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36氪股票市值

36氪股票市值

發布時間: 2023-01-09 09:38:15

⑴ 現在市值76億的股票有哪些

市值超過76億的股票的很多,其中央企國資龍頭股的市值都遠遠高於76億元。A股市場共有龍頭股票73家,其中上海A股54家,深圳A股19家。滬深兩市的央企國資改革第一龍頭股是中國人壽(601628),總市值達7216億元。
1、中國人壽股票601628,最新股價30.82元,總市值7216.10億元,近一年跌幅-27.16%。是北京市西城區的央企國資改革概念、保險龍頭股。2021年中報,公司營收5526.01億元,凈利潤409.75億元,同比增長34.19%。
2、海康威視股票002415,最新股價55.09元,總市值5143.10億元,近一年漲幅54.96%。是浙江省杭州市的央企國資改革概念、電子系統組裝龍頭股。2021年中報,公司營收339.02億元,凈利潤64.81億元,同比增長40.17%。
3、中國石化股票600028,最新股價4.49元,總市值5109.13億元,近一年漲幅25.77%。是北京市朝陽區的央企國資改革概念、石油加工龍頭股。2021年中報,公司營收12616.03億元,凈利潤391.53億元,同比增長270.22%。
4、中國中免股票601888,最新股價249.50元,總市值4871.43億元,近一年漲幅18.17%。是北京市東城區的央企國資改革概念、旅遊綜合龍頭股。2021年中報,公司營收355.26億元,凈利潤53.59億元,同比增長475.92%。
5、長江電力股票600900,最新股價20.31元,總市值4618.87億元,近一年漲幅2.99%。是北京市海淀區的央企國資改革概念、水電龍頭股。2021年中報,公司營收199.01億元,凈利潤85.82億元,同比增長8.60%。
6、中國神華股票601088,最新股價21.62元,總市值4057.63億元,近一年漲幅50.77%。是北京市東城區的央企國資改革概念、煤炭開采龍頭股。2021年中報,公司營收1439.79億元,凈利潤260.26億元,同比增長25.99%。
7、中國電信股票601728,最新股價4.53元,總市值3809.97億元,近一年跌幅-5.43%。是北京市西城區的央企國資改革概念、通信運營龍頭股。2021年中報,公司營收2175.47億元,凈利潤177.43億元,同比增長27.20%。

⑵ 股票總市值是什麼意思啊

股票總市值是指整個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價值總和。而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公司每股股票的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

股票總市值是指所有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價值總和,一家上市公司每股股票的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即為這家公司的市值,整個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即為股票總市值。

(2)36氪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總市值用來表示個股權重大小或大盤的規模大小,對股票買賣沒有什麼直接作用。但是最近走強的卻大多是市值大的個股,由於市值越大在指數中占的比例越高,莊家往往通過控制這些高市值的股票達到控制大盤的目的。這時候對股票買賣好像又有作用。

其中,股票值、真值與股票市值是同方向變化的,凈值、真值上升的股票,其市值必然會提高;而市場供求關系主要是指資金的供求和股票本身的供求狀況。

比如市場上資金供給比較充足,買進股票的資金力量強,股票市值就會上升;反之,若股票市場上資金供給緊張,資金需求增大,買進股票的資金力量變弱而賣出股票的人增多,股票的市值則會下跌。

⑶ 36氪獨家丨詳解阿里2022裁員:多個業務有縮減,核心電商仍將擴充人手-

文 彭倩、董潔、蘇建勛

編輯 楊軒、喬芊

36氪從多位接近阿里的人士處獲悉,從去年底至今,阿里的部分事業群在持續進行人員縮減。

人員規模變動最大的是生活服務板塊,包括餓了么和口碑等本地生活業務以及飛豬事業部。其次,盒馬、淘菜菜(社區團購業務)也有一定比例的人員優化。高德也在年前年後進行了部分人員優化,但比例不高。

不過,淘系電商並未波及,其運營、研發等崗位還在招聘中;此外,阿里雲、菜鳥物流不在此次裁員范圍內,但阿里雲主要部門的HC已凍結。

此前在脈脈等多個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說法是,此輪阿里整體裁員比例高達30%。但多位接近阿里的人士表示,這個數字太過誇張。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阿里員工總數已經超過25萬人,若裁去30%,則接近8萬人。

「從阿里如今內外面臨的挑戰來看,不可能在短期內冒如此大風險裁掉這么多人。」一位接近阿里的消息人士向36氪表示。

阿里組織架構圖

阿里裁員之所以在這個時間節點發生,因為其財季從每年4月開始計算,通常2月、3月都會集中進行績效考核和人才盤點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阿里凍結HC的動作就十分明顯。一位接近阿里的獵頭人士告訴36氪,往年Q2和Q3都是招聘高峰,但從去年Q3開始,阿里的需求就明顯減少,Q4和年後基本沒有了,「有些部門表示HC要5、6月再說,比如盒馬」。

不過,目前市面上仍存在對於阿里裁員消息反應過度的情況。經濟大環境整體下行、金融市場動盪、 科技 股市值大幅縮水,都加劇市場對大廠裁員消息的恐慌和悲觀情緒。

36氪就各業務線裁員情況向阿里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對方無回應。

生活服務板塊成為了此次阿里裁員的重災區,尤其是本地生活業務下的餓了么和口碑。

從1月份開始,餓了么此輪裁員一直持續至今,春節之後更有加速趨勢。 多位餓了么內部員工都向36氪證實,此次裁員的比例在15-20%之間,而非此前盛傳的30%上下,原因之一是自去年9月以來,從阿里集團各BU轉崗至本地生活的人員也在增加。

具體到裁員分配,到家到店的一線BD、區域市場和運營、本地零售大商超等前端業務線是重災區 ,職能線以及研發崗位裁員比例則相對較少。

目前餓了么有四大業務資產:餓了么App、即時商流計算平台、即時物流網路(主要指蜂鳥)以及即時物流計算平台,以上裁員名額主要集中在餓了么主平台業務,商流、物流計算和蜂鳥涉及較少。

據內部員工透露,蜂鳥也是餓了么今年主抓業務之一。新上任的本地生活公司CEO俞永福對蜂鳥相當重視,在內部講話中他也提到「未來本地生活競爭的壁壘在於即時物流,蜂鳥未來要做成一個即時配送平台,爭取成為一家獨立的公司。」

多項公開數據顯示,目前美團與餓了么的市場份額佔比已經來到7:3,從2019年開始,餓了么內部已經不再把市場份額作為作為衡量業績的唯一標准。有餓了么員工告訴36氪,過去兩年,內部提到更多的是「守住優勢區域,做好防守,穩扎穩打」。

除蜂鳥配送網路之外,上述員工還表示, 今年餓了么將集中力量在主app的拉新、促活以及「圈測運營」上 ,後者是指在地區范圍內,選擇部分商家做精細化運營服務,幫助商家增長訂單。

去年,「圈測運營」已經被餓了么內部視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如今伴隨「引導外賣平台降低費率」的呼聲,這一考核今年將延續。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以餓了么為主的「到家」和以高德為主的「到目的地」業務在四季度營收達到121.4億,同比增長27%,但2021年Q2-Q4,阿里本地生活的經營虧損逼近240億人民幣,單季度的虧損就接近80億。

口碑的裁員則早於餓了么。據晚點Latepost報道,目前口碑的餐飲業務從過去直營的 40 座城市收縮至 11 城,聚焦一二線城市,其餘城市也將由直營轉為服務商模式。

伴隨業務規模的縮減,裁員也隨之而來,「絕大部分直營城市只保留了1/3的員工,除少數可以轉崗去餓了么外,近一半的員工被優化」,一位前口碑員工告訴36氪。

而據36氪了解, 年中口碑的業務可能會進一步收縮,並且不排除將剩餘業務並入其他業務線的可能。 這從之前的調整中可以看出端倪。去年10月,「口碑」從支付寶的底部Tab標簽頁被搬移至首頁「九宮格」,隨後底部 Tab 正中間的 「口碑」 圖標變為 「生活」。

此外,飛豬的裁人員優化也從1月開始,「總部的技術、運營以及用戶增長部門也均有涉及」,有飛豬員工告訴36氪,「主要原因是疫情反復讓平台難以開展業務,商戶太少、運營成本太高。」

曾經重金投入,但因相關政策出台擴張受限的淘菜菜、遲遲未能盈利的盒馬事業部等創新部門,也成了人員縮減的重災區,這些部門精簡人員主要目的是為集團節省開支。

據幾位盒馬員工透露, 盒馬此輪裁員比例整體將達到20%,其中市場運營等是裁撤的主要崗位,裁員評分將於3月底完成。除了裁員,36氪還了解到,盒馬P8以上員工降薪高達30%。不過,據一位接近盒馬的消息人士表示,下降的30%薪資有可能換成盒馬期權。

幾位接近盒馬的人士表示,盒馬此輪裁員主要是完成集團給出的裁員KPI。事實上,在疫情緊張時期,為了保證供應,盒馬還陸續增加了一些共享員工。一方面因為疫情故態復萌訂單需求暴漲,盒馬人手嚴重不足,而疫情導致線下餐飲員工大量閑置,可轉為共享員工,充當盒馬的配送員、分揀員和包裝加工員。

數位接近盒馬的消息人士告訴36氪,曾被盒馬視為重要增長點的社區電商項目「盒馬鄰里」也於去年底開始進行人員優化,並縮減門店規模,例如珠三角區域盒馬鄰里門店目前已全部關閉。近期,盒馬鄰里還宣布新增外賣業務。目前,每單收取3元運費,達一定門檻可免配送費。

阿里在去年宣布要實行「經營責任制」,意在將各項業務進行拆分獨立運作,這意味著包括盒馬在內的曾依靠集團輸血的業務(還有本地生活公司、Lazada、Trendyol)如今都將自負盈虧。

在新的制度推行後,盒馬CEO侯毅也從多次表示盒馬最新的目標就是盈利。而最近幾個月,盒馬、Lazada欲尋求融資的消息已經被廣泛報道。

社區團購業務淘菜菜的人員優化則從年前就已經開始,比例在20%上下 。據知情人士透露,「一線BD,網格倉代理側等是裁員的重點,研發人員也在近期被集中約談」,這與此前美團優選的裁員如出一轍。

據36氪了解,在經歷多次業務整合後,目前淘菜菜的增長勢頭不錯,去年Q4其日單量已經突破了1200萬單,GMV超130億,逼近興盛優選,今年其GMV目標則是突破1000億人民幣。不過由於運營管理成本較高,目前淘菜菜的整體虧損率約為15-18%,相比下多多買菜已經可以控制在10%上下。

伴隨中國數字商業板塊成立,淘菜菜正加速融入淘系。據內部員工透露, 如今淘菜菜的中台已經與大淘寶合並,在淘系中更多承擔提高用戶粘性以及拉新的作用。

大文娛版塊的優酷視頻本次也有一定比例的人員裁減,包括計劃解僱一個負責製作兒童節目的團隊。而該版塊中的阿里影業等,去年就有較大的人員縮減。

不過,淘系電商並未波及,其運營、研發等崗位還在招聘中;此外,阿里雲、菜鳥物流不在此次裁員范圍內,但阿里雲主要部門的HC已凍結。

從裁員的比例分配來看,阿里該輪調整的整體邏輯是穩住電商大盤、收縮部分變現表現不佳的業務。事實上,在消費整體疲軟、電商領域競爭空前激烈的大環境下,阿里近兩年來的戰略重點重新回到強加核心業務增長上,阿里也對組織架構進行多番調整。

2021年底,阿里曾宣布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試圖對多年來組織穩定的電商業務進行徹底變革,阿里CEO張勇在內部信中宣布公司升級「多元化治理」體系,任命戴珊和蔣凡分別負責新設立的「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其中,戴珊作為集團總裁,將代表阿里巴巴集團分管大淘寶(包括淘寶、天貓、阿里媽媽)、B2C零售事業群(天貓超市和進出口事業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業務。

目前,阿里確實處在艱難時期,無論財務還是業務上正處在一個不穩定周期,面臨的環境和競爭挑戰巨大。據2022財年Q3財報顯示,阿里的國內業務營收增長降至個位數,為7%。為了維持營收增長,對抗持續惡化的宏觀環境,今年阿里將重點發展自營和海外業務。

36氪獨家獲悉,除了B2C 零售事業群將設立品牌自營旗艦店,自去年底至今,阿里一直在醞釀孵化新的自營業務,並將對目前散落在各事業部的自營業務進行進一步整合,以提升該業務在整體營收中的比重 。2022財年Q3財報顯示,阿里自營(高鑫零售、盒馬、天貓超市)占營收的比重已經達到28%。

⑷ 36氪獨家 | 阿里內部隱藏「P」序列職級,「高 P」光環或成過去式

據 36 氪獲悉,阿里巴巴在昨日取消了內部系統的「P」序列職級顯示,員工在郵件、釘釘、內網等系統中已無法再看到彼此的職級,只能看到所屬集團部門。這是繼取消周報、不鼓勵低效加班/會議後,阿里內部採取的又一提升組織效率的措施。

阿里內部分為兩個職業序列,分別為「P(Profession)」和「M(Management)」,其中,「P」代表專業序列,諸如程序員、產品經理等大多員工都在該序列;「M」則為管理序列,需要具備管理團隊的經驗和能力。

「P」序列最早由阿里 B2B 業務提出,至今已實行超過 10 年,從 P5(校招畢業生)至 P12(事業部總裁),阿里員工入職時會匹配職級,並對應至相應的薪酬、股票與晉升機制,其中 P10 以上即為副總裁級別,被阿里員工稱為「高 P」。

多位阿里員工對 36 氪表示,此次取消「P」序列的內部顯示,或與鼓勵內部平等溝通有關。

一位阿里員工告訴 36 氪,之前在內部跨部門協作時,如果看到對方是「高 P」,溝通時會有所顧忌,甚至「能繞開就繞開」,現在隱藏職級後,會更敢於溝通一點。

另一位員工對隱藏職級的措施表示了肯定,「的確能消除一些溝通差,內網也是支持的聲音佔大多數。」但他也對 36 氪表達了擔憂:萬一開會時懟了某個陌生同事,結果發現人家是 P10(副總裁),就尷尬了。

36 氪針對隱藏職級一事向阿里官方求證,阿里確認了這一事實,但並未給出更多回復。

不過,取消 P 序列顯示真的能鼓勵溝通嗎?上述幾位員工也無法給出肯定回答,但在阿里員工呈倍數增長(2018 年6.6 萬人,2019 年超過 10 萬人)的眼下,這更像是阿里內部傳遞出的一種態度:即消除官僚姿態,確保扁平式管理。

這樣的變化也延續了阿里自 7 月以來,圍繞組織效率提升採取的多項規則調整。七月中旬,有消息稱阿里宣布不再強制員工上交周報。對此,阿里在當時回應稱,不僅取消周報,還要杜絕形式大於內容沒有思考的ppt,而且不鼓勵低效加班。

根據界面新聞報道,據內部員工透露稱,一些管理者已經私下傳達,除了周報之外,一些不必要的會議都會逐步取消,包括疫情影響下一些團隊因為遠程辦公需要而召開的早會。

除了提升內部效率外,部分員工認為,此次隱藏阿里 P 序列,也與阿里「高 P」多次引發的負面新聞有關。

以往的微博熱搜中,已出現多次阿里高 P 員工相親開出不合理條件,從而引發群嘲的案例;今年 6 月,阿里一位 P8 員工在網上公開招聘私人助理,由於涉嫌對求職者欺詐與騷擾,該員工很快被阿里廉政部門調查後辭退。

今年3月,85後淘寶總裁蔣凡晉升至M7/P12,同時執掌淘寶、天貓、阿里媽媽三大核心業務,但因為疑似出軌網紅張大奕,一個月後,阿里官方宣布蔣凡被記過、取消年終獎,同時取消其阿里合夥人身份。

作為市值突破6 萬億港元的老牌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的 P 序列已經成為財富與 社會 地位的象徵。以 36 氪了解的行業水準,阿里巴巴 P8 平均年薪(現金+股票)在百萬級別(部分技術崗還會更高),在阿里巴巴擁有越高 P 序列的員工,意味著極大的光環。

隨著阿里對職級展現方式進行調整,「高 P」在行業的光環或將被弱化,但如果能通過抹去職級信息,讓阿里內部協作減少損耗,也是這家擁有 10 萬員工巨頭的福音了。

更新:

阿里巴巴集團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隨後在朋友圈對此回應稱:阿里從來不靠職級管理。但阿里永遠要直面未來管理的多元性。

阿里巴巴集團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

⑸ 2021年股票總市值

最新數據,總市值約82萬億。

截止昨日收盤,滬市主板總市值為467955億元,深市股票總市值為356473億元,合計82.44萬億。

⑹ 36氪獨家 |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出席拜騰全員會,將派百餘人進廠

富士康和拜騰 汽車 的合作迎來確定性進展。

1月22日下午,富士康 科技 集團董事長劉揚偉通過電話會議形式,出席拜騰 汽車 全員會,發表「讓拜騰嬴」為主題的演講。這在拜騰內部被視為雙方合作進入實質階段的信號。

富士康董事長在拜騰內部演講,圖源現場拜騰員工

多位參會的拜騰 汽車 員工告訴36氪,圍繞「贏的公式」,劉揚偉主要說了三點,「第一個是,拜騰的大屏數字座艙體驗和品牌基礎;第二,拜騰的股東一汽集團懂造車,可以幫助拜騰;第三個是,富士康在供應鏈管理、整車和零部件整合、工程和品質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可以幫助拜騰加速量產。」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出席拜騰全員會

一位拜騰 汽車 員工向36氪透露,富士康將向拜騰南京工廠派駐100多位工程人員,幫助拜騰加快量產工作,目前已經有一部分人員進入拜騰,「原計劃是2022年一季度量產,但藉助富士康,高層希望把量產時間提前到2021年底或者2022年初。」

1月4號,停擺半年多的拜騰 汽車 發布公告稱,拜騰 汽車 已和富士康 科技 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計劃在2022年第一季度實現拜騰M-Byte電動車的落地和生產。同時,也有消息稱,伴隨戰略合作,富士康也將向拜騰 汽車 投資2億美元,對此,拜騰 汽車 官方向36氪表示「不便評論」。

拜騰 汽車 曾是新造車陣營中的明星團隊,原CEO畢福康擔任過寶馬集團副總裁,COO戴雷擔任過英菲尼迪中國區總經理,自2017年成立以來,拜騰共進行了4輪融資,總金額約84億元。

但因管理失序,拜騰 汽車 陷入資金泥潭,兩位創始成員畢福康和戴雷相繼離職,首款車M-Byte項目也因此擱置。2020年6月份時,拜騰 汽車 發布全員郵件表示,自7月1日暫停中國區內地業務運營,全員待崗,停工停產時間為半年。

拜騰宣布停擺後,新能源車市場行情卻突然扭轉,蔚來、理想 汽車 和小鵬 汽車 登陸美股IPO後,市值都已超過300億美元,較此前一級市值估值普遍上漲至少5倍。傳統車企、 科技 巨頭蘋果公司都開始發力智能電動 汽車 ,富士康也要抓住這波製造業機會。去年10月,富士康在首屆「鴻海富士康 科技 日」(HHTD)中,對外發表命名為MIH的EV軟硬體開放平台與關鍵零組件等相關技術,正式進軍電動車領域。這些都促成了拜騰 汽車 翻身的外部環境。

而在內部,以丁清芬為首的「留守」高管則四處尋求投資機會。接近拜騰 汽車 高層的員工告訴36氪,2020年1月的CES期間,丁清芬已經和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建立聯系,此後雙方一直就合作可能性進行溝通,直到2020年四季度,富士康下定決心派人到南京盡調,「一開始隔離在酒店,不能出去,大家就在酒店裡溝通。」

有拜騰 汽車 投資方告訴36氪,公司停擺期間,拜騰股東曾商議過各種破產重組方案,其中已經實施的方案為,將公司業務分成兩部分,生產製造和工廠相關資產放在拜騰 汽車 ,未來可以承接代工業務,而研發、工程和技術資產裝進盛騰 汽車 。36氪從拜騰內部了解到,如今拜騰公司的總人數為300多人,盛騰有200多號人,拜騰 汽車 有100多人。但富士康進來以後,兩個公司的概念將逐漸淡化,「雙方要合成一股繩,來沖刺量產目標。」

「富士康的目標不僅僅是拜騰,而是把拜騰做成以後,將電動 汽車 產業落在南京。」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在拜騰全員會上說。

⑺ 蔚來的未來在科創板市值蒸發640億「新造車」第一股的寒冬何時結束

車市下行、融資趨緊,蔚來 汽車 的未來越來越不被看好。

19日上午,一則蔚來計劃回科創板的消息刷屏,消息還稱,蔚來已經關閉了其矽谷辦公室,並開啟了新一輪裁員。

登陸紐交所近1年以來,外界對蔚來的評價可謂毀譽參半,但這只國內新造車第一股的確未被投資者看好,股價從上市之初的6美元一股跌至不足3美元,期間最大跌幅高達74.57%,市值較高峰時期縮水逾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0.41億元)。

盡管午後蔚來作出回應,稱其矽谷辦公室仍有500員工,對回科創板不予置評。但科創板推進如火如荼,這則傳言還是讓蔚來 汽車 再次站上「圈錢」、「玩不動」等輿論風口。

傳言四起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已經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蔚來 汽車 正計劃回科創版, IDG、高瓴資本等為參與操作者。此外,蔚來新一輪裁員的消息再次「不脛而走」。

報道稱,經三方獨立信源交叉驗證,蔚來還在繼續新一輪裁員,新一輪裁員將從8000人減至5500人。一位車企供應商透露稱,蔚來還將繼續裁員。

報道指出,蔚來曾經在矽谷設立兩個辦公室,共640人。今年5月,加州就業中心文件顯示,蔚來矽谷共計裁員70人,其中20人來自舊金山辦公室,還有50人來自聖荷西辦公室。目前,蔚來已經關閉舊金山辦公室。

今日午後,蔚來官方微博就上述報道發出澄清信息,稱上述媒體報道皆為不實報道,矽谷辦公室是蔚來全球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一直處於正常運營狀態,目前蔚來把體系化效率提升作為工作重點,員工優化會有序進行,近期沒有回科創板的計劃。

今年4月以來,蔚來 汽車 裁員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從計劃裁員3%,將人數控制在9500人,到繼續裁員至8000人。8月16日,蔚來創始人兼CEO李斌在「2019新能源消費論壇」上首次正式回應裁員傳聞,「本次減員是為了優化、提升運營效果,更為了迎接車市寒冬儲蓄資本。」李斌透露,過去蔚來員工已接近一萬人。

裁員之外,蔚來或面臨人事上新的挑戰。日前,蔚來軟體發展(中國)副總裁庄莉、蔚來創始人兼執行副總裁鄭顯聰等相繼離職。

8月17日,36氪未來 汽車 日報發表文章《那些離開蔚來的年輕人》,展現了部分曾在蔚來 汽車 任職過的年輕員工的視角。次日,蔚來 汽車 便正式回應稱,受訪者「碎片下窺見的一二事並不代表全面的客觀事實。」討論蔚來商業模式是否成功,目前尚言之過早。

寒冬能否結束

國內車市下行、市場變革,蔚來 汽車 進入寒冬本身或許並不是傳言,李斌也在上述裁員回應中間接承認了這一點。

6月27日,因使用的動力電池包存在安全隱患,蔚來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共計召回ES8電動 汽車 4803輛。自去年開始,蔚來ES8車型發生多起火自燃事件,公司口碑受到重創,ES8也受 汽車 召回的不良影響,銷量急劇下跌,補貼退坡又給包括蔚來在內的多家新能源車企造成了新的沖擊。

今年前7個月,蔚來共計交付 汽車 8379輛,僅占公司銷售目標的21%左右,其中7月份交付 汽車 837輛,較同年六月份環比下滑37.5%。

隨之而來的資金壓力成為上述裁員潮的根源所在。有行業人士分析,在融資和車市大環境不景氣之下,蔚來上市前的融資可能已被「燒完」。

李斌曾就公司銷售下滑、股價暴跌回應稱, 「多大點事兒」,特斯拉從成立品牌到盈利用了16年,蔚來肯定比特斯拉快的多。

資本的態度

回想去年上市之初,蔚來追趕甚至超越特斯拉的目標似乎還在視線之內。1年時間不到,蔚來業績、股價雙雙跌至低谷。現在討論其商業模式成功與否,是否真的言之過早?

就在上述報道中,有車企供應商表示,「蔚來什麼都自己做,研發成本跟寶馬差不多,是中國其他車企的七倍。」有分析師表示,「現在對蔚來的機構持股越來越高,機構在砸盤,因為國內資本市場一般給的估值更高,可以回來套利。」

在上述針對36氪文章的回應中,蔚來 汽車 列出了幾組數據,大意是公司擁有專利數千項,2018年研發支出接近特斯拉的3倍。

財務數據顯示,蔚來今年一季度 汽車 銷售毛利率為-7.2%,即不考慮公司整體的運營成本的情況下,賣出去的每輛ES8虧損約27600元。2018年,蔚來實現總收入49.51億元,凈虧損96.39億元,同比增長92%。特斯拉同期數據為,營收1472.93億元,凈利潤-72.93億元。

去年9月上市以來,蔚來股價累計跌逾74%,市值較高峰時期縮水90餘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0億元,其中今年以來3月以來累計跌逾67%,同期特斯拉股價跌了26%。

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新數據,高瓴資本翻倍增持蔚來 汽車 2061.85萬股,並加倉66.83萬股特斯拉。目前,蔚來的市值為31億美元,特斯拉為396億美元。

⑻ 36氪獨家 | 石頭科技創始人造車獲騰訊領投,蔚來資本、美團接洽遭拒

蔚來第二大股東騰訊集團,再次押注新造車項目。

36氪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石頭 科技 創始人兼CEO昌敬的造車項目洛軻 汽車 ,已經在2021年末完成1億美元融資,領投方是騰訊集團,投資機構紅杉也參與了投資。

消息人士告訴36氪,作為領投方,「騰訊在本輪融資中的投資金額超過5000萬美元」。而當下,洛軻 汽車 正以20億美元估值,進行新一輪融資。

針對上述信息,36氪向洛軻 汽車 核心高管求證,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應。36氪向騰訊求證,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洛軻 汽車 是2020年底,石頭 科技 創始人昌敬創辦的造車項目。昌敬是典型的 汽車 發燒友,尤其鍾愛越野車,36氪此前曾獨家報道,洛軻 汽車 首款車的定位就是對標賓士G系列的越野車型,希望藉助增程技術,單次續航突破1000公里。目前洛軻 汽車 總部設在上海,昌敬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原威馬 汽車 CTO閆楓已經加入該公司,擔任CEO。

比起上一批造車潮中的李斌和李想等人,昌敬入局造車晚了5年,但他的優勢或許在於起點頗高。昌敬創辦的掃地機器人公司石頭 科技 ,是小米生態鏈上的明星項目,在科創板一度創下近千億元市值。

而從昌敬的過往履歷看,其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軟體工程師出身,2011年,任騰訊高級產品經理,此後,創立美圖工具北京魔圖精靈,2014年,創立石頭 科技 。

有成功創業經歷,軟體和硬體經驗兼備……這或許是雖然入場時間晚,但騰訊依然押注昌敬的關鍵原因。而且,據多位圈內人士向36氪描述,昌敬也是當下資本偏好的「產品型」造車創業者,低調,喜歡鑽研產品,他的微信簽名寫著「我是一名產品經理」。

另一個進場較晚的造車創業項目——李一男的牛創新能源,也具備類似背景,同樣受到IDG等資本青睞。

不過,李斌、李想在創建蔚來和理想 汽車 的過程中,幾乎都是全身心投入,李斌先是辭去了易車網CEO職務,後又將易車賣給騰訊,李想2015年創立理想 汽車 時,已經從 汽車 之家離職。而昌敬目前仍然是石頭 科技 CEO,其精力在掃地機器人和造車之間如何分配,是個問題。

造車事業復雜艱深,李斌和李想這樣的連續創業者也是經歷幾番波折,才躋身今天的頭部陣營。後來者已經錯過最佳時間窗口,如果不能全情投入,很難贏取市場信心。36氪獲悉,即便是創建小米集團的雷軍,也在逐漸調整業務架構,將成熟的手機業務交給小米總裁盧偉冰,自己更專注於 汽車 項目。昌敬似乎也不能例外。

曾有意投資洛軻 汽車 的資方人士告訴36氪,昌敬已經不太參與石頭 科技 日常運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 汽車 產品上,而且,昌敬也告訴投資人,造車將是他接下來的工作重心。

2014年,第一輪跨界新造車潮興起,騰訊、阿里和美團各自押注了一個頭部陣營公司。而在2020和2021年,第二輪造車潮再次湧起,典型代表是雷軍、昌敬和李一男等硬體型創業者,目前只有互聯網巨頭騰訊再次入場,是否會成為那個影響棋局的重要變數?

從過往經歷看,巨頭往往能憑借資金資源和光環效應,給行業帶來轉折性變化。2019年,理想 汽車 處於量產關頭,卻陷入融資困境,正是美團的及時投資,讓理想 汽車 拿到了量產資金。

而騰訊是蔚來第二大股東,持有蔚來所有B類股票,在蔚來的投票權僅次於創始人李斌。同樣是2019年,蔚來陷入資金困境,騰訊通過收購易車和提前為李斌做股票質押,為後者籌集了2億美元的關鍵資金。

昌敬的洛軻 汽車 獲得互聯網巨頭和頭部財務機構投資後,也難免引發行業警覺。有資方人士向36氪透露,騰訊投資洛軻 汽車 後,蔚來資本和美團都有相關人士意圖接觸洛軻 汽車 ,洽談投資事宜,但均遭拒絕。

「可能在昌敬眼裡,蔚來資本means(意味著)蔚來,美團means理想 汽車 。」上述資方人士向36氪分析。

不過,也有接觸到騰訊投資的知情人士向36氪表示,當下互聯網巨頭的投資業務都在調整力度和方向,騰訊投資洛軻 汽車 ,不一定代表特別的戰略意圖,更可能是互聯網巨頭的投資重心向硬 科技 和新能源領域轉移的標志。

上述人士透露,在理想 汽車 赴美IPO和香港IPO過程中,騰訊也都參與了路演,只是覺得估值太高而放棄,而去年上市的美股電動車公司Rivian,騰訊也有參與投資。

比起第一波跨界造車潮,第二波跨界造車創業者的確面臨時間窗口愈發緊迫的局面,但不容忽視的是,他們普遍起點更高、經驗充沛,以及同樣孤注一擲。

⑼ 市值855億!洗衣液一哥藍月亮上市背後,卻暴露兩大隱憂

作者|Leo

12月16日,國內清潔用品品牌藍月亮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開盤大漲逾16%,盤中一度逼近900億港元。收盤報14.880港元,收漲13.07%,總市值855.1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20億元)。

一家公司的成功IPO,就是一次造富的機會。藍月亮成功上市,其創始人羅秋平、潘東夫婦身家將暴增數百億元,有望躋身福布斯400中國富豪榜前70位。另一邊,投資藍月亮長達10年的高瓴資本將獲得超20倍的收益。

同是從傳統市場時期走過來的品牌,近年來可以看到,市場上有很多傳統時期的大品牌一落千丈,快速沒落,或者轉型失敗,且這些品牌中很多都是十幾、二十幾年的、有市場基礎的。

藍月亮說起來也有近30年的 歷史 了,從時間線上來看,藍月亮能夠以單一品牌在國際巨頭環伺、競爭激烈的日化用品領域成長至今,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上市的高光背後,又將面對什麼?

1992年,「藍月亮」品牌誕生,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家庭清潔劑生產的專業品牌之一。當時,清潔產品在工商注冊中還沒有一個明確分類。

藍月亮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款主打去除廚房污漬的強力型油污的產品,後又相繼推出了包括絲毛凈、柔順劑、潔廁劑等在內的一系列洗滌產品,廣受市場歡迎。

經過近30年的發展,藍月亮現在的產品涵蓋衣物清潔護理、個人清潔護理、家居清潔護理三大品類,最常見的洗衣液、洗手液產品,藍月亮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

從2008年首次推出洗衣液產品,短短兩年銷售額就達到20億元,拿下中國洗衣液市場44%的市場份額,一舉成為 中國洗衣液市場的「一哥」 。至今,藍月亮在中國洗衣液市場的份額已經連續11年(2009年至2019年)位居第一,在洗手液市場的份額也已經連續8年(2012年至2019年)位居第一。

同時,藍月亮也打破了中國清潔市場被寶潔、聯合利華等外資企業壟斷的局面。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藍月亮總收入為70.49億元,在中國洗衣液整體市場的份額為24.4%,在洗手液市場的份額為17.4%。其毛利潤了在過去幾年年更是連續上升,2017年53.2%,2018年57.4%,2019年達到64.15%,比農夫山泉的毛利潤還高,其增速令很多互聯網、 科技 企業望塵莫及。

同期,凈利潤率也在持續上升。 數據顯示,2017、2018、2019年,藍月亮的凈利潤分別為8616萬港元、5.54億港元和10.80億港元,凈利潤年化復合增長率達到254%;報告期內,凈利潤率分別為1.5%、8.2%、15.3%。

雖然在一個很傳統的行業做著很傳統的產品,但確實像有人評論的那樣,傳統產品做到極致,也是妥妥的印鈔機。

如果仔細回顧一下藍月亮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其實不難看出,藍月亮之所以能夠在洗衣液品類和洗手液品類成為品類第一,並且擊敗了外資品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剖析背後的原因。

首先從市場層面來看,藍月亮踩中了市場風口。

先說洗手液,早在2000年藍月亮就已經在行業中率先推出了抑菌洗手液,當時在市場上很暢銷。

但藍月亮洗手液真正實現爆發是從2003年開始,非典疫情是關鍵轉折點。因為疫情防護需要,人們對於個人清潔的重視度極大提升,洗手方式發生改變,人們所選擇的清潔用品也隨之變化,壓泵式瓶裝洗手液成為了首選,需求激增。

當時洗手液是藍月亮的主打產品,同時通過公益捐贈和線下推廣,藍月亮在這股洗手液風潮中成為了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家用清潔品牌。

洗衣液,藍月亮是2008年在高瓴資本張磊的建議之下開始做的,因為他認為洗手液市場畢竟體量較小,衣物洗護才是大市場。彼時,中國洗滌市場仍然主要以洗衣粉和肥皂為主,洗衣液的市場佔有率不到4%,而在西方國家,洗衣液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洗衣粉,佔比達到80%以上。

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藍月亮推出洗衣液產品,請奧運冠軍郭晶晶做代言,並且針對肥皂、洗衣粉洗滌產品會給令使用者手部皮膚不適、衣物板結等痛點,打出「深層潔凈,更全面呵護您的手部、衣物和肌膚」的廣告語。其後,楊瀾也成為藍月亮的代言人。

藍月亮打開了洗衣液市場,產品一經上市就迅速占據了市場,品牌影響力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也日益放大。

一邊是明顯的市場風口,一邊是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從洗手液到洗衣液,藍月亮是適時進行了品類的橫向外延,順勢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市場。但隨著市場的打開,同行對手也在快速加碼,外資品牌憑借資源、渠道、品牌等優勢,一度打起價格戰。

從用戶需求層面來看,是基於用戶需求洞察的產品創新。

在被對手環伺的市場環境下,藍月亮的選擇在已有品類上縱向做深,進行產品創新。

比如洗手液,最初藍月亮做的是蘆薈抑菌洗手液,主打天然蘆薈提取成分庫拉索蘆薈精華和有效抑菌成分,其性能點是能夠殺死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等常見細菌。之後又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點,相繼推出廚房洗手用野菊花清爽洗手液、兒童洗手液等洗手產品。2019年,還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推出了強調護膚功能的氨基酸洗手露。

洗衣液方面,率先推出針對用戶不同洗滌方式和習慣以及不同使用場景的洗衣液產品,如機洗專用洗衣液、手洗專用洗衣液,旅行專用洗衣液等。2015年,還推出了國內首款採用泵頭計量式包裝的機洗「濃縮」洗衣液。

作為一個在傳統行業里深耕近30年的企業,藍月亮的成長路徑,從風口品類的選擇,到針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進行產品創新,都非常符合爆品模式中關於賽道選擇和產品定義的邏輯,針對不同使用場景推出的產品也進一步教育了市場「專品專用」的消費理念。

不過,作為中國清潔洗滌類品牌的「一哥」,上市其實是讓藍月亮從資本市場的維度坐穩了「一哥」這個寶座,更應該看到的是, 在中國千億級液體洗滌劑市場中,藍月亮的地位其實隨時都有可能被取代

投資藍月亮長達10年的高瓴資本確實賺到了,但是資本市場對於藍月亮並不是那麼的看好。

此時IPO,藍月亮只是佔了國內同行尚未上市的先發優勢,立白、納愛斯都還未上市,而聯合利華和寶潔這些國外品牌則是已經在資本市場盤踞多年。

同時,藍月亮的市場佔有率雖然常年領先,但優勢已不明顯。比如在洗衣液市場,藍月亮的市場份額為24.4%,第二名的市場份額也已經達到23.5%,差距很小。

在濃縮洗衣液市場,藍月亮佔27.9%,而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市場份額也已經達到26.8%和23.3%。

盡管在線上渠道方面,藍月亮洗衣液的份額達到33.6%,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但從整體上看,只要對手抓住機會,藍月亮就會被迅速超越。

藍月亮面臨著兩大隱憂:

首先,無論是產品還是品類,這是一個缺少護城河的行業。藍月亮固然是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打下的江山,但目前不得不面對幾乎所有傳統行業都在苦苦尋求破解之法的問題,即產品同質化嚴重,不可替代性太低。而好巧不巧,藍月亮的主打產品就深陷其中。

第二,相比聯合利華、寶潔這樣的企業,藍月亮存在品牌單一的限制,致使其無法覆蓋更多細分市場,進而無法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抗風險能力較差。對手中,無論是外資的聯合利華、寶潔,還是中國品牌立白、納愛斯,都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用品牌進行產品劃分,比如聯合利華旗下有奧妙、金紡,立白除了有立白品牌,還有好爸爸,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佔有率下滑風險。

雖然互聯網企業的打法中,與傳統企業最明顯的區別之一就是,不會大面積進行品類覆蓋,但基本路徑是先從一個品類入局站穩市場,逐漸擴充關聯品類,並且在每一個品類上都做到足夠深,形成一定的競爭壁壘。

藍月亮作為一家幾十年的企業,主打產品結構過於單一且已無絕對優勢,就會變成市場競爭中的短板。

近年來藍月亮也曾做過各種基於互聯網的嘗試,如當年從商超渠道大舉轉向線上渠道,以及自建集集銷售、配送、服務於一體的「O2O+直銷」的渠道嘗試「月亮小屋」,但都沒有從根本上為藍月亮打開新局面,且兩次踩坑讓藍月亮失去了不少東西,比如當初放棄商超渠道轉戰線上,不但沒有有效地打開線上市場,反倒把最好的商超渠道資源拱手讓給了對手,只能重建商超渠道,「月亮小屋」也無疾而終。

所幸的是,兩次失敗的嘗試之後,藍月亮確實做到了及時止損,也收回了部分失地。

但上市之後,藍月亮將要面臨雙重壓力,一邊是給藍月亮帶來資金來源的資本市場,另一邊則是同行對手。

千億級體量的市場,隨時有可能被對手趕超的風險,同質化嚴重的產品,接下來藍月亮的市場地位還能維持多久?產品該怎麼做?渠道怎樣搭建?用戶如何維護?這些,都將是最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的戰略級問題,也值得所有傳統企業思考。


參考資料:

《「中國版寶潔」藍月亮來了,高瓴資本10年押注或暴賺20倍》新浪 財經

《「洗衣液之王」藍月亮擬赴港上市,高瓴資本10年守得雲開見月明》紅星新聞

《提防價值陷阱,藍月亮頹勢初露》搜狐專欄:港股解碼

《一「液」成名後,藍月亮如何圓好IPO新故事?》港股研究社

《最前線 開盤市值超870億港元,「中國版寶潔」藍月亮港交所上市》36氪

《血戰30年,藍月亮終於上市!一瓶洗衣液締造市值600億快消帝國》O2O商學院

⑽ 36氪獨家 | 特斯拉上海工廠明年計劃生產55萬輛汽車,超10萬輛出口

特斯拉上海工廠明年的生產計劃已經出爐。

36氪從多位行業人士處獲悉,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計劃生產約55萬輛 汽車 ,包括30萬台Model 3車型,25萬台Model Y。「T公司(特斯拉)已經向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發出訂貨需求。」消息人士告訴36氪。

2020年,特斯拉上海工廠的規劃產能是15萬台,之所以到明年有巨大躍升,除了二期工廠即將建成,中國工廠也將承接更大的出海任務。上述消息人士向36氪透露,「55萬台里,有大約10萬台Model 3用於出口,Model Y也計劃出口1萬台。」

就上述信息,36氪向特斯拉尋求回應,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10月26日,特斯拉上海工廠已經宣布向歐洲出口 汽車 ,當天約7000台國產Model 3裝船出發,銷往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葡萄牙、瑞士、瑞典等數十個國家。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美國之外的首個工廠 ,今年1月,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投產,月均交付超過1萬台Model 3車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的二季度,特斯拉上海工廠更是成為特斯拉全球銷量的主力。據外媒報道,在今年二季度特斯拉所交付的電動 汽車 中,近三分之一來自上海超級工廠,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共交付90891輛電動 汽車 。

上海工廠之外,特斯拉的德國柏林工廠也在全速建設,預計將於明年一季度建成投產。與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定位一樣,特斯拉柏林工廠也將生產Model 3和Model Y車型。 但為什麼上海工廠依然要承擔10餘萬台出口任務?行業人士向36氪分析,或與新冠疫情在歐洲地區的再次惡化有關。

據外媒10月底報道,歐洲新冠疫情第二波高峰壓境,法國和德國兩大經濟體決定重啟全國封鎖隔離措施。 「歐洲疫情對上游電子件的影響比較大,現在市場上的一些現貨價格已經上漲一倍。」有行業人士透露,今年底到明年初的不確定性,可能讓特斯拉將部分產能向中國工廠傾斜。

特斯拉上海工廠建設之初規劃的產能即為50萬台每年,但少有人預料到,滿產目標這么快到來。「這個目標還是比較激進的。」上述行業人士評價,畢竟,投資機構對特斯拉明年的全球銷量預測都在90萬台左右,這意味著上海工廠要承擔超過一半的生產任務。

此前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表示,工廠二期項目預計在今年年底建成。特斯拉二期工廠是SUV車型Model Y的生產主陣地,據此前信息,國產版Model Y車型將會在2021年第一季度正式交付。

目前來看,這一進度正順利進行。工信部日前發布的第338 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公示中,特斯拉Model Y車型已經名列目錄,尾部的中文特斯拉和車型標識也說明,Model Y已經在上海工廠生產。

第三季度財報中,特斯拉以凈利潤3.69億美元,實現連續5個季度盈利。2018年之前,特斯拉常年坐擁25%左右的高毛利率,而無法盈利,關鍵因素就是高企的研發費用和渠道費用佔比。隨著平價車型Model 3大量交付,研發和渠道費用得以攤薄,特斯拉即迎來穩定盈利。

中國工廠的建成,正幫助特斯拉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同時利用本土供應鏈優勢,獲取更高利潤空間。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Model 3車型雖然不斷降價,但 汽車 業務毛利率卻高達27.7%。這正是得益於本土化生產和交付策略。特斯拉CFO Zachary Kirkhorn也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明確表示,會持續降低生產製造和運營成本,而本地製造和交付已經成本降低的核心部分。

今年7月份以來,特斯拉股價連續上漲,已經超越豐田、大眾 汽車 等 汽車 公司巨頭,成為全球第一市值車企。而在特斯拉登頂全球第一車企的過程中,中國工廠的分量顯然越來越重。

熱點內容
基金跌一般補倉多少 發布:2025-02-07 23:36:21 瀏覽:909
基金國債理財投入什麼最掙錢 發布:2025-02-07 23:24:18 瀏覽:884
銀行理財如何電約客戶 發布:2025-02-07 23:22:44 瀏覽:595
豆油期貨指數怎麼算的 發布:2025-02-07 23:19:44 瀏覽:838
最新手機股票軟體破解版 發布:2025-02-07 23:19:32 瀏覽:94
如何繞過股票軟體注冊驗證 發布:2025-02-07 23:12:11 瀏覽:601
股票退市後重新上市股價怎麼定 發布:2025-02-07 23:02:31 瀏覽:531
什麼貨幣可以做背書 發布:2025-02-07 22:53:59 瀏覽:396
股票退市制度存在的意義包括 發布:2025-02-07 22:29:48 瀏覽:663
c類理財產品如何收取服務費 發布:2025-02-07 22:26:16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