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選大市值股票
① 巴菲特:選擇上市公司的五大要素
大師們的思想有著極為相似的共同之處,事實上每一個證券成功人士背後的故事總是驚人的相似,因為真理往往是簡單而唯一的。從總體而言,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尋找自己真正了解的企業,該企業具有長期令人滿意的發展前景,由既誠實由有能力的人來管理。要在有吸引力的價位上買入該公司股票。
一、尋找自己真正了解的企業
巴菲特並不從市場理論、宏觀經濟理論或者局部趨勢等方面思考問題。相反,他的投資行為是與一家企業如何運營密切相關的,因此他集中精力盡可能了解企業的深層次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業務簡明易懂,經營歷史始終如一,長期前景令人滿意。他之所以能夠對自己從事的投資有較高程度的了解,在於他把自己的投資限制在自己理解的范圍內。「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許的范圍內投資。能力有多強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正確了解和評價自己的能力」。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往往只是通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乎尋常的出色。
二、該企業具有長期令人滿意的發展前景
巴菲特拒絕向下面公司進行投資:(1)正在解決某些難題;(2)由於以前計劃不成功而改變經營方向。巴菲特認為,劇烈的變革與豐厚的投資回報通常是不相容的。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同意這一觀點。他們爭相購買重組公司股票。而巴菲特認為,由於不可解釋的原因,這些投資者對這類公司寄予厚望,卻忽視了這類公司的現狀和問題。他認為,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秀公司的股票比以便宜的價格購買有問題的公司股票更能增加收益。巴菲特把經濟劃分為有特許經營權的小團體和普通企業組成的大團體。特許經營被定義為:(1)有市場需求甚至是強烈的需求;(2)沒有比較接近的替代產品;(3)沒有政府的管制。由於上述特徵,公司有很大的定價的靈活性,它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超乎尋常的回報。特許經營的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由於擁有大量的商譽,可以有效地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
而普通商品企業通常是低回報的企業,價格上的競爭嚴重削弱了經營利潤。
三、由既誠實又有能力的人來管理
當然,特許經營也會導致價值降低,原因是成功會導致新的進入者和替代產品的產生。這時管理者的價值就會凸現出來。
最重要的管理行為是公司的資金分配。對資金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公司管理者的理性程度。如果公司盈餘的再投資收益率超過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那麼應該把盈餘的全部資金進再投資。如果再投資收益率低於資本成本,那麼把盈餘資金用於再投資就是不理性的。如果一家公司產生了凈現金流量,而繼續在本公司業務上投資只能獲得平均水平甚至更低的收益率,那麼公司的管理者有下面三種選擇:(1)再投資於公司現有業務上,(2)購買成長型企業,(3)分配給股東。
巴菲特一直敬重那些全面真實披露公司財務狀況的管理者,特別敬重那些不利用公認會計准則來隱瞞、包裝企業業績的管理者。巴菲特強調,不管是否遵照公認會計准則,需要披露的信息應該回答具有財務知識的讀者三個問題:(1)公司大約價值是多少?(2)公司將來償還債務的可能性有多大?(3)管理人員的工作狀態如何?是否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巴菲特認為,大多數公司的年度報告是虛假的,只是程度不一。大多數管理者在報告業績時樂觀有餘,而坦誠不足。
四、財務數據的要求
巴菲特並不關心某一年的經營業績,而是看重4-5年的平均數字。他強調下面的准則:
1、集中於資本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由於大多數公司都用上一年度盈利的一部分來增加權益資本,因此沒有理由對每股收益感興趣。如果一家公司在每股收益增長10%的同時,也將權益資本增加了10%,那就沒有任何意義。最重要的指標是已投入的權益資本的收益狀況,而不是每股收益。但要作些調整。首先有價證券應該用投資成本而不用市場價格來估價。也就是分母是股東的投入成本,而不是用市場價格計算的股東權益。其次,排除所有資本性的收入和損失以及其他增減利潤的特殊項目。集中考慮經營利潤。公司應該在沒有負債或者極少負債的情況下,用權益資本獲得收益。提高財務杠桿會提高權益資本收益率,但高負債的公司在經濟增長放慢或出現經濟衰退時,是極其脆弱的。
2、計算股東收益。股東收益是巴菲特自己創立的指標。是公司利潤+折舊+攤銷-資本性支出-其他需要增加的應運資本。盡管不能為價值分析提供精確值,但他引用凱恩斯的話來說:「寧可接受模糊的真理,也不要精確的錯誤」。股東權益對於分析公司抵禦通貨膨脹的能力是有用的。
3、尋找經營利潤高的公司股票。該指標主要是反映公司獲利的能力。而削減成本是提高獲利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巴菲特自己的BerkshireHathaway公司的費用開支僅為經營利潤的1%。而同樣獲利能力的公司的該比率為10%左右。
4、對每一元的留存收益,確認公司已經產生出至少1元的市場價值巴菲特的快速測試中,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即公司股票市值增量應該至少不低於留存收益的數額。
五、要在有吸引力的價位上買入該公司股票
巴菲特認為理性的投資有兩個要點:確定公司的內在價值,並且能夠以比較大的折扣買到這家公司的股票。
1、確定公司內在價值評價公司股票的價值的三種方法:清算價值法、繼續經營法、市場法。用繼續經營法來確定公司的價值,要知道公司的現金流和折現率。而這兩個變數非常難以確定。巴菲特認為,如果他不能確信公司到底會產生多大的現金流,他就不會去估價這家公司。他認為微軟公司他難以估算現金流,因此他不買微軟公司的股票。巴菲特用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作為折現率。因為他不購買有較高債務水平的公司股票,這明顯地減少了與之關聯的財務風險。而他又集中考慮利潤穩定並且可以預計的公司,這樣經營風險即使不能完全排除,也是非常低的。
2、在有吸引力的價位上買入。
1988年6月,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的價格為10美元。這之後的10個月內,巴菲特購買了8340萬股,總共花了10.23億美元。平均每股價格10.96美元。到1989年底,可口可樂公司股票占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普通股中的35%。實際上,自從,戈伊蘇埃塔任可口可樂公司總裁後,公司股價就已經上升了。但巴菲特認為他無法以有利的價格買入。而這次,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可口可樂公司時,巴菲特卻慧眼識金。1988和1989年,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公司股票時,該公司的市場價值平均為151億美元。但據巴菲特的估計,公司的內在價值至少應該是207億美元,有可能達到324億美元,也有可能達到483億美元。因此,巴菲特認為安全收益差額至少為27%,多則70%。而其他內在價值分析者們認為,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股價與帳面價值比率、股價與現金流的比率相對較高,因此他們認為,可口可樂公司股票處於高估狀態。
巴菲特充分滿足了格雷漢姆的安全空間法則。格雷漢姆的安全投資法則使巴菲特在兩個方面獲益。首先,避免價格下跌的風險,其次,帶來獲取額外回報的可能。
靠近企業的投資方式是理性的、明智的。巴菲特說:「市場就象上帝,只幫助那些努力的人;但與上帝不同,市場不會寬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麼的人。」
② 巴菲特選股的技巧是什麼有哪些標准
巴菲特選股的技巧和標准有這些:
1.投資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必須非常好,處於壟斷地位,市場佔有率很高;
2.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比較單一,專注某個行業的龍頭企業;
3.選股的標準是通過市盈率進行估值,估值如果被低估,分批買入並長線持有。
巴菲特作為股神,它的投資方式早已經公布給世界,但真正能夠擁有巴菲特這樣投資格局的人,基本上沒有,這也是巴菲特投資成功的真正原因。巴菲特選股的方法其實並不復雜,選壟斷企業的龍頭公司,財務報告簡單易懂,能夠持續盈利的企業,如果被市場低估就開始分批買入並長線持有。
三、低位大量買入長線耐心持股
巴菲特最厲害的就是長線持股,大家應該知道巴菲特買入股票之後,基本上就不會怎麼關注股票的走勢,堅定的長線持有,股價達到他心中的理想價位之後才可能賣出,而且這種持股時間長達很多年,這是很多投資者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這種持股耐心是巴菲特獲得的關鍵。
③ 巴菲特選股最重要的三個標准
第一個標准:
公司具備合適的決策層。公司的好壞等都在公司頂部開始反映,巴菲特認為找到合適的公司和優秀的領導人至關重要,看看這家公司的薪酬,債務,還有過往的決策,看看是不是能夠降低投資的風險。
第二標准:
公司的長期前景。下一個重要的事情是公司能否保持足夠長的時間讓他們的產品有市場。巴菲特提出一個問題,「互聯網將改變我們使用產品的方式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意味著產品未來的方向和我們投資的方向不一致。當你選擇了投資口香糖,僅僅是因為我們在相當長時間都習慣去咀嚼它。
第三個標准:
投資穩定的股票,第三個規則是,這家公司應該是穩定的,可以理解的,」巴菲特會看中公司過去十年的財務指標,,以確保其收益是連貫的,而且有著正確的趨勢。
第四個標准:
投資那些有內在吸引力的股票。最後,巴菲特預測公司的內在價值在未來是值得投資的。如果股票價格比公司內在價值低很多,他會考慮投資,今天的一美元在明天並不等於一美元。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股票
1、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2、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3、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④ 通過聰明貝塔因子,復制出巴菲特的選股邏輯
一、在被動指數投資基礎上,加點主動投資的邏輯
投資寬基指數一種簡單的投資方式,投資者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就能獲取市場的平均 收益 ,這種收益甚至有可能超越絕大多數投資專家。
如果投資者不滿足於追求市場平均業績,則需要基金經理在跟蹤指數的基礎上做一些主動操作。在控制組合風險的前提下,獲得進一步的超額收益。這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買入指數增強基金,一種是買入聰明貝塔這樣的策略指數基金。
指數增強策略是指在跟蹤指數的基礎上,以主動投資方式來實現「增強」,也就是在控制對指數跟蹤誤差的基礎上超配或低配部分個股,實現超額收益,其實屬於主動投資范疇,依賴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
聰明貝塔(SmartBeta)策略則是按照其公布的方法論,嚴格執行既定的選股策略或另類加權方式,以期達到獲取超額收益或降低風險的目的,屬於被動投資范疇。
相比指數增強策略來說,聰明貝塔策略透明度高,風格穩定一致, 費率 一般更低,更加關注中長期投資期限和回報。
二、質量價值指數
Smart Beta策略採用了在某個因子上增加其曝光度進而量化超額收益的方法,這些因子包括成長、價值、動量、波動率、紅利等等。
在不同的市場情況下,總有一些因子會發揮作用,雖然各個因子的投資邏輯與作用周期不盡相同,但如果將因子合理組合,超額收益的可能性也將不斷增強。
華寶基金目前正在發行的華寶質量價值基金(501069),就是一隻「質量+價值」雙因子的Smart Beta指數基金。
該基金跟蹤的是標普中國A股質量價值指數,所謂質量價值就是在盈利質量好的公司中選取低估值的公司。
具體來說,就是會首先從備選集中篩選出A股質量打分最高的200隻股票,然後從這200隻股票中篩選出價值打分最高的100隻股票,組成指數成份股。
通過結合質量因子和價值因子來被動復制巴菲特的選股思路,避免了擇股難、擇時難的問題。
1、價值因子
價值因子是與股票估值相關的因子,著眼於交易價格低於公允價值的股票,價值因子在投資界是受到廣泛認可的。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體系中,估值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巴菲特強調購買具有「安全邊際」的股票,「安全邊際」的量化指標即為市盈率PE、市凈率PB、市銷率PS等主要價值類因子。
以市盈率、市凈率為例,簡單驗證單個價值因子的選股收益表現。在近19年的時間區間內,低市盈率指數、低市凈率指數相比於高市盈率、高市凈率指數的歷史表現。
可以發現,低市盈率、低市凈率指數的累積歷史回報遠超高市盈率、高市凈率指數。
19年間,低市盈率指數的年化收益為9.59%、低市凈率指數為9.01%;高市盈率指數為-2.68,高市凈率指數為-0.46%,可以看出價值因子選股策略在中長期的表現十分優越。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時間區間:200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2、質量因子
質量因子包含三個核心盈利能力指標,它們就是ROE(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應計率、金融杠桿率。
巴菲特說過,如果非要用一個指標進行選股,那麼他會選擇ROE。可見,ROE指標可以當做質量因子的代表。
我們用申萬績優股指數來檢驗一下高ROE股票的表現情況,申萬績優股指數選取排名ROE排名前100隻股票作為績優股指數成份股,每年進行兩次調整成份股。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時間區間:200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由上圖可以看到,申萬績優股指數長期跑贏滬深300指數和上證指數,在2018年1月達到歷史最高點7585點。這也證明了在A股進行價值投資的可行性。
3、「質量+價值」雙輪驅動
在績優股指數高收益的背後,我們也能看到單純靠ROE指標選股的指數波動性也比較大,尤其是在2018年回撤明顯,這也暴露出單因子選股的不足。
因為高ROE的股票通常伴隨著高估值,而如果只關注低市凈率的股票,會發現低市凈率的 上市公司 有很多業績都差強人意。
所以,標普質量價值指數其實是在選股時遵循了質優價廉的原則,在高質量公司中,進一步篩選其中估值低的股票。
另一方面,ROE是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杜邦分析法將其分為凈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財務杠桿系數。
對於一些行業來說財務杠桿高,意味著企業的經營風險大,一方面會增加債務費用支出,另一方面會限制企業未來的融資能力,進而抑制企業發展。
因此質量因子考慮全面的地方,就在於它挑選ROE較高的股票的同時,通過資產負債應計率、財務杠桿兩項指標將風險較高的股票剔除出去。
如果公司主要是靠自己的話,那麼它對外界的風險就具有更好的一個免疫力。
4、風險收益特徵
標普中國A股質量價值指數從2007年至今已經大幅跑贏了滬深300指數了。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8年12月31日,質量價值指數10年的年 化收益率 達到13.48%,高於上證50(8.22%)和滬深300(8.47%),同期質量價值指數的最大回撤也低於上述主流寬基指數。
(截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
三、聰明貝塔三劍客對比
至此,華寶基金的聰明貝塔三劍客已經集齊,它們分別是華寶標普中國A股紅利機會指數基金(因子:股息率)、華寶港深中國增強基金(因子:價值)和華寶標普中國A股質量價值指數基金(因子:質量+價值)。
這三隻基金兼備主動投資和被動管理的優勢,三種因子更關注成分股的基本面情況,因此是以中長期超額收益為目標的,這也與A股市場逐漸走向中長期配置的趨勢是一致的,能夠滿足投資人對策略性投資工具的需求。
筆者對三隻指數基金的市值分布、行業分布、分年度收益情況做了整理,方便大家對比查詢。
1、市值分布
從成分股權重對比來看,質量價值指數和滬港深中國增強價值指數都對前10大成分股給予了40%以上的權重,使得指數整體偏向於大盤藍籌;
紅利指數的前10大成分股佔比僅為18.9%,因此盡管其平均總市值並不低,但由於權重分散,整體呈現出中盤風格。
具體來看,質量價值指數成分股500億市值以上佔比41.74%,200到 500億的市值佔比接近20%;100億到 200億的市值佔比是18%,市100億以下的股票佔比只有20%左右。
紅利指數的成分股市值在500億以上的股票,僅僅只佔到21%左右, 200億到500億市值的股票佔比為 25%,100億到200億市值的股票佔比位18%,100億市值以下的佔比達到30%左右。
從這個市值分布上來看質量價值指數更偏向於大盤風格,其所屬滬深300成分股佔比54.58%,所屬中證500指數成分股佔比20.77%;
相比而言,紅利指數是大中小市值都比較均衡的一個指數。
2、行業分布
標普中國A股質量價值指數設置了40%的行業上限,保證了指數覆蓋行業的多樣性。前五大行業分布為:建築材料、工業、可選消費、能源、醫葯生物。
該指數堅持在高ROE行業中選擇低估值個股,可以看到格力電器、雙匯發展、東阿阿膠等低估值績優股都出現在前十大成分股中。
標普滬港深中國增強價值指數同樣設置了行業權重上限(40%),目前行業佔比較高的有金融、工業、房地產、能源等周期性行業。前十大成分股中銀行股居多,符合該指數專注挖掘滬港深三地低估值股票的特徵。
紅利指數採用股息率加權,且每隻股票的權重不得超過3%,單個行業權重不超過33%。前三大行業分別為工業、可選消費和房地產。可以看出,傳統行業比重較大,這些行業過了高速發展期,成分股公司發展穩定,有能力進行分紅派息。
3、分年度收益
從近10年年化收益來看,紅利指數為19.73%、價值指數為16.21%,質量價值指數為13.21%,三大劍客均跑贏了上證50指數(11.19%)和滬深300指數(10.28%)。
分年度來看,紅利指數有9年跑贏滬深300指數,價值指數有8年跑贏滬深300指數,質量價值指數有6年跑贏滬深300指數。
(數據來源:Wind;截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
數據顯示,在一個長周期內,三隻聰明貝塔指數能夠跑贏主流指數,但是在個別年份會出現策略失效,導致跑輸市場。也就是說,不同的因子有其適合的市場環境。
標普紅利指數在2009年、2014年、2015年的時候都有很亮眼的表現,爆發力很強。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小市值公司相對同類型的大市值公司具有超額收益。盈虧同源,在以大為美的2017年則出現跑輸現象。
標普滬港深指數價值指數其實就是挖掘低估值股票,進行逆向投資。在投資界遵循低估值投資策略的代表是格雷厄姆,購買價格低於價值的標的。
事實上,該指數也是近10年和近3年回撤最小的指數,防禦性十分突出,缺點是牛市容易跑輸。不過拉長周期看,它的收益也很明顯,其近10年的年化收益僅次於標普紅利指數。
標普質量價值指數其實是結合質量因子和價值因子來被動復制巴菲特的選股思路。早期的巴菲特特別奉行「撿煙蒂」投資法,後來受芒格的影響,轉而追求價格合理的優質企業。
因此質量價值指數的收益主要來源於企業盈利增長和一部分估值回歸。熊市中,好股票被錯殺是大概率事件。在經歷了2018年的回撤之後,目前的估值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綜上,不同的Smart Beta因子在牛熊市中有不用的表現,但在長周期內有望跑贏主流指數。
一般來說,當經濟增長比較強的時候,價值,動能和市值因子表現會很好。
在經濟增長比較弱的時候,高分紅率,高質量,低波動率會表現比較好。
了解這些特徵後,我們才能在不同市場中更好做出選擇。
⑤ 巴菲特選股最重要的三個標准
毛利率、凈利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巴菲特還給這三個指標,設定了標准,也就是毛利率要高於40%,凈利率要高於5%,凈資產收益率要高於15%,這三個指標都達標的結果就是這家公司,很賺錢、產品很好銷售,而且銷售成本也不高,投下去的錢利用效率也很高。
巴菲特覺得,好的公司怎麼毛利率也得超過40%,當然越高越好。比如A股上有家公司,毛利率竟然達到92%,這就是貴州茅台,一瓶1000塊錢的茅台酒,他能賺920元,所有有人不客氣的說,隨便換什麼人過去當老闆,茅台一樣很賺錢。
(5)巴菲特選大市值股票擴展閱讀
巴菲特直言:中國很有多機會,我想除了中國,你可能不會有再到別的國家找到投資的想法。中國市場是年輕而龐大的市場,市場的年齡和有效率的成長是成正比的。巴菲特更是透露其搭檔查理·芒格已經在中國找到了一些可以獵取的獵物,且芒格已經有很多中國的股票。芒格還稱,很多美國投資人錯過了中國的機會,他們應該把他們的觀點再移向中國。
一般來講,股票投資的長期報酬率在10%,如果某公司ROE長期低於10%,那麼大多數這種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不合格的,當然具體分析時可能會出現有的公司因行業處於低谷或增發等原因造成ROE降低,這種公司不一定不值得關注。只是在一般情況下,ROE長期低於10%的公司小散們還是應當盡量迴避。
⑥ 市值高的股票是不是比市值低的好
股市投資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有巴菲特、也有索羅斯,還有彼得林奇、歐奈爾等各種不同的類型,他們都是成功者,這說明股票投資只要適合自己的性格,能夠駕馭並持續穩定盈利,就是好的投資邏輯。
那麼,對於買大市值還是小市值,天檀覺得不可一概而論,巴菲特就是買大市值的典型,這是由他的理念和資金性質決定的,很大的資金小市值股票也無法承載啊。
但是,既然是大市值股票,可能走勢就比較平穩,沒有太大的波瀾,也沒有太快漲幅,而對於資金少的朋友,要想較為快速的盈利,小市值股票是非常合適的方向。
但小市值品種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波動很大,也就是俗稱的高彈性,那麼理論上風險也就相對放大了,所以做這類票要有更強的風險意識。
⑦ 巴菲特的選股標準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做
如何選股可能是每位投資者面對的首要難題,其實股神的選股標准早在1982年的致股東信中就公告天下了,他當時還呼籲如果有發現符合標準的可以送上門來,但這么多年過去了,股神還是只有那個股神,這是為什麼?股神的標准依然適用嗎?為什麼股神後面買的股票與這個標准有出入?A股符合股神標準的股票有哪些?我們該如何選擇?1. 要有一定規模,每年稅後利潤不低於500萬美元;
2. 持續穩定地盈利能力,我們對題材或困境類公司沒有興趣;
3. 高股東報酬率,並少舉債;
4. 可靠的管理層;
5. 簡單易懂的業務;
6. 合理的價格。
這裡面有兩個是比較明確的標准,一是凈利潤不低於500萬,但這是當年的標准,放到今天來說已經過時;二是高股東報酬率,也就是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2%,最好是高於15%,這個標准如今被市場用得最多。
二、A股符合標準的股票
以凈資產收益率為例,長期高於20%的股票並不多,而負債又低,業務簡單易懂的就更少了。而且這些股票近年來都漲得出奇地好,個個都是長牛行情,青一色的大白馬,那問題就來了,站在現在這個節點,他們的價格都不低了,甚至很高了,我們該如何選擇?
市場就是這樣,每個股票如同賽馬一樣,它都綜合了賠率和勝率。白馬賠率低但勝率高,但市場價格奇高不下,黑馬賠率高但勝率低,因此價格低廉,甚至無人問津,具體方法參考如下:
選擇一個白馬組合,你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擇時,就是根據行情的變化適時調整倉位比例,也可以不擇時,就是對符合標準的股票無腦買入,與市場上的基金一樣。
等待一個合適時機,不管什麼股票或行業,都會有低迷的時期,比如茅台,在2012年限酒令和塑化劑的雙重打壓下,整個行業陷入低迷,當時唱空茅台的大有人在,說什麼白酒沒人喝了等等,那個時候是買入白酒的最佳時機,因此等待白馬落難的時機。
選擇有白馬潛質的黑馬,這個難度就大多了,這是市場普遍的做法,也是投資人挑戰自我的方式,但巴菲特不會這么做,在他看來,選擇一尺柵欄去跳是他保守的行事風格,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
那為什麼巴菲特後期買的A股如中國石油、比亞迪等並不完全滿足以上指標呢?別忘了巴菲特是八成格雷厄姆,兩成費雪,中國石油是符合煙蒂的標準的,而比亞迪完全出自他的搭檔芒格之手。
⑧ 巴菲特買了哪些中國a股
有兩支如下:
1. 中國石油
巴菲特於2003年4月開始分批吸納中石油股份,累計買入23.84億股,金融危機前成功出逃。巴菲特於2004年買入中石油23.39億股,斥資約38億港元。
巴菲特說,「當年入股中石油的價格為20美元,出售價介於160至200美元,總共獲利35.5億美元(約277億港元),相當可觀。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去年金融風暴發生前出脫中石油股票,報酬率高達700%。
2. 比亞迪
2008年9月,巴菲特斥資18億港元認購了2.25億股比亞迪股份。一年間賬面獲利13億美元,成為他投資中國的第二個代表作。
比亞迪首次進入巴菲特持股前十大名單,是因為2020年比亞迪股價暴漲帶來極高回報,比亞迪買入成本2.32億美元,2020年底市值58.97億美元,回報率高達24.4倍。
巴菲特能成為股神就是因為他的投資理念,他有自己的選股邏輯、方法和經驗,投資者想在股市賺錢要有合理投資經驗和投資方法,不要盲目的跟風,不然很難成功。
拓展資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股票是股份制企業(上市和非上市)所有者(即股東)擁有公司資產和權益的憑證。上市的股票稱流通股,可在股票交易所(即二級市場)自由買賣。非上市的股票沒有進入股票交易所,因此不能自由買賣,稱非上市流通股。
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標准、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證書的簡稱,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或作價抵押,是資金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