失敗就得承擔責任,這是自由市場的核心原則之一


至少有7家中國金融機構是雷曼的債權人

雷曼破產後,9月17日,招商銀行率先發布公告稱,公司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
發行的債券敞口共計7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6000萬美元,次級債券 1000萬
美元。9月18日,中行公告稱,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及其子公司發
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同日,興業銀行公告稱,截至本公告日,與美國雷曼兄弟
公司相關的投資與交易產生的風險敞口總計摺合約3360萬美元。

工商銀行透露,目前該行(包括境外機構)持有雷曼公司債券及與雷曼信用相掛鉤
債券的余額總計為1.518億美元。中信銀行和建設銀行也承認持有雷曼的債券,
但額度到底有多大,目前正在核對中。有關人士透露,兩家銀行持有的雷曼債券
都超過招行的總金額。交行相關人士則表示,和雷曼公司有業務往來,但影響有
限,風險可控。

但現有的統計只是對已經明確的交易統計,還有很多主要的交易因為涉及法律上
的認定,這部份損失還沒有明確。而且與雷曼發生業務的機構,交割失敗也會給
銀行帶來資金量的問題,尤其是背對背的交割(先買後賣,但現在無法購買)。現
在這類產品已經出現了賬戶透支的問題,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危機恐怕就不止一
點點了。

另外,由於雷曼公司擁有大量的房貸、商業地產相關資產以及次貸和CDO風險敞
口,這些資產在清算狀態下出售可能會拉低市場對於類似資產的估值,從而給其
他機構帶來更多的額外減計損失。
高精度圖片
華爾街迎來百年不遇的金融風暴。(Getty Images)

這場金融風暴中,中國的外匯儲備損失了多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9月21日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
告指出,「受美元貶值的匯率、投資收益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外匯儲備資產價格
明顯縮水,凈虧損已達360億美元。」

報告指出,受次貸危機影響,金融市場投機行為導致大宗產品價格急劇上漲,並
通過價格損耗渠道大幅度降低了中國外匯儲備實際購買力的價值。並且,受美元
貶值的匯率、投資收益等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通過資產的估值效應使
得計價的外匯儲備資產價格明顯縮水。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王晉斌指出,由於中國國際資產管理水平和人民
幣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弱勢地位,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外匯儲備資產價格
仍然會縮水,中國還要遭受更大損失。

心得/評論:

經營會失敗的道理簡單,但就是被暴利蒙蔽了雙眼和理性

4. 創業企業該如何實行風險投資

創業公司是怎麼進行風險投資的呢?創業公司的風險投資是有什麼 方法 的?我為你帶來了“創業公司怎麼風險投資”的相關知識,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風險投資對創業公司有害?
‖投資未上市的公司對有背景的投資者來說充滿誘惑。比如,在媒體巨頭完成公開募股(IPO)預熱前,Facebook保持其股份私有化長達八年之久。Bill Gurley是基準資本風投公司(Benchmark Capital)的一位普通合夥人。

他認為,早期成功 故事 ,比如說facebook和其他高新科技公司,已經讓CEO 拒絕公司上市成為一個潮流。早期注資的投資人當然不會有怨言。除此之外,CEO們宣稱,如果沒有季度業績公告的壓力,他們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到長期發展上。問題是,他們真的能夠實現多贏嗎?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錯失良機的恐懼,加上低息環境增加投資風險,這就足以讓投資者把資金投入私營企業,即使他們知道,要想完成階段撤股(an exit),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是這樣,我們進入了獨角獸時代——私營公司總值超過十億美金。

在1986年和1990年,微軟和思科上市時,市值分別為7.78億美元和2.24億美元,而谷歌2004年首次公開募股時,市值已達272億美元,Facebook在2012上市時,已價值1千億美元。2015年2月,《財富》雜志確認80隻獨角獸。截至2016年2月,VentureBeat統計了229家。‖

◆資金雄厚的私營公司,竭力保持股份私有化,有何不妥?如果最終符合預期高估價,那麼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瑞士信貸銀行2016思想者論壇上,Gurley表示,私人科技公司,這個投資市場已經變成了危險的泡沫。在他描述的大環境下,科技公司募集每輪資金時,估價都比上一輪高的多,折讓每個人不經過多推敲就接收新估價。創始人當然想吸引更多的資金,同時,在相對中肯的私營公司估價中,風險投資者也願意看到他們注資的公司估價高升。

◆保持公司股份私有化,沒有IPO程序中律師,銀行家,審計員和監管機構,獨角獸缺少必要的財務監督,但這也不能說是毫無幫助。不像尋常的投資人,獨角獸的投資人不認為一些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說按時的審計財務 報告 。

◆但是Gurley認為,缺乏審查的弊端日益顯露,近期,幾個成功的科技公司隕落也證實了他的觀點。

穩健的資金流也有不良影響。首先,在私營科技公司投資領域,高飈的估價淡化了投資資金流動性大的問題。缺少IPO,高估價減少了公司通過企業並購,退出市場的可能。

其次,Gurley認為,對於科技公司來說,無窮無盡的資金供應勢必引起過多的運營成本。“這些公司沒有固定資產——他們不建商店和工廠”Gurley在思想者論壇上說道,“你投資越多錢,他們就會雇越多人,公司消耗速率加快,離企業中心產業越來越遠。”未來需要籌集更多資金,如此往復循環。

投資巨頭,例如富達國際,黑岩集團和T. Rowe Price,近期都下調了對創業公司的投資金額。Gurley認為,還有幾次類似下調隨之而來。“我稱其為偉大的實現”Gurley說道,“這是我們第一次,為初創企業注入如此多的資金,但是也會產生一些後果。”不像dot-com 危機那樣災難性的結局,Gurley擔心其 商業模式 不再奏效,公司依然保持擴張。

另一方面,融資環境已經開始改變。在他發表的一篇博客中,Gurley預測,一些投機取巧的投資人會進入市場,帶著結構嚴謹的條款單,為公司日後集資設下障礙。

比如說,一家公司上市後,投資人保證獲得收益,這在Gurley看來就是一個“黑幕”條款。任何投資人在上述這位投資人之後注資,都不得不對曾經的許諾深思熟慮一番。當獨角獸日後籌集資金時,他們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要麼接受條款——危及日後集資,降低估價,策略轉移為重視利潤而不是發展,要麼上市。

估價降低的可能性,顯然會給那些已經注資私人科技公司的投資方設下難題。越來越多的公司籌劃上市,步入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對投資人和科技公司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良性轉型點。
風險投資如何選擇退出方式
如何減少風險投資項目的損失,確保成功投資的收益順利回收對於風險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目前,缺乏便捷市場化的退出 渠道 是制約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風險投資又稱創業投資,是指通過向開發高新技術或使其產業化的中小高科技企業提供股權資本,通過股權轉讓(交易)收回投資的行為。風險投資一般不以控股和分紅為目的,而是通過資本與管理投入,在企業的成長中促進資本增值,並且在退出時實現收益變現,再尋找新的投資對象。風險投資行為是市場行為,其最終目的是盈利,為了實現這種大大超過一般投資行為所帶來的高收益,需要有一個可靠的投資退出機制。從另一方面看,風險投資是以資本增值的形式取得投資報酬,不斷循環運動是風險投資的生命力所在。因此,退出機制是風險投資業的中心環節,沒有便捷的退出渠道就無法補償風險資本承擔的高風險。風險投資的成功率非常低,其收益一般通過風險投資組合的整體效益來綜合考察。根據一項關於美國13個風險投資基金的分析研究表明,風險投資總收益的50%來自於6.8%的投資,總收益的75%來自於15.7%的投資。真正能為風險投資者帶來收益的投資項目還不到1/4。所以,如何減少風險投資項目的損失,確保成功投資的收益順利回收對於風險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目前,缺乏便捷市場化的退出渠道是制約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一、退出方式的分析比較

風險投資主要是通過股權轉讓或股票上市獲取投資回報。收益變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公開上市發行

公開上市發行即第一次向一般公眾發行一家風險企業的證券,通常是普通股票。IPO是風險資本最理想的退出渠道,其投資收益也較 其它 方式高,大約佔美國風險投資退出量的30%。無論風險投資公司還是風險企業的管理層都比較歡迎IPO退出方式,但IPO退出周期長、費用高。目前,我國企業上市有直接上市和買殼上市兩種途徑。

熱點內容
股票軟體查歷史持倉 發布:2025-02-02 09:47:03 瀏覽:116
參加期貨考試需要准備什麼 發布:2025-02-02 09:44:40 瀏覽:814
會通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2-02 09:44:38 瀏覽:885
國家央行降息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2-02 09:39:02 瀏覽:427
汽車晶元基金哪個值得買 發布:2025-02-02 09:38:27 瀏覽:981
為什麼炒股不如投資指數基金 發布:2025-02-02 09:34:10 瀏覽:657
股權回購和交割各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2 09:29:15 瀏覽:486
股權眾籌有什麼坑 發布:2025-02-02 09:29:08 瀏覽:593
5月3日漲停股票 發布:2025-02-02 09:24:01 瀏覽:412
炒股軟體如何提升盈利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