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票市場怎麼樣最近
1. 日本股市走勢圖
日本股市走勢圖,一般用日經指數來代表。下面是近十年的走勢,你也可以到英為財情上查看日經指數走勢
日經225股指指數(日經225),此種指數延續時間較長,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為考察日本股票市場股價長期演變及最新變動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標,傳媒日常引用的日經指數就是指這個指數。
如果要查詢日本個股行情,可以查詢網頁鏈接
2. 安倍經濟學這十年:股市漲155%,安倍遇刺後,日本經濟將走向何方
我認為日本經濟會繼續延續目前的經濟發展態勢,並且依舊會保持外向性經濟發展。
在安倍經濟學出爐之後,日本經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只不過在安倍晉三遇刺之後,日本經濟是否會繼續按照安倍經濟學的道路發展,已經成為了各個國家關注的事情。如果日本如果不繼續按照安倍經濟學的道路發展,日本的經濟必然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一、我認為日本的經濟發展依舊會按照安倍經濟學的模式前進。
雖然安倍晉三已不再是日本首相,但是安倍晉三提出的安倍經濟學,確實給日本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明顯的變化。由於安倍經濟學刺激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所以安倍晉三之後的日本首相依舊延續著安倍經濟學的模式發展經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我才會認為日本經濟依舊會按照安倍經濟學的套路發展。
3. 日本股市為什麼大跌是否影響了a股
日本股市今天開盤大跌主要是受到地震災害的影響。
其次,日元升值與日本經濟持續下行背道而馳,讓投資者缺乏信心。
會對a股今天開盤有一定影響,但是不會太大,a股還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修復。
如果您的問題得到解決,請給與採納,謝謝!
4. 日本最大券商巨虧130億,是何緣故導致出現這種狀況
主要是其一個客戶出現爆倉,所以導致日本最大券商虧損了130億。有媒體發文表示,日本最大券商野透露文,因為自己的一位客戶爆倉,導致自己虧損達到了130億,不過具體的虧損數字,隨著股價的波動,未來可能有變動。而除了野村之外,瑞信也表示,因為客戶違約事件,自己第一季度可能面臨不小的虧損。雖然雙方並未透露更多的消息,但多數人還是將這件事情和之前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基金爆倉事件聯系起來。
5. 日本股票市場 日經連續
關於日本股票市場的情況可以到中日經貿文化網上看看
http://www.chinajapan.com.cn/gupiao.asp
雖然俺知道你不懂日語,但還是給你連接了目前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的網站(野村證券),我認為想要了解第一手信息還應該參考日本的專業網站會比較好;其實日文中有很多漢字的意思與中文十分接近,只要了解到一些專業用語,相信你應該可以看懂。
這些應該可以看懂,就不做解釋了。
http://quote.nomura.co.jp/nomura/cgi-bin/parser.pl?TEMPLATE=nomura_tp_index_01
這里是日本國內股票的排行(每天變更)
http://www.nomura.co.jp/market/stock/rank/index.html
國內株式ランキング 的中文意思是日本國內股票排行。
値上がり率上位20銘柄 是漲幅率前20位排名(相當於國內每天的漲幅榜)
値下がり率上位20銘柄 是跌幅率前20位排名(相當於國內每天的跌幅榜)
出來高上位20銘柄 是成交量前20位排名
売買代金上位20銘柄 是成交金額前20位排名
「東證」是表示東京證券取引所,「大證」代表的是大坂證券交易所;相當於中國的上證和深證。
在「1部」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規模,夠一定的條件的大型企業。在「2部」上市的公司通常都是些創業版(剛成立不久的中小企業),在經過一年的上市,滿足了1部的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入1部上市。同樣在1部上市的企業,如果一年業績沒能達到標准也要降回到2部,通常會有一年的考驗時間,如果達到了1部的標准即可留在1部繼續上市。
在「ジャスダック」上市的公司與1部和2部上市的公司不同之處在於上市後擁有股票的數量和上市的年限等沒有規定。通常被稱為店頭股或公開股。
也可以參考一下日興證券的網站
http://www.nikko.co.jp/market/100.html
6. 求,日本股票介紹,交易技巧
日本股票市場(Japanese stock market)
[編輯]日本股票市場概述
在日本股票市場上,根據發行目的可以將新股發行分為兩種,一種是為籌措資金的發行(普通的新股發行),一種是為其他目的的發行(特殊的新股發行)。新股發行方式將在下文中介紹。
與其他國家一樣,日本的股票流通市場也分交易所市場和店頭市場兩部分。戰後,日本為了形成公正的證券價格,原則上禁止上市股票在場外交易,於是形成了以證券交易所為中心的股票流通市場。
日本目前有8 家證券交易所,分別位於東京、大販、名古屋、京都、廣島、福岡、新瀉。札幌。其中東京、大販分別是全國和關西地區的中心性市場,二者的交易額合計佔全國交易所的90%以上。為了盡可能地將股票交易集中到交易所, 1961 年10 月東京、大坂和名古屋三個證券交易所分別設立了市場第二部。市場第二部的上市條件比第一部略低。原則上新股票先在市場第二部交易,一年後如果滿足第一部上市條件才進入第一部進行交易。同時在第一部上市的股票如果其條件降至一定水平以下,且在一年寬限期內仍未滿足第一部的條件,就要被重新指定在第二部交易。目前除了市場第一部250 種大宗股票仍採用公開喊價方式成交外,市場第一部其餘股票和第二部的全部股票都採用電子計算機交易,東京證交所還將上市股票分為3 類:1類和2 類為國內股票,其中1 類股票的掛牌條件高於2 類;3 類為外國股票。
交易所內的交易方式按交割日可劃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普通交易,占總交易量的99%,又分為現貨交易和信用交易兩種形式;第二種是指定日期結算交易,但最長不得超過15 天;第三種是發行日結算交易,即在新股票發行後再辦理實際交割,一般在公司向原股東配股或實行股票分割時採用。店頭市場主要用於新發行股票和不滿足交易所上市條件的股票的交易。由於三大證券交易所開辦了市場第二部,使得店頭市場的交易發展緩慢。
1983 年11 月,店頭市場的自律組織——證券交易商協會公布了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並於1984 年7 月建立了店頭市場自動報價系統。1991 年,日本建立了日本證券商自動報價系統(JASDAQ),旨在提高店頭市場的效率。經過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店頭市場的交易開始趨於活躍,交易量也開始增加。
日本的股價指數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日經股價平均數,包括日經225種股價平均數和日經500種股價平均數兩種。都是以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股票為基礎編制。另一個是東證股價指數,以東京證交所第一部所有股票和第二部的300種股票為基礎編制。 1993 年10 月,日本經濟新聞以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300 家代表各行業的股票市價總額加權平均計算,創設了日經300股指;日經300的變動性在日經股價平均數和東證股價指數之間,成為日本股市的第三種股價指數。
[編輯]股票的發行方式
根據股票發行時是否要求繳納股金,可將新股發行(增資)分為有償發行(有償增資)和無償發行(無償增資)兩大類。以前還存在一種有償無償混合發行,但1973 年末因有關法律條文失效,這一方式不能再使用。
1.有償增資。有償增資指向新股認購者收取繳納金的股票發行方式,又分以下幾種:
(1)向原股東分配新股。即將新股的認購權只分配給原有股東,新股的發行價格為面值,市價與面值之間的差額作為盈利由股東獲得。
(2)第三者配購。即將新股認股權交給本公司客戶或關系銀行等與公司有特定關系的第三者。這一方式有利於加強與特定客戶的關系
(3)公募。即廣泛向社會徵募資本,一般以流通市場上的股票時價作為發行價格,故也稱時價發行,但實際發行價通常低於時價。
(4)中間價發行。即以時價與面值的中間值為新股發行價格向原股東分配新股。時價與面值之差為公司和股東分享。這一方式在日本採用較少。
2.無償增資。指公司的內部留存或利潤納入資本時,須發行相應的新股並分配給股東。根據納入資本的資金來源不同,可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1)無償交付。在將資本准備金或利潤准備金納入資本時,採用這種增資方式。
(2)股份派息。即不以現金支付股息,而是先將股息納入資本,然後發行相應股份交付給股東作為股息。股份派息必須在可能分配的利潤金額范圍內進行。
以前,日本歷來是通過向原股東配購這種面額發行方式進行有償增資。但1969 年以後,這種發行方式有所減少,而公募發行逐漸增多。以後雖有所反復,但到80 年代,公募發行已佔企業股票籌資的70—80%。可見,公募發行已成為企業籌資的主要方式。
不過我想這些估計是幫不了你,你如果在日本的話,在那裡開戶應該有介紹材料,你不懂的可以到那裡的證券公司咨詢吧。不過炒股票應該都一樣吧,買賣唄。
http://www.i918.cn/book/這個網站上有書籍可以下載,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7. 日本股市創了30年來新高!這是怎麼回事
全球股市指數鳥語花香,再創新高變成熱門詞彙和基調,周一美國股票三大指數再度創下盤里歷史時間新紀錄,道瓊斯指數最大增漲至30525.56點,標普500指數值最大增漲至3740.51點,納斯達克指數最大增漲至12930.89點。這真是難以置信。一邊新冠造成 30多萬元性命走黃泉路,國際輿論一直惡炒美國的經濟金融業就需要崩盤;另一邊美國股票2020年十幾次,讓國際性什麼是空頭賠的負債累累,也屢次重重的扇了唱空者的臉。美股走勢,將其列入新冠大肺炎疫情、政冶大斗爭、國際性最爭奪等事件狀況下的最奇怪狀況。
安倍經濟學的具體政策方向可以概括為,將通脹目標定為2%;促進日元貶值;將政策利率降為負值;不受限制地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大規模公共投資(土地整理);日本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建設性國債;修改《日本銀行法》增加政府在央行的話語權等安倍經濟學立竿見影。當年,日本第一季度GDP年化增長率為3.5%,高於彭博社預期的2.7%。安倍八年任期內,日本失業率接近2%,創造了奇跡。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日本市場流動性過剩,大量資金進入股市。日經225指數也跟上了其他股指的上漲步伐。安倍晉三宣布辭職後,日經225指數收於22882.65點,較第二次當選當天的8906.70點上漲156%。這就是安倍經濟學給股市帶來的。新首相菅義偉將繼續執行安倍經濟學的重大政策,並已表態通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日本股市將繼續蓬勃發展。
8. 美元指數續刷20年新高!為何日韓美股市卻在大跌
美元指數繼續上漲,續創20年新高,截至2022年8月29日時,美元指數為109.31。 多個貨幣對突破關口,美元兌日元突破139關口,刷新7月15日以來新高,當日漲幅超過1%;英鎊兌美元跌破1.17,續創前三月新低;人民幣兌美元跌破6.92關口,一度下跌300點。在岸韓元兌美元收盤下跌1.41%,是2020年3月23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而且,按照目前新的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的趨勢,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多的資金從風險型產品中流走,轉向一些安全的避風港產品,如黃金,這樣就會進一步增加股市下跌的風險。該流行病的重新出現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經濟不好意味著商業發展不好,商業發展不好意味著股市不好。這一系列向下的連鎖反應,投資者的投資情緒必然會受到更大影響。哀莫大於心死,投資中最大的恐懼是失去信心。如果人們對股市中的經濟缺乏信心,恐慌情緒蔓延,股市自然無力上漲。
9. 日本股市今天為什麼休市
秋分節。日本股市是指日本股票市場,其是在東京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成立於1878年,該股市於2022年9月23日因秋分節進行休市,9月24日恢復正常交易。
10. 日本房地產當年崩盤,那當時的地產股票走勢如何呢
日本地產神話自1991年破滅以來,地價持續下跌,直至今年雖然略有起色,但長達十多年來房地產低迷不振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回顧日本地產神話破滅的歷程,對於中國目前水漲船高的房地產市場或許有較大的啟示。
(一)地產神話破滅的傷痛至今仍未痊癒
日本國土交通省在2005年1月1日的「公示地價」中,盡管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部分區域的地價出現了上漲的勢頭,但日本的平均地價依然在繼續下跌。其中,住宅用地價格同比下跌了4.5%,商業用地價格同比下跌了5.6%,連續14年下跌。與1991年相比,住宅地價已經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產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業用地下跌了約70%,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今年3月23日發表的全國「公示地價」顯示中,雖然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的部分核心地區地價大幅上升,但北海道、四國、九州部分城市乃至東京的部分地價依然繼續下跌,跌幅最大地區達到了28.9%,土地價格下跌前十名地區的跌幅依然在15%以上,在東京的2100多個地價觀察點中還有661個處於下跌狀態。
對於「公示地價」出現的某些反轉跡象,盡管有關人士認為,東京地價已經擺脫嚴峻的下跌局面開始回升,而東京地價的回升將逐步波及到周邊地區,地價有望繼續走高,但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官員還是比較謹慎。
(二)泡沫經濟巔峰時期的地產神話
從1985年開始的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同時是日本創造地產神話的時期。
據日本國土廳公布的調查統計數據,1985年,東京都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為120.1(1980年為100),但到了1988年就暴漲到了 334.2,在短短的3年間暴漲了近兩倍。東京都中央區的地價上漲了3倍。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土地的總價值幾乎是美國的4倍。
同時同於日元的急速升值極大地提高了日元的購買力,日本國內地產的不斷飆升使海外的房地產相對日本人購買力來說相當便宜,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和歐洲大量進行房地產投資。繼日本索尼公司以48億美元買下美國哥倫比亞公司之後,象徵美國國辦巔峰之作的洛克菲勒中心易主。克菲勒中心是由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於1939年耗資1.5億美元在曼哈頓建成,但是日本三菱不動產公司以8.48億美元取得了該股權的51%。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在美國購買不動產金額高達 5589.16億日元,占日本全世界不動產總投資的64.8%,而且主要集中在紐約、夏威夷和洛杉磯。
更有甚者,一些日本人建議把美國的加州賣給日本以償還美國對日本的巨額債務。
(三)地產神話破滅造成經濟十年蕭條
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股價和房地產價格同時開始暴跌,並一直持續到現在。不動產泡沫破滅給日本經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導致日本經濟十多年來一蹶不振。
泡沫經濟期間,除房地產和建築公司之外,日本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價格的暴跌和經濟的長期低迷導致日本一些涉足房地產業較深的大企業紛紛倒閉。據統計,在破產企業中,房地產商和建築公司的比例最大,僅2000年,日本包括房地產商在內的建築行業就有6000多家公司破產,占當年全體破產企業的33.6%。2002年,日本有28家上市公司倒閉,其中有1/3以上是房地產公司,均創戰後上市企業倒閉的最高記錄。
房地產價格的暴跌還重創了日本金融業,演變成了日本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房地產價格持續暴跌致使許多房地產商和建築公司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徹底失敗,根本無力償還銀行的貸款,不得不宣布破產。房地產公司以及個人在向銀行貸款時雖然都有房地產等資產作擔保,但隨著土地價格的不斷下跌,擔保的價值日益下降,致使日本金融機構不良債權不斷增長,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
不良債權大量增加導致金融機構的財務體質十分脆弱,抗風險能力低下。部分金融機構甚至還出現了資金周轉失靈等問題,並導致日本十大銀行中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銀行相繼倒閉。中小金融機構的破產更是接連不斷,日本金融體系發生劇烈動盪,險些引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日本銀行的各項機能均遭到重創。
日本海外不動產投資也快速萎縮下來,1993年的海外不動產投資規模只有1989年頂峰時的9.6%。根據專業人士估計,日本向美國不動產投資的損失率在50%以上。以洛克菲勒中心為例。按當時1美元兌160日元的匯率計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資額為2,188億日元,成為擁有80%股權的控股股東。收購完成後,由於曼哈頓地產不景氣,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沒有利潤。當時做收購計劃時,三菱公司的預測是5年後,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將達到75美元,2000年將達到100美元,依照這一預測數據,三菱公司認為這是一項非常好的投資項目。但實際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設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美元-40美元。如果再考慮其間日元繼續大幅度升值,加上匯兌損失,三菱土地公司的這一收購項目總計虧損高達880億日元。
(四)造就神話並導致神話破滅原因之一:投資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過程當中,投資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首先是日本金融機構對房地產泡沫的危害認識不足,也沒有能夠及時對房地產市場現狀做出正確的評估,紛紛給房地產公司和建築公司發放貸款,形成了房地產不斷升值和信貸規模不斷擴大的惡性循環,泡沫越吹越大。各金融機構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將房地產貸款作為最佳貸款項目,無節制地擴大信貸規模,助長了泡沫的形成。就在泡沫即將破滅的1991年,日本12家大型銀行向房地產業發放了總額為50萬億日元貸款,占貸款總額的1/4。
其次,投資者普遍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導致土地的價格只會繼續走高,地價不會下跌。只能買進,否則以後只能買更高的地價。因此即使毫無用處的土地,各個公司也全力爭奪,導致房地價越走越高。反過來由於投資投機過度,造成房地產業虛假繁榮,房地產價格暴漲導致企業和個人都紛紛投資和投機房地產。人們從銀行貸款購買房地產,然後再用房地產做抵押再去購買房地產,造成了大量的重復抵押和貸款,並加劇了房地產價格的暴漲。
追溯日本市場投資理念為何失去理性,除了金融政策失當以外,不能不說當時日元大幅升值導致其購買力確實大幅增加,日本經濟崛起給日本國民帶來極為樂觀的心態。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經濟增長率、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均已遠遠超過美國,美元開始衰落。1980-1985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平均約為0.4%,日本約為3%;美國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1.5%,日本約為4.8%。1980-1984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從150億美元增加到1130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從76.6億美元增加到461.5億美元。巨大的貿易差額在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1985年,日本對外凈資產為1298億美元;美國對外債務為1114億美元。
(五)造就神話並導致神話破滅原因之二:宏觀金融政策連連失誤
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繁榮期,出現了大量的剩餘資金。日本中央銀行為了刺激經濟的持續發展,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但這些資金沒有合適的投資項目,結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隨後日本中央銀行升息力度太大,挑破泡沫,日本股市和樓市同時崩潰,價格直線下降跌入低谷,進入連續十多年的地價持續低迷時期。
日本金融政策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次失誤:
1986年,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史稱「日元升值蕭條」。實際上,「日元升值蕭條」的時間很短,僅僅是日元升值後市場的自動調整,當年年底日本經濟便恢復增長。但是,出於對日元升值的恐懼,日本政府對「日元升值蕭條」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採取了錯誤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國際因素的影響,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一次失誤。
1987年10月19日,被稱作「黑色星期一」的「紐約股災」爆發。在西方國家的聯合干預下,「黑色星期一」僅表現為一種市場恐慌,此後不久,各國經濟均出現了強勁增長。但日本經濟的災難卻由此開始。日本銀行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造成日本「經濟體系內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1985-1989年,日經平均股價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價格指數平均增長了三倍以上。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二次失誤,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誤」。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6 %.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六)金融政策為何出現誤判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環境的監測、金融政策的制定,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那麼為什麼匯集日本大量金融專家的日本大藏省會連連出現金融政策失誤呢?尤其是1987年紐約股災以後,在西方其它各國都提高利率以後,日本為什麼會依然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造成致命性的政策失當呢?
當時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本銀行提高利率,資金不能及時向歐美市場迴流,可能再次引起國際市場動盪,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暫緩升息。日本政府也擔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推動日元升值,引起經濟衰退。並且當時日本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需要以較低的利率來增加國內投資,減少儲蓄,縮小經常項目順差。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銀行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維持貼現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變,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銀行才提高利率,這時距離 「黑色星期一」已經19個月,距離日本實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經27個月。
為什麼日本會出現這些類似的政策處置失當呢?有關人士認為,這不能不說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因為在這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第一,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也就是說,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等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雖然是轉載,也希望對你有用
祝投資順利,其它問題歡迎加我網路HI詳細詢問。