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
㈠ 80年代還是90年代,香港房價暴跌從多少跌到多少 日本房價暴跌從多少跌到多少 求專業解答
97年金融海嘯下,香港樓價大約跌57%,5年左右時間就恢復了。
㈡ 世界各國在其泡沫經濟時期股票市場的市盈率數值
這是日本的~~~
年份 定期存款利率 同比增長率
1971 5.00 -
1972 4.75 -5.00%
1973 7.25 52.63%
1974 6.75 -6.90%
1975 5.75 -14.81%
1976 5.75 0.00%
1977 4.50 -21.74%
1978 3.75 -16.67%
1979 5.25 40.00%
1980 6.25 19.05%
㈢ 1990年日本股市危機的具體情況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並由此引發惡劣轟動世界、撬動日本的90日本經濟危機 。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東南亞、香港房地產泡沫:香港業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元
繼日本之後,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而其中以泰國尤為突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泰國政府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海灣戰爭結束後,大量開發商和投機者紛紛湧入了房地產市場,加上銀行信貸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出現。與此同時,大量外國資本也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活動。遺憾的是,當時這些國家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業已處於全面危險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續升高,其中辦公樓空置率竟達50%。隨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並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㈣ 我想了解一下日本80年代到90年代的經濟泡沫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
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股票、企業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正如馬克思所說:「有價證券自身沒有任何價值,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2頁)一切有價證券都是資本所有權的證書,它不是真正的資本,而是「資本的紙制復本」(同上書第540頁)它只是間接地反映實際資本的運動狀況。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進行買賣,形成市場價格、股票價格同股息成正比。同利息率成反比,還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和政府政策等多重影響,所以,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最終股票價格暴跌,導致泡沫破滅、造成社會經濟震盪。
(二)地價飛漲,也是泡沫經濟的一種表現
土地價格的形成具有二重性:一是作為原始土地——自然資源,它本身不是勞動創造的,沒有價值。從這個角度講,土地價格是地租的資本化,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市場需求的無限性拉動所決定;二是作為加工過的土地(俗稱熟地),又有人類勞動的凝結,固而具有價值,由這部分價值決定的土地價格部分,是土地價值的反映。前一種土地價格,由於直接由土地稀缺性和市場需求拉動,在市場交易中呈現出不規則的運動狀態,其價格是代表取得收益(地租)的權利價格,因而也含有較多的經濟泡沫。如果地價飛漲,脫離土地實際價值越來越遠,便會形成泡沫經濟,一旦泡沫破滅,地價暴跌,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危害。
(三)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
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四)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
經濟泡沫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屬中性范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的劃等號,即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二、經濟泡沫的利與弊
在現代市場經濟。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
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例如證券市場的存在,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籌集資金;擴大企業的資本金,從而進行擴大再生產,促進經濟發展;同時,股份公司的發展,對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提高資本運行效率,也有顯著的作用。再如,在土地市場上,地價的形成,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可以集中資金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還可以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拉動經濟增長。而金融證券交易和土地交易,又可以活躍經濟;促進競爭。通過優勝劣汰,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所以,適度的經濟泡沫,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否則,我們就不能理解證券市場、土地市場等存在的理由。
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如證券市場的投機因素,股票價格的漲跌波動幅度過大,同實際資本的脫離越來越嚴重,其虛假成分會越來越多,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造成社會動盪;同時,股票價格的暴漲暴跌,還會帶來股民資產的損失,甚至造成兩極分化。再如,土地市場交易中,炒買炒賣的投機性操作,如果超過一定幅度,也會引起地價暴漲。房地產價格,特別是住宅價格上漲過快,由此擾亂房地產市場秩序,嚴重影響居民的居住生活質量。所以,也應當承認經濟泡沫有其消極的、不利的一面。但從總體上看,適度的經濟泡沫利大於弊。
辯證地看待經濟泡沫的利弊得失,其意義在於,既要充分利用經濟泡沫的積極方面,來活躍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又要抑制經濟泡沫的消極方面,避免其過度膨脹形成泡沫經濟,造成虛假繁榮,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危害。
1986年12月到1991年4月,是日本泡沫經濟發生的時間。
在上述時間段,日元升值,貨幣寬松,房地產、股票價格節節攀高,資產效應使日本經濟表象極度繁榮,人們心態高昂浮躁,整個經濟如同吹起的肥皂泡。
當時,在日本國內,一個高爾夫球場會員權證的售價相當於一個普通公司職員兩三年的收入;在國外,日本企業家購買了美國的象徵——洛克菲勒中心,華爾街因此傳出「紐約淪陷」的聲音,美國眾議員也驚呼:「美國正在迅速地演變為日本的殖民地。」
然而,美國人的擔心被證明是多餘的。
90年代初,泡沫的破滅撕破了表面的繁榮。日本高企的股市與房地產價格急速下跌,銀行在巨額呆壞賬面前,不得不宣布破產。一度是世界第九大銀行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也未能倖免,時任總裁的大野木克信鋃鐺入獄。在魯迅作品《藤野先生》中提到的那個東京上野公園,曾因此湧入許多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㈤ 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泡沫是怎麼回事
時代背景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5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另外,當時還有下列背景: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形成泡沫的原因
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原因中,國內有2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日元升值是經濟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日元升值後出口下降,導致日本被迫採取低利率政策,引入大量熱錢,因而導致經濟泡沫。
日元升值本身不是經濟泡沫的原因,而是低利率政策:降低利率對國內基本消費需求沒有刺激作用,但對投資行為卻能起很大的促進的作用,當時採取這樣的政策,本身就是以虛假的經濟泡沫去粉飾經濟增長的數據。
㈥ 什麼叫泡沫經濟
虛擬資本過度增長。
泡沫經濟是指資產價值超過實體經濟價值,容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況。泡沫經濟往往受到許多投機活動的支持,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持,他們的資產往往容易破裂,因此被稱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往往伴隨著商品價格的起伏,但泡沫經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價格波動,而是指在社會資本過度集中和同一商品的重復銷售導致過度投機之後,商品價格從商品價值發生根本性變化。
㈦ 經濟學者張堯浠;日本90年代樓市泡沫破裂是政府捅的嗎後出現通貨膨脹了嗎是如何調控保障民生的
說日本90年代初樓市泡沫破裂是政府捅的,那也只是在推卸責任,本身的根深蒂固的土地只會升值不會貶值的邏輯才是最主要的殺手,雖然從1989年中期直到1991年7月為止,日本央行一直採用緊縮政策。
加上戰後日本住宅建設以及日本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的快速發展,還有日本土地的稀缺性,房產消費的盲目性,「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裡,美元貶值,日元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無異於給國際資本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使人們相信在日本土地價格永遠上漲的神話。
但是這樣的環境下,具有這樣的房產思想還是歸於太重的。還有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明顯是泡沫經濟,破滅也是遲早的事情。1990年,日本生產性行業的貸款比重下降到25%,非生產行業的貸款比重卻上升為37%。日本看似繁榮的經濟成了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危機一觸即發。
日本政府意識到危機,從89年中期開始提高貼現率並上調利率。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刺破了股票市場的泡沫。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撤逃。
1991年,日本不動產市場開始垮塌,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短期內地價暴跌50%。
所以總結起來原因有二;供需發生了逆轉,日本政府採取的從嚴的貨幣政策,使得企業的借款成本上升,打擊了企業借款炒房的積極性。
樓市崩盤後民眾要求的通貨膨脹與貧富差距問題得以緩解,但經濟體的血液,資金的運轉停滯下來了。各個企業,因為所持的不動產,股票都大幅縮水,收益大幅縮水,也無法 從銀行貸到的資金來運營日常經營活動,企業間的債務償還也日益艱難。
zf當然就要開始穩定房價的繼續崩盤和人民的情緒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跨國製造企業。建立了符合老齡化社會的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日本金融資源和稀缺的土地資源才能投向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創新,而匯率大幅升值又迫使日本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再造一個日本,最後實現了日本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鳳凰涅槃。
㈧ 上世紀末美國股市網路泡沫怎麼回事啊
美國的確發生了網路泡沫;沒錯,泡沫導致了投資的浪費和扭曲。但泡沫規模沒有通常想像的那麼大,持續時間也沒那麼久——事實上,泡沫從1998年末開始,只持續了一年半時間。 按照「故事」的通常講法,20世紀90年代的後半段,美國股市陷入了瘋狂之中。在「非理性繁榮」之下,投資者將大量財富投入到價值被高估的高科技公司中,但這些投機性企業卻賺不到一點利潤,白白浪費了大量投資。因此,政府對泡沫的強硬管制是必要的。 故事的確是這么個說法,但現實卻有所不同。沒錯,美國的確發生了網路泡沫;沒錯,泡沫導致了投資的浪費和扭曲。但泡沫規模沒有通常想像的那麼大,持續時間也沒那麼久——事實上,泡沫從1998年末開始,只持續了一年半時間。 那些贊同政府採取措施降低資產價格的人們相信,泡沫開始於1996年——這比實際時間早了三年。如果下這樣的診斷,「治療」將會比「疾病」本身的禍害更大。事實上,當經濟前景看好時,政府和觀察家們是難以區分非理性繁榮和理性樂觀的,因此,不該讓政府承擔擠破泡沫、打壓投資的任務。 當然,美國股市最終出現了顯著而嚴重的泡沫,這一點毫無爭議。但是,泡沫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規模到底有多大? 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股市的網路泡沫應該從1995年3月網景公司開始IPO算起。但從1995年8月網景IPO結束到現在,始終投資於納斯達克指數的年均真實收益率為9.3%;而按上市當日收盤價持有網景股票直至其被美國在線收購之日的投資者,年均真實收益率則為35%。這像是泡沫嗎?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網路泡沫應從1996年12月5日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發表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講前算起。當時,格林斯潘在華盛頓的一次宴會後的演講中反問道:「我們怎麼知道,非理性繁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當地抬高資產價格呢?」這番話令全世界的股票市場應聲而跌。但當時的納斯達克指數只相當於現在的42%,如果自格林斯潘講話後,投資者一直投資於納斯達克指數基金至今,則他每年會有8.2%的真實收益率。這像是非理性繁榮嗎? 即便將1998年1月作為網路泡沫的起點,也嫌太早。微軟、IBM等十大高科技公司照理說其股市價值是最可能被「非理性繁榮」推高的。但這十個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從1998年1月至今的年均真實收益率超過了10%。從現在的角度看,1998年1月美國高科技公司的股價不是太高,而是太低。 關於對泡沫的判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後康斯坦丁馬金和我提出了三條衡量標准。 我們的第一條標準是:當納斯達克股票的真實收益率在6.5%的水平時,不算價值高估;第二條標準是,若股票的收益率低於債券的3%的真實收益率,則將購買股票的時期定義為「泡沫」;第三條標準是,如果後續的真實收益率為負,則購買股票的當時可定義為「泡沫」。 如果按第二條和第三條標准,網路泡沫的持續時間極其短暫。從1998年10月到現在,納斯達克年均真實回報率跌到了3%以下;在1998年11月之時則為負。據此,納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3月達到峰值之前,在不到一年半時間里處於高估狀態。 如果按第一條標准算,則泡沫持續時間就要更長。自1997年4月以後,納斯達克累積的平均真實收益率低於6.5%。不過即便如此,泡沫也只持續了不到三年時間。 網路泡沫持續時間竟如此之短,這是否令人驚訝呢?馬金認為不是。在宏觀經濟意義上,顯著的泡沫是少見的,也不能持久。即便是加爾布雷斯這個最不相信金融市場效率的經濟學家,也在其對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研究中表示,估值過高和過度投機的階段是短暫的。他指出,直到1928年下半年,美國股市的狀況仍然是相當合理的。 事實上,美國股票市場在宏觀意義上最為顯著的困惑,並非市場因非理性繁榮而產生泡沫,而是股價為何總是如此之低,導致股票的真實回報如此慷慨——這即是著名的「股權溢價之謎」。看起來,美國股市更可能為過度謹慎而非「非理性繁榮」所苦。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相信,當格林斯潘說管制潛在的資產價值高估並非政府職責所在時,他是正確的。當然,如果潛在的泡沫導致金融危機風險上升,的確需要對之加以監控。但只要金融風險還足夠低,政府一旦出於對非理性繁榮的恐懼而試圖校正市場,就很可能好心辦壞事。 這些問題與中國的關系何在呢?我不能確定。但歷史,尤其是其他國家的歷史,雖然不能照搬照抄,卻無疑可以成為一個國家思考問題的指南和汲取教訓的源泉。
㈨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是什麼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
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泡沫經濟破滅後的情況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 6%.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
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
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㈩ 90年日本的泡沫經濟主要是美國搞的鬼還是日本本身的原因
日美貿易戰日本戰敗的外因 任何事物發展和變化都源於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日本在這場貿易摩擦博弈中鎩羽而歸,外因是美國主導對日經濟政策強硬化,內因則是日本缺少大局觀,沒有從戰略角度處理當時的問題。陰謀論也好,外因論也罷,美國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及10年衰退與低迷中確實扮演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角色。一是廣場協議限制了日本政府調控經濟能力。針對日本貿易從上世紀70年代起持續擴大的順差和美國貿易嚴重失衡,逆差佔到GDP6%以上。1985年,美國主導西方五國在「廣場協議」上簽字。五國同意聯手干預外匯市場,讓高估的美元實現軟著陸,以及繼續維護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此後我們看到日元連續10年升值,從240日元比1美元升至79日元比1美元,升值幅度達67%。其間,日本政府一直堅守「廣場協議」,維護美元地位,明知美元資產在貶值,也不得不指導日本企業大量購買美元資產;明知經濟有些過熱,卻不能收緊銀根,結果刺激日本經濟過度擴張。同時,由於日元升值、外匯儲備增加及升值預期,使得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日本,內外資金大舉進攻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價格開始瘋漲,產生泡沫經濟。顯然,遵守「廣場協議」,捆住了日本政府的手腳,導致經濟有所失控。二是「廣場協議」堵住了日本經濟復甦出路。美國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走勢,不僅一直削弱日本產品的競爭力,而且還隱含某種特殊目的。在1993年和1995年日元急劇升值的高峰期,正值日本經濟依靠出口帶動恢復的關鍵時期,而出口增速回落,日元升值速度也回落。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始終在主導干預外匯市場。三是「廣場協議」讓日本忍受損失卻不能自主避免。美國金融機構掌握了大量國際流動資本,響應美國政府政策干預信息,美國各大金融機構帶頭大量賣出美元、買入日元或其他貨幣,實現美元貶值。這意味著美國機構在不斷地賣出貶值資產,買入升值資產,實現新增資產和既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美元的國際地位,日本政府必須按照協議,指導日本金融機構適當進行反向操作,即放棄購買升值的日元資產,去購買正在貶值的美國國債、股票、房地產等,眼睜睜地看著新增和既有海外資產不斷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