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豐股票股價
Ⅰ 李玟的丈夫叫什麼呀
Bruce Rockowitz 中文名叫 樂裕民。
Bruce19歲來到香港,開始只是一名網球教練,後來對經商產生了興趣,就從頭做起,一直做到了今天億萬富豪的身家。貌似是荷蘭籍加拿大人,猶太人,經商果然很厲害~
Bruce早年時候曾經與「小超人」李澤楷以及「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均是事業上的合作夥伴 。據資料顯示,早年Bruce與盛智文合夥成立的公司Colby成衣貿易采購公司,各佔50%股份,Colby成衣貿易采購公司曾經是利豐集團在香港最大的競爭對手。後因為在競爭中不敵利豐集團,加上兩次籌備上市失敗,Colby貿易公司於2000年正式接受了利豐集團的收購,收購之後盛智文選擇了全身而退,而Bruce則繼續留在了Colby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
2004年,Bruce因業績出色,被任命為利豐貿易服務公司的總裁;2011年,Bruce再度升遷,被任命為利豐集團的執行總裁,負責集團的前線,有9家公司的總裁向其匯報工作。同時,Bruce還經營著其他產業,在香港、台灣和新加坡都投資了亞洲頂級的瑜伽中心,據悉不久還將進軍大陸市場。因為在事業上的成就,Bruce也連續兩年被美國《巴侖周刊》評為全球最受尊敬的30大CEO,同時上榜的還有喬布斯、巴菲特等人。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一份資料顯示,上月22日,Bruce增持了利豐集團200萬股份,持股比例由1.11%增至1.14%,根據這份資料以及最新的利豐集團股價,我們可以估算出Bruce目前僅在利豐集團擁有的股份價值就已達10億6千萬人民幣之巨。事實上,當年Bruce與盛智文共同創辦的Colby成衣貿易采購公司出售給利豐集團,售價就已達22億元人民幣,除支付2.47億元現金外,其他以新股形式支付。2005年盛智文在沽空手頭利豐的股票後,在整個的出售中總計套現10億元之巨。
從此可以得知,早在10年之前,Bruce身家就已超過10億人民幣。這些年來Bruce在香港工作時間期間,還購置了大量的物業。眾所周知,香港寸土寸金,而Bruce在香港島Horizon Drive購置了3層的別墅,價值逾5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近3億2千萬左右。此外,根據香港媒體的資料,Bruce手頭還有三輛豪車和一架私人飛機,分別為一輛賓士房車、一輛賓士SL500和一輛寶馬X5四輪驅動車,私人飛機據悉為了方便李玟,Bruce花費數千萬台幣租賃。
擁有利豐集團價值10億多的股票,購置了大量物業,開設香港、台灣、新加坡的亞洲頂級瑜伽中心,擁有的豪車、飛機,加上還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看到的財產,保守估計Bruce的個人身家過20億沒有問題,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億萬富豪。
Ⅱ 運營之於公司的重要性
蘋果公司是沃倫巴菲特看好且最先入手的科技股。
蘋果公司卻是一家沒有任何的工廠,科技技術服務公司。
除了我們所熟知蘋果公司的創新和研發,非常的強大,其實蘋果公司真正強大的在於它的運營系統。根據與公司與各種各樣的果粉之間的互動,形成一份大概營銷的數據——各個區域某個時間段的需求數量。訂單下到各工廠,並將產品運送至世界各地。只要蘋果新品一經發布,一夜之間全世界所有的蘋果專賣店都鋪滿了新品。
現任蘋果公司CEO tim cook,之前就是負責產品運營。
試想喬布斯如此聰明之人,為什麼不把公司交給一個設計師?而是交給你一個產品的運營者?
那麼我們回頭來講一講利豐。
你知道利豐的利潤率是多少嗎?
我告訴你,沒多高,只有3%。
也就是說,每一單生意給他們帶來的回報,還不如定期存款的年化回報高。
但是,由於企業的高效周轉,它的股東回報率平均下來可以達到三成。
也就是說,你如果買利豐的股票,100塊股票的回報率是30塊錢。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由此,你也可以感受到利豐的運行效率。
利豐公司是做產品運營的高手。放眼天下,無人能敵。
回顧我們這樣一家為碧桂園做服務的供貨商在產品運營方面非常糟糕。
個人建議如下:
第一、要緊緊抓住個一個「快」字。
第二、做好產品標准制之工作,嚴格控制產品之質量。
接到訂單,下單給3——5個工廠。最小的單位是一整車。嚴格控制交貨時間,最小單位以小時計。零庫存運作,需要非常嚴格的訂單計劃系統。如此根據項目所需的交付時間倒推製作訂單計劃。各個單位嚴格執行。
基本上稍等像樣一點工廠均可作為供貨工廠。在此基礎上篩選出具有匠心的工廠作為協作工廠。
公司劃出一個小團隊專門做運營管理各協作工廠。
Ⅲ 降維攻擊:供應鏈服務業的破壞性創新
「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闡述的概念,近年來,破壞性創新理論被用於解釋行業競爭格局變化,在位的領先企業在競爭中失敗/被替代,即「好企業為何失敗」的商業現象。破壞性創新往往來自於行業的新進入者,他們或者向既有市場的低端用戶提供更低性能的(因而也是更廉價的)產品與服務,或者選擇切入價值屬性不同、規模較小而為主流競爭者所忽視的「非用戶」需求,開拓出一個新的市場空間,並最終因性價比優勢或用戶價值訴求的轉移而勝出,替代既有行業領先企業的市場地位。
圖1 破壞性創新的模式
與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創新概念不同,破壞性創新並非在「持續改進」和「優質優價」方向上的創新,為客戶提供更高端的產品與服務選擇,那正是大企業所擅長的持續性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同時也是通常所說的在位企業的「護城河」。
相反,破壞性創新是一種由進入者所發起的「降維攻擊」【1】,包括了兩種模式:低端市場進入(去除冗餘高性能)和「非用戶」市場進入(滿足用戶新需求),無論哪種模式,都指向在位優勢企業難以防禦的邊緣市場——由於稟賦能力、流程結構或者經濟理性的限定。諾基亞Symbian系統在智能手機時代的消亡,供應鏈管理標桿企業利豐(HK.00494)跨國貿易業績持續下滑,以及當下已經發生的社交媒體、移動支付對傳媒電信銀行等行業的沖擊,帶有破壞性創新特徵的商業事件以越來越高的頻率涌現,改變了諸多行業的競爭生態和格局。而解釋諾基亞、利豐這樣的「好企業」為何失敗,則是破壞性創新理論的邏輯出發點。
與持續性創新不同,破壞性創新所針對的是一個行業長期演進所形成的價值網路(value
network)。克里斯坦森【2】在其分析中認為,價值網路是企業在其中確定客戶需求、解決問題並爭取利潤最大化的大環境。價值網路映射了產品與服務的供應鏈體系,並且通過各個性能屬性的經濟價值(影子價格),驅動企業向著既有客戶價值網路的最優成本結構和更高毛利率,進行持續性創新,從而產生某個行業的「好企業」,即投資回報最佳的少數競爭優勝者。
破壞性創新與行業技術的變革存在著天然的聯系與互動,但是技術只有應用於產品與服務場景,重構而不是改良行業的價值網路,才會帶來破壞性創新。而在既有的價值網路中居於領先地位的大企業,或是持續提升產品性能和毛利,滿足高端用戶需求的戰略路徑依賴性,或是囿於主流用戶市場的規模經濟和專用性資產投入,往往不願或不能去改變既有的價值網路,因此更易於在低端市場或新的小規模市場遭到降維攻擊——直至新用戶需求、新技術應用改變了既有的價值網路,拉動了新市場的增長,在位者的市場地位被替代。
大多數擴張性行業,如動力電池、消費電商、體外診斷試劑(IVD)等,往往被稱之為「跑道」,正是因為行業的價值網路趨同,比拼的是既有客戶的關鍵性能指標——性能領跑者勝。而在另一些行業,在位者憑借技術積累和持續性創新,高質量地滿足了既有客戶的需求,從而取得穩固的市場地位,進入者難以正面進攻在位領先者。此類行業所面臨的戰略態勢,往往是跑道和競爭規則的轉換。傳統的貿易與零售行業(供應鏈服務業)應屬於後者。
供應鏈服務業是連接產品製造與用戶交付的中間行業,其最初的形態是貿易、零售和物流業,隨著供應鏈管理向著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集成的方向不斷深化發展,供應鏈服務業逐步拓展到VMI、B2B、第三方物流、供應鏈金融、品牌營銷、ODM/OEM、新零售等多個專業領域,出現了跨界融合、敏捷柔性的趨勢。而供應鏈服務業也趨於價值主張的多樣化,供應鏈的參與者投資於客戶、渠道、物流網路、設計、品牌、數據以及金融服務等不同價值環節,謀求成為「鏈主」,獲取供應鏈服務增值帶來的的經濟利潤。
圖2 供應鏈服務業的既有價值網路
香港利豐(馮氏)集團創立於1906年,憑借其獨具特色的全球供應鏈管理,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全球最大出口貿易商,市值曾高達2050億港元,一度也被作為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標桿企業案例,被產業界及學界廣泛研究。
利豐模式的進化,經歷了五個階段:1)貿易中間人模式。憑借語言優勢,在外資行壟斷對華貿易格局下佔得一席之地,盈利來源為買賣傭金。2)采購代理商模式。憑借對亞洲地區供應商的熟悉、貿易政策和各國配額的了解獲取訂單。3)增值代理商模式。客戶向利豐提供一個初步的產品概念,再由利豐為客戶定製一套完整的生產計劃,並保質保量及時交付。4)虛擬生產商模式。利豐從代理商轉變為供應商,與客戶簽訂合同,自身從事附加值較高的產品設計和開發,將生產環節外包。5)供應鏈管理模式。利豐延伸業務至產業鏈兩端,並通過數字化工具打通各節點,成為整個產業鏈的規劃者和管理者。【3】
在供應鏈服務業的戰略觀察者看來,「百年利豐」的管理者能夠推動持續性創新,做出了「合理而適當」的戰略選擇,在全球供應鏈上聚焦於優質客戶,不斷豐富設計、采購、物流和虛擬製造等環節的服務,是一家典型的「三創四化」的,既有價值網路中的「好企業」。
但是,自2013年以來,利豐的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營業額從2013年的207億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35億美元,經營溢利(EBIT)從8.5億美元下降近七成至2.7億美元;利豐(HK.00494)還先後剝離了品牌管理、健康保健產品、傢具、美容品等業務,市值縮水近90%。在某種意義上,利豐也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那麼,對供應鏈服務業在位領先企業形成沖擊的破壞性創新,究竟來自怎樣的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呢?
圖3 利豐(HK.00494)股價走勢
從供應鏈服務業的既有價值網路可以看出,分銷商處於供應鏈的中間層,傳統貿易中間商主要依靠供應鏈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從批零差價、倉儲物流以及資金融通中獲取利潤,隨著品牌和零售端的增長,「鏈主」的崛起,中間層的分銷商會選擇品類專業化聚焦或延伸供應鏈,以維持利潤率和市場地位。
消費品供應鏈具有多品種、快響應、成本領先等價值主張,而利豐在服裝、玩具品類上長期服務於西爾斯、沃爾瑪等大客戶,在大客戶與大量分散的供應商之間,作為中間層提供了設計、采購、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承擔虛擬生產商的角色。基於利豐的客戶需求和供應商網路,這一戰略在貿易中間商轉型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具有路徑可行性和資源匹配性。
但是,在全球化與金融危機、互聯網電商、消費趨勢以及產業轉移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消費供應鏈的變革已經且正在發生:被應用於商業模式變革的破壞性技術來自互聯網。B2B、B2C電商前所未有地直接連接了消費者、製造商和供應商,「去中間化」作為一種破壞性創新,對分銷和零售環節發起了多方位的「降維攻擊」,重塑了供應鏈服務業的價值網路,也OTT(over the top)了百年利豐引以為傲的供應鏈資源稟賦和能力。
當然,近年來利豐也曾採取收購海外市場分銷商、進入品牌管理與授權業務、搭建供應鏈數字化平台等行動來應對變革,但利豐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家客戶導向、成本領先的供應鏈服務商,它或許能夠在持續性創新方面(如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國際化)做得很好,但是在新一代消費者需求和互聯網、敏捷柔性供應鏈方面,利豐沒有變革得足夠快。【4】
上述破壞性創新的主要技術應用來自互聯網+消費場景,實現新的價值主張依賴於互聯網對於人的連接效應:降低產品與服務的搜尋成本,提供更新的消費體驗以吸納新的用戶,所以利豐的失敗並非由於客戶戰略或管理決策的錯誤,而是在位者不願或不能在組織與價值觀上因應技術的變革,是某種「組織理性選擇的失敗」。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繼互聯網技術之後的下一波破壞性技術變革,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將「去中間化」趨勢進一步擴展,為供應鏈服務業帶來更深層次的破壞性創新,如AI營銷演算法、無人零售、智能製造以及智慧供應鏈等領域。在位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能力的領先企業,也將面臨下一波破壞性創新的挑戰,而動態的、隨需而變的組織與流程正在成為未來企業的一種核心能力。
正如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所發現的:1)持續性技術與破壞性技術之間存在重大的戰略性差異;2)持續性技術進步可能超出市場的實際需求;3)成熟企業的客戶和財務結構更傾向於持續性而非破壞性創新。因此,在應對破壞性創新的沖擊時,在位企業在組織上需要建立獨立的創新業務部門,並在資源分配、組織目標與價值觀上區別於既有的企業核心業務,即便既有核心業務已經處於技術和市場領先地位。組織賦能與協同的戰略邏輯,很大程度上並不適用於驅動破壞性創新的新興業務事業部。
騰訊戰略投資部通過不斷並購投資於破壞性創新的公司(虎牙、映客、拼多多…)來保持騰訊系對破壞性創新的響應能力;永輝超市通過獨立平台永輝雲創孵化了超級物種、永輝生活等創新業務。在位者應對破壞性創新的組織策略,實際上是在體系內培育「異類」和「鯰魚」,核心能力和戰略方向都與母體迥異甚至對立的獨立創新部門,——雖然從商業模式演進與變革的意義上,所有的在位者都將失敗,降維攻擊恰恰來自於那些低端、規模小的市場縫隙。
從傳統貿易向供應鏈管理的戰略轉型進程中,匯鴻與利豐在供應鏈價值網路和價值主張上,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作為進出口貿易行業內供應鏈管理的標桿企業,利豐仍然有很多值得匯鴻借鑒的業務模式和經營管理的經驗,例如客戶導向的小型產品部門,對供應商網路的有效管理,以及向微笑曲線兩端研發和營銷的投入,但是在技術與商業模式急劇變革的時代,在位者不能不對行業的破壞性創新保持高度的敏銳,並且從組織架構與流程、前沿技術應用和創新技能儲備方面做好應對措施,進而主動地驅動破壞性創新及其帶來的商業變革。
【1】降維攻擊,出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將攻擊目標所處的空間維度降低,致使目標無法在低維度的空間中生存從而毀滅目標。在企業競爭戰略中可理解為減少產品屬性,利用低成本或差異化優勢攻擊對手的商業模式。
【2】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創新者的窘境》,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3】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供應鏈研究系列報告一:利豐模式》,2018年5月
【4】張少華:《利豐危局——百年華資頭號貿易采購公司的興衰史》
Ⅳ : 分析一下601000這只股
唐山港(601000)股票:
1、上市時間不好;
2、所屬行業目前不是熱點;
3、即將迎來網下配售股票的解禁,網下配售股票解禁前觀望為宜。
發行人系經2002年12月1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股份制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同意改制設立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復》(冀股辦[2002]第96 號)批准,由唐山港口投資有限公司、北京京泰投資管理中心、河北利豐燕山投資管理中心、國富投資公司、唐山市建設投資公司、河北省建設投資公司、國投交通實業公司 7 家發起人共同發起設立。 2003年1月3日,發行人在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號為1300001002332 1/1。應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統一換發營業執照的要求,2007年12月12日公司換發了營業執照,營業執照注冊號變更為130000000018772 1/1。
Ⅳ 利豐集團期貨怎麼樣
利豐集團的期貨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近年來,利豐股價一路下滑,截至今年3月20日,利豐市值僅為43億港元,9年時間里下滑了97%以上。 利豐創建於1906年,是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出口貿易商,旗下業務目前主要包括供應鏈解決方案業務、物流業務和陸上批發業務。利豐集團致力於幫助數以千計的供應商和銷售商與品牌和零售商聯系起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Ⅵ 恆生指數歷史高位
各項紀錄
歷史最高點數為2007年10月30日,恆生指數突破31,900點,升至31,958.41點。
歷史最高收市點數為2007年10月30日,恆生指數突破31,600點,以31,638.22點收市。
恆生指數
股票指數 - 股市,就是經濟體系的寒暑表,那麼,同時間,一些股票升,又有一些股票跌,點睇個股市同埋 D經濟情況呢 ? 中國香港一向行即極不幹預政策 ( 唔做唔錯嗎 ) 有見及此,當時恆生銀行既投資部, 就以外國股票指數作參考, 於 1964年制訂左恆生指數,
當時是以 30 間最具代表性的大公司, 作計算 ,繼有電車, 煤氣,怡和,太古,和記,會德豐,南海紗廠,黃埔船塢等等--------
計算是將 30隻股票總市值加埋一齊, 假設 1964年 7月31日系 23億元 ,
就是 100 點, 那麼,十幾年之後,假若總市值變成 230億元 ( 即升了十倍 ),即是計出指數也是十倍,達 1000點了, 依家一萬伍千幾,即系比對1964年 6月1日時,升了150幾倍了,
,( 不過,家陣是以加權平均法計算, 指數成份股, 改編為 43 只 )
在 1986 年, *** 編了中國香港指數, 訂為 1000 點,估唔到 D 人習曬用左恆生指數,家陣繼續用嘞o
升跌點數計法 :
假設 : 恆生指數 = 15000 點,現升跌左150點 ;
升跌左150點 昨日收市恆生指數 = 升跌左的百份之幾 ,
即 150 除以 15000 = 1% ( 升跌左1 % )
假設 : 上海證券綜合指數, = 1900點,現升跌左19點
即 19 除以1900 = 1%
,
( 股票的收市價 X 發行左的股票總數 ) = 總市值
由2008年10月6日起,恆生指數42隻成份股包括:
0001 長江實業
0002 中電控股
0003 中國香港中華煤氣
0004 九龍倉集團
0005 匯豐控股
0006 中國香港電燈
0011 恆生銀行
0012 恆基地產
0013 和記黃埔
0016 新鴻基地產
0017 新世界發展
0019 太古股份公司A
0023 東亞銀行
0066 港鐵公司
0083 信和置業
0101 恆隆地產
0144 招商局國際
0267 中信泰富
0291 華潤創業
0293 國泰航空
0330 思捷環球
0386 中國石油化工
0388 中國香港交易所
0494 利豐
0551 裕元集團
0688 中國海外
0700 騰訊
0762 中國聯通
0857 中國石油股份
0883 中國海洋石油
0939 建設銀行
0941 中國移動
1088 中國神華能源
1199 中遠太平洋
1398 中國工商銀行
2038 富士康國際
2318 中國平安保險
2388 中銀中國香港
2600 中國鋁業
2628 中國人壽
3328 交通銀行
3988 中國銀行
計算
今日恆生指數的計算公式:
Current Index:現時指數
Yesterday's Closing Index:上日收市指數
P(t):現時股價
P(t-1):上日收市股價
IS:已發行股票數量
FAF:流通系數
CF:比重上限系數
(例如比重上限系數為40%,即指在指數編算上,只計算該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權。)
基準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準日指數是100點。
四個分類指數的計算方法及公式與恆生指數相同。
2006年6月30日恆指服務有限公司宣布更改恆生指數加入H股後的計算方法及對現有成份股的數目及影響。(詳情於外部連結)
2008-12-08 14:13:17 補充:
各項紀錄
·歷史最高點數為2007年10月30日,恆生指數突破31,900點,升至31,958.41點。
·歷史最高收市點數為2007年10月30日,恆生指數突破31,600點,以31,638.22點收市。
·歷史最低收市點數則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點,原因是六七暴動引發的股災。
·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以百分率計)是1987年10月26日,當日收市報2,241.69點,下跌1,120.7點,跌幅達30%以上,原因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引發的87股災。
·
2008-12-08 14:14:20 補充:
·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以點數計)則是2008年1月22日,當日收市報21,757.63點,跌2,061.2點,跌幅達8.65%。這次大跌的主因為美國次按風暴無法受控而引發的全球股災,恆生指數曾一度下跌2,109.23點,報21,709.63點。該日雖以歷史最大單日點數跌幅收市,翌日卻以歷史最大單日點數升幅收市。
·
2008-12-08 14:15:20 補充:
·歷史單日最大升幅(以百分率計)是1997年10月29日,當日的升幅18.82%(1,705.4點),報10,765.3點,主要是對沖基金活動以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引致。之前一日因泰銖被狙擊,對沖基金炒作港股,恆生指數下跌1,438.31點,報9,059.89點,當日最大曾下跌1,722.32點。
·
2008-12-08 14:15:47 補充:
·歷史單日最大升幅(以點數計)是2008年1月23日,當日收市升2,332.54點,報24,090.17點,恆生指數曾一度上升2,482.35點,報24,239.98點,重上250天移動平均線,主要是因為美國突然減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引致。
·在2007年10月3日證券市場創下單日最大成交量,有1,201,263宗。
·歷史單日最大成交金額是2007年10月3日,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00億,錄得2,098.08億。
2008-12-08 16:44:57 補充:
依家都系 42 只----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