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克萊因的股票市值
Ⅰ 綜合國力分析過程
一.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資源
1.綜合國力的含義
綜合國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如何界定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和計算方法。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 et al,2000)將國家實力定義為兩個分量相互作用的產物,即一個國家在給定時間上具有掌握經濟創新周期的能力,並利用這種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軍事能力,反過來創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加強現存的經濟優勢,也為保持國家的戰略優勢以及從國際體系中獲益提供基本條件。概言之,綜合國力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義為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 它們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 也反映了該國的綜合國力。國際關系學者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Waltz,1979)把實力定義為各種能力的分布。實際上,綜合國力就是國家戰略資源的分布組合,被動員和利用來實現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我們所稱的綜合國力,一般指的是各類國家戰略資源之總和;而國家戰略資源一般指的是某一類戰略資源。
2.國家戰略資源的內容
國家戰略資源應當包括那些資源呢?米歇爾·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五大要素資源:即物質資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和資本資源(Capital Resources)。
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為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
1.經濟資源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規模通常按本國貨幣計算的GNP來衡量,所謂GNP是指居民創造的全部增加值,加上(或減去)不包括在產出價值中的稅收(扣除補貼後的),加上來自非居民的主要收入(僱工補償和財產收入)的凈收入之和。GNP也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非居民的主要收入。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按官方或名義匯率計算,這種方法經常低估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而高估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第二種方法,即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方法。所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指1美元對於國內的GNP具有與美國美元對美國的GNP或GDP相同的購買力。有時,按照這一方法換算的美元被稱為國際美元,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推行的國際比較項目(ICP),以1993年為基礎,對118個國家計算,使用了PPP換算因子來估計世界各國人均GNP和人均GDP國際美元值。
2.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特別是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被視為經濟增長過程中決定性作用。通常,人力資本用人口受教育年數來表示,受教育年數愈多,勞動力工作技能就愈熟練,勞動生產率就愈容易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發展中國家豐富的人力資本更易於吸收和使用從發達國家引進和擴散的新技術(Barro and Lee,2000)。反映一國人力資本總量包括兩類重要衡量指標,一是人口數和勞動年齡人口數,如15-64歲人口;另一是人力資本, 通常用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來表示,該指標引自美國哈佛大學拜羅和李(Barro and Lee)的全球教育資料庫,中國數據引自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這兩類指標可以構成一國總人力資本, 定義為勞動年齡人口與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 也可以定義為勞動力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勞動力是滿足國際勞工組織(ILO)確定的經濟上有活力的人口定義的人群組成的,他們包括在特定階段為生產商和服務提供勞動力的人們,既包括從業人口,也包括失業人口。女性估計數不具備國際可比性,因為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勞動力中的女性幫助干農活或是在其他家庭企業從事無報酬的勞動。從總體上說,勞動力包括軍人,失業者和初次找工作者,但不包括家務勞動者和其他無報酬服務者以及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的人員。
3.自然資源。通常是指主要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質量,可及性和成本。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必要條件,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條件或上限(Upper Limits),同時自然資源具有邊際收益遞減性質,開采和利用的生態成本和外部成本相對高。另外不同資源在不同發展階段作用大為不同,但都會先後呈下降趨勢。相反知識資源的作用愈來愈大。包括四大指標,一是農業種植面積,是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所定義的臨時性和永久性佔用耕地,永久性農田和牧場的總和;二是淡水資源,包括國內河流流量,從降水中得到地下水以及從其他國家流入的河流流量;三是商業能源使用量,是指其消費計算方法,本國產量加進口量和庫存變動量,減去出口量和從事國際運輸船舶和飛機的使用燃料,該數據不包括燃料木材、乾燥的動物和其他傳統燃料使用;四是發電量,是指在電站的所有發電機組的終端測量的。除了水電、煤電、油電、天然氣發電和核電外,還包括由地熱、太陽能、風能、潮汐和浪潮等能源類型的發電,以及可燃性可再生物質和廢棄物的法典。發電量包括僅為發電而設計的電廠和熱電聯合廠的電輸出量。
4.資本資源。按照哈佛大學米歇爾·波特對資本資源的定義包括三類指標,一是國內投資總額,一個國家經濟中對固定資產追加的支出加上存貨水平的凈變化;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它是指為獲得在一國經濟中經營的某個企業的長期權利權益(10%和更多的有表決權的股份)而投資的凈流入量,它有別於投資人,這是國際收支中股本、收益再投資、其他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的總和;三是股票市場市值,也稱為資本市值,是指所有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資本市值的總和,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在本文中我們是將國內投資總額換算成PPP國際美元,其他兩項指標仍按現價美元計算。
5.知識技術資源。我們視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特別是在21世紀世界進入知識社會與信息社會,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知識技術資源包括五個方面的指標:一是科學論文數,包括大約有4800種國際學術刊物所發表的論文,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二是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三是個人計算機使用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應用新技術能力;四是網際網路主機用戶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信息傳播能力;五是政府用於R&D支出額,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潛在的知識技術創新能力。上述五項指標充分反映了在信息時代條件下,促進知識創新與傳播,技術創新與普及的基本情況。
6.政府資源。這里由於受可計算指標的限制,我們僅採用了一項指標,即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包括經常性和資本性支出,也包括商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支出,不包括非金融公共事業和公共機構。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動員與運用資源的能力。
7.軍事實力。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該國對內保持社會穩定,制止國家分裂內部能力,也反映了該國對外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部實力(External Power); 同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產出」,(Ashley Tellis et al,2000),是極其重要的國家戰略資產,因為軍事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顯函數, 也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達函數。它包括兩類指標,一是軍費開支,它包括國防部的軍用開支以及其他部的開支,不包括國防部的民用開支;二是武裝部隊人員,指現役軍人(包括准軍事人員)。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指標無法反映軍事資源的質量。
8.國際資源。它包括四類指標,一是出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二是進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三是版權和專利收入額;四是版權和專利支出額;五是凈外國直接投資,這已經列在資本資源中。前兩個指標反映一國利用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後兩個指標則反映一國創造和利用國際技術的能力
二.計算綜合國力的方法
衡量和評價綜合國力需要發展一種能夠廣泛應用且具有可度量性可比較性的新方法。這里首先介紹傳統的計算公式和方法,然後介紹作者發展的一種多指標的綜合國力動態方程和計算方法。
1.傳統的計算方法
這里有必要對以往計算國力的方法作一簡單的介紹。
克勞斯·克諾爾(Klaus Knorr,1956)提出的國家實力含義包括經濟能力,行政競爭性和戰爭動員能力。這是最早的綜合國力方程,人們已經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盡管它是國家實力的基礎。
克勞福德·哲曼(Clifford German,1960)提出國家實力指數方程:
G=國家實力=N(L+P+I+M)
式中N為核能力;L為土地;P為人口;I 為工業基地;M為軍事力量規模。該方程是以核能力為中心的國力方程,一個國家的實力是與擁有核武器能力成正比,它反映了在冷戰和核時代條件下,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特殊重要性。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大國都在拚命發展核武器,以其作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
維·福克斯(Wilhem Fucks,1965)提出一個非線性國力方程。該方程考慮三類變數:一是人口規模(P);二是能源生產(Z);三是鋼產量(Z1)。其方程為:
M=(P^2)*Z
M=(P^(3/2))*Z1
該方程是以工業化時代的傳統資源為基礎,其主要國家戰略目標是全球獲取更多的能源,大幅度提高本國的工業生產能力。
雷·克萊因(Ray Cline,1975)提出如下國力方程:
P=(C+E+M)*(S+W)
式中C為土地和人口;E為經濟實力,包括收入+能源+非燃料礦產資源+製造業+食物+貿易;M為軍事能力,包括戰略平衡+作戰能力+激勵;S為國家戰略系數;W為國家意願, 包括國家整合水平,領導人能力,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戰略。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國力方程,方程的第一部分是客觀實力或硬實力,方程的第二部分是主觀實力或軟實力,而綜合國力是兩者的乘積。反映了研究者對軟實力的重視,但是如何計算軟實力是比較困難的。這種方法曾被美國軍方用來評估國際系統的長期趨勢。
美國蘭德公司泰利斯等學者首次提出了在後工業化時代衡量國家實力的方法。他們認為傳統的指標和方法無法反映信息化條件下的國家實力。文中大量介紹了許多新概念,但是沒有給出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
傳統的方法是將各國的主要指標按排序法(Rank-Ordered Scores)排列,並沒有給出指標的實際差距和相對變化,這種方法還是半定量方法。我們希望發展一種定量計算方法能夠比較全面地動態地客觀地觀測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相對變化的軌跡。
2.本文計算方法和特點
本文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是:
NP=∑(ai*Ri)
式中NP為綜合國力;Ri為某種資源佔世界總數比重;ai為某種資源的權重。當考慮時間變數時,綜合國力動態方程是:
NP(t)=∑(ai*Ri(t))
對本文的計算方法的特點,我們作4如下說明:
第一,本文採用無量綱的比重法,計算各國主要資源佔世界總數比重。首先本文所研究的綜合國力是指相對國力,我們更關心一個國家相對另一個國家,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是相對上升?還是相對下降?其次在使用20多個指標計算綜合國力時,各指標單位各不相同,無法相加,使用比重法,則避免了上述問題,具有可加性,即將不同指標單位轉化為統一單位(百分比),構成綜合國力,同時具有可比性,即進行國際比較和歷史比較。
第二,本文定義了八種戰略資源,使用了23個主要指標,構成一個可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的戰略資源和綜合國力。
第三,對不同指標採取不同的權重,以反映不同戰略資源的重要程度。例如,在知識時代或信息時代的戰略資產大不同與工業化時代的戰略資產,前者主要是知識技術信息等新興戰略資源,其作用在迅速上升;後者主要是土地糧食能源鋼鐵等傳統資源,其作用在不斷下降。本文對知識技術資源給於相當高的權重(見表1)。
第四,該方程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國力方程,不僅可以反映一國的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與他國的相對實力,而且還可以反映它們之間的動態變化。
本文計算數據來源主要使用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該資料庫擁有20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1960-1998年500多個經濟社會指標。人力資本(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是使用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拜羅和李的全球教育資料庫(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