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成長的股票市值
1. 成長股的概念是什麼
什麼是成長股?成長股的概念是什麼?
金學偉:首先,要看公司的規模。前些年有研究員預測某些大盤藍籌股將持續保持20%~30%的增長。這些預測理論上講都沒錯,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利潤規模越大,保持長期高增長的概率越低,上台階的難度越大。
以中石油 來說,目前這家公司的利潤超過1000億元,如果它連續20年保持20%的增速,即是3.8萬億元。而目前在國內,上市公司市值做到上萬億的概率有多大?幾年前我做過一次統計,這個概率約為萬分之一,而從1000萬做到2000萬,概率約為67%,從1億做到2億,概率不到30%。
任何公司的成長都是有極限的,到瓶頸之後就需要新的利潤增長點,對小公司來說,新業務有可能給它帶來大的爆發性增長,而對大公司則是杯水車薪。在美國,能夠連續5年每年保持20%穩定增長的公司不超過10家。
其次,任何概念與潮流都必須與社會未來主流趨勢吻合才能形成大的趨勢。目前來看,未來以手機支付、3G、物聯網、信息安全等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仍然會是非常好的行業。同時,生物醫葯產業、金融服務業、新能源與低碳以及消費行業也都會有較好的超額收益。此外還有一批通過新商業模式重組而產生巨大生產力的公司也值得關注,如創業板的吉峰農機( 300022.SZ)就是通過在傳統產業下創造新模式來獲得盈利。
不過,投資者也不應過分追逐熱點,要知道,越是新的東西,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在傳統行業中尋找成長股的勝率會更高。如彼得·林奇就喜歡在零增長行業中尋找成長性股票。
汪建:我對成長股的定義很簡單,也很嚴格:它必須是有保證的增長率。好的成長股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持續增長的概率高,二是復合增長率高。
借用波士頓矩陣的概念,按細分市場增長率和公司市場份額變化兩個維度,把上市公司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明星、現金牛、瘦狗和問號公司。我認為可以把長期成長股進一步定義為明星股,即該細分市場有很高的成長率(是富礦),同時在市場中佔有很高份額的上市公司。
在行業增長和公司份額增長這兩個維度中,行業並不是最重要。在中國,只要宏觀經濟還有十幾年的7%~8%的高增長,大部分行業都會隨著產品翻新、消費升級而不斷增長,在這種環境下,公司的相對競爭力更值得關心。
我的觀點是,一個行業如果所有公司都賺錢,特別是不該賺錢的差公司也在賺錢時,那不是你買它的時候,而恰恰是你退出的時候。
真正的成長股會呈現出一些特徵,比如利潤和收入增長高,利潤率高且穩定,存在利基(獨特的無法被復制的獲利方式)。考察不同階段的市場後,我們認為這些公司數量不超過市場總量的5%,但它們的市值可能不超過市場總市值的10%。也就是說,這些成長股從市值上看往往是中等規模的。
很多人認為小公司的成長性更高。但在中國市場,非常小市值的公司我幾乎不敢碰。因為以小見大的風險很大,我們很難看出一群蝌蚪中誰是青蛙誰是癩蛤蟆,多少和微軟同步成長的公司最後淡出市場,失敗的概率可能是成功概率的十倍以上。而且,很多非常小的企業可能是訂單驅動型企業,增長爆發力強但是營業收入難以穩定。大幅度波動的增長率不是我們需要的,成長的持續性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對一隻股票僅憑一至三年高增長的業績就視為成長股,這樣的定義未免寬泛,僅僅得益於宏觀復甦,但本身缺乏持續性內在增長動力的公司是偽成長股,它們將是未來估值中樞回歸中的重災區。
袁建軍:成長股有兩種,一種是處於初始階段的成長性由新商業模式、新產業的出現等而帶來的藍海式增長,但這種標的更適合PE投資。
作為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我們眼中比較理想的投資標的是其高成長的商業模式實際上已經成形,具有很強的可分析性和可預測性。基於此,持續的相對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是挑選成長股時的首要條件,它能說明增長是可持續的,說明該企業與其他同類企業相比具有核心競爭力,比如是極強的品牌張力如貴州茅台( 600519.SH),或者核心技術如煙台萬華( 600309.SH),或者獨特的盈利模式如蘇寧電器( 002024.SZ)。理論上說凈資產收益率越高越好,15%~20%之間比較理想。
成長股需要具備的第二個條件是高增長。持續高增長的基本前提是行業空間足夠大,若行業本身也處於較快增長階段則更具優勢。
通常,只要滿足上述兩點就已經是比較好的成長型投資標的了,在此基礎上,如果公司對資金的依賴程度比較低,那麼你很可能是碰到了經典成長股。理想的標的應該是輕資產擴張,具有投入少、產出多的特徵。不過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的上市公司並不多。
從市值上來看,我們希望找到的是規模在100億元甚至50億元以內,同時面對的市場又是幾千億元、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2. 什麼是成長型股票
我的理解,僅供參考。
公司所處的行業為新興產業,有發展前景,公司目前規模不大,股票市值也不高,如果每年凈利潤能保持30/%的增長,這就是很不錯的公司。最好公司在行業中有不錯的地位。
3. 創藍籌有哪些股票
一般來說,藍籌股可分為以下幾種:
(1)一線藍籌股和二線藍籌股:在市場中,對於一線藍籌股和二線藍籌股的分界線不是很明確,但一般都是一些在是市場內收益穩定、市場權重較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2)績優藍籌股:在股票市場中,績優藍籌股具體是指業績排行榜靠前的個股,一般這些股票的收益相對穩定。
(3)大盤藍籌股:大盤藍籌股專指收益穩定、市值佔比較大、屬於行業龍頭低位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拓展資料】
創藍籌就是指創業板中的藍籌股,即創業板中具有藍籌風格和特點的個股。根據藍籌股的風格和特點,業績長期穩定增長、市值較大、估值較低等等,都是藍籌的標志。
創藍籌的篩選標準是:
1.總市值在200億以上的中小板、創業板股票;
2.剔除傳統行業或成長性一般的行業,如白酒、石油化工、零售等;
3.剔除過去三年凈利潤表現不佳或201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為負或2015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為負;
4.剔除與時代背景不符合的缺乏想像力的個股;
5.自下而上結合行業研究員的分析做進一步的篩選。每一輪行情都會有貫穿始終的板塊,創藍籌就是這一輪行情的生命線,不久的將來,注冊制正式推出後,屆時創藍籌將接替老藍籌成為市場新的中流砥柱。
藍籌股應該如何選擇?
雖然藍籌股在市場上備受寵愛,但是也要進行仔細的市場分析再做選擇,例如要看什麼位置買入,買的位置偏高還是要虧錢的時候。
因此,大家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選擇:
(1)從股票自身特點入手:藍籌股票可以選擇歷史悠久,比較出名,信用好,產品競爭力強,盈利能力穩定,同時股利政策穩定,股息率較高的股票。
(2)看業績情況和分紅:選擇有穩定分紅的藍籌股票,具備類似債券的收益特徵,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對投資者有利。
(3)看公司治理能力:優秀誠信的管理團隊,規范的公司運作,是實現公司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基石。
4. 創業板基金有哪些哪些創業板基金可以買
創業板指數成長性高,收益彈性高,備受投資者的關注,如果想要把握創業板的投資機會,可以考慮了解跟蹤創業板指數的指數基金,創業板指數基金跟蹤的標的主要是六類:創業板指,創業板綜指,創業成長,創業板50,創業板藍籌,創業精選88。不同的指數具有不同的特點。創業板綜:選取了所有在創業板上市的股票。是包含成分股最多的創業板指數,全面反映創業板市場走勢情況。
創成長:全稱叫做創業板動量成長指數,由在創業板、中小板以及滬深主板市場上市的具備創業和高成長特徵的100隻股票組成;是一個並不屬於創業板指數的另類指數。權重最高的行業是醫療保健,看好醫葯板塊的可以留意。
,具備選股優化和加權優化特徵。
創業板50:選取創業板半年的A股日均成交金額排名在前50名的股票,可見其屬於創業板大盤股風格。
創業藍籌:全稱叫做創業板低波藍籌指數,從盈利、會計穩健、投資穩健、違約風險和低波動五個維度綜合選取50隻創業板股票,更具備選股優化和加權優化特徵。
創精選88:由創業板市場中盤市值的88隻股票組成,其中財務穩健指標作為重要篩選依據,可見其屬於創業板中盤風格。成分股中,信息技術的權重達到科技含量比較高。
5. 目前創業板里市值在20至30之間的股票有哪些
目前創業板里市值在20至30之間的股票如下:
神農大豐
通源石油
福安葯業
森遠股份
晨光生物
長方照明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創業板是指專為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位置。創業板市場是為了適應創業和創新的需要而設立的新市場。與主板市場只接納成熟的、已形成足夠規模的企業上市不同,創業板以成長型創業企業為服務對象,重點支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上市,具有上市門檻相對較低,信息披露監管嚴格等特點,它的市場風險要高於主板。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以說,創業板是一個門檻低、風險大、監管嚴格的股票市場,也是一個孵化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搖籃。
6. 創業板指股票
創業板指是什麼意思 「創業板是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股票,主板市場之外為這些股票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這屬於對主板市場的有效補給,在資本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創業板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那麼你知道創業板指是什麼意思嗎,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詳細的內容吧! 創業板指是什麼意思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與主板市場(MAIN-BOARD MARKET)不同的一類證券市場,專為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等需要進行融資和發展的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位置。在中國的創業板的市場代碼是300開頭的。 創業板與主板市場相比,上市要求往往更加寬松,主要體現在成立時間,資本規模,中長期業績等的要求上。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以說,創業板是一個門檻低、風險大、監管嚴格的股票市場,也是一個孵化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搖籃。 創業板GEM ( 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地位次於主板市場的二級證券市場,以NASDAQ市場為代表,在中國特指深圳創業板。在上市門檻、監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條件、投資風險等方面和主板市場有較大區別。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並於5月1日起正式實施,將創業板退市制度方案內容,落實到上市規則之中。 截止2015年12月31日,創業板總市值達到55916.2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4065.30億元,同比增長155.90%。 創業板中國發展歷程 在中國發展創業板市場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同時,這也是中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改革的重要手段。二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的投資對象和風險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在通常情況下,二者不會相互影響。而且由於它們內在的聯系,反而會促進主板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板市場高得多。當然,回報可能也會大得多。 創業板公司再融資的審核權已經確定將由證監會下放到深交所。此舉將提高創業板公司再融資的審核效率,同時也是股票發行市場化改革的又一突破。市場人士也更加期待主板、中小板再融資,乃至新股IPO的審核全面由滬深交易所承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監審分離」…… 1998年3月,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關於借鑒國外經驗,盡快發展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此提案是當年全國政協會議的「一號提案」,被認為開啟了在中國設立創業板的征程。同年,成思危提出了創業板「三步走」的發展思路:第一步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成立一批風險投資公司;第二步是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第三步是建立包括創業板在內的風險投資體系。 1999年起,深交所開始著手籌建創業板,2000年10月之後為此甚至停止了主板的IPO項目,然而隨著2001年初納斯達克神話的破滅,香港創業板也從1200點跌到最低100多點,且國內股市丑聞頻傳,成思危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寫信,建議緩推創業板。為此,成思危在網上挨了不少罵。 1999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指出,要培育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本市場,適當時候在現有的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專門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塊。 199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公司法》做出修改,即:高新技術企業,可以按照國務院新頒布 的標准在國內股票市場上市;同時通過了一個擬建單獨的高科技股票交易系統的決議。 2000年10月,深市停發新股,籌建創業版。 2001年初,納市神話破滅,且國內股市頻傳丑聞,成思危建議緩推創業板。 2001年11月,高層認為股市尚未成熟,需先整頓主板,創業板計劃擱置。 2002年,成思危提出創業板「三步走」建議,中小板作為創業板的過渡。2002年8月,《中小企業促進法》出台後,深交所在國內學術界、業界對創業板紛爭不已的情況下,果斷調整思路,選擇了第三條路,將自己定位於為中小企業服務。成思危也提出創業板「三步走」的建議,中小板作為創業板的過渡。 2004年5月,證監會同意深交所設中小板。 2004年6月,深市恢復發新股——8隻新股在中小板上市,時稱中國股市「新八股」。 2005年6月,中小板第50隻股票上市,此後滬深股市停發新股,讓路股改。 2006年6月,新老劃段第一股中工國際在中小板發行,兩市為IPO重開閘。 2006年下半年,尚XX表示適時推創業板。 2007年3月,深交所稱創業板技術准備到位;尚XX要求積極穩妥推進。 2007年6月,創業板框架初定。 2007年7月,深交所稱正緊張籌備創業板,權威人士稱2008年正式推出。 2007年8月,范福春稱盡快推出創業板。 2008年3月創業板《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發布。 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實施。 2009年7月1日,證監會正式發布實施《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規定》,投資者可在7月15日起辦理創業板投資資格。 2009年9月13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於9月17日召開首次創業板發審會,首批7家企業上會。預計擬融資總額約為22.48億元。 2009年10月23日,中國創業板舉行開板啟動儀式。數據顯示,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平均市盈率為56.7倍,而市盈率最高的寶德股份達到81.67倍,遠高於全部A股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市盈率。 2009年10月30日,中國創業板正式上市。 自2009年7月IPO重啟至2011年7月,先後有292傢具有PE背景的公司成功上市,觸及283家PE機構,累計投資160.2億元。時期,PE機構經過火紅及減持已取得實踐收益144.2億元,占初始投資的近90%,即已基本收回本錢。PE的持股市值尚有約1233.5億元,兩項相加,PE的全體報答為1377.7億元,浮盈高達760%。 ;
7. 股票市值怎麼算
股票的市值就是按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如某一投資組合的總市值,就是按某一時刻的價格計算出來的所有股票的市值總和。如投資組合(A、B、C、D,1、1、1、5),現股票A、B、C、D的價格分別為1.5元、3元、6元和2元,則這個投資組合的市值為:1.5×1+3×1+6×1+2×5=20.5(元)
一個股市的總市值,就是按某一日的收盤價格計算出來的所有股票的市值之和。為了以後表述的方便,現約定將一個投資組合在t時的市值表達成函數的形式Ft(A、B、C、D…,N1、N2、N3、N4…),其中A、B、C、D等是股票的名稱,N1、N2、N3、N4等是所選股票的權數。
(7)創成長的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股票市值亦稱「股票市價」,股票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股票市值是在股票市場上通過買賣雙方的競爭買賣形成的,是買賣雙方均認可的成交價格。決定和影響股票市值高低的因素較多,主要有股票面值、凈值、真值和市場供求關系等。
一般講,股票市值是以面值為參考起點,以股票凈值和真值為依據,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之中形成的。其中,股票值、真值與股票市值是同方向變化的,凈值、真值上升的股票,其市值必然會提高; 而市場供求關系主要是指資金的供求和股票本身的供求狀況。
比如市場上資金供給比較充足,買進股票的資金力量強,股票市值就會上升; 反之,若股票市場上資金供給緊張,資金需求增大,買進股票的資金力量變弱而賣出股票的人增多,股票的市值則會下跌。
8. 海通策略:回顧中小創誕生的十倍股
回顧歷史,2004年設立中小板、2009年設立創業板是對A股板塊結構的重要補充,為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提供了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對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著重大意義。經過多年發展,中小創板塊中涌現一批十倍股,本專題通過梳理中小創十倍股特徵,作他山之石。
1、 中小創涌現的「十倍股」
以最低價至今漲幅為篩選標准,中小創涌現出84隻十倍股。 我們從「歷史最大漲幅」、「最低價至今漲幅」和「上市至今漲幅」三個維度篩選中小創十倍股。「歷史最大漲幅」維度即尋找上市日起至今曾創十倍漲幅的股票,時序區間為自股票上市日起截至2019年4月30日,中小創歷史最高價相對歷史最低價漲幅超過十倍的股票共計543隻,中小板曾出現325隻,創業板曾出現218隻;截至2019年4月30日創業板和中小板上市股票分別為755和931隻,因此「歷史最大漲幅」維度下看中小板十倍股與創業板十倍股分別佔比為34.91%、28.87%;「最低價至今漲幅」維度即尋找最低價起至今仍創十倍漲幅的股票,篩選方法為尋找2019年4月30日收盤價相對歷史最低價創十倍漲幅的股票,「最低價至今漲幅」維度下看中小創板塊十倍股共計84隻,中小板已出現67隻,佔比為7.20%,創業板已出現17隻,佔比為2.25%。「上市至今漲幅」維度即尋找上市日起至今仍創十倍漲幅的股票,篩選方法為尋找2019年4月30日收盤價相對上市日價格創十倍漲幅的股票,「上市至今漲幅」維度下看中小創板塊十倍股共計27隻,中小板已出現21隻,佔比為2.26%,創業板已出現6隻,佔比為0.79%。若放鬆標准,關注以相對基點價格最大漲幅超五倍的中小創股票,在「歷史最大漲幅」維度下,中小創板塊五倍股共計1159隻,中小板曾出現648隻,佔比69.60%,創業板曾出現511隻,佔比67.68%;在「最低價至今漲幅」維度下,中小創板塊五倍股共計294隻,中小板曾出現204隻,佔比為21.91%,創業板曾出現90隻,佔比為11.92%;在「上市至今漲幅」維度下,中小創板塊五倍股共計104隻,中小板仍存在64隻,佔比為6.87%,創業板仍存在40隻,佔比為5.30%。對以上三個維度的統計樣本進行比較,我們認為選擇最低價起至今仍創十倍漲幅的股票作為十倍股的研究樣本,不僅能夠消除上市初期因粉飾數據、情緒炒作等因素對漲幅波動的影響,而且能夠擠出牛市帶來的泡沫,在更加理性的環境中衡量股票的漲幅。
中小創十倍股主要涌現於中小創牛市階段。 如果將市場單邊上漲定義為牛市,單邊下跌定義為熊市,區間波動定義為震盪市,則熊市與震盪市皆稱為非牛市。歷史上中小板曾經歷兩輪牛市,分別為08年11月至10年11月、12年12月至15年6月。由於創立時間較晚,創業板僅經歷一輪牛市,即12年12月至15年6月。從指數漲幅來看,08年11月至10年11月中小板指數漲幅241%,而同期上證綜指漲幅僅為91%。12年12月至15年6月中小板指數漲幅為240%,創業板指數漲幅為590%,而同期上證綜指漲幅僅為180%。絕大多數中小創十倍股均涌現在中小創牛市階段。中小板曾於第一輪牛市階段(08年11月至10年11月)出現18隻十倍股,曾於第二輪階段(12年12月至15年6月)出現101隻十倍股,而非牛市階段中小板僅出現25隻十倍股,中小板牛市階段涌現的十倍股數量是非牛市階段的4.76倍;創業板曾於牛市階段(12年12月至15年6月)出現148隻十倍股,而非牛市階段創業板僅出現21隻十倍股,創業板牛市階段涌現的十倍股數量是非牛市階段的7.05倍。
2、 十倍股概覽:行業、估值、市值
中小創十倍股背後,新興產業路線圖明晰。 我們在《策略專題-十倍股有哪些特別基因?-20160830》分析過,觀察每輪牛市中十倍股的行業分布,可以清晰的看出背後的行業輪轉和產業更迭。從產業周期看,1990年至今共經歷了消費製造時代(1990-2000年)、工業製造時代(2000-2010年)和智能製造時代(2010年-至今),而每10年的產業周期內又有5年左右的小周期,每輪產業周期的主導產業都成為牛股集中營。具體到中小創十倍股,集中在TMT+醫葯領域,現存的84隻中小創十倍股中醫葯18隻、電子元器件14隻、計算機8隻、傳媒6隻、通信、農林牧漁各4隻、基礎化工、機械、國防軍工、家電各3隻。這一分布背後的產業背景是2010年前後中國主導產業逐步轉移到以先進製造、新型消費為主導的新興產業,具體看包括醫葯、移動互聯網、互聯網+、人工智慧、5G等板塊。其中醫葯領域,09年作為「新醫改」元年,政府開始加大對醫療的投入,基層醫療強化,基本葯物制度得到推進,18年提出醫改新要求:公立醫院改革、醫保控費、葯價改革等新政,生物製品和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從中受益。電子領域08年蘋果、谷歌兩大巨頭帶領美國開啟新一輪的創新周期,全球新一輪產業周期開啟,技術外溢背景下移動互聯的浪潮開始席捲中國,中國成為此輪創新周期重要的跟隨者。依託於移動終端的快速崛起,13年互聯網逐漸向醫療、教育、金融等傳統行業和手游、智能家居等消費型服務業滲透,期間誕生了、樂視網、衛寧軟體、掌趣科技等細分領域龍頭。隨後,16年工業4.0起步,17年人工智慧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產業政策上推廣人工智慧在智能家居、汽車、醫療機器人、無人系統多方面的運用。
小市值,大空間,十倍股上市初期市值20億左右,目前市值220億左右。 從市值和估值兩個角度分析十倍股,市值增長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估值反映市場的預期變化。市值方面,由於A 股上市審核制耗時長門檻高,且鮮有退市,使得已上市公司具備並購重組和殼資源優勢,而小市值公司彈性空間更大。統計發現中小創十倍股上市初期市值中位數18.85億元,其中市值10億元以下12隻、10-20億元33隻、20-30億元15隻、30-50億元16隻、50-100億元6隻、100億元以上2隻;股價最低點市值中位數8.05億元,其中市值5億元以下14隻、5-10億元37隻、10-20億元20隻、20-30億元7隻、30-50億元2隻、50億元以上4隻。與中小創各自板塊相比,十倍股上市初期市值偏小:創業板十倍股上市初期市值中位數24.98億元,全部創業板上市初期市值中位數22.51億元;中小板十倍股上市初期市值中位數16.98億元,低於中小板全部中位數30.48億元。經過股價持續上漲,中小創十倍股目前市值中位數226.51億元,其中市值50億元以下3隻、50-100億元15隻、100-300億元41隻、300-500億元14隻、500-1000億元7隻、1000億元以上4隻。與各自板塊相比,創業板十倍股目前市值中位數261.36億元,高於全部創業板38.79億元,中小板十倍股市值中位數178.67億元,高於中小板49.99億元。
十倍股與其他股票估值無明顯差異,上市初期PE40倍左右,目前28倍左右。 統計發現中小創十倍股上市初期PE(TTM,下同)估值中位數42.86倍,其中PE30倍以下17隻、30-50倍34隻、50-70倍12隻、70-100倍14隻、100倍以上6隻,各自股價最低點PE中位數19.87倍,其中估值10倍以下4隻、10-20倍38隻、20-30倍23隻、30-40倍11隻、40-50倍4隻、50倍以上4隻。與各自板塊相比,創業板十倍股上市初期估值更高,中小板無明顯差異:創業板十倍股上市初期PE中位數47.10倍,高於全部創業板上市初期PE中位數31.89倍;中小板十倍股上市初期PE中位數42.44倍,持平全部中小板41.92倍。受過去三年市場調整影響,目前中小創十倍股PE中位數28.71倍,其中估值10倍以下10隻、10-30倍35隻、30-50倍19隻、50-100倍14隻、100倍6隻。與各自板塊相比,創業板十倍股目前PE中位數63.65倍,高於全部創業板PE中位數38.37倍,中小板十倍股中位數26.51倍,低於全部中小板29.66倍。
3、 十倍股上漲源動力:業績
牛股背後的業績高增長。 股票長期看是稱重機,站在長周期看基本面決定股價漲跌,DDM模型中股價上漲的核心因素之一是盈利增長,統計發現中小創十倍股上漲有著堅實基本面的支撐,採用中位數進行對比,創業板十倍股從上市至2018年復合凈利潤增速33.81%,高於創業板全部股票上市至2018年復合凈利潤增速7.27%,全部A股8.13%,中小板十倍股上市至2018年復合凈利潤增速24.07%,高於中小板全部股票上市至2018年復合凈利潤增速6.81%,全部A股8.13%,十倍股復合凈利潤增速顯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採用ROE(TTM)中位數進行驗證,創業板十倍股上市至2018年ROE(TTM)15.00%,高於創業板全部股票上市至2018年ROE(TTM)13.58%,全部A股12.05%,中小板十倍股上市至2018年ROE(TTM)13.70%,高於中小板全部股票上市至2018年ROE(TTM)12.79%,全部A股12.05%,十倍股ROE(TTM)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結論相同,即盈利高增長為股價持續上升提供了堅實的基本面支撐。
十倍股股價上漲中盈利貢獻9成。 進一步研究十倍股股價上漲源動力,對股票的價格波動拆解,將股價變化拆解為估值的變化和盈利的變化兩部分。我們以84隻中小創十倍股作為樣本,統計發現各自股票自最低點以來股價年化復合增速中位數29.17%,估值方面十倍股PE(TTM)從股價最低點至19/04年化復合增速中位數2.90%,盈利方面十倍股EPS從各股股價最低點到2018年年化復合增速中位數27.96%,整體看盈利部分貢獻了十倍股股價上漲的95.85%,因此長期來看十倍股股價上漲源動力主要來源於盈利部分。
風險提示:向上超預期:國內改革大力推進,向下超預期:中美關系惡化。
(文章來源:股市荀策)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