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股票市場的消費效應
『壹』 為什麼說股市有財富效應,財富效應的具體體現是什麼
財富效應又稱實際余額效應。實際上正是由於資產的價格波動引起的。本意上,財富效應是為了說明,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導致資產持有人財富的浮動和邊際消費傾向之間的關系的。意在指人們資產越多,消費意欲越強這一規律。
個人認為,中國股市是目前世界上最不理性的股票市場,追漲、跟風買等現象尤為特出,一漲就滿天紅!這也很好解釋,股民賺錢了,就想消費,大部分不是消費在物質市場,而是仍然迴流到股市繼續購買股票(這里也可以把股票看成商品吧),而這恰恰是反映了:資產增加--消費這一財富效應。其實本人不贊成股市財富效應這樣的說法,一是因為定義有點混淆,二是沒有實際意義。可能這樣說的人有點諷刺的含義在裡面吧!
『貳』 Q效應的定義
我國股票市場已成為貨幣政策傳導的一條重要渠道。貨幣政策實施後,股票市場將產生財富效應從而影響消費支出,產生Q效應從而影響投資支出,進而影響總產出。但由於我國股票市場仍存在諸多問題,財富效應和Q效應均不顯著,貨幣政策通過股票市場傳導效率較低。為提高傳導效率,應逐步發展並完善我國的股票市場
『叄』 股票價格下降對於消費者的支出決策有何影響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傳統上往往被稱之為財富效應。這里的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表現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僅指股市下跌或者說持續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負財富效應。我們的分析,是從廣義層面來分析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的。具體而言,包括三個層面: (一)負財富效應 主要表現在:
1.通過減少居民實際收入影響消費。
投資者投資於股市,一方面獲得股票分紅收益,如果投資者屬於長期性的投資行為,且投資對象為績優股,這部分收益將是穩定的,可視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價收益,即投資者因股價上揚所獲得的資本利得。這部分收益可能是暫時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轉化為持久收入,當然,在熊市市場,情況相反。根據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99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紅率分別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趨勢。在一個持續下跌的股市之中,這些分紅難以抵消股價下跌導致的財富縮水量。2000年以來,美國股市縮水市值達6萬多億美元,以每個平均3口之家計算,相當於每個家庭損失約7萬美元,以負財富的MPC 0.07計算,且由於消費者支出佔美國GDP的70%,「財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顯而易見。
如果這個市場中股票期權計劃(ESO,也包括員工持股制)比較普及,股價大幅度下跌不但使員工報酬急劇減少,還可能使員工的未來期權成為一張廢紙,從而減少員工未來的收入。
2、通過弱化居民收入預期,降低市場信心,縮減消費。
股市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變動影響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和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影響到消費者信心。
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收入等於暫時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時期的消費等於暫時性消費加持久性消費。其中,暫時消費與持久消費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率,與暫時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與持久消費之間存在著固定比率。如果股市達到一定規模,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下跌,則投資者得自於股市的損失將由暫時性損失轉化為持久損失,從而與消費支出的減少產生某種固定聯系。而股市投資者的消費下降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又帶動股市中的非投資者,進而降低市場信心。
一個信用體系發達的市場,股市繁榮在加速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同時,由於使投資者未來收入預期向好,股票財富的急劇膨脹也促使他們更大膽地進行消費信貸。但股市下降乃至蕭條將產生相反的效果,投資者消費行為將更趨保守,從而減少了消費信貸,其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社會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進一步減少。
而且,若股市大幅度下跌,則那些在繁榮時期以股票財富為抵押品所產生的消費信貸由於股票財富的大幅度縮水,而使他們陷入財務危機,表現為投資者、家庭破產增加。如到2002年9月30日,美國破產申請達近155萬,比一年前增加了7.7%,已超過上年破記錄的數據。2003年6月30日的過去12個月里,美國的個人破產申請案再創歷史新高,美國個人申請破產的總共為161.3萬多例,比此前12個月中的146.6萬多例增加了10%。
同時,銀行抵押品價值的大幅縮水,又使銀行陷入財務危機之中,並可能產生信貸危機,從而使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之中。
3、 通過惡化企業投、融資狀況間接影響消費支出。
股市持續蕭條帶來負的「財富效應」,因為蕭條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財富減少,這種不好的示範效應使更多的公眾投資避免進入股市,從而推動股市進一步蕭條,企業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籌資,或者難以從證券市場籌資,從而難以進行內涵式或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反過來又降低了企業盈利水平,也減少了員工的收入水平。
(二)股市「擠占」效應。
股市上漲,對消費產生兩種效應,一是通過增加財富,對消費正向影響的效應,即股市的「消費效應」。一是因股市持續攀升而產生的賺錢效應對社會資金的巨大吸引力而減少儲蓄,以及使原本用於即期消費的資金轉化為股票投資;或者因股市長期下跌,投資者被套牢,使當前消費資金減少,即所謂的「擠占效應」(也有學者稱之為替代效應)。股市持續上漲時,投資者認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資金買入股票的賺錢效應要比即期消費所得到的效用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國股市表現較為明顯。
在股市發展初期,擠占效應往往超過消費效應,此時股市對消費需求影響較小,甚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當前消費。其主要原因在於,股票上漲帶來的賺錢效用超過了即期消費的效用。如有專家認為,我國股民即使買賣股票賺錢,其良好的示範效應會首先吸引消費者將現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來消費。當股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投資者富裕程度增加,未來收入預期向好時,消費效應開始超過擠占效應,股市刺激消費的作用開始體現。隨著股市的繼續攀升與投資者股票財富的不斷擴大,消費效應與擠占效應的差距愈來愈明顯。
以我國股市為例,股市的擠占效應是不容忽視的。我國股市一些投資者長期虧損或套牢,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很大。據統計,1993-1999年以來我國股市中的投資者中,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兩市年平均所佔比重達68%。2001年以來,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年平均所佔比重高達80%,尤其是2001年7月以來,中國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資者股票財富亦大幅度縮水,到2003年7月底,90%的投資者被套牢,其對消費的「擠占」也越來越顯著。
(三)泡沫經濟效應。
以股市為代表的證券市場持續繁榮,使消費需求急劇膨脹,這種態勢又增加了企業的投資慾望,整個社會經濟表現為消費、投資過度膨脹。如果由此引起的急劇膨脹的總需求遠大於總供給所能承受的范圍,並且股市的持續攀升的示範效應,使許多本來屬於生產性的投資轉向股市,於是泡沫經濟出現了。
如果泡沫的形成過程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供求缺口的出現將在整個經濟形態中產生持續的通脹,國家可能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給量進而減少銀行的貨幣信用,減少人們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資金,抑制經濟過熱。
如果股市中積累的泡沫壓力過大,而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時,此時某一因素如來自國外投機力量的沖擊,就會促使經濟運行內在機制用急性、突發性的形式來釋放壓力。這種方式便是金融風暴,或稱之為股災,接踵而至的是匯市、期市齊跌;不動產、動產縮水以及證券市場上原來虛報利潤和有欺詐行為或存在經營問題的企業接連破產,數萬億財富付之東流,社會消費支出大幅度減少,導致經濟衰退。即使人們的消費習慣可能使消費支出不變或只有輕微的下降(即「棘輪作用」),不會影響社會消費的絕對量,但會致使社會消費的增量減少,在「加速數」的作用下,使整個國家產出減少。
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過度繁榮的之後往往出現蕭條,如上世紀20年代美國股市持續繁榮,其後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50-60年代的股市繁榮,其後而來的是70年代的蕭條。80年代日本股市狂熱,其後是90年代的長期衰落。
『肆』 股票市場對經濟的意義
1.股票市場是公司企業籌措生產資本的重要渠道資金對於公司企業就好像血液對於人體是不可短缺的。公司企業要發展、要擴大再生產就離不開生產資本。如果從銀行借款,一方面數量有限,另一方面銀行貸款多則幾年短則幾個月或幾個星期,根本不可能投入長期生產。如果發行企業債券,公司企業不管經營好壞,都需要承擔債息並還本。而發行股票,不僅可以迅速獲得所需要的生產資本,而且可以長期使用不用歸還本金,從而滿足公司企業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
2.股票市場有利於社會資金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在股票市場上,股票價格與企業經營狀況緊密聯系,經營狀況好的公司企業,其股票在市場上暢銷,價格看漲,經營業績差的公司企業,其股票在市場上滯銷,價格看跌。財經網(caijingz.com)專家表示,股票市場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來引導投資方向,促進社會資金向經濟效益好、有發展前途的企業流動,從而實現社會資金的優化配置,對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3.股票市場可以降低股票持有者所承擔的風險。股票已經是不能退還本金的,如果再不能在市場上流通轉讓,就將使投資者承擔過大的風險,從而嚇跑大多數股票投資者。而有了股票市場,就可以使長期資金短期化,持股人就相當於掌握著一筆隨時可以轉化為現金的資產,從而降低了所承擔的風險。股票市場上買主和賣主隨時隨地都能交易,買主與賣主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競爭,完全由市場調節。投資決策與投資者的自身經濟利益融為一體,這就使得每個股票購買者在投資前必須進行各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力求使投資失誤降低到最小限度。
4.股票市場可以促進企業不斷改善經營管理。股票在市場上的價格,主要取決於企業的經濟效益如何、企業的發展趨勢如何。企業經濟效益好,股票的價格就高,投資者必然樂於向這些企業投資。財經網(caijingz.com)專家認為,對於股票持有者的股東來說,增加積累、保證企業資產的不斷增值,能夠使企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比多得一些股息和紅利更為重要,這就迫使企業必須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行為長期化、合理化,從根本上克服企業行為短期化的傾向。
5.股票市場是重要的經濟信息中心通過大量的、頻繁的買進賣出,交易所熟悉並掌握了各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商業信息。各個行業、部門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整個經濟的運行情況、經濟周期的周而復始,都可以通過股票市場這個晴雨表反映出來。財經網專家研究經驗總結指出,如果善於加工、分析這些信息,將使個人投資者、企業生產者捕捉到受益匪淺的有用資料。如果政府能夠作出必要判斷和引導管理,則可以使生產與消費朝著比較合理、比較正確的方向發展。
『伍』 如何理解股票市場比喻
這有個恰當的比喻,你可以看一下 假設一個市場,有兩個人在賣燒餅,有且只有兩個人,姑且稱他們為燒餅甲、燒餅乙。假設他們的燒餅價格沒有物價局監管。假設他們每個燒餅賣一元錢就可以保本(包括他們的勞動力價值)假設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經濟模型都這樣,假設需要很多。 再假設他們生意很不好,一個買燒餅的人都沒有。這樣他們很無聊地站了半天。甲說好無聊。乙說好無聊。看故事的你們說:好無聊。這個時候的市場叫做很不活躍!為了讓大家不無聊,甲對乙說:要不我們玩個游戲 乙贊成。於是,故事開始了......甲花一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一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甲再花兩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兩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甲再花三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三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於是在整個市場的人看來(包括看故事的你)燒餅的價格飛漲,不一會兒就漲到了每個燒餅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燒餅數一樣,那麼誰都沒有賺錢,誰也沒有虧錢,但是他們重估以後的資產「增值」了!甲乙擁有高出過去很多倍的「財富」,他們身價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這個時候有路人丙,一個小時前路過的時候知道燒餅是一元一個,現在發現是60元一個,他很驚訝。一個小時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00元一個,他更驚訝了。又一個小時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20元一個了,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個,因為他是個投資兼投機家,他確信燒餅價格還會漲,價格上還有上升空間,並且有人給出了超過200元的「目標價」(在股票市場,他叫股民,給出目標價的人叫研究員)。在燒餅甲、燒餅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甚至路人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接下來的買燒餅的路人越來越多,參與買賣的人也越來越多,燒餅價格節節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因為很奇怪:所有人都沒有虧錢......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見,甲和乙誰手上的燒餅少,即誰的資產少,誰就真正的賺錢了。參與購買的人,誰手上沒燒餅了,誰就真正賺錢了!而且賣了的人都很後悔——因為燒餅價格還在飛快地漲......那誰虧了錢呢答案是:誰也沒有虧錢,因為很多出高價購買燒餅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認的優質等值資產——燒餅!而燒餅顯然比現金好!現金存銀行能有多少一點利息啊哪比得上價格飛漲的燒餅啊甚至大家一致認為市場燒餅供不應求,可不可以買燒餅期貨啊於是出現了認購權證......有人問了:買燒餅永遠不會虧錢嗎看樣子是的。但這個世界就那麼奇怪,突然市場上來了一個叫李子的,李子曰:有虧錢的時候!那哪一天大家會虧錢呢假設一:市場上來了個物價部門,他認為燒餅的定價應該是每個一元。(監管)假設二:市場出現了很多做燒餅的,而且價格就是每個一元。(同樣題材)假設三:市場出現了很多可供玩這種游戲的商品。(發行)假設四:大家突然發現這不過是個燒餅!(價值發現)假設五:沒有人再願意玩互相買賣的游戲了!(真相大白)如果有一天,任何一個假設出現了,那麼這一天,有燒餅的人就虧錢了!那誰賺了錢就是最少佔有資產——燒餅的人!這個賣燒餅的故事非常簡單,人人都覺得高價買燒餅的人是傻瓜,但我們再回首看看我們所在的證券市場的人們吧。這個市場的有些所謂的資產重估、資產注入何嘗不是這樣在ROE高企,資產有高溢價下的資產注入,和賣燒餅的原理其實一樣,誰最少地佔有資產,誰就是賺錢的人,誰就是獲得高收益的人!所以作為一個投資人,要理性地看待資產重估和資產注入,忽悠別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錢!在高ROE下的資產注入,尤其是券商借殼上市、增發購買大股東的資產、增發類的房地產等等資產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因為,你很可能成為一個持有高價燒餅的路人。
『陸』 股票市場對我國微觀經濟的影響,需要詳細解釋
親,你這個問題有點大,嘗試簡單概括下吧。股票市場對微觀經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微觀經濟對股市的影響同樣很大,兩者關系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說微觀經濟,指的是單個企業或者經營單位的經營情況,上市公司就是一個獨立單個的經營體。而股票市場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如果融資、再融資、經濟的晴雨表等作用都直接會影響到單個的上市公司。
我國的微觀經濟,就是由每一個單獨獨立的企業而構成,而上市公司是在中國無數家企業中選拔而出的最有行業代表性的精英企業、典範企業,所以上市公司經營的好壞、股票市場的好與壞是相互影響的。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股市行情非常好,指數飆升,在這種股市環境下企業就可以申請再融資,或者發行可轉債等,這樣股市的好就直接影響到了微觀經濟個體-上市公司。這就是一種股市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影響。
『柒』 消費效應的介紹
消費效應(Consumption Effect),指徵收關稅後由於價格上升,使得國內消費由消費者減少到消費量減少的現象。在股票市場上,消費效應指因為股票上漲的心理影響,投資者感覺到自己的財富已經增加(實際上暫且沒有實現),所以在衡量自己的消費能力方面有著超過現實的誇大效應。
『捌』 金融學論述題:如何看待消費信用的正面效應和負面影響你如何看待「
正面效應,促進消費和商品生產發展同時不擴大實際貨幣數量,減少通脹的可能,方便商品的流通。負面加大了金融風險,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會加劇不好的形勢。卡奴和房奴是非理性消費的體現。避免成為卡奴和房奴要端正消費觀念,量力而行,做好預算
金融專業主要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金融中介學、金融市場學、商業銀行經營學、金融工程學、國際金融、公司金融、中央銀行學、保險學、證券投資學、金融統計分析、投資銀行學、國際結算、市場營銷、金融法、資產評估、項目評估、期貨與期權等。
金融學一般主要學習的重點就是經濟學、財政學、銀行學、金融產品等各項財經相關的理論知識,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接受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比如分析、預測股票和外匯價格的變動,掌握時機買賣證券賺取利潤的技巧等。
在金融學的培養中,畢業生往往具備著全球視野,他們在系統掌握金融知識和金融理論之餘,還具備金融實務專業技能,能勝任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專業工作。
金融學是從經濟學中分化出來的應用經濟學科,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支出以及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金融學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投資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幹課程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核心能力
1.掌握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玖』 股市下跌會影響當前人們消費嗎
股市下跌會不會影響人們消費
從表面上看,一個國家的股市上漲或下跌與社會實際財富的增減並無直接關聯,股市上的財富只是虛擬的,它的漲跌自然也是虛擬的。比如,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滬市綜合指數跌去了400點左右,其市值縮水了好幾千億,但市場的貨幣和實物即真實的財富其實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不過,由於股市上漲時,人們名義資產上升,會影響其投資和消費行為,從而也將影響消費的增長情況。從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情況看,大凡股市大漲時,社會投資和消費也會相應增加,反之亦然。股市過熱,泡沫過多,導致社會投資和消費也過熱,會引發通貨膨脹,而股市過冷,社會投資和消費低迷,又會導致通貨緊縮。對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言,確實存在比較明顯的財富效應。但具體到我國目前的情況,則並不完全如此。
無疑,人們金融資產對以貨幣購買力體現的人們消費水平具有重大影響。人們金融資產包括人們儲蓄存款、人們手持現金和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人們金融資產與人們消費之間的關系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金融資產增加,財富增多,則人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願望也會相應擴大,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正向關系。另一方面,在收入和財產一定的情況下,人們用於購買金融資產的部分增加,則可用於當期消費的部分就會相應減少,有可能進一步壓縮消費,因此二者之間也可能存在負向關系。
利用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我們發現,到2000年為止,人們消費與股票市值並沒有體現出正相關關系。相反,人均股票市值與人們消費卻呈現微弱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我國股票市值的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股價上揚造成的,市值增加也就意味著投資股票的盈利水平提高,其對人們投資慾望的刺激程度比較強烈,由此而產生的人們特別是城鎮人們股市投資對即期消費的替代效應大於股票增值對人們消費支出的財富效應。特別是在股票市場中獲利的或說資產增值的人們大多為收入水平比較高的,而我們知道,消費傾向特別是邊際消費傾向是隨收入水平提高而遞減的,這也是目前我國股市上漲對人們消費產生影響不大的原因之一。
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那樣,目前我國只有15%的城市人們持有股票,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城市人們幾乎不受股價變動的任何影響。而且,在農村人們中投資股票者所佔的比例更小。由於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人口投資股票,這樣由股價下跌導致的「負面財富效應」就比較小。正象上面我們分析的那樣,在股票上漲時(近幾年基本上是牛市),沒有發現股價變動影響了零售銷售。據高盛公司估計,目前我國大陸投資股票市場的資金僅佔中國總體家庭財富的4%,而在我國台灣是23%,美國是38%(不包括通過壽險和養老基金的間接投資)。該公司估計中國家庭流動資產的63%是銀行儲蓄。可見,中國人的存款比投資於股票的錢多得多,所以股市下跌對人們消費的影響就要比國外低很多,也不大可能大幅地直接拉低消費者信心。
『拾』 股票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應經濟市場,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你可以簡單理解為股票市場和經濟市場成正相關的關系。
如果你拿A股市場來和我們的經濟發展做比較的話,你可能很難理解這一句話,因為A股市場的性質比較特殊,本身A股市場的定價和權重也存在問題,所以很難正向反映當前的經濟市場。但如果你觀察其他地區的股票市場,你會發現當經濟市場變好的時候,股票市場也會隨之增長。反之,如果經濟發展變差了,股票市場也會迎來熊市。
一、兩者是正相關的關系。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當經濟市場高速發展的時候,各個行業的企業都有著不錯的盈利情況,企業的基本面也很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股票在市場上的反應就會一直上漲,雖然在上漲的過程中會碰到回調,但這些股票整體是向上的趨勢。也正因如此,股票市場可以直接反映出經濟市場的好壞。
綜上所述,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到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