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歐元區國家股票市場監管機制

歐元區國家股票市場監管機制

發布時間: 2023-03-05 17:56:34

① 如果金融市場所有投資者都是風險中性,那麼金融市場會出現什麼情況如果都是風險愛好型又怎樣

實際上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理想狀態下這種情況會導致金融市場凋零甚至是崩潰。因為人們進入金融市場無非是通過零和游戲獲得或大或小的利潤,要是沒有了利潤是沒有人進入的。風險愛好型的話,顧名思義是賺取利潤的同時風險很大,這就需要我們要冒相當大的風險,股票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② 最近德國禁止股票「裸賣空」是什麼意思

裸賣空又叫賣空。賣空一詞在期貨中常用。賣空是指本來沒有股票,又賣出了股票,那這股票是哪來的呢?在你的保證金里扣除你賣出的股票數X股票單價加上傭金(手續費),然後再買進來補上的過程叫裸賣空。

③ 歐元區,為什麼沒有貨幣政策 然後在歐元區,各個國家的銀行利率是不是一樣 還是有細小的差異

要維持固定匯率,各國國家要麼實現外匯管制,要麼採取聯合的貨幣政策,這樣各國國家的貨幣政策一定要趨同,所以歐盟區的各國國家的匯率政策是趨同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很低,銀行的利率理論上應該是一樣,但是會有細小的差距,只要這細小的差距不足以抵消無風險套利的成本,無風險套利就不會產生,匯率就會持續穩定,歐元區的通脹和財政赤字是要控制在規定范圍的,這是防止某個成員國因為通脹的壓力提高利率,或者通過通貨膨脹稅來籌集資金

④ 什麼是股市中的黑天鵝事件,史上都有哪些黑天鵝事件

股市中的黑天鵝事件,金融市場的常用術語,是一種不可預測的事件,超出了正常情況的預期范圍,並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這個詞在前華爾街交易員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倡導下廣為流傳,他在其2001年的著作《愚昧無知》(Fooled by Randomness)中寫了這個概念。


4、中國的黑色星期一

中國的黑色星期一,也被稱為史上的股市黑天鵝事件。2015年8月24日,星期一,中國股市下跌8.5%,在上證綜指中造成嚴重崩潰。這是自2007年以來中國發生的最大的單日市場崩盤。

中國的股票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興起,到2000年前後,中國股票市場擁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隨著更多公司上市,投資者紛紛湧向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股市和經濟快速增長。到2012年,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之間的上市公司數量已增至2400多家,市值接近中國實際GDP的50%。

當時的中國股市,很多新手都缺乏股市經驗,很容易被別人操縱。他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容易被謠言和股市表面現象沖昏頭腦,從而形成了沖動性購買投資。

這種盲目的投資和不理性的購買,最終導致中國的股市黑天鵝事件,在2015年7月8日至9日,上海股市在三周內下跌了30%,有1,400家公司(或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為阻止進一步的虧損而申請暫停交易。

當時紐約時報是這樣報道的:

「 ……從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價格上漲了150%以上,在納斯達克風格的市場深圳證券交易所和深圳創業板市場上的價格甚至更高。借貸購買股票的散戶投資者助長了股市的上漲。市場的定價遠非完美。一旦價格小幅下跌,其中許多投資者便發現自己需要拋售,從而導致市場急劇調整。」

— 尼古拉斯·拉迪紐約時報2015年8月26日

⑤ 歐洲股市為何落後於美、日市場

肝膽相照Oht這位網友回答得很具體詳細,圖文並茂。

我在這里給一個簡短一些的回答:

股市是虛擬經濟,而與之相對的現實經濟為實物經濟。我們常說,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也就是說,股價變動一方面,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股市也能預示經濟周期的變化。

因為歐洲近年來的政治動盪,經濟低迷,總體不如美、日。所以導致歐洲股市也落後於美、日市場。

你可以對比三個市場的代表性指數走勢:

歐洲斯托克(Eurostoxx)50指數

日經225指數

美國標准普爾500指數

可見,近5年走勢,最好的是美股指數,日經指數次之,歐洲指數遠遠落後。

⑥ 問下08年的金融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
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失衡,金融監管缺位,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在金融發展的同時要有相應的金融秩序與之均衡。美國在1933年大危機以後,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嚴格的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在隨後近60年裡,美國金融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其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相應增加。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鬆了金融監管,並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態中的問題,也助長了金融危機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金融生態本質上反映了金融內外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的價值關系,美國金融危機不僅僅是金融監管的問題,次貸危機中所表現出的社會信用惡化、監管缺失、市場混亂、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正是金融生態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

從1999年開始,美國放鬆金融監管使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出現問題。金融衍生品發生裂變,價值鏈條愈拉愈長,終於在房地產按揭貸款環節發生斷裂,引發了次貸危機。華爾街在對擔保債務權證(CDO)和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BS)的追逐中,逐漸形成更高的資產權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桿率變得越來越大,金融風險不斷疊加。

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原因還在於美國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線斷裂,出現了價格的上升。美國採取了單邊控制總需求的辦法,使得原有的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升,就業形勢出現逆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

過去60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超出了本國生產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國在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實現不堪重負的增長;另一方面,美國把巨額的歷史欠賬通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資本市場的價值傳導機制分攤到全世界。這增加了美國經濟的依賴性,動搖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和對它們的信心。

次貸危機之前美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進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導致經濟環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進口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製造各種貿易壁壘,在出口方面又對技術性產品設限,這些政策直接推動了美國物價的上升,減少了美國的就業機會,抑制了國內的經濟創新動力,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 成都現農民工「返鄉潮」
農民工:不曉得啥是「金融危機」,只知企業先降薪後裁人。勞務市場:近期農民工求職者同比上漲30%

成都現抑鬱症患者,工作丟女友吹都怪金融危機
失戀了,金融危機害的;股票被套牢了,金融危機引起的;公司倒閉了,金融危機觸發的……

--看全國各地的變化:

視頻網站六間房裁員三分之二,六間房整體員工規模將從200人減至60人,其中200人為六間房全國范圍的總人數。

全國工資性收入大幅回落,國內出現降薪潮有7成公司不打算招新員工了,8成人暫時不打算跳槽了,09屆畢業生有590萬,加上未就業的往屆畢業生,總共有600萬在掙扎。

據悉,武鋼、寶鋼都在醞釀降薪,其中武鋼員工擬降20%。稍前的消息是萬科、中原降薪裁員,東航、南航降薪裁員,波導、夏新被迫削減人力成本,中石油大幅裁員……降薪裁員已波及房地產、航空、石化、電力、IT、證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業。而最無招架能力的是外出打工的中西部民工,四川、安徽、河南等省都不同程度出現了民工返鄉潮。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8年10月30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下調至3.60%,下調0.27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6.93%下調至6.66%,下調0.27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保持不變。

香港金管局降息0.5個百分點:香港金融管理局周四將基本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1.5%。

中國一月內兩度降息並取消利息稅:從2008年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看國際變化:

2008年10月20日,韓政府實施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

2008年10月20日,荷蘭政府向荷蘭國際集團大規模注資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國央行將聯手應對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17日,德通過5000億歐元救市計劃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國最大銀行寶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現「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國公布首輪救助方案細節

2008年10月13日,英國向銀行注資370億英鎊

2008年10月12日歐元區國家通過大規模救助計劃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政府批准組建一個規模為300億歐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島政府金融監管委員會宣布接管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內分行給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島政府宣布接管陷入財困的當地第二大銀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瓊斯指數四年來首度跌破萬點,這是2004年10月以來,該指數首度跌破萬點關口

2008年10月4日,布希簽署大規模金融救援方案
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當天表示,將盡快開始實施這項方案。2008年10月3日,富國銀行從花旗手中搶購美聯

美國富國銀行3日宣布將以總價1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聯銀行

為應對金融危機,全球大裁員,IT企業轉戰新興市場.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這一個多月來「裁員」運動很猛很暴烈。從9月中旬起,僅美國IT公司總計宣布裁去19683個工作職位,而且還不包括惠普與IT外包服務提供商EDS合並後即將裁剪的24.6萬人。但是在所有的裁員中,5家大公司佔了90%的比例。

越南金融危機,重蹈11年前覆轍:高達25.2%的通貨膨脹、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過多的外債規模,這個國家的貨幣體系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中。

新華網紐約10月24日電,由於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恐慌抵消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減產消息的影響,國際油價24日開盤後大幅下挫超過7%。

10月17日,已申請破產保護的美國加州百貨連鎖集團Mervyn's宣布將在年底前關閉所有剩餘的149家商店,其店鋪開始清倉銷售商品。

2008金融危機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正是美國家庭的巨大負債,消化了中國不斷膨脹的產能

美國金融危機,首先會帶來心理沖擊。這場危機必然會在中國資本市場製造悲觀氣氛,中國持有的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會縮水、海外投資者也可能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回母國自救,從而對中國資本市場施以向下壓力。但更主要的,中國的經濟是高度外向的,進出口總值超過GDP的60%,以前正是由於美國人借錢消費,消化了中國的過剩產能,從而使美國的金融和中國的製造雙繁榮,現在美國金融一倒,必然終結美國人借錢消費模式,中國製造隨之受影響。

二、中國的解困之道又指向老生常談——擴大內需

我們無須重復令全世界都羨慕的老生常談——中國擁有巨大的內需潛力。大算盤不難打:只要國內需求有較大的擴展,這些年來為外需服務的龐大製造業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轉向對內,中國經濟就不但可能持續高速增長,而且也許對全球經濟「過冬」也不無小補。

三、真正困難的問題只有一個:究竟怎樣才能把中國的內需潛力釋放出來?

所謂內需不足主要是因為國民收入分配問題。政府收藏了GDP三分之一的財富,居民收入的比例實在太低,如此中國消費率怎能不走低。其次是改革,提高經濟效率,把財政收支、金融資本政策控制、價格體系政府控制中相當多低效的地方改進,比如減免進口稅費、開放民間金融服務、改革征地制度,開放糧食出口、以采礦權公開招標……,如此必能促進經濟增長……(據騰訊財經)

2008金融危機專家觀點摘要

李稻葵: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陶冬:中國未大面積受次貸危機影響
陶冬表示,中國從基礎面來講,是唯一一個真正大面積未受到次貸風暴影響的國家。雖然資本項目的管制又救了中國一次,但金融開放、資本項目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不可避免的……

申銀萬國:次級債風波的影響有限
雖然由於各國央行出手干預,美國的次級債風波一度有所緩和。但近日隨著某些問題的進一步暴露,形勢似乎變得再度嚴峻起來,海外證券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劇烈的調整……

花旗經濟學家: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
如果美國進入蕭條的話,通過測算,美國經濟放緩1%,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1.3%。美國可能在下半年減息0.25%,而明年可能持續1到2次減息,最終在2008年年底達到4.5%的中性利率水平……

巴曙松: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不大
對於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巴曙松認為影響不大。他認為,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影響,其直接的聯系管道就是可能對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有價格爭議……

格林斯潘:美金融危機百年一遇
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繼續影響美國房地產價格。

羅傑斯:有生之年看不到金融危機觸底反彈
羅傑斯說,這是一條漫長道路,事實上,在我們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他說:「伯南克(美聯儲主席)和他的伙計們開始來援救了,這可能會把問題掩蓋一段時間,當然我不知道他們能掩蓋多久,然後災難就會繼續。」

伯南克提議轉移金融公司不良資產
伯南克提議,將美國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不良資產轉移到一個新的機構中去。這項計劃是保爾森納和伯南克的又一次努力,此前他們未能恢復金融和房地產市場信心。

保爾森:對美國金融市場彈性持有信心
保爾森稱,健康的資本市場,是具有活力的美國經濟的主要骨架,也是美國經濟和美國家庭福利的關鍵。我們對美國的金融資本市場的彈性應持有信心。

卡恩:明年經濟會復甦
卡恩表示,盡管日前爆發的美國金融風暴增加了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IMF預計全球經濟會在2009年逐步復甦。IMF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降至約4%,這將體現為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放緩,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勢減緩。

索羅斯:英國是下一個
索羅斯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采訪時,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和美國國際集團(AIG)陷入困境發表意見。他說:「我擔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仍在進入風暴的過程中,而非走出風暴。」

比爾·蓋茨:金融危機可能要延續兩到三年
微軟創始人兼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會長比爾·蓋茨周三表示,美國可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從當前的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
蓋茨稱,90年代和近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全球經濟增長情況一直很好,現在美國經濟遭受了一點挫折,這可能延續兩到三年的時間。

應對金融危機,各國舉措一覽
中國 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個人儲蓄存款利息稅

美國 美聯儲聯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點 美聯儲9000億輸血銀行體系

歐盟 共同降息50基點各國將提高最低存款擔保額度 歐洲央行加大對金融系統注資力度

英國 英國宣布新救市方案 將動用五千億英鎊

日本 日本首相下令研擬追加經濟對策規模龐大日本央行一日內3次注資貨幣市場

俄羅斯 俄羅斯向銀行大規模注資9500億盧布俄羅斯對股市設立新的漲跌幅限制

澳大利亞 澳央行降息100個基點 幅度為16年之最

西班 牙西班牙設立300億歐元基金支持銀行

荷蘭 荷蘭將本國銀行存款賬戶擔保額提至10萬歐元

德國 德國政府出台諸多應急措施

2008金融危機的幕後元兇

元兇一:過度消費的投資者
正是無限制擴張的消費和透支欲在背後使壞。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制地放大了。

元兇二:腰包鼓鼓的金融從業者
華爾街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推出各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斷擴張市場,造成泡沫越來越大。

元兇三:睜眼閉眼的監管者
美國較為寬松的監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這次風波,而整個監管體制顯然已經無法跟上金融創新的速度。

元兇四:百依百順的亞洲國家
亞洲國家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給了美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且輸送流動性的無限動機,讓其有足夠的流動性。

2008金融危機進展

2008-10:全球六大央行聯手降息
2008-10:英五千億英鎊救市
2008-10:美國救市法案正式生效
2008-09: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
2008-09:美五大投行均成歷史
2008-09:AIG國有化
2008-09:美國銀行收購美林
2008-09:雷曼兄弟破產
2008-09:兩房危機美政府出手
2008-03:貝爾斯登猝死
2008-03:美聯儲2000億美元救市
2008-01:全球金融機構相繼爆巨虧
2007-08: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2007-08:貝爾斯登總裁辭職
2007-07:全球金融市場震盪
2007-03:新世紀金融公司瀕臨破產
2007-02:抵押貸款風險浮出水面

⑦ 美元對歐元匯率的波動

歐元前景主要取決於三項因素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與硬幣正式投入流通。為此,歐洲中央銀行系統印製了價值6330億歐元的紙幣,鑄造了價值160億歐元的硬幣,合計近6500億歐元。其中40%的紙幣和2/3的硬幣已在2001年12月31日前運抵各商業銀行,合計約2600億歐元。據歐洲中央銀行統計,到2002年1月17日,已進入流通領域的現鈔價值2049億歐元,但同時還有價值1487億歐元的舊幣尚未被收回。目前,歐元已普遍成為歐元區內的主要交易中介,其中荷蘭已於1月28日,愛爾蘭於2月9日,法國於2月17日正式宣布原「國幣」完全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惟一合法流通貨幣。歐元區其他國家至遲也已在2月28日做到了這一點。與此同時,歐元的國際化步伐也不算慢,即使是在雖為歐盟成員國但還沒有正式使用統一貨幣的英國,大約也有30%的大型零售店願意接受歐元付款,支持使用歐元的人已經超過半數。 目前,在歐元區之外,有50多個國家將本國貨幣的匯率與歐元掛鉤。

盡管歐元正式流通起始狀況相對順利,但世人仍有不少疑慮,他們主要擔心:長期歐元會不會倒台,中短期歐元能不能站穩——特別是對美元匯率。這些疑慮不無理由。因為歷史上歐洲1865年的「拉丁貨幣聯盟」協議和1874年的「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協議都曾因在艱難時刻缺乏中央協調和政治決心而歸於失敗(當然,也有成功的例子,如1815年的德意志聯盟和1859年的義大利貨幣聯盟)。在二戰後的現實中,歐洲人為統一貨幣已經苦苦奮鬥了三五十年,其間雖然逐步取得進展,但同時也屢屢遭受挫折,尤其是1999年1月-2001年12月的3年,歐元似乎一直缺乏「人氣」。進入2002年以來,形勢開始有所改觀。6月29日,美元兌歐元匯率出現1:0.9992的價位,逼近平價,為29個月來的最低點。但世人公認,美元仍被高估。

我們認為,歐元現狀基本上是正常健康的,至於它的未來,主要取決於三項因素:首先是「歐洲建設」事業的進展狀況;其次是歐洲、歐盟,當然尤其是歐元區本身的主要經濟指標表現;最後是外部環境,尤其是來自美國及其貨幣——美元的影響。

「歐洲建設」事業的進展是歐元長遠前途的決定性因素
「歐洲建設」事業主要是指歐洲聯盟「三大支柱」建設的進展狀況。首先是基本支柱(歐洲共同體目前的表現形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其核心是統一貨幣歐元和內部統一市場),對歐洲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以及歐洲改革,究竟能起到多大的積極作用。其次是歐洲聯盟另外兩個支柱,即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和內政與司法合作,究竟能推進到什麼程度。

歐元將促進歐洲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而歐元自身也需要得到後者的支持

冷戰後歐洲的政治穩定主要取決於歐洲聯盟的健康發展。歐元正式流通象徵著歐洲同一性的增強,歐洲聯合事業的鞏固與進步,意味著歐洲聯合與歐洲改革將得到有力的推動,預示著歐洲聯盟吸引力的進一步增強,歐洲將比過去更加牢固地聚集在歐洲聯盟的金星蘭旗之下。1999年1月歐元問世以來對美元匯率的上下波動並沒有使歐洲國家四分五裂,反而令它們更加加強協調一致和互利合作。

至於歐元促進歐洲經濟繁榮,這首先來自它的直接影響:歐元區內貨幣匯率風險的消失、兌換費用的節省、財務成本的降低,各國遵守「馬約」規定條件而形成的良好宏觀經濟環境、歐洲中央銀行推行的低利率政策、自歐元誕生3年以來歐洲所經歷的一段難得一見的貨幣穩定時期、歐元區已成為近些年成功躲過金融市場危機沖擊的避風港,等等。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歐元正式流通,始於1993年的歐洲統一市場將進一步得到完善,歐洲金融市場也將逐漸統一建立起來。

然而,究竟歐元能在多大程度上長遠促進經濟繁榮,關鍵還在於它在推動歐洲聯合與歐洲改革兩方面能起多大作用。世界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在這一問題上幾乎觀點一致。格林斯潘在談到歐元今後作為國際貨幣前景問題時指出,「歐元區國家必須消除它們在法律和法規方面存在的差異」。 [①]芒德爾認為,「未來歐元對美元的比價將取決於這些貨幣克服各自弱點的情況。美國的主要弱點是國際收支逆差,歐元的弱點則在於歐元區各國政府『過度開支』的傾向」。[②]平托則強調了歐元難以抗衡美元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存在著政治與金融兩大「真空」。[③]但在解決辦法方面,觀點則不甚一致。僅就歐元對區內貿易影響而言,由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學家羅斯領導的一項研究認為,建立單一貨幣會使歐洲內部貿易增加2倍;而法國經濟學家郎岡認為,由邊界造成的多種不連貫性(包括行政規章與標准、社會與宗教現象、地理與自然資源等能力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與基礎設施、信息差異、語言障礙等等)不會隨著貨幣統一而自然消失。[④]歐洲人還需要作出許多努力,特別在經濟改革方面。

歐元將進一步推動歐洲聯合,而歐元自身同樣也需要得到後者的支持

歐元展示了一個更高層次上的歐洲同一性。這對促進歐洲聯合極其重要。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寫道,「歐元讓我們深感自己是個歐洲人。歐洲一體化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歐元是最明顯的信號。隨著時間流逝,象徵著歐洲身份認同的歐元,也將在歐元區形成自己的生活、歷史、文化和價值」。[⑤]

至於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如何具體推進歐洲聯合,我們相信,隨著歐元正式流通,歐洲人將會同時重視「三根支柱」的建設。1992年簽署的「馬約」宣告了「歐洲政治和經濟貨幣聯盟」(簡稱歐盟)的誕生,明確規定歐盟是建立在共同體、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內政與司法合作三根支柱之上的。這里說的共同體是50年代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者的合稱。內部統一市場和歐洲貨幣聯盟(包括歐元)都屬於歐洲共同體范圍內的問題,具有超國家性,今後它們還須著力鞏固與發展。除共同體事務外,歐盟還有第二、第三根支柱,但這兩個范疇的問題目前還只是各成員國政府之間的合作,由代表各成員國的理事會討論決定,歐共體委員會在這兩方面的作用還很有限。這個政治上的「真空」如不認真逐步填補,將會對歐元構成威脅。此外,歐盟的第5輪擴大(常稱「東擴」),到2004年成員國將增加到25個左右,這主要是出於歐盟的戰略考慮和政治決策,其實有些申請國經濟條件並不具備,政治上也有一些復雜問題,因此,「東擴」需要新老成員國作出一系列相互承諾和妥協。與包括「東擴」在內的「歐洲建設」過程相聯系,歐盟國家尚需經歷一段艱難的調整適應過程。這是歐洲近些年來和未來一段時間處於「弱勢」的因素之一。但從中長期看,隨著「歐洲建設」和調整適應過程的步步進展,歐洲的「強勢」將會漸漸顯示出來。越過泥濘沼澤,前面就是坦途。歐洲人正在朝這些方面努力。

歐元將促進歐洲改革,而歐元自身同樣也需要得到後者成功的支持

在過去的1/4世紀中,歐洲社會滲透著惰性,歐洲經濟缺乏活力。歐洲迫切需要改革。它包含著3個層次的內容:

首先是歐盟與歐元區一級的機構、機制和立法等方面的改革,目標是適應歐洲一體化的深化與擴大的新形勢,以進一步推進歐洲聯合的進程;其達標手段主要是通過修改歐洲共同體條約。歐洲共同體條約即羅馬條約已經1985年公布的《單一歐洲法令》、1991年通過的《馬約》和1997年通過的《阿姆斯特丹條約》3次修改,它們為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建設「三根支柱」指明了方向;目前正准備在2003年底-2004年初舉行新一輪政府間會議,它將對歐洲共同體條約作出第4次修改,使歐盟的機構、機制運作更有效率,使歐洲的政治前途更加明確,使歐洲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其次是歐盟與歐元區國家對歐洲一級的改革作出適應性調整,其中包括把眾多的歐盟立法真正轉化為成員國的國內法。這方面已取得巨大進展,但現狀還不十分令人滿意。雖然歐盟各成員國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經濟立法來自歐盟總部,但實際上歐盟范圍內迄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統一的市場機制。例如電信、能源、交通等部門,各國市場一體化程度大約僅為20%左右;在金融領域,雖然已經統一了貨幣,但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監管法規依然五花八門。對此,歐委會2001年4月17日發表專門報告,批評成員國經濟改革進展緩慢。報告對15個成員國改革市場機制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在可量化的36個項目中,僅有20項,即佔55%的項目能在2001年6月前按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不過它們都在努力。

最後是歐盟與歐元區各成員國內部的改革。主要涉及5個方面:調整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多些市場,少些國家,同時,改進國家,改進市場;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適當放鬆政府限制,減少對國有企業補貼,減稅;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保留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部分,排除濫用,節減某些福利項目;調整僱主與雇員的關系,增加靈活性、自願性、多樣化,同時繼續顧及「社會平衡」;適當發展「股東文化」。在所有這些方面,歐洲人正在取得進展,但速度與程度似乎還不夠。

總之,「歐洲建設」任重道遠。這里存在著國家主權壁壘、經濟利益分歧、社會文化差異等重重矛盾,但同時也存在著歷史發展慣力、國際環境壓力、巨大利益引力、主要主體推力、倒退成本阻力、歐洲發展潛力等種種動力。可以預期,「歐洲建設」仍將循著過去半個世紀的軌跡徐徐前進。歐元的長期前景趨向看好。

歐洲主要經濟指標表現是歐元中短期走向的基本依據
歐元中短期走向,首先是對美元的匯率,主要取決於歐洲自身的經濟表現,同時也受到美國經濟及其貨幣美元的重大影響。其中主要是:

經濟增長率

20世紀90年代美國年均GDP增長率為3.2%,歐元區11國(1999年當時希臘尚未加入)為2.0%, 歐洲明顯落後。2001年歐美經濟均處低迷狀況,增長率均為1.5%上下。2002年歐洲經濟將繼續不振,而美國經濟前途不明。有人認為美聯儲2001年總共降息4.75個百分點,將使美國2002年GDP增長2%;加上財政刺激總額近2000億美元,可使經濟增長2.5%。[⑥]當然,對此也有不同意見,例如克魯格曼認為這次美國經濟衰退將呈雙谷底。但2002年美國經濟增長率仍有可能稍高於歐洲的1.6%。

但在經濟增長率方面有兩點值得關註:首先是歐美經濟增長率在未來的10年中可能會相對接近一些。美國經濟過去10年一路領先的風光已經不再。據世界銀行2000年所做的預則,1999-2008年美歐GDP年均增長率均為2.8%[⑦](而據美國《總統經濟報告》,2002-2012年美國GDP年均增長率可達3.1%)。其次是歐洲經濟雖然活力不及美國,但比美國相對穩定,盡管有時是低穩。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不確定因素眾多,包括股市動態、消費狀況、債務沉重、美元政策以及資本流進流出等等;而歐洲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經濟惰性,對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的適應還遠未完成,同時又缺乏「牽引國家」和「牽引部門」。但是歐洲既沒有美國那樣的巨額外部赤字——經常性項目逆差佔GDP的4%,也沒有日本那樣的巨額內部赤字——中央和地方累計財政赤字已超過GDP的130%。可以說,歐盟是目前世界上的相對經濟穩定區。

這里我們僅以股市為例來比較歐美經濟。美國股市對經濟生活的影響要遠遠大於歐洲。美國股市市值為歐元區的3倍(138000億美元對43000億美元);美國股民佔50%,德國17%,法國20%;美國有價證券(股票和債券)占企業外部資金來源的70%,歐洲企業約為30%。因此,美國股市波動對經濟影響較大,而導致波動的因素又在進一步增加,包括一系列的大公司製作假賬。但是,由於歐美經濟的關聯性,例如美國股票13%掌握在外國投資者手中, 而歐洲股票40%由盎格魯-撒克遜投資者控制,歐美股市相關系數在非技術領域約為0.5,在信息技術股領域高達0.8,[⑧]因此,美國股市波動對歐洲也會有不小影響。雖然如此,股市波動對歐洲經濟的短期影響總不及美國。不過,從長期來看,歐洲股市相對不發達並非一定是好事。70%外部資金來自銀行貸款,是歐洲企業缺乏活力、缺乏冒險精神的因素之一,歐洲需要適當地進一步發展「股東文化」。

成本-投資收益率-採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成本之間的關系

歐洲主要由於勞工成本高致使生產成本高於美國,加上美國是「新經濟」的「先鋒」,這是導致美國投資收益率明顯高於歐洲的因素之一,而美國公司的高回報率又激勵它們採用新技術,最終使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於歐洲,反過來又促使成本下降。據美國經濟評議委員會的計算,美國今天生產率增長的速度是歐盟的3倍。這里,投資收益率特別重要。格林斯潘認為,歐元今後作為國際貨幣的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歐元區國家能否達到美國的投資收益率(1997年高峰年10%,2000年6.5%,2001年3.5%,[⑨]歐元區一般為3-4%)。這也是歐洲資本大量流向美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洛杉磯企業兼並統計研究所資料,在過去的3年中,外國公司已經接管了2779家美國公司,其價值總額為7660億美元,這些資金當中有3/4來自歐洲。[⑩]但是,隨著種種經濟政治因素的變動影響,這種資本流向是可能發生改變的,事實上,進入2002年以來資本流向正在出現某些不利於美國的變化。

通貨膨脹率和利率

一種貨幣的強弱從長遠來說主要取決於通貨膨脹,從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起,歐洲的通貨膨脹率總的說來低於美國(大約為2%對3%),這是人們對歐元走勢作出樂觀估計的依據之一。至於利率,1999-2000年美國利率明顯高於歐元區,是導致美元強勢、歐元疲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以來,經過美聯儲11次減息,目前歐元區利率已反過來高於美國1.5個百分點(3.25%對1.75%),它可能成為制約美元繼續走強的因素之一。

總之,美國經濟較具活力卻充滿不確定性,歐洲經濟較為平穩卻缺乏朝氣,它們二者的主要經濟指標今後將如何表現尚需拭目以待。看來中短期內形勢未必會迅速變得對歐洲有利,但風向轉換是隨時可能的。法國《回聲報》2002年2月18日刊登了一幅歐元兌美元比價的曲線圖,稱二者現在的理論匯率應是1:1.02,而7月上旬的實際匯率為1:0.97-0.99,歐元仍低於美元。這種美元強勢,不僅僅取決於美歐的主要經濟指標,而且還取決於各自的、特別是美國的匯率政策和其他許多因素。但是,這種強勢美元政策究竟還會維持多久值得關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美國大力高捧美元、下半期又拚命壓低美元的政策世人尚記憶猶新。

外部環境是影響歐元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
歐元自1999年問世以來,已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第二大國際貨幣。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主要取決於歐洲自身各方面的業績,同時也將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

歐元現有的國際地位

歐元已經是主要國際貨幣之一。歐元區人口3億多,加上周邊國家的居民,大約已有5億歐洲人經常與歐元打交道。歐元區已有2/3-3/4的對外貿易以歐元結算。全球貿易的15%已用歐元結算。歐元已佔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12.5%。歐元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貨幣,歐元債券已達7.5萬億,最近幾年約占國際債券市場發行額的1/3-1/2。

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首先取決於歐洲經濟——貨幣自身的表現,特別是要加強歐元的穩定性,它將減少這種貨幣形式持有人的資金風險;堅挺的匯率,它將避免投資者的資本損失;建立流動性好的巨大的金融市場,它將使股東能夠清理股份並使之多樣化;強有力的管理,使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同時,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也將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主要是美國及美元,此外還有英國、日本和其他地區國家對歐元的信任支持程度。

美、英、日對歐元的政策

自1999年以來,美國對歐元一直採取擠壓政策。美國學者(以及英國學者)對歐元持有不同意見:有的十分重視(伯格斯騰等),有的表示冷淡(平托等),有的至今依然認為「歐元是一個錯誤」(弗里德曼等)。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騰認為,隨著歐元的誕生,美元的地位將受到挑戰;歐元對世界政治的沖擊力也是很大的,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制將被分別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的兩極貨幣體制所取代。耶魯管理學院院長、前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加騰認為,歐洲建成一個使用統一貨幣——歐元的聯盟將是全球經濟的一個最重大的變化,這一事件將比人們可以想像到的任何其他經濟事件所產生的影響都要大。歐元於2002年1月正式流通,初期可能會產生一些政策混亂和技術問題,但一旦塵埃落定,歐洲貨幣聯盟地區將成為世界第二個最強大的經濟區。使用歐元將對歐洲與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在歐洲邊界之內,購銷便捷、競爭加劇、公司重組、新的歐洲大公司出現、歐洲資本市場走向統一、促進勞工市場等等改革將對歐洲產生積極影響;在歐洲邊界之外,對各國中央銀行的儲備和交易資本來說歐元將成為美元的強有力的對手,俄羅斯和所有東歐國家將遲早都被吸引加入歐元區,使它們處於西歐的政治影響之下。在這些背景下,美國政府實際上已從中得出嚴肅的結論。可以預期,美國將對歐元繼續採取擠壓政策,直至歐元發展強大到一定程度,美國才較為同時重視與之平等合作。

自然,美國擠壓歐元和強勢美元政策,並不是歐元對美元匯率1999-2001年3年間基本上一直持低的全部原因。這正像歐美匯率政策難以單獨解釋清楚,歐元(及其前身歐洲計算單位EUA和歐洲貨幣單位ECU)在最近30年間匯率曾大幅波動在56美分-1.47美元之間[11]一樣。歐元EURO1999年問世以來頭3年對美元匯率曾從高點1.18跌至0.82,幅度超過30%,其中還有美國經濟順勢,股市、債市、房市等興旺,美元需求強勁,美元匯率高估,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美國等因素。據美國財政部統計,1993年,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證券的年度凈買入量第一次超過了1000億美元,2001年則高達創記錄的5320億美元。外國人在美國的直接投資2000年高達2810億美元。[12]其累積結果是目前外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庫券已佔2/5,美國公司債券佔1/4,美國股票的13%為外國人持有。[13]反之,2001年春夏以來,由於美國經濟失勢,「9·11事件」以及隨後的恐怖預期,內外雙赤字事隔4年同時再現,著名大公司誠信危機,美元本來高估等因素,致使人們對美國經濟及其股市等信心受挫,國際資本流入美國大幅度減少,2001年直接投資不及上年一半,僅為1240億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外國人在美國購買的公司股票和其他債券450億美元,也只是上年同期的一半,這是使美元對歐元匯率在2002年第二季度下跌大約14%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隨時發生逆轉——尤其是在歐洲經濟依然不大振作的狀態下。但總的看來,美國經濟及美元的「高峰」期似已越過,歐元對美元匯率逐漸回歸到1歐元兌1.05美元應是合理的區位,但其間依然可能會出現反反復復。

英國對歐元繼續採取旁觀政策。最新民意測驗表明,80%的英國人認為英國最終將加入單一貨幣,畢竟英國同歐洲國家的貿易額是同美國貿易的3倍。[14]但考慮到英國社會的「歐洲懷疑主義」甚盛,涉及到歐元,英國人首先擔心接受歐元區平衡預算的約束和放棄英國中央銀行獨立調整利率的權力(英鎊利率高於歐元利率);同時,英鎊匯率也被高估,目前大約為1歐元兌0.64英鎊,而英國有人認為理想的匯率應為1:0.70,英鎊應以何種匯率加入歐元也是一大難題,弄不好會影響英國的競爭力。如何使這「兩率」調整到既能使英國加入歐元區,又不致在金融、就業、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和通貨膨脹等方面對英國產生負面影響,實在讓英國人煞費苦心。因此,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56%的人認為英國應當在歐元運作成功之後再加入。老練的英國人一貫如此。一旦英國加入,歐元將為之一振;但也可能帶來新的麻煩。

日本對歐元採取有限的應對政策。歐元正式流通後,日本政府官員紛紛發表談話,對歐元誕生表示歡迎,並稱要加速日元國際化。日本的GDP雖居世界第二,但不論在世界外匯儲備還是在國際貿易結算中,日元只佔5%。 日元的作用不僅不能與美元相比,將來也難以與歐元平起平坐,除非日本在參與東亞地區合作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或經濟迅速出現積極的重大轉折。日本現在所說的日元國際化是力爭在國際上保留一席之地。但日元重要性仍不宜忽視。

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是能源、原料市場價格和國際金融波動狀況

2001年歐盟15國的能源消費為8億噸石油和5億噸天然氣,其中5億噸石油和2.5億噸天然氣依靠進口。石油價格每上漲10%,歐洲經濟增長率就下降0.1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率則上升0.1個百分點。[15]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也會對歐元產生復雜影響。例如最近的阿根廷債務危機就曾對歐元產生了利空影響。據國際清算銀行調查,西班牙各銀行因阿根廷債務而蒙受的損失排名第一,為183億美元,美國第二,為112億美元,德國第三,為88億美元,匯市把阿根廷無力償債當作拋售歐元的一個原因。[16]

總之,歐元誕生是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長期看,歐元終將取得成功;從中短期看,歐元還難以強力挑戰美元,但歐元會逐漸發展壯大。這不僅是一個市場力量發展的過程,而且也將是一個政策演變的過程。對此,伯格斯騰2002年1月4日在美國經濟聯合會年會的書面發言中認為,現存的國際貨幣秩序是有惰性的:如果再考慮到經濟「總量」與「規模」,即GDP目前歐美大致相同,歐元區比美國少20%左右,對外貿易歐元區已比美國多20%左右,而且發展趨勢對歐洲有利;歐洲一體化在一些重要領域目前存在的落後和日後可能取得的進步;美國在國際收支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的弱點和今後很可能出現的決策變動,所有這一切,到達一個「時點」時,美元出現20%甚至更大的匯率下跌,其概率是很大的。雖然匯率變動不一定完全反映貨幣力量的對比變動(在貨幣力量方面,目前美元優勢突出,美元在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大約相當於美國GDP在世界所佔比重的3倍,約為75%對25%,而歐元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目前尚不及歐盟GDP在世界所佔的比重,約為15%對25%,這種局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匯率變動的象徵性意義還是很重要的。屆時,歐元將逐漸與美元一起真正成為平起平坐的國際主導貨幣。不過,人們尚需要耐心。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裘元倫 2003年2月時國英整理)

--------------------------------------------------------------------------------

[①] 引自法國《歐中經貿》雜志2002年第1期文章《美英日看歐元》。

[②] 芒德爾2002年1月9日對法新社記者談歐元。

[③] 丹尼爾·平托:《缺乏歐洲主權的歐元作用不大》,刊於〔美〕《國際先驅論壇報》2001年12月19日。

[④] 〔英〕《經濟學家》周刊2001年12月1日文章《邊界與壁壘》。

[⑤] 德.伊森貝赫:《歐元讓我們深感自己是個歐洲人》,刊於〔法〕《歐中經貿》2002年第1期。

[⑥] 嚴恆元:《美國經濟像要熬出頭了》,刊於《環球時報》2002年1月31日。

[⑦] 世界銀行:《Global Economic Rrospect 2000》。

[⑧] 德維特·錢伯斯:《歐洲經濟不會出現多米諾骨牌現象》,刊於〔日〕《選擇》月刊。

[⑨] 引自王建生:《美國公司利潤銳減的影響》,刊於《經濟參考報》2002年2月19日。

[⑩] 〔美〕《商業周報》2001年7月9日。

[11] 〔德〕《Handelsblatt》2000年5月9日。

[12] 〔美〕《新聞周刊》網路版2002年7月1日。

[13] 〔英〕《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6月8日文章《扣人心弦的美元》。

[14] 〔法〕《費加羅報》2002年2月19日。

[15] 〔法〕《費加羅報》2001年9月27日。

[16] 引自儲平:《歐元低位徘徊》,刊於《國際經貿消息》2001年12月31日。

熱點內容
股票軟體查歷史持倉 發布:2025-02-02 09:47:03 瀏覽:116
參加期貨考試需要准備什麼 發布:2025-02-02 09:44:40 瀏覽:814
會通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2-02 09:44:38 瀏覽:885
國家央行降息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2-02 09:39:02 瀏覽:427
汽車晶元基金哪個值得買 發布:2025-02-02 09:38:27 瀏覽:981
為什麼炒股不如投資指數基金 發布:2025-02-02 09:34:10 瀏覽:657
股權回購和交割各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2 09:29:15 瀏覽:486
股權眾籌有什麼坑 發布:2025-02-02 09:29:08 瀏覽:593
5月3日漲停股票 發布:2025-02-02 09:24:01 瀏覽:412
炒股軟體如何提升盈利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