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股票市值
⑴ 2021年4月黑石集團為什麼減持中聯重科的股票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聯重科為國內工程機械裝備製造領域的領軍企業,為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之一,主要從事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其中,工程機械包括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土石方施工機械等;農業機械包括耕作機械、收獲機械、烘乾機械、農業機具等。
公司機械銷售包括一般信用銷售、融資租賃和按揭等三種形式。今年上半年,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22.62億元,同比增長51.23%;歸母凈利潤25.76億元,同比增長198.11%;經營性現金流35.75億元,同比增長124.19%。
對於中期凈利凈增近兩倍的中聯重科,黑石集團是因為什麼理由作出減持呢?
其理由或可能是出於對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的看空。
從中期分行業收入來看,公司主業務之一的農業機械取得收入9.11億元,毛利率為10.37%,遠低於工程機械行業(毛利率29.74%)及金融服務(毛利率99.73%)。而且,公司農業機械收入同比下降2.57%,為三大業務中唯一出現下滑的。
公司表示,上半年機械行業主要受市場需求不振、糧價走低、補貼拉動效應遞減等影響,導致傳統農機市場銷量出現下滑,因而收入同比亦在下降。
而目前,農機行業仍處於轉型升級期——言下之意,公司未來在該行業的收入仍有可能會下降。
回顧近幾年的收入統計,中聯重科在農業機械行業的收入亦由2016年的34.5億元大幅下滑至去年年底的14.8億元,其收入縮水超過一半。
據農機360網統計,截至今年6月28日,全國農機購置中央補貼配額總共為180億元,但已發放的僅有25.27億元。
除此之外,國際農機跨國公司迪爾、久保田目前均已進入中國的農機市場,令行業競爭更趨激烈。在市場下行的情況下,疊加外來玩家的夾擊,中聯重科在農機行業未來可能仍會舉步維艱,這也可能是黑石集團在公司股價年內暴漲超過一倍之後做出減持決定背後的一大顧慮。
黑石集團減持是否過慮?
然而,若拋開農業機械行業,來看公司在工程機械行業的表現,會發現上半年中聯重科工程機械產品的銷售均較為理想。
其中,混凝土機械和起重機械的銷售收入分別同比分別大幅增長了31.15%和94.75%。
與農業機械行業持續下行不同,工業機械行業在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提下,目前行業正加快整合,主要產品市場需求持續向龍頭企業集中——而中聯重科作為工程機械業的龍頭生產企業,自然亦會從中受益。
而在下半年,隨著央行降准、剩餘專項債發放,加之貿易摩擦下經濟下行的壓力,國產「大」基建將再一次「箭在弦上」:據悉,川藏鐵路、臨港自貿區等無論是施工技術還是施工規模都足以稱得上「大」的項目都已在近期先後上馬。
在大基建熱鬧正酣的前提下,中聯重科的起重機械和混凝土機械下半年其實有望繼續暢銷。
而由於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方面取得收入所佔比例較高,即使在農業機械再出現下滑,或許公司工程機械收入放量大增足以覆蓋農業機械收入的下滑,並可能繼續實現營收及利潤的大增。
且從上周公司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透露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農業機械業務板塊在剔除了政府補貼因素外,其虧損其實在大幅收窄,原因主要是公司對其產品結構做出調整,調整了經濟作物農機的結構。
上半年在產品結構出現優化的情況下,公司農機板塊未能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需要出清老機型庫存。
按公司的解釋,下半年農機板塊業務應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改善。
另外,即使短期而言農機板塊仍不見好轉,但長遠而言,鑒於國家推行「智慧農業」政策,未來中高端農機或將占據行業主流。在這一方面,擁有技術和研發優勢的中聯重科或可以憑借技術上的優勢重新佔領農機板塊的市場。
而對於公司下半年業績的走勢,幾大券商均一致看好中聯重科。
華創證券認為,下半年在需求端的地產投資或仍將維持高位,基建投資有望企穩,疊加環保因素促進的更新需求,預計公司起重機混凝土機械仍將保持增速。至於新產品方面,公司的高空作業平台開局良好,未來或將成為高空作業平台領域的第一梯隊企業;土方機械新產品已完成全國省級銷售服務網點布局,未來或亦將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
因此,機構上調公司盈利預測至2019-2021年EPS分別為0.54/0.64/0.71元,對應PE10/9/8倍,並給予公司2019年12-13倍估值水平,調整目標價區間為6.48-7.02元。
無獨有偶,瑞信近日亦發表報告稱上半年公司兩旗艦產品(混凝土機械和起重機械)銷量大增,毛利率也分別提升5.2個百分點及3.8個百分點,總體毛利率提升4.5個百分點至30%,因此亦上調今年全年、2020年及2021年盈測18%、23%及24%,以反映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目標價則上調至6.91港元。
綜合券商意見,並結合下半年基建行業走勢,無論黑石集團是處於何種原因做出減持,該決定或可能不算太明智。
⑵ 黑石集團的黑石在中國
1.2007年5月,籌備中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斥資30億美元,購入黑石集團約10%的股份。中投公司購買黑石股票的成本大約為每股29.605美元,並承諾四年內不予出售.從斥資30億美元入股黑石集團.
(2011年6月1日黑石集團股價16.90美元,中投浮虧近15億美元,2014年3月5日股價為34.39.)
2.2007年9月10日,黑石集團和中國藍星集團正式簽約,黑石集團出資6億美元購入藍星20%的股權。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是由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管理的大型國有企業。公司2005年總資產300億元,銷售額300億元藍星先後成功收購法國安迪蘇集團100%的股權;全資收購法國羅地亞公司有機硅業務。藍星集團旗下擁有星新材料、沈陽化工和藍星清洗三家上市公司。
3.黑石6億美元投資壽光物流園 力推北京菜籃子香港上市一年一度的中國壽光蔬菜科技博覽會即將於4月20日開幕,與往年不同的是,原由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控股運營的壽光老蔬菜批發市場已經完全關閉,而總佔地3000畝的新市場——壽光農產品物流園一期已經悄然進入運營。
「壽光農產品物流園今年也是蔬菜科技博覽會主會場之一,包括黑石在內的數家投資基金已經向這個項目投資6億美元。」4月10日上午,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欒元偉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以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為主體的香港地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Dili Group Holdings Co.)以下簡稱「地利控股」正籌備在香港上市。
據此前香港媒體報道,黑石牽頭的基金財團已與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市場運營商之一的壽光物流園達成協議,將在壽光物流園香港上市之前,對其進行大約6億美元的投資,占壽光物流園30%的股權。此次注資是由黑石牽頭、包括Capital Group Cos、劉央的西京投資入股在內的財團共同投資。
「6億美元已經打入新公司地利控股的賬戶,其中黑石1.9億美元。」欒元偉透露,他們計劃把壽光物流園作為母體,把其他項目裝進去整體上市。
黑石對壽光農產品的下注,成為其在中國的首次Pre-IPO式交易,同時也是其在中國的第二個重大投資。
4. 據7月27日消息,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已承諾對黑石集團管理的房地產私募股權基金進行5億美元投資。
中國央行下屬的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管理3.2萬億(3兆)美元外匯儲備。近年來,外管局越發關注私募股權領域的投資機會,以期增加外匯儲備的投資回報。
黑石集團目前新成立的房地產基金已募集了120多億美元資金,有望在2013年年初達到預期的130億元,從而使該基金有望成為有史以來同類基金募集資金最多的一隻。
2013年4月22日,黑石集團創始人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從個人財富中捐出一億美元在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項目,每年資助200名學生到中國留學,其中主要為美國學生。
⑶ 美國黑石或全盤收購潘石屹張欣SOHO中國,美國黑石的實力究竟有多大
黑石集團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管理將近一萬億美元的資產,能夠代表全球各地的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提供種類繁多的證券、固定收益、現金管理與選擇性投資產品。
⑷ 美國黑石,大摩,VISA公司的股票代碼是什麼
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紐約交易所代碼:BX)
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紐約證交所代碼:MS)
VISA Inc (Cl A)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V
⑸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團的成長史:私募股權的功與過
這幾年在中國金融圈,私募股權PE成了一個熱詞。據說在北京金融街那裡,由於私募股權的話題實在太熱門,就連咖啡廳里服務員都耳濡目染,略知一二。
不過當越來越多的人湧向私募市場,成立私募股權公司來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又有多少人知道私募股權發展的來龍去脈,他的內涵究竟是什麼?給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不妨把目光投向全球股權私募行業的王者——黑石集團。
黑石集團創建於1985年,跟華爾街動則百年 歷史 的老牌金融機構相比,實在是太年輕,但是經過三十年多的起起落落,如今的黑石已經成長為美國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在私募行業呼風喚雨,讓無數同行羨慕嫉妒恨。
黑石集團在中國頭一回打響名聲應該是在2007年6月,當時黑石即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一口氣拿出30億美元買了它10%的股份,到了第二年由於次貸危機的影響,黑石股價不斷下跌,包括中投在內的投資者都被套的死死的,大家這時候才意識到,黑石上市的時機選的真好啊,正好在市場最熱的時候,原始股東都實現了高位套現。
當然這只是黑石三十多年歷程中一個經典的案例而已,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而身處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肯定少不了一翻血雨腥風,黑石集團是如何達到如今的地位?
如今,廣義的私募股權已經發展到包含從企業的種子期到企業IPO各階段的投資,而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在黑石的發展過程中找到蛛絲馬跡。黑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比如:
第一,黑石集團連年高收益的秘訣在哪裡?
第二,私募股權公司為什麼能挑戰傳統華爾街的巨頭並獲得豐厚利潤?
第三,私募股權公司究竟是在掠奪資金還是在創造價值?
01 企業買賣盛行,杠桿收購成為新金礦
私募股權的故事要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說起,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美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巨無霸企業,他們帳上又大量現金,閑錢很多,於是紛紛著手發展副業,但到了六十年代潮流變了,投資者不再喜歡業務繁多、大雜燴似的企業集團,他們只能又調整結構,保留核心業務,把非核心業務分拆出去賣掉。
買家也有不少,其中有正經做實業的公司,也有的是做專門並購的控股公司,比如1976年成立的KKR,KKR在美國金融圈第一次展露頭腳是1978年,當時以3.8億美元收購了做工業抽水機的烏達耶公司,僅僅十年後,又以313億美元收購了煙草食品巨頭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在收購烏達耶公司之前,幾乎沒有人聽過ç的名字,但就這么一個年輕的小公司,居然一舉買下一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購資金大部分都是借款,而且不需要自身提供任何擔保,這種做法在當時並不少見。
那銀行為什麼願意借錢給這些小公司去收購別人呢?
一個原因是有些買家雖然沒有錢但是特別擅長管理,如果成功收購,他們就能把公司經營得更好,創造更多的利潤,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公司雖然表現不好,主要是受大環境影響,等總體經濟形式變好,公司價值也會提高,所以對銀行來說並不是賠本買賣。
當然買家也有還不起錢的時候,遇到這種時候,他們就要把收購的公司抵押給銀行,這種收購方式稱為杠桿收購,說白了就是借錢收購公司,然後把公司作為抵押,再利用公司創造的的現金流來還本付息,聽起來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味。
KKR能輕易融到巨額資金,這要感謝七十年代後期德崇證券發行的垃圾證券,也就是由信用等級很低的小公司發行的證券,大多數投資者壓根瞧不上不願意買,實際上所謂的垃圾證券早就存在,不過德崇證券卻發現垃圾債券同樣能帶來高收益,還把它發揚光大,最終變成了一種主流的融資方式。正因為如此,KKR這樣的小公司才能發行債券融資,收購一個規模大自己幾倍的企業實現蛇吞象。
金融圈的人多精明啊,在研究明白了烏達耶收購案之後,很多人意識到這個杠桿收購簡直是一個大金礦,於是效仿KKR的小公司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各大銀行也紛紛成立自己的並購團隊,就這樣美國金融市場迎來了轟轟烈烈的杠桿收購熱潮。
02 從雷曼公司出走創立黑石
如果說烏達耶收購案讓華爾街意識到了杠桿收購的巨大前景,那麼四年後的另一起收購案則有利的證明了杠桿收購是多麼的有利可圖。
1982年,一家叫韋斯雷的公司用80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並不被看好的吉布森賀卡公司,這筆收購資金里,韋斯雷公司自己只出了100萬美元,在收購完成短短16個月之後,韋斯雷公司就賣掉賀卡公司的不動產,並把它運作上市,市值高達2.9億美元。算一下,假如8000萬美元全部是有韋斯雷公司自己出的話,這筆投資收益率是2.5倍,但是由於收購的時候用了80倍杠桿,所以實際收益率高達200倍。
這樣驚人的戰績,讓老牌金融巨頭雷曼兄弟公司里的兩個人坐不住了,一個是史蒂夫·施瓦茨曼,韋斯雷公司收購賀卡公司的時候,他是親眼見證了這筆杠桿收購。另一個是雷曼兄弟公司的董事長兼CEO彼得森,他之前擔任過美國的商務部長,彼得森接手雷曼兄弟之後,公司的表現不是很好,他一直在想辦法讓它重振往日雄風,龐大的杠桿收購市場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打算重新開展公司的投資銀行業務。
什麼是投資銀行?投資銀行跟我們平時知道的商業銀行是不一樣的,商業銀行是一邊吸收存款,一邊發放貸款,賺的是中間利息差。
而投資銀行則主要給公司提供融資收購等等服務,賺的是傭金,有時自己也會做一些證券投資,由於有自營的投資業務,再加上幫公司賣股權賣債券,賣不完的部分要自己消化,所以投資銀行必須有充足的後備資金。
但是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雷曼兄弟公司的財務狀況一直不好,彼得森開會說出做投資銀行業務的想法,遭到了公司其他高管的一致反對,做杠桿收購的咨詢顧問服務是可以,可是要成立自己的杠桿收購團隊,沒門!
彼得森一腔熱情被潑冷水特別失望,畢竟那麼多競爭對手,包括高盛、美林都加入了杠桿收購大潮,偏偏雷曼兄弟公司怕這怕那,那麼好掙的錢送上門都不要。1983年彼得森主動退讓,辭去了董事長的職位。施瓦茨曼也緊隨腳步,從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出走。這下沒有了束縛的兩個人終於有機會嘗試一把杠桿收購。
1985年,59歲的彼得森和38歲的施瓦茨曼聯手創立公司,專做杠桿收購,公司取名黑石,結合了兩位創始人的姓氏,施瓦茨曼在德語是黑的意思,彼得森在希臘語里代表石頭。
公司是有了,這對搭檔卻出師不順。也難怪,當時像KKR這樣的杠桿收購公司已經名聲響當當,黑石誰聽說過啊,雖然彼得森在華爾街也算得上是有頭有臉,但是杠桿收購畢竟是半路出家,之前沒有任何投資記錄和 歷史 業績,大部分投資者都不放心把錢交給黑石,那麼他們要如何扭轉局面呢?
03 突破重重阻礙,拿下第一個大客戶
黑石開業之初只有三個員工,彼得森、施瓦茨曼和一個秘書,公司不僅人少,啟動資金也只有40萬美元,根本不足以應對投資過程中虧損風險,所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並不打算直接拿這筆錢做投資,而是想著用自己在並購方面的專業知識先賺一點咨詢費。當然了,做並購咨詢服務只是權宜之計,他們更長遠的目標是管理並購基金,這樣一來,就算是小公司也可以接手大量的資金,假如能夠管理一億美元的基金,每年光是管理費就可拿到150萬美元,要是投資做的好,還能收到20%的投資收益,天底下還有比這更一本萬利的生意嗎?
於是他們定下了一個巨大的目標,設立一個募資10億美元的基金,要知道,當時的行業霸主KKR也只不過籌集到了不到二十億美元,如果這個目標成功實現,黑石立馬就能躍進收購屆前三。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最初募資的時候,黑石四處碰壁,他們給七百多家企業高管寫信自薦,卻沒有生意主動上門,他們親自上門拜訪投資人,卻遭受冷遇和白眼。
到1986年冬天,黑石手上管理的資金,只有從紐約人壽保險那裡弄來的2500萬美元,雖然屢屢失敗,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並沒有放棄,抱著試試的態度,他們又約了英國保誠集團,為什麼是試試呢?因為保誠集團美國分公司已經和KKR成功合作了好幾次,關系很密切,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試試呢,因為保誠集團美國分公司的投資總監和彼得森有交情,談一談說不定有機會。
讓他們又驚又喜的是雙方見面談到還不到十分鍾,保誠集團願意放一億美元到黑石集團賬戶,保誠雖然長期跟KKR合作,但是也想多發展一些新的業務關系。彼得森和施瓦茨曼開心的合不攏嘴,他們終於有了第一個大客戶。
但保誠集團也不是那麼放心把錢直接交給黑石,而是留了一手,在投資協議里加了不少附加條件,比如按照當時的行業慣例,紅利應該是按照項目來分,比如說一億美元裡面的投資有一個三千萬的項目賺了三百萬,另一個七千萬的項目虧了七百萬,那即便有一個項目虧了,黑石還是能夠分到三百萬的20%,也就是60萬的紅利,但是保誠集團專門改了規矩,說只有整個基金的年復合收益率高於9%黑石才可以抽取紅利,這樣一來黑石必須做出真正的業績才能賺到錢。
所幸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憑借精準老道的投資眼光,屢投屢賺,積累了良好的業績和口碑。與此同時保誠的入伙,也給黑石招來了更多的生意,如通用 汽車 公司,日本日新證券、三井信託等等都成了黑石的客戶。從那以後的黑石總算時來運轉,生意越做越大。
04 嚴格的風控和精準的眼光
讓黑石蓬勃發展
在投資行業,要成功最關鍵是把握兩大原則,一是少虧錢,二是多賺錢。前者需要嚴格的風控,後者則需要精準的眼光,黑石集團正是靠著雙管齊下,不僅超越了KKR等前輩,也頂住了北極星集團等後來者的沖擊,穩坐行業老大的位置。
首先風險控制,這是投資第一要素。
有一句話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財富的積累是緩慢的,但是要虧得褲子也不剩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甚至因為一個錯誤葬送一個公司。股神巴菲特也說了,投資有三個要義:不要虧損,不要虧損,不要虧損。寧可錯過,也不要犯錯。
黑石採取的就是這種非常謹慎的投資態度,就從公司4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就可以知道。要知道當時彼得森和施瓦茲曼都身價上千萬,對並購行業也十分看好,但是依然決定不冒風險,而是小小的投資一把,要是等到40萬美元花完,黑石還不能自給自足,那意味著投資失敗。
事實證明這種對風險把控是明智的選擇,也讓黑石在後來的幾十年裡避開了好幾個投資陷阱。
比如1987年秋天在募到了六億美金之後,為了鎖定資金把錢放進了股市,但是好景不長,到了10月第二周股市開始劇烈波動,通貨膨脹也開始惡化,還有傳言說利率上漲,所有這些都將拖累經濟,打擊杠桿收購行業。施瓦茲曼非常緊張,他果斷在10月15號下達平倉指令,第二天黑石順利抽出了所有資金,僅僅過了三天就爆發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災,當天美國股市暴跌23%,投資者損失慘重,這次對黑石意義重大,假如當時沒有及時平倉,那麼新引進的投資者肯定紛紛要求撤資,這對剛剛成立兩年的黑石將是滅頂之災。
在少虧錢的基礎上,黑石還努力不賺錢,積極在全美國尋找投資機會,找啊找啊,終於在1988年做成了第一筆收購業務。
當時為了反擊惡意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宣布將出售包括鐵路和船舶運輸業務在內的資產,並用所得資金回購股票,經過評估黑石覺得盡管當時鋼鐵價格不斷下跌,但是並不影響運輸業務的利潤,所以正是一個比較好的收購時點。
於是黑石的幾個合夥人馬上跟美國鋼鐵的高管見面洽談,對於這次資產出售美國鋼鐵是心有顧慮,他們雖然是想賣掉大部分股權,減少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但又不想失去太多控制權,畢竟鋼鐵業務的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還是要靠鐵路和船運,為了安撫對方,黑石在設計方案的時候,充分考慮了這些擔憂,給美國鋼鐵吃了一顆定心丸。
1989年黑石集團與美國鋼鐵組建合資公司,接管鐵路和船舶運輸業務,一開始合資公司情況並不好,估值也只有同行業公司的一半,而且6.7億美元的交易資金里,黑石只出了2%,其餘都是銀行貸款,但是僅僅不到2年時間,合資公司就基本把債務還完並開始盈利。
到2003年,黑石集團最終把合資公司的股權賣給了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的時候,收益超過25倍。
彼得森和施瓦茲曼的投資水平真實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所以嚴格的風控和精準的眼光讓黑石的生意蒸蒸日上。不過,黑石不僅業務做得好,人緣也很棒。
05 實施合作夥伴戰略,與客戶和合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和美國鋼鐵公司的這次合作給黑石集團帶來了良好的聲譽,這不僅是因為黑石把美國鋼鐵從惡意收購危機中解救出來,同樣重要的是注重與被收購企業母公司的共同長期利益,要知道當時市場的很多收購者態度強硬,對收購的資產百般控制, 但是黑石卻願意在手握多數控股權的同時給美國鋼鐵同等的表決權,這種願意分權的開放策略和友好態度,讓他們贏得了源源不斷的業務,更是讓他們的業務能力節節攀升,在市場的競爭力日漸強大。
到了1980年代後期,由於市場上錢多資產少,收購價格越來越高,再加上經濟形勢難以捉摸,過去那種靠把握買賣時機、騰挪資產賺錢的路子越來越走不通,這種情況下收購者們不得不踏踏實實想辦法改善企業經營來賺錢,而不是倒買倒賣、快速套利。
在這種大環境下,黑石集團的優勢更加凸顯,利用合作夥伴戰略大大改善了被收購公司的運作效率,創造出投資收益,跟很多的大客戶的合作包括時代華納公司,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然了在公司做大做強、業務多元化的過程中,光靠彼得森和施瓦茲曼兩人肯定不夠,團隊必須補充新鮮血液,公司要吸引人才一半要麼給高薪要麼給股份,但這會分散黑石的控制權,怎麼辦呢?
他們兩人一商量, 創造了一種新商業模式——合夥人制度
在吸引到頂尖的人才之後,黑石集團就會成立相應的子公司,並給對方較多的股份,這樣一來既能留住人才,又能保證黑石本身的股權不變。靠這種模式,黑石從華爾街其他的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部門挖來了不少人才。
憑著跟客戶、和員工的合作夥伴關系,黑石集團業務紅火、人脈和諧,可俗話說沒有常勝將軍,黑石也又投資失敗的時候,又是如何應對呢?
06 順應行業而變,黑石成為私募行業的
領頭羊
1989年黑石集團接連經歷了幾次投資失敗。
當時他們剛剛收購了兩個公司,卻不巧剛上經濟形式惡化,其中一個公司甚至已經頻臨破產,他們既不能從公司盈利償還貸款的利息,也不能從銀行融到過橋貸款來暫時緩解危機,結果最後收回的資金還不到投入的六分之一。之後黑石又錯誤投資了股市,短短幾個月,損失了十幾個點。
一年裡投資連連受挫,再這樣下去黑石恐怕要名聲不保,於是公司建立了更完善的投資審查制度。還立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任何人只要犯一次嚴重錯誤就必須出局,哪怕合夥人也不能倖免。
但這些失利也不能全怪項目負責人,畢竟到1990年代杠桿收購的狂潮已經逐漸退去,信貸已經變得不那麼容易,德崇證券掌控的垃圾證券也失去了市場,杠桿收購從野蠻生長走向了精細化運營,經過十幾年的肆意發展,杠桿收購的名聲並不好,為了改變形象收購者們給它安上了一個更好的名字——私募股權。
在那以前私募股權一直指的是對有潛力的年輕公司進行風險資本投資,由於它對創新經濟的促進作用,還一度備受贊美,但是從那之後,私募股權基本成了杠桿收購的代名詞,世界上的大型私募股權公司基本是七八十年代的杠桿收購者。
就在杠桿收購行業發生巨大變化同時,老搭檔彼得森和施瓦茲曼也分道揚鑣了。其實兩人在合作之初就沒有被看好,兩人不管是年齡、性格還是行事風格都相差太遠,到了九十年代,黑石集團已經成了氣候,一直負責拉人脈和找項目的彼得森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而負責項目執行的施瓦茲曼由於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心血,自然就成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在施瓦茲曼的領導下,黑石先後完成了樂高玩具,杜莎夫人蠟像館等一系列成功投資,奠定了在業界的統治定位。
與此同時,隨著公司元老們紛紛自立門戶,新人才不斷加入,黑石集團也開辟了新的投資業務,比如債務重組,房地產風險投資,另類資產管理等,幸運的是由於沒有跟風做 科技 公司的風險投資,黑石不僅沒有受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沖擊,反而在市場衰退中撈到了不少兼並重組的機會,在撒拉尼斯等周期性的收購案中大賺一筆。
除了含義有所改變,經過21世紀的私募股權資金的來源也發生了變化,在機構投資者中,企業養老金和政府養老金的比例不斷提高,給私募股權帶來了大量穩定的長線資金,也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加集中,同時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看上私募股權的高收益,想從中分一杯羹,但問題是法律不允許公眾直接進行這類投資,於是上市就成了私募股權公司們的新目標。
2007年6月低,黑石集團率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又一次鞏固了行業領頭羊的地位。
到如今以杠桿收購為主的私募股權行業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它到底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07 價值的創造者還是毀滅者,私募股權的功與過
如果說七八十年代的私募股權只是一小批銳意創新的變革者,如今已經成了比肩高盛等傳統華爾街巨頭的龐然大物。
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為了聯手拯救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證券和美國國際集團甚至還和黑石集團、及其他私募股權公司尋求資金幫助,可是對於私募股權公司的看法,人們褒貶不一,盡管他們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重構公司業務的價值創造者,在大部分人心中,七八十年代留下的掠奪者的形象還是揮之不去。
很多人認為,私募股權在資本市場上是為了尋找合適的吞並目標,一旦得手就毫不留情的遣散員工、肢解公司,把優質資產出售後丟下負債累累的殘骸,發了橫財以後就揚長而去。《門口野蠻人》講的就是KKR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的過程,把這種掠奪者的形象展露無疑。
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已經為私募股權平了反,比如歐洲議會曾經為美國23年裡4701家公司IPO進行研究,發現有私募股權支持的公司,股票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好,說明私募股權並不會掏空公司的價值,畢竟如果把收購過來的公司榨的連渣都不剩又怎麼能轉手賣掉賺錢呢?
除此之外私募股權還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首先,私募股權能夠提供重要資金,幫助那些衰敗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盤活資產,恢復生機做大做強。 前面提到的樂高玩具、杜莎夫人蠟像館都是在黑石的幫助下發展成國際性的大企業。
其次,私募股權在收購公司以後,為了甩掉巨大的債務負擔,往往會對公司業務進行無情的審視,大刀闊斧的裁員重組,這雖然會造成一定的失業問題,卻能讓資金和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利大於弊。
最後私募股權在挑選收購目標的時候,往往會瞄準那些運營狀況糟糕,股票價值被低估的企業, 這種策略主要是為了方便他們在收購之後輕易扭轉公司狀況,提升股價, 這也為那些忽略資本市場的企業管理者們提個醒,增加危機感,迫使他們努力提升公司價值,對股東負責。
總而言之,透過黑石這家經歷了風風雨雨的私募股權公司,我們會發現美國的私募股權行業是從瘋狂走向冷靜,從野蠻走向成熟,而在我國,私募股權還是一個新興事物,需要積極的約束和引導, 基金管理者們應該發展出自己的投資理念和哲學,注重收購企業的長遠利益,發展多元化的業務,監管部門也應該吸取美國七八十年代的教訓,進行嚴格監管,防止私募股權泛濫,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
⑹ 揭秘黑石:全球最牛逼的房地產公司的崛起
「黑石是什麼?不太了解」
身邊很多互聯網朋友都沒聽說過,甚至房產圈內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知道房地產不一定了解黑石,但是了解黑石的人一定懂房產。金融圈也流行這樣一句話:懂PE的人不一定了解黑石,但是不了解黑石的人一定不懂PE。
如此低調的名氣和巨大的財富實力差距讓人嘆為觀止,他就是「 美國的房東 」,美國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 傳奇私募之王 「。如今在疫情期間,瘋狂買入各國低價資產已經成為「 全球的房東 」。
黑石創建於1985年,由彼得和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共同創建。
彼得出身是貧窮的希臘移民家庭,他一生踐行自己信仰的美國夢:雖然出身平凡,但是通過個人努力,在時代的浪潮中終於 從尼克松政府財政部長 做 到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 。
蘇世民其個人凈資產為167億美金(截止今年3月),橋水(bridgewater)管理的資金規模達 1600 億美元,達利歐也是暢銷書《原則》的作者,他的個人資產大約 168 億美元, 黑石的蘇世民與橋水達里歐曾並稱「投王」和「投神」 。
目前黑石是全球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機構,其管理資金規模為5650億美金 。黑石投資的公司用過超過50萬名員工。傳統的資產指現金、股票、債券,而另類資產含義寬泛,包括所有其他類型資產,專注於組建、收購、完善、和出售公司以及房地產,服務方包括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公司和近億退休人員的養老基金。
Blackstone i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investment firms. We seek to create positive economic impact and long-term value for our investors, the companies in which we invest, and the communities in which we live and work.
我們的「美國房東」是如何實現他的「房東帝國」的呢?我們來看看黑石發展的重要節點:
在黑石成立早期,在募集資本期間還吃了不少閉門羹,在一次募資拜訪中,兩位創始人大老遠下大雨趕去麻省理工學院,接待人完全不記得有這次會議。他們灰頭土臉的在暴雨中打車,根本打不到車,在雨中走了半小時後,才攔下來一輛願意跟他們拼車的人。 結果拼車人臨時漲價100美金才同意他們上車。好消息是這是他們在公司成立最初半年內,唯一達成的一筆100美金交易。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東京的一個客戶預約了在台風天看房,看房子位置就在他住的這棟樓的旁邊,中間有步行通道相連。電視新聞說這是最近五年東京最大的台風,我本來想善意的提示改約再看,但是客戶時間珍貴只有這天能看房。
台風當天,我一出門,媽呀,大風大雨直接把我的傘給吹飛了,我手裡只剩下一個傘把,衣服全部濕透,bra貼著胸,內褲貼著屁股的走路感覺讓我懷疑人生,我覺得自己就像 傻逼 一樣,在努力的憑直覺幹活去做了一個很多人不看好的方向。有的時候付出肯定有 回 報,幸運的是後來客戶成交了。
後來我才知道,只有極少數人能在首次推介中完成銷售,僅僅因為你對一些事物有信念,並不意味著其他人也接受,所以你需要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堅定推銷你的願景。大多數人並不喜歡改變,所以你需要說服他們為什麼要接受改變,不要因為畏懼而不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渴望一件事情,即使沒有條件,也總是會找到方法達成所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堅持,就會變不可能為可能,就回功到自然成。
黑石轉折點在1987年在日本獲得日興證券1億美金投資,陸續在33個國家募集33筆投資募集金額8億美金左右。
1988年黑石在歐洲開始首筆大型交易,收購了英國的薩伏伊集團(Savoy Hotel),薩伏伊集團持有四大倫敦 歷史 悠久的高級酒店:薩伏伊酒店、克拉里奇酒店、伯克利酒店和凱美萊酒店,其 中克拉里奇酒店,這家酒店是倫敦最大最傳統的一家酒店,也是女王的最愛。
當時黑石還沒有在倫敦開始固定的辦事處,交易談判也很困難(包括業主心理和 社會 輿論)。簽約當天蘇世民乘坐飛機去倫敦簽字,之後他去了拉克里奇酒店,隨便在一個沙發,做下去後整個身體深深地陷入進去,膝蓋幾乎和耳朵一樣高,陳舊的設備以及物業管理,使他有信心必須將酒店徹底整修。
但是黑石有什麼資格去改造酒店呢?英國媒體當時稱他們為 「野蠻人」 是一群要毀掉這些國寶的美國人,克里拉奇酒店的重新裝修效果決定英國對黑石的評價。
能讓英國人滿意,可能最好的辦法是聘請一位英國裝飾設計師來翻新酒店,黑石找到了英國知名的裝飾師,又組織了上層 社會 女性組成專家組,大概花了9個月的時間讓裝飾師和專家組聚集在一起,討論方案,但是最終他們達成一致:每一個方案他們都不喜歡。
後來,一個朋友 想 他推薦了 蒂里德蓬,這個人就視金錢為糞土的設計師的典範了。
蒂里的工作出色完成, 黑石收到了住在倫敦的流亡的希臘國王感謝信, 它 曾給英國報紙寫信,他以為粗魯的美國人會摧毀他最喜歡的酒店,而看到了黑石以及法國裝飾師的工作後,給蘇世民寫信表示自己之前言論是錯的 。
眾所周知,大型投資交易中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支付分手費 ,即賣家最終決定賣給其中潛在的一個買家,則會賠償其他潛在買家參與競標的相關費用,包括時間成本、法律成本、會計成本以及盡職調查成本等。如果市場對交易反應冷淡,參與競標的少,賣家可能會同意支付高額的分手費,以此吸引不願承擔風險的買家。但是市場反應強烈,參與投標的買家多,賣家就能支付較低的分手費, 類似分手費的標准費率是交易規模的1%-3% 。
2006年黑石參與EOP競標就是大型交易,由於市場上EOP感興趣的非常多,EOP將分手費率定位1%的1/3 。黑石出價比其他市場價格高出8.5%溢價,EOP提出各種財務數據,整個房地產行業都躍躍欲試,各種各樣的投資者聚集在一起,試圖超越黑石的出價。
EOP公司的房地產規模比黑石以往任何房地產交易規模都大六七倍,對於這種體量的交易他們採取了黑石標准做法利用杠桿,找到銀行並讓其承諾至單獨為黑石一家的出價提供資金資源。
黑石也擔心由於規模龐大如果對形式的判斷有誤,就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公司也會承擔巨大的風險無法 出手 業務無法償還債務,但是如果投資正確其回報將會極為豐厚。
最後其他競標者都退出了,只剩下黑石和沃拿多,黑石內部開會時曾討論過是收下5.5億美金的分手費,不參與競標還是繼續參與呢,畢竟對投資人來說5.5億美金也是不錯的結果。但是能成功拿下EOP公司的話,其價值回報率要比分手費高太多。最終EOP以估值390億美金(包括其債務在內)被黑石收購,以現金形式支付。
但是黑石並沒有著急慶祝交易達成,華麗的完成轉身。黑石在交易達成當天就立即出EOP房產組合中的一部分:63億美金價格出售了西雅圖和華盛頓1100萬平方英呎的房產,出售了洛杉磯價值近30億美元的房產,同樣在舊金山、波特蘭、丹佛、聖迭戈以及亞特蘭大都 出手 價值約10億美金的房產。黑石當天即迅速回收了一半以上的收購資金,這與黑石自己計算的房產價值比已經賺了一大筆 。
原來,要解決極其復雜的問題,其實只需要專注於兩三個決定性因素就可以了。
1994年黑石與黑岩分家是蘇世民最後悔的決定,黑石錯過了成為全球最大傳統資產管理者。蘇世民當時作為一個新手CEO 首席執行官,拉里負責金融管理公司的負責人管理的非常好,他同時希望能夠引入新的投資。但是蘇世民堅持執行尊重原始協議的條款,並認為是道德原則。結果雙方認知差距逐漸擴大,最終導致兩家公司分家。
蘇世民在回憶回憶這段經歷,如果再讓他面對當年場景,他不會把黑石金融管理公司賣掉,因為拉里是一個11分的人才,他所帶領的團隊不僅對黑石原有業務產生會巨大利潤,同時還能為公司的其他業務提供信息,增強黑石公司全領域業務的能力,知識成本的力量是無窮的。
疫情期間很多人對日本房產持觀望態度,但是黑石卻迅速入手,黑石集團從大和收購日本四家倉庫,總價超過5.23億美金。
黑石集團從日本大和房屋工業公司(Daiwa House Instry)手中收購日本的四家物流設施 ,這筆最新交易中的四處設施總計耗資約550億日元(5.23億美元),位於關東地區,包括東京以及中部地區。在購買黑石集團之後,Daiwa House將繼續管理設施,倉庫將保留Daiwa House的DPL品牌。
同時在8月28日, 黑石對加拿大房地產公司對Tricon進行3.95億美元股權投資,9月10號新聞披露黑石收購Merlcombe在法國和德國的28處不動產資產, 面積超過200,000平方米,價格暫時無公開數據。
這一操作完全符合其投資風格:在市場不看好時選擇選擇被低估價值的投資標的然後等合適的經濟周期節點進行交易。
黑石的投資范圍包括不限於各類不動產,特別是醫葯以及生物 科技 方向:
隨著黑石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布局深入,黑石蘇世民曾表示,「黑石基本上擁有所有領域、種類的產品和投資工具,黑石的規模和多樣性帶來了話語權,我們可以做其他公司做不了的事情。」
安橋作為一家專注於日本房產與虛擬貨幣投資的公司,研究黑石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對我有很多啟發:
0、在尋找投資人的過程中,投資人的決策難度越低,雙方獲得 得 利益越大,時間會對所有的交易產生負面影響,等待的時間越長,越有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棘手之事。
1、做大事和做小事的 難以 程度是一樣的,所以要選擇一個值得追求的宏偉目標,讓回報與你的努力相匹配。
2、盡量招聘10分人才,最優秀的高管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磨礪的結果,他們好學不倦,永無止境。
3、投資的首要原則:不要賠錢,創立一個投資流程,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完善這一流程,需要打造一個極為可靠的風險評估框架,把每個重要的投資機會提煉為2個到三個投資主要變數,這些變數將決定投資是否成功,是否創造價值。投資決策的核心在於流程嚴格,冷靜文件的風險評估,這不是僅僅是一個流程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4、如何面對壓力?請客觀的理性的認識眼前的形式;屏蔽其他所有內容,只關注交易要點;花點時間讓自己舒緩下來,傾聽者不建議多花點時間
也許,在人生的某些階段你必須認清楚自己是誰。越早認清自我越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而不是活在他人製造的夢境中。僅僅有慾望是不夠的,追求高難度的目標,有時難免會事與願違,不得其所。這就是志存高遠的代價。
⑺ 黑石投資的3M,從口罩到光學膜全能造,毛利率高達49%,憑什麼
最近,由於口罩在國內的熱銷,美國的3M公司又進入了消費者的視野。不少自媒體都報告了最近3M公司裁員1500人的新聞,不過我想寫點稍微深度一點的東西: 為什麼3M公司有那麼多產品線,而且每條產品線幾乎都是做到最好,全公司毛利率高達49%。
1902年,五個美國人共同創辦了明尼蘇達礦務及製造業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簡稱3M),他們的本意是到明尼蘇達州的圖哈伯斯開采礦床,尋找剛玉(一種砂輪磨料)。
然而,天不遂人願,創始人們到了開採的時候發現,他們買下的礦床沒有任何價值,什麼也挖不出來。五個人吃飯一度都有了問題。
最後,有投資人建議,3M應該告別采礦業,轉行做別的謀生。既然淘不到金,公司就改行賣水。陷入困境的3M開始做挖礦中要用到的砂紙。 1914年,3M推出了第一個獨家產品研磨砂紙。 隨後,又發明了防水砂紙,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
在之後的100年,3M公司不斷進行市場擴張,將自己的產品線從磨砂紙,拓展到全氟辛酸、錄音機、口罩、安全帽、報事貼、玻璃膠帶、雙面膠、粘合劑等等行業。
到現在,3M公司擁有M5個大類產品,2019年收入2200億人民幣,利潤318億人民幣。毛利率高達49%,凈利率達到14.26%。
目前公司並沒控股股東, 金融大鱷私募基金黑石持股6.78%。基金公司先鋒領航(vanguard)持股8.66%,道富銀行持股7.42%。
3M公司採取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策略, 並沒有盯著天花板很高的大市場,而是聚焦於一個個利基市場 (規模相對較小,沒有巨頭的市場),通過將利基市場的疊加,把自己做大做強。規模做大後,研發費用可以在不同的市場里分攤(例如研究膠水的成果,可以在雙面膠、便利貼等細分行業使用),管理費用、廣告費用也類似。巨人的體量,對每個市場里的小玩家,都是壓倒性的優勢。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由於在每個利基市場里,3M都是難以被挑戰的,因此整個公司的護城河既寬又深。沒有對手形成有力的競爭,毛利高達49%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想一想,在口罩領域,除了3M,您又能想到幾個品牌呢?在真正有需求的時候,消費者會買哪家的口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更神奇的是,一旦發現真有幾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進入某個利基市場,掀起價格戰。3M公司會退避三舍,退出自己無法主導價格的市場, 放任後進入者互相競爭以保證自己的毛利率 。
跨市場擴張其實是件很難的事情。很多日本的企業,在整個企業壽命里,都只能局限於生產一到兩種產品。一旦市場發生變化(比如中國公司進入該行業),就根本沒有反抗之力。往往不是這些企業不想進取,而是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耗資巨大,不是小公司能夠承擔的起的。
而胡亂擴張,隨意上金融杠桿進行多元化並購,一旦整合不好,則容易導致公司主業失去競爭力。
針對這兩個問題,3M公司走了一條內部平台化研發+外部金融投資並購的擴張道路。
3M公司擴展的左手,是重金打造的眾多技術平台(technology platform)
啥叫技術平台?簡單點說,你可以把他當成是 母技術 。母技術研發完成之後,由母技術發散生成若干產品以及服務。
3M公司最出名的技術平台,就是他的「黏合劑」。從黏合劑出發,3M的工程師開發出了便條紙、透明膠帶、雙面膠、醫用創口貼等等不同產品。這類產品有著共同的特點:需要黏性。解決了黏合劑的問題,3M的產品自然就能在這些細分行業內取得 核心競爭力 。
所以,與很多 「我要做最好的便利貼」,「我要做最好的膠帶」 的公司思路不同,3M公司的思路是先研發好母技術(黏合劑),把母技術這個錘子做好了,就可以敲在便利貼、膠帶、雙面膠這些不同的釘子上了,可謂事半功倍。
而如果只是局限在做最好的便利貼,那麼除了研究好黏合劑,肯定還要去研究做 便利貼用的紙,染色劑等等,這樣分散注意力,反而做不出最好的產品。
而且更妙的是,多個技術平台/母技術進行排列組合,公司還能產生新的產品。
比如黏合劑+薄膜+納米 科技 +光學管理,四個平台形成了一個新產品:高性能窗戶膜,而這個產品又可以用在 汽車 、建築、安全等等行業里。
這么厲害的母技術,3M公司一共有 47個
現在國內的口罩,和尿布、醫用手套等等產品,隸屬於醫療安全母技術下。
當然,打造平台當然是要花錢的,3M公司每年在研究和開發支出上,大約花掉了6%的 收入,與臉書(Facebook),寶馬保持在差不多的水準上。
這個比例,和華為15%,三星14%的收入做研發當然無法比較。不過,要注意的是3M只是一家傳統製造業公司,而非是電子業公司,投入6%的收入做研發,已經相當難能可貴。
3M公司的另一面,當然就是用自己雄厚的金融資本,對外進行投資收購了。通過砸錢,將利基市場里的 一個個小霸王收入囊中 。被投資公司買回來後,整合進入3M公司自己的生產、銷售體系,被投資公司享受到3M的研發平台、銷售渠道和供應鏈資源,利潤提升。母公司3M公司利潤和市值也同時提升。同時,隨著涉入行業的增加,3M公司護城河也進一步加深。
2008年,3M投資並購了 汽車 美容公司美光(Meguiar's)
2010年8月,3M斥資9.43億美元,投資並購了科進系統公司(Cogent Systems);
2010年10月,3M斥資,投資並購了醫療公司Arizant以及膠帶公司Winterthur Technology Group
....
2019年,3M宣布已與Apax Partners、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CPPIB)和公共部門養老金投資委員會(PSP Investments)簽署最終協議,將以約 67億美元收購全球領先術後護理公司Acelity及其子公司KCL。
總之,財大氣粗,幾十億美元砸下去,一個個行業買過來。
不過順便說一下,各位讀者明鑒,不要一看到金融、投資並購就覺得3M是投機取巧,誰都能幹。
實際上,以我自身的工作經驗來看
花錢並購容易,後續整合很難
A股上市公司商譽一個個暴雷,就告訴大家並購有多難
買回來,不能用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先進技術 馴服原來的公司,那就不是投資,而是請了個祖宗在家裡。
祖宗一發脾氣,公司暴虧,商譽減值,一起完蛋。
作為百年企業,3M公司目前也面臨著收入增長、利潤增長停滯的問題。為了加快企業轉型,該公司宣布將裁員約1500個工作崗位,涉及所有業務、職能和地區,預測裁員將在2020年節省4000萬到5000萬的稅前費用。
不過3M裁員也是家常便飯了,前幾年也屢次傳出裁員6500的傳聞,似乎沒必要做過多解讀。
順便說一下,3M在中國的對標,是A股上市公司康得新...
我國的技術發展,還真是任重道遠,大家還是要一起繼續努力啊。
⑻ 黑石加持高盛渣打承銷,Bumble上市欲與Tinder一較高下
提到Bumble就一定想到tinder,不僅僅因為兩者都是在線交友軟體,而是雙方矛盾一直不斷。
Bumble的創始人Wolfe是 Tinder的聯合創始人,雙方因為感情糾紛上升到了性別對立,於是Wolfe分手後在2014年創立了主打理念是「女士優先」和「保護女性的Bumble。隨著Bumble的不斷壯大,越有威脅Tinder行業地位的架勢,於是Tinder向Bumble提出了收購的意願。但Tinder顯然沒有誠意,過低的估值和其他的原因致使這場收購不歡而散。
如今Bumble集團由黑石集團控股,近日已經向美國SEC提交招股書,將於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高盛渣打承銷,預估市值60到80億美元。這與此前Tinder給出的價格高出了十倍不止。
那麼Bumble究竟值不值80億呢?透過分析Bumble公布的招股書數據,或許我們可以從中一探究竟。
據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的約會交友社交軟體榜單上,Tinder排名第一,Bumble排名第二。雖然Tinder居於首位,但Bumble增速更高。
Bumble集團有Bumble和Badoo 兩個app業務,其中Bumble在2018年營收1.6億,2019年營收2.75億,同比增長69.7%, 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2.3億並占整個集團營收的一半以上。同期Tinder營收8.5億,同比增長30%。Bumble的營收增速要遠遠大於Tinder。
另一方面在用戶數量上,在2019年美國地區Bumble用戶量達到854萬人,截至目前Bumble用戶2200萬,同比增長近70%,付費用戶同比增長近19%。2019年Tinder用戶量4100萬,截至目前用戶量4600萬,同比增長約10%。付費用戶同比增長11%。
截至2020年8月,Bumble和Badoo分別在30個國家和89個國家的iOS生活類應用榜單上排名前五,月活躍用戶超過4000萬,在快速增長的在線約會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Match Group目前市值為384.3億美金,可以說是在在線交友軟體app里一家獨大,但Bumble還能有如此之高的用戶增量,與它的商業模式密切相關。
不同於在線約會市場上的其他軟體,在 Bumble 的世界裡女性掌控著主導權。當異性配對成功的時候,只有女性可以發起第一條問候,如果24小時內,女性沒有主動打招呼,就會自動取消匹配。
這種獨特的交互設計減少了對於女性來說不必要的打擾,還迎合了新時代女性更積極、追求主導的心理特徵,大大提高了女性使用app的體驗感。
根據Bumble招股書顯示,與同類型應用平均水平相比,Bumble app上女性用戶與男性用戶之比要高 30%。當然女性佔比越高,對於男性的吸引力也會越強,會為Bumble吸引更多的男性用戶。
截至2020年9月30日,Bumble APP的MAU達到 1230 萬,平均付費用戶244萬,同比增長18.8%。公司只有22%的用戶來自付費買量,平均的回本周期少於三個月。
這種交互機制也幫助男女之間的匹配更加的可信和和諧,從而大大增進了匹配後的「成交率」。所以Bumble的用戶的付費意願比Tinder更高,
但是這種以女性為中心的運營模式也會對企業成長造成一定限制。據OC&C數據顯示,在北美免費增值模式的線約會市場中,不使用Bumble的女性用戶比男性用戶多 30%。男性用戶依然是在線約會用戶的絕大多數。大部分男性還是喜歡占據主導地位,這對以女性為中心的Bumble來說是在用戶增長上難以避開的阻礙。
同時在競爭層面,Bumble與Tinder在用戶競爭層面還是有不少的重合。據 Sensor Tower 數據,在全球約會交友軟體總收入排名里,Tinder在三個榜單排名都是第一的位置,Bumble 和 Badoo 分列第二和第四。
Tinder 母公司 Match Group 旗下約會交友軟體眾多,包括 Hinge、Match、OKCupid 等,但 Tinder 貢獻營收超過二分之一。Bumble除了會在北美地區與Tinder 正面競爭之外,雙方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比如在印度、中國市場,兩款產品都有在不斷發力。
但是bumble面臨的難題也許並不止這一個。
在全球社交領域,不論是Facebook、騰訊、還是Twitter、Snap在追求用戶高增長背後,獲客成本都是屬於一筆不小的支出。除了這些頭部平台之外,其他社交平台想要實現該核心指標數據高增長,在高速發展過程中虧損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坎。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社交平台還是實現用戶的明顯增長。根據Facebook披露的最新財報來看,在用戶相關數據上:
為了追求用戶增長,Bumble投入的營銷費用同比增長不少。據Bumble招股書顯示,2020年前9個月Bumble集團凈虧損8412萬美元。從費用上來看,2019年營銷費用從2018年的9,360萬美元增加至1.429億美元,增幅52.7%,2020年前三季度的營銷費用為1.045億美元,2019前三季度營銷費用為1.023億美元,可以看到Bumble集團的營銷費用連年升高。
由於很大程度上依賴第三方平台投放廣告,獲客能力較為單一,在2020年受疫情影響,「宅經濟」全面爆發,線上業務利好,公司加大宣傳力度導致社交媒體營銷的成本增加。但是從費用結構上來看,暴露了公司投入產品研發的費用佔比較低的問題,如果不進一步改善費用的控制,恐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在全球約會社交領域,Match Group 市值是最高的。截至目前,Match Group股價為145.95美元,市值為388.20億美元。對於Bumble來說,上市之後要提高市值,它的機遇跟挑戰在哪?
一、全球相親市場增長潛力較大
目前全球單身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美國和全球對在線約會的使用不斷增加以及在線約會的支付意願日益增強,在線約會市場存在巨大的上漲空間。
根據OC&C數據顯示,北美的單身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1.03億單身增長到2025年的1.11億。全球單身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8.04億增長到2025年的9.81億。
隨著新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接受和使用數字化交友,在線約會的滲透率將會繼續增加。但是目前存在的其他在線約會平台對女性的服務不足,女性遠遠少於所有在線約會用戶的一半。
在全球「她經濟」浪潮下,女性經濟和 社會 地位的提高,讓女性消費市場體量越來越龐大。據Mob研究院數據顯示,女性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過30萬億美元的購買力,並且女性更容易「為愛付費」。基於Bumble的商業模式,我們認為Bumble於在線約會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二、第三方平台隱私政策帶來的風險危機
Bumble獲客過於依賴廣告營銷,如果第三方平台進行政策限制和干預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iOS14上,廣告投放公司需要徵得用戶的許可,才能在其他公司的app和網站上跟蹤用戶,訪問其設備的廣告標識符(IDFA)。這項新的隱私政策將於2021年正式生效。
根據Mixpanel的數據,截至2020年10月31日,超過一半的iOS設備都在iOS 14上運行。授予IDFA訪問許可權的選擇加入率最終將約為0%至20%。這樣一來廣告商監控不到到每一次廣告投放的效果,了解不到該用戶在社交網路的行為以及喜好,在用戶級別准確定位和衡量其廣告活動的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
這對很大程度依賴第三方發行商和發行渠道營銷的bumble來說,就很難獲取用戶和精準識別目標用戶,會對業務業績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果從全球市場發展規模來看,估值80億的Bumble還有很大的業績空間。但同樣的全球約會社交的競爭也在加劇。Bumble在北美大本營跟海外地區實現用戶增長均面臨不小的壓力,這對於它來說後續要想提高核心數據增長還是承壓的。
⑼ 外匯平台上市公司有哪些
很多· 日本/美國/英國/瑞士居多·很多沒有在國內推廣市場·
這里給你羅列部分在國內有開展業務的具備一定佔有率的公司:
FXCM市值5K萬美金(美國上市,廣告多,散戶中知名)
嘉盛市值2億美金(美國上市,老品牌,經常資本運作收購)
KVB市值2億美金(香港上市,新興品牌,國內資本)
FXDD市值8億瑞郎(集團瑞士上市,隱性大土豪,機構業務)
另外部分IG/PIUS500/CMC/IB盈透/XTB等等·
還有部分日本交易商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