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與股票市場
① 中國「供給側改革」到底是要幹些什麼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
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從供給側管理角度看,本質上都屬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
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這種話語變化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演變,消費在國民經濟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繫到中國經濟轉型能夠平穩落地。「經濟結構性改革」分解為四個關鍵點,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經濟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短期上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嚴峻挑戰,長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個「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經濟結構。
國務院發文鼓勵消費升級
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
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了消費升級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通過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給的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意見的出台,標志著供給側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視,亦釋放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信號。
根據《指導意見》,新消費的六大領域具體包括,強化基礎設施網路支撐,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3D列印、機器人、基因工程等產業加快發展,開拓消費新領域,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數字媒體等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消費品發展。
在李佐軍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改革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過改革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三是通過改革培育企業、創業者、創新型地區或園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政府等主體;四是通過改革(如減稅、簡政放權、放鬆管制等)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通過改革淘汰落後產業、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
② 供給側是啥意思
供給側是啥意思
供給側,即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給側,相對於需求側。大家弄不到供給側是什麼意思的就閱讀下文吧!
供給側是什麼意思?
供給側全稱為供給側的經濟結構性改革,是當下中國經濟領域最熱的詞彙。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拿礦泉水舉例說明什麼叫供給側。生產礦泉水的企業發現礦泉水賣不掉了,說明市場可能需求不足或者產能過剩。為了刺激需求,比如號召大家多喝礦泉水、多買礦泉水,然後把礦泉水賣到國外去,最後發現國外也賣不掉了,即外需也不足。這就說明,礦泉水的問題不是出在需求側,而是出現在供給側。
水為什麼會賣不掉呢?如果是因為礦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進礦泉水的生產工藝,改善礦泉水的水質和水裡的微量元素等,這實際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給,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與效益,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要點在哪?
1、消化產能過剩
過剩產能占據了大量社會資源,使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預計,中央可能會出台重磅措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2、大力發展服務業
在 “供需錯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給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將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的的產業中釋放出來,為消費服務的“朝陽產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資金和技術。當前服務業發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
3、經濟結構性改革
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四個要點在於: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供給側有那麼難懂嗎?
以前上政治經濟學課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倒牛奶的例子。說的是張三的乳品企業鉚足了勁生產著牛奶,卻發現牛奶的庫存一天天增多了。直到有一天,張三悲劇地發現,自己的牛奶已經無處堆放,只能倒在邊上的小河溝里。
那麼是張三的牛奶品質不好?抑或是居民都不喜歡喝牛奶?都不是。張三的牛奶品質很好,並且居民也都很喜歡喝牛奶。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會發生倒牛奶事件?馬克思他老人家說了,張三倒牛奶不是因為牛奶真的多了,而是相對於居民的需求來說多了,是一種相對過剩。居民既然喜歡喝牛奶,為何需求會少?因為居民沒有錢。居民為何貧窮?因為居民生產的剩餘價值都被作為資本家的張三給剝削了。也就是說,倒牛奶的果其實是張三自己種下的因,這看似有點因果報應的味道。
但接下來問題就來了。張三這樣做,不可能賺到更多的錢,對吧。居民需求不夠,張三可以刺激需求,比如牛奶賠本銷售,或者免費贈送。等庫存清零了,張三再重新規劃產出水平。這豈不是一個好辦法?張三是不是這么做過,馬克思他老人家沒有記載,經濟史上也鮮有記載。似乎張三就知道倒牛奶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倒牛奶是一種比贈予或者賠本銷售更好的選擇嗎?這不太符合資本家的個性。資本家本性貪婪,這點大家都承認。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貪婪,資本家會精心計算損益。牛奶已經生產出來了,變成了沉沒成本。經濟學上說,沉沒成本在短期內不影響個體決策。那麼好,不管你倒不倒,牛奶都已經在那。倒了就完全沒有任何回報。而賠本銷售好歹還能回一點現金,贈予也能賺點人情和社會形象,而且還能培育市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倒總歸是不劃算的。那麼為何還要倒掉?
一種可能性是如果賠本銷售,會破壞牛奶的價格預期,促使居民在未來以一個更低的價格預期來調整需求,這樣一來,賠本銷售從長遠看是不劃算的,所以硬撐著也不降價太多。這種做法是有可能的。消費者的價格預期非常重要,奢侈品之所以會一直保持一個剛性價格,就是為了穩定價格預期。如果張三原本賣50元一箱,現在賣25元一箱,消費者就會把牛奶的價格預期調整到25元,以後張三要想回到50元一箱就很難了。但張三這么做風險很大,原因在於,生產牛奶的可能並不是張三一家,李四也生產牛奶,並且品質和張三差不多。除非張三和李四說好,都不賠本銷售,死扛著。李四願意嗎?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囚徒困境,說的是兩個小偷被警察抓住後,最後都選擇了坦白。因為坦白對小偷個人來說是最優的,即便事後看兩個人都不坦白是最優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各自盤算自己的'小利益,自然就不會顧全大局了。當張三死扛時,李四未必會和張三一樣死扛,因為李四想,自己只要比張三便宜一點點,就可能贏得全部消費者。這樣的好事為何不做?所以李四很可能選擇降價。當李四這么想的時候,張三也會這么想。結果就是張三和李四很可能打起價格戰。
張三倒牛奶,要麼預期牛奶需求短期內很快復甦;要麼可以壟斷這個市場;要麼心存惡念,寧可倒掉也不便宜周邊的居民;要麼非理性,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最優決策。哪一種情形都有可能出現。但假如所有這些因素都不存在,張三會不會選擇倒牛奶?還是有可能的。那就是張三可以獲得某種補償,可以彌補一定的成本損失,從而有死扛的本錢。這種情形什麼時候會發生呢?即便張三有一個超級富有的爹,恐怕他爹也不會傻到往裡面燒錢吧。但這種情形還真有可能發生。因為張三有殺手鐧,那就是關閉工廠。關閉工廠原本是在市場競爭中常出現的情形,企業優勝劣汰,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沒有部分工廠的倒閉,何來其他工廠的新生?企業在市場中的生態如同動植物在大自然中的生態一樣,彼此競爭,強者吃肉,弱者退出,連湯都沒有的喝。如果是純粹的市場狀態,張三關閉工廠的決策是張三自己的事情,和是否倒牛奶沒有關系。
可現實中偏偏有個奇怪的群體害怕企業倒閉。只要企業建立起來了,就恨不能力保其長壽,摔一跤趕緊安撫,路不順趕緊鋪路,沒錢了給錢,反正只要工廠一直開著,就很開心。對了,我這么說是指工廠的員工?還真未必。工廠半死不活,員工收入也好不到哪去。再說了,如果有這么溫馨的環境,能整出個有前途的企業才叫怪事。好企業從來都是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你看到過溫室的花朵開得鮮活?然而有個群體偏偏就相信自己可以在溫室里培育出美麗的花朵。於是我們看到,即便張三的牛奶供給大於需求了,還能繼續生產,還可以不降價,還可以不處理,為什麼?背後有支撐啊。也許你看到這會立馬想到,這不是親爹也是乾爹,不然誰這么賣力地支撐?那就錯了,非爹非媽,照樣支撐。因為支持對其有好處。好處在哪裡呢?只要有個企業在那,還有一口氣,就能做出產出,做出就業,做出各種增長率,做出繁榮,從而做出一條寬廣的升遷道路來。
看到這,有緣的讀者開始會心地點頭了。是的,供給側原本不是問題,現在之所以出問題了,是因為供給側有條有形之手。假如把這有形之手縮回去了,供給側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我就是搞不懂為何那麼多做宏觀的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供給側有那麼難懂嗎?
;③ 「供給側改革」真的能帶來大宗商品的牛市嗎
理論上來說是這樣,供給側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產出,如果需求不變的話,需求就會大於供給,大宗商品價格就會上漲。
在股市裡面,牛熊市指的是股票的持續上漲或下跌。
牛市就是那些市場行情普通看漲的並且能夠持續一段時間的,也稱為多頭市場。
熊市又被稱作空頭市場,它的行情就呈現普通看淡以及一直下跌的趨勢。
看完有關牛熊市的概念以後,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現在是熊市還是牛市呢?
點擊下方鏈接,立馬告訴你答案:專屬滬深兩市的投資日歷,掌握最新一手資訊
一、用什麼方法推斷出是熊市還是牛市?
想要看出現階段是屬於熊市還是牛市,可以從這兩點入手,實際上就是基礎面以及技術面。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基本面來了解市場行情,通常通過宏觀經濟的運行態勢以及上市公司的運營情況來判斷基本面,通過行業研報就能看得出來:【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其次,根據技術面來判斷,量價關系、量比與委比、換手率等指標或K線組合等可以供我們參考,來觀察相關的市場行情。
打個比方,假如當前是牛市,買入股票的人遠多於賣出股票的人,那麼有很多個股的k線圖的漲勢就比較明顯。反之 ,如果現在是熊市 , 拋售股票的人比買入股票的人高的多 ,那麼有非常多個股的k險圖的下跌趨勢都變得非常明顯。
二、怎麼判斷牛熊市的轉折點?
如果在牛市快結束的時候才姍姍進場,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會買在股票高點從而導致套牢,相反在熊市快結束的時候進場,則很難不賺得金缽滿盆。
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抓住熊牛的轉折點,在低位時買進,高位時賣出,我們賺的就是買賣時的差價!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來分析牛熊轉折點,推薦使用下面這個拐點捕捉神器,一鍵獲取買賣時機:【AI輔助決策】買賣時機捕捉神器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④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請用通俗的話講講,別太專業
供給就是提供,供給側就是 提供產品的一方,消費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側」。
「供給側改革」的意思是什麼呢,做個最簡單的比喻吧, 康師傅這家企業都知道,在前十幾年 他是怎麼壯大的呢,產品是單一的,就幾種水,通過搞營銷,先賣台灣人,慢慢發現在台灣越來越賣不動了,他就開發大陸市場,誒,賣了好幾年,大陸也發現賣不動了,這就怪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消費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沒有問題的,人沒有大規模減少,人素質還有所提高,還賣不動了。問題出在「供給側」 ,供給出現了問題啊,說明公司的產品是有問題的,沒有注重產品本身。
所以企業 實業要轉型升級啊,不轉型不升級就得被市場淘汰,徹底淘汰,所以作為企業你得 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員工的技術,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管理能力;通過教育培訓體系,發展壯大研發團隊,技術隊伍;
政府在這方面的改革包括,給予減稅、簡政放權等、通過扶持一些有優勢的企業,有創新的企業促使市場加快淘汰落後的產能。
(4)供給側與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⑤ 供給側改革包括下面哪幾個方面
給側改革」可能會從五個方面進行:一是降低過剩產能。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過剩產能不僅本身不具有發展潛力,還占據大量的生產要素造成新興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國目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如果不能有效降低過剩產能,很有可能錯過這一實現轉型升級再平衡的有利時機。
二是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壟斷行業長期以來效率較低、缺乏市場活力,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電信、鐵路等。可採取降低准入門檻,鼓勵行業競爭的方法來激發壟斷行業企業活力,提高生產效率。打破壟斷將有助於提高市場活力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要素市場的改革。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的合理流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所在。要素改革要落腳於建立和完善城鄉間生產要素的流動、交易、優化的體制。要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使其享受城市化進程的溢出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是產業轉型升級。我國的製造業發展大都存在著粗放式發展的問題,產業轉型升級意味著製造業向精緻生產的方向發展,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方向提升。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製造業的國際化水平,真正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
五是金融市場改革。因為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完善,與實體經濟的傳導還不通暢。以股票市場為例,如何有效防範緩解金融風險,建立能夠服務於實體經濟,保護投資者利益,形成有效監管的市場是「供給側改革」的焦點所在。
⑥ 供給側去杠桿、疫情、地產經濟對股市是利好還是利空
有利好,也有利空,供給側去杠桿是利好,疫情是利空,地產經濟對股市總體利好
⑦ 供給側改革利好哪些股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宏觀層面最大的亮點,這也是宏觀調控依據的大轉變,從需求側管理轉向供給側管理,緊接而來的一系列舉措,將會對市場形成新的預期,像降低融資成本,大規模減稅,放鬆壟斷和行政管制等方面出現突破,都會直接釋放經濟活力。
其中,過剩產能行業(以房地產產業鏈為主)的並購重組或相關金融創新是最值得預期的。像萬科,近日已打破12個月的整理平台創出新高,此前不久,公司曾提出試點「先租後買,租金抵房款」(公司表示是營銷策略)。不過,近期媒體透露房貸利息或會可以抵稅。從股價運行趨勢看,萬科的走勢也很獨特,6-8月間並沒有跌穿長期均線,換言之,其大牛市趨勢一直維持。目前估值是1.5-2倍的PB,這是一個估值下限。若能夠穩定上台階,無疑會繼續引領地產產業鏈的估值定位,前提就是結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與地產藍籌股類似的是銀行保險股。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金融創新,比如消除「金融抑制」,像互聯網金融,加上大數據、雲計算的大規模應用,互聯網金融的台風口再度形成。浦發銀行近期也已創歷史新高,目前市凈率PB大約0.8-1.3倍區間,估值比較是有提升空間的,提升動力來自於混合金融或互聯網金融。同樣,華夏銀行、中信銀行也分別與螞蟻金服、網路的合作,成長預期似乎正在形成。保險也是值得關注,像新華保險等,其互聯網+金融預期都值得期待。
供給側改革另一個重要主線就是更新供給結構,重點是新產業成長主題。這也是符合全球產業發展方向的投資選擇,包括電動汽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精準醫療等,基於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這些新產業領域必然會誕生一批新藍籌,也是支撐未來一輪大行情的根基。
紫光股份(000938):擬定增發行8.5億股,募集資金圍繞雲計算、大數據進行全產業鏈購並。按增發後股本計,近期市值800-1200億間震盪鞏固整理,未來預期營業收入可達400億,市銷率3倍,大數據等新業務的加強,其毛利率將逐步提升,基於這點,千億市值有望成為新一輪行情啟動的起點。
科大訊飛(002230):人工智慧的典型公司。毛利率50%,市銷率16倍左右,屬於相對低估區域。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語音入口價值開始持續提升,正實施訊飛超腦計劃,向智能教育、自動客服、人機交互等領域拓展。近期長期均線附近震盪,股價運行轉向右側交易。
⑧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現有那些推動作用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
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展有以下推動作用:
1、「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將加快。這關繫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
2、「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
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
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3、「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
4、「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股市發展的態度。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